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摘要:本文是笔者通过三个阶段,采取观察、讲演、个案跟踪等方法,利用不同的途径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的一次尝试性探索。通过近一年来的研究,明确了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需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只有多为幼儿提供机会,不断实践、体验、感受,才能使幼儿逐渐形成习惯,具有稳定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品德 训练 家庭教育 游戏 分享 激励
一、问题的提出 :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当前在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提醒我们要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二、研究目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品德培养主要内容是:“萌发幼儿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其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动、开朗的性格等。“对大班
- 对幼儿争吵现象的看待及引导
- 培养幼儿勇敢自信的意志品质
- 浅谈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 教师怎样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 幼儿文明礼貌教育实践中的反思与措施
- 通过乡情教育培养幼儿社会性情感
- 爱祖国爱家乡要从幼儿抓起
- 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实施方案
- 德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渗透
- 学习正确与他人交往
- 从“分苹果”现象谈幼儿分享与谦让品质的培养
- 3―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
- 让幼儿拥有自信
- 透视孩子的“攀比“消费
- 小班识字教学:三点水教学(语言)
- 悔之不及
- 语文课文 人物描写一组的教学设计 课后习题答案
- 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 为什么蜂会蜇人?
- 2022抖音霸到爆的句子179句
- 中班语言课教案《家》反思
- 你对课文描写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