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监测防治的措施。  2.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以及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教学建议  1.关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
海水运动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
海水温度和盐度 教学目标  1.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情况,了解海洋对大气、陆地海岸带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影响。  2.海洋表层海水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
常见天气系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影响我国的几种常见天气系统,能够说明这些天气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学校所在地曾经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系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
大气的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
人类认识的宇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  1.通
第五节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五节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几种新能源的性能。2.通过对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分类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新能源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同学初步建立要珍惜能源资源,努力开发新能源的思想,激励他们树立自觉学习科学技术的决心
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电视台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2.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3.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气温及温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降水和干湿地区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2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2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4.渗透热爱祖
第四节  气候特征2第四节  气候特征【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
第四节  气候特征第四节  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所以本章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
页次:4/10 每页25 总数22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