[摘 要]本文从安徽歙县遗留的民间置产簿本及田皮买卖文契辑录田价及田皮价。比较之下可以看出田皮价格之波动远为剧烈;在多数年代田皮价超过田价。利用不同的田皮比价来计算吉尼系数,明显看出上涨的田皮价格可以进一步使地权分配平均化。 [关键词]永佃制;田皮价格;地权分配 The Prices of Permanent- Tenan
清代的蒙古是当时国内的主要牧业经济区。当然,这是一个为使用而生产的自然经济区域。但同时又是一个为买卖而生产的区域,这就产生了商品经济①。市场源于社会分工,牧区生产的特点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商品交换,并对国内市场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随着蒙古牧业经济的发展和与内地经济联系的扩大,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清代蒙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黄土高原东部,全省山地占40%,丘陵占40.3%,平原台地占19.7%,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带,雨水集中在夏季,年平均约380 600毫米,无霜期在120—220天之间,十年九春旱。明清时期山西虽是农业区,但自然条件比较差。而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过全省农民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微和停滞 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在明代初期有过一个时期的恢复和发展,但经过后来的苛重封建剥削的长期桎梏,到了明末,又已趋于衰滞,而在整个清代初期,未尝有所恢复。 劳动生产率的大小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综合性标志,我们现在且先对清初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一约略的估计,以说明农业生产力的衰滞和剩
18-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约相当于清朝的康熙中后期到光绪中后期,虽然只有短短两百年,然而却跨越了从传统帝制时代发展的鼎盛期(即所谓“康乾盛世”)到衰落敝败、进入另一个新时期的巨大变化。促使这种变化的,首先当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有密切关系,但是,中国传统社会各种固有矛
【 正 文】       一 汉水下游平原垸田农业区   长江中游地区所习称的"垸田"(也称"院田")就是下游地区所说的"圩田","垸"与"圩"都是指堤岸。嘉靖《沔阳志》卷8 《河防》谓"沔居泽中",地势低下,"江溢则没东南,汉溢则没西北,江汉并溢则洞庭沔湖汇为巨壑","故民田必因地高下修堤防障之,大者轮广数十里,小者十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的广泛的概念,包括许多方面的涵义。本文旨在从人口压力和耕地生态资源相对有限的承载力之间矛盾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地矛盾的视角出发,以探求清代西北地区人地矛盾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因,为现实借鉴。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的过量介入导致,而人口不断增加的压力是人类过于索求
[摘要]清初,为了稳定北部边疆,安排中原难民,清政府开始着力口外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为此调整了边疆政策,即由封禁而为松弛,进而鼓励中原汉民出边,以图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有所促进。经过清前期一个世纪的开垦,这些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发展,成为较稳定的半农半牧区。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农业
摘 要:玉米在明代晚期即已传入山西,但直到光绪年间,玉米才在山西得到普遍种植。本文通过对山西与相邻各省在玉米引种时间上的比较分析,对山西各县区玉米别称的来源及玉米传入山西的途径和时间做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归纳,进而指出玉米这种高产作物对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山西玉米 传播引种 经济作用
我国历史上北部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交接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影响,存在一条农牧业过渡带。这是一条由于天然水分条件的限制,由旱作不稳产区过渡到气候干旱致使无灌溉不适宜发展作物种植的地带,是农业生产上一条很重要的界限。在我国北部反映在西起河套、东至大兴安岭南端的地带(此线以东以西农牧界限在历史上没有显著变化
明清两代尤其明代是西北茶马互市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西北茶马互市中茶叶的来源和茶政与马匹及马政一样显得非常重要,茶叶生产和茶政是茶马互市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下面只是分别就明清西北地区茶马互市中所涉及到的茶叶的来源和茶政,进行简要论述。一、明代西北地区的茶叶来源明代是我国历史上西北地区茶马
清代前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疆域版图最后确立的重要时期。清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手对西北地区的畜牧业采取积极政策和措施,当时西北地区比较发达的官营畜牧业,就是清代中央政府为了解决西北乃至全国军需用马及其屯垦用马匹而建立起来的。清代对新疆的统一,以彻底铲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方式进行,不但最
Market net or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institutional selection of operations in the spinning and weaving industri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is an institutional selection by contrasting transaction cost with efficiency whether the firm substitutes for the market. Comparing to Western Europe, th
粤东北为山区,大埔县则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向有“山中山”之称。自明代中叶以来,该地人口大增,除垦种有限的盆地外,人们靠山吃山,山林成为重要的的生存资源。开发山林,可以给人们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如果采伐过度,则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一系列生态灾难和社会危害。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编的《大埔县志》中,登载
桑基鱼塘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即桑地依赖于鱼塘肥泥,养蚕依赖桑叶,而鱼塘则依赖于蚕屎、蚕沙这样互相依存的形式。珠江三角洲蚕区布满着“桑基鱼塘”,这种生产形式一直延续至今。1992年,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一、 珠江三角洲蚕桑业的兴起和发展
农业科学家(以下简称农学家)是现代学科的名词,中国历史上虽有很多研究农业的人才,但就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而言,没有相当于现代农学家这一概念的人物。因此,本文首先对历史上的农学家的界定标准作出说明,即凡历史上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撰写出一定的农学著作及对当时当地和后世农业有一定影响的
  现今甘肃省黄河以西,特别是乌鞘岭以西,有一条位于龙首山、合黎山、北山和阿尔金山、南山(祁连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世称河西走廊。它是汉唐间西域与内地进行往来的交通孔道,本文要讨论的是在汉唐间,它由游牧经济经历艰难曲折,转变为重要的农牧生产基地。       一   河西走廊地区在西汉政府力量进入以前,
【内容提要】汉代农业商品生产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从事农业商品生产的有专业户、田庄主和小农。专业农户农业商品生产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畜牧业、渔业、林业和园圃业等各业;田庄主不只是"自给自足",而且也广泛地进行农业商品生产;根据与市场联系的具体情况,小农可分为自给型、半自给型和交换型三种,而这几种农户都有商品性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认为,商品构成及其流转距离,是衡量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商品交换水平的两个重要尺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商品构成如果包括更多的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内,而且其地区间的流转距离加大,无疑标志着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分析唐代和籴加价对扩大粮食贩运距
耕织结合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生产结构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人们似乎认定它是几千年一贯制,自春秋战国形成以来再也没有发生过变化。近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着力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小农经济生产结构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研究的深入。但也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例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个体农户耕织的紧密结合是封
内容提要: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立法。许多学者认为,青苗钱年利率为40%,这是对青苗法的误解。青苗法又称“出息二分之法”,青苗钱法定年利率20%,是宋人的共识,其证据比比皆是。 关键词:青苗法 借贷利率 二分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立法。邓广铭先生在《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摘要:契丹民族在很早的时代就已经学会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并掌握了金属开采、冶炼和制造等技术。契丹民族开采的矿种有银、铜、铅和铁等,冶炼和制造技术发达,他们主要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论述了辽代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金属冶炼,及辽代矿产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契丹/矿产/冶炼 契丹民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
一、引言:宋以前的嶺南稻作 嶺南,大體上相當於現今的廣東、廣西、海南、以及福建和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宋代又稱為嶺外,嶺表,是一個在歷史上和地理上都具有特殊意義的地區。嶺南地區有著悠久的稻作歷史。但至今為止,我們還不能對嶺南稻作發展的歷史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宋以前,嶺南地區的稻作農業給我們留下一個
四、唐宋江南稻作以早稻为主还是晚稻为主? 与此相联系,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这就是唐宋时代的长江下游究竟是种早稻为主,还是种晚稻为主?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唐宋及其以前江南的稻作以早稻为主[1] 。如果这一观点能够成立,又承认早稻很难与冬麦复种,那么,逻辑的结论必然是宋代江南的稻麦复种少之又少。这一观点是日
二、陈旉《农书》对复种制度的有关论述 南宋时代,以长江下游地区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为标志的复种制度的发展,在中国传统农学中已有所反映。陈旉《农书》不但记载了稻麦复种等技术方法,而且在理论上有所总结。"六种之宜篇"云: 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
页次:10/14 每页25 总数32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