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登山》教学设计之四

14《登山》教学设计之四

14《登山》教学设计之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