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彩旗飘飘》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彩旗飘飘》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彩旗飘飘》反思

1、大班数学教案《彩旗飘飘》反思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正确感知10以内数量,巩固10以内数字的认识.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数,能按群计数,初步建立数群的概念

  2、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3、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重点难点分析:

  能按群计数。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套教具(10面小旗、插板)

活动过程:

  1、接龙游戏:分别唱出单双数,进行接龙游戏。

  2、游戏"插彩旗",学习两个两个的按群计数。

  (1)幼儿操作学具,将10面彩旗插在教具上,然后点数验证彩旗的数量,说出一共有几面小旗

  (2)教师提问问题引导幼儿讨论除了一个一个数彩旗,还可以怎样数速度更快。

  (3)教师出示教具带领幼儿一起数彩旗,先一个一个的数彩旗,再两个两个的数彩旗(如:2、4、6、8、10),通过比较使幼儿感知两个两个数速度较快。

  3、游戏"夺彩旗",再次感知按群计数,学习以2为单位计数。教师拍一下手,请幼儿拿掉2个彩旗,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的数,直至把彩旗全部拿掉。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让幼儿两个两个按群计数的方法点数自己及同伴手指的数量,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采用五个五个的点数方法计数)。

2、大班数学教案《统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2、难点: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准备:

  水果图片,统计图,展示板,多媒体课件,彩色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四种水果,看看是那四种水果?

  (视频出示水果图片:草莓、梨、西瓜、菠萝等)师:你能一眼就看出每种水果有几个吗?

  师:每组的操作盒里也有这些图片,请给它们排排队,数一数,比一比。

  (排队的方法有很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张表格,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来,我们给水果排队应该是从哪边开始?

  (从下往上排队,水果标识在下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讨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并把表格贴到黑板上。

  师: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水果的多和少?

  幼:一个格子摆一个水果就能帮助我们比出多和少。

  师: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幼:按从少到多排或从多到少排的方法比较好,一看就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2.介绍统计图。

  师:你们在摆图片时有没有碰到困难?

  幼:西瓜图片太大,一个格子放不下。

  师:谁有好办法?

  幼:也可涂颜色来表示。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展示涂颜色的方法。) 一种水果有几个就涂几个格子。

  师::涂颜色的看起来非常清楚。这时就会出现四个柱子。我们只要比较柱子的高低就能知道水果的多少。

  (出示统计图展示板)想一想,图中的四个柱子、数字、水果标识都告诉我们什么?。

  师:如果我们还想知道这种水果有几个,草莓比梨多几个,这图能告诉我们吗?我们该怎么办?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底下的图片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水果。数字可以告诉我们哪种水果有几个,像这样的图叫统计图。

  3.看图提问题。

  师:请你说说从统计图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幼:统计图告诉我西瓜最多,梨最少。

  幼:统计图还告诉我苹果有5个,比草莓少1个。

  二、应用知识

  1.创设情景。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开联欢会,可是老师不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所以我们以组为单位,统计一下最爱吃的水果,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即时贴贴到最喜欢吃的水果那栏里,统计好之后,讨论一下,什么水果是你们组最爱吃的?

  2.小组讨论结果展示。

  师:请每组出一名小朋友,拿着统计图说一说。

  3.分析应用。

  师:根据这些统计图,我们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多买一点,哪些水果该少买一点?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数学练习册》统计练习题。

活动反思: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以上不足之处外,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细节,如: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练习设计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大班数学教案《排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按大小,多少,序数等进行1—5排序。

  2、训练幼儿排序能力,体验排序游戏带来的快乐。

  3、感知序数的方向性,初步使用序数词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卡片,5个瓶子(装有不同颜色并有刻度)、头饰 、带序号的5个小椅子、带序号(1—5)的可挂脖子的纸牌 、套卡(5套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形状的卡纸组成)。

活动过程:

  一、激情引入

  昨天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却不知道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

  二、排队排序

  1、*先请三名小朋友上前面来,请一名“老师”帮他们排队

  师:我先请一名小朋友当老师,这名小“老师”要帮助这三名小朋友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好队

  * 四名小朋友排队

  师:刚才那名小“老师”排得不错,我们都觉得很好,现在我再请两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名继续当小老师,帮助后上面的小朋友排到队伍里。

  当排好后,老师再请另一名小朋友上来帮助四名小朋友重新排队,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下面的小朋友当评委,看他排得对不对?

  *五名小朋友排队(同样的方法,让幼儿为五名小朋友排队)

  (这部分主要是让幼儿学会目测高矮,能够要据老师的要求从高到矮,或者从矮到高进行纵队排列)

  2、过渡: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的不错,可以当老师了。 遇到了一个麻烦,想让小朋友帮这五个瓶宝宝排排队

  教师出示5个不同的颜色,不同容量的瓶子,事先打乱顺序。请小朋友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以从多到少,也可以从少到多,排列后请幼儿说出排列的理由。

  (注:幼儿可根据多少,也可以根据刻度的大小,还可以目测高低。)

  过渡:小朋友最爱吃哪种水果呢?

  3、教师这有5盘苹果,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教师出示5盘苹果,每盘苹果的个数由1—5个,可让幼儿自由发挥:可以从多到少,也可以从少到多,只要说出理由即可。

  4、过渡:小朋友有些累了。排了半天队,先帮小朋友然后是瓶子和苹果现在我想请表现不错的小朋友玩一个“找椅子”的游戏

  游戏规则:5名小朋友带着5个不同的序号的纸牌,有5个按顺序排序的椅子,每个椅子背上贴上序号(1—5),当老师说:“预备,坐”!小朋友可根据自己纸牌上数字去找椅子。看哪个小朋友又快又好!

  (适当增加难度)将椅背上的数字去掉,根据老师的指令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按1—5坐下,看哪个小朋友反应快。

  (让幼儿学会按序数排序)

  三、 区域活动

  过渡:游戏结束了,下面到了自己动手的环节了

  过程:教师给每一组小朋友发一套卡片,套卡是由5种形状5个大小5种颜色组成的25张卡纸图形

  教师让幼儿自己想象排序,其中发扬小朋友的团结协作精神,可按图形、颜色、排出队来。但按大小排列出来有些困难,教师可给予提示,因为按大小排列颜色和图形就不同,思维跨度较大!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4、大班优质数学教案《彩旗飘飘》含反思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正确感知10以内数量,巩固10以内数字的认识.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数,能按群计数,初步建立数群的概念

  2、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3、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重点难点分析:

  能按群计数。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套教具(10面小旗、插板)

活动过程:

  1、接龙游戏:分别唱出单双数,进行接龙游戏。

  2、游戏"插彩旗",学习两个两个的按群计数。

  (1)幼儿操作学具,将10面彩旗插在教具上,然后点数验证彩旗的数量,说出一共有几面小旗

  (2)教师提问问题引导幼儿讨论除了一个一个数彩旗,还可以怎样数速度更快。

  (3)教师出示教具带领幼儿一起数彩旗,先一个一个的数彩旗,再两个两个的数彩旗(如:2、4、6、8、10),通过比较使幼儿感知两个两个数速度较快。

  3、游戏"夺彩旗",再次感知按群计数,学习以2为单位计数。教师拍一下手,请幼儿拿掉2个彩旗,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的数,直至把彩旗全部拿掉。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让幼儿两个两个按群计数的方法点数自己及同伴手指的数量,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采用五个五个的点数方法计数)。

5、大班数学教案《超市》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利用图表进行统计的方法,并了解图表统计的特点。

  2、 乐于尝试和探索,愿意与同伴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

  3、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 货架3个,小篮5个,推车2辆,玩具类、餐具类、文具类若干。

  2、 统计图范例一张,表格两张。

  3、 幼儿操作用的统计表若干、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 引出课题

  1、谈论与超市有关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与小朋友一起开一个超市,我当老板,你们当员工好吗?我已经准备了这些货物,你们看是什么?

  2出示货架、小篮、推车问:这些东西有几个呢?你能用线条、数字、图片

  等各种办法记录下来吗?

  二、通过记录货架等物品初步尝试统计

  1、 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货品的数量。

  2、 交流自己的记录方法。归纳出幼儿统计的方法:画上一样物品再写上数字,有多少物品就画多少个。

  3、 讨论图表的制作方法。出示教师的统计表让幼儿讨论它的优点,能看出各种物品的多少,还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并操作演示图表的记录方法:数字标号从0开始从下往上标,每一格表示数量一个,要统计的货品用简笔画的方法画在对应的格子下面,有多少物品就涂多少格子。

  4、 幼儿尝试用图表的统计方法进行记录。

  三、 通过对超市商品的分类,学习和利用图表方法统计货品。

  1、 请幼儿把超市的商品进行分类。师:看看我又采购了什么货品?出示铅笔、橡皮、水彩笔、碗、筷子、勺子、积木、皮球、风车,引导幼儿进行分类,并数数分别有多少。引导幼儿分类并把货品放在货架上尝试合作学习。

  2、 采用任务的形式请幼儿对各种类别的商品进行统计并进行检验。

  3、 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图表法来统计物品的数量,但是还有许多种方法也可以统计物品的数量,以后我们再学。

  四、 结束部分

  1、 我们的超市全部准备好了,谁能给它取个名字呢?

  2、 为了让超市生意兴隆,我们去宣传,让更多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超市。(幼儿出教室)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表面上是按超市的实际流程展开,实际上内在遵循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注重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原则,如:先让幼儿自由的记录,然后教师推荐新方法,大家共同分析,最后让幼儿动手操作,并在集体中进行交流和检验,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既起到与同伴分享交流、拓展经验的作用,也自然地完成了互相验证,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幼儿动手操作方面的训练,提供让幼儿自主操作,主动学习的机会。

6、大班数学教案《日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多种不同的日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

  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

  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12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查找日期

  1、今天是几月几日?谁能从日历中找出来?(幼儿示范)

  2、老师的生日是11月7日,谁能找出来。

  3、国庆节是几月几日?!来自快思老师教案.!谁能找出来?

  4、老师说节日,幼儿在日历上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三、活动延伸

  小朋友之间互相提问、指认日期。

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 。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 2011年、2012年、兔年、龙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12的就是2012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于是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28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用"拳头"形象地来区分大月小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

  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7、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含反思

【设计意图】

  最近区域活动中,幼儿特别喜欢帮花片积木排队、串珠、穿项链等。通过孩子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孩子对排列规律的浓烈兴趣,但缺乏对排列规律的正确感知、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能根据花朵的排列进行排序。

【活动目标】

  1、能在活动中找出花的规律,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

  2、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3、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蝴蝶姐姐小花园的场景布置;蜜蜂宝宝家的种了一些花的花园布置,种花材料(花儿)

【活动过程】

  1、发现蝴蝶姐姐小花园里花的排列规律

  “蜜蜂妈妈带着蜜蜂宝宝到蝴蝶姐姐的小花园里去玩喽!”

  “花儿好看吗?”“长得整整齐齐的还是乱乱的?”

  师幼:很整齐,像排着队。

  第一排: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红花排队)

  第二排:大花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轮流排队)

  第三排: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轮流排队)

  小结:蝴蝶姐姐小花园里的花是按照规律来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

  “我们也要在自己家的小花园里种上花了,以后蜜蜂宝宝可以去采蜜的。妈妈已经在空地上先种了一些花,宝宝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再接着往后排,你们愿意吗?”

  ①空地1:黄花黄花黄花黄花……

  ②空地2: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

  ③空地3: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

  操作活动: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种花(给花儿排序)。

  3、活动评价。

  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请两名幼儿去看看花儿长得好不好(检查并纠正)。

  带领蜜蜂宝宝高高兴兴去采蜜。

【教学反思】

  本次《种花》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按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整个活动以“花园的花”贯穿主线。分两大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观察去发现花的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花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花儿排队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让幼儿感受了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的乐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8、大班数学教案《球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球体的主要特征。

  2.比较、发现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并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玻璃球、飞盘、乒乓球、小皮球、木珠、光盘、圆环、硬币、瓶盖等及其图片,笔和记录表。

  2.环境布置:圆圆世界--摆放玻璃球、小皮球、木珠、乒乓球等各种球体物品及圆环、光盘、飞盘、硬币、瓶盖等。

  活动过程:

  (一)以"圆圆世界"导入活动,教师ppt展示图片,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进入一个"圆圆世界",看看这个世界里都有什么东西?它们哪里一样?

  (二)引导幼儿在"圆圆世界"里边玩边探索,初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介绍玩法和记录要求;老师把他们请到了教室,待会儿小朋友们滚一滚,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是不是都可以滚,如果可以滚的就在这个图示下面"√",不能滚的就打"×"。

  2.幼儿选择"圆圆世界"里的物品玩,教师观察、引导他们;把玩的结果记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玩的结果: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哪些东西是不可以滚的?

  4.小结:原来,"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

  (三)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师;"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但可以随便滚吗?请小朋友们再去滚一滚,玩一玩这些东西。操作时请按照记录表上的图片指示进行,并且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再次探索,教师观察、引导幼儿;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结果。

  4.小结:从各个方向来滚、滚来滚去都不会倒的这些东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

  (四)引导幼儿找一找生活中的球体物品。

  1.师幼交流: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如柜子上的地球仪等)。

  2.师展示ppt,介绍生活中的球体及其作用,。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球体,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要做成球体?。

  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球体物品。

  师:回家以后你们再去找一找球体的东西,看一看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9、大班数学教案《手拉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能两两匹配的数是双数,剩下一个不能两两匹配的数是单数。

  2、教幼儿能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学习两个两个地计数。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磁性教具:1-10的数字卡;一套水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幼儿复习从1正数到10,然后从10倒数到1。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水果图片,引导幼儿先说出名称,再数出是几个?最后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出来。

  2、教幼儿学习用笔把水果两个两个地圈起来,看看哪几种水果刚好两个两个地圈好;哪几种水果还掉有一个。

  3、圈起来后,告诉幼儿像刚好圈起来的水果数字2、4、6、8、10是双数;还剩一个没有圈起来的水果数字1、3、5、7、9是单数。

  4、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区分单双数并理解单双数的含义。游戏:"手拉手"。

  请数名幼儿到前面来分成两组,然后让每组的幼儿两两进行手拉手,拉手后,看看哪组的幼儿刚好匹配成对,哪组却剩有一人;最后说出哪组是单数,哪组是双数。

  5、利用游戏"数字宝宝回家"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1)引导幼儿在1-10的数字中分别找出哪些数字是单数,哪些数字是双数。

  (2)练习看标记分类摆放单双数。("· "表示单数,"·· "表示双数)让幼儿按标记把1-10数字卡送到单双数的家。

  (三)结束部分:

  启发幼儿到户外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单数,哪些东西是双数。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过程中,老师说的太多,没有让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可以请幼儿有两次操作,第一次,让幼儿用探索的方法来感受对称剪纸;通过感受和对比,再整理幼儿的经验与对称剪纸的方法,最后,再进行操作。而剪出更多的小人则作为提升,激起幼儿在以后区角中再次尝试的兴趣。活动中,老师只要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讲解,尽量做到少而精,不然,反而束缚、误导了幼儿的思维。而在活动中,也要尽量的多给幼儿探索、操作的时间。

10、大班数学教案《青蛙》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的孩子都是村上的,而且还是个混合班,但还是对青蛙也都有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在模仿青蛙声音的时候,可以做到惟妙惟肖,在数学这一领域,却是个很大的弱点。因此,为了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孩子们感兴趣的实物结合数学知识一起学习,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能惟妙惟肖的把青蛙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3、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青蛙笑》,幼儿用书《美好的乡村》

  2、教师自制大图(池塘中有几片荷叶和荷花)

  3、折纸青蛙6个(其中有一只大一些,做青蛙妈妈)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朋友是谁呀?

  生:青蛙

  师:对了,是青蛙,那你们知道青蛙生活在哪里吗?它平时吃什么?谁可以模仿一下青蛙的叫声?

  生:青蛙是害虫,生活在河里和池塘里,还有在稻田里。它的声音是呱呱呱。

  师:小朋友们真棒,把青蛙的声音模仿的真像,老师现在带着大家一起去池塘边看看,看一下池塘里有多少是青蛙?看谁的眼睛最仔细观察了。

  二、看看说说

  1、教师出示大图,通过摆放青蛙表现出一个算式情境。先将这个情镜描述一下,然后口述算式,得出一个数。如:五只青蛙在荷叶上,“扑通”又有一只青蛙跳上荷叶,现在有几只在荷叶上?为5+1=6

  2、教师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幼儿根据教师摆放的情境进行口算。

  3、请个别幼儿尝试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并请其他同学来进行口算

  4、幼儿完成幼儿用书《青蛙有多少》的练习,并进一步学习6以内的加法练习

  三、学唱歌曲《青蛙笑》

  1、教师播放录音磁带《青蛙笑》的第一段,幼儿一边翻看幼儿用书 《青蛙笑》,一边欣赏

  2、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中的顿音和停顿的地方(要求唱出欢快、诙谐的感觉)

  3、教师和幼儿进行情境式的表演(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幼儿扮演青蛙宝宝)

  4、结束课堂

教学反思:

  在教学《青蛙》这一活动时,先引导幼儿回想起青蛙的特征,并了解青蛙的生活常态和模仿青蛙的声音,让幼儿学会青蛙的基本知识,并在模仿中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打下一个基础,通过看大图,贴一贴,创设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并学会描述这个情景,再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个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经过几次的练习和幼儿自己在大图上摆放和编题,带动了很多幼儿也学会编题和列示,特别是在幼儿用书上的练习,除了几个年龄相差太大的跟不上,基本上都完成的比较好,根据课堂反馈信息来看,幼儿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上引导幼儿多运用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幼儿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另外,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将生活实际加进去,合理地运用动手、动口、动脑操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把幼儿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进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数学素质和能力。

11、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彩旗飘飘》含反思

  预设目标:

  1、尝试观察,感知寻找的快乐

  2、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和图形排序

  3、能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能按一定规律接着拍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的彩旗1套

  2、不同形状的彩旗图标每人1套

  活动建议:

  一、游戏"声音接龙"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我们也要去参加它们的运动会,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咚咚 锵 咚咚 锵……幼儿回答:敲鼓的声音,师:小朋友们仔细听,除了敲鼓的声音。还有一种声音,那是敲锣的声音,小朋友们认真听,鼓敲了几次啊,锣敲了几下。

  引导幼儿回答,师:真棒,我们接着敲好不好。和老师一起做,我们为声音配上动作,再敲一次。引导幼儿做动作(如拍两次手跺一次脚,或排两下肩,拍一次手)师:在刚才的游戏中,大家接得非常好!

  小结:引导幼儿说出声音是有规律的

  二、插彩旗

  师:小朋友们,请看,小动物们正在布置运动会场呢,可是他们的彩旗还没有插完,请大家帮忙,把彩旗按一定规律插起来。

  幼儿自由插旗,教师引导,请幼儿欣赏,出示彩旗的排列顺序,做游戏,要求:看到红旗拍手,看到黄旗拍腿。

  教师指旗,幼儿做动作。动作由慢到快。

  师:会场其他的彩旗也需要小朋友来完成幼儿自由插旗,教师引导按一定的规律插彩旗。

  师:小朋友做的非常棒,鼓励鼓励自己。运动会就要开始了,会场上的彩旗挂起来了,可是,小朋友们想一想,空白的彩旗应该用什么图标不上呢?(每人一份,幼儿自由贴图标,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完成,展示结果!鼓励幼儿。

  三、去参加运动会

  师:运动会开始了,我们去给小动物们做裁判吧!(起立,排队,带出)

  活动反思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2、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分水果》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小朋友已经开始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数的可分性方面理解不是太好,在学习中、活动中缺少协商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完整。

  活动目标

  1.体验数量为5的物体分成两部分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标记和数字等符号记录分的结果。

  2.能与同伴协商,学习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体验分享的快乐。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什么是每次分的数目不相同。

  2.语言的完整描述。

  活动准备

  苹果卡片10张 男孩图片1张 女孩图片1张 操作单若干张 梨卡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分水果

  1老师家里来了两个小客人(哥哥和姐姐),请小朋友帮老师把五个苹果分给两个小客人,在操作单上记录下来,并给大家完整地讲述分的结果。

  2.出示五个苹果请小朋友来分一分,要求要和刚才分的不一样,并记录下来,并完整地讲述分的结果。

  3.引导小朋友讨论:两次分的结果一样吗?帮助小朋友理解什么叫每次分的不一样。 4.再将五个苹果分给两个小客人,要和前两次不一样,可以怎样分?

  二 .操作活动:分水果

  1.发放梨卡片和操作单。

  2.两个小朋友自由结合,分工合作。引导小朋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一人分水果,一人记录结果)

  3.展示小组操作单,并向大家讲述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记录结果,同时学习同伴的记录方式。

  4.集体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记得和分的是否一致。再次感受5分成两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

  三.活动延伸

  1,带领小朋友玩“对口令”的游戏。

  2.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分东西的游戏。

  教学反思

  在活动的开始我运用了家里来了客人,要给客人分水果,可我不知道怎么分来引导孩子进入课堂,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也很踊跃。

  在操作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是一小部分孩子在操作过程遇到了困难,<.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大部分孩子在分工和合作上还是做得很好的,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也非常的勇敢大胆。

  再重新上这节课 的时候,我会把操作活动这个环节加上逛超市,准备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小朋友先去超市买水果,然后再分水果,这样会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不但学习了生活常识,还给小朋友一个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

13、大班数学教案《图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归纳出一组图形1-2个共同特征,或按特征拿取相应的图形。

  2.能仔细观察图形,并积极参与讨论。

  3.听懂操作要求,并按要求操作。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多种图形

  2.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若干、参考图、图形特征标记、空白记录表一张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彩色图形来了……

  (1)以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有许多彩色图形要去游乐场玩游戏,瞧,它们来了……"

  (2)出示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彩色图形,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特征。

  (3)出示颜色、形状、大小标记让幼儿认一认。

  2、彩色图形找朋友。

  (1)教师出示参考图,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们的共同特性。

  "彩色图形要找朋友一起去游乐场。(.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看,它们找到朋友了。它们什么地方一样,成为朋友呢?"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从形状、颜色、大小三个方面找它们的共同特征。

  (3)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出标记并放在参考图上。

  (4)师幼进行检验讨论。

  (5)教师可将彩色图形换下,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共同特征,可进行两遍。

  (6)小结:原来彩色图形喜欢找有两个特征相同的图形做朋友,它们有的形状相同,有的颜色相同,还有的大小相同。

  3、彩色图形进游乐场。

  (1)出示空白表格"彩色图形来到游乐场门口,可是却不能进去,因为进游乐场要符合条件才能进。"

  (2)教师边说边将红色和正方形标记贴上。

  "原来要符合红色和正方形两种条件才能进。那么,谁能来做检票员把关呀?"

  (3)个别幼儿上前示范。

  (4)师幼检查。

  (5)教师换标记并请幼儿集体做"检票员""这个游乐场很神奇,瞧,这次进去的条件变了。"教师边说边贴标。

  (6)师幼一起讨论需要的条件。

  "原来这次要进游乐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黄色的,还要是大的。谁愿意来做检票员?"

  (7)请全体幼儿一起找一找并贴在表格中。

  (8)师幼检查讨论

  (9)教师换标记并请幼儿第二次集体做"检票员"。

  (10)师幼讨论检验。

  (11)小结:原来要进游乐场还必须符合两个特征条件呢,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不能进去。彩色图形们让我感谢你们的帮忙,现在它们已经在开心地玩了。

  4、幼儿操作活动

  (1)讲解题目要求。

  (2)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纠正幼儿的书写姿势。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按照抽奖的等次逐个由分析单一特征到三项特征。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加,却丝毫没有减弱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俗话说“没有遗憾的活动就是最大的遗憾。”在整个活动中,虽处处体现着教师的智慧与用心,但是整个活动教师对每个环节的把握应该更加明确,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练,明了。

14、大班数学详案教案《彩旗飘飘》含反思

  活动背景

  十月一日国庆节到来之际,孩子们参观了街道、商场的节日布置。他们认为:我们的活动室也要布置得和商场一样,漂漂亮亮、热热闹闹,快快乐乐地迎接国庆节。运用什么材料装饰教室?怎么装饰?这是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有的说:剪一些皱纸,挂在教室里,很漂亮。有的说:做彩旗,彩旗飘呀飘,多美呀。有的说:挂灯笼,商店门口都挂着大大的、红红的灯笼,很热闹。根据孩子们的讨论,我在区角活动中提供了皱纸、蜡光纸、彩纸,鼓励他们尝试着做彩旗、剪灯笼。考虑到孩子在非正式活动中已经积累了模式排序的一些感性经验,我又在“欢腾的国庆节”主题活动中预设了“彩旗飘飘”数学活动,让孩子在运用彩旗布置活动室、装饰环境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模式排序,提升在模式排序方面的经验。

  活动目标

  1.运用彩旗装饰活动室,感受期盼、迎接国庆的欢乐情绪。

  2.针对同一份材料,尝试运用多种排序方法排列彩旗,活跃思维。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材料:1米左右的纸条;根据排序模式准备相应数量的彩旗、固体胶、纸和笔。

  2.歌曲《大中国》录音带。

  活动过程

  1.引出问题

  (1)师:国庆节快到了,我们做了许多彩旗打扮我们的活动室。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彩旗是怎么样的?(观察彩旗的不同特征,并进行表达)

  (2)师:彩旗怎样布置,才能让人感觉既漂亮又热闹呢?(这个问题可能会引发幼儿争论,应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结幼儿的发言。)

  2.尝试操作 第一次操作:

  (1)要求:把篮中的彩旗排排队,怎样办?大家试试。

  (2)提示:彩旗有规律地排,才会更漂亮。你有几种方法给这些彩旗排队?"屈,老师.教,案,网"(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尝试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可以是ABAB、AABB,也可以是AABAAB、ABAABA,等等)

  (3)相互交流彩旗的排列方法,教师小结。

  第二次操作:

  (1)要求:彩旗既要有规律地排队,又要把篮中的彩旗全部排完,你有办法吗?把你的办法记录在纸上。

  (2)提示:还有其他办法吗?你有几种办法?把你的办法记录下来。

  (3)集体讨论:①幼儿交流各种排序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提升幼儿的经验:A.两种(三种)特征的彩旗一样多时,有几种排队方法?(ABAB、BABA、AABB、BBAA、AAABBB、ABAABBAAABBB等)B两种特征的彩旗相差一半时,有几种排队方法?(AAB、BAA、ABA、ABAABAAAB)

  第三次操作:

  (1)要求:试试你没有排过的方法,找出一种你最喜欢的排列方法,把彩旗贴在纸条上。

  (2)在“大中国”的音乐声中,师生一起把彩旗布置在活动室、走廊、楼梯处,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延伸

  欣赏布置的彩旗,想想:它们是怎么排队的?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活动反思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5、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彩旗飘飘》含反思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正确感知10以内数量,巩固10以内数字的认识.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学习10以内的数,能按群计数,初步建立数群的概念

  重点难点分析:能按群计数。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套教具(10面小旗、插板)

  活动过程:

  1、接龙游戏:分别唱出单双数,进行接龙游戏。

  2、游戏"插彩旗",学习两个两个的按群计数。

  (1)幼儿操作学具,将10面彩旗插在教具上,然后点数验证彩旗的数量,说出一共有几面小旗

  (2)教师提问问题引导幼儿讨论除了一个一个数彩旗,还可以怎样数速度更快。

  (3)教师出示教具带领幼儿一起数彩旗,先一个一个的数彩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再两个两个的数彩旗(如:2、4、6、8、10),通过比较使幼儿感知两个两个数速度较快。

  3、游戏"夺彩旗",再次感知按群计数,学习以2为单位计数。教师拍一下手,请幼儿拿掉2个彩旗,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的数,直至把彩旗全部拿掉。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让幼儿两个两个按群计数的方法点数自己及同伴手指的数量,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采用五个五个的点数方法计数)。

16、小班美术优秀教案《彩旗飘飘》含反思

  【活动目标和准备】

  引导幼儿在撕纸、涂色、折叠、粘贴等操作活动中学习将物体按规律排序,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准备三角形和方形的白纸若干,蜡光纸、油画棒、襁糊、绳子、抹布等。

  【活动过程】

  1.提出任务和要求:让教室变成彩旗的世界,但彩旗必须按规律排列。

  (1)幼儿用三角形和方形的白纸进行简单的桌面排列,理解什么叫规律。

  (2)引导幼儿想出其他的排列规律,如按颜色排列等。

  2.制作彩旗,布置教室:

  (1)指导幼儿确定彩旗的颜色和形状,确定排列顺序。

  (2)鼓励幼儿大胆采用撕、折、涂色等办法制作所需彩旗,教师以发现的眼光关注孩子的表现。

  (3)幼儿自主选择布置方式,“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或将彩旗粘贴在绳上用于悬挂,或将彩旗粘贴于墙上等;重点引导幼儿按规律粘贴。

  3.教师帮助幼儿悬挂粘有彩旗的绳后,大家在欣赏漂亮环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按规律排列的意义。

  【区域设置和日常活动组织】

  在区角中,继续提供材料便于幼儿进行排列活动。可逐步增加难度。

  【与家长沟通计划】

  请家长利用休息日带幼儿到商场参观、欣赏彩带。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们对手工活动并不是很感兴趣的。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较弱,但尽管如此,为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会为小班幼儿安排一些手工课,但常会有个别幼儿没办法坚持完成作品,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有时候完成不了就会产生了依赖性,希望别人来帮助他完成,有时候还会选择放弃。如何让幼儿能克服困难,养成能坚持把一件手工作品来完成的习惯,就需要老师在选材上考虑到多数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既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满自信;又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学会了制作各种玩具、体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已达到我们全面教育的教育目标。

  活动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集中,成功主要体现在:

  1、活动的内容取决于幼儿生活,活动中的彩旗、绳子等废旧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幼儿在美工区域中经常接触的、非常熟悉的、感兴趣的。

  2、此次的手工活动前期,正值圣诞节,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庆祝节日的经验,班上围绕圣诞节积极讨论布置环境,所以手工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说他们都体验到了不同成功的体验。

  不足之处:

  教师在引导幼儿粘彩旗时,应该提出要求,明确“要一面接一面”,选择颜色时也要一深一浅,正因为如此,三分之一的幼儿在进行粘贴时拉开了距离,且有的重叠在一起。教师应该强化语言的提示,比如:相邻彩旗的颜色搭配要不一样菜显示出美观等。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很多小朋友一开始围着我说“我不会,我不会”,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胆子大起来,大胆尝试各种方法。小朋友在互相比较中,激发了制作的兴趣,从而激励了他们将作品完成,没有半途而废的现象。

  我觉得对于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还比较差,安排一些让幼儿容易完成的手工作品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首先要激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才能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17、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彩旗飘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二一二的规律排列物体,体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2.尝试用不同的组合形式按一二一二的规律进行排列,并会用语言表述。

  3.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感知数学活动中有序排列的规律美。

  活动准备:

  1.动物房子的墙按一二一二规律排序的展示板。(三块板,一块是形状相同颜色不同,一块是颜色相同形状不同,另一块是有空缺的)。

  2.《幼儿画册》、蜡笔每人一份。

  活动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按一二一二的规律排列物体。

  难点:尝试用不同的组合形式按一二一二的规律进行排列,并会用语言表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兴趣1.师:国庆节到了,森林里好多小动物都造新房子了,它们把自己的墙刷成了有趣的图形,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刷的?

  二、组织学习,找排列规律

  1. 出示第一块展示板,让幼儿找出排列规律。

  师:我们看看小兔子是怎么排列这些图形的?

  幼:一个红片片,两个绿片片,一个红片片,两个绿片片。

  2.出示第二块展示板,让幼儿找出排列规律。

  (1)师:小猫也造了一幢新房子,他也把自己的墙刷成了有趣的图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排列的?

  幼:一个三角片片,两个方片片,一个三角片片,两个方片片。而且颜色相同。

  (2)小结:它们是按一个二个一个二个的规律来排列的。

  三、出示空缺展板,引导幼儿填补空缺

  1.出示有空缺的动物房子展示板,让幼儿帮忙找规律,补全规律。

  (1)师:小熊看到小兔和小猫的房子这么漂亮啊,也想用图形装饰自己的房子,可是他遇到了一些困难,漏掉了几个图形,谁来帮帮他?

  (2)请个别幼儿上台帮忙找出规律并把它补齐。

  四、布置辅导

  1.出示彩旗,教师讲解操作要求。

  2.师: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幼儿园要挂彩旗庆祝,所以要请小朋友来帮彩旗涂色。(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我们看看最上面的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涂色的?中间的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涂色的?最下面的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涂色的?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让先完成的幼儿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涂的。

  五、展示作品,组织讲评

  1.师:谁愿意上来说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涂色的?

  2.请2-3个幼儿上台讲讲,教师讲评。

  3.让幼儿相互检查。

  六、延伸活动晨间桌面游戏"串项链",引导幼儿按一二一二的规律串。

  活动反思:

  彩旗是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非常喜欢各种漂亮的彩旗,中班孩子对色彩已更加敏感、更加喜欢。在《新纲要》的科学领域目标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我构思了本次数学活动,以彩旗为教学具,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于中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用三种物体来排列有点难度。有半数排列有错误,有几个开始是对的,可排了两组就乱了。还有提出材料的品种可以不用这么多,两组一样也可以。每组上排列的物体也只要两种就可,也可准备一组有三种物体的来满足个别的需求。还有在讲评时发现准备的材料如果能让错误的地方可以移动修改的话,那会更好。

18、大班数学教案《图形联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就能自发的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认识。

  2、在了解这几种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进行图形的组合拼搭。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图片、胶棒、白纸、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对图形的认识

  出示各种图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回答后,贴到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把出示的图形组合成一副画面,让幼儿观察。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魔术师,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⒈点击乌龟。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⒉点击狐狸。方法同上

  (三)运用图形拼搭物体

  1、提供图形和图片,让幼儿尝试拼搭

  2、扩散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力,激发幼儿拼搭的兴趣

  师:图形不仅可以拼搭成一个个物体,而且还可以变成不同的数字。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3、幼儿尝试运用多种图片组合拼搭物体

  (四)动手操作,自由想象拼搭

  幼儿自由拼物体,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老师拼的不一样。

  师: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也做一名魔术师,用图形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

  (五)活动评价与延伸

  1、请个别有代表性的幼儿拿作品到前面,让他说出他拼的图片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并把制作理由讲给大家听。

  2、教师积极评价。

  3、老师鼓励幼儿用手中的图形自由组合画面,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幅画编成故事讲述。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19、大班数学教案《男生与女生》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调查统计的方法,了解班级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并在表格中记录。

  2、初步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

  3、注意倾听、思考并理解同伴,能从不同角度对表格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解读。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在黑板上实现画好"()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统计表",(如幼儿用书第26页的记录表格),粉笔若干,抹布。

  2、幼儿用书26页内容。

  活动过程:

  1、观察统计各小组男生和女生人数的图表。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第26页的各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调查统计表。

  教师:图上有几张小表,每张小表上有什么?每个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记录在小表的什么位置?(男生和女生标记下的空格里)师幼讨论:怎样让别人一看就明白每张小表统计的事第几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呢?(在每张小表的第__组中间用数字标明了小组号)

  2、调查统计各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请幼儿到班级的各个组去调查,统计每个小组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并在幼儿用书的第26页相应的小表格中作好记录。(活动中,幼儿可能会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人数,教师都应给于肯定,以鼓励幼儿创造性的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统计结果,然后集体在检查验证统计的人数是否正确。

  3、学习将小组统计的结果汇总到班级的大统计中。

  教师出示在黑板上事先画好的"()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统计表"。

  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张表格上有些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

  教师:每张小表上统计的各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应该填写在大表的什么位置?

  此处可以请发表意见的幼儿边回答问题,边走到黑板前在大表格上指出自己所说的具体位置,使大家明确他所表达的意思。当幼儿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可以追问:"第一组应该记在表格的什么位置?"请一名幼儿在黑板上的班级统计表中记录本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然后再集体验证记录位置是否正确。

  请幼儿完成幼儿用书26页内容,将调查统计的各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填写到全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统计表中。

  4、师幼共同读表,了解统计图标的意义。

  幼儿完成后,同伴之间可进行相互交流,并检查各自的记录是否正确。

  请一名幼儿将黑板上的记录表填写完整。

  请幼儿说说记录表上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教学反思

  1)孩子们对本课都很感兴趣,学的都很认真

  2)孩子们都有了性别的认识,也都认识到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要是个乖宝宝。

  3)在教学中我应该应用更多的教学方式,丰富我的教学活动内容。

20、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整点和半点》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回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认识整点、半点及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3、在活动中诱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各种时钟的幻灯片;时钟一面,可活动钟面一只;表示7、8、9、10点钟的钟面各一只,时间记录卡各一张。

  2、学具:幼儿观察记录表每人一份,活动钟面每人一份;实物时钟4只。

  活动过程:

  一、调动已有经验,回忆相关知识。

  1、前段时间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有关时钟的调查,知道时钟有好多好多种。现在请你看看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钟,看看你认识它吗?

  2、依次出示幻灯片,幼儿讲名称。

  3、刚才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时钟家族的一部分,它可能还有其他的种类,我们以后再来探讨。

  4、上次我们已经认识过钟面,来告诉大家,最长的针叫(秒针),有点长的针叫(分针),最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12),最上面的是数字12,然后依次是1、2……11。请你好好回忆一下,时钟里的指针是朝哪一个方向走的?(1……12)对了,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

  二、交流调查表,说说自己在什么时间,正在干什么?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知道我们人为什么要使用钟吗?

  2、钟与我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几天我们小朋友已经做过了一个调查,将自己活动的时间记录了下来,现在请你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说说你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你只要说出长针在几,短针在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好我们先自己说。

  3、谁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请3-4个小朋友上来说)。

  4、说的真好,钟面上的指针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它们在运行中有什么关系呢?

  5、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时钟,请你看看里面有几根指针,(两根)你猜猜看是哪两根针呢?(分针与时针),那秒针在哪儿呢?听(滴答)声就是秒针在跑。那他们两在运行时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我们小朋友们去玩一玩,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注意,拨指针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方向拨。

  6、说说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说的真好,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表示一个小时。

  7、那么长针、短针指着的数字又是表示几点钟呢?别急,老师来向你们介绍。

  三、认识整点、半点以及它们的记录方法。

  1、好,先请你们听一个好听的故事。

  2、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小明秋游》,边讲边出示相关时间的钟面。

  3、讲述后提问:

  1)、小明去秋游了吗?为什么没去成?

  2)、他该几点钟起床,他是几点钟起床的?

  3)、小明到幼儿园是几点钟了?

  4)、他为什么会迟到,他是几点钟睡觉的?

  活动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1、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空间方位》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过掌握《摆花》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及空间方位能力、推理能力。

  3、感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重点难点

  1、理解横着数、数着数都是5的概念。

  2、能够用不同的空间方位进行摆花。

  活动准备

  16朵花、示范图5张、黑板、幼儿操作材料每人1份(16朵花)、记录纸、花坛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名称,引起幼儿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花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朵花。(2个2个的数)。”

  2、教师:“一共16朵花,今天我们玩的游戏就叫做摆花。”

  (一)教师示范,发现摆花秘诀。

  1、摆花要求:“老师这里有一个四边形的花坛,需要小朋友将16朵花摆在花坛的四周,但还要保证花坛的每一条边都是6朵花,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试一试?。”

  2、请一位幼儿在黑板上尝试摆花。

  3、教师总结:“他摆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进行示范:“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来看一看我是怎样摆的。”

  “老师摆成功了吗?摆成了什么形状?老师摆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教师小结:我种了两个横排,两个竖排,4个角上的花数了2次,即在横排数了,也在竖排数了。

  (二)幼儿尝试摆花

  1、给每位幼儿一套小花教具(16朵花),幼儿尝试操作。

  2、强调要求:“16朵花要摆4排(横排竖排都可以),每排5朵花。”

  3、教师巡回指导,摆出一种方法后举手,教师拍照进行拍照分享。

  4、点数进行验证

  5、介绍记录纸:“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摆法,那谁的方法和他一样请举手,说明你的方法也对啦。那我们把这种方法方法记录下来,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记录纸,请把我们验证过的方法记录下来(花可以用圆圈表示)。”

  (三)尝试摆花的其他方法。

  第二种方法:

  老师:“其实摆花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小朋友在尝试摆一摆吧。”

  1、教师巡回指导,摆出一种方法后举手,教师拍照进行拍照分享。

  2、和幼儿一起数一数进行验证。

  3你觉得这种方法像什么?(桌子、凳子、手枪。。。。。)

  4、教师出示这两种方法的记录纸小结:“上面的5朵花不动,左边5朵花不动,右边的5朵不动,下面的三朵向上移了。”

  5、提问:“你觉得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2个横排,2个竖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种出的样子不一样)”

  (四)继续尝试其他的摆法

  老师:“那请小朋友试一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看谁的方法和其他人不一样。”

  2、教师巡回指导,摆出一种方法后举手,教师拍照进行拍照分享。

  2、和幼儿一起数一数进行验证。

  3你觉得这种方法像什么?(桌子、凳子、手枪、开字......)

  你看看她像什么?(井字)

  活动总结

  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对大班幼儿来说,通过有挑战的游戏来发展其空间知觉和推理能力,能够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本次活动中,我先用幼儿平时最常见的花坛引出,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什么叫“横着摆和竖着摆都是5朵花”的概念,将游戏的难点抛给幼儿,启发他们思考其他的摆法。

  在幼儿自由操作中,我用电子设备将幼儿摆花的方法实时拍照记录,并用集体分享的形式让幼儿在大屏幕上再观察,通过这种方式,幼儿的摆花方法得到了再次的验证,也再一次让幼儿了解“横着摆和竖着摆都是5朵花,且一朵花在横排和竖排能够重复数”的难点。

  通过对幼儿作品成功和失败的分享,幼儿更清晰地理解了摆花的方法,再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欲。

22、大班数学教案《钓鱼真有趣》反思

  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钓鱼真有趣》

  活动目标:

  1、能从画面中,对应出每个人钓鱼的数量,并转换成数字。

  2、让幼儿练习多少关系的比较以及10以内的减法列式计算。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图画纸、回纹针、磁铁、竹筷子、蜡笔、毛线、海报纸、笔、大水盆。

  2、1-5数字卡三份,减法卡、等于卡。

  活动过程:

  ㈠引起兴趣

  1、问幼儿有没有看过钓鱼?告诉幼儿我们要自己来做一些鱼,这样就可以准备进行钓鱼比赛了。

  2、教师示范一次钓鱼道具的制作:

  ⑴用图画纸画鱼,并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回形针夹在鱼的嘴巴上,一只鱼就完成了,鼓励幼儿制作不同种类的鱼。

  ⑵接着,利用竹筷子、毛线、磁铁制作钓竿:将毛线的一端绑上竹筷子,另一端绑磁铁。如果担心不牢,可用胶带固定,不要缠太厚的胶带即可。

  ㈡团体活动

  1、将幼儿制作的鱼,全部放在一个在水盆里面,让幼儿可以尽情地钓鱼。但同时要告诉幼儿,现实生活中钓鱼,不能钓太多,够吃就好。

  2、教师限定时间,时间到后,请幼儿收竿,带着钓到的鱼,请教师帮忙把数量记录在海报纸上。

  3、教师回收所有的钓鱼道具,请幼儿集合,让幼儿专心于学习数学活动。

  4、教师随意举两个人为例,提问:这两个人谁钓得多?谁钓得少?多多少?少多少?并问幼儿怎么判断多多少?少多少?

  5、引导幼儿以算式表达数学概念,教师用数字卡、减法卡、等于卡,进行示范。

  6、在黑板上,以图卡排出表达式,并用口语表达,例如:强强钓了五条鱼,珊珊钓了两条鱼,谁钓的比较多?多多少?幼儿可能会以手指头或自己的方式找出答案,教师可加入表达式,让幼儿学习抽象符号,并说明,强强比珊珊多钓了三只鱼,五减二等于三:5-2=3

  7、让幼儿运用上述方式,任选两位同伴钓鱼的数量做比较。

  8、请幼儿将自己练习的成果与同伴分享。

  活动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学生通过阅读反思,开启了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3、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点点画板》反思

  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点点画板》

  教学目标:

  1、观察点与线构成的空间关系,并能找出同样位置的构成。

  2、认识点阵式的空间对应。

  3、培养专注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重点:能根据图示找出相应的位置.并真确的标示出来.

  难点:通过操作掌握正确的空间对应。

  教学准备:带有圆点的操作卡每人一张.数块每人一个.幼儿操作用书及水彩笔每人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数数1-20.

  2出示坐标图,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横列与数列的数序关系.

  以小旗为起点,引导幼儿说一说从小旗向右数,每一个点分别代表第几?

  以小旗为起点,引导幼儿说一说从小旗向上数每一个点分别代表第几?

  (小旗的位置,由老师自由来定)

  二、基本部分:

  1、游戏:玩具<蹦蹦跳>幼儿每人一张带有规则圆点的卡片,每人一个数块.

  师:,老师的小数块跳到哪里,小朋友也跳到和老师一样的格子里.

  提问:你的数块放到了第几行的第几格?

  2、游戏:<模仿秀>:电脑课件制作的圆点图卡.

  图卡上有图案造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能在自己的图卡纸上按照图卡上的造型连出来.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个别幼儿建立数列的关系.

  4、幼儿翻开幼儿用书第35页,引导幼儿根据左图中圆点的位置,找出右图中相应的位置,进行标示和连接.

  教师提问:画面上出现的是什么图形?图形左边最上面的一点是落在第几排?第几个点的位置上?其他的顶点呢?是落在第几排?第几个点的位置上?

  5、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这种方式找到正确的顶点并利用色笔先在顶点上点颜色、做记号、再画线将图案完成。

  6、完成后教师引导幼儿自行比较,看看完成的图形是否和左边的图形完全符合。

  三、结束部分:

  教师讲评幼儿操作情况。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4、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按群计数》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1—20按群计数,两个两个数。

  2、建立数群概念。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6、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7、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两个两个 的数数

  难点:10—20之间两个两个的数数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一套,幼儿人手一套学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教师和幼儿玩数单双数的游戏,从1到10,再到20。

  二、基本环节

  1、请小朋友在插板上的第一行插上两个红棋子,再插两个黄棋子,两个蓝棋子,两个绿棋子, 2个黑棋子,一共10个棋子。

  2、教师提问:

  一共插了几种颜色的棋子?每种颜色共有几个棋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棋子?先让幼儿按个数数,再按颜色数——2、4、6、8、10。

  3、请幼儿照第一行的样子插同样的棋子,同时说出12个棋子,14个棋子,16个棋子,18个棋子,20个棋子。

  4、请幼儿说说怎么数速度快?为什么?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两个两个数的练习,让幼儿借助颜色的区别进一步感知双数递进的规律。

  5、游戏“听声音拿棋子。”

  教师拍一下手,请小朋友拿掉2个棋子,同时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数,直至把棋子全部拿掉。

  三、结束环节

  收回插板。

  活动延伸,户外体育活动的报数游戏,数字表的点数游戏。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25、大班数学教案《按规律排序》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辨认图形排列的规则,并按照其序列延伸该图形。

  3、发展观察、分析的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6、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7、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课前在活动室布置四个活动区域:“超市”、“书店”、“展示大舞台”、“数学角”。

  2、在“超市”里摆满五颜六色的项链、花纹有一定规律的发饰、桌布、衣服、包装纸,卡片花边、国际象棋棋盘,美人痣。

  3、“书店”里摆设按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图片:有种子发牙、蝌蚪变青蛙、月圆月缺、小孩长大成人。

  4、“展示大舞台”里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纸环、五颜六色的彩色纸、串珠、纯白色的衣服、裤子、围巾、裙子、手套、袜子、剪刀、画笔、花边、各种颜料、针线、双面胶。

  5、“数学角”里准备了按故事情节变化的先后顺序的小卡片、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感知活动――逛“超市”

  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老师以朋友身份带领幼儿“逛超市”,“超市”里摆满了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让孩子们感知事物的序列变化,从而感知事物的美,进一步让幼儿们说出你所见到的物体是用怎样的规律排序的,然后记录下来,看谁记录的画面最美,就在额头中间贴上一颗“美人痣。”

  (二)合作活动――逛“书店”

  老师带幼儿们逛完了“超市”,又带领幼儿们来到了“书店”,这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图片。老师说“孩子们,今天书店阿姨把图片的顺序搞错了,我们来帮助阿姨给图片分类排序好吗?”大家等不急了,忙说:“好!”接着幼儿自主的三五成群的自发的组织成一组,开始按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图片,幼儿拼拼说说,合作活动,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又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好品德。接着,每组推选一名代言人起来表述本组的排列结果,说出小组的队名、口号,展示交流,要求发言的幼儿用“先……后……最后……”的句式来讲述。

  (三)操作活动――展示大舞台

  老师带领孩子们帮“书店”阿姨把图片整理好后,又带大家来到“展示大舞台”,这里是幼儿们动手操作的区域;在这里,幼儿们可以充分自主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老师给他们准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材料;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尽情的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心趣,一举几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活动开始,老师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小朋友的活动中,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后,带上或穿上自己的作品走向展示舞台,在轻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向模特一样展示自己的风采。每一个“模特”展示完毕,“主持人”采访“模特”:“你脖子上的项链的创作灵感来自怎样的排序规律?”他非常自豪地回答:“我制作的项链是用红、黄、蓝、绿,红、黄、蓝、绿.....的规律来排列制成的,记住我哦,我是二十号选手,投我一票!”主持人接着喊:“下一个。”一个个都是那么自信,一个个都是那么出色,一个个都是那么充满活力,最后主持人讲评:每一个参赛选手都表现不错,都发给一份优秀奖。

  (四)延伸活动――有趣的小卡片

  延伸活动中,我又以朋友的身份带小朋友们走进数学区域,为幼儿提供录象故事和故事小卡片,让幼儿边听故事边按故事情节顺序排列故事小卡片。听完故事后,我又带小朋友们到室外去找有一定规律排列的物品,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26、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的分成》反思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兴趣。

  2. 初步理解分解组成的含义,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分解方法。

  3.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6. 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7.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分解方法。

  活动难点: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分解方法。

  活动准备:

  苹果两个、盘子两个、雪花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 讲解示范:

  把两个苹果分到二个果盘里,提问:2可以分成几和几?再把两个果盘中的苹果放到一起,提问:1和1和起来是几?

  用数字表示算式并讲解算式:2整体数,∧分解号,1和1部分数。

  二、 自身体验:

  幼儿自由结合2人一组,按老师的口令进行分合练习,如老师说:2可以分成1和1,两人迅速分开,老师说:1和1合起来是2,两人便迅速拉手站在一起。

  三、 请幼儿自由尝试:

  充分利用操作雪花片进行组成分解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鼓励他们发现数的组成方式。

  四、用手势口述游戏、"拍手对歌"进行巩固。

  如:练习2的分解,在胸前拍球2下,并同步口述:"1、1",然后,两手指尖相对,腕部分开,做出分解号∧"的样子,口述:"分"表示分解,再分别在左右肩上方各手手一下,并同步口述:"1""1"。

  拍手对歌师:小朋友,我问你,2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儿:某老师,我告诉你,2可以分成1和1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练习数的组成,如在家中分水果,在幼儿园分午点等。

  活动反思: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数的组成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必备知识。

27、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反思

  教学目标

  1. 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2. 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3.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6. 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 幼儿人手一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 印制饼干用的大小模具(瓶盖)若干

  3. 幼儿记录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顶。

  教学过程

  1. 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2. 教师示范用模具(小瓶盖)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老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模具来印饼干。先看老师是怎样印的: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在大瓶盖内压平铺满,然后选择一个小模具(小瓶盖)在橡皮泥上面印压饼干。要求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饼干是完整的。印压3次后提问:你们印了几块饼干?

  幼儿;3块

  老师;猜猜看继续印下去还能印几块饼干?

  幼儿;5 块也有的说7块,

  3.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饼干的数量与饼干排列疏密的关系。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和我一样大的橡皮泥,一样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请小朋友来印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第一次操作”格子里。

  老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

  4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老师:同样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饼干,为什么明明印了5块?毛毛印了7块呢?

  幼儿甲:明明印的饼干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儿乙:明明的饼干没有排好,中间缝大,毛毛的缝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样大的底板中,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排列越紧,印的饼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越少。

  5 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饼干,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模具印的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

  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饼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饼干少。

  6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饼干的数量与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间的关系。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如何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

  幼儿甲:用小模具做饼干。

  幼儿乙:饼干排列紧密可以多做一些。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饼干,会不会印的多呢?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泥工板上弄的越薄(面积越大)做出的饼干越多。

  7游戏竞赛:争夺桂冠

  教师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儿竞赛兴趣。

  老师:看谁能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老师就把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冠军,引导幼儿讲述他的制作方法,将桂冠带在得冠军的小朋友的头上。鼓励大家课后要想出更好的办法争取下次夺冠。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域内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感知饼干的数量与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观察,让幼儿充分体验自主学习,探索,记数的乐趣。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活动材料都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教师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小百科:饼干的词源是“烤过两次的面包”,是从法语的bis(再来一次)和cuit(烤)中由来的。它是用面粉和水或牛奶不放酵母而烤出来的,可作为旅行、航海、登山时的储存食品,在战争时期用于军人们的备用食品也是非常方便适用的。

28、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半点钟》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会认识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

  2.学习计划自己的片断活动内容,感受幼儿园生活的作息时间。

  3.有初步的时间概念,知道要珍惜时间。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时钟、自制的《半点作息表》。

  2.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时钟》、《科学认识整点和半点》。

  (三)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师:钟面上有几个数字?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

  游戏《拨钟报时》,教师拨钟,幼儿报时。如教师拨8点,提问:现在是几点整?分针指在数字几?时针指在数字几?

  2.出示《半点作息表》,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半点。

  师:小朋友在干什么?短针指向数字8和数字9的中间,长针指数字6,是8点半。

  3.师幼梳理:半点时,分针指在数字6上,时针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如时针指向2和3的中间,就是2点半。

  4.引导幼儿观察8点和8点半,比较整点与半点的不同。

  5.玩游戏&《报时拨钟》,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

  6.指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科学认识整点烽半点》。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到区域继续游戏《报时拨钟》。

  活动反思:

  时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学前班孩子来说,认识钟表,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组织了《认识半点》这个数学活动,本次活动我从幼儿已掌握整点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半点的认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幼儿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树立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第一组通过观察和操作,能读出钟面的时刻,探索钟面半点指针的规律;第二组通过观察和操作,在老师的帮助与辅导下能读出钟面的时刻,理解半点指针的规律;第三组通过观察和操作,在老师的帮助与辅导下能指出半点指针的规律,可以跟读钟面的时刻;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做课间操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幼儿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幼儿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幼儿看钟面的时刻,再想一想半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幼儿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6,时针最后走过数字几,就是几点半。”的规律。

  2、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活动中,我注重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安排了“说说你在这个时间正在做什么”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幼儿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活动中应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情境,让幼儿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次活动过程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活动中孩子和教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动的效果较好。

29、大班数学教案《农庄小统计员》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分类记录"9"以内农庄里的农作物和动物数量,认识统计表。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统计,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农庄动物、蔬菜ppt,填有答案的蔬菜统记表ppt。种子统计表1份;

  2、学具:每人一份种子、动物记录单,动物统计表每小组一份,农家菜园记录、统计表作业单每人一份;4个篮子里装有白果、花生、蚕豆、黄豆种子(数量在9以内),一次性杯子每人一个、记号笔每人一支,农庄小小统计员奖牌若干。每张桌上贴有水果标志2份。

  活动过程:

  一、农庄收种子,探索统计的方法

  1、设置情景,"农庄里收获了许多种子,王爷爷不小心把种子混在一起了,今天我们学做农庄小统计员帮助王爷爷把种子分一分,记一记。"

  2、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出示种子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统计表。明确统计时要找到相应的标志,在它对应的格子里记录数字。

  3、师幼共同完成种子统计表。

  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

  1、幼儿观看农庄小动物ppt,初次尝试记录小动物数量

  2、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动物数量。

  讨论:有什么方法把这么多动物又快又对的记录下来?教师引导幼儿小组合作记录小动物。

  小组商量,幼儿自主选择统计的小动物。

  观看ppt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交流分享记录的方法

  3、小组合作统计农庄里的小动物。

  4、师幼共同检查每组统计情况。

  三、独立完成蔬菜统计小统计员们,你能一个人独立的统计农庄里其它物品吗?那我们挑战一下吧!统计的又对又快、细心认真的小朋友活动后将颁发"农庄小统计员"奖牌。

  1、幼儿观看农家菜园ppt。

  2、教师提出比赛的要求。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自主评价统计表四、颁发奖牌,结束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这节活动有30名幼儿参加,分成三个小组,每组10人。第一个导入图片环节,动物是由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而成,每个图形外边框是不同颜色沟边,图形本身是白色,这样从视觉上很清晰的观察到每个图形。活动一开始,幼儿兴趣浓厚,每当提问某种图形有几个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有的幼儿伸出手指头,有的站起来,都抢着争当第一个说出答案的人。到了操作环节,幼儿自选一幅图片进行按两个特征统计。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满足了孩子的不同需求。在操作中,孩子们很认真的观察统计,因为提供的图片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图案,如机器人、小公主等等。在最后和幼儿一起检验结果时,有的幼儿还在低头统计着。可见孩子们很喜欢这节活动。大家参与的兴趣很高,到最后都完成了统计,虽然有的幼儿的统计结果不对,当得知漏数时,孩子们脸上认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情,是那么美好。

30、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魔力地砖》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魔力地砖铺路,了解不同的路径组合。

  2.个人操作和合作操作中,学习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3.在游戏中体验互助合作和分享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魔力地砖(四组)、起点5个、城堡图片5个、邀请函4封、小动物铺路材料(人手一份)、装扮道具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神奇的地砖,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扮演地砖国国王,在黑板上出示魔力地砖,引导幼儿观察形状和条纹。

  教师:小朋友们好!我是地砖国国王!我呀发明了一种魔力地砖!给你们瞧瞧它的神奇之处吧!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地砖呢?(六边形)你还看到了什么?(红色的线)

  (二)教师示范:帮助小鹿到达城堡教师出示小鹿铺好的魔力地砖,师幼合作帮助小鹿到达城堡。

  教师:今天我的城堡里要举行化妆舞会!收到邀请函的小朋友和小动物可以参加!看!猜猜看邀请函里装着什么?

  教师:看这边小鹿已经铺好了一条由森林通向我城堡的路!我们来跟它先来走一走!

  (三)个人操作:帮助小狗和小熊到达城堡

  1.教师出示操作卡,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看!这里还有其他小动物需要你们帮忙!是谁呀?(小狗和小熊)它们想尽快到达城堡!

  2.请四位幼儿上来介绍。

  教师:小狗和小熊(实物)很开心,对我说,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国王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铺的魔力地砖路?谁想拿着上来介绍呢?

  3.幼儿获得邀请函。

  师:我们来数一数用了几块魔力地砖?真棒!为了感谢你,我也送你一封邀请函(红色的),待会请你和好朋友给自己铺路吆!

  (四)合作操作:小朋友也到达城堡,参加舞会

  1.幼儿分组合作,利用邀请函中的魔力地砖铺路通向城堡。

  教师:现在4种颜色的邀请函说了,它想和颜色相同的小朋友一组,一起合作用魔力地砖铺路,到达我的城堡来参加舞会!城堡的前后左右四扇门已经为你们打开!红队从红色的起点出发到达左边的城堡为胜利,绿色从绿色的起点出发,到达右边城堡。黄色从黄色的起点出发到达这个城堡,蓝色从蓝色的起点出发,到达后面的城堡!成功到达各自的小城堡后,就请坐在位子上休息!天渐渐暗了,小朋友们赶快结队铺路吧!

  师:呀!我的城堡里坐了这么多小客人呀!我太高兴了!化妆舞会快开始了!请客人们选好自己的装扮,和国王我一起尽情跳舞吧!

  2.师幼在音乐中,戴上装扮,尽情跳舞!

  活动延伸:

  玩一玩走迷宫的游戏。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31、大班数学教案《美丽的花图形》反思

  活动目标:

  1.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菱形、长方形、梯形几种平面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的区分六种几何图形。

  3.发现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组成的花,动物图片。

  2.给每位幼儿准备一盒七巧板。

  活动重点:能正确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几种平面图形的形状。

  活动难点:

  1.正方形和菱形的区别。

  2.六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激趣导入本课。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伸出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2.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花开了。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幅美丽的花,小朋友们想看吗?出示由菱形、三角形、长方形、圆组成的两幅美丽的花。

  3.让幼儿说说这些美丽的花漂亮吗?(漂亮)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的特征是什么?

  4.出示手工折的燕鱼,让幼儿观察,指名说说燕鱼身体的外形各是什么图形?

  5.出示小鸡、小猪、小狗的图片,分别让幼儿观察说说他们的外形各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6.让幼儿观察我们活动的教室和生活的地方,说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菱形和梯形。

  7.指导幼儿区别正方形和菱形的区别。

  小结;正方形和菱形都有相等的四条边,正方形的四个角相等,菱形的两个对角相等。

  8.拼图游戏。(给每个幼儿发一副七巧板)

  9.拼好自己喜欢图案的幼儿自由汇报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景物?

  活动延伸:开展图形拆分和拼搭活动,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变化关系。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时幼儿的兴趣较浓,人人参入观察美丽图案各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说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菱形和梯形的时候,幼儿对生活中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说的较多,难点对物体表面是菱形和梯形说的较少,区别的不太清。也许幼儿平时不注意观察,见的较少教师引导的不到位的缘故。在拼搭游戏活动中,幼儿只能拼搭常见的景物。想象拼搭的能力较差,今后要加强幼儿动脑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2、大班数学教案《排序方法多》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排序活动感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多特征排序的方法。

  3.感受排序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整理”画笔图片;“画笔排排队”组图;“整理画册”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图片请幼儿操作排序激发兴趣

  ——熊猫奇奇和熊猫妙妙买了一些新铅笔,请你帮忙把它们放进盒子里。

  ——铅笔都放进盒子里了,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铅笔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排列的?

  二

  出示组图引导幼儿从多角度进行排序

  1.出示组图“画笔排排队-削铅笔”,引导幼儿了解画笔可以按照粗细进行排序。

  2.出示组图“画笔排排队-上颜色”,引导幼儿了解画笔可以按照颜色深浅进行排序。

  三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排序在生活中的作用

  ——奇奇和妙妙画完画,要把画放进画册里,可是画册太多太乱了,他们想先整理一下。他们想了一些整理的办法,分别是什么?

  ——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给画册排序?

  四

  请幼儿分组整理活动室在实践中进行巩固

  ——我们的活动室也需要整理,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

  ——在整理之前请想一想你负责整理的东西可以用几种方法来排序?你想选择哪一种?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33、大班数学教案《小狗的明信片》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多种梯形,巩固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尝试用正方形纸折或剪出梯形。

  3、愿意在尝试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已认识等腰梯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等腰梯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若干

  幼儿用书、正方形纸、剪刀

  活动过程

  1、找出梯形的明信片。

  (1)小狗给好朋友小猫寄了一张明信片、这真是一张特别的明信片,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出示等腰梯形的明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它象梯子,是张梯形的明信片。

  (3)小动物们都觉得小狗的梯形明信片真有趣,它们也都想要一张梯形的明信片。看看小狗这儿还有梯形的明信片吗?

  (4)教师出示多种形状的明信片,请幼儿观察并找出梯形。

  2、幼儿操作活动。

  (1)给梯形涂色。

  (2)记录图形数量。

  (3)变梯形。

  3、活动评价。

  我在导入时提供的形状一种是幼儿认识的图形,一种是幼儿不认识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帮助幼儿辨别什么是梯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认识梯形,难点是探索不同形状的纸变出梯形的各种方法。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请幼儿观察、比较。帮助幼儿辨别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有两条斜斜的边。

  动手操作,让孩子在操作中获取新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两个动手操作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变梯形”,我准备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请幼儿想办法把这些形状的纸变成梯形的纸,一开始,很多幼儿都不太会,我提醒幼儿可以把它先折一折,让它变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幼儿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把这些图形都变成了梯形,本来这里还要请幼儿把变梯形的方法记录下来,但这里时间太长了,所以我临时改变了计划,请幼儿变好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变的就可以了。

  第二个操作活动是“给梯形涂色”,我准备了有各种图形拼成的人、房子、马,请幼儿找一找梯形在哪里,找到后给梯形涂上颜色。这一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了更深的印象。第二个活动中幼儿的成功率明显的提高。以上两个活动让幼儿很好地感受了知识形成的各个过程,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行为更加主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