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教案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教案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教案及教学反思

1、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乐于和同伴分享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入口处摆放一个小拱门。

  2、幼儿准备:画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树的练习纸。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感知高矮,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2、活动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用目测、对比的方法比较高矮,初步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是相对的。

  四、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高矮。

  (1)请幼儿入场。(幼儿依次从入口的小拱门下走过)

  (2)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过的时候要弯腰才能过,有的人走过的时候不需要弯腰呢”幼儿自由讨论并发言。

  (3)教师总结:小朋友有的高,就要弯腰才能过。有的矮,就不需要弯腰。

  2、比高矮,初步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

  “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之间比高矮。

  先是两个幼儿站在不同的高度上比高矮,再站在同一高度上比高矮。引导幼儿讨论:哪一种比高矮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小结:比高矮的正确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比。

  3、初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让幼儿理解比较高矮是相对的。

  (2)分别请三个小朋友从高到矮排队,并分别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幼儿练习:请幼儿给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涂上不同颜色,并按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序。老师巡回指导、评价。

  (4)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来还是矮。”游戏反复进行2~3次。

  幼儿每次找不一样的朋友,说说比高矮的结果。说出;“我和xx一样高”、“我比xx高,xx比我矮”等。

  4、延伸活动:

  在活动室,鼓励幼儿可以找任何物体或小朋友和自己比高矮。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如:我比画高,画比我矮;我和栏杆比,我高、栏杆矮等等。提醒幼儿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较。

  五、评价要素

  是否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发现高矮的相对性。

  六、活动建议

  1、回家和爸爸、妈妈分别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三个人一起比高矮,该怎样比?把比的方法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点:1、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的高矮。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乐于和同伴分享快乐。

  在活动的开始,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我先选择几位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从老师布置的拱形门走过,让幼儿观察,为什么有些幼儿过拱门的时候不用弯腰,而有些幼儿过拱门的时候需要弯腰,通过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

  在第二部分中,让幼儿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这时候让小朋友通过眼睛去发现,得到明确的高矮结果。到了幼儿之间比高矮时,我稍微做了一些小的变动,先让两位小朋友在同一水平上比出高矮,然后请刚才比出矮的小朋友站在椅子上,这样一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高的小朋友变成矮的,矮的小朋友变成高的,这时候,有几位小朋友立即说:“这样不算”。本来我就是想让幼儿看看这样比高矮公平吗?没有想到这几位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我马上说:“是的,这样不算,那为什么呢?”通过引导小朋友观察,注意到有没有椅子的差别。通过讨论孩子能得出结论:不同平面上进行高、矮比较是不能的,必须在同一平面上。

  最后,我通过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让幼儿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性。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通过反复的游戏,多次的比较,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高矮是变化的,相对的,关键是看他跟谁比,要两两比较才能有结果的

  这节活动是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在整个环节中,流程进行的比较顺利,也有不足之处:让幼儿在不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高楼的高矮时,讨论还不够充分,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后来的区域活动中将继续针对此问题设计专门的游戏让此概念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体验、领悟。

2、小班数学教案《比高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物体高矮的正确方法。

  2.能用三个高矮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人物卡三张;《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导入。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

  2.比高矮——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学说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与幼儿比高矮。

  一幼儿站在地上立正,另一幼儿站在小椅子上立正。提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引导讨论:小朋友,你怎么想?

  两个人比高矮,哪种方法是公平、正确的?哪种方法是不公平、不正确的?

  (3)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3.排序(1)三人比高矮。

  爸爸、妈妈、小明三个比一比,谁最高?谁最矮?(学说爸爸最高,小明最矮。)拓展----师幼三人比高矮;人、物比高矮。

  (2)三个排序。

  爸爸、妈妈、小明要像小朋友一样排队,个子矮的排前面,个子高的排后面。排在哪儿呢?请个别幼儿上黑板操作。

  4.幼儿做相关练习。

  (1)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上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2)鼓励幼儿相互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3、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高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相对性。

  2、练习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进行排序。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有高矮物体的大图。

  2、两支塑料花。

  3、每人一套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初步比较高矮。

  请一位大班幼儿和一位小班幼儿踏步走进教室,请幼儿比较谁高谁矮。请幼儿说出:“大哥哥高高的,小弟弟矮矮的。”

  2、观察大图比较高矮。

  引导幼儿比较图片上物体的高矮,并说出什么东西是高的,什么东西是矮的。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教师出示两支不同高度的塑料花,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请幼儿观察哪支花高,哪支花矮。(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教师总结: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要把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4、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请幼儿给不同高矮的物体进行排序。

  5、排队游戏: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4、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比高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物体高矮的正确方法。

  2.能用三个高矮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人物卡三张;《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导入。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

  2.比高矮——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学说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与幼儿比高矮。

  一幼儿站在地上立正,另一幼儿站在小椅子上立正。提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引导讨论:小朋友,你怎么想?

  两个人比高矮,哪种方法是公平、正确的?,!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哪种方法是不公平、不正确的?

  (3)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3.排序

  (1)三人比高矮。

  爸爸、妈妈、小明三个比一比,谁最高?谁最矮?(学说爸爸最高,小明最矮。)拓展----师幼三人比高矮;人、物比高矮。

  (2)三个排序。

  爸爸、妈妈、小明要像小朋友一样排队,个子矮的排前面,个子高的排后面。排在哪儿呢?请个别幼儿上黑板操作。

  4.幼儿做相关练习。

  (1)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上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2)鼓励幼儿相互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5、中班数学教案《比高矮》含反思

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结合幼儿教学用书第7页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难点: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幼儿每人两套操作材料(长短不同的筷子 高矮不同的杯子)

  2、小熊、小兔、等动物头饰各一套。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谁拍到了气球

  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1)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一个人是高还是矮?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2)让一个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个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启发提问:这样比高矮可以吗?引出高矮比较应在统一高度平面上进行。

  4、比用具

  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

  分组操作: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教师问:哪只高,哪只矮?幼儿:大杯高,小杯矮)将长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教师问:哪根小棒最高?哪根最矮?)

  5、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小动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让高矮不同的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动物,教师可以参与)

  将长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教师问: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活动延伸

  1、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2、带回家的活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或是和爷爷奶奶分别比高矮,看看谁高谁矮?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结合《纲要》精神,将知识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特设计了拍气球,举气球,找朋友,排排队等活动,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重视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来怕气球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来巩固这一内容知识。最后安排了给动物排队来引导儿童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认为本次活动比较好的是在设计上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愿意参与活动在“玩中学”。教态较自然,能够学习着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

  但因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本次活动中失误较多:首先在游戏活动《找朋友》时没有鼓励孩子动起来,使得有些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让我有了一点思想负担,以至于在后来不敢放开手脚,仅仅通过教师启发式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充当了主导的地位,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怎么比,怎么排。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没有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教师没能做好“引导者 ”的角色。在设计时虽然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准备的材料杯子颜色相近高矮相当,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动时忽略了将孩子操作的结果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活动思路,大胆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了解高矮的比较,而不是教师给强行灌输。另外还需要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多数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操作材料准备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不是同一颜色等情况,让幼儿有所比较和区别,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问,多学习,甩开大步向前迈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6、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门牌号码》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些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若能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并能激发幼儿更加注意,发现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大班数学活动《门牌号码》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引导幼儿体验生活中数字的作用,本次活动通过米卡带领幼儿动物王国之旅让幼儿.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用数字表示房间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习辩认楼房的层数和间数并用数字表示。

  2.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用数字表示房间的方法。

  3.体验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学习辩认楼房的层数和间数并用数字表示。

  活动难点:认识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

  2.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自己家的门牌号

  活动过程:

  一、出示门牌号码导入活动

  1.出示米卡,导出门牌号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米卡),米卡今天要带我们去认识什么呢?

  2.出示门牌号(201)

  师:咦!这是什么?201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门牌号201住着谁呢?米卡说小朋友完成了这次的动物王国之旅就知道了,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学习楼层和房间空间位置的门牌号码表示方法

  (1)第一站:认识单层房子的间数

  师:第一站到了,这排房子住着什么动物呢?这排房子一共有几间房子?(5间)我们从左往右数12345,这是第一间我们用数字1表示,这是第二间我们用数字2表示,这是第三间我们用数字3表示,这是第四间我们用数字4表示,这是第五间我们用数字5表示。我一起看看每间房子住着谁?

  师:第一站我们看见了一层5间房的房子,知道了每只动物住在第几间,现在我们出发去第二站了。

  (2)第二站:认识单栋楼房的层数。

  师:这栋房子和之前的房子不一样啦,这栋楼房一共有几层?第一层在这栋楼房的什么位置?(最下面)

  师:我们从下往上数12345,这是第一层我们用数字1表示,这是第二层我们用数字2表示,这是第三层我们用数字3表示,这是第四层我们用数字4表示,这是第五层我们用数字5表示。

  师:我们一起敲敲门,看看这栋楼房住着谁?(小猫)谁来说说每层楼分别住着什么颜色的猫?(小蓝猫住在第一层,小绿猫住在第二层……)

  师: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小猫家,知道了每只猫的楼房层数,现在出发去第三站了。

  (3)第三站:学习3X3楼层和房间空间位置的门牌号码表示方法

  1.了解门牌号的含义

  师:哇,这次我们来到了更大的房子,数一数这栋房子有几层?(3层)我们用数字表示出来,第一层用数字1表示,第二层用数字2表示,第三层用数字3表示,1、2、3分别表示楼房的什么?(楼房的层数)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每一层又有多少间房子呢?让我们从左边开始数,第一层有几间房子?第二层又几间房子?…让我们用数字标出来,这些数字表示楼房的什么呢?(楼房每层的间数)

  师:咦,谁打开门了?(蜗牛)蜗牛住在哪里?他住在第几层?住在第一层的第几间房?

  师:蜗牛告诉大家它的门牌号是102,你们知道门牌号中1表示什么?(楼房的层数)02表示什么吗?(楼房每层的间数)

  师:哇,鹦鹉也出来了,鹦鹉住在第几层?住在第三层的第几间房?鹦鹉说我的门牌号是301,你们知道门牌号中3表示什么?(楼房的层数)01表示什么吗?(楼房每层的间数)

  小结:所以门牌号码是楼层数+房间数组成的

  2.学习根据门牌号码找对应的家

  师:小蜜蜂说它家的门牌号码是302,你能找到小蜜蜂的家吗?……

  (4)第四站:巩固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米卡还给小动物带来了礼物,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米卡把礼物送给大家吗?米卡在礼物上面贴上了门牌号,请小朋友按照门牌号把礼物送到对应动物的家。

  三、活动结束

  师:今天的动物王国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了,米卡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小朋友下次见!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第三大环节是边让幼儿自己操作边讲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实际操作性不强,当将准备的教具发下去之后,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就随之分散了,场面会难以控制,会很浪费时间。另外,让幼儿自己操作,写画设计门牌号码,也非常费时间。整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一些内容没有讲述,值得反思。

7、幼儿园小班科学《鼠小弟比高矮》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

  2.尝试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多个物体进行高矮排序。

  3.积极思考,感知数学活动的有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重点: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

  活动难点:能对多个物体进行高矮排序。

  教学策略选择:

  情境展示法:用情境对话的方式呈现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直观展示法:将正确比高矮的方法直观呈现。

  游戏法:用游戏激发幼儿的积极探索。

  操作法:让闯关游戏中让幼儿观察、比较、操作。

  验证法:幼儿每闯一关,教师都会展示正确的结果,以便给幼儿验证。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一)教师以猫头鹰老师角色导入问题。

  ——鼠小弟和鸭姐姐比高矮,谁高谁矮?引发幼儿思考。

  (二)用鼠小弟和鸭姐姐对话的方式,呈现三种不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比如:幼儿在生活中比高矮会出现踮脚、腿弯曲、身体不够挺拔等情况。

  (三)引发幼儿思考、讨论,三种比高矮的方法是否正确。

  二.直观呈现正确比高矮的方法。

  第一种:直接比较的基础上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第二种:直接比较的基础上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第三种:用测量工具间接比较,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呈现方法中,重点引导幼儿关注鼠小弟和鸭姐姐比高矮的三个要点:(1)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2)身体要挺直。(3)头顶处为高度线。

  三.比高矮游戏大闯关。

  创设三关游戏,让幼儿运用比高矮的正确方法进行练习。

  第一关,让幼儿将三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第二关,让幼儿将五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第三关,让幼儿将七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四.活动延伸:比一比,排一排。

  在生活和游戏中实践操作。

  (一)和好朋友比比高矮。

  (二)在区域活动中,将物品进行高矮排序。

8、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认识7》教案反思

9、幼儿分享阅读活动《巨人》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圆圈部分表示的是巨人的想法;

  2、能够根据各种线索进行合理推测和想象;

  3、理解巨人的行为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但他并不是故意这样做的;

  4、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乐意观看表演,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书、大脚印。

  活动过程:

  1、游戏:巨人哪里去了

  教师将硬纸板剪成几个大脚印布置在地面上,组织幼儿按照巨人的脚印走,并且用故事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从前,有一个巨人,他长的有十层楼那么高,他的脚印就在我们的地板上,我们来比比看,他的脚有多大呀?……(孩子们对大脚印很感兴趣,我让他们猜是谁的,有的说大象、何马等,没有孩子说是巨人,我直接讲故事,引起孩子兴趣。

  2、大书阅读

  教师将大书局部遮盖(用纸遮盖表示巨人想法的图画部分)。第一次阅读的时候,不拆开遮盖的部分。第二次阅读时揭开遮盖的部分。

  3、再次阅读:揭开遮挡的部分,说说巨人都需要些什么。

  4、教师总结:巨人脑袋边上的圈圈是什么意思呢?这些表示的是巨人脑袋里面想的事情。(孩子们都能知道旁边圈代表的意思)

  5、谈话:

  A你现在愿意和巨人做朋友吗?

  B我们平时有没有做出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事情呢?

  反思:

  该读本讲的是一个巨人和一群普通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巨人本来只是想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却不小心破坏了人们原来的生活。其实这个巨人就是一个顽皮孩子的真实写照,所做的对别人带来很多麻烦的事情,自己是不知道的。

  在第一环节,教师用了非常神秘的语气,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幼儿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进来了。在第二环节中阅读大书部分,部分幼儿非常善于发言,每次的提问都还是有回应,也能够根据图画推测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以及巨人想象的事情。在第二次阅读时,也就是让幼儿知道圈圈代表是巨人的想法这一部分,有了前面的分析和猜测,在这一环节,当揭开遮挡画面时,幼儿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巨人想得到某种物品,目标在此也很好地达成。最后的总结分享幼儿还是很认真地听。

  教师在活动中做得最成功的是,能引导孩子站在巨人和普通人两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从情感上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巨人,使孩子的情感得到提升。从巨人的角度,明白知错就改的道理,最后巨人和普通人友好相处,达到一个完美的结局,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结局。

10、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鼠小弟比高矮》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鼠小弟比高矮

  活动对象: 3—4岁幼儿

  领域:科学

  《指南》科学领域中也明确提出:3—4岁幼儿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高矮。因此,设计了本微课,希望通过信息技术让幼儿更便于理解。

  活动目标:

  1.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

  2.尝试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多个物体进行高矮排序。

  3.积极思考,感知数学活动的有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重点: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

  活动难点:能对多个物体进行高矮排序。

  教学策略选择:

  情境展示法:用情境对话的方式呈现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直观展示法:将正确比高矮的方法直观呈现。

  游戏法:用游戏激发幼儿的积极探索。

  操作法:让闯关游戏中让幼儿观察、比较、操作。

  验证法:幼儿每闯一关,教师都会展示正确的结果,以便给幼儿验证。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一)教师以猫头鹰老师角色导入问题。

  ——鼠小弟和鸭姐姐比高矮,谁高谁矮?引发幼儿思考。

  (二)用鼠小弟和鸭姐姐对话的方式,呈现三种不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比如:幼儿在生活中比高矮会出现踮脚、腿弯曲、身体不够挺拔等情况。

  (三)引发幼儿思考、讨论,三种比高矮的方法是否正确。

  二.直观呈现正确比高矮的方法。

  第一种:直接比较的基础上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第二种:直接比较的基础上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第三种:用测量工具间接比较,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呈现方法中,重点引导幼儿关注鼠小弟和鸭姐姐比高矮的三个要点:(1)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2)身体要挺直。(3)头顶处为高度线。

  三.比高矮游戏大闯关。

  创设三关游戏,让幼儿运用比高矮的正确方法进行练习。

  第一关,让幼儿将三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第二关,让幼儿将五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第三关,让幼儿将七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四.活动延伸:比一比,排一排。

  在生活和游戏中实践操作。

  (一)和好朋友比比高矮。

  (二)在区域活动中,将物品进行高矮排序。

11、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比高矮》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2.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二、活动准备

  1.对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验、PPT课件

  2.椅子一张。

  三、活动过程

  1.比较高矮。

  活动导入;

  (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

  “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

  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间比高矮。“请两三对小朋友作比较,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矮。

  ④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2)变换站立位置比较(两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进行比较)。让被请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现在再比比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

  (3)“小结:比较人们个子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样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现在小朋友明显高,是因为他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实际上它还是比老师矮。”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让幼儿体验到谁高谁矮要看他和谁比)。

  (1)观察比较。

  ①请一小朋友甲和教师比高矮。

  ②再请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么一会儿甲小朋友矮,一会又说他高,到底甲是矮还是高?”

  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看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甲小朋友和教师比时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间比较。另请三位幼儿(高矮依次递增)进行比较,可重复两三次。

  (3)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12、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小矮人》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迅速地点数10以内的点子和认读10以内阿拉伯数字。

  2、能将点子和数字进行配对。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6、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重点:

  能正确将点子与数字进行配对。

  活动形式:

  小组活动形式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小蜜蜂门明天要过生日,他们想邀请小朋友们去参加生日晚会,你们想不想去?(幼儿回答)

  师:那我们送小蜜蜂什么生日礼物呢?(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肯定。

  师:我们大家一起去采花,明天送给小蜜蜂,好不好?(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们看,花园里开了这么多花(教师把花洒在桌面上),你们观察一下五颜六色的花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自由说)。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漂亮的小篮子,大家仔细看一看,小篮子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师:下面小朋友们就去给小蜜蜂采花好不好?(幼儿回答)

  师:在采花时小朋友们要让花上的数字(点子)与花篮上的点子(数字)一样,听音乐开始采花,音乐停了采花结束。

  2、幼儿开始游戏(采花)

  3、采花结束后,教师要找幼儿说一说:“你们采了几朵花?采花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只要能说出点子和数字一样或数字和点子一样就可以了?

  4、游戏:小矮人找朋友 1)导语:小朋友们喜欢听小矮人的故事吗?(幼儿回答),小矮人今年天要和点子娃娃做游戏,可是小矮人找不到哪个点子娃娃是自己的朋友,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

  (幼儿回答)。今天老师就把小矮人和点子娃娃都请到了我们幼儿园里,你们想不想见到他们呀?(教师把卡片分放在幼儿面前)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小矮人和点子娃娃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回答)。

  好现在咱们就来帮助小矮人找朋友。

  2)幼儿帮助小矮人找朋友,找完后,找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幼儿自由回答)数一数你找了几对朋友。(幼儿回答) 3)小朋友们看一看(出示挂图)这又来了几位小矮人。

  冬天来了,它们到外面去烤火、做游戏,它们也想找几个朋友和它们一起玩耍,咱们帮助他们找到它的朋友好不好?(找个别幼儿到前边来帮助小矮人找朋友)。

  指着图问幼儿:“说说为什么他们两个是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回答)

  4)小结:今天,小朋友们为小蜜蜂准备了生日礼物,又帮助小矮人找到了朋友,你们真能干,小蜜蜂和小矮人都非常感谢你们,并让我代他们谢谢你们。好了,今天游戏就玩到这里,咱们一起到户外去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1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教案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2.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1.对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验、PPT课件

  2.椅子一张。

  三、活动过程

  1.比较高矮。

  活动导入;(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

  “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

  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间比高矮。“请两三对小朋友作比较,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矮。

  ④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变换站立位置比较(两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进行比较)。让被请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现在再比比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

  “小结:比较人们个子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样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现在小朋友明显高,是因为他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实际上它还是比老师矮。”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让幼儿体验到谁高谁矮要看他和谁比)。

  (1)观察比较。

  ①请一小朋友甲和教师比高矮。

  ②再请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么一会儿甲小朋友矮,一会又说他高,到底甲是矮还是高?”

  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看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甲小朋友和教师比时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间比较。另请三位幼儿(高矮依次递增)进行比较,可重复两三次。

  (3)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14、小班主题教学活动《美丽花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美丽的花园》这次活动将利用多色彩纸,让幼儿在撕纸、粘贴活动中进行简单的色彩搭配,感受色彩美,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小班孩子对颜色还不能很好的辨认,并且具有好玩、好动、爱游戏的特点,所以把学会撕纸、粘贴,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设为重点,能对各种颜色进行适当搭配设为难点。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自由、宽松的、饶有趣味环境中完成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简单的撕纸、粘贴。

  2、引导幼儿对红、黄、蓝、紫等常见色进行适当的搭配。

  3、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集体创作的乐趣。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会撕纸、粘贴,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难点:能对各种颜色进行适当搭配。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紫等常见色手工纸,

  2画有“草地蓝天白云”的美工纸一张

  3、胶水、塑料小篮子等操作材料。

  4、剪好的花瓣

  5、优美欢快的音乐

  6、提前让幼儿参观花园或欣赏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进入活动室,体验花瓣雨飘落,引起幼儿的兴趣(音乐春晓)

  1、快看呀,彩纸飘落下来了,像花瓣雨一样,漂亮吗?那我们把花宝宝送回花篮吧。

  2、你想不想用你的小巧手做这么漂亮的花瓣,那今天李老师就教给你们怎么做,来,宝宝们,找个位置坐下。

  3这是一张彩纸,李老师要给它做个小造型,把它变小,宝宝,瞪大眼睛,看谁能发现这儿的小奥秘。

  4、撕纸,彩纸为什么变小了?那老师是怎样撕得?学一学,小朋友发现的真多,对,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

  5、这个样子像什么,真棒,这是大拇哥,这是二拇弟,这样和在一起像小小鸡,加上这只,几只小小鸡,两只,我们把纸放在中间,像个大胖胖的虫子,说成:两只小小鸡,一起来捉虫,你一口,往下飞,我一口,也往下飞,阿蒙阿蒙把小虫给吃掉了。

  6、宝宝们,明白了吗,把它变得越细撕出来的花瓣越漂亮……,

  7、我呀,还可以把彩纸变成各种形状的呢,,你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好多好多呢。

  二、动手撕纸,辨认颜色:5

  1、李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的彩纸,来,选自己喜欢的颜色,也动手撕一撕吧,把撕好的彩纸放在小筐内。(放音乐蓝色的爱)

  3、你们撕的彩纸真漂亮

  1、(出示范纸)宝宝,你看,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这画上只有: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红红的太阳绿绿的草地,我想把它变成美丽的大花园,可是你看,花园里的花没有颜色,好看吗?一点也不美丽。

  2、我呀,可以用我们刚才撕的彩纸给他变变,看,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涂上胶水,在花上粘贴,这样,我们的花园就会变得更美丽的。棉棒胶水粘贴

  3、李老师想和你们共同完成这幅画,好吗?

  4、来吧,宝宝,咱自己动手做一做,把花园装扮的漂漂亮亮的。

  5、花园好漂亮呀,看,蝴蝶和蜜蜂都被吸引来了,他想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呢。(放音乐小班10)

  他们还说呀,我们幼儿园的花有的都开了?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颜色吧!(放音乐)

  (幼儿走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利用彩纸的多色性,和幼儿一起感受了与彩纸游戏的乐趣。

  活动中,教师不仅引导幼儿学会了单的撕贴彩纸的方法,还让他们通过色彩的搭配练习,进行创建“大花园”,巩固幼儿对常见色的认识,更让幼儿在撕纸、粘贴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创作的乐趣。

  其实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颜色还不能很好的辨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学会辨别色彩与搭配,更注重了一些细节性的动作提示,以及语言提示,让幼儿随着活动环节的深入不知不觉的学会了这些知识,也让创建“美丽的花园”这一节活动变得更加精彩。

  此节美术活动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教师巧妙运用了一些教学方法的原因,如:语言暗示、肢体演示、情境创设等。在感受作品成功的这一环节时,为了让全体幼儿都能感受到这份快乐,教师又采用了引导幼儿集体创作的方法,使幼儿在体验合作的乐趣中再次感受创作成功的快乐。

15、幼儿园音乐课《欢乐满山谷》教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反思

  (整节活动根据北京某幼儿园教师示范录像带改编。)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热闹的气氛,灵活运用纱巾巧妙的运用生活劳动中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2、初步掌握“塔塔踢踢塔 ”的节奏型,基本理解乐曲三段体的特征。

  3、在自由动作的创编中发展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创造力。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目标反思:针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我希望他们能够掌握“塔塔踢踢塔 ”的节奏型。并能通过肢体和音效的尝试来感应顽固节奏型,为尝试顽固伴奏做好铺垫。

  活动准备:各类动物等图片,十六宫格图,多媒体音乐,纱巾等。

  重点:和着音乐用各种动作表现“塔塔踢踢塔”的节奏型。

  难点:和着乐曲运用乐器尝试顽固伴奏。

  重难点反思:根据能力,我希望通过各种肢体和音效的尝试来让能力较弱的幼儿掌握"塔塔踢踢塔”的节奏型",之所以没有把乐器伴奏作为重点,因为这一组幼儿能力欠佳,只有在完全理解伴奏的基础上才能尝试用乐器伴奏,我则把乐器伴奏作为了难点。

  活动过程:

  一、律动《请跟我来》

  1、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那个地方的名字就叫欢乐谷。欢乐谷请来了很多的小动物,猜猜都是谁?

  2、幼儿听音乐请跟我来来到欢乐谷。

  二、《欢乐满山谷》

  (一)、感受乐曲

  1、师:欢乐谷里都来了哪些客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都有谁?请用动作告诉我。

  倾听音乐一遍。幼儿动作回答。

  2、倾听第二遍,教师依次找出形象。

  环节一反思:由于音乐里面的形象音效有些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幼儿听出部分清楚的音效就可以了,这个环节,我只作为一个熟悉音乐的过程,不进行具体细化分析。

  问:来了这么多动物,我们用果汁招待他们吧

  A段: 采果子——洗果子——切果子——压果子——出汁

  指导幼儿用道具纱巾替代果子

  (二)感受节奏

  1、做果汁有一个固定的节奏?

  A、稍微听一小段音乐,引出“塔塔踢踢塔”的节奏型,教师在十六宫格上演示。

  B、引导幼儿运用顽固伴奏进行律动,如:拍手、弹舌、跺脚等。

  C、模仿其他动物音效进行节奏律动,如:鸭子“嘎 嘎 嘎嘎 嘎”

  教师:又来了这么多小动物来我们一起多制作一些果汁吧。

  D、幼儿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说语词,制作果汁。

  环节二反思:肢体和音效对节奏的模仿,是希望幼儿能对“塔塔踢踢塔”的节奏型印象能够更深刻。我认为身体能出声音的地方却是太少了,而开头导语部分又刚好说到来了很多动物需要用果汁来招待。所以用动物音效模仿节奏进行创编,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创编能力,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音效模仿也十分容易。另一方面与导语部分相呼应,说明我的动物客人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果汁来招待,能够更好的进行整节活动的语言衔接。

  2、感受渐快。和朋友一起分享果汁

  B段:打嗝、干杯

  C段:打招呼

  (三)、动作创编

  1、邀请好朋友也加入这么一个欢快的队伍吧。

  跟着音乐,进行肢体律动:摘果子、洗果子、榨果汁、喝果汁、干杯。

  2、舞会结束,乐器伴奏尝试。

  环节三反思:当幼儿能够很好的掌握顽固节奏型。并能够用肢体、音效对整个乐曲伴奏的时候,可以尝试进行乐器演奏会环节。由于幼儿能力较弱,教师部需要整段乐曲都进行伴奏。可以分段,分组伴奏,让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伴奏的乐趣。

  反思2:节奏律动环节

  活动中,“塔塔踢踢塔”的节奏型在十六宫各中共重复出现四行,如教师需要幼儿肢体感受节奏的时候,会在每一行的节奏前面贴上“拍手”“踏脚”“拍腿”“弹舌”的图片,教师手拿鼓槌指着哪张图片,幼儿就根据图片提示拍出或踏出“塔塔踢踢塔”的节奏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如果指着图片敲奏相应节奏,再进行更换所指图片时,节奏就会滞后,幼儿就会跟不上正常的音乐节奏。我的做法是:指相应的图片,在图片旁轻敲“塔塔踢踢 # ”的节奏型,最后一拍“塔”,指向下一张图片,幼儿便可以及时反映,节奏衔接紧凑不间断,而且也能演奏出完整的节奏,节奏不会滞后!

16、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2.学会看整点、半点。

  3.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准备:

  1.设“钟表店”。

  2.时钟一组一个,纸制时钟人手一个。

  3.圆舞板、碰铃各18个。

  教学过程:

  1.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这些钟表什么地方时相同的?

  2.通过观察比较钟表上都有时针、分针,共有十二的数字及数字位置的排列规律。

  (1)师:每个时钟上都有什么?(时针、分针、1---12个数字)

  (2)师:比一比、看一看,分针和时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

  (3)钟面上数字的排列位置是怎样的?

  3.幼儿尝试活动。

  师:分针对准12走一圈,时针会怎样?时针走一格,分针会怎样?请幼儿拨动时钟试一试,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格,分针走一圈;相反,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格。)

  4.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

  (1)教师边拨钟边告诉幼儿分针指在12字上,时针指在几,就是几点整。

  (2)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时针拨在1 上,分针拨在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在1和2之间,分针拨到6。

  师:两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通过比较,幼儿认识半点,并掌握整点、半点之间的规律:整点时,时针指在每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

  5.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掌握整点、半点。

  (1)游戏《打开收音机》

  师:谁听过收音机里是怎样报时的?让我们来听听收音机里是怎样报时的?(播放报时录音)

  师:我们开始玩游戏,教师拨时间到几点整,圆舞板组模仿收音机里的声音,发出“嘟,嘟,嘟…”5声,碰铃组“叮”的一声,响声停止后说“北京时间几点整”。大家试一试,5点整,7点整……

  如教师拨到几点半,圆舞板和碰铃组一起:“叮”的一声,响声停止后说北京时间几点半。大家试一试,1点半,2点半……

  (2)我们再玩个游戏:看谁拨得快又准。

  (幼儿人手一个纸制时针,教师说几点,幼儿用纸制时针拨出,看谁拨得快又准)

  6.教师小结结束。

17、大班数学活动:《分苹果》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注意: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 ,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二、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 、15个梨 、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三、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教:那你们喜欢什么水果呢?

  教:那么多,,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 (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幼:好看。

  教:想要吗?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 (1、2、3、4、5、6、...)

  教:小朋友有多少苹果个呀?谁来回答。

  教:恩,对了,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 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

  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教案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借助小猴为“分苹果”发愁的画面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课让学生动手分,自主观察,列出合适的算式。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既强化10以内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例如,通过师生、生生的伸手游戏,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8、幼儿园数学《探望熊奶奶》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1和许多以及他们的关系,理解许多是由一个一个的1组成的,理解一个一个1合起来就是许多。

  2、在游戏中能明确指认数量是1和许多的相关事物,学习运用1和许多等词语表述。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兔妈妈和熊奶奶头饰各一个。

  2、苹果、鲜花、糖果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1和许多。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师:兔妈妈听说大森林里面的熊奶奶生病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她吧!

  (2)游戏:拣苹果

  师:小兔子们,苹果成熟了,掉下来了,我们每个人去拣1个苹果放在篮子里带给熊奶奶。

  小结:一个一个苹果放在一起就有许多苹果了。

  2、进一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1)理解一个一个1合起来就是许多

  游戏:摘花

  师:宝宝们,这里有许多漂亮的鲜花,我们摘一些送给熊奶奶,熊奶奶一定很高兴的,但是摘的时候记住每个人只能摘一朵。

  让幼儿轮流将自己手中的鲜花放到熊奶奶的篮子里,边放边说:“我放一朵”

  总结:原来一朵一朵的花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朵花。

  (2)理解许多是由一个一个的1组成的。

  师:你们真是一群懂事的小小兔,给熊奶奶送来了许多苹果和鲜花,谢谢你们,看!熊奶奶也给你们准备了礼物(引导幼儿说出许多糖果),请幼儿轮流上来去糖果,一人一块。

  教师总结:熊奶奶的许多糖果分给大家一人一块就没有了。

  3、活动结束

  师:兔妈妈说:天黑了,我们该回家了,和熊奶奶说再见!

  (教案大部分参照教师用书)

  反思:

  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初步感知1和许多以及他们的关系,理解许多是由一个一个1组成的,理解一个一个1合起来就是许多,我运用了操作法和游戏法让孩子玩中学,感知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在活动之前,我在其它生活环节和游戏中多次引导幼儿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比如拿毛巾,喝水。有了之前的铺垫,孩子对于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有了很深的理解,而且还会运动到生活当中,可以找出教室里哪些物体是只有一个,哪些物体是有许多个。在游戏中,孩子每人手里拿着一朵鲜花,我提问:怎样才能让篮子里变出许多的鲜花?有个别孩子回答说,我们一朵一朵放进去就可以啦!由此可见,孩子对于感知1和许多以及他们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

19、幼儿园诗歌:《摇篮》教案及教学活动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感知诗歌,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体验在游戏中学习的乐趣。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诗歌内容尝试仿编诗歌的最后一句。

  二、活动准备

  1、挂图:四幅。

  2、布娃娃。

  3、音乐:摇篮曲。

  4、头饰;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①、播放《摇篮曲》,教师抱着娃娃做睡觉动作。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听,认真看,老师在做什么?

  提问:刚才老师在做什么?(摇摇篮)妈妈轻轻唱着摇篮曲,小宝宝就怎么样了啊?(睡着了)

  2、初步感知诗歌

  过度语: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摇篮吗?(原来有很多东西可以当摇篮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诗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一听,诗歌里有哪些是摇篮。

  ①、教师配乐朗读。(配乐)

  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是摇篮?(完整说)

  ②、教师结合图片再次朗读

  师: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那我们再来听听诗歌里到底有哪些摇篮,摇篮里有哪些小宝宝?(出示图片:边读边操作图片。)

  提问:诗歌里到底有哪些摇篮,摇篮里有哪些小宝宝?

  3、进一步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①、提问: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因为蓝天很大····)

  那蓝天这个大摇篮里睡着谁呀?(星星····)

  小结:蓝天很大,还有白云,星宝宝睡在里面很舒服,很温暖。

  ②、提问:大海这个摇篮里睡着谁呀?(鱼宝宝)

  浪花是怎么摇的?(浪花轻轻翻,大海就像摇篮轻轻地摇,好舒服,鱼宝宝就睡着了。)

  ③、提问:花宝宝睡在哪个摇篮里?(花园)

  谁来摇花宝宝呀?(风儿)

  风儿是怎么吹的?(风儿轻轻吹,好舒服,风宝宝睡着了。)

  ④、师:妈妈是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为什么小宝宝睡着了。

  4、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地朗读诗歌

  ①、第一遍(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读)。

  师:这首诗歌真美,老师请小朋友们一起用优美、轻柔的声音有感情的来朗读。

  ②、第二遍(幼儿听音乐边做动作,边朗读儿歌)。

  师: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很好听,现在我们配上动作一起来朗读。

  ③、第三遍(分角色进行朗读)。

  师:那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来朗读,老师给你们准备好了头饰,有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还有小宝宝,你们选好自己要的角色,就去找自己的摇篮。

  师:(1)小演员们准备好了吗?题目大家一起朗读,接着是蓝天、大海、花园、妈妈。(幼儿分组表演,老师在幼儿表演时,一起表演。)

  (2)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

  (本案例参考教师指导用书)

  教学反思:

  《摇篮》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意境,引出诗歌摇篮,在分角色表演中,让幼儿多说多玩,巩固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优美。在活动中,创设意境没有达到要求,下次活动时要注意。

  附:儿童诗

  摇篮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小宝宝睡着了。

20、幼儿园综合活动《送礼物》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2、能用简单的语言“大的”、“小的”来表述物体的大小。

  3、愿意参加“送礼物”的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当小主人的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二、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甜饼、汽车、蛋糕模型、礼物等物品若干;大熊和小熊图片。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2、活动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大的”、“小的”来表述物体的大小。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幼儿区分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四、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1)情境讲述,引发兴趣。

  教师出示大熊和小熊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大小

  教师:看一看,谁大谁小?

  (2)游戏活动:分甜饼。

  出示大小两种甜饼,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大小。

  教师:看一看,甜饼有什么不一样?好吃的甜饼怎么分?

  引导幼儿将大甜饼和小甜饼分给客人吃,并用“大的。。给大。。吃”的语言表述。

  反思: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并认识大小。在第一环节中,我先出示自己带来的玩具熊,让幼儿都能说他们是谁,我请幼儿将这玩具熊进行比较,说说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观察的比较仔细,说出了大小不一样、还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谁比谁大、谁比谁小。并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同样也是让孩子区分大小。

  2、进一步观察、比较,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1)探索发现: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各式礼物的大小。

  请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引导幼儿学习用“大的、小的”语言来进行表述。

  (2)互动游戏:送礼物。请幼儿随音乐自行挑选礼物,要求把大的礼物送给熊爸爸,小的礼物送给熊宝宝,引导幼儿用“大的。。。。送给大的。。。”。并且在送礼物时提醒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反思: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请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引导幼儿学习用“大的、小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小朋友们兴奋极了。

  3、评价总结,形成初步大、小概念。

  (1)师生共同评价大家送的礼物是否合适,并小结:熊爸爸大,吃大甜饼,有大蛋糕和大汽车;熊宝宝小,吃小甜饼,有小蛋糕和小汽车。

  (2)教师以熊爸爸和熊宝宝的口吻说:“谢谢你们的礼物,我们非常高兴,你们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反思:最后小结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并能学会说谢谢等礼貌用语。

  五、评价要素

  1、幼儿是否能区分大小不同的礼物,并且能送给相应的角色。

  2、乐于充当小主人的角色,能自然地用“大的、小的”来表述礼物的大小。

  六、活动建议

  1、活动延伸至“娃娃家”区域,在娃娃家里摆放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生日蛋糕盒,大小不同的两张床以及各式大小不一的礼物,引导幼儿玩“过生日”的游戏,并引导幼儿区分哪个大、哪个小。

  2、请家长辅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巩固对活动的认识。

  反思:活动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这节活,孩子们游戏的时候兴奋点太过了,应该让孩子们自己送礼物,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当中,这就是我的引导不到位,但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21、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图形分类统计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与数量关系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大班幼儿已经能熟练的分辨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在此经验基础上,我将图形与分类统计结合到一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并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进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习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四、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2、学习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习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

22、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图形分类统计

  一、活动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与数量关系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大班幼儿已经能熟练的分辨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在此经验基础上,我将图形与分类统计结合到一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并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进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习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四、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2、学习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习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

23、幼儿园大班活动《找朋友》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单数、双数的意义。

  2、认识10以内的单数双数,发现单双数之间的规律。

  3、能在生活中寻找10以内的单双数。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二、活动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认识10以内单双数。

  2、活动难点:能寻找生活中10以内单双数。

  3、指导要点:在数数中能辩别10以内单双数。

  三、活动准备:

  10个弹珠,幼儿用书:《猜猜我是谁》。

  一、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用书第22页,向幼儿提问:

  (1)开心的弹珠是怎么样排列的?(两个一组)

  (2)哪几个数量的弹珠是开心的?(2.4.6.8.10)

  (3)哪几个数量的弹珠是不开心的?(1.3.5.7.9)

  (4)观察图中10行弹珠的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单数后面是双数,双数后面是单数;前后的单双数一定相差1)

  反思:由于大班孩子在生活中对单双数已经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概念不清晰,但是意思都能理解,所以在此环节中多数幼儿都能找出单数和双数,通过形象的排列和拟人化的语言,最后大多数幼儿都能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就是两个一组有朋友的数就是双数,单个没有朋友的数就是单数。整个环节幼儿参与愿望很强、兴趣很高、效果很好。有几个年龄小、能力差的幼儿理解能力稍差,需要调整目标、加强引导。

  2、请幼儿读出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反思:在第一个环节中,幼儿的动手操作活动很充分,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幼儿一口气就把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找了出来,尽管个别幼儿有滥竽充数的嫌疑,但能大声读出来也很好。

  3、请幼儿说说身体哪些地方的数量是单数,哪些地方的数量是双数。

  反思:幼儿反应很踊跃,而且很多幼儿都能找出自己身体是单数或双数的地方,并大声介绍。

  4、请幼儿再看看身边的事情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反思:这个环节中哟普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说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活中的单双数,对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5、活动评价

  能辩别单数和双数。

24、大班语言活动《芽》 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舒坦、欢畅”等词汇,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词句

  2、尝试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与同伴合作表现散文诗的意境。

  3、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种植植物的嫩芽,并观察记录小芽的生长过程。

  2、散文诗挂图 。

  3、《春野》背景音乐。

  4、阳光、春风、雨露、嫩芽的头饰。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谈话:请幼儿回忆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发芽生长情况

  (1)从土里钻出来的芽像什么?

  (2)怎样才能让小芽快快长大?

  2、教师有感情的朗诵散文一遍,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中的意境

  (1)小嫩芽从土地妈妈的怀里探出头来,谁来迎接她了?他们是怎样对待小嫩芽的?

  (2)小嫩芽慢慢的变的怎样了?

  3、结合挂图欣赏散文诗,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内容

  (1)小嫩芽像谁?太阳的照耀使他温暖,春风的抚慰使他亲切,雨露的滋润使他舒坦,可他为什么还害怕?

  (2)太阳、春风、雨露分别对他说了什么?(引导幼儿学说对话。)

  (3)小嫩芽为什么变的勇敢了?她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说小嫩芽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了?

  (4)阅读幼儿用书,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

  4、鼓励幼儿与同伴分角色进行表演

  (1)引导幼儿分组进行装扮,自由表演散文诗的内容

  (2)引导幼儿随背景音乐《春野》相互欣赏各组的表演

  【活动延伸】

  请幼儿画出小芽在阳光、雨露、春风下成长的情景。

25、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活动《变变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肢体动作感应短短长的节奏。

  2、在创编各种泡泡造型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挂图、鼓、软垫、木鱼棒、飘带、白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引导 教师:三只小精灵非常耐心地教国王吹泡泡,国王试了又试,终于吹出泡泡来了,吹出了各种不同造型的泡泡,你们猜猜,会有什么样的泡泡呢?

  二、 创意造型

  1、 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各种不同造型的泡泡。

  2、 听鼓声变泡泡。 教师敲鼓边时幼儿拍手到处走,敲鼓面时立刻做出泡泡造型,并要求幼儿次的动作都不一样。

  三、 感应长短节奏

  1、 单人律动 听音乐用手模仿嚼泡泡糖,听到短短长的节奏变成各种泡泡的造型。

  2、 双人律动 音乐部分两人互拍,短短的节奏两人左右手互推,长的节奏两人掌心对掌心画圈。 引导幼儿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两个人一起来做短短长的节奏。

  3、 画节奏 木鱼棒绑上飘带当仙女棒,让幼儿尝试感应短短长的节奏。 听音乐在白纸上绘画出短短长的线条。

  奥尔夫音乐活动:变变变(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 通过肢体律动感应短短长的节奏。

  2、 听辨各式乐器演奏进行长短节奏组合。

  活动准备: 挂图、松紧带、铃鼓、手摇铃、

  活动过程:

  一、 律动感应

  教师:昨天我们和国王一起吹了各种各样的泡泡,泡泡会变长变短,你们还会用哪里吹泡泡呢?怎样吹短短长的泡泡?

  1、 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的肢体在空中划出“短短长”。

  2、 播放CD,幼儿随音乐自由感应节奏“短短长”。

  二、 道具感应

  教师:国王非常喜欢短短长的泡泡,于是给小精灵们除了个难题,可小精灵们都不会,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1、 出示橡皮筋,让幼儿尝试各种方法表示出短短长的节奏。

  2、 听音乐进行活动,旋律部分弹奏出节拍,短短长部分幼儿自由发挥拉出“短短长”。(双手拉、脚踩拉、腰间拉)

  3、 双人活动:两人一组,两人互拉感应节奏“短短长”。

  三、 长短节奏组合

  1、 让幼儿尝试探索各种乐器的音长

  2、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乐器音效的长短组合

  3、 组合后进行分组演奏,让幼儿听辨哪一组更适合演奏“短短长”

  活动反思:在这个活动中主要让幼儿感应短短长的节奏,及创编各种不同造型的泡泡。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在单人活动的创编过程中创编了很多各种不同造型,有个别内向的幼儿有些不好意思,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双人活动帮助了那些小朋友,并且也创意出了不同造型,但创意造型不多,而且有个别小朋友不会与人合作,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与人合作。

  通过各种游戏感应短短长的节奏,孩子们掌握得非常好,很扎实。

26、幼儿园分享阅读活动《春节》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春节的习俗。

  2.理解图画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3.能够欣赏画风独特的图画。

  4. 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二、活动准备:

  大书、教学光盘。

  三、活动过程:

  1. 谈话导入:

  小朋友,我们刚过完新年—元旦,再过一段我们就要过春节了。你们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你们在春节时都干那些事呢?你们在哪过春节?人们都干些什么事呢?(调动孩子原有经验,孩子讲述,老师记录。)小朋友们刚才讲的一些过年的事情,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和学习来的习惯做得一些事情,像这种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和学习来的习惯,我们管它叫习俗。

  老师把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春节时候的习俗编到了一首歌里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吧!(放光盘给幼儿听,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多听几遍。)听完录音:你从刚才儿歌里听到那些过春节时的习俗?

  ——从文到图:你们听了很多关于春节的事情,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这本关于过春节的大书,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表现的吧!出示大书。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故事中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2. 出示大书(遮住文字)

  ——第1页:这里的房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对,过春节的时候我们还喜欢往高处挂灯笼。小朋友在干什么呢?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大书,请幼儿根据画面的内容判断出这一页讲的是刚听到的那部分内容。(如果幼儿记不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后,把儿歌内容说出来,让幼儿体会。)

  ——第2-3页:小朋友在干什么?表情是怎样的?动物在干什么?他们手里拿着什么?要到哪里去?你过年的时候也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拜访亲戚吗?(对,过年的时候,人们放假了,所有人都买上礼物,赶着回家过年了。)

  ——第4-5页:过年了,他们回家以后干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你们看熊猫在干什么?公鸡又在干什么?这也是我们在过春节经常做的事,“剪窗花、贴对联”。

  ——第6-7页:怎么有这么多人啊!他们在干什么呢?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吗?(如高兴、热闹、快乐)?他们在看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放过鞭炮吗?放鞭炮时要注意什么?(安全教育)

  ——第7-8页:鞭炮响了会发出什么声音呀?大家的表情是怎么样子的?你觉得过年好吗?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封面,我们看完了一本关于春节的书,里面讲很多过年时候的习俗,我们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所以书的名字叫做《春节》。3.总结分享:

  教师边从头翻阅大书,边讲述:新年就要来到了,人们都在自家门前高高挂起了红灯笼,小明明可高兴了,他提着灯笼跑来跑去,新年的时候人们都穿上了新衣裳,明明也不例外,穿上新衣裳戴新帽,瞧多神气!他还看到好多人提着礼物走来走去,原来是好多的亲戚拿着礼物拜年来了。春节的时候我们还喜欢贴对联,剪窗花,明明在一边看着大家忙活。这个时候大人们见了面要互相作揖拜年,表示问候。明明要是见到了长辈,也要拜年,还能得到压岁钱呢!过年的时候是一年最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的。明明小心翼翼的开始放鞭炮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响了,发出五颜六色的火焰。大家都高兴的哈哈大笑,过年这开心呀!小朋友,过年的时候我们如果遇见我们认识的人别忘了问一问:新年好。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老师能抓住幼儿的回答问题上及时的回应,提升和丰富孩子的语言。教师的全身心投 入教学,才使这次教学活动达到较好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讨论过年的习俗时,很热闹。很多孩子还讲道扫房子,守岁等很多古老的习俗。当然最高兴还是收到压岁钱和放鞭炮,有一位小朋友讲到放鞭炮时伤到了脸。(教师乘机进行放鞭炮时的安全教育。)

27、幼儿园科学活动《简单的电路》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2、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与科学符号。

  3、体会探索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电池和导线若干,小电珠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幼儿认识、操作探索:利用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1、观察了解灯泡。

  师: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请你们观察一下小灯泡,想一想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小灯泡里面有钨丝。中间有灯丝。(它是灯泡的发亮部分)灰色的小圆点叫连接点,一共有两个。

  2、观察了解电池。

  师:我们生活中用到电池吗?谁能说说电池的外形是怎样的。电池分为两极,正极和负极。负极为锌皮的一端,正极是一根碳棒上有铜帽的一端。电池上有两个符号,正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负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

  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电池。

  师:你能说说你见过哪些电池吗?遥控器里的圆形的7号电池,手电筒里的1号电池,圆形的5号电池,手表里的圆形的电池。

  4、幼儿合作尝试,点亮小灯泡

  师:大家观察了小灯泡、电池,现在想不想点亮小灯泡呀?

  幼:想。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先尝试一下,好不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几组亮了?我们请接亮小灯泡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5、幼儿探究小灯泡电路的连接方式。

  师: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了。那你猜测一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

  师:说得没错,通常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回路。这条路一通,小灯泡马上就亮了。

  6、教师总结。

  三、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幼儿对活动材料的探索兴趣很高,有些孩子不断地反复试验。在操作过程中,许多幼儿之间也都进行合作,各组幼儿在找准备的材料探索连接。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连接材料,并且体验到活动成功的乐趣。在活动中,有些知识内容孩子的理解还是不够,影响到试验的操作,还有个别孩子的试验操作习惯还有待继续加强。

28、幼儿园语言活动《熊先生生病了》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情景表演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

  2.学习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

  3.知道生病要去医院看病,懂得关心与问候病人。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做事要认真、要有耐心。

  二、活动重点:通过观看情景表演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

  活动难点:学习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

  三、活动准备

  小熊、小兔的头饰,医生的用具(听诊器、压舌板、手电筒)、护士帽子,号码牌。

  四、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导入主题。

  1、(教师出示小熊的图片),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熊先生)熊先生今天没有去上班呢?我们来看看他怎么啦?

  2、(教师扮演熊先生表演感冒的症状)

  提问一:熊先生怎么啦?(感冒了)

  提问二:熊先生感冒了,他应该找谁帮忙?

  (熊先生感到身体不舒服,与幼儿谈论熊先生应该找谁帮忙。)

  教学反思:出示熊先生时,是让幼儿说说熊先生今天为什么没有去上班?幼儿已经领会了熊先生的表情,知道它已经感冒了。在熊先生感冒了,应该找谁来帮忙?这的问题中,引导幼儿知道生病了找谁来帮忙。

  (二)教师完整情境讲述表演。

  提问一:熊先生到医院先感什么事情?(熊先生先去挂号)

  提问二:熊先生今天挂号在第几位?医院一共有多少人在看病?(熊先生排在第3位,一共有3个人在排队看病。)

  提问三:看病的人多,熊先生该怎么办?( 熊先生看病的人多,要学会耐心等待。)

  提问四:熊先生看病的时候,医生是怎么问他?(熊先生,你哪里不舒服?)

  提问五:熊先生是怎么回答的?(早上起来全身乏力,还不停地咳嗽和流鼻涕。)

  提问六:医生是怎么样跟熊先生看病的?(她用听诊器听了熊先生听了熊先生的心跳和呼吸,接着又请熊先生张开嘴巴,用压舌板和手电筒看着他们的喉咙。)

  提问七:医生对熊先生说了什么?(你感冒了,要按时吃药,多休息,多喝水,很快就会好的。)

  提问八:熊先生看完病了,对医生说了什么?(谢谢医生)

  提问九:拿到药后,熊先生对护士说什么?(谢谢护士)

  教学反思:情境创设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教室里悄无声息,孩子都在倾听,精神很集中。

  (三)结合图片,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内容。

  (四)教师小结:我们生病了,就要去医院看病。如果你的好朋友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怎样去安慰他们呢?

  教学反思:幼儿思维非常活跃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幼儿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帮助别人后的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邀请幼儿分角色表演。

29、小班语言活动优质课《圆圆圆》教案及教学反思

  目标:

  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的形象,仿编出新的儿歌。

  2、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准备:

  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圆形的东西,积累感性经验。

  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

  3、常见圆形物体简笔画图片若干。

  4、《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过程:

  1、复习儿歌。

  (1)集体朗诵儿歌《圆、圆、圆》。

  (2)看符号图朗诵儿歌。

  2、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仿编儿歌。

  (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让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的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简笔画图片,覆盖原有儿歌图示上的圆形物体,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

  (2)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参加仿编活动。

  3、展示和朗诵仿编的儿歌,激发幼儿继续仿编的兴趣。

  4、引导幼儿回家寻找圆形的物品,继续仿编,并请家长及时记录。

  反思:

  圆形是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状,它也是孩子在接触形状时最先能够画成功的一种图案。紧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体现“生活即教育”,从基本形状入手,利用儿歌的形式,让幼儿能够感知不同的形状,小班语言<圆圆圆>是一段不错的儿歌,短小、精练,琅琅上口。所以在第一次活动后,每个孩子都能基本掌握这首儿歌。而在这次活动中更侧重于让幼儿感知其它各种形状,进行尝试性地仿编。

  一、符号替代,直观明了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不同的物品记忆不是很好,所以我使用了形象鲜明的符号图案。幼儿在符号图的暗示下熟练地掌握了儿歌的内容。同时在仿编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布置成了圆的世界(活动室四周张贴摆放各种圆的图片及实物)让幼儿到室内寻找圆的物体并通过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进行仿编。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学的非常的有趣也非常投入。

  二、探索和仿编

  “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教师及同伴的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获得语言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创编这一环节,是想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寻找,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皮球圆圆,气球圆圆,小鼓也是圆圆,灯笼圆圆……在活动室里孩子们找到许多圆圆的东西。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把自己找到的圆东西嵌入儿歌,俨然是一个个小作者。

  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不太善于去主动学习,如在复习儿歌的时候,请某一个幼儿诵读儿歌,幼儿积极性不高,这与幼儿在平时的活动息息相关,告诉我们要多利用各类形式提高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在寻找圆东西时,有些孩子很开心,他找到了什么,就乐于与同伴和老师分享,会有意识地把这些说出来,而有些孩子找到了,却不愿意开口。

  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幼儿都乐于去说儿歌,仿编儿歌,我也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请他们回家寻找圆形的物品,继续仿编,并请家长记录下来,这又一次调动了幼儿的“胃口”,更好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提高。

30、幼儿园语言活动《点点和多咪的信》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言:点点和多咪的信

  活动目标:

  1.观察分析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间的情感。

  2.产生用图画、符号等方式写信的兴趣,并初步进行尝试。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

  电脑、电视机、课件、信封两个、信纸三张、幼儿每人一张信纸、一支记号笔。

  活动过程:

  1.观察分析封面,激发阅读兴趣。

  (1)今天,张老师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看看,故事里有谁?它们怎么了?

  (2)小狗点点和小猫多咪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可是回到家,都很想念对方。你们有好朋友吗?你想念好朋友的时候,会怎么做呢?

  (3)看看故事里的两个好朋友是怎么做的。

  【评析:联系自己感受,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观察分析第一封信。

  (1)出示第一个信封。你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写给谁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多咪给点点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第一封信。

  (3)多咪对点点说,说什么呢?谁知道?

  (4)逐一分析每幅图画的意思及冒号和箭头的意思。注意归纳出时间、地点和事情。

  (5)到底多咪是这个意思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6)好朋友在一起玩,真开心啊,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回到家后,他们又会怎么做呢?

  【评析:在宽松的氛围中,充分给予幼儿想象、表达的机会。】

  3.观察分析第二封信。

  (1)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信上说了些什么?

  (2)点点对多咪说些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看看故事里是这个意思吗?

  (4)两个好朋友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真快乐啊。

  4.观察分析第三封信。

  (1)一天早上,多咪收到点点的一封信,看看信上点点要告诉多咪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多咪看了信,也以为点点病了。它急急忙忙赶到点点家,奇怪,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床上也是空空的。多咪紧张地到处找,边找边喊:“点点,你在哪里?我来了!”你们猜,点点在哪里?

  (3)一起看课件。原来点点在干什么?

  (4)多咪问点点:“你到哪儿去了?不是病了吗?”点点说:“我去钓鱼了。”多咪又问:“你信上画了你躺在床上,不是病了吗?”点点恍然大悟地说:“我是说我睡觉的时候梦到你了。”两个好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情节的收放张弛中感受故事的幽默风趣,活动气氛活跃,幼儿学习积极性高。】 (5)点点的这封信多咪没有看明白,闹了这么大个误会,白担心了一场,为什么会这样呢?

  (6)我们来把这两封信比一比,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7)一般我们写信的时候,要说清楚时间、地点和要做的事情,这样别人就容易明白,否则就要闹出误会。等你们以后会写字了,就能把信写得更明白了。

  5.完整欣赏故事。

  (1)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

  (2)你们喜欢故事里的两个好朋友吗?为什么?

  6.给好朋友写信。

  (1)故事里的两个好朋友真让人羡慕。你们有没有好朋友?想不想给你的好朋友写信。写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幼儿分散自由给好朋友写信,提醒注意信的格式。

  【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迁移和拓展,体现了一定的延伸性。】

  《点点和多咪的信》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结束后更多讨论的是这个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是否是熟悉的和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

  根据活动效果,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孩子缺少相应的经验

  在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幼儿对信封的了解不是很多,虽然事先对信封、信箱一系列的认识,根据课程《给你一封信》给幼儿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但在活动中没能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孩子思维的限制

  虽然事先让幼儿了解了写信的格式,收信人的头像画在左上方,写信人的头像画在右下方,在解读第一封信时,可以再大胆一点让幼儿猜测,不要马上限制他们的思维,等他们将感兴趣的东西说完以后,再研究“箭头”的含义,从而将整封信连起来解读。在这部分,要分析得详细,将信的时间、地点、事情都分析清楚,让幼儿知道信上的图画表示的含义,以及写信格式,收信人的头像画在左上方,写信人的头像画在右下方。接着,第二第三封信,可以让幼儿来解读,而且不需要再一幅幅小图片详细地观察了,在第一封信的基础上,幼儿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在完整欣赏完故事以后,老师的提问可以再具体、详细一点,让幼儿掌握故事的情节,其中重要的词语可以和幼儿讲解一下。在第二次完整欣赏完故事以后,让幼儿复述完整的故事难度性太高了,可以老师边讲幼儿边补充的方法进行,重复的话语可以让幼儿来说,降低一点难度,这样的话,幼儿的参与性更强。最后,由于第一封信解读得不够清晰,所以以至于让幼儿来说说自己想写的信的内容时,幼儿回答得没有逻辑,没有按照时间、地点、内容来讲,而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整个活动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解读第一封信上,只有这个步骤到位了,下面的环节才会走得顺利,思路才会正确。

  三、活动的氛围

  在整个活动的结束部分,可以考虑增添一个律动环节,让整个活动更轻松愉悦。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再日常生活中或区域活动中渗透相关内容,帮助孩子丰富这方面的经验,不断发展孩子的思维。

31、幼儿园数学活动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相邻数2-5

  相邻数2-5

  设计意图:

  相邻数是一个数与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即任何一个数(除1以外)都比它前面一个数大1,比它后面一个数小1。因此,要想让幼儿学好相邻数必须从最基础:即2的相邻数入手。然而经过小班学习,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初步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只要调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其中的规律,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于是在活动中我以做游戏为主线,结合科学的引导与操作,帮助他们形成触类旁通的思维习惯,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成快乐的幼儿游戏。

  活动目标:

  1、体验5以内相邻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能表述5以内的相邻数。

  3、对数字感兴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数字与筹码 数字卡片(1—6)6份

  学具准备:数字与筹码大象、小猫、小狗、小老鼠、小鸭、小兔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走线,线上游戏《碰一碰》

  二、帮助幼儿理解相邻的意思

  师:现在我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找邻居》。站我们旁边的小朋友就是我们的邻居,小朋友现在来看看你的邻居是谁呢?

  师:“嘿嘿,XXX,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

  幼:“嘿嘿嘿,在这里。”

  三、集体活动

  森林里今天可热闹了,因为大象伯伯要分房子了,它把一号给了自己,二号分给了小猫,三号分给了小狗,四号分给了小老鼠,五号分给了小鸭,六号分给了小兔。动物宝宝也有了邻居,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邻居是谁?(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述)

  1、小朋友真棒,数字宝宝说:“小朋友刚才都找到了自己的邻居,也帮小动物们找到了邻居,可我不会打邻居,小朋友快帮帮我吧。”

  2、教师出示1—3的数字卡,让幼儿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

  (1)师:小朋友发现2的邻居是谁呢?

  幼:2的邻居是1和3.

  (2)师:小朋友真棒,找到了的的邻居,我们一起来看看2和他的邻居有什么小秘密呢?

  师:首先,我们把相应的数字筹码放在相应的数字下面。

  (引出1比2少1 ,1是2的小邻居;3比2多1,3是2的大邻居。)

  3、出示数字宝宝3同上,并让幼儿能动手操作数字宝宝4和5的邻居

  (小结:数字宝宝都有2个邻居。)

  4、游戏:每位幼儿发一张1—6的数字卡片

  (1)《找朋友》

  师:“小朋友小朋友我问你,2的邻居是几和几?”

  幼:“老师老师我告诉你,2的邻居是1和3。

  (说完幼儿并把相应的数字举起来)

  (2)《开火车》

  老师当火车头,并标上相应的数字。

  如:我是3号列车员,要到北京旅游去,3的邻居跟我走。

  (依次变换数字卡,请不同的小朋友)

  四、幼儿操作学具数字与筹码,在相应的数字卡下面摆上对应的筹码感知相邻数,多1与少1的关系。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师:今天我们用数字与筹码学习了相邻数2—5,和数字宝宝一起玩真开心,可是数字宝宝玩了这么久,它污染妈妈一定着急了,我们快把它们送回家吧!

  活动延伸:

  幼儿完成操作册第35-36页

  相邻数2—5的教学反思:

  我开展了《5以内数的相邻数》教学活动,在选材的过程中,我充分结合幼儿的对“邻居”关系非常感兴趣和幼儿对相邻数有初步了解但没有形成相邻数的概念的现状,结合本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的年龄特点,通过幼儿自己找自己身边的邻居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的形式运用较好,让幼儿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习知识。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邻居关系,为幼儿后面理解“相邻数”的概念,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遵循了幼儿数学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其中,学习2的相邻数是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什么是相邻数,及相邻数的关系,从而为探索3、4、5的相邻数作铺垫。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处于主动探索状态,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但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虽然幼儿能在之前的游戏操作中完成相关的相邻数的练习,但对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要让幼儿在新授过程中充分理解相邻数的关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通过这次的观摩活动,首先让我体验到更丰富的数学教学方法,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对幼儿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训练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活动数量充足、色彩鲜艳的数学操作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更有利于幼儿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的目标。若表演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目的。

32、幼儿园科学活动《打电话》 教案及反思

  活动设计理念: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尤其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本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是“有趣的声音”,活动以幼儿喜爱的多种形式展开,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倾听和表现各种声音,引起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一次与家长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幼儿对打电话很感兴趣,并经常想打电话给老师或小朋友,于是,这个关于声音的小子题便这样产生,本次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性,活动始终以打电话为线索,贯穿于整个过程,希望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激发幼儿各种积极的情感和探索的声音的兴趣,学会打电话的基本方法和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活动目标:

  1、享受打电话的乐趣。

  2、愿意表现自己的情感。

  3、学会打电话的基本方法和礼貌用语。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内容设计:

  中班主题活动“打电话”台式电话2部、一次性纸杯、毛线、牙签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活动内容。

  (1)老师口袋里放着一部手机。铃响,老师接听,说礼貌用语,挂上。

  师:“老师刚才在做什么?”

  (2)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打电话的经验。

  教师:“你们平时打过电话吗?”“喜欢打给谁?”

  2、幼儿交流经验:怎样打电话?

  (1)小朋友交流经验,老师在适当时示范。

  (2)请小朋友做打电话的游戏,尝试使用礼貌用语 (用手做打电话状)。

  (4)小朋友自由尝试打电话。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平时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们来试试吧。”

  3、幼儿体验打电话的心情和乐趣。

  师:“小朋友刚才都很能干,现在我们一起来唱首歌吧。”

  (1)全体幼儿一起复习一遍。

  (2)对歌.女孩:“喂、喂、喂,你在哪里呀?”男孩:“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师:小朋友唱得都很好,现在我们来对歌吧,女孩唱:“……”男孩唱:“……”.我们看女孩和男孩谁能干!

  (3)女孩和男孩交换角色。

  (4)师总结:男孩和女孩都很能干,来,我们来表扬一下自己。

  4、幼儿制作电话,游戏:打电话。

  (1)师:“小朋友都说了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来动手做电话,跟好朋友一起玩游戏。”

  方法:把毛线从杯子上面的小洞穿过去,然后拉出来,把毛线的这头绑在牙签上,另一头也一样……瞧,电话就这样做好了。小朋友来试试吧。

  (2)幼儿两人一组制作电话,玩游戏。

  师:“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跟你一起制作电话,做好了就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打电话的小朋友把话筒放在嘴上,接电话的小朋友把听筒放到耳朵上,说话的时候悄悄的说,看看你的好朋友是不是能听见。” 附歌曲: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哪里呀?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因为电话是小朋友常见的而感兴趣的,所以整个过程孩子的热情高涨,兴趣很浓.积极参与整个活动,乐意的表现自己,达到了活动目标,学具的提供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尤其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还发现了要把线系牢在牙签上,并且牙签要横放,电话线才不会断。总的来说,整个活动是成功的。但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活动的深度可以更深一些,在动手制作部分,老师可以先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想想怎么样可以制作成电话,并动手操作,然后老师再总结示范。在最后一个环节,可以引发幼儿的思考:“为什么线可以传声?”从而使大主题的目标也得以体现。最后伴随着《打电话》的歌曲结束本节活动课。

33、幼儿园游戏活动《开火车》教案设计及反思

  语言活动:

  开 火 车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有关火车的一些常见的知识,认识火车,了解火车的外形。

  2、 学习儿歌《开火车》,掌握儿歌的内容。

  3、 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游戏中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4、 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 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准备:

  火车运行视频、火车拼图图片、东南西北四个城市图片(布置于教室内)、自制火车头

  活动过程:

  1、 观看火车运行视频。

  2、 教师提问:“火车是怎样叫的?” 、“火车开起来怎样?” 、“你看到的火车是怎样的?”(教师演示火车的拼图)、“火车会开去哪里?”老师也开来一列火车,看看开去哪些地方?

  3、 (出示儿歌挂图)教师念儿歌一遍,提问:“这列火车是怎样的?”(小板凳,四条腿,一张 一张接起来 ,排成一列小火 车) “怎样开?”(呜呜呜呜向前开)“开到哪里去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 )“去北京,往哪儿开?”“去广州,往哪儿开?”“去上海,往哪儿开?”“去重庆,往哪儿开?”

  4、 教师完整地念儿歌一遍。

  5、 幼儿跟老师学念儿歌。

  6、 游戏“开火车”,边念儿歌边做游戏。

  7、 游戏“和爸妈一起去旅行”。

  开 火 车

  小 板 凳 , 四 条 腿,

  一 张 一 张 接 起 来 ,

  排 成 一 列 小 火 车 ,

  呜 呜 呜 呜 向 前 开 。

  去 北 京 , 往 北 开 ,

  去 广 州 , 往 南 开 ,

  去 上 海 , 往 东 开 ,

  去 重 庆 , 往 西 开 ,

  四 通 八 达 开 得 快 。

  1、设计意图:

  本次的语言活动是结合铁路文化为背景来开展的。而《开火车》这是一首游戏性质很强的儿歌,也是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首先,我通过让幼儿观看火车的运行等多媒体教学,让幼儿了解有关火车的一些常见的知识,认识火车,了解火车的外形,通过对东西南北方向的四个城市名称的认识,知道火车的本领很大,它可以全国各地跑。接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提问、结合游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四个东西南北方向的城市名称的印象,帮助幼儿熟悉儿歌的内容。乘火车,对大部分小班的孩子来说,还没有经历过,而《和爸妈一起去旅行》的游戏,让幼儿获得一些乘车的经验,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进一步加深对儿歌的印象。儿歌取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易于理解,再加上儿歌的内容形象,因而幼儿也很感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寓教于乐,将儿歌贯穿于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开 火 车》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和游戏活动,幼儿对火车有进一步的认识,知道火车的本领很大,它可以全国各地跑。而《和爸妈一起去旅行》的游戏,让幼儿获得一些乘车的经验,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进一步加深对儿歌的印象。但由于儿歌的内容太长对四个城市的地名掌握不是很好,在儿歌中应适当减少城市地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