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中班科学活动《小小清洁员》垃圾分类教案反思

幼师中班科学活动《小小清洁员》垃圾分类教案反思

幼师中班科学活动《小小清洁员》垃圾分类教案反思

1、幼师中班科学活动《小小清洁员》垃圾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特点,知道乱扔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2.能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并记录。

  3.愿意做生活的小帮手,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视频(整洁、卫生的小区,垃圾遍地的小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的图片,垃圾分类标志图片。

  2.垃圾袋、簸箕、夹子等若干。

  3.“幼儿学习材料”—《能干的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简单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特点,知道乱扔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2.难点:能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并记录。

  活动过程:

  1.播放视频《垃圾遍地的小区》,引导幼儿了解垃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提问: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有什么感受?

  小结:垃圾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污染水源和土壤,传播疾病,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2.出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的图片,帮助幼儿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提问:图片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纸盒、瓶子等)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水果皮、菜叶、剩菜剩饭等)为什么?

  小结:能够被重复利用的垃圾叫作“可回收垃圾”;不能被重复利用、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的垃圾叫作“不可回收垃圾”。

  3.创设“我给垃圾分分类”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尝试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将垃圾进行分类。

  (1)请幼儿观察垃圾分类标志图片,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标志讨论垃圾分类的方法。

  (2)请幼儿操作图片,给垃圾分类,简单记录分类结果。

  4.组织“我做小小清洁员”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感受整洁环境的美好。

  (1)播放视频《整洁、卫生的小区》,引导幼儿观察整洁的环境,感受整洁的环境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热情。

  (2)组织幼儿走进社区,捡拾垃圾。

  给幼儿提供捡拾垃圾的工具和垃圾袋,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帮助清理小区里的

  各种垃圾,向社区居民宣传不要乱扔垃圾,要保护环境活动结束回到班级后,提醒幼儿认真洗手。

  活动延伸:

  1.指导幼儿在班级中、家中创设垃圾回收区域,鼓励幼儿分类投放垃圾,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废电池含有毒重金属,要单独处理。

  2.指导幼儿阅读《能干的我》第 15-16 页,按要求用线连一连,帮垃圾分分类, 说说废旧材料制作的创意。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2、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寻找空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关于空气的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2.通过实验操作和生活联想,观察力、探究力、说明性语言讲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难点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幼儿运用规范、准确、简单明了的说明性语言讲述空气的特点。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幼儿仅仅了解空气的存在,但不能全面了解空气的特点,也不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更不能够用规范、准确、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空气的特点。

  物体材料准备:幼儿每人提前收集一袋空气、餐巾纸、一盆水、一个大的透明的缸、10个玻璃杯、10个塑料杯、10支蜡烛,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幼儿了解空气的无处不在

  师:我们小朋友每人收集了一袋空气,请问大家是从哪里收集的空气?

  除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那空气还会藏在哪里呢?请大家看任老师拿来一个玻璃杯,杯子里有什么?(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1.老师操作,幼儿观察。

  将干干的餐巾纸塞入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着压入水下,一会儿取出来,看看餐巾纸有什么现象?

  2.讨论:杯中的餐巾纸依然是干干的?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师:活动结束后,老师会在区角里投放更多的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

  3.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杯子里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师:请一位小朋友将粉笔放入水中,大家一起观察有什么出现?(粉笔放水中,会有泡泡说明有空气,衣服、包里都有空气)

  师:空气在我们周围,在杯子、粉笔、衣服、鞋子里,还有田野里、天空中。许多地方都有空气,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空气的存在。

  教师小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环节评析:教师通过活动前引导幼儿自己收集空气并表述出其收集来源的环节,让幼儿直接体验并感受到了“空气无处不在”,教师的这种活动设计即巧妙又富有说服力。同时,教师在进行第一个“干餐巾纸塞入杯子并将其垂直倒扣入水中”的实验时,鉴于幼儿的操作经验不足便为其进行了直接的示范与演示,这不仅保证且规范了实验的准确性,也为幼儿接下来的亲身实验做了指导与铺垫。)

  二、交流讨论,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师:空气无处不在,那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请大家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放出来,看看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

  小结:原来空气不仅无处不在,空气还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

  (环节评析:教师在引导幼儿讨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时针对幼儿表述经验不足的实际,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的方式进行引导,以此帮助幼儿进行理解与表达,这也体现了教师别具匠心的引导方式,最大限度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思维。同时,图标的出示更加深了幼儿对于空气特点的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

  三、互动游戏和实验操作,使幼儿了解空气的用途

  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无处不在、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空气有什么用途呢?

  (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有点儿憋气,很难受。)为什么?(不能呼吸到空气。)

  得出结论:人需要空气,没有空气,人会窒息而死。

  师:除了人类需要空气,谁还还需要空气?

  (二)还有一种特殊的事物需要空气。

  教师做实验:点燃蜡烛,用玻璃杯罩住燃烧的蜡烛,幼儿观察。

  师:蜡烛为什么慢慢熄灭呢?用杯子将燃烧的蜡烛与外界的空气隔离,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熄灭了。所以说明了谁还需要空气?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空气。

  幼儿分组做实验,观察火焰的变化。

  师:大家想想做这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做实验,要求仔细观察火焰的变化,并用“火焰先……再……最后……”来讲述火焰的变化。

  师:杯子将燃烧的蜡烛与外界的空气隔离,能使蜡烛熄灭,那如果我们家做饭时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可以将安全小知识告诉自己的家人,但我们太小,不能自己独立操作。

  (环节评析:教师利用互动游戏,使幼儿真实体验到了空气对人类的用途,接着引导和追问的方法,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动物和植物也需要空气。教师还运用了具体形象的图标来表示火焰的变化,使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较为规范、准确地讲述火焰的变化。最后教师运用实验来引导幼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四、生活迁移

  师:刚才提到空气对于人类如此重要,可是请看图片,因为个别人们垃圾乱堆乱放、大量砍伐树木,汽车尾气和工厂有害气体排放,使我们的空气被污染,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幼儿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激发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也真正实现了科学活动“学以致用”引导其利用科学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即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活动延伸

  1.幼儿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到户外收集空气,放飞“风筝”。

  2.将杯子、蜡烛、火柴、水盆、毛巾投放在区域中,幼儿可以自主操作,进一步观察、探究空气的秘密。

  3.幼儿作为环境小卫士,制作海报、标志等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3、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土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食用土豆的图片,生长的土豆,发芽的土豆。

【活动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土豆。

  二、认识土豆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土豆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土豆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土豆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土豆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土豆吗?

  3、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土豆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土豆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土豆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土豆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土豆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土豆。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土豆了。

  4、教师小结土豆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土豆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土豆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土豆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土豆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豆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土豆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土豆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土豆制成的食物图片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土豆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土豆食品吧!

教学反思

  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果在幼儿期能够通过科学教育激发何培养起幼儿的认识兴趣何探究欲望,也就是使幼儿具有了终身学习何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将使之终身受益。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问题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因此,幼儿核心教育更多地应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生成。

4、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车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汽车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用途。

  2.认识轿车的主要组成部分,引发幼儿对汽车奥秘的探究兴趣。

  3.感受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带领幼儿观察马路上的各种标志,并统计自己看到的汽车。

  2.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玩具汽车。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结合统计表交流“我在马路上看到的汽车”,了解汽车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提问:说说马路上都有什么汽车?它们的外形特征是什么样的?

  2.引导幼儿分组玩玩具汽车,并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汽车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3.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交流“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对环境的污染”。

  (1)谈谈都坐过哪些汽车?去过那里?如果没有汽车会怎样?感受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引导幼儿讨论:汽车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哪些不好的影响?如大量的汽车尾气使空气变得浑浊,损害了人们的健康,给环境造成了污染。

  4.引导幼儿探索轿车的奥秘,了解轿车的组成部分和用途。

  (1)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坐一坐轿车,如:玩玩方向盘,打开前盖和后备箱看看,转动雨刮器,看看反光镜、油表、及时速控制表等。

  (2)请幼儿找找轿车部件的数量。如方向盘一个,后备箱一个,前面车灯两个,后面车灯两个,有四个车门。

  5.鼓励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秘密。

  说说自己对车里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提出关于汽车的更多问题,请教师、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讨论。

  引导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4第6页,说说小轿车的主要部位名称和它们的作用,并将主要部件的数量写在图片的方框里。

活动反思:

  车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几乎每天要用车。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思考、回答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不知不觉突破了幼儿制作的难点,为下一步自由创作作了铺垫。 本设计重视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巧妙地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的探究问题。

5、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油纸伞》含反思

设计意图:

  晨晨小朋友带回来一把与众不同的“油纸伞”。它挂在教室里特别好看,孩子们问:“这是一把什么伞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设计了这一活动。引导幼儿了解不同伞的制作及特征,开拓他们的知识面。

适用对象:

  中班幼儿

活动建议:

  鼓励家长多收集一些油纸伞让孩子欣赏。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油纸伞与一般用的伞不同之处。

  2、知道油纸伞是一种传统艺术的继承。

  3、萌发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不同的油纸伞。

  2、有关油纸伞制作的CD碟

  3、把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贴在墙上,供幼儿观察和欣赏。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油纸伞及一般的伞,让幼儿自由观察及讨论这两把伞的不同之处。

  2、教师小结幼儿讨论的结果。

  3、让幼儿观看油纸伞的工艺制作CD碟,让幼儿带者问题来观看。

  4、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所看到的,说说油纸伞与一般伞的不同,有什么特征?

  5、自画一幅美丽的油纸伞图案。

活动评价:

  幼儿对油纸伞美丽的图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知道油纸伞主要是用棉纸来绘画的,它是一种手工制作过程,而一般的伞是机械制作过程。萌发了爱自然的情感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6、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小清洁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2.能够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特点,对垃圾进行简单分类。

  3.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朋友。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PPT、教学资源光盘。

活动过程

  1.谈话式导入

  通过播放PPT,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提问:

  图片上的小区怎么了?

  如果小朋友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有什么感受?

  简单总结:垃圾可以污染水源,破坏土壤,危害我们的健康。

  2.继续播放PPT,欣赏垃圾制作的工艺品,引导幼儿说说这些工艺品是用什么做成的?

  逐步引出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认识图片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

  3.通过图片的引入,简单介绍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以及带领幼儿认识其标志。

  教师总结:能被人们重复利用的,叫做可回收垃圾。不能被人们重复利用,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的垃圾,叫做不可回收垃圾。

  4.请幼儿做“小小清洁员”,尝试将垃圾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特点进行分类。(注意:废旧电池应该单独处理)

  5.活动延伸。

  (1)教育幼儿做一名小小清洁员,保护环境。

  (2)让幼儿感受整洁环境带来的美好感受。‍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7、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图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用多个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梯形等)进行拼图。

  2、会用单个图形联想添画。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多媒体PPT课件

  2、每组准备五种不同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梯形若干个。

  3、纸张若干、彩笔、胶棒等。

  4、装着各种图形的教具小狮子实物。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等图形。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今天呀,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看!(教师出示教具小狮子)

  师:仔细观察,它以平常的小狮子有什么不同?(肚子上有个洞洞)

  师:谁来摸摸看,小狮子的肚子里有什么?

  请幼儿上来摸一摸,摸出哪种图形就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那些东西是这个形状的。例如:摸出来的是圆形,太阳就是圆形的,苹果也是圆形的等。

  (二)、趣味添画

  师:这些图形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一起听老师来讲一讲吧。

  教师出示PPT边讲故事边提问。

  故事:在图形王国里住着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和梯形六个可爱的图形宝宝,他们每天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可是有一天,他们要进行一次有趣的比赛,他们想比比谁的本领大。

  说比就比,首先第一个登场的是可爱的小半圆。“哈哈,我是小半圆,我不仅长的可爱,我还会变魔术呢”。说着半圆就跳进水池里。小伙伴都围过去看,发现水池里多了一只乌龟,半圆却不见了,大家都着急的问“半圆哪去了?”小乌龟很神气的说道:“我就是半圆呀,你看我多厉害呀,我还会游泳呢!(师问:半圆变成了什么?幼儿:……)

  三角形听了很不服气说:“你会游泳,我也会”。话还没说完呢,只见三角形扑通一声跳进了水里(师问:猜猜三角形能变成什么?)对、变成一条热带鱼,也神气的说“看看我多漂亮呀”!(师问:这条热带鱼是由几个三角形变成的?)

  正方形动动手指说:“你们两个只能在水里呆着,我可比你们强多了,我能变成电视机让大家观看精彩的节目,大家都很喜欢我。”说完正方形摇身一变,变成一台电视机。

  长方形也不服气的说:“你们都只知道玩,我呀能变成一本书让大家学习更多的知识”。说着长方形身子一扭就变成了一本好看的故事书。

  师:长方形是怎样让自己变成书?

  圆形看了他们的表演,笑了一下说:“你们看看我的吧。”说着,圆形宝宝就爬上树,变成大苹果、一会又滚下树变成一朵小花,还飞上天空变成一个大太阳。

  (师问:圆形宝宝厉害吧,这些图形有的变成乌龟、小鱼有的变成电视、书、还有的变成苹果。还有谁没上场呢?)

  这时梯形上场了,说:“你们都别争了。我们都是能干的图形,如果我们能团结起来我们就能变成更多的东西。”

  这时图形们都高兴的说:“对呀、对呀我们怎么没想到呢,我们大家一起变就更出更多的东西嘛。

  说着圆形拉着半圆一起变,变成一只小猪。

  三角形和长方形一起变成小树。

  这些形状宝宝们真能干呀!你看,他们还变成了漂亮的房子呢?

  图形宝宝们越变越有劲了,你看,他们又变成轮船在海上航行呢?

  总结:这些图形宝宝本领大不大?他们还能变成很多很多的东西呢?你想让他变成什么呢?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自由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幼儿根据自己的构想自由选择图形进行拼摆、粘贴,教师观察,对能力较强的孩子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与帮助与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四)、欣赏评价

  用手机拍下本班部分孩子的作品,连接到电脑上放映,幼儿与教师欣赏、评价。

  1、请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如:我摆的是……我是用……形状来摆的等)。

  2、教师引导幼儿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如:XX小朋友的作品,颜色搭配很漂亮、形状组合很有创意等等)。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8、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蚕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与蚕宝宝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其可爱之美。

  2.在师幼互动的轻松氛围中,建构起关于蚕的外形、习性的粗浅知识。

  3.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有探究的欲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联系好活动地点,水果一蓝,小背篓人手一只,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到乡下奶奶家作客(激发积极性)乡下的奶奶请我们去作客,去看看她养的蚕宝宝。

  二、瞧,蚕宝宝(自由观察,相互交流,初步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1.你好,蚕宝宝。(热情招呼,初步建立感情)

  2.自由观察、交谈。

  (1)教师在参与观察中获取指导信息,向幼儿提供观察建议,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

  (2)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适时引导幼儿对蚕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重点观察和思考。

  3.师幼互动

  (1)问:你认识蚕宝宝了吗?(关于蚕的外形特征等)重点: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了解气孔),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

  幼儿随意发言,教师捕捉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如:▲找找蚕的鼻子?▲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呢?▲告诉你一个蚕的小秘密吧:蚕没有鼻子,但它可以用身上的小黑点——气孔来呼吸。▲找找气孔。)。

  教师小结。

  (2)问:为什么叫它们蚕宝宝呢?(关于如何理解称呼蚕为蚕宝宝)问:它的名字是蚕,可是我们都叫它蚕宝宝,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不同的答案(如:可爱、长得小、软软的等)。

  (3)问: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关于蚕的生活习性等)有可能提的问题:蚕匾,蚕网及其作用,蚕的生长等。

  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用较合理的语言来组织问题。

  三、蚕宝宝的午餐(采摘桑叶,尝试喂蚕)

  1.采桑叶

  (1)师:蚕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它们的饭是什么呢?

  (2)组织幼儿至附近的桑树地。

  (3)幼儿尝试采摘桑叶。教师提醒幼儿从叶柄处采摘。

  2.喂蚕宝宝。

  (1)请奶奶介绍铺桑叶的基本方法。

  (2)幼儿自由给蚕宝宝喂桑叶。

  (4)观察蚕宝宝吃桑叶。

  四、奶奶的礼物(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1.问:再过几天,蚕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1)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蚕宝宝会越长越大还是会有其他变化呢?奶奶会送几条蚕宝宝给我们饲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2.将奶奶的礼物——蚕宝宝带回幼儿园。

  3.将蚕饲养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记录直至剥茧成棉。

课后反思:

  我班从4月中旬开始养蚕宝宝了,到现在蚕宝宝已经生长进入产卵阶段。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参与观察、饲养,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今天的活动中,我首先和小朋友一起边谈话边看PPT图片,回忆蚕宝宝的一生。在看图片时,同时丰富了很多关于蚕宝宝的知识,如:“蚁蚕”、“蚕蛹”、“休眠”、“蚕龄”、“昆虫”等。有了图片的帮助,幼儿能够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

  在此基础上,幼儿给蚕宝宝的一生排序。给他们蚕宝宝的各生长阶段的图片和照片,幼儿将它们按照顺序排序,5组幼儿排出5中形式,有长条形的,有圆形的,一组幼儿合作完成,很快都顺利完成了,其中有两组稍微有些错误,其他组完全正确。从排序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最后的下棋,幼儿最喜欢了。通过观察,幼儿很快理解格子上所画标记的含义:前进2步、后退2步、停止一次、回到起点。其中,幼儿又一次丰富了养蚕知识,如:蚕宝宝不喝水、不晒太阳等。幼儿分成男孩、女孩组,各派代表参与走棋、甩骰子,几个回合下来女孩组胜利,她们欢呼雀跃,男孩失利,他们很不甘心。

  幼儿对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出示了空白的棋盘,请他们下次自己来画标记,设计规则,活动结束。

  整个活动幼儿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积极地参与,特别是排序和下棋,幼儿更是兴奋,最大限度调动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幼儿在看看说说、排排玩玩中,丰富巩固了幼儿对蚕宝宝的知识,培养了幼儿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激发了幼儿对棋类游戏的兴趣。

9、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图形变变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正方形、长方形变成三角形的方法。

  2.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方法。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步骤图,记录纸、笔、剪刀。

  2.正方形、长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探索用正方形纸变成三角形

  1.小兔子有一块正方形的布,它准备把它变成两条三角形的围巾,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兔子吗?

  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老师请个别幼儿进行操作。

  2.这次小兔子想请小朋友用正方形的布变出四个三角形,想一想你有什么方法?

  幼儿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变出四个三角形的?谁的方法和他不一样?引导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变三角形的方法。教师将幼儿的方法用步骤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变成三角形的方法

  1.小兔子还有一块长方形的布,也请小朋友帮它变出四个三角形。这次请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来变,你有几种方法就拿几张纸试一试。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教师将幼儿的方法用步骤图的方式进行记录,帮助幼儿直观了解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创设“图形变变变”展览板。

  提供图形请幼儿变成三角形,再请幼儿将变成的三角形拼回成原来的图形,粘贴在纸板上进行展示。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设计我能够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形式。由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整个科学活动我都采取了操作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亲自感知、探索、总结。

10、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海底世界》含反思

活动准备:

  卡通板、废旧纸盘、色卡纸、双面胶、彩泥、泡沫板、剪刀、录音机、小鱼的录音、海洋垃圾的布景等。

有益学习经验:

  1、亲近大自然,爱护动物,有同情心,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知道大海中常见的几种鱼类的名称及其生活习性。

  3、参与变废为宝的活动,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海底观光:观看录象片----海底世界的美丽风光

  提问:你在海底世界中看到了什么呀?

  小结:海底世界可真神奇,许许多多的生物都生活在大海中。

  二、观看资料片:大海中的鱼(片中向幼儿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海鱼及其相关知识)。

  提问:生活在海底世界中最庞大的一个家族是什么家族?

  你们认识哪些生活在海底的鱼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开开眼界吧!(看影片)

  观后提问:生活在海里的鱼可真多呀,你记住了哪些,说说看吧?

  小结:除了这些鱼儿外,还有许许多多生物生活在大海里,看来海底世界真是个好大的家呀,可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近年来由于我们人类不注意保护这个家,致使海水遭受了严重的污染,给生活在海里的小生物带来了灾难呢!你们听,这是谁在说话?

  三、听录音:一条可怜的小鱼在叙述亲人、朋友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由于家园受到严重污染,他们已经无家可归了,它在向小朋友请求帮助。

  四、向幼儿展示“垃圾密布”的海洋(用万通板和废旧物品、果壳、易拉罐等布置而成的展板)。

  小鱼的家变成如今这个样子,这是谁造成的呢?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海洋呢?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鱼呢?

  五、清理海洋垃圾,请小朋友用双手清理垃圾,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六、美工活动----变废为宝。幼儿运用多种美工材料动手制作,共同装饰展板,布置美丽的海底世界。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11、中班语言教案《小小和阿呜的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信的内容,增进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2、积极地尝试与周围的人交往。

  3、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4、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中班语言教案《小小和阿呜的信》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

  故事中的信一封

活动过程:

  1、视听故事,理解信的内容

  出示角色: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狮子小小和老虎阿呜是一对好朋友。小小住在河的上游,阿呜住在河的下游。它们常常在一起玩,可是最近,小小好几天没看见阿呜,有些想念它了。于是小小就写了一封信给阿呜。

  出示信:看看这封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幼儿说出信中有拼音、数字、汉字、图画等)

  小结:小小真聪明,碰到自己不会写的字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来代替,谁能看懂小小的这封信?

  幼儿讨论理解信的内容。(鼓励幼儿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信送到了阿呜手里,猜猜阿呜看懂这封信了吗?

  出示故事图片。

  二、写给好朋友的一封信

  狮子小小和老虎阿呜就这样用写信的办法告诉好朋友心里话。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我们幼儿园要放假,可能和好朋友碰不上面了,我们来试试给好朋友写信,说说心里话。

  幼儿尝试写信。

  分享交流。

  三、延伸

  你们有没有比写信更方便的办法?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12、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气象预测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气象图标,并能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说出天气情况。

  2、观察发现自然界现象,辨别天气情况,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

  3、体验与同伴分享见闻的乐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气象图标,观察发现自然界现象,能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说出天气情况。

  难点:观察自然界现象,辨别天气情况,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

活动思路:

  模拟野营,说说准备—观看预报,认识图标—观察现象,发现异同—依据现象,报告天气—游戏互动,辨别天气—户外观察,预报天气

活动准备

  PPT课件、自然现象图片、分类统计板、晴天雨天图标、红蓝绳子、红蓝贴纸、奖牌

活动过程:

  一、创设野营情境,了解野营前的准备

  (一)模拟野营,聊聊准备

  师:请全体起立,小士兵们,(嘿)小士兵们(吼)小兵小兵(嘿吼嘿吼),小士兵们,欢迎你们继续走进野营训练基地,我是你们的教官,全体请坐。

  师:明天我们就要去野营了,在野营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准备呢?还要关注什么呢?

  小结:我们除了要带好食物、衣服、应急工具等,还要看看明天的天气,它关系到我们是否适合出行,穿衣服的多少

  (二)预知天气,说说方法

  师:那你们是怎样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呢?

  小结:通过电视、报纸、广播、手机的方式可以来预知天气,天气预报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观看天气预报,认识天气气象图标

  (一)出示图片,观看天气预报

  师:下面就来看看我们参加野营时候的天气情况吧。(一周天气预报)

  (二)个幼表述,认识气象图标

  师:天气预报中你看到了什么?都有什么样的图标?

  小结:刚刚你们说的这些图案都是气象图标,太阳代表晴天、乌云代表阴天、云彩上藏着太阳代表多云、乌云下面有雨点代表雨天。天气预报是人们通过科学的探测,用温度和气象图标来预报天气的。

  三、观察自然现象,发现气象变化异同

  师:这些都是现代人预测天气的方法,那在我们野营时如果看不到天气预报,我们怎么办呢?

  师:其实古人们都是看这些动物反常行为与气象变化预测出天气的。

  (一)观察图片,猜想天气晴况

  师:这里也有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请你们自由结组猜想一下,他们属于哪种天气呢?请把图片放在与它对应的气象图标下面吧。

  (二)个幼表述,说说天气缘由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想法,为什么是晴天或是雨天。

  (三)总结归纳,物像天气预报

  师:你们说的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们听听气象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吧。

  小博士:大家好,我是气象小博士。

  1、能清晰看到蓝天、白云、远处的山,这样的现象明天可能是晴天。

  2、当我们听见喜鹊在枝头上欢快的鸣叫,明天一定是个晴天,这是动物们本能的反应。

  3、夜晚看到天空中月亮星星很明亮明天可能是晴天。

  4、当我们看到蚂蚁搬家的时候会下雨,因为蚂蚁感到洞内太潮湿,他们喜欢干燥的环境,所以要搬到较高的地方以防被淹没。

  5、当我们看到蜻蜓、燕子低飞的时候明天有可能是雨天,因为空气中湿度较高,而他们飞翔的时候,遇到水气就会把翅膀沾湿,想飞却飞不高,所以他们会飞的很低。

  6、小鱼浮出水面明天有可能会下雨,因为下雨前天气闷热,气压降低,水中氧气减少,小鱼需要浮出水面呼吸。

  7、当天空出现灰灰厚厚的云这样的现象明天可能会下雨。

  小结:听了小博士的讲解,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现象与天气的关系了。

  四、依据气象图标,体验报告天气预报

  师:现在教官就来考考你们,请你当一名气象预报员,看图片来向我预报明天的天气。

  小结:小士兵们,看来你们都掌握了观测天气的方法。

  五、师幼互动游戏,辨别晴天或是雨天

  (一)小兵准备,介绍游戏规则

  师:现在到了我们接受任务的时刻了,请接受任务卡。(是)

  师:今天的挑战是气象预报考验。

  任务规则:

  1、将小士兵分成红蓝两队,设定两条天气线,天气线隔开两边,有太阳图标的这一边代表晴天,有下雨图标的这一边,代表雨天。

  2、小士兵们分成两队上场挑战,上场挑战的小队员排成纵队,双手和双脚打开,跨站在天气线两侧,不能踩到绳子。

  3、听教官出题,小士兵跳到相应图标那边站好,并说出明天会是晴天或雨天,站错者出局。

  (二)听发口令,应变预报天气

  师:请根据你胸前的颜色贴,找到同样颜色的天气线,去接受挑战,成为真正的小勇士吧!

  (三)游戏结束,颁发优胜奖牌

  师:恭喜x队获胜,请到前台领取奖牌。(音乐)

  六、集体户外观察,预报野营天气情况

  师:今天你们顺利的完成了气象预报训练,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户外观察大自然的现象,预报明天的天气,为我们野营做好准备吧!

活动延伸:

  户外观察实践活动

活动反思:

  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天气,而孩子们了解的就是晴、雨、雪的天气,我们可以借助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天气的种类,了解每种天气的基本特征,并尝试用动作来表示不同的天气。下面我将从活动设计、组织与孩子的发展角度来反思本次活动。

  再次看活动设计。本活动的选材很有趣,也很有价值。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常见的几种天气预报的标记,他们开始对天气更加关注了。另外用动作表示天气与背脊上的天气预报环节,都是用动作表演天气预报,组织下来觉得这两个环节可以并在一起。我觉得可以直接让孩子创编天气动作,表演完后,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游戏,一个幼儿说天气,其他幼儿做动作,而最后的环节没必要在活动中,显得太多,可以日常活动中玩。

13、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小小瓶儿本领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感知瓶子的特性,尝试用瓶子吸水。

  2 、了解瓶子的用途,学习用瓶和颜料为花朵染色。

  3 、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4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眼药水瓶若干、各色颜料、清水,卡片若干张、四个量杯、抹布、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

  老师带幼儿来到瓶宝宝乐园(点击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瓶子),让幼儿说说你看见瓶宝宝乐园有哪些瓶子?

  (评析:通过提问与展示,让幼儿了解瓶子的种类多种多样。)

  2、 幼儿初次探索如何让瓶宝宝喝到水?

  (1)老师点击课件,介绍小瓶子,并提问:小瓶子是怎样将水喝到肚子里的呢?”

  (2) 老师提供了很多和小小长的一样的瓶宝宝,让幼儿来试一试自己的瓶宝宝能不能喝到水?

  (3)老师提问:我们来看看谁的瓶宝宝喝到了水,讲讲自己的方法。(评析:通过课件中瓶宝宝“小小”的自我介绍,幼儿知道了小小是最小的,但却有自己的用处,引起幼儿的好奇,同时让幼儿思考:小小是怎样喝到水的?让幼儿自己去亲手实践,讲述自己的方法。)

  3、幼儿再次探索用挤压瓶子的方法瓶宝宝能不能喝到水?

  (1)幼儿按照挤瓶子的方法再去试一试。

  (2)老师将挤压瓶子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点击课件:挤一挤,挤空气;扁扁的瓶子放水里,轻轻放,慢慢吸,咕咚咕咚,把水吸。

  (3)出示步骤图,幼儿边念儿歌边操作。

  (评析:通过第一次的操作,幼儿知道用倒、灌的方式,小小虽然能喝到水,但是只能喝到很少的水,而用挤压瓶子的方法是不是能喝到水呢?幼儿带着这个疑问,进行第二次的操作。在这次操作中,幼儿明显看到用挤压瓶子的方法,瓶宝宝更容易喝到水。老师将挤压瓶子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幼儿根据儿歌中提到的要点再次进行操作。)

  4、幼儿第三次探索,为什么同样用挤压瓶子的方法,可瓶宝宝喝到的水却不一样呢?

  (1)老师从幼儿第二次操作中,发现有幼儿的瓶宝宝喝到水多,而有的却少,这是为什么呢?

  (2)请两名幼儿进行演示,得出结论:水多水少和幼儿挤压瓶子的程度有关。

  (3)运水比赛:老师放音乐,幼儿用瓶宝宝吸水,再运到桌子中的杯子里,看哪一组运水运得最多?

  (评析:从幼儿的操作结果中发现了问题,并把问题提出来,让幼儿自己演示,得出结论。在运水比赛中,幼儿能运用挤压瓶子的方法,让瓶宝宝喝到更多的水。)

  5、 瓶宝宝用途

  (1)了解瓶宝宝其他的用途(播放课件:滴眼药水图片。),

  (2)瓶宝宝的新用处:小小要去参加化妆舞会,请幼儿帮助瓶宝宝制作新衣服。老师提供瓶子形状的卡片,上面用宣纸做的花朵点缀,请幼儿用瓶宝宝吸一点颜料,来为花朵染色。

  (3)老师提出滴的方法:慢慢的挤,一滴两滴,幼儿进行制作。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瓶宝宝小小的其他用途,为下面的滴画作铺垫,在为瓶宝宝设计新衣服的环节中,提醒幼儿滴的方法。)

  6、结束:幼儿展示自己为瓶宝宝设计的衣服。

反思:

  在经过两次的教研活动,我对科学活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且我也将这种新的尝试加入到了这阶段的科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这种的活动更加的喜欢,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加高。科学活动还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来学习、来研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多关注活动是否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更多的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

14、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蝌蚪宝宝》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蝌蚪宝宝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能把自己对小蝌蚪变青蛙过程的猜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喜爱青蛙,初步具有保护青蛙的意识。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是人类的朋友。

  2、小蝌蚪变青蛙的VCD一张,《小鱼与水草》录音带一盒。

  3、记录卡片每人一张,彩色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介绍记录卡片

  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生物角里有很多的小蝌蚪,大家是不是经常去看它们、照顾它们啊?小蝌蚪长大会变成什么?)

  介绍记录卡片:(小朋友们有的通过观察生物角的小蝌蚪,有的听爸爸妈妈说,自己心里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都有了想法,下面请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猜想的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画下来。)

  出示卡片:(老师已经给小蝌蚪画好了“家”,我们数一下,小蝌蚪有几个家)

  手从左到右指着框框(对,共有5个“家”)(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变成青蛙很快,觉得3步或4步就够了,没关系的,小蝌蚪的家可以空出来,你认为要几步就画在几个框框里。还有有的小朋友可能不会画完整的青蛙,那画个青蛙的头表示,只要你自己知道图画代表的意思就可以了,画地不好没关系。在卡片的下面写上学号,不会写的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

  提要求(小朋友在画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画,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起立,拿起小椅子,轻轻地坐到位置上。)

  2、幼儿在记录卡片上完成猜想过程(这里基本不进行指导,只鼓励幼儿把这个过程完成)

  3、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选两张错误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

  选一张正确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后来此步骤没完成)

  在小朋友讲自己的猜想时不进行“对与错”的评断。

  组织讨论(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是先长出前腿再长出后腿,有的小朋友认为青蛙一下子就长出了四条腿。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现在请小朋友想个办法来说明你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教师引导小朋友回忆过去的观察经验,解决本次活动认知上的难点——小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还是四条腿一下子就长出来了。(我们生物角的小蝌蚪是不是都一样的?有没有小朋友看到过只长了两条腿的小蝌蚪?请看到过的小朋友讲一下长两条腿的小蝌蚪长的是前腿还是后腿。)

  在顺利解决此难题的基础上让小朋友认识到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表扬观察仔细的小朋友,提出观察别的东西时也要仔细的要求)。

  4、播放VCD,给予幼儿感性和完整的经验(有的小朋友因为没有看到长两个后腿的小蝌蚪,可能还不太相信老师讲的。那我们来看一下VCD,看看从青蛙妈妈产下卵开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5、总结,提升经验,并激发他们爱护青蛙的意识。

  总结(我们看了VCD,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不是更清楚了。小朋友可以轻轻跟老师一块讲一下,“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青蛙。)

  提升经验(青蛙喜欢吃什么?青蛙是益虫吗?我们经常在市场上看到有人在卖青蛙,这样做对不对的?请小朋友帮助青蛙和农民伯伯想个办法,怎样保护青蛙?)

  6、游戏:蝌蚪宝宝变青蛙

  放背景音乐,教师说:“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产下了一个又一个蛙卵。”(教师轻轻碰一下幼儿的头,示意碰到头的幼儿蹲下变成蛙卵)。

  师说:“天气缓和了,蛙卵动起来了,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地好开心啊!”(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双手环胸学小蝌蚪游泳的样子)。

  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后腿。(教师和幼儿两腿向后踢)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地更开心了。”(教师带领幼儿学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

  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前腿。”(教师和幼儿伸双臂)四个腿都长齐了的小蝌蚪常常到陆地上去找食物吃。”(学小青蛙抓虫子吃)

  师说:“尾巴慢慢变短了(用手假装尾巴越来越短)终于长成了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呱。”(教师带领幼儿学蛙跳)

  师说:“小青蛙,来,跟着青蛙妈妈到田野里去捉害虫吃。”(教师带领幼儿蛙跳着离开教室自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15、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过冬》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提高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初步理解不同动物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育活动

  1、带领幼儿外出寻找冬天,了解小动物们怎样过冬的,引起幼儿探索奥秘的兴趣。

  2、通过游戏形式向幼儿介绍动物过冬的四种方式。

  (1)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冬天的场景,用卡纸做成几棵大树,树杆上挖几个能够开关的洞,用白色泡沫屑把大地装扮得一片雪白,雪地上用积木搭几间小房子,从旧画报上剪一些动物的图片或找一些小动物玩具,把它们分别按期过冬的方式安置在地下或树洞里、雪地上,另外由一老师扮演小兔在雪地上锻炼。

  (2)老师带领幼儿到“雪地”散步,遇到了正在迎风锻炼的小兔,老师向小兔提问:“小兔,你怎么不怕冷啊。”兔:“冬天我们换上了厚厚的毛,就像小朋友穿上了棉衣一样就不怕冷了。瞧,我的伙伴可多了。”小兔带着老师和小朋友们去看换了厚厚的毛在雪地里游玩的伙伴们,有羊、猫、狗、马、牛、鸡、鸭等。

  (3)告别小兔,请小朋友再找找,还有的小动物上哪里了(幼儿自由寻找),找到后向全体师生报告,找到了什么动物,在哪里找到的?为什么会在那里找到它?(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它在干什么?然后老师小结:蛇、蛙、蝙蝠、刺猬、熊等,冬天不吃不动——冬眠;蚂蚁、田鼠、松鼠等备粮过冬。

  (4)教师提问:“咦,你们找到了小燕子吗?”(没有)“我们一起去问小兔子好吗。”师生一起找到小兔,小兔向大家介绍:小燕子每年冬天都要飞到南方去过冬,等春天来了再飞回北方,它和大雁、丹顶鹤、天鹅等都是这样过冬的,我们叫它候鸟。

  (5)师生一起小结出动物过冬的四种方式。换毛,冬眠,备粮,飞回南方。

  二、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1、老师和幼儿一起把教室墙壁布置成一幅冬天的画,把许多小动物的图片分给小朋友,让他们自由地玩“找动物”、“藏动物”的游戏(壁画上的树,里面有若干可以开关的洞,壁画布置得矮一些,便于幼儿游戏,壁画保留一个冬季)。

  2、游戏“找朋友”,幼儿戴上各种动物头饰,说说各种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让用相同方式过冬的小动物站在一起做朋友。

  3、组织幼儿看各种动物过冬的录像。

  4、学习儿歌:冬季里,刮北风,小动物,忙过冬,小兔、小羊毛儿密,不怕寒风冻,燕子飞到南方去,青蛙睡在泥洞中,水底暖烘烘,鲫鱼来过冬,松鼠备松果,一头钻进大树洞。

  5、幼儿作画:“动物过冬”。

  活动延伸:

  要求幼儿从书本上找或向周围人们了解还有许多动物是怎样过冬的,不断丰富壁画内容。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重点在于幼儿的探索过程,可以提供一些故事录音、图片、书籍等丰富的相关知识材料,在开始时我设置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能让幼儿自己探索获得知识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然地习得知识,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会激烈,相关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讲述时的自信心。

16、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鼻子》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鼻子的外形特征、名称及用途

  2、掌握正确擦鼻子的方法

  3、通过活动使幼儿产生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认识若干种小动物,知道它们鼻子的形状知道酒、醋、香水、清水的气味

  2、教具:鼻子正面、侧面图各一张,香水、酒、醋、清水各一瓶,纸巾人手一张

  3、人手一张没画鼻子的小人头像

  三、活动流程:

  1、请幼儿玩点鼻子的游戏,训练幼儿的思维、动作敏捷、协调2、先后出示"鼻子"图片及字卡,认识鼻子并认读,认识鼻子长的部位,外形结构,由鼻梁、鼻尖、鼻孔组成。

  3、鼻子的用途:幼儿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1、闻气味(出示香水、酒、醋、清水,请幼儿发挥小鼻子的作用,问出不同的瓶子里各盛了什么东西)

  2、告诉小朋友,鼻子不但能闻出气味,更重要的是起呼吸的作用(学习"呼、吸"两词,并感受,知道鼻子呼吸的重要。

  4、安全教育:讨论怎样保护鼻子(不得外鼻孔,不用异物堵塞,不要用力碰撞鼻子,洗脸时要用湿毛巾轻轻将鼻子洗干净,正确的擦鼻子的方法)

  4、手工游戏《贴鼻子》

  活动反思:

  我带的是中班幼儿,我认为这节活动很适合我班孩子。我是在小班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将触角往外延伸了一下。虽然整个活动的时间长了点儿,但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兴趣浓厚,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活动偏重于科学领域,但也渗透了艺术领域和健康领域,是一节综合活动。其实鼻子的话题很多,除了本节活动涉及的结构、功能外,还有鼻子的不同之处。还有动物的鼻子……让幼儿感觉到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鼻子,但聊起来很有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鼻子直接去闻气味,这样是很不安全的。因为有些气味如:烟味、油漆味等,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所以不能直接去闻。因此我教给孩子用扇一扇的方法辨别物体的气味。这种方法其实我们是在初中上化学的时候才会接触到,那么在这里我教给孩子,是从安全考虑,让幼儿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我在设计活动时,喜欢在最后有个拓展环节,旨在给那些能力强的孩子和有更多想法的孩子有个思考的空间。在此活动的拓展部分,我引入了"我们的鼻子都一样吗?"以及"动物的鼻子",这里只是开了个头,不急于讲完。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让他们以后更有兴趣的参与活动。

  但活动中也有欠缺的地方。如:在活动前还想一定要关注到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失误,有的孩子没有叫到。这让他们有些失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自己一定要注意这点。

17、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领子》含反思

设计意图:

  根据大纲要求,中班的幼儿要学会自己穿衣服。穿衣服的关键就是认识衣服的领子,找到领子后穿衣就方便了。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各式各样的衣服已经使他们眼花缭乱了,五花八门的领子更是会使他们头疼。特别是有一种夹克衫,它们的领口、袖口、下摆都是用氨纶编织的,而且是一样宽窄的,孩子们实在是分不清。为了让孩子们快速掌握各种领子的特征,尽快地学会穿衣服,我们特意设计安排了一次“认识领子”的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让幼儿知道穿衣服首先要找领子,而领子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认识一些常用的,普通的领子,并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各种漂亮的衣服领子。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教具:各种领子的衣服(小朋友平时穿的衣服和衣服图片)。

  学具:各种领子的衣服图片、图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引出主题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衣服,你们看看是谁的?(分别讲出是谁的)请这位小朋友上来穿穿这些衣服,其余小朋友仔细观察,并从观察中得出结论:穿衣服首先要找到领子。

  这些小朋友的衣服不仅颜色漂亮,而且它们的领子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是要让小朋友来认识这些领子的。

  教师讲解教师分别出示一些常用的、普通的领子,如:方领、圆领、尖领、西装领等,让幼儿讲讲是什么领子?并教给幼儿正确地称呼这些领子,从而对领子形成一定的概念。

  教师出示图片,讲讲一些不常见的领子名称,如:燕尾领、青果领、蟹钳领、驳壳领、中装领等等,特别让幼儿认识一种氨纶编织的领子,虽然它与下摆一样宽窄很难分辨,但是只要掌握领子短、下摆长就行了。这样能让幼儿知道更多的领子种类,加深对领子的印象和认识。

  幼儿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观察幼儿穿的衣服各是什么领子?分别讲出名称。

  玩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桌子边走边念儿歌:“找找找,找领子,找出**的领子来。”分别拿出桌上摆放的领子的图片,这样巩固对领子概念的掌握。

  鼓励幼儿设计创造各种自己喜欢的、认为是最漂亮的领子(在纸上作画),并讲讲自己设计的领子叫什么名字?然后把领子介绍给大家。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的领子,并叫出了它们各种各样的名称,今后你们一拿到衣服,双手一提起领子,穿衣服就省事了,穿衣也就学会了。

  今天小朋友真能干,设计了许多漂亮的领子,你们都是小小设计师。希望你们长大以后为人们设计出更多更新型的领子,成为一名大设计师。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18、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小图形变变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正确区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2、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进行分类,学会用各种图形组合物体。

  3、感受用图形进行创作的乐趣,乐于探索,发现,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正确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特征,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

  活动难点:学会用各种图形创造性地组合成相应的物体。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会使用胶棒,对各种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形状。

  物质准备:PPT课件,四个毛绒玩具(身上贴有形状标记),各类形状的图形卡片,胶水,等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饼干的形状,了解形状的主要特征。

  1、师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饼干吗,你们都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引导幼儿说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好吃的饼干,想请你们说说为什么它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饼干呢?你们是怎么认出它是圆形的呢(相继问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展示PPT】

  【鼓励幼儿说出圆形是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个一样的角,一样长的边,长方形也有四条边,他们对边相等,四个一样大的角,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老师在这一环节要慢慢引导,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之处要说清楚。以免幼儿混淆

  小结:

  我们小朋友都很喜欢吃饼干,有的喜欢吃圆形的,有的喜欢吃正方形的,有的喜欢吃长方形的,还有的喜欢吃三角形的。圆形是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个一样的角,一样长的边,长方形有四条边,他们对边相等,四个一样大的角,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二、给小动物送饼干,能够正确区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展示PPT]

  1、出示四只毛绒玩具:他们呀也想吃饼干,你们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吗?(引导幼儿观察形状标记,推测每个小动物喜欢吃的饼干形状)

  2、请幼儿给小动物送饼干,鼓励幼儿边送边讲述某某小动物,送给你某某形状的饼干(个别幼儿操作。3-5人 集体操作)

  小结:

  我们发现小熊喜欢吃圆形饼干,小猴喜欢吃正方形的饼干,小老虎喜欢吃长方形的饼干,小兔喜欢吃三角形的饼干。

  三、对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分类,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物体。

  (一)对物品进行正确分类。

  1、不仅仅饼干有不同的形状,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也有不同的形状。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引导幼儿说出身边各种物品的形状,例如:手表是圆的,冰箱是长方形,魔方是正方体,三明治是三角形。)

  2、刚刚小朋友说了很多的物品的形状,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不样的东西,看一看他们是什么形状的,咱们来给他们分分类!(展示PPT 1:圆形 2:三角形 3:正方形 4长方形)

  (二)用图形宝宝进行创造性地组合,感受用图形进行创作的乐趣。

  1、师:刚刚我们看了很多形状的物品,小朋友们也对他们进行了正确分类,小李老师前几天向魔术师学来了一个本领,可以让这些图形宝宝变出许多好玩的东西来,看看小李老师都向他们施了哪些魔法?(展示PPT)

  2、师:请你们说一说都变出了哪些好玩的东西?他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对前面知识进行巩固,并且感受用图形进行创作的神奇)

  3、刚刚我们看到了用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组成的小鸡,花,还有房子。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用图形组成的其他神奇的东西,小朋友们仔细的看,等一会呀小朋友也来做一做神奇魔法师。(引发幼儿进行创作的乐趣)小结: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物品,知道用图形可以创作很多好玩的东西。小小图形真奇妙!

  四、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发给每个幼儿一份操作材料,让他们也做小小魔法师,自己用图形变出新的东西。待会表现好的幼儿老师也像这样把你们的作品展示出来。

  活动反思:

  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数量的各种图形,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活动目标已经达到,活动流程很清晰、流畅。

19、中班科学详案教案《小小记录员》含反思

  设计思路:

  孩子们升入中班,自然知识越来越丰富,对自然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力越来越强对自然的景物有诚挚的兴趣和强烈的关注,并有敏感的注意力等。幼儿好学好问,好奇心强,他们对各种自然现象十分感兴趣,春天的天气变化多端,正适合幼儿观察,本学期初我们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科学活动《小小记录员》,引导幼儿观察天气,并学习简单的气象记录。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如:晴、多云、阴、雨、风等等,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每一个幼儿都是自然观察者,渴望通过感官探索大千世界。只有对幼儿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自然观察潜能才能得到健康出色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我们将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并请家长配合提醒孩子每天收看天气预报并在家也做好记录,使孩子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短语。

  2、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学会珍惜时间。

  3、学习观察记录的知识,树立初步的观察植物、照顾植物的任务意识。

  4、了解晴天、阴天的天气特征,认识这两种天气的景象,发展幼儿观察力。

  5、认识晴天、阴天的图标,初步学习图标与对应天气景象的匹配。

  活动准备:

  1、教师提前讲述故事《等明天》,提前一天玩《荷花荷花几时开》的游戏。

  2、每组一本植物生长记录簿、种子完整生长过程的图片,记录样例、标尺签。

  3、多媒体课件一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辨清两种不同天气的景象,认识其图标。

  活动难点:

  图标与对应天气的匹配。

  活动过程:

  1、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感兴趣的事情(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没有做的)进行交谈,运用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间短语并帮助幼儿理解。

  昨天的户外体育活动,我们学了一个什么本领?我们哪一天开展的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昨天)什么时候我们听的故事《等明天》?(今天)我们哪一天要去郊游?

  2、请幼儿谈谈自己昨天、今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明天想做什么事情?

  幼儿自由交谈。请个别幼儿交流。

  3、请幼儿展示气象记录本,做小小气象播报员,谈谈昨天和今天天气情况。

  1)导入。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图片及音乐。请幼儿说说: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片?听过这样的音乐?图片上有什么?用来表示什么?引出认识天气预报图标。

  2)认识两个图标宝宝:晴天、阴天,播放这两个图标宝宝激发幼儿认识兴趣。说出图标的样子、名称。(在记录天气情况的时候我叫“晴天宝宝”,在记录天气情况的时候我叫“阴天宝宝”)。游戏:找宝宝巩固对图标宝宝的认识。

  3)播放晴天、阴天天气的景象图片,请幼儿逐幅观察图片并说说:晴天(有太阳、云白)、阴天(没有太阳、云黑)的天气特征。找出相应图标宝宝,学习与相应的图标匹配,从而认识晴天、阴天的图标表示什么样的天气景象。

  4)根据天气景象选择相应的图标宝宝,巩固对晴天、阴天图标的认识。教师播放天气景象图片,幼儿举出相应的图标宝宝。

  5)送图标宝宝回家。[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出示幼儿用书挂图,说说图中景象各表示什么天气,晴天:小松鼠在干什么?花、蜗牛是什么样子?阴天:小熊为啥慌神?松鼠为何关门?花儿怎么了?根据挂图上的天气景象把图标宝宝送回相应的家。

  4、游戏《看谁说得对》。教师说一句,请幼儿添上时间的词。如:教师说:“我哪一天讲了一个故事?”幼儿说:“您昨天讲了一个故事。”教师说:“我准备哪一天带一本图画书到幼儿园?”幼儿说:“您准备明天带一本图画本到幼儿园。”教师说:“我们哪一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幼儿说:“我们今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

  5、幼儿随音乐走出教室,观察今天的天气如何。

  6、请幼儿分组作记录练习,提示幼儿每日的观察记录时间,以及轮流记录的方法。

  7、活动结束后注意观察,观察和督促幼儿的记录,请幼儿定期向全班汇报记录结果,逐渐形成责任心和任务意识。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学习,同学们都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现象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认识常见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会用简单的气象符号表示各种天气。体会坚持记录天气信息的重要性。我注意用我的语言和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为他们创设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老师的随机教育能力和指导性语言的运用,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会在平时的日常教育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结合理论,努力使自己的摸索、实践过程缩短,以便自己不断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20、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对对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对色彩变化产生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实验,知道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变化另一种颜色。

  3、能用简单的表格记录颜色的变化。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红、黄、蓝色卡,水粉颜料红黄蓝,绘画纸,记录纸,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猜猜会有什么变化。

  1、出示三种色板。 教师:"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是漂亮的颜色宝宝。它们三个是好朋友,喜欢在一起做游戏。"

  2、说一说它们是什么颜色。

  3、猜一猜把其中两个颜色合在一起会有什么新变化?

  二、操作活动:颜色对对碰。

  1、幼儿第一次操作请幼儿将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放在一起,看发现了什么?<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提醒幼儿倒入的两种颜色一样多。)

  2、教师出示滴管,介绍滴管的使用方法。

  3、幼儿操作,请幼儿讲讲发现了什么。

  4、小结:原来把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变出另外一种不同颜色。

  5、现在请小朋友用其他的颜色放在一起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把变化记录在纸上。

  6、出示记录纸,教师介绍记录方法。

  反馈结果红色+黄色=橙色红色+蓝色=紫色蓝色+黄色=绿色原来我们用红色、黄色、蓝色其中的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变成另外的颜色。所以,我们把红、黄、蓝这三种颜色叫"三原色"。

  7、教师再次出示色卡,两种颜色的色卡合在一起时什么颜色。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

  1、出示西瓜、葡萄、橘子等三个没有颜色的水果,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今天,颜料宝宝到我们班来做客了,你看来了谁呀?

  听说颜料宝宝来了,西瓜、葡萄、橘子想来染一下颜色没,穿件漂亮的衣裳,你说西瓜应该穿什么颜色?葡萄呢,橘 子呢?

  那他们想要的颜色有这里有吗?

  没有该怎么办呢?(调颜色)

  2、幼儿操作调色,涂色,教师指导。

  活动反思:

  这节课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另一中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带来的快乐。

  活动使幼儿大胆的去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天性。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每节课后都有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为今后的科学活动奠定坚实科学的基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

21、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冰》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冬爷爷来了,冬爷爷来了”小朋友们拍着手、唱着歌,跳着优美的舞蹈,迎接着冬爷爷的到来。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有千里冰封的奇特景观、美丽、神奇。尽管北风呼呼地吹着,天是那样的寒冷,小朋友的小手、小脸、小耳朵都被冻得红扑扑的,但依然没有冰冻孩子们的热情与好奇心,他们正在用那明亮而闪烁的大眼睛,灵活而又坚强的小手探索着属于冬爷爷的奥秘。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发现的愿望,于是我设计了此节科学探索活动——好玩的冰,让孩子们充分挖掘和感受“冰”中的所隐藏着的奇特奥秘。

  活动目标

  1、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2、有积极探索冰的兴趣。

  3、教育幼儿从小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难点: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冰娃娃图片。

  2、幼儿玩冰的课件。

  3、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幼儿感知了解水会结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我带来了新朋友和你们一起玩!

  师:你听到水宝宝说什么了?

  师:水宝宝在什么时候变成冰娃娃?

  2、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

  (1)提问: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玩冰娃娃?

  (2)初次探索: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玩冰,并用笔画着记录下来。

  (3)提问:你么用了哪些方法玩冰?

  (4)再次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砸、尝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来.源快思教.案网>注意观察并表扬那些探索方法特别的孩子,促进幼儿间相互学习。

  3、讨论、了解冰的物理特性。

  (1)提问:你觉得冰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

  (2)小结冰的特性。

  师:原来冰娃娃有这么多的秘密!无色、无味、透明、光滑、硬、易碎。

  4、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师:你们的冰娃娃和刚拿到时后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真棒说出了一个新词——融化。冰娃娃是可以融化成水宝宝的。

  小结:原来冰娃娃在手里会融化掉!变成水宝宝!

  5、幼儿制作彩冰灯。

  师:让我们动起灵巧的小手,一起来制作漂亮的冰灯吧!送给我们可爱的冬爷爷做新年礼物吧!

  课后延伸:组织幼儿玩冰灯。

  教学反思

  冬天是一个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个奇特的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对冰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对冰的认识仅仅只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对于冰的特性并不是很了解。在开展“冬爷爷的礼物”主题活动中,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选材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我在设计此节科学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们感知了解水会结冰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其次,从幼儿实际出发,提供自我探究的空间,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利用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实验前的猜想,并将猜想记录在记录单上。接着通过每人各自进行的小探索,让孩子发现“冰的物理特性”。调动其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通过经验分享环节,帮助孩子们汇总探索结果,总结探索结论,又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活动的热情。最后孩子们在教室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冰灯,他们每个人都想制作出最美、最漂亮的冰灯,作为礼物送给冬爷爷,这是孩子们一份童真、一份爱心、一份真情。

  本节的延伸活动,是让孩子们到户外玩冰灯,激发他们继续探究冰的奥秘。

22、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魔力降落》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活动,体验玩降落伞的乐趣。

  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探索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大胆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记录结果。

  3.提高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降落伞的经验、了解降落伞的组成。

  物质准备:自制降落伞一个、梳理图示两张,塑料带若干、重量不同的三种铁夹子若干、勾叉记录标志若干、记号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降落伞",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降落伞吗?看!降落伞下来啦。

  二、第一次探索"落的一样快的降落伞"。!来自快思老师教案.!(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正确的比较方法,感知相同材料制作的降落伞,降落速度相同)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塑料袋和夹子,想一想怎么做降落伞?

  (2)提出活动要求:

  A 每个人制作一个降落伞。

  B 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一看两个降落伞是不是落的一样快,想想怎么样比才公平。

  2. 幼儿自主开展探索活动。

  3.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幼儿大胆说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两个降落伞落的一样快吗?你们刚才是怎么比的?

  (2)讨论:怎么比才公平。

  (3)教师结合图示梳理。

  (4)幼儿再次游戏,进一步感知同样材料的降落伞下降速度一样。

  (5)梳理小结:一样的降落伞,他们落的一样快。

  三、第二次探索"降落伞比赛"。(引导幼儿感知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

  1.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样的塑料袋、蓝色的夹子和黑色的夹子,请你来猜猜看哪个降落伞落的快,哪个降落伞落的慢。

  2. 介绍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人一盘材料,每个人制作一个降落伞。

  (2)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比较。

  (3)根据比较的结果,给最快的降落伞贴上∨,给最慢的降落伞打X。

  3. 幼儿自主探究,教师指导。

  4. 结合记录表进行梳理小结。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降落伞落的快,有的降落伞落的慢呢?

  (3)教师梳理小结。

  师:一样伞面的降落伞,蓝色夹子轻,降落伞落的慢,黑色夹子重,降落伞落的快。

  活动延伸

  伞面大小不一样的两个降落伞,他们谁落的快,谁落的慢呢?

  活动反思

  幼儿的潜力是无穷的,尤其是科学活动课上,本活动通过让幼儿知道降落伞的作用、形状、特点、原理、材料等几方面的知识,使幼儿对降落伞有更多的了解,为下面的探究、制作降落伞做铺垫。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动手操作、研究降落伞的机会,激发幼儿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增进参与意识和交流意识。

2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密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盐在水里会溶解并了解什么是饱和盐水。

  2.能探索出用铅笔和粉笔可以解密。

  3.在游戏中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盐、水、杯子、吹风机、排笔、铅笔、粉笔、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放ppt引入,出示ppt喜羊羊小朋友与喜羊羊对话,引出饱和盐水写在纸上的密码。

  二、初次解密活动

  1.观察密码纸发现什么;

  2.如何解密,幼儿猜测;(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3.尝试用饱和盐水在纸上写些字来解密,知道盐在水里会溶解,并了解什么是饱和盐水。

  4.尝试用铅笔解密。

  三、幼儿解密操作

  用铅笔或粉笔可以解密成功。

  四、说一说

  1.幼儿说自己解出的密码。

  2.解喜羊羊送的密码纸上的密码。

  五、听着音乐向羊村出发。

  活动反思:

  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学会知识,而是需要将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帮助影响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24、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种大蒜》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贴近幼儿生活,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将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过程,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脉络中多感官的学习,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种植活动。

  2、学习并尝试用“按”的方法种大蒜。

  3、关注植物的生长,愿意连续观察自己种植的大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用“按”,“ 压”的方法种植大蒜,用比较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大蒜若干

  2、废旧的小杯子、罐子

  3、浇水用的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歌曲《好宝宝》

  2、手指游戏。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认识大蒜头。

  师:“这是什么?大蒜头长大后是什么样呢?种下的蒜头能长出叶子吗?”

  2、与幼儿共同讨论,准备材料器具。

  师:“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与幼儿商量分工准备)

  3、带领幼儿种大蒜。

  教师示范种大蒜的方法:每人拿一个小器皿,盛上泥土,手捏大蒜头,将尖头朝上,按进泥土,最后浇一点水。(.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4、幼儿动手尝试,教师给与帮助与指导。重点观察是否将大蒜头尖头朝上,并请幼儿种好后端平,放到自然角。

  三、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入厕。

  四 、课后延伸

  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种大蒜?水行吗?沙子行吗?

  教学反思

  《种大蒜》这一活动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贴近幼儿生活。活动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毫不吝啬地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将“认识大蒜”的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过程,将“种大蒜”这样的间接经验还原为直接经验,将理性的概念还原为感性的行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脉络中多感官的学习,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以饱满的热情对大蒜进行操作和探究,许多关键性的提问能调动幼儿对大蒜的已有经验和自己在活动中探索的新知进行简单句的表达,许多幼儿畅所欲言,都能用简单句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新鲜的种植场景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种植的兴趣,幼儿乐意模仿老师的基本动作“按、压”进行大蒜种植,在学会种植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幼儿小肌肉,提高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在活动中,同时也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幼儿,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如语言发展和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幼儿,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鼓励和尊重幼儿,采用个别指导的形式,做到因材施教,将活动目标和自己的指导有效合一。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又将难题抛给他们,如,还可以用什么来种大蒜,水可以吗?沙可以吗?让幼儿在活动后,回家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解决老师留给他们的问题,让幼儿在不断的探究中形成科学的学习品质。

  真实的种大蒜这一实践操作的形式也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孩子在学种大蒜的真实的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让多数幼儿达到了目标,顺利的完成了本活动。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更多关注如何将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过程,如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等,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需要。

25、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社会:小小建筑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建筑师职业,懂得尊敬建筑工人。

  2.尝试运用几何拼搭和应用多种材料设计建造建筑物。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尝试运用几何拼搭和应用多种材料设计建造建筑物

  活动准备

  厨师、警察、医生、建筑师图片、图纸和房屋模型图片、建筑物图片、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1 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和我一起来的还有这几位,请你看一看,哪一位是建筑师?

  ○2 你怎么看出来他就是建筑师的?

  ○3 他为什么要戴安全帽呢?

  ○4 建筑师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二、了解建筑师职业

  建筑师首先要想:什么样的房子让人们住起来既坚固又漂亮?他要把想出来的房子的样子画在一张纸上,这就是设计图纸。可是他们也要试一试,图纸上的房子坚不坚固,于是,按照图纸的样子搭建房屋的模型,这就是建筑师的工作。

  三、了解建筑工人

  当然了,建造房子也离不开建筑工人,(播放 PPT)看,在这么热的天里,建筑工人正在做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在打地基。他们脸上的汗水滴落到了地上,可是他们还是没有休息,继续认真的工作。

  地基终于打好了,建筑工人开始搬砖,小朋友们看到,砖很大很重,建筑工人搬起来十分费力,我们看看他的手,都被砖块给磨坏了,可是他们要忍住疼痛,简单的包扎一下,还要继续的工作。砖搬完了,建筑工人要开始砌砖了,这项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非常难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要把砖块都砌整齐,不然房屋就容易坍塌,特别是砌房顶的砖时,建筑工人要站到房顶上,是非常危险的, 可是他们有没有害怕?非常勇敢。为了让我们能快一点住上坚固、漂亮的房子,就连在寒冷的冬天里他们也没有休息,还在继续的工作。

  提问:

  ○1 为了让我们住上房子,建筑工人做了这么多的事,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2 如果也请你去做建筑工人做的这些事,你会去做吗?

  四、找出建筑物当中的几何图形

  1.今天建筑师也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的建筑物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 悉尼歌剧院

  ○2 巴黎圣母院

  ○3 故宫

  ○4 水立方

  ○5 楼房和平房

  2.找图形

  ○1 小朋友们,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建筑物,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喜欢它?

  ○2 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在这么多美丽的建筑物当中藏着很多的几何图形宝宝,你找到了吗?那个图形宝宝是建筑物的哪部分?

  ○3 小结:房子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些图像我们认识,可有的不规则的图形,我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建筑师聪不聪明?

  四、各种材料搭建房子1.设计图纸

  ○1 小朋友们,你们想设计一座漂亮的房子吗?

  ○2 老师准备了许多的图形宝宝,请你用这些图形宝宝设计一座漂亮的房子, 可能有些图形你用不到,那就放在盘子里,设计好了用固体胶固定在白纸上,注意,先设计后固定。看哪位小朋友设计的房子最漂亮!

  2.搭建房屋模型

  老师准备了许多的材料,一会请你在这么多图纸中选出一幅你认为最漂的进行搭建房屋模型,看谁的模型最坚固。(教师轻晃桌子检测模型是否坚固)

  3.讨论

  ○1 为什么这位小朋友的房子没有倒塌?

  ○2 我们在看建筑工人砌砖的时候说过,砖块要砌整齐,这样房子 才会坚固。

  ○3 房屋还有结构问题,我们要把大的砖块放在下面,小的砖块放在上面,这样房子也比较坚固。

  4.搭建房子

  教师将小朋友分成三组,看哪组小朋友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出既坚固又漂亮的房子。

  活动总结:

  建筑们觉得为人们设计建造房子是非常光荣的事,当看见人们住进他们建造的房子里面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勤劳的建筑工人也特别伟大,我们应该尊敬他们,我们为他们鼓鼓掌吧!

26、幼儿园自然活动《我是小小种植员》大班科学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五月的天空阳光明媚,路边的大树随风舞动,草莓、樱桃、枇杷等水果都散发出了甜甜的香味,小朋友们都爱吃这些美味的水果,但是却不知道它们的生长过程,这次活动设计是让幼儿动手种植草莓秧苗,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当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为依据来展开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用自己的身体某个部位或自己身边的工具来进行测量

  2.学会动手种植草莓的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

  3.体验种植草莓过程中的乐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或身边的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通过讨论确定种几棵草莓秧苗,棵与棵间的距离为多少

  活动准备:

  1.幼儿与父母一起体验摘草莓、一块种植园地、除草、将土地分成4份

  2.铁锹、铲子、水壶、草莓秧苗、扑克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老师提问幼儿现在都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呀?小朋友们都喜欢吃哪些水果呢?展开今天的活动主题。

  二、活动内容

  1.老师将幼儿组织在一起,并拿出30张扑克牌,让幼儿进行抽扑克牌,颜色相同的组成一组。

  2.幼儿分好组后,老师带领幼儿到种植园地,每组幼儿有一块空地进行种植。

  3.老师:“今天我们要进行比赛种草莓,小朋友以前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摘过草莓,那你们知道草莓的种植方法是什么呢?

  幼儿1:“草莓长在地上,我们拿铲子在土里挖个坑,把草莓秧苗放进去,然后再铲泥土来盖上。”

  幼儿2:“把草莓秧苗放在水里。”

  老师说:“小朋友们真棒,都在想办法。那老师来告诉你们,草莓是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所以我们在种植的时候要选一块阳光好的土地,在地里挖个小坑,把秧苗放在里边然后拿铲子将泥土铲在坑里把秧苗的根遮住,再浇点水在上边。”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种草莓了,那草莓之间的距离我们要怎样来测量呢?”

  幼儿1:“我们可以用手臂的长度来测量。”

  幼儿2:“我们把铲子放在地上测量。”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在积极讨论着怎样测量草莓之间的距离。那我们现在开始进行种草莓吧,看哪组的小朋友种的草莓最多又好。”

  4.幼儿自由的进行小组内的分工,小朋友可以用老师说的方法进行种植。也可以自己进行尝试,用一些其他方法来种植草莓。

  5.幼儿在进行种植草莓时,老师在旁边观察幼儿种植草莓秧苗的方法,在幼儿有危险行为时及时的制止,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先让幼儿自行想办法解决,若幼儿不能解决时老师再出面给予帮助。

  三、活动结束

  老师:“今天小朋友们都把草莓秧苗种在了土地上,老师也看到了小朋友们的团结合作,有困难也一起想办法解决,真的特别棒。都在用你们聪明的大脑来思考。那接下来我们就等着草莓秧苗慢慢的长大,结出甜甜的大草莓。”

  活动反思:

  在幼儿种植完过后,可以开展观察草莓生长,画草莓等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强调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可以在室外多开展活动,让幼儿能更好的接触到大自然,更能直接的去感受大自然。《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小编转载整理,只为分享优秀教育理念,促进幼教行业健康发展。感谢原创作者的辛苦创作的付出,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谢谢!

27、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水池活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幼儿对水的认识。

  2.通过将不同材料投放水中,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不同物体落入水中声音大小及其沉浮现象。

  3.让幼儿在玩水中产生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水盆,塑料盒,小石块,纸片,塑料球,硬币。小口袋等

  活动重点:让幼儿感知水的特点,比较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活动难点:幼儿通过材料的轻重体验沉浮的关系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猜谜导入

  不洗不脏,越洗越脏,花草树木要用它,人人要健康,就是不能没有它。(打一自然物水)

  1.让幼儿把手放入水中,感知水无色透明的特点。然后让幼儿双手捧水闻一下,体验无味的特点。再观察,水慢慢变少。感知水有流动的特点。

  2.(1)将准备的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听一听不同材料放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2)引导幼儿自己多观察,多给他们自己主动发现的时间和耐心。

  然后,让幼儿自己拿喜欢的材料往水里投放,自己主动发现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自己总结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结论: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的声音大

  3.(1)将同一材料从不同高度投入水中听一听声音大小

  (2)让幼儿自己从自己想要扔下的高度往下扔,听听声音的大小。先让幼儿自己总结发现了什么现象,然后教师对幼儿的说法进行总结。

  结论:同一材料,高处投入水中的声音比低处投入的声音大

  4.观察不同材料,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感知材料轻重与沉浮的关系。

  结论:重的材料会沉入水中。轻的会漂浮在水面

  5.让幼儿收集整理材料。(锻炼他们收拾东西,整理桌面的能力)

  活动延伸:对幼儿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用过的水要浇花。不要浪费水应该怎么做。让幼儿自己思考回答问题)

  6.布置一个小思考题:轮船那么重,为什么会飘在海面上,而不是沉进大海里面呢?(小朋友们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同思考这个问题,明天老师邀请咱们班小朋友给大家一同分享)

  《水池活动》教学反思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

  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思考。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设计意图与反思

  水池活动内容选择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水,是孩子最喜欢玩的材料之一,于是就利用这一启发,进行大班的科学水池活动的设计。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玩”是本次活动的关键,整个活动过程既是“玩”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我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乐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集中体现“解放、游戏、体验、轻结果”四大特点。

  “解放”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准则,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解放儿童的天性,本活动根据孩子的生活已有的经验,设置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乐想;为此,我提供了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材料,石头,纸,泡沫,铁块,树枝等,所有尽可能丰富有价值的材料,教学刚开始,让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了解每个材料的特点,让孩子乐做:提供了体验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互动分享,解放了孩子的嘴巴,让孩子乐说:生活拓展引领孩子去感知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现象,让孩子乐学。

  “游戏”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途径,其本质就是在“玩中学”。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孩子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孩子的学习是游戏的学习。本活动通过设置游戏情境,让孩子在游戏状态中轻松、主动地建构知识,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交流中表达、在游戏中想象,以此让孩子懂得水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特点,在孩子进一步探讨,研究现,不同材料的沉浮情况,孩子在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体验”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内容,强调身体力行,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

28、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红、黄、蓝两两混合分别变成橙色、紫色和绿色。

  2、探究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的变化,并尝试实验。

  3、喜欢探究颜色的变化,感受探究颜色奥秘的乐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二、活动准备:

  兔子图片、染缸图片、颜料、瓶子、宣纸、盘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故事《会变色的兔子》

  小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红、一个叫小黄,还有一个叫小蓝,这三个孩子都非常淘气,有一天,他们和妈妈一起去熊猫大叔的染坊里去玩,小红不小心摔倒了黄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红,“你是谁呀”,“我是小红呀”小红说,可是妈妈不相信,小黄摔倒了蓝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妈妈问“你是谁呀”“我是小黄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蓝掉在红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妈妈问“你是谁呀”小蓝着急的说“我是小蓝呀”,可是妈妈也不相信。

  2、教师提问:为什么妈妈认不出小红、小黄和小蓝了呢?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吧!

  二:基本部分

  1、小实验:颜色变变变

  给幼儿提供红、黄、蓝三种颜料瓶,让幼儿进行实验

  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橙色)

  黄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绿色)

  蓝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紫色)

  2、制作花手帕

  教师演示:将三角形宣纸的三个角放入三种不同的颜料盘里,渲染一会儿,两种颜料的交界处形成另一种颜料,即橙、绿、紫色,然后就变成漂亮的花手帕了。

  幼儿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三、结束部分

  作品展示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认识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们可以变化出很多漂亮的颜色来,我们还制作了小手帕,回家后,教爸爸妈妈来做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发现颜色变化的规律。在幼儿动手操作颜料瓶时,颜料准备的不够合理,导致颜色有的深有的浅,在结束环节,由于幼儿存在个别差异,个别幼儿不能主动地参加到展示中去,有了这次的经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表现的更好!

29、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小小送货员》反思

  设计意图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现象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所以成人应该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情绪,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我们班的小朋友正是对身边事物感兴趣的时期,我设计了《小小送货员》这个活动,挖掘幼儿的生活经验, 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感知 7 以内的数量,幼儿根据订货单的图标所示,购买相应数量的物品,也对幼儿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 7 以内的数量

  2、能看懂订货单的图标并按图标拿取相应数量的物品。

  3、 愿意与同伴一起活动,并能按要求检查操作结果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能按照标记和数字的要求,拿取相应数量的物体难点是让幼儿认识订货单和理解订货单上标记与数字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教具:订货单、小篓子、兔子卡片

  2、学具:雪花片、木珠、图书、玩具小汽车若干,人手一个小篓子、1 张订货单

  3、环境准备:幼儿座位排成半圆,桌子放在幼儿座位的前方呈一排摆放

  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订货单

  (1)教师出示小兔,介绍他的身份

  T:小兔开了一家网上超市,朋友们只要把自己想买的东西和数量告诉小兔,小兔就会根据朋友们的订货单将货物一样不少地送到他们的手里。因此,朋友们都喜欢在小兔家订货。这不,一大早又有朋友们一起帮小兔来看看吧!

  (2)教师出示订货单,幼儿观察并理解订货单的含义T:订单上面有什么?这些标记和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幼儿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最终形成统一的认识。

  2、学习按订货单取实物

  (1)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谁会帮助小兔按照这张订货单选取货物,不多也不少呢?

  (2)邀请个别幼儿根据订货单选取相应数量的实物

  (3)集体验证对错

  3、幼儿操作

  (1)介绍操作要求

  T:今天超市的订货单太多了,小兔一个人忙不过来,它邀请小朋友一起来帮忙,按照订货单上的要求准备好货物。小兔已经把订货单放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等一会请小朋友就按照订货单上的标记和数字拿取东西,记住不能多拿也不能少拿。完成后带着你选好的物品回到座位上,与身边的小朋友相互介绍和检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能否按照订货单上的标记与数字拿取相应的货物。

  (3)引导幼儿相互交流与检查验证。

  4、集体检查与验证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拿的订货单和选取的物品,集体验证是否正确

  (2)在验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教师要让幼儿自己解决调整,如果无法完成再寻求集体力量。

  (3)教师小结

  T:今天小兔特别开心,谢谢小朋友的帮忙

  活动总结

  活动中幼儿积极性非常高,乐于主动学习验证货物数量,并且能够合作完成一起验证对错,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已达成目标1和2,在活动中,从幼儿生活经验入手,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在活动小结时,缺少数学精炼的语言,如:订货单左边代表什么?右边代表什么?合起来代表什么?原来7个雪花片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等精简的语言。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教师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幼儿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30、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顶技》公开课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园的课程来源于儿童感兴趣的生活,生活中的顶技表演(如海狮顶球,杂技小演员顶碗)非常吸引孩子们,且蕴含着平衡的原理。

  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我们以游戏“顶技”贯穿始终,让孩子们用一支铅笔顶起各种形状的纸板并保持平衡,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支持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建立关于“平衡”的新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幼儿分析:

  中班的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的物理现象,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大胆猜测,顶纸板的动作和结果,能让幼儿关注、思考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经验,感受到关键的科学原理。

  课程目标:

  1、在顶技游戏中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平衡点,能用铅笔顶起纸板并保持平衡。

  2、在探索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大胆质疑,发现并解决问题。

  3、培养坚持探索、愿意表达,安静倾听的学习品质。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课程准备1、规则形状纸板(圆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葫芦、花瓶等不则形状纸板若干,铅笔若干;

  2、每人2-3个小小的圆形标记,PPT课件,相关平衡玩具。

  课程过程:

  一、顶技表演,激趣导入。

  1.观看PPT课件,了解顶技。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表演?(幼儿观看PPT课件:杂技演员顶碗、篮球运动员转球、海豚顶球等图片。)

  这是杂技的一种,叫作顶技。

  2.观察教师示范,明确规则。

  我也会顶技哦,我用一支铅笔顶纸板,你们觉得我能顶起来吗?(教师示范)我是怎么顶的?

  二、游戏体验,探索发现规则纸板平衡点的秘密。

  1.萌发兴趣,第一次自由探索。

  你们想不想来顶纸板?请你们找一块纸板,试一试,用一支铅笔顶起来。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主要观察幼儿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时如何调整,引导幼儿尝试调整顶在纸板上的手指的位置。)

  2.交流、讨论。

  你们都顶起来了吗?铅笔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就能把纸板顶起来的?

  3.再次自由探索,并做标记验证。

  是你们说的那样吗?请你们顶稳后在顶的位置给纸板贴一个小小的圆形标记,然后再顶一下试试。(幼儿尝试。)

  4.交流分享,了解规则形状的平衡点位置。

  你们找到顶的位置了吗?贴的标记在哪里?

  结合PPT并小结:这些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纸板能顶起来,就是找到了它的的平衡点,都在纸板的中心。

  三、再次探究,对比观察不规则纸板平衡点的位置,巩固经验。

  1.猜想并探索不规则形状纸板的平衡点位置。

  杂技团还有一些纸板(出示PPT中不规则图形的纸板),你们觉得顶在什么位置才能顶起来呢?请你们试一试并在顶的位置贴上标记。(教师在幼儿尝试的过程中用iPad给成功顶起的幼儿拍照,并连接到一体机中。)

  2.对比观察不规则形状顶起的位置标记,并交流讨论。

  你们成功了吗?我帮成功的小朋友拍了照,我们来看看谁顶起来了?他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还在纸板的中心吗?(引导幼儿看展示出来的不规则纸板,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共同点。)

  小结:将手指顶在纸板重重的、大大的一边就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这些不规则形状纸板的平衡点不一定在中间位置。

  四、拓展延续,体验成功。

  顶技非常有意思,找到平衡点,就能顶起物品,我还带来了玩平衡游戏的玩具:瓶子挑战赛,你们玩过吗?用瓶子顶起片片,去挑战一下!

  课程反思:

  一、情境贯穿,游戏精神再彰显。

  本次活动以“顶技”的 情境、“找平衡点”的游戏中贯穿始终,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探究中、在愉悦创造的体验中积极投入、乐于挑战,不断获取新的经验,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 ”的理念。

  二、发现探究,深度学习再体现。

  从寻找规则纸板到不规则纸板的平衡点,两次探究层层递进,幼儿在与材料环境互动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找到物体平衡点的方法,获得关于“平衡”的经验,过程中幼儿敢于质疑、乐于释疑,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分享表达,学习品质再升华。

  活动过程中,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鲜活的现场资源,还原探索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幼儿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怕困难、坚持探究、敢于表达、安静倾听等学习品质都得到了升华。

31、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比较粗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粗细概念

  2.掌握多种比较粗细的方法

  3.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ppt

  2.火腿,纸筒,纸棒,毛线,吸管(粗细各半)四色大纸筒(大,中,较小,小)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看过西游记吗?

  幼:看过

  师:你们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人物啊

  幼: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师:(教师摆出猴子的动作)小朋友们,我现在模仿的是谁啊

  幼:孙悟空

  师:那孙悟空的宝物是什么啊

  幼:金箍棒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是谁(PPT孙悟空拿着金箍棒)他手里拿着什么呀

  幼:金箍棒

  师:你们看,他手上有两根金箍棒,这两个金箍棒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说出粗细,并说出用什么方法做的比较)

  师:今天呢,大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礼物,请小朋友们回到桌子上四个人一组,看看老师都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让幼儿自己说)那他们都有什么不同呢?

  师:我们现在要请小朋友们在同一组里面,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小礼物有什么不同

  (比较结束,提问有什么不同,说出粗细)

  师:现在老师要让你们,和邻桌的小伙伴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在比得过程中,发现幼儿把细的东西插到粗的里面,举例提问,为什么细的能够插到粗的里面)

  引导幼儿说出粗细比较,并说明这是另外一种比较方法

  游戏环节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大王老师前面有好多颜色不一样的大纸筒,下面我要邀请小朋友们去前面挑选自己喜欢的纸筒

  师:好了,大家都有没有拿到自己喜欢的纸筒呀,现在,我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个游戏,老师想要你们找到自己的小伙伴,互相比一比(教师拍打节奏互相比较)比较结束,找幼儿谈谈感受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下一轮的游戏了,老师现在要请小朋友们找到相同颜色的纸筒比一比(教师再拍节奏过程中比一比)比较完之后找幼儿谈谈感受

  师:现在我们要进行一次小小的比赛,老师要看颜色相同的哪一个小组,最先把四个纸筒全部套进去

  (比赛开始)(比赛结束)教师和幼儿分享经验,为什么有的套进去有的套不进去

  活动延伸:

  最后,老师还有个小小的请求,我想让小朋友们把桌子上老师带过来的礼物找个家,粗的放到一起,细的放到一起

  微反思

  《比较粗细》这一活动有点重教轻学,没有顾及幼儿的学习经验和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获得情况,需要等待幼儿自己探索比较粗细的各种方法,而不是粗浅的一句带过,最后的巩固提升阶段即“纸筒游戏”中,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在视频拍摄剪辑技术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2、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教案反思

  教学理论依据:

  纸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各种各样的纸对于幼儿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随时随地能看到、用到纸,但这些纸的真正用途和特性,他们却是不了解的。《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食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本次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对各种常见的纸的用途及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实施策略:

  1.创设活动情景,通过参观展览会,激发幼儿探究活动的兴趣根据中班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创设情景,通过提问、幼儿讨论、组织参观等活动,引导幼儿对纸产生兴趣,同时激发幼儿探究纸的愿望。

  2.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幼儿思考及主动参与探索的积极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和尝试,鼓励幼儿的探索热情。

  3.形象的课件游戏,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通过感知、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实验等方式,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纸及纸制品,初步了解纸的特性和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探索纸的秘密,了解纸易折,易撕碎,易揉皱,易吸水,易燃烧等特点。

  3.知道珍惜节约用纸。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纸,了解纸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难点:能积极探索纸的秘密了解纸的特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有接触纸制品的经验。

  2.物质准备:(1)各种各样的纸

  (2)操作框(折纸、画好树叶的纸)

  (3)PPT 课件,节约用纸的小视频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活动,引导幼儿感知纸的多样性。

  1、运用原有经验讲述各种各样的纸及用途。

  提问:你认识这些纸吗?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观察讨论,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教师注意总结。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等,感知纸制品的质地。教师小结:纸是各种各样的,有不同的颜色,有大有小,有厚有薄,

  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有光泽,有的暗淡一些。

  课后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纸展览活动,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3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声音变变变》公开课教案反思

  【活动前评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听到千变万化的声音,尤其是人说话声音的变化更为丰富,而且还蕴含着不同的情绪变化。新《纲要》明确提出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理解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基于此,我从幼儿经常听到的人的声音的变化作为切入点,根据中班幼儿善于模仿的特点,设计了语言教育活动《声音变变变》。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感知人的声音的变化。感受不同的声音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体验假声说话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首先;通过让幼儿倾听老师模仿不同动物的声音,发现人的声音是可以变化的,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让幼儿初步尝试用自己变化的声音与老师交流,在此过程中,让幼儿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可以变化的。

  然后,我准备了不同的声音片断,这些不同的人,在不同情绪下的声音片断蕴含着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高兴的情绪下,声音是甜甜的,好听的等等。幼儿通过倾听和感知,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这不仅为幼儿准确地变声打下了基础,而且也激发了幼儿自主地去讲述、模仿不同情绪下的不同声音。在此过程中,幼儿对高低、轻重、快速、缓急等词意有了理解,这些情绪的体验和幼儿的讲述在下面我设计的《小兔乖乖》的表演中得到了运用和体现。

  接着,我为幼儿准备了很多的小指偶,这些不同角色的指偶,为幼儿创造地运用语言,利用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情绪,提供了宽松的语言环境。在这一环节,幼儿可以自由、大胆地进行语言讲述、模仿,这应当就是《钢要》中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环境。幼儿可以轻松、愉快、自主地表达。

  最后,为了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我为幼儿设计了故事表演,让幼儿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声音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感知人的声音的变化。

  2、感受不同的声音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3、体验假声说话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大灰狼,小兔子的手偶各1个。

  2、录好不同情绪声音的磁带1盘。

  3、手指指偶每位小朋友2个。

  4、小兔、小猫、大家的头饰各1个,青蛙头饰22个;自制小兔的家背景。

  【活动过程实录】

  1、教师手偶表演,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看,谁来了?(出示小兔手偶)

  (模仿小兔说话的声音进行表演)

  兔:我是兔妈妈,我要到树木里去采蘑菇,一会儿,我要早点回家,可不能让大灰狼看见.

  (出示大灰狼手偶,并模仿它说话的声音)

  狼:我是大灰狼,长得丑来,坏心肠.我有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的咕咕直叫,我这就去找找哪有吃的东西.

  (2)表演后,提问

  师:小朋友,刚才是谁学的兔妈妈和大灰狼说话呀?(老师)(你们真聪明).老师现在说话的声音和刚才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老师的声音能变,你们的声音能不能变?(能).

  2、幼儿尝试变化自己的声音

  (1)师:好!现在我就请小朋友试一试,在小朋友说话的时候,你要仔细听!谁愿意来试试?

  师: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幼:我叫××

  (如果幼儿的声音变化了,老师就说,我听着有点变化,如果幼儿的声音没有变化,教师就要接着问:“你还能用跟这个不同的声音说话吗?”“你还能用另外一种声音说话吗?”“你还能变成另一个声音说话吗?”)

  师:谁还来试试?

  幼:我叫××

  师:还有没有小朋友愿意试一试?

  ⑵小朋友们!其实,我们人的声音变化可丰富了!

  3幼儿倾听不同情绪下的不同声音,并进行练习。

  ⑴你们听!这是谁在说话?(小兔子)你觉得小兔子说话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高兴)你高兴的时候是什么表情?高兴的时候,说话的声音怎么样?(好听、高、快)高兴的时候,说话的声音快、好听、甜甜的,让人听了很舒服。小朋友,你高兴的时候,都说了哪些话?

  (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我很高兴。)

  (今天我穿了一件新衣服,我真高兴。)

  (老师表扬我,我特别高兴。)

  ( 春天来了,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我很高兴。)

  (你们高兴的声音可真好听!)

  ⑵听!这是谁在说话?(小熊)你觉得小熊的心情怎么样?(难过)难过的时候,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低、深、粗)难过时的声音是低沉、缓慢的。小朋友们,你遇到难过的事情有时,都说了什么?

  (我的好朋友不跟我玩了,我很难过。)

  (妈妈又出差了,我好几天都看不见妈妈了。)

  (我的玩具摔坏了,我很难过。)

  (我的小猫走丢了,我很难过。)

  (我的小鸡死了,我很难过。)

  ⑶小朋友听!这是谁在说话?(妈妈)你觉得妈妈说话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很生气),你觉得生气的时候说话的声音好听吗?(不好听)怎么不好听?(声音尖难听、声音很高)。噢,生气的时候说话很生硬、很难听。你们有没有生气的时候?生气的时候你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谁把我的玩具摔坏了。)

  (妈妈说,你今天又跟谁打仗了?)

  (你怎么又把衣服弄脏了。)

  ⑷小结:原来人的声音有这么多的变化,高低、快、慢、轻重、缓急,而且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如高兴呀、难过呀、着急呀等等。

  4、通过《小兔乖乖》的游戏,共同体验不同感情色彩的声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兔乖乖》的游戏。请小朋友们来学一学兔妈妈兔妈妈、大灰狼和小兔子的声音。

  兔妈妈回到家,一边敲门一边高兴地唱(幼儿模幼兔妈妈的声音高兴地唱)大灰狼躲在大树后学会了,趁兔妈妈不在家,来到小兔家门口,一边敲门一边唱:(幼儿模仿大灰狼的声音演唱)小兔子们可聪明了,一听不是妈妈的声音,生气的唱:(模仿小兔子的声音演唱)。

  5、幼儿自主选择指偶,进行大胆地表演。

  师:你们表演得可真像呀!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指偶,你们看(这时老师出示指偶,并进行示范表演)小朋友们,你们也来试一试吧!

  请你轻轻地走到托盘前,取两个指偶,再轻轻地回到小椅子,开始表演!(老师观察幼儿表演情况)

  小朋友们,现在请你轻轻地把小指偶放回托盘中,回到座位上。刚才你们说得都很好,玩得高兴吗?

  6、故事表演《大跳龙》。

  我们都知道《大跳龙》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表演这个故事,谁来演小兔子,谁演小花猫、大象、大青蛙?剩下的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扮演那只调皮的小青蛙,请你们从椅子下面轻轻地取出头饰戴好,马上躲到小兔子的家中,小朋友准备好了吗?现在表演开始(幼儿表演)。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演得太精彩了!现在,我们就用不同的声音和老师们再见,我们先用轻轻的声音说:“老师再见!”再用甜甜的声音说:“老师再见。”用粗粗的声音说:“老师再见!”

  活动反思:

  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34、科学活动《小小侦查员》大班优质教案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在探索中与他人合作。此次活动设计就是儿童能在观察中发现、分析指纹的独特,并能与伙伴进行合作交流,体验在探索中有所发现的惊喜。

  指纹是人体的身份证,每个人的指纹各不同,独一无二且终身不变,指纹的重复率极小,指纹有三种基本类型:斗形指纹、弓形指纹、箕形指纹,指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仅能帮助警察破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还研制出了指纹锁、指纹打卡机……,虽然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指纹,但是幼儿很少能主动发现指纹的秘密,需要组织集中活动,探讨有关指纹的知识。

  大班幼儿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经常提出各种问题,但经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而指纹的区别是细微的,必须细心、耐心观察,才能对比出指纹的不同。

  基于以上原因,设计了此活动,旨在通过三种不同的指纹,寻找线索,并尝试进行简单判断与推理,初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幼儿的记忆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通过指纹可以找到相应的人。

  △技能目标:仔细观察、对比三种不同的指纹,尝试进行有依据的分析、推理,寻找有可能“偷项链”的人。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情感目标:勤动脑,爱思考,乐于参加科学探究活动。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认真仔细观察三种不同的指纹,寻找线索,根据线索尝试进行有条有据的分析、推理,并说出原因。

  △活动难点:认真仔细观察图片上的指纹,将寻找的线索记录下来,并根据线索发现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尝试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推理。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三种不同的指纹——斗形指纹、弓形指纹、箕形指纹,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

  △物质准备:PPT、18支手电筒、18支铅笔、18支记录表、6张桌子、隐性药水、三个人的指纹、6张号码牌、图片(门、冰箱、保险柜、工具箱、床、洗手池)。

  ▲活动过程 :

  ■一、 故事导入——“谁偷了蓝宝石项链”

  1. 出示图片“警察”,介绍教师的身份——警察志愿者,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出示图片“蓝宝石”,引出故事主题。

  附近的小区里住着一位影视演员,她有一条非常漂亮的蓝宝石项链。有一天中午,她出门后,据她后来回忆,她出门时忘记锁门了,等她回家时,发现蓝宝石项链不见了,平时一直她都锁在保险柜里。

  3. 出示她“家”的图片,引导幼儿重点观察破了的保险柜。

  提问:她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你发现了什么?

  4.这位演员小姐寻求警察的帮助,引出“小小侦查员”,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这位演员小姐找遍了整个房间也没有找到她的项链,并且,她发现除了项链丢了之外,还丢了一个首饰盒,于是,她立刻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同志,我家的项链和首饰盒被偷了,你们快派人到我家来找找线索吧。”于是,警察立刻去了她家,但是因为警察有更重要的案子去调查,他们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现在,我想邀请你们来当小小侦查员,帮助我寻找线索。

  ■二、 借助手电筒,寻找线索——发现指纹(第一次线索)。

  1. 提供手电筒,幼儿自主探索,寻找线索。

  将这位演员的家中还原至现场,共6张桌子,每一张桌子上都贴有她家门、床、冰箱、洗手池、保险柜、工具箱的图片。

  2. 发现指纹,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

  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间接进行提问式指导,如“发现了什么?”、“在哪里发现的?”、“它们是一样的吗?”

  3. 师幼讨论指纹留下的原因。

  提问: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指纹留下?

  小结:有人去她家了,所以留下了指纹。

  4. 引导幼儿根据指纹存留的位置,判断指纹的主人可能做了什么事情。

  提问:有人在门上发现了指纹,说明留下指纹的这个人可能做了什么事情?……

  小结:可以通过指纹留在了什么地方,初步判断这个人可能做了什么事情。

  ■三、 介绍警方提供的线索——三个不同形状的指纹。

  1. 介绍警方获得的线索——指纹,并逐一出示指纹图片。

  第一个:斗形指纹

  第二个:弓形指纹

  第三个:箕形指纹

  小结:警察通过指纹库找到了这三个指纹的主人,因为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指纹找到特定的人。

  2. 出示三个不同指纹的人。

  第一个:斗形指纹——她家里的清洁工

  第二个:弓形指纹——她最要好的朋友

  第三个:箕形指纹——她隔壁的邻居

  出示图片后,进行提问,检验幼儿是否会根据出示的人脸图片,按自己的主观想法(年龄、长相、工作性质)判断谁有可能偷了鱼。

  提问:你们认为谁有可能偷了项链?为什么?

  小结:不能通过一个人的表情、长相、年龄、工作性质去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是好人不一定长得漂亮,坏人不一定长得丑。要找到真正偷项链的人,还需要搜集更多的线索,要有证据。

  3. 讲解警察提供的线索,让幼儿进一步分析、判断。

  提问:三个人的指纹都留在了现场,可以判断他们……?(一定去过演员的家)

  因为她们的指纹都留在了现场,警察断定他们一定去过演员的家,于是把她们三个人都叫到了派出所,问了她们一个问题:“这位演员小姐家的项链被偷的那天下午,你们去她家干了什么?”

  清洁工:“我打扫完卫生我就走了,我没有偷项链”

  邻居:“我是去还工具箱的,发现门没关,我就把工具箱放在了柜子的旁边,把门关上我就走了,我没有偷项链。”

  好朋友:“我来找她玩,我有她家的钥匙,就直接用钥匙打开了她家的门,发现她没在家我就走了,我没有偷项链。”

  三个人都说自己没有偷项链,一定有人在……撒谎。

  提问: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有可能偷项链的人呢?

  引出第二次探索的重要性,通过仔细观察,三个人的指纹存留的位置,并进行记录。

  ■四、 仔细观察、对比,发现指纹存留的不同位置,进一步寻找线索(第二次探索)。

  1. 出示记录表

  讲解记录表的使用方法,重点引导幼儿关注指纹与人物的对应关系。

  2. 幼儿持记录表分组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五、尝试进行有依据的分析、推理,寻找可能偷项链的人,并说出理由。

  1. 验证答案

  提问:谁调查了清洁工、好朋友、邻居的指纹?你在哪里找到了他/她的指纹?

  2. 幼儿交流讨论:谁有可能偷了项链?为什么?

  3. 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进行推理

  提问一:好朋友的指纹只留在了什么地方,他有可能是偷项链的人吗?

  小结:好朋友的指纹只留在了门上,他没有碰过保险柜,所有他应该没有偷项链。

  提问二:邻居的指纹留在了什么地方,他有可能是偷项链的人吗?为什么?

  幼儿自主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提问三:清洁工的指纹留在了什么地方?他有可能是偷项链的人吗?为什么?

  幼儿自主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有人认为是邻居,也有人认为是清洁工,因为我们都在保险柜上找到了他们的指纹,并且通过其他的指纹线索推断了他们可能偷项链的方法。我们这次是通过指纹线索去推断的,而不是根据他们的长相、表情、年龄、工作性质,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确定偷项链的人可能是他们两个中的一个。

  今天,你们在寻找线索时,观察得非常仔细,在推断时也积极的动脑思考,通过你们的努力,在现场找到了两条非常重要的线索。我会把这些线索交给警方,等我回派出所,找到真正偷项链的人后,我再回来告诉你们。

  ▲活动总结: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生活中,指纹除了可以帮助警方破案,还有什么作用呢?请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35、中班科学活动《寻找空气》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对空气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 1 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 1 个,面巾纸、气球、充气用具两个。

  四、教学过程

  1、播放“猪猪侠”音乐,引起幼儿兴趣。猪猪侠为我们送来了包裹,并设计了 3 个“小关卡”,小朋友一起闯关。

  2、打开包裹观察包裹里有什么物品,出示透明玻璃杯,探索玻璃杯里真的有空气吗。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

  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中的纸也被水浸湿了。

  (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求答案。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幼儿闯第一关,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幼儿闯第二关,请两名幼儿幼儿为气球充气。观察一大一小的气球,讨论发现气球充气越多,气球越大;气球充气越少,气球越小。

  (4)幼儿闯第三关,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幼儿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讨论想想这是为什么?探索发现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蜡烛熄灭。

  (5)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 (皮球、游泳圈、轮胎等等。

  4、幼儿闯第四关,双手捂住口鼻,坚持 10 秒钟后松开手,说说自己的感受,发现生活中是离不开空气的。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5、幼儿讨论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为想出好办法的幼儿颁发“环保小卫士”勋章。

  四、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继续寻找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

  课后反思:

  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在实验中让幼儿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有空气,水就不会进入到玻璃杯里,纸巾就会不会湿,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水压入杯中纸巾就会湿。同时我在这课设计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容易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闯关卡--寻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6、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动物之最》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世界最大、最高、跑得最快、跳得最远的动物。

  2.能主动探索并大胆交流。

  3.对探究、了解动物世界的秘密感兴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重点:知道动物世界最大、最高、跑得最快、跳得最远的动物。

  活动难点:主动探索并大胆交流。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

  1.咱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了,今天老师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则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它们的谜底是什么?小朋友们要认真听哦!

  一位游泳家,说话顶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腿,大时有腿没有尾。(青蛙)

  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蜗牛)

  2.教师小结:大家都知道我们刚才猜的两则谜语的谜底都与动物有关,小朋友平时在生活中不仅喜欢各种各样的玩具,还喜欢活泼可爱、机灵聪明的动物呢!

  3.出示小兔和狮子图片请小朋友欣赏,找出它们的不同。(兔子小,狮子大;小兔子活泼善良,大家都喜欢它蹦蹦跳跳的样子。狮子那凶猛的样子一看就非常可怕,让人一看就产生畏惧之感。)

  4.过渡: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动物图片,它们有的生活在水里,有的生活在陆地上,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分别认识这些动物的特性吧!

  二、 活动流程:

  1.(欣赏非洲象图片)非洲象生活在陆地上,它的身体特别大,所以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2.陆地上有最大的动物,水里也有最大的动物(出示蓝鲸图片)。

  3.刚才我们认识了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我们再一起来观察陆地上的短跑冠军和跳远冠军是谁呢?(观看视频)猎豹跑起来似箭一般,动物界的动物谁都比不过它,别看袋鼠肚皮上拖着一个大口袋,一点也不妨碍它蹦跳,它还是动物界的跳远冠军呢!

  4.动物界还有个子最高的动物哦!(出示长颈鹿图片)长颈鹿看似身体很小,但它只要伸长脖子,谁都没有它的个子高。

  5.动物界还有最大鸟(出示鸵鸟图片)鸵鸟虽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但它和其它鸟不一样,它不能飞,但它生的蛋比所有动物生的蛋都要大。出示图片区分鸡蛋和鸵鸟蛋。

  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蓝鲸是水里最大的动物、猎豹的短跑速度非常快、大赤袋鼠是动物界的跳远冠军、长颈鹿是世界上个子最高的动物、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等等)

  把鸵鸟蛋和生活中常见的鸡蛋进行对比。

  三、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并认识了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水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还为大家介绍了陆地上的短跑冠军和跳远冠军分别是猎豹和袋鼠,还带领大家认识了动物界个子最高的动物长颈鹿和最大的鸟是鸵鸟,这些动物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特性,请小朋友回到家多观看动物世界了解更多的动物特性吧!

  中班科学《动物之最》活动反思

  《动物之最》是中班科学活动。活动开始我以谈话“猜谜语的形式”开始,然后以展示图片的形式让了解动物独特的特征: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蓝鲸是水里最大的动物、猎豹的短跑速度非常快、大赤袋鼠是动物界的跳远冠军、长颈鹿是世界上个子最高的动物、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

  幼儿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谜语的谜底,通过幼儿的回答,我出示动物的图片让幼儿欣赏。在此环节中幼儿举手的特别多,孩子们对大象、蓝鲸、猎豹、袋鼠、长颈鹿、鸵鸟等动物之最掌握很好。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动物图片,一起学习动物之最。本次活动很好的引导了幼儿讲述出来自己的已有经验,并通过图片了解了更多动物之最。孩子们在不断的讲述、观察中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也提升了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活动氛围,让他们敢于说,能大胆的讲述,孩子们很想表现自己,也有话可讲,活动进行的是很顺利;孩子们也获得了更多的相关经验。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就是在幼儿交流环节没有很好凸显出来,我本来设想在交流自己认识的动物这一环节达到高潮的,可是气氛没能调动起来,后来我就直接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知道它的特征,没有达到预设的结果。但整个活动下来,幼儿还是意犹未尽的,结束时,还在问我,“老师,还有哪些动物啊?”、“老师,我们回家再收集,下次还来说。”看来,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可课后延伸还在继续的。

37、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颜色乐趣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颜色与颜色之间变化的乐趣。

  2.对三原色原理的感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3.了解三原色的原理。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视频、量杯三个、量杯盖子6个、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一、通过绘本,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幼互动讲述绘本,幼儿初步了解三原色之间的关系。

  二、观看三原色原理的视频,引导幼儿理解三原色的原理

  出示三原色原理的视频,教师解释三原色的原理,引导幼儿理解三原色之间的关系。

  三、提供实验材料,激发幼儿的实验兴趣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提供实验方法,并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四、幼儿实验、观察

  幼儿根据视频中的提示准备材料,并进行实验、观察,从而获得知识经验。

  教学反思:

  此活动是一个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语言活动的特点。孩子们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这是因为老师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如谈话的形式有自由交谈、分组交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从而使小朋友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老师活动设计的思路也非常地清晰,小朋友通过引出话题—自由交谈—分组交谈—拓展谈话范围层层深入的环节,轻松地解决了整个活动中的重难点。只是由于孩子对个季节的认识和兴趣也分清了,我觉得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的想象力,观察能力还提高。

38、幼儿园科学活动《小小清洁员》中班社会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危害很大,垃圾的收集与处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中班幼儿对垃圾的危害了解不多,缺乏环保意识,根据日常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类和推理的能力也不够。本次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分类操作、欣赏废旧物品做成的工艺品, 引导幼儿了解垃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知道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特点,鼓励幼儿在班级中、家中分类投放垃圾,懂得要爱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特点,知道乱扔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2.能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并记录。

  3.愿意做生活的小帮手,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视频(整洁、卫生的小区,垃圾遍地的小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的图片,垃圾分类标志图片。

  2.垃圾袋、簸箕、夹子等若干。

  3.“幼儿学习材料”——《能干的我》。

  活动建议:

  一、播放视频《垃圾遍地的小区》,引导幼儿了解垃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提问: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有什么感受?

  小结:垃圾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污染水源和土壤,传播疾病,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二、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的图片,帮助幼儿认识可回收垃圾。

  提问:图片中哪些可以回收(纸盒、瓶子等)哪些不可以回收的?(水果皮、菜叶、剩饭剩菜)为什么?

  三、创设“我给垃圾分分类”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尝试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等进行分类。

  1.请幼儿观察仔细图片,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标志,讨论垃圾分类的方法。

  2.请幼儿操作图片,给垃圾分类,简单记录分类结果。

  四、组织“我做小小清洁员"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感受整洁环境的美好。

  1.播放视频(整洁、卫生的小区),引导幼儿观察整洁的环境,感受整洁的环境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热情。

  2.组织幼儿走进社区,捡拾垃圾。

  (1)给幼儿提供捡拾垃圾的工具和垃圾袋,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帮助清理小区里的各种垃圾,向社区居民宣传不要乱扔垃圾,要保护环境。

  (2)活动结束回到班级后,提醒幼儿认真洗手。

  活动延伸:

  1.指导幼儿在班级中、家中创设垃圾回收区域,鼓励幼儿分类投放垃圾,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废电池含有毒重金属,要单独处理。

  2.指导幼儿阅读《能干的我》第 15-16 页,按要求用线连一连,帮垃圾分类,说说废旧材料制作的创意。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39、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幼儿接触过磁铁,并被神奇的磁铁深深的吸引,让幼儿产生无尽的遐想。有一次,我们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钓鱼玩具,是用磁铁做的,其他的小朋友都很好奇,有几个小朋友还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小鱼可以钓起来呢?于是,我决定设计这样一节课,让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感知、认识磁铁的特性。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的特性,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内容:中班科学《有趣的磁铁》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磁铁相斥、相吸的特性。

  2.能运用磁铁的特性进行游戏活动。

  3.对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所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难点:

  认识磁铁的磁性,感受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活动准备:

  物品准备:磁性拼图、形状不同的各种磁铁、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和幼儿操作、体验磁铁活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拼图"游戏,初步感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磁性的拼图玩具,请小朋友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3.教师小结:有的拼图能吸在小磁板上,有的不能吸上去,原来这些能被吸上去的拼图背面有一层黑黑的东西,没被吸上去的背面什么也没有,这些黑黑的东西叫磁铁,它们和小磁板可以吸在一起。

  4讨论:

  教师:如果要让这套无法吸在一起的拼图也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图形,该怎么办?接下来老师要请小朋友上来试试,看看怎样让这套无法吸在一起的拼图拼成一个完整的图形。

  5.教师小结:

  教师:原来只要把两个无法吸在一起的磁铁,改变其中一块磁铁的方向,它们就能吸在一起了。

  6.出示形状不同的磁铁,介绍磁铁的“两级”。

  (二)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进一步感受磁铁两极的特性

  1.教师手持磁铁和幼儿的磁铁碰一碰,遇上相互排斥的现象时随时启发,怎样让你的磁铁和我的磁铁交朋友?

  教师:等一下请小朋友玩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用自己手中的磁铁和同伴手中的磁铁碰一碰,看看要怎样让这两个磁铁会吸在一起。

  2.幼儿双双合作玩磁铁。

  教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玩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

  教师:接下来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让两块磁铁吸在一起的。

  3.教师小结:小朋友都玩了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知道了让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的方法。有的两块磁铁会吸在一起,有的不会吸在一起,因为磁铁有两极,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磁铁的方向就能吸在一起。

  (三)观看图片,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磁铁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大的用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介绍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经验迁移

  教师:磁铁的作用可大了,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也用到了磁铁,通过磁铁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好多问题,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继续探索磁铁的奥秘。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自始自终都围绕着老师创设的环境进行,刚开始老师让幼儿了解“发现”一词,循序渐进,让幼儿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个活动基于幼儿在以往的活动中已有发现磁铁的经验,启发幼儿回忆有何发现。

40、幼师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我喜欢的动物》

  活动目标:

  1.能够知道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主要的特点以及生长环境。能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够大方的表达自己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分享交流自己的调查发现。

  3.增加对自己喜爱的动物的了解和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幼儿制作的“我喜欢的小动物”信息报;逛动物园的经验教师课件:幼儿喜欢的动物(长颈鹿、松鼠、豹子等) 一段小动物的视频

  活动建议:

  一、谈话交流、初步引导幼儿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看我们的世界不光有人类还有很多的动物朋友,谁来说一说你喜欢那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总结:你们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动物,有的人喜欢的动物一样, 可是喜欢的原因却不一样。

  二、幼儿自主交流,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喜欢的原因1.引导幼儿结合信息报讲述

  2.同伴相互讲述,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皮毛、花纹等特点便于幼儿进行讲述. 引导幼儿介绍自己信息报上呈现的小动物的信息,清晰完整地介绍小动物的外形、本领、习性等。老师结合幼儿的经验及时地给予提升。

  三、分享交流,大方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了解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特点。

  1.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分类:分几类进行分享交流猛兽类:老虎、豹子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分享的这几个动物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非常的凶猛、爱吃肉。

  温顺动物类:兔子、鹿、马、长颈鹿等刚才我们分享的这些动物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身上都有皮毛、有头、躯干、四条腿、都是吃草的动物比较温顺。

  特征分类:鱼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

  饮食特点分类:青草类、肉食类、五谷杂粮类、2、引导幼儿自主的给动物进行分类

  师:你还想怎么分类?为什么?

  (可以根据颜色、体型、生活环境等等进行分类)

  老师注意巡回倾听。引导幼儿清晰地介绍、表述有关小动物的信息。

  四、教师结合课件帮助幼儿小结提升有关动物的经验例如:老虎的虎斑纹、山中之王

  豹子的速度很快,生活在哪里、身上的花纹像什么呀? 五、活动延伸

  分小组进行探究,首先让幼儿提问,带着问题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41、幼师中班科学活动《小小清洁员》垃圾分类主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特点,知道乱扔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2.能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并记录。

  3.愿意做生活的小帮手,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视频(整洁、卫生的小区,垃圾遍地的小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的图片,垃圾分类标志图片。

  2.垃圾袋、簸箕、夹子等若干。

  3.“幼儿学习材料”—《能干的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简单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特点,知道乱扔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2.难点:能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并记录。

  活动过程:

  1.播放视频《垃圾遍地的小区》,引导幼儿了解垃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提问: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有什么感受?

  小结:垃圾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污染水源和土壤,传播疾病,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2.出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的图片,帮助幼儿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提问:图片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纸盒、瓶子等)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水果皮、菜叶、剩菜剩饭等)为什么?

  小结:能够被重复利用的垃圾叫作“可回收垃圾”;不能被重复利用、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的垃圾叫作“不可回收垃圾”。

  3.创设“我给垃圾分分类”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尝试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将垃圾进行分类。

  (1)请幼儿观察垃圾分类标志图片,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标志讨论垃圾分类的方法。

  (2)请幼儿操作图片,给垃圾分类,简单记录分类结果。

  4.组织“我做小小清洁员”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感受整洁环境的美好。

  (1)播放视频《整洁、卫生的小区》,引导幼儿观察整洁的环境,感受整洁的环境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热情。

  (2)组织幼儿走进社区,捡拾垃圾。

  给幼儿提供捡拾垃圾的工具和垃圾袋,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帮助清理小区里的

  各种垃圾,向社区居民宣传不要乱扔垃圾,要保护环境活动结束回到班级后,提醒幼儿认真洗手。

  活动延伸:

  1.指导幼儿在班级中、家中创设垃圾回收区域,鼓励幼儿分类投放垃圾,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废电池含有毒重金属,要单独处理。

  2.指导幼儿阅读《能干的我》第 15-16 页,按要求用线连一连,帮垃圾分分类, 说说废旧材料制作的创意。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42、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指纹》优秀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这几天,小朋友喜观察自己的手,从而问学生有关指纹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交流成果,最后让学生初步知道人们利用指纹的特点在高科技领域的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表述能力、思维的概括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多方面发展儿童多元化智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创新精神。在引入时,我出示学生自己画的指纹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指纹的作用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指纹的奇妙。在生活中,学生观察过自己的指纹,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因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指纹。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看才能。初步认识指纹的形状和性质。

  3、指引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能力

  难点:学生了解、熟悉指纹的形状

  活动准备

  1、 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看动画《名侦探柯南》,引出指纹话题。

  导入语:大侦探柯南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把手枪,这把手枪是谁的?谁是真正的凶手呢?

  1、幼儿观看动画片《名侦探柯南 抢上的指纹》片段。

  2、提问:是什么帮助柯南找到了真正的凶手?(根据抢上的第三个人的指纹)。

  二、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类型,学会拓印指纹的方法,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 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类型。引导语:那么我们的指纹在哪呢?请你指给老师看看。(幼儿用手指出指纹的位置:在每个手指的第一个关节上。)

  1、点击出现指纹图片,利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类型:①箕型纹——特征:它的中心纹理向一面开口像个簸箕;②涡型纹——特征:它的中心是一个封闭的圈,一圈一圈像池塘里的小旋涡(或是小蜗牛的壳)。

  师:我们的指纹一般有两大类,涡型纹和箕型纹,(聚光灯观察)仔细观察涡型纹中心是一个封闭的圆,这样的纹理像什么?

  幼:像蜗牛壳、像树的年轮、像池塘里的小酒窝…….(点击涡型纹图片左方出现蜗牛的图片,下方出现漩涡图片).

  师:再看箕型纹,它的中心纹理向一边开口像什么呢?

  幼: 像木头上的花纹、有的像弯弯的弓、中心像小马的脚……(点击箕型纹下方出现簸箕的图片)。

  师:箕型纹的中心纹理向一边开口像个簸箕,所以叫它箕型纹,有的箕型纹的中心纹理像一边开口较大像弓箭似的也叫弓型纹。

  师:那么用什么工具才能更清晰观察自己的指纹?

  幼:用放大镜放大指纹可以看得更清楚。

  幼儿利用放大镜自主观察自己以及同伴的指纹。(幼儿在自主观察中知道自己指纹的类型。)

  师:涡型纹又叫螺型纹,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说过一首关于螺的童谣,一螺巧,二螺好,三螺四螺背稻草,五螺穷,六螺富,七螺八箩开当铺,九螺是秀才,十螺中状元。你有几个涡型纹?有几个箕型纹呢?(童谣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指纹的类型。)

  (二) 通过讨论、实践,学会拓印指纹的方法。

  1、幼儿说说印指纹的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指纹的类型,那么有什么方法能把指纹印下来呢?(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回答问题,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怎样印的。)

  2、通过各种操作材料尝试拓印指纹。

  幼儿利用老师提供的胶带、橡皮泥、水彩笔、印泥等材料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操作时有个小朋友发现胶带上的手印特别清晰,兴奋地与同伴分享,周围幼儿纷纷尝试。

  三、指纹的应用,初步了解指纹的独一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因为指纹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人们借助于指纹技术设计出了许多的高科技产品,(出示指纹签到机)看,这是什么?你见过吗?

  四、指纹添画,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1、幼儿自主创作指纹创意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2、指纹作品展示。

  教师小结:小小的指纹蕴藏着大智慧,医学上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也能发现某种疾病,将来指纹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挑战又摆在我们面前,等待着我们去寻找答案。

  活动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并知道自己的手指的指纹,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虽然我们都有指纹,但因为遗传原因,他们各有不同,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手指的指纹有不同种类,也让幼儿初步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警察就是利用这点讲罪犯抓住的,医生也是通过指纹检查出很多疾病的等 。

4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鼻子》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鼻子的外形特征、名称及用途

  2、掌握正确擦鼻子的方法

  3、通过活动使幼儿产生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认识若干种小动物,知道它们鼻子的形状知道酒、醋、香水、清水的气味

  2、教具:鼻子正面、侧面图各一张,香水、酒、醋、清水各一瓶,纸巾人手一张

  3、人手一张没画鼻子的小人头像

  三、活动流程:

  1、请幼儿玩点鼻子的游戏,训练幼儿的思维、动作敏捷、协调2、先后出示"鼻子"图片及字卡,认识鼻子并认读,认识鼻子长的部位,外形结构,由鼻梁、鼻尖、鼻孔组成。

  3、鼻子的用途:幼儿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1、闻气味(出示香水、酒、醋、清水,请幼儿发挥小鼻子的作用,问出不同的瓶子里各盛了什么东西)

  2、告诉小朋友,鼻子不但能闻出气味,更重要的是起呼吸的作用(学习"呼、吸"两词,并感受,知道鼻子呼吸的重要。

  4、安全教育:讨论怎样保护鼻子(不得外鼻孔,不用异物堵塞,不要用力碰撞鼻子,洗脸时要用湿毛巾轻轻将鼻子洗干净,正确的擦鼻子的方法)

  4、手工游戏《贴鼻子》

  活动反思:

  我带的是中班幼儿,我认为这节活动很适合我班孩子。我是在小班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将触角往外延伸了一下。虽然整个活动的时间长了点儿,但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兴趣浓厚,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活动偏重于科学领域,但也渗透了艺术领域和健康领域,是一节综合活动。其实鼻子的话题很多,除了本节活动涉及的结构、功能外,还有鼻子的不同之处。还有动物的鼻子……让幼儿感觉到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鼻子,但聊起来很有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鼻子直接去闻气味,这样是很不安全的。因为有些气味如:烟味、油漆味等,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所以不能直接去闻。因此我教给孩子用扇一扇的方法辨别物体的气味。这种方法其实我们是在初中上化学的时候才会接触到,那么在这里我教给孩子,是从安全考虑,让幼儿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我在设计活动时,喜欢在最后有个拓展环节,旨在给那些能力强的孩子和有更多想法的孩子有个思考的空间。在此活动的拓展部分,我引入了"我们的鼻子都一样吗?"以及"动物的鼻子",这里只是开了个头,不急于讲完。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让他们以后更有兴趣的参与活动。

  但活动中也有欠缺的地方。如:在活动前还想一定要关注到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失误,有的孩子没有叫到。这让他们有些失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自己一定要注意这点。

44、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教案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2.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1.对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验、PPT课件

  2.椅子一张。

  三、活动过程

  1.比较高矮。

  活动导入;(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

  “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

  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间比高矮。“请两三对小朋友作比较,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矮。

  ④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变换站立位置比较(两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进行比较)。让被请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现在再比比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

  “小结:比较人们个子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样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现在小朋友明显高,是因为他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实际上它还是比老师矮。”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让幼儿体验到谁高谁矮要看他和谁比)。

  (1)观察比较。

  ①请一小朋友甲和教师比高矮。

  ②再请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么一会儿甲小朋友矮,一会又说他高,到底甲是矮还是高?”

  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看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甲小朋友和教师比时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间比较。另请三位幼儿(高矮依次递增)进行比较,可重复两三次。

  (3)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45、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纸花开放》公开课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的物品,孩子们时常会用的它们,但是对于纸的特性就知之甚少,本次活动我运用小试验的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了解纸的吸水性,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幼儿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的不同。

  活动目标:

  一、通过观察及探索,了解纸有吸水性,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二、初步学习用记录单记录试验的结果。

  三、愿意动手操作,对实验感兴趣。

  四、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五、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重点:了解纸有吸水性,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活动难点:初步学习用记录单记录试验的结果。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睡莲图片、纸折睡莲(牛皮纸、卡纸、手工纸、报纸)、各种材料的纸(牛皮纸、卡纸、报纸、餐巾纸、皱纹纸、海绵纸、瓦楞纸、图画纸、包装纸等)记录表格、装有水的水盆若干、毛巾二、经验准备:幼儿能认识各种材质的纸、幼儿能认识睡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见过睡莲吗?睡莲是生活在哪里的一种植物?

  二、教师出示“睡莲”,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一)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朵“睡莲”请你来说说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二)我有一个问题,要考考你们,这朵纸制作的睡莲放到水里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操作活动:睡莲花儿开请幼儿将睡莲放到水中,观察睡莲的变化。(教师在幼儿操作前要提出操作要求)

  (一)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中的睡莲,引导幼儿说说纸有什么变化,帮助幼儿发现它们的不同。

  (三)小结:原来水跑到纸睡莲的身体里,花瓣就会慢慢地撑开,这就是纸的吸水性。

  四、教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纸引发幼儿大胆猜想。

  (一)我这里有一些纸你们来看看他们都是哪种纸?(牛皮纸、卡纸、报纸)

  (二)出示做好的睡莲。

  这些睡莲,今天要进行一个比赛,就是要看看它们谁在水里开放的最快。(三)我们先来猜一猜谁会是第一名开放的。(幼儿进行猜测教师在大的记录单上进行记录)

  五、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对比实验,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的不同。

  (一)出示幼儿记录表格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进行记录。

  (二)既然是要进行比赛为了公平起见我们要怎样将睡莲放到水里,是一个一个放吗?

  (引导幼儿说出要同时将睡莲放到水里)

  (三)幼儿 3 人一组每人一种材质的睡莲,进行实验观察,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记录实验的结果。

  (四)展示并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实验结果。

  提问:为什么不同的纸开花的速度不一样?(引导幼儿了解纸质越薄、越软开花速度就会越快。)

  小结:纸的材质不同吸水性也不同。

  六、活动延伸:

  教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纸,引发幼儿对进一步实验的兴趣,教师可将水、

  各种材质的睡莲放置在科学区,供幼儿继续对比实验。

  课后反思

  本节教育活动中我能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我遵循科学活动的范式,在环节上我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并且逐句逐字进行斟酌,将活动逐步推向高潮。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能将“游戏”贯穿始终,在引导幼儿认识睡莲后和幼儿探讨制作的睡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来充分引起幼儿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以在第一次的小实验后,通过比较水中的睡莲和没有放入水中的睡莲的不同,我引导幼儿在直观的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发现纸有吸水性这一特征。在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时我引导幼儿合作进行实验,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在每次实验进行前我都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实验的结果、讨论实验的规则、明确实验的步骤;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幼儿交流实验的情况、帮助幼儿提升、梳理有益的经验。

  本节活动中我在教学语言上缺乏简练,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使语言听上去不够精简;孩子的合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6、中班科学活动《环境小卫士》教案及课后反思

  目标

  1、初步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江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2、愿意当环境小卫士,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PPT课件(两个画面:A.垃圾成堆 B.环境优美整洁)。

  2、PPT课件(图片:旧报纸、饮料瓶、牙膏皮、菜叶、树叶、果皮、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

  3、卡片:旧报纸、饮料瓶、牙膏皮、菜叶、树叶、果皮、废旧电池等,

  4、纸制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

  活动重难点

  1、难点: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重点:能够对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

  活动过程

  1、观看两幅环境图,启发幼儿谈感受。

  第一幅图:垃圾成堆的情景。

  第二幅图:环境优美整洁的环境。

  (1)提问:这两幅画中的环境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看到这两幅画心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2)提问:你喜欢哪幅图的环境?怎样才能把第一幅图的场景变得和第二幅一样干净、美丽?

  (激发幼儿清除垃圾的欲望,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

  2、尝试给垃圾分类

  (1)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垃圾的种类。

  教师: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回收垃圾,比如纸类,可以回收重新制成新的纸张,纸类垃圾是可回收垃圾;像树叶这种不能重新利用的垃圾叫不可回收垃圾。

  (2) 分类投放垃圾。

  提问:我这儿有许多的图片,你们来能分类把它们放在垃圾箱吗?

  教师出示绿色、黄色“垃圾箱”,请幼儿把垃圾分类放到垃圾箱里。(分组进行)

  3、验证分享操作结果。

  4、总结归纳垃圾分类。

  反思:

  本次教育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由于幼儿经常从电视等各种媒体听到、看到关于环境破坏的消息,也亲身体会过大风暴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危害,同时又看到了关于环保的各种图片,因此,幼儿对这一活动很感兴趣,都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引导过程中,目标明确环环相扣,我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去看、想、说、做,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相互交流中学习知识。本次活动还注意渗透了其他领域的知识,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培养,这样效果会更好些。同时也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树立环保意识。

47、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研修教案和课后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高矮,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高矮。

  2、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感受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入场处悬挂的小铃铛。

  2、幼儿准备:画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树的练习纸。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感知高矮,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2、活动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比较高矮,初步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

  四、活动过程:

  1、体验高矮。

  (1)带幼儿入场。(幼儿依次从入场悬挂的小铃铛下走过)

  (2)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过的时候小铃铛响了,有的人走过的时候小铃铛没有响呢?”

  (3)教师总结:小朋友有的高,就碰到了小铃铛。有的矮,就没有碰到小铃铛。

  2、比高矮——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爱?

  学说: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与幼儿比高矮。

  两个幼儿站在不同的高度比高矮(再对调位置进行比较)。引导讨论,两个人比高矮应该怎么比才是正确的?

  小结:比高矮的正确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比。

  3、初步理解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让幼儿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

  (2)请三个幼儿排队(从高到矮),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请幼儿为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涂三种不同的颜色。

  (4)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来还是矮。”游戏反复进行2-3次。

  要求幼儿每次找的对象不一样,游戏后请幼儿说说比的结果。要求用语言正确表达:“我和xx一样高”“我比xx高,xx比我矮”。

  4、延伸活动:

  到操场上去找任何一种物体与自己比高矮。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和大树比,树高我矮;我和栏杆比,我高栏杆矮。提醒幼儿要站在同一水平面上做比较。

  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在幼儿分组操作时,第一组:两两比较,分出高矮。第二组: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体。第三组:按高矮排序。第四组:目测物体高矮。这样操作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层次清晰,由易到难的让幼儿能根据自身情况多层次的选择操作。最后,我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让幼儿理解物体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但我在活动设计上没有突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虽然也有要求幼儿两两比较、感知高矮。可由于要求幼儿站在地上比较,没有为他们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机会,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虽然在设计时希望通过下一步图片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图片比较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课的流程,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

48、中班科学活动《森林大染坊》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活动领域:科学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各种玩具商业化,电子化,幼儿失去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再加上家长的溺爱包办心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的思路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当下社会我们不是让幼儿学会多少汉字多少数字,而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的想象创造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的欲望,因此我设计了此节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种求发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在熟悉三原色的基础上认识桔黄、绿色和紫色。并能自己调配颜色。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观察记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 每组三杯为红、黄、蓝的颜料。吸管若干。垫板、抹布、白布(分块)人手一份,记录表格每人一份。

  2、 木偶(小兔)一个,示范教具一套(同幼儿)。

  活动过程:

  导入

  一、设置情境,认识三原色,学习用吸管取色师:这里是森林大染坊,欢迎小朋友到这里来学习染布的本领。

  (一)教师示范用吸管取色。

  1、 出示红、黄、蓝三杯颜料

  2、 提问:如果我想染一块红布,要用什么颜色?

  3、 教师正确示范如何用吸管取色来染布。(出示红布)

  (二)请幼儿尝试学习染一块蓝布。

  1、提问:如果要染一块蓝布的话,要用什么染料?

  2、 请幼儿尝试每人染一块蓝布。(出示蓝布)

  3、 用黄色可以染一块什么布?(出示黄布)

  (三)小结:这些颜色是我们经常要用的。红、黄、蓝三色叫做三原色。

  展开

  二、通过探索活动,学习桔黄的调配过程,并学习做记录

  1、 出示木偶(小兔):老板,老板,我想要一块桔黄色的布做衣服,你这里有吗?

  2、 幼儿讨论:怎样从这些颜色中变出桔黄色?

  3、 幼儿自己尝试调配桔黄色。

  4、 请调配出桔黄色的幼儿说说: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染出一块桔黄色的布。

  5、幼儿再次操作验证结果,教师用色块示范如何做记录。1 2 ?红 黄 桔黄

  三、幼儿独立进行探索活动,并能记录结果

  1、继续情境表演,提出要调配绿色、紫色的要求。

  2、 提问: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绿色的布?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紫色的布?

  3、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4、 请幼儿出示表格陈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 小结:颜色真奇妙,两种不同的颜色调在一起,就会调配出另一种颜色。

  结束

  四、延伸活动

  我的染坊里还有其他的染料,你们去试试还可变出什么颜色,并把结果记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对这样的操作活动兴趣很大,整个过程积极主动,但这样涉及很多操作材料的课程也不便于掌握和控制,因此在设计的每个细节上都要下功夫,结合实际情况,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49、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水变红了》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一次区域活动中,小朋友们发现,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主动创造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物品在水中是否褪,,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褪色现象。

  2、能主动的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褪色。

  3、乐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物体,如雪花片,皱纹纸,卡纸,海绵纸。

  2、纸杯,透明纸杯,清水。

  3、贴画。

  四、活动过程

  1、变魔术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两个纸杯)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魔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这有一杯水和两个空纸杯,现在老师把杯子里的水同时倒进两个纸杯,等会儿再倒出来,你们看看会发现什么?

  (老师操作分别将两个纸杯里的水倒进透明纸杯里。结果一个杯子里的水还是清水,而另一个杯子里的水变成了红色)

  2、揭秘时间。

  师:咦!这杯水怎么会变成红色的呢?(幼儿猜测)

  师: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个秘密吧,请你们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当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纸杯面对幼儿,让幼儿发现原来里面有一张皱纹纸)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纸身上的颜色跑到水里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示范小实验:观察皱纹纸浸在水里会褪色。

  师:现在老师把红色的皱纹纸放在水里,不断搅拌,仔细看,纸有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东西放在水里颜色会变淡,这就叫褪色。

  师:那么褪掉的颜色跑到哪里去了,水有什么变化?

  3、实验时间。

  (1)认识材料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许多材料,看看是什么?我们也来自己动手做实验,看看把它们放在水里会不会褪色?

  (2)介绍操作方法

  师:老师准备了五个装有水的杯子,我们依次把材料放进去。

  (3)出示贴画,进行记录

  师:哪样东西会褪色,就进行标记。

  (4)观察实验结果。

  (等待一会儿,观察哪种材料会褪色)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结果,这些材料放在水里都褪色了吗?哪些材料容易褪色,哪些材料不容易褪色?

  (5)教师小结

  师: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褪色,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

  五、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在妈妈洗衣服时仔细看一看,观察衣服会不会褪色。

  活动反思:

  1、幼儿对这次科学活动很感兴趣,积极的探索什么东西会使水变色,并对褪色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意识。

  2、本次活动使用了标记进行记录,并没有使用记录单,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导幼儿使用记录单。

50、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寻找空气》教案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对空气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 1 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 1 个,面巾纸、气球、充气用具两个。

  四、教学过程

  1、播放“猪猪侠”音乐,引起幼儿兴趣。猪猪侠为我们送来了包裹,并设计了 3 个“小关卡”,小朋友一起闯关。

  2、打开包裹观察包裹里有什么物品,出示透明玻璃杯,探索玻璃杯里真的有空气吗。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

  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中的纸也被水浸湿了。

  (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求答案。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幼儿闯第一关,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幼儿闯第二关,请两名幼儿幼儿为气球充气。观察一大一小的气球,讨论发现气球充气越多,气球越大;气球充气越少,气球越小。

  (4)幼儿闯第三关,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幼儿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讨论想想这是为什么?探索发现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蜡烛熄灭。

  (5)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 (皮球、游泳圈、轮胎等等。

  4、幼儿闯第四关,双手捂住口鼻,坚持 10 秒钟后松开手,说说自己的感受,发现生活中是离不开空气的。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5、幼儿讨论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为想出好办法的幼儿颁发“环保小卫士”勋章。

  四、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继续寻找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

  课后反思

  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在实验中让幼儿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有空气,水就不会进入到玻璃杯里,纸巾就会不会湿,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水压入杯中纸巾就会湿。同时我在这课设计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容易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闯关卡--寻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