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异常行为(上)

合理的异常行为(上)

合理的异常行为(上)


  在成人眼里看来是异常的行为,对儿童而言往往有着特殊的成长意义。这些异常行为的产生,大致有三种途径。 

  “异常”法则一:好奇+有限的知识――“异常”行为 

  儿童渴望了解世界,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希望用某些方式进行探索,但因为有限的知识与能力,只可能做出简单的、模仿的、“荒唐”的、顾此失彼的尝试,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行为准则知之甚少,出现“异常”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爱迪生为了想知道小鸡怎么出来,而用自己的体温去孵小鸡;少年林肯想知道父亲送给他的小斧头威力如何,砍了父亲心爱的果树;好好的玩具经常被孩子拆得支离破碎,是因为孩子想看个究竟:为什么车子会跑,为什么机器狗会叫。 

  “异常”法则二:“心结”+误导――“异常”行为 

  儿童有着特定的心理需要,有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成为“心结”,进而影响行为与情绪。如果成人不了解儿童内在的需要,只简单地依据他们的外在行为进行评判并作出反应(如关注或训斥、限制或鼓励等),就可能强化这样的“异常”行为。如有父母平时较忙,可能对孩子关心不足,而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却突然给予特别“关注”,这样的反差会给孩子一个信号:学习退步将获得父母的关心!虽然这种关心更多的是父母的训斥与批评,但在孩子眼里,总比漠不关心、毫不过问要强。以后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孩子会试图以不良的学习表现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转载自《文汇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