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约465——520)南朝梁人。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然其名未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章修辞,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消极修辞包括语音修辞——讲究平上去入、阴阳清浊、音节对应、叠字双声、合辙押韵;

【自读导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是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方,它在准确把握了它的秘诀的人们嘴中、手上会幻化出无数奇妙的世界,达到令人惊叹的传情达意效果。

谁不希望掌握语言的魔杖,点化出精彩非凡的语言之花呢?要掌握这根魔杖,
《荷花淀》的语言质朴简明,内涵丰富。小说中有不少人物对话,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个性色彩。如果我们从句式的角度作一点分析,可以加深对课文语言特色的认识。如果我们要在记叙文中写进人物对话,也不能不学习运用这些句式。

(一)省略句。人物对话常用省略句,《荷花淀》也不例外。可以说,省略句是对话的常态。请看课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其中很有道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学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这些,都说明了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是
拥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中国在世界上,可调是一个泱泱大国,无论从文化,饮食还是建筑工业上都远超其它国家,形成了中国的特色,但是近代无论从哪个方面上都散发着一股洋味。 从文化上来说现今中国的学科中,英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有人说:“只要学习了英语就能吃上饭了”,但难道学好汉语就要挨饿吗?现
[读书话题一] 探索伟人心灵,构筑自己世界 书籍是自己的心灵通向世界的桥梁。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是什么也不知道的,外界情况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到我们的信息系统中,于是我们知道了一切。而书籍,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极为重要的一个途径。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闻,说的说是通过读书了解了我们眼
我们是年轻的,或许更确切地说是稚嫩的。我们的心依然不够充实,不够坚定,对于过去、现在、将来,我们依然没有确切的航线。我们的思想像一只漂泊的船只,摇摆不定。我们渴求了解过去,了解一切在我们存在之前业已发生的事情。 年轻的心是燥动的,本以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制服它,而当它遇到了“青春读书课”,它却出乎意料
北京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有一次给高中的同学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作文乐(苦)”。几十名同学,没有几个人写“作文乐”,多数人都倾诉了作文之苦。 从小学到高中,作文是为考试,考试是为升学。然而,一旦离开了老师划定的藩篱,学生们才华横溢的语言,让人想都想不到。 清华附小一个五年级学生的
春节期间,记者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和北京图书大厦看到, 青少年在选购“青春读书课系列”图书。阎彤摄 新春期间,国内第一套个人编写的语文“选本”《青春读书课》,在持续低迷的北京图书市场一经面市,便全线飘红,成为家长争相送给孩子们的“压岁书”。向来以学术品位和严谨作风而闻名的商务印书馆,为何破例出版这
学而优则仕 知识分子,在古人看来,是学富五车,治国经邦的大家。他们学习知识,首先用来修身,达到个人精神境界的旷远和通达,后为齐家治国,使个人与天地融为一体,亦是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可以天地之心,治理经营天下。儒家的“仁”,是平天下所最高境地。然而,古代知识分子,是无法企及“仁”之境界的,他们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78年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84年于中大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是北大首批的两位文学博士之一。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最初研究方向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
摘 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的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的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的精神相沿不绝。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
摘要: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为代表的早期新儒学是传统儒学的一次自我调整和自我挽救,其哲学的基本框架与宋明理学一脉相承,所以这实质上是一次理学复兴运动。以杜维明、成中英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现代新儒家,以深厚的中西学术功底和更加开阔的视野,致力于儒学的创造性诠释和儒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林安梧的“
摘 要:本文认为,墨子之后,墨家后学分离为东方、南方和西方三派。在战国后期的中国社会中继续发展,其中尤其是在秦国,墨学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深入渗透进秦文化的价值层次。秦统一后,墨学的思想流布和理论发展并没有被阻止,至汉初,在诸子复活的背景下,墨学除独立发展外,还通过儒墨、道墨互补两种学术融合的途径进
[关键词]:儒学;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哲学革命 [摘 要]:中国近现代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氤氲于明末清初,它本来是儒学在社会实体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自我蜕变和分化,所谓“理学”与“心学”、“理学”与“经学”、“宋学”与“汉学”、“实学”与“玄学”之争实际上都是儒学内部之争,它预示着儒学知识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水”这一特殊客体的分析认为:“水”作为一个自然的喻象形态对于孔子了解宇宙的法则,了解人在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的行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儒家的所有道德原则和道德追求潜在地孕含于“水”的各种形态中,它最集中地体现了儒家与众不同的哲学气质。关键词: 水 孔子 喻象 意义 《荀子·宥
司马迁在《史记》前四本纪即《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中,对先秦的政治文明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一总结无论在治史的方法上,还是在内容的拣择上,对后人都很有启发。   首先,司马迁在总结先秦政治文明成就的方法上,采用了撰写《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 》的特殊形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此言颇有蕴涵。正着来看是提示了历史延展的当下性;逆着思来,则指认着现实的历史渊源。  就此说来,历史是现实的脐带。对现实的解读,自然可回溯既往。藉史鉴今,读史明智。  共和国史大略涵概了廿世纪后半叶,那么,其历史就与此前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廿世纪前半叶关系尤深。  廿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比较中国文明与世界其它文明的重要区别时,言简意赅地指出:“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文明的统一与连续的本质特征,是辩证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中国文明统一的连续性特征,即文明的非间断性或继续性,使得国家不会因短暂的战
1927-1931年间,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大量表现革命与爱情的作品。早期普罗文学的作者是这类故事的主要创作群体,而茅盾、巴金等一批作家也仿佛接受了时尚的召唤,成为热情的实践者和积极的引导者。这类创作在读者中引起了热情的回响[1],陈荒煤后来曾深情地回忆自己当时的阅读感受说:“这种革命加爱情的作品也就恰好一箭双
[内容摘要] 本文从同西方法治观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于中国传统法治观在概念、源起、内容、基础、作用方面同其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并梳理了法治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人治、礼治、德治的关系;对于法治同民主、党的领导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整个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以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转型的角度的史学之纬和概念
二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要素:法治、民主与党的领导 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显示了民主理念和法治理念经久不衰的魅力,而中国提倡民主和法治则是近代以降之事。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要素的提出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在经过近代西方血与火的洗礼下及当今全球化渗透下中国政治思想主题的深刻转变:民主和法治的提出
国人历来有将/"道德/"与/"文章/"相提并论的传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更是为这以传统下了绝好的注脚,以黑格尔氏/"存在即合理/"的名言观之,这种存在单以在中国的源远流长,便注定了它的并不合理的合理性。   如果舍弃/"文章/"层面而单谈/"道德/",费孝通至少有两件事会被历史记住。第一件事发生于1945年11月25日晚
我们所知晓的费孝通,是著名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者。很少有人知道,费孝通在学术耕耘之外,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笔者在书店淘得一本《费孝通文化随笔》,捧读于手,在字里行间,费孝通的才气令人如沐春风。从费孝通的散文随笔中,读者可以清晰地领略到费孝通文风之精炼,思考之深邃。 费孝通常常把自己的文采糅合于学术
  关键词:《隋史遗文》;晚明评话;民众心态《隋史遗文》,十二卷六十回,袁于令撰,卷首有崇祯六年(1633)作者自序。袁于令(1599-1674),又名蕴玉,字令昭,号箨庵、吉衣主人、剑啸阁主人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晚明文学家。此书记事起于晋王杨广平陈,止于秦王李世民登极,主要写隋末瓦
页次:18/68 每页25 总数168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