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势概况》《地形地势概况》教学笔录及评析执教 黄薇 评析 袁书祺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l1.6亿。在这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居住了汉、蒙古、西藏、维吾尔、高山等56个民族。祖国不仅人口多,民族复杂,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自然环境要素之一的地形。师:
第二节 主要山脉 3第二节 主要山脉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教学盂点】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教具准备】1.中国地形图(分
主要山脉2主要山脉 教学目的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教学重点 我国山脉的分布。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练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空间资源分布的范围,包括的种类,开发利用特点等。 2.了解世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港口建设和港口贸易的发展。 3.了解世界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 教学建议关于海洋空间利用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的深远意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监测防治的措施。 2.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以及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教学建议 1.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两个方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通过适应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分
经度的划分经度的划分(王树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二、教学时间约10分钟。三、教具地球仪,一张直径30cm的圆纸,一条注出经度的宽3cm的长纸条。四、教学过程:师:[指地球仪上经线]我们已经讲过了经线,它是连接两极的半圆线;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
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王树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树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2.通过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关系,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二、教学时间约20分钟。三、教具地球仪、经纬网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四、教学过程师:我们从小学就了解地球的形状,但头脑中还要树立起科学的地球概念,如果我问大
学习地理知识人类之家一课的教学设计学习地理知识人类之家一课的教学设计一、分析本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本节课放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的第一节,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
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我国行政区的设置和划分原则,掌握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分布。2.在学习省级行政区的知识中,教会学生正确记忆地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记忆的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掌握省级行政区知识的重要性,用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觉性。重点和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2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3.使学生能
中国的疆域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的:1.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了解并记住我国濒临的海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半岛和岛屿、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分布。2.教会学生识读和使用“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并能在空白的“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上填注邻国、领海及濒临的大洋名称。3.通过教
第十一章 中亚第十一章 中亚 【教学目的】一、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亚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培养学生应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二、使学生认识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节 印 度第二节 印 度 【教学目的】一、知道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了解地形、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工业中心的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知识。二、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懂得争取民族解放和维护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三、了
第三节 新加坡2(选学)第三节 新加坡(选学)教学目标1.了解新加坡的位置特点、领土组成及居民构成,并了解新加坡的经济特点及发展原因。2.通过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学习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结合我国国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教学重点新加
第三节 新加坡第三节 新加坡教学目的1.了解新加坡的位置特点,领土组成及居民构成。掌握新加坡经济特点及发展原因。2.通过对新加坡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地理事物的能力。3.通过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联系我国国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新加坡的经济特点及发展原因。
东南亚 第二节 居民和经济第二节 居民和经济教学目的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热带经济作物、矿产及分布,了解东南亚的经济特点。2.通过分析东南亚成为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地理事物的能力。3.了解华侨对东南亚经济
东亚概况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
第二节 日本(2课时)第二节 日本(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东亚概述)第二课时(东亚概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
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现代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历史上政区地图的变化,了解国家、地区的总数和分布;掌握主要国家的分布、面积及人口状况。了解国界、领土的含义及划分依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差异,了解世界区域的划分依据,掌握本书世界区划的名称和分布。2.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第一节 概 述(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所包括的国家,掌握其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季风气候的成因,了解东部沿海与西部内地的差异。2.通过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初步学会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3.通过对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