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四、 关于今本《文子》中的“老子曰”的问题     今本《文子》以“老子曰”开篇是贯通全书的特色,也是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的关键性差别之一,这里的问题在于“老子曰”出现的时间。     王利器先生认为,《文子》一书添加“老子曰”字样,盖自开元年间始也。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2]内容提要:《淮南子》和《文子》的关系是很清楚的,《淮南子》有可能称引而不是抄袭了古本《文子》,今本《文子》却大量抄袭了《淮南子》,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抄袭可以总结为:大量拷贝、删节摘录、改头换面、概括虚化、弄巧成拙五条二十个字,每一条都可以找出确凿的证据。
余英时: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我只是一个学历史的人,又曾幸运地参与了儒学文化的最后阶段”.余英时作为当代海外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以丰富的史料,对中国文化演进历史、内在规律作实证描述与客观考察,创建独到的文化建设观。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一个“韦伯式的问题”,开发中国文化矿藏,寻觅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伦理
百年来的简帛发现与简帛学的发展历经百年沧桑,通过几代学人的艰苦努力,简帛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蔚为国际显学,受到世界学人的瞩目。    简帛发现层出不穷  据文献记载,我国简帛的发现、整理和研究,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西汉景帝(前156—141年)末年的孔子故宅壁中经,但采用近代考古的科学方法进行
王维“以佛入诗”辨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1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历代以来,对王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在印度古代社会的某些发展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古代印度部分宗教信徒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看法。这种伦理思想开始主要是在南亚地区发生着影响。后来,随着佛教传播地域的扩大,它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目前,它在中国等亚洲的大部分地
“怀尔明德”探析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         “……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
阜阳双古堆1号木牍札記二则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还有3枚木牍,2枚残损,编号完整的1号木牍长23,宽5.4,厚0.1厘米,木牍正面和背面各分上中下三排,由右至左书写章题;正面上排7行,中排8行,下排9行;背面上排、中排各9行,下排5行,尾部书“右方囗囗字”,木牍共书写47个章题,整理者肯定是单独
内圣归内圣,外王归外王——自由主义与儒家传统初论一 中国宪政问题与内圣外王问题 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已然成为历史。沉思百年中国行宪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与奋争,当有益于未来的再造与复兴、昌盛与辉煌。 百年中国的行宪历程自清廷的钦定宪法大纲始。清人不堪担当旧邦维新的重任,示国人以行宪之骗局。辛亥志士在戊戌六君
孟荀新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姑且将"自我"动物性的一面名为"欲我"而将其规定人之为"人"的一面名为"仁我",则孟子显然以
经说·经传·经变引言 1983年第一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我曾提交了《中国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的来源--且谈"变文"之"变"》的论文(载《敦煌学辑刊》1983年8月创刊号(总第四期)。)那篇论文,提出了如下的一些主要论点一,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于中国本土早在先秦已经成熟确立;二,楚汉"辞赋"是梵文"经偈"异
试论“文子”与田文的关系“文子”是谁的问题,自班固之后,尤其是柳宗元以来,聚讼不已,在学术界始终没有较为确切的结论。竹简《文子》的出土,并没有提供直接的证据。我们判明竹简《文子》形成于汉初的可能性最大,说明“文子”是出于伪托,但文子是谁的问题仍然呈胶着状态。要想有所突破,不仅需要考虑逻辑上的多种可能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当一度风靡的整理国故开始走向衰歇之时,"国学"本身的学科定位或学术认同也产生了问题。有的学者试图用"国故学"来取代"国学",有人根本主张"国学"不是"学"。实际上,从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对于久处外患压迫下的中国士人来说,20世纪20年代可
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一 引言"反智论"译自英语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称为"反智识主义"。与其认为它是种学说,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态度。在古代中国,始终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种现象却一直存在于政治,文化等领域。(1)   在禅宗中,反智论的表现最为突出,不仅在"智性"层面,更是牵涉到"理性"层面。禅宗"以心传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
在情境中互动 在互动中交际    一、着眼互动,因文设境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是面对面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是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活动。在低年级口语交际课教学中,应着眼互动,依据交际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际情境中“情动而辞发”,产生交际欲望,乐于交际,自主交际,习得口语交际的文明态
几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注重“求异”,忽视“求同”  课堂教学中注重求同是对传统的考试的一种应对。机械式的记忆、模式化的学习,的确抹杀了许多学生的创造力。原本充满创造性的造句练习被一统的“范句”统率得毫无情趣。于是,在作业中、试卷中的“好像”的造句是完全一样的“妹妹的脸蛋好像圆圆的苹果”。我们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泪流满面。我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受到的震撼大。因为王刚把这部书读活了,因为——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给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
自由表达:不仅仅是策略  拥有自由的天空,何以不能展翅高飞?思量过后便释然:未经必然王国的跋涉与历练,岂有自由王国的驰聘与翱翔!  诚然,“文无定法”,但毕竟“文章有法”。古人主张,作文要“先规矩而后巧”。这“规矩”就是为文的基本方法,作文的规律性知识和要遵循的常格,如,观察取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为了欢乐出世的小鸟,怎能坐在笼中歌唱   一、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崔峦老师说得好:“习作课,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低年级重在乐
论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  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决非几篇文章及至几本书就能阐述清楚的。但是,有一个基本前提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和教法等等,均由性质来决定。叶圣陶先生(以下均称叶老)通过语文教学的长期实践和深入
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    一、问题提出  表象思维(mental imagery 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
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必须根据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丰富作文题材,激发创造动机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作文题材要符合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的需要和动机。  我们知道,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诸如语
作文指导与师生对话    一、“对话”在激活生活体验时,关注“情”的沟通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小学生虽然是儿童,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尊重学生的个性,蹲
页次:164/171 每页25 总数427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