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到河边看小河[作者] 石家庄市曙光小学 程香玲[内容]
关于传统的诠释 内容提要:传统和非传统的前景和命运取决于现实的认取和否定之间的活动结果。启蒙和愚昧分属传统和非传统。认取启蒙和承袭愚昧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现实活动。而现实活动在形态上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思想、学术、舆论等方面。无论认取启蒙还是承袭愚昧都必须诉诸现实的活动才能见出胜负强弱消长的态势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上)内容提要 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虽然孔子和孟子既试图确立个体性的自主自律,又极力实现社会性的仁爱理想,但由于他们把血亲情理视为儒家思潮的基本精神,不仅赋予它以本原根据的意义、而且赋予它以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应该依附并从属于血亲团体性,甚至认为在三者出现对立冲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下)六 或许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察觉到了血亲情理的这种团体性特征,孔子和孟子都明确要求人们从特殊性的"父慈子孝"出发,通过"由己推人"的途径,达到普遍性的"仁者爱人"。就此而言,他们实际上也曾试图主张:在以血亲情理作为本原根据的前提下,人们应该超越血亲团体性的有限范围,将血缘
被忘却了的农村改革今天在中国,加入世贸、与国际接轨等口号越来越响,似乎大有代替兴旺了近二十年的改革口号。从一种角度看,这好象表明中国的改革已经踏上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以往那种主要关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眼光再也跟不上形势了。但也有一些比较坦率的学者专家认为,其实,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瓶颈阶段,近年来
叩其两端与重其个性——“君子慎其独”的再考察儒家对于“慎独”之学的极端重视是众所周知的,《大学》、《中庸》力主“君子必慎其独”自不消说,马王堆帛书及郭店竹简《五行》中亦大讲“君子必慎其独”。宋明理学中直接讲“慎独”二字。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
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内容提要 本文是作者的《佛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系列研究之一,文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探讨了古代诗学中个性化的审美理论。中国古典诗学中虽然没有体验这样一个范畴概念,却多有关于审美主客体融合体验的描述。严羽的“妙悟说”就属于一种个性化的审美理论。禅宗所讲的“顿悟”,是指个体的直接体验,不是
今中国大众社会的犬儒主义深圳作家王四四在名为《我们现在还相信甚么》的文章中讲到了他两个朋友的故事。第一个朋友觉得他现在自己的左手都不相信右手,“左手帮右手挠痒痒,右手想,挠得那么舒服,不知用心何在。右手帮左手擦肥皂,左手想,搓得那么起劲,然后要干甚么?两只手端一碗热汤,左手想,我得自己端住,别指望右
东晋玄言诗与佛偈中国文学史上所谓的“玄言诗”,就它特殊的界定含义来说,乃指产生于东晋中期,并在作品中间大量敷陈玄学义理,以致造成其内容与当时流行之清谈混同莫分的诗歌。与这类作品相伴随着的那股创作潮流,是东晋玄谈引发出来的消极结果,纵尝一度笼罩诗坛,然又明显带有后续力不足之征候,反映了当时士流力图将玄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
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东周数百年,天子式微,礼崩乐坏。统治者的”合法性”出现危机。诸侯便逐鹿中原,僭位而上,在一场接力赛中夺取合法性的火炬。这时的诸侯接力赛,还都是贵族与使君的游戏。选手的起码参赛资格就是公、侯、伯。也就是必须拥有那种源自血统、”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的权力”(遇罗克)。至于草莽英雄,最多只
“道统”与“政统”之间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世纪90年代初,余英时教授发表《钱穆与新儒家》一文,系统而尖锐地批评当代新儒家熊十力、牟宗三等人,其中特别是关涉到熊、牟以”心性”论”道统”的讲法。该文颇受关注。遗憾的是,在有关的讨论与争论中,无论
反思的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及政治影响巨大。知识界讨论问题,必引徵“五·四”,奉为圭臬,以为真理不可易。但 是,很多热情、激烈的“五·四”观念,其实经不住客观和认真的考查。王元化先生在“关于五四再答客问”中中肯地指出:“我们头脑中有 很多既定观念,日积月累,成为习惯力量。再估
陈寅惆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一个富涵思想意义的学术史典掌这篇文章的缘起可以追至八十年代末。记得在那时的某杂志编辑部的一次座谈会上,我曾提到过陈寅恪先生不仅是一位学问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当时确实没有人能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即九四年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与一位我素来敬重的美学家聊天,
易氏源流考辨要点 易氏得姓之说,曾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易牙雍氏,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为姓等等说法。而易水自古属燕国,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经考证,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有确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
再论易氏源流和易水前几年,我在“易氏源流考辨”(台湾[古今艺文]季刊1998年25卷1期)文中己讨论过,史籍和易氏家谱关于易氏起源,多是牵附为春秋战国时,齐国大夫雍巫易牙,或姜太公之后人,或战国时魏国易恺,因受封食采久居于易水,其后人系以易为姓.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这些说法是荒谬的.试翻开历史地图看,齐国在今
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当代儒学话语——无论是叙事还是论辩,基本上循着两个路数:一是历史的,重其发展脉络、迁延历程;二是观念的,往往拣金弃沙,只把握根本的传统。前者多为治历史学者所取,处之极端,往往陷溺于所谓“史学的偏见”。三十年代以还,喜宋明理学或研哲学者,于此多有掊击,兹不具论。而后者
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四结合”课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之后,在感受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的同时,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冲击过后的重构将更重要、更有意义,也更艰难。如果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反思的话就不难发现,在课题面
高中语文网上阅读与写作教学效果对比测试报告自1999年9月以来,桂城中学高一年级全部12个班进行网上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每周一次,90分钟。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改革语文教学,以助语文素质的养成,这是我校语文“四结合”研究又一新探索。这一探索受到全国语文“四结合”总课题组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
要着力培养做生活的有心人[作者] 江苏江都一中 卞幼平[内容]每次将作文本收上来,总是发觉立意肤浅,构思俗滥,常令教者感叹:学生生活太单调、太刻板了,不能写出好文章原来是生活不够新鲜、刺激所致。于是,为写出好文章而组织班级辩论者有之,参观校外景观者有之,看电影听报告者有之……这样的活动自然使师生感到新奇,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者] 福建 王振洲[内容]
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提要:本文认为,朱子对《大学》阐释最根本的一个向度是《大学》“三纲领”中之“止于至善”。在朱子看来,“至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善”,小学的工夫成就的是“善”,即使人做一般意义上的好人,而大学则要人“止于至善”,做一个圣人。所谓“止于至善”,它一方面意味着要将人
俞琰卦变说辨析文辨析了俞琰以反对卦变释《彖传》刚柔上下与来之说,指出来知德以卦综释《彖》辞本出俞氏,而俞氏自谓其说是“自秦汉唐宋以来,诸儒议论,绝无一语及此”,是自诩过高之词,朱震《汉上易传》已发其端。分析中认为,虽谓《彖》辞难通,然必有其可通处。俞琰、来知德、江永等人以反对卦变说释《彖》辞,亦不能
孔孟之间内容提要: 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荀,其基本思想虽同,却有很大变化发展。其间的变化轨迹,由於资料缺乏,一直看不清晰;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最近湖北荆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前所未知的宝贵资料。本文认为,这批竹书属思孟学派著作,是早期儒家
再论孔子与《春秋》陈强韦先生: 您好!收到来函真有棒喝之感。先生谆谆相责,知道都是为了我好,高情深谢。我在印大的论文可不敢写得那么自由,否则恐怕连文凭都拿不到---美国研究所从来都是一板一眼。学校本是“人才工厂”,永远在制造着社会所需的各种型号的人才,而象在下这样废料恐怕什么型号也合不上。在此地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