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统计图评课稿

扇形统计图评课稿

扇形统计图评课稿

1、扇形统计图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扇形统计图

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回顾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为迎接奥运会的到来,班集体准备发动大家折幸运星的活动,我们要买合适的颜色纸就需要调查我们班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可以怎么办?你会用到什么方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刚才,大家想到了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来反映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的统计知识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统计图。板书课题: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填写统计表,并计算百分比。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可以用统计表,我们一起来填写,同时我们要结合前面所讲的百分数知识,计算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在word中制作统计表,并根据计算出来的百分比填写相关数据。

   提问:填写红这一栏的百分数是怎样得到的?又表示什么意思?

  2.选择统计图,感知特点

   教师:根据统计表我们可以制作出什么统计图?为什么?

   引导感知特征:只需记录数量的多少,因此选用条形统计图,没有记录增减变化的需要因此不选折线统计图。

   教师引导:与统计表相比它能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什么?它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3.教学扇形统计图

   教师利用word,直接生成扇形统计图。

   教师: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从中能发现什么?比一比谁的发现更多?

   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扇形统计图,整个圆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说一说每一部分扇形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见解。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关注整个圆的含义以及每块扇形的含义。

  反馈:教师请几个同学到屏幕上去指一指自己的发现。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67页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先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并检查同学是否已经掌握。

  教师:我们一起来判断以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是否正确。(展示两三位同学的计算以及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答)

  教师:从同学们的解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圆代表全班总人数(课件强调),每块颜色代表参加每类活动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课件强调)。

  2.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三种统计图。

  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

  教师: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应结合图示,并结合具体情景来进行理解。

  教师:根据我们对三种统计图特征的认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下列数据。

  (1)红光小学2002~2006年树木总数情况统计表。

   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

   总量(棵)100120150180200

  (2)红光小学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其他

  百分比(%)2520151525

  (3)红光小学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其他

  数量(棵)5040303050

 课后小结:

第2课时扇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06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发现,现在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发言?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的发现思考: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06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两个扇形统计图的圆都代表相同的含义土地总面积,(课件点出课堂活动第2题改变题目增加两个参数美国、俄罗斯的面积和人口)现在呢?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从1996年到2006年,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课后小结:

综合:统计活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教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

  板书课题:综合统计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教师: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一)。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教师: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

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

   让同学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

   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

   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71页统计表(二)。

    (4)制作统计图。

   教师:根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部分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际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

  (5)看图和看表分析

   教师: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教师: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能否发现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锻炼和营养搭配。

  (6)然后解决教科书72页第(4)题的第②个问题。

   教师:如何才能知道现在班上有多少个同学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回顾最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点数)算一算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综合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小结:

2、画评课稿

《画》评课稿

《画》说课稿

《画》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一、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认: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理解:理解: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⑵ 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⑶ 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再记住它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内容,懂得这首古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都能够理解其义。

 

二、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读准、读好、读懂、读背。

  1、读准:

    初读古诗,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学生连字音也读不准,哪来读的感悟。这里我安排了各种读法,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所有的汉语拼音,能够独立地拼读音节,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拼读,再同桌互读,接着指名读(2~3名),然后分小组读,最后齐读。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读好,有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这首古诗只有20个字,但是里面的字比较难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难区分,比如说色读成sh,近读成jng,还有听、声、春、惊。近听水无声。这一句特别难读,学生容易把近听这两个字都读成后鼻音。我把这些字着重让学生练读,分开读,连起来读,放在诗句里读,直到学生读好为止。在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要沉着,不能浮躁。

  2、读好:

    怎样读好,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① 让学生听读,我范读,学生听;② 标上停顿记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后反复练读,采用自由读,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

  3、读懂:

    我这里所说的懂,并不是说要说出每个字词的意思。根据一年级的特点,我只要求学生初步知道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水无声、花还在描写的就是这幅画。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反复读。读好后,我例举诗中的一组反义词远──近,通过采用各种形式反复地读,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反义词,然后到书中找出其他两组反义词。

  4、读背:

    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不断的练读,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背出了,还不会背的学生,让他们课后再读,要求人人会背。

  通过读准、读好、读懂、读背这四部曲的层层深入,完成了读的教学目标。

三、本课的字词我是这样处理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

  然后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来,反复练读,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读的时候及时正音。然后把拼音擦了,再练读。接着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来送信拿到信的小朋友大声朗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让其他人送信。学生们在学中玩,个个兴趣盎然。这些都是巩固识字效果的方法,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在教学中创造各种再现重认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把已经学过的生字进行温习巩固。

  本节课要学生会写两个生字人、火。写字时,首先还是要规范写字姿势,这是他们入学时就反复强调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事虽小,但危害不小。我在写字前要求学生背写字姿势很重要,身体做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这样耳提面命,时间久了,印象也就自然深刻了。其次要着重强调写字的笔顺,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来写。最后要求写好每一笔,摆好每个字的结构。每课书后面都有描一描,写一写。我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自己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让学生书空,书笔画,再描一描,最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3、江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听课稿,分享江南听课感受和记录

江南评课稿第一篇: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听同教研组黄老师执教后,感觉整堂课有景、有情、有韵,《江南》的美已深深流入孩子们的心田。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教师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的孩子会问:怎么去?教师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去了一次采莲吗?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三、推敲词句,体会美。

  经过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体的。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诗句的美,还得通过细读课文,品词析句来完成。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什么叫何田田?再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会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各异的动作,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教学第二句时,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教师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待学生看课件出示的图后,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鱼儿嬉戏的动态美、人们采莲时愉快的心情在这一品一议、一演一读中得到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评课稿第二篇: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中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比学会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平时的课堂中李老师肯定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所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课堂常规照样能做到有动有静收放自如,这绝非一日之功,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难以保持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注意动静结合,我们的舞台赞江南活动就是孩子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诗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复读,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提到表演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表现了极高的兴致,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进入到角色中,李老师用心良苦给每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头饰,配上动作,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李老师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生字环节,老师充分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形成人人正当小老师的局面,老师则退居幕后,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

全诗虽然只有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先出示图,让学生知道这儿的莲蓬特别多,从而引出江南可采莲,而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李老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荷叶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接着通过指名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习惯性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4、减法评课稿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新知做铺垫。

板书设计: 减法

4 - 1 = 3

减号

5、立体图形的拼组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立体图形的拼组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带来的实物,并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2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物体、说感觉、给物体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6、0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掌握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在黑板上画好田字格

 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狼来了》的故事。(播放动画课件)

 第一天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有5个人扛着锄头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教师指导学生用5来表示;第二天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有4个人扛着锄头匆匆跑来帮助他,教师指导学生用4来表示;第三天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头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于是教师提出问题:没有人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当有学生回答用0来表示的时候,教师给与肯定,从而引出本节课题:0的认识(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0的第一个含义:没有。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在哪见过0?(让学生尽情地说)

 2.0表示起点

 刚刚有同学说直尺上也有0,你们都找到了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右边数字越大,也就是说,数越大,离0也就越远。A、从0到1是一段,用数字1表示;从0到2是两段,用数字2表示;从0到3是三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4是几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5呢?

 师: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0还在1的前面,那这里的0还是表示没有吗?那0还可以表示什么?人们在用直尺量东西的时候,都是从0开始,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点,0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想想我们学校操场上的赛跑跑道,有没有见到0呀?看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课中操

 三、学习书写0

 1. 师:仔细观察,你能说说0像什么吗? 我们给0编首歌吧。

 听老师的儿歌: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 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写0

 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右上角,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还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在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在向右上拐,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在空中写一个0。

 3.打开书描红30页,比一比看谁描写的准确又漂亮。

 四、延续故事情境,讲授0的加减法

 又是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一共有8只羊在山上吃草。引导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0+8=8;放羊娃觉得无聊极了,于是呼呼大睡起来。等他睡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羊不见了踪影。8-8=0时,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认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五、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1、摆铅笔游戏:你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摆铅笔,说算式。

 a、摆3根铅笔,然后拿走3根铅笔,桌面上还有没有铅笔?怎样列式?0表示什么?

 b、摆5根铅笔,然后拿走5根铅笔,桌面上还有多少铅笔?怎样列式

 ③学生自编一道得数是0的算式。

 2、(课件:苹果树)

 ①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3个)图片一

 ②摘掉一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3-1=2个)图片二

 ③摘掉两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3-2=1个)图片三

 ④摘掉三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3-3=0个)图片四

 想一想 口算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六、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教师点拨,让学生总结收获。收获最多的学生,教师奖励他(她)一颗小星星。

 课外延伸: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0?(提示:温度计)

 想一想温度计上的0 表示什么意思呢?

7、比大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各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1课时)

第一单元:数一数 (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 汇报。

1. 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 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 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 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 垃圾箱、国旗护栏 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 高楼、

个数是6的有 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 小鸟、

个数是8的有 小树

个数是9的有 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 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8、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情景导入,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有几个陌生的老师来我们一(2)班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不要紧张,这些老师给我们带了很多好东西,看一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吗?

学生齐答:想.

教师展示箱子里面的物品,并让学生一起说出物品的名字.

二、新授互动

师:你们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吗?同桌和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好,现在我请两位同学上来分一分!那么大家认真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把长长方方的分成一类,把正正方方的分成一类,直筒筒、两头圆圆的分成一类,还有就是把圆圆的球分成一类.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四类形状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齐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认识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那么大家来说一说这四种图形有什么特点呢?拿出你们带来的物品观察一下. 每一名学生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品观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我现在请同学来说一说.

小组汇报,学生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第一小组汇报: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六个面,相对的面是相同的.

第二小组汇报: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六个面一样大.

第三小组汇报: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

第四小组汇报:球是圆圆的,能滚动.

师: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生: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六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六个面不一样大.

(教师板书)

师:非常棒,大家一起来齐读。学生齐读。

  三、猜谜游戏

教师板书问题:(指名学生回答,看谁说得又准又快)

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圆)

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正方体)

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圆柱)

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长方体)

四、实践活动

出示图片:课本P71练一练

第1题:找朋友(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全班点评)

第2题: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全班点评)

第3题:搭一撘小小建筑师

  指导学生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挑选一些拿到讲台上展示,并且告诉大家里面都用了哪些图形。

五、小结

  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找一找生活中是这些形状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或 把它们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

六、布置作业: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八、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行为,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猜一猜 从箱子中中依次拿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活动,如摸一摸、认一认、猜一猜、摆一摆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

3、感受数学之美。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9、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认读整时时间观念的建立的顺序编写。

钟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学具: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它有三条腿,白天、黑夜不停跑,发出嘀哒、嘀哒声音提醒你,早睡早起习惯好,谁知道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有趣的谜语易于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应该很容易猜出是钟表。)

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

师:对啦,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3、揭示课题: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课一开始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形式引出钟表,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小朋友拿出钟面模型,看一看、拨一拨。

2、小组交流: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出①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②钟面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从小到大顺序围成一圈;③分针跑得快,时针走得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加强钟面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钟表知识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思路的主要依据。]

(二)认识整时

1、拨钟报时游戏

教师把钟拨到几时,让全班同学说说钟面所指的时刻是几时。

追问:这时分针指向的数字是几?时针指向的数字是几?

2、让学生观察8时、3时、6时、4时、9时等几个钟面。说一说,表示整时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小结:当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同桌互动:一人说时刻,另一人拨钟面;一人拨钟面,另一人说时刻。

4、师发指令:学生拨出12时过一小时后是几时、1时再过2小时是几时、3时再走一圈是几时等。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动手拨一拨中感受整时,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整时的形成及特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5、引申: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答手表、手机、电脑、电视、电子表)

认识电子表,并教学电子表上时间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整时的两种写法教学中,时刻的后一种写法使用非常普遍,通过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由电子钟表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认识小明的一天。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如何珍惜时间呢?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2、出示P85小明的一天图片(或者制作成课件)。

(1)引导学生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学情预设:一些学生可能不太在意是上午、中午、下午的时刻,还可能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2)小结: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明那样,做时间的主人,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这样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跟同组的小朋友说说。

(教学设想:用课件演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基本练习、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一天中有早上8时和晚上8时等知识拓展融于一个具体情境中完成。并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永不停歇的,要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二)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的部分练习题,集体反馈评议。

2、听故事做练习。

(1)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大约8时来。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应该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全班交流后,归纳:

8时刚过:分针刚过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刚过;

快8时了:分针快到12(还没到12),时针接近8,就是快8时了。

(2)出示书上P87第6题图,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

(三)出示时钟演变过程,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那你们知道钟表的由来吗?请看:

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后来又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关于钟面上和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四、课堂总结。(略)

10、认识米评课稿

(评价目标2)

钢笔长15( ) 长颈鹿高4( ) 小华身高120( ) 数学书长26( )

四、活动应用 (评价目标2)

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五、评价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米

最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学习目标检测】

1.最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 )作单位,它可以用( )表示。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

(2)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4.小刚身高有多少?

11、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

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12、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13、四边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 ?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到图形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闪动图形)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图形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真美!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自动门上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橘黄色(菱形)地砖的形状,足球场上拦网架上的形状(直角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

1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评课稿听课记录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说课稿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八课的学习内容。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本文的主题是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既承接了上节课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的内容,又紧扣了观察和发现这单元一主题。

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㈡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特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⒊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㈢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⒈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⒉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二、说学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但是与本文相关的地理知识储备不足。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创造力强,出现了抽象思维,但还是需要感性经验的辅助,这都是我本节课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所以我借助了世界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说学法

㈠说教法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而老师最重要的是贵在得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引导法和朗读体会法来教学。

㈡说学法

在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指导下,我确定如下具体学法:读读、想想、划划、议议。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体会人物心情等多种途径,积累语言,体味作品的精神美。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分别是:

㈠导入环节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该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用心来学习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板书课题,齐读)

㈡新授环节

⒈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⒉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检查自学要求之一

①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②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指读)

③请同学们看大陆漂移(板书: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我出示相关的资料介绍。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一个假说,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海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在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地貌。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④引导同学们观察,当中有静谧宁静都表示静。抓住静 ,引导同学们在积累本上积累更多的词语。

寂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齐读)

⑵检查自学要求之二

①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②介绍魏格纳的资料(板书:魏格纳)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⒋以读带讲

⑴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在观察地图的时候有什么惊人的发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至4自然段,并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这一句,提出问题:

①这两个地方指哪两个地方?

②吻合什么意思?

③我们看地图和地球仪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④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问题讨论总结后引导学生体会魏格纳惊喜的心情,自由练习这句话,把惊喜的心情读出来。(范读、个别读)

⑵同学们有过惊喜的感受吗,惊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那么文中魏格纳有了惊人的发现之后的惊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幸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⑶小组讨论汇报: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他靠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①仔细观察(板书)。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魏格纳幸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②敢于思考(板书)。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③反复求证(板书)。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也曾有人提起过,虽然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但是魏格纳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的精神支持着他踏上求证之旅。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表现了魏格纳求证的艰辛,也表明了魏格纳求证的决心。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㈢巩固环节

请同学们回答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总结时对应板书做出强调,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㈣结课环节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㈤拓展延伸环节

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②请同学们收集关于观察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小故事,积累在作文素材本上。

(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两者任选其一做拓展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指板书说)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附上板书: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魏格纳 仔细观察 大陆漂移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15、卡罗纳评课稿

《卡罗纳》评课稿

《卡罗纳》评课稿

我听了陈老师的课,受益非浅。陈老师为了突破重点,较好地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把课文重组成两个版块。

一:找出描写卡罗纳的悲痛欲绝的语句,体会感悟,指导朗读,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二:再读课文,找找卡罗纳身边有哪些人在关心他,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说说他们是怎样关心卡罗纳的。

课堂实录一:

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悲痛万分,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卡罗纳

心情的语句,再认真读读,用你的朗读声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生默读找划语句,一会儿几个同学就认真地练读起来。

师: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卡罗纳悲痛的心情。谁先来读一读。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从卡罗纳的脸色中体会到他失去母亲是多么的伤心、难过。

师:卡罗纳承受着多么巨大的悲痛呀!谁再读。(指名读)

师:你体会到了卡罗纳的悲痛。让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哪句话体会到了卡罗纳的心情。

生2: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哀,他羡慕我还能拥抱妈妈。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卡罗纳的内心,读。(学生齐读)

师: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是那样的痛苦、伤心。假如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伤心。

生2:帮助他走出伤痛。

生3:鼓励他,让他重新快乐起来。

这堂课,陈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让听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鸣。我觉得陈老师的既完美,又完整,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让我受益非。

16、塔石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塔石听课稿,分享塔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塔石评课稿: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语言纯朴。在教学中,吉老师用她那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简而言之,我觉得吉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上课伊始,吉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乐曲,配以教师优美的诗意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吉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四个词语时,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比如老师问: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办?学生马上说:人们就要脱鞋绾裤。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协调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两个词语时,不仅让学生看图理解,而且还指导读,通过一看,一想,一读,美丽的画卷便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之间。最后在教伏字时,吉老师又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很形象,老师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便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表演中理解了词意。老师就是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三、浓浓的诗画情。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吉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吉老师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再看这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经过吉老师独特的解读后,把它调整为这样一首清丽的小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引读之后就是配乐朗读了,大家好象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诗人,用诗人般的情感和语气读出了搭石的美,人们的情感美。这多亏了吉老师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设计,诗意的交流,才会有一个个的小诗人的出现。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吉老师将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我相信,通过这次观摩会,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17、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一篇传统课文,语言精炼、感情内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中华儿女对这一世界奇迹、民族象征的自豪之情。

整节课,金蓓蓓老师抓住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不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感受句中的智慧和血汗两个词语的内涵。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节课上,我边听边观察边思考,发现xx老师的《长城》一课,与众不同,极富特点。

首先,我认为金老师的这个切入点找的十分精妙,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思考感悟的热情,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她的这一设想也确实符合学生的实情,证实了她的这一思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认真研究学生学情的结果。

其次,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各段感受智慧与血汗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感受比照写法的作用,并不断抓住文中一些数字说明的语句,指导学生采用比照的写法把它形象化,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比照这种方法,并学会及时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这一做法说明,王老师在备课时并不是孤立的备这一课,而是自觉地联系了单元特点、单元重点,训练要点在备,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的落入了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第三,金蓓蓓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她所展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罢,文字也罢,都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处处显示出她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为上好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王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游刃有余。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四,金蓓蓓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自己搜集来的有关长城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长城的认知,弥补了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等等造成的缺憾,使得没有亲身感受过长城雄伟气势、不了解长城乃至中国历史的学生对长城这一停留在语言和图片中的形象变得亲近、立体起来,使得学生对长城这一民族的象征、中华的骄傲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师引读文章最后作者的赞叹时,同学们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当然,也正是由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扎实,资料的引入特别丰富,导致这一课严重超时,然而,这个现象也给我们全校语文教师提出一个个急需解决的教研问题,那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把一项项繁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训练要点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如何合理化地处理和运用教师、学生搜集来的以及教学参考和课后资料袋里提供的大量资料,如何给我们平时略为浅薄的课堂增加容量但又不至于过度臃肿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使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通过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得到有效的提高。

长城评课稿第二篇:

《长城》评课稿

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陈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陈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后面的教学,陈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陈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

18、猫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猫》

教材分析

1.《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体会猫的特点,感受猫的可爱,学习作者在语言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特别方式。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学生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激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2、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导语: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老舍吧?他的作品言语朴实,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文章。

2.揭示题目:猫(读题)

学生齐读题目

了解作者,熟悉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①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

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3节,第二段:第4节

(一)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述这一段内容的句子。(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这一段中的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板书:古怪)

读出句子语气。

3.这一段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它的古怪呢?自由读第一段。

交流后出示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胆小、勇猛

4.运用中心句归纳段意。

(1)温习学过的中心句归纳段意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5.朗读第一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分段

代表发言总结分段

学生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举例理解古怪一词

自由读句子,体会语气

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积极表述中心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清文章结构,善于从整体驾驭课文

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学会寻找理解词语的方法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三、落实训练目标

1.读文章第二段,思考句子间是什么关系?

(总分总)

2.用中心句归纳法概括段意: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淘气)

3.齐读第二段

默读课文,思考

先总结再交流

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什么样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怎样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先找到中心句,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桌交流,试说出中心句法的主要方法

及时记录笔记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学会总结

五、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②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时古怪

胆小 勇猛

猫:

小时淘气 玩耍 跌倒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主动参与的时间长,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2.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3.善于倾听,并能够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4.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5.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认知。

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和人的和谐情趣。如学习第二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会人和猫的和谐情趣。

接下来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节,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在这节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其次,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

19、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利用口算灵活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除法笔算。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灵活的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1406 2604 2505

  1603 2406 1507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50( )<1600 150( )<1300

  订正:1600里有6个250,所以2506<1600;1300里有8个150,所以1508<1300。

  教学意图:因为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所以在复习中首先安排了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帮助学生回忆这一知识。然后利用第二题,为整十数利用口算试商做准备练习。

  2.学习新课。

  (1)出示:1160192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这道题,然后讨论应该怎样试商。学生经过讨论后,教师可以找几名学生来说一说试商的方法。

  订正:1160192,被除数是四位数,除数是三位数,在除的时候,应该先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发现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四位,所以商应该写在个位上,把192看作200来试商,商5小了,调商为6合适。

  订正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这道题计算出来,计算结果是:1160192=68。

  教师进行小结: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用的是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百数去试商。

  (2)出示1160142

  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如果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答,情况是怎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

  学生尝试以后,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样试商的。有什么感觉?学生会回答:如果把142看作200来试商,先商5,发现商小了,要调商,结果调了好几次商才合适。有的学生会说:把142看作100来试商,也是这样。

  这时,教师可以顺势提出:既然把142看作整百数来试商不方便,那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试商呢?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如果学生研究起来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上的两种思路,采用比较、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小勇是怎样想的?小芳是怎样想的?

  经过讨论,学生理解了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的思路和方法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一下这道题。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你还能想出其它好的方法吗?启发和鼓励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采用其它的方法试商,帮助学生掌握更简便的方法。

  (3)对比 1160192和1160142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道题进行对比观察,通过观察除数的区别,探讨采用不同试商方法的原因:如果除数接近整百,就用整百来试商,如果除数不接近整百,就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4)反馈练习

  先想一想下面各题怎样试商简便,再计算出来。

  订正:162可以看作160来试商,246可以看作250来试商。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先复习上次学习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疑问,以疑激趣。然后让学生放开思路,思考解答的方法,再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应该根据题目,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具体到这节课,就是根据除数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选择试商方法。

  3.巩固练习。

  (1)计算

  ①150的2倍、3倍9倍,各是多少?

  ②250的2倍、3倍9倍,各是多少?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36( )<660 155( )<500

  163( )<1380 175( )<1150

  订正:1364<660 1553<500

  1638<1380 1756<1150

  (3)计算

  750150 1240240

  710163 2024241

  订正:750150=5 1240240=540

  710163=458 2024241=896

  (4)有趣的练习

  通过计算看看商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740148 820164 770154

  1280256 1310262 1220244

  订正:通过计算,这些题的商都是5,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正好是除数的一半。找到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编一些这样的题。

20、位置评课稿

一、谈话导入

活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应的习题

上、下、前、后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 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

21、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操作开始的,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原有认知水平及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中,找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进行优化选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方法。在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与学情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但只局限于对单一图形进行简单分析。本节课可以巩固已有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能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通过比较、归纳,选择求组合图形的最优方法。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渗透转化、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并选择优化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组合图形

1.用已经剪好的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作品。

说一说,你拼成的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y1] 的?

2.它们的面积怎么求[y2] ?

小结:像这样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3.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4.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些什么[y3] ?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用已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体会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是组合图形。再观察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使学生逐步熟悉组合图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交流,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我们同安进修学校附小有一块草坪(如下图)。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y4] 有多大吗?

2.自主探索,交流方法。

⑴认真观察这个图形,谁来说一说你准备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上画出辅助线,师:为什么要画上这条虚线呢?(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的基本图形)

说一说:组合图形和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y5] ?

⑵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

画一画,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你已经会计算的基本图形。

⑶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⑷把大家展示的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小结:刚才大家在汇报时出现三种方法[y6] ,一种是分割法,一种是添补法,一种是割补法。但无论是那种方法,他们的目的都是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转化是我们学习数学经常要用到的一个方法。

3.选择方法,计算面积。

汇报交流,优化方法。

小结: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要选择简单的方法。分割的图形越少、越简单,计算就越容易。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尝试、合作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实现方法的最优化。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y7]

1.计算下图的面积,选择正确的方法。

2.下面是我们学校的一块绿色实践基地,请你计算它的面积。

3.学校要把这块绿色实践基地分配给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请你帮忙设计方案,并计算出每个年级的实践基地面积。

4.下面是一副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64平方厘米,你知道其中每一块板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设计思路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展开教学的,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实践、思考问题的探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用已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体会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是组合图形。再观察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使学生逐步熟悉组合图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充分考虑儿童的原有认知水平及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亲身经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三、在探索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设计,力求有效渗透转化、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精心的设计,这种思想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终身受用。

22、统计与概率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统计与概率内容变化及教学启示

统计与概率是实验稿所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思想、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和区别、课堂上应当突出的关键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认识上的分歧。为此,新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明确统计课程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观念,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亲近数据,初步培养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对随机现象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重新梳理、整合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相关教学要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关键。

一、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内容

实验稿在前言部分给出了各部分内容学习的关键词,也是相关内容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谓核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概括很多知识的共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1]就统计而言,实验稿给出的关键词是统计观念,其内涵是: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容易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质疑评价是统计观念所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相应地,新标准给出的统计学习的关键词是数据分析观念,其内涵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对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逐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重视上;区别在于,后者更加关注数据在统计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数据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数据处理过程所蕴涵的更为一般的数学思想。

1.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统计就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

当今世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大量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取信息、作出决策的例子。因此,必须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所谓数据,是指用来描述对客观事物观察测量结果的数值。当我们对某个随机变量(比如某个年龄的学生身高)进行观测时,事先不能预料会取到谁的身高,而一旦某位同学被抽取到,就称这个人的身高数值为这个随机变量(身高)的一个观测值,即数据。[2]广义地讲,数据不仅指具有现实背景的数,也包括图和语句。比如,网络中的搜索引擎就是用统计方法进行语句检索的,此时统计所处理的数据就是语句。[3]

作为统计研究基础的数据,往往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这种随机性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例如,记录某位同学每天的上学时间,每天得到的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事先无法确定;但只要记录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确定的信息,比如该同学每天上学时间大约是多少等。

构成数据随机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数据的抽样过程。首先抽样方法本身通常是随机的,因为按随机性原则抽取的样本,能够较好地排除人个主观的选择与成见,从而使得样本能够尽可能具有对总体的代表性;同时这种代表性也不是绝对的,相对于总体参数而言,它只是趋近于后者,而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后者。其次,抽样过程中的数据本身也可能是随机的,特别是连续性数据的测量,由于测量工具、观察者角度、测量时间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每次测量的结果事实上都会存在误差,也就是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二是由部分推断总体的过程。统计推断不同于演绎推理,它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不一定准确无误,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好的统计方法能够保证这种出错的可能性较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概率事件的随机性,而上述数据随机性则主要表现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换句话说,引导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体会随机思想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需要我们特别予以关注的一个重点。

2.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不同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

对不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源自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样本数据的不同理解;二是基于研究问题的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对于两家公司最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数据,我们既可以逐年比较它们的绝对数额,也可以逐个分析每家公司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前者有利于我们了解每家公司的实力,后者则有利于我们掌握每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又如,有两组同学的投篮成绩,一组是10人,另一组是8人。对这样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是否一定要采用平均数呢?结论自然不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两组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可以取每组成绩的均值──成绩相对比较均衡用平均数,有极端数据也可用中位数;如果想从中选拔投篮水平高的选手,则可直接比较每组的最高成绩或前三名成绩,等等。这就是说,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应该依赖于研究问题的目的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

小学数学中对统计图形的选择以及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不同的问题,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样的数据,希望研究的问题和获得的信息不同,所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自然也应有所区别。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也就十分正常了。同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本身通常很难区分对错,能够区分的只是好与不好──如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这样的方法就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这也是统计与确定性数学内容十分重要的区别之一。

3.统计体现了一种不同于确定性数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由于其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确定性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遵循约定的原则进行严格的计算或者推理,因而更多体现的是演绎;统计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随机的,是非确定性的,需要通过较多的数据进行推断,也就是通过个别来推断一般,因而更多体现的是归纳。[4]

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还有别于一般数学规律和公式的归纳过程:公式和规律往往是确定的,学生用于归纳的素材可以不同,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相同的;统计活动中的归纳往往需要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炼信息、把握规律,或者从样本出发推断整体,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就具有个性化特点。显而易见,经历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结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初步学会用不确定的思维看待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知道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处于随机状态,它们是否发生以及怎样发生尽管不能完全确定,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教学要求有所调整的内容

新标准在进一步明确要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内容核心的基础上,又依据广泛调研的结果,针对教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梳理并整合了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内容。就小学阶段而言,内容难度有所降低,容量有所减少,具体有以下几点:

1.第一学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学生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和表格,但显然不是指规范的统计图表形式,如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图等。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将数据整理的结果清楚地呈现出来,我们不仅无需提出方式上的要求,而且应该鼓励他们采取富有个性的不同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注意力过早集中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制作等技能的学习,从而影响对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等学习过程的兴趣;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基于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从数据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收集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和交流作出判断。

2.对平均数的认识从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从第二学段移至第三学段。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开展统计活动时,关注的重点通常是一组数据内部所蕴涵的各种信息,例如,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哪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与学生自身有关的数据处于什么位置,等等。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则应该更多地学会把一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学会从整体上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或把一组数据与另一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用来刻画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因此,在学生初步积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之后,再安排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是较为恰当的。

另一方面,尽管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但真正理解它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恰当地使用平均数,却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尤其是,如果在学习平均数之后,接着安排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就势必会涉及这三种统计量的比较和选择,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到底选择哪种统计量更具有代表性?真正弄清这些问题,既需要对统计活动的现实背景以及相关问题的特点具有较为透彻的理解,而且还涉及函数概念以及相关的代数运算。所以,把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移至第三学段是较为务实的选择。

3.降低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

统计和概率都是用来摹写、刻画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所谓随机现象,是指结果与条件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的现象,即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尽管统计和概率都研究随机现象,而且从知识逻辑看,统计学的研究需要以概率论为基础,但从认知角度看,统计比概率更为具体,概念和定义也少得多,因而小学阶段通常以统计内容的学习为主。

新标准在第一学段删除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同时在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中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关注:一是明确所涉及的随机现象仅限于简单随机事件,即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亦是相同的;二是只要求对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求进行定量表达。显然,这些教学要求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试验、游戏等蕴涵随机现象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相应的思维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学会从数据的角度看待可能性大小,知道有些事情需要通过调查去估计或推断,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习惯,而不是急于从定义和假设出发进行概率计算。

4.删除了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教学要求。

就一组数据而言,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符合或近似地符合正态分布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数据的分布是偏态的,也就是存在极端数据。对于后一种情形,如果不加分析地采用某种统计量(如平均数)去表示它们的整体水平,则可能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所谓的数据误导。认识到数据有可能产生误导,就应根据数据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以便更为客观地反映数据特点以及相关现象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考察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计算极差、方差等使数据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得以显现。显而易见,由于中位数、众数等知识的后移,对上述内容的认识和体会自然也不再适合放在第二学段。

三、几点教学启示

如前所述,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重要的不是制作统计图表、计算平均数,以及求某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是要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包括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初步建立随机的概念,学习如何去判断事情的主要因素[5]。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关键应依赖于他们的经验,特别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经验。也就是说,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组织、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作出判断、进行预测,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途径。

1.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首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够想到通过设计简单的数据收集计划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有用的,数据中往往蕴涵着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和决策。

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或使问题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引导他们提出一些与自身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并使他们提出问题的自然倾向得到保护和延续。例如,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饮料,喜欢的电视节目,作业本上小红花的数量,等。对第二学段学生来说,应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与学校、家庭、社区有关的现实问题,并把兴趣从自己的周边环境逐步转向其他情境,包括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以及其他学科中具有特定意义的问题。例如,自己家一周扔几个垃圾袋,同学们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情况,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情况,当地的气温变化情况,某种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还应适当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第一学段可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举手数数、逐个询问、投票等方式获取数据。第二学段则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一些实际调查或测量活动,可以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也可以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此外,作为收集数据计划的一部分,还可提醒学生:要根据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适当调整相关选项甚至是最初的问题;也要注意数据收集的一些具体环节,如提什么样的问题及向谁提问题,观察什么及什么时候观察,测量什么及怎样测量,等等。

2.用不同的方式整理和展示数据。

无论是调查、测量,还是试验,得到的数据通常都显得有些杂乱,此时就需要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整理数据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数据、获得信息,同时也是为了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别人分享对问题的理解,并引发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从而也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地展示数据。

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分类。分类是需要标准的,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由此获得信息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呈现每个数据逐步过渡到分类呈现数据,以及按不同标准分类呈现数据。例如,就家里有几口人这个问题,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小组里每个同学家里的人数,此后可以逐步过渡到要求他们按3人以下、3人及3人以上的标准分类呈现全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情况;到了中年级,除了要求按家庭人口数进行分类之外,还可要求按两代人、三代人、三代以上这样的标准重新分类,从而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给出标准,并注意标准自身的严谨性。这里,数据类型标准通常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数据的数值范围标准则需要多一些指导。例如,就喜欢的小动物这个问题,学生通常不难给出标准;但如果进一步讨论你家饲养某种小动物的情况,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困难。此时要通过组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诸如不养、养1只、养1只以上这样标准去收集和整理数据。

至于数据的展示方式,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引入相关统计图表的必要性,并在统计图表的选择过程中不断把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数据展示方式。此外,还应适当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中了解各种富有特色的数据展示方式。

3.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

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以便从数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发现蕴涵其中的一些规律,是数据分析观念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般认为,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包括各种自己的方式)中获取信息、作出估计或推断。

第一,要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个别数据(尤其是极端数据)逐步过渡到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例如,就全班同学身高情况这个问题,学生通常首先会关注这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的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这组数据中每个高度段各有多少人,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多,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少,自己处于什么位置等问题,从而使他们初步体会分析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二,要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把一组数据看作一个整体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对两组相关数据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楚地确定两组数据间的异同,仅靠说明每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或数据分布情况是不够的,由此引入均值的概念;也可在讨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全部数据的分布情况后,要求学生找出一个能够代表这组数据整体水平的数值,从而感受平均数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它在相应现实背景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三,要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能够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例如,从自己班同学中超过一半的人有蛀牙,是否可以推出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乃至全校所有同学的蛀牙情况?上面哪个判断要可靠一些?要使推断更加可靠可以怎样做?事实上,这样的推断或多或少已经涉及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尽管小学生不大可能也无需理解样本与总体等概念,但可以借此初步感受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在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如上的讨论,或者将从全班同学中获得的数据与更大范围的相关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比较,相信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基于数据所进行的思考也将更加深入。

4.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我们知道,判断一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列举出这个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再根据这些结果作出判断。二是先进行试验,并记录由试验所产生的数据,再根据收集的数据去估计相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实上,上述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定义和假设的概率计算,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推断。在第二种方法中,尽管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但是只要摸的次数足够多,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进而做出相应的估计和推断,而这些正是数据随机性特点的基本内涵。因此,这样一种运用数据进行估计的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统计与概率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凸显随机思想。

此外,在上述摸球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讨论: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准确,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和相应的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增加摸球的次数;摸球的次数越多,估计的结果就越准确。一般来说,这样的经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数据分析意识,提高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23、三国鼎立评课稿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合作探究:假如你是诸葛亮,赤壁之战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谈谈双方胜败的原因及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

5、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曹操?(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教材内容,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局面图,并写出以下详细信息:三个国家分别在什么时间,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教师要重点强调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3、合作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可以用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当堂训练

利用课件,展示练习题

24、种子植物评课稿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由什么构成?

由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同学们也都知道了什么叫种子植物,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植物的种子有几部分的结构。同学们已经事先浸泡了芸豆和玉米的种子,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准备的种子进行解剖观察,讲解观察的顺序: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观察顺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观察植物种子并解剖,

在本次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种子分为几部分,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以及是否足够细心。此次并不要求学生得出种子各部分的结构,是因为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并不熟悉。

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认识自己手上的种子各部分的结构。种子切得不好的同学重新再做一遍。

通过实物与图片的双重对比,使学生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并掌握了什么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的结构,老师重新跟同学们一起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通过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解剖刀、镊子、放大镜、纱布、培养皿、碘液等。

一、观察芸豆种子的结构

(1) 种皮有什么作用?

1.比较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异同。

芸豆种子 玉米种子

子叶数量

有无胚乳

营养储存的部位

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主要来自黄豆种子的哪一部分?平时吃的玉米面呢?大米呢?

当堂达标:

一、请填写下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根据大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 所示部分既是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又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豆芽菜可供食用部分主要由图中标号 所示部分

发育而来。

(3)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

没有

课后实验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的种子结构,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那么,菜豆种子去掉种皮会萌发吗?

实验方法和步骤:1、准备20粒浸泡的菜豆种子,分两组,每组10粒,一组去掉种皮,注意不要破坏种子的胚。另一组不做处理。

2、取一个透明塑料碗,在碗中放入餐巾纸,将20粒种子放在纸巾上,加少量水,保持纸巾湿润,放在教室里,便于观察。

3、每天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种子各结构的发育情况,做好记录。

25、杞人忧天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杞人忧天听课稿,分享杞人忧天听课感受和记录

杞人忧天评课稿: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2.结合语境,分析人物。

3.转换视角,讨论寓意。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讨论寓意。

【教学策略】 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用忧字引领课堂学习。

二、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杞人故事。

1. 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 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的顺序,寻找对应原句,串译课文。

3. 教师小结:解释重要文言现象,强调重点文言字词用法和句式特点。

三、 紧扣忧字,分析人物,讨论故事内涵。

4.分角色朗读,体验杞人忧状,看作者如何看待他。

明确: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5.转换角度,联系杞人表现,谈我们如何评价他。

明确:杞人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证明了忧者该忧。他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6.学生质疑,解析晓之者是否解忧? 明确:智者非智。

7.教师小结:我们要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四、创读忧字,研讨问题,赋予新的寓意。

8. 根据下面《杞人忧天新篇》提示,尝试寄寓新的寓意。

杞人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信息,内容是他将要在宜昌东山开辟旅游度假村。消息一传出,网友纷纷评点赞、吐糟。一时众说纷纭、热闹非凡。看到这些,杞人开始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了,他一会儿担忧降雨滑坡造成交通堵塞、一会儿又担忧环境污染破坏景区风光。

一筹莫展之际,他打电话把晓之者和一群朋友约来,对他们说出了他的忧虑,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忧良策。

如今,他的度假村已经门庭若市,游客爆满。

思考:①杞人的忧虑对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②展望我们的未来生活,你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吗?

五、齐读课文,小结忧字,强调学习态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那时认识局限或发展缓慢。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防患未然的深忧远虑确实必须。

我们学习寓言,既要走进去追根求源,把握本意,又要走出来结合当今,获得新知。

六、延伸阅读,推荐书目。

1. 出自《列子》的其它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2.《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列子》

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提倡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26、金色花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金色花听课稿,分享金色花听课感受和记录

金色花评课稿第一篇:

金色花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一、引入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印度有一位大文豪泰戈尔,他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走近作者

我们今天将一起结识一位伟大的人物,感受一种伟大的精神。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最高尚、最纯洁的爱。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三、检查预习学生展示积累的字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 n )笑 祷告( dǎo ) 花瓣( bn ) 衍( yǎn )

2、 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四、激情诵读,感悟亲情

1、范读

2、小组间朗读比赛 :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

请其他小组根据刚才的朗读和自己的理解,点评小组朗读,并说明理由。如:感情基调的喜悦、温馨、深情,从中我读出了妈妈的或孩子的,或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孩子。

诗中写的是怎样一个孩子,怎样一个母亲?

(诗中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深深的爱、是一个教徒、爱好文学的人,孩子是顽皮的、活泼可爱的。)

3、朗读一下你最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重点句子示例:

(1)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3)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调皮,撒娇)

五、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刚才我们师生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

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而美丽,变成金色花就是意味着自己给予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正可以表达自己回报母爱的心愿。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物和情之间有某种类似(精神) 如:诗人可借梅、莲、松、竹等表达特定的情感。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这个道理。好处是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通俗化、具体化,特别是表达情感类的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读来意味悠长,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助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表达某种情感,使我们的文章更有韵味。

2、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诗人借金色花构成三次嬉戏画面来表现母子情深的

妈妈 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3、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只是悄悄地让妈妈感到温馨,就是瞒着妈妈。

4、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并用一句话来概括。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

五、小结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借景抒情,把母子间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①借用具体的形象 ② 以生活图景 ③ 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六、反馈提升

1、泰戈尔的另外的几句诗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萤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告别》)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和《金色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借助一些物象,再赋予诗人的想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2、回报母爱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一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来表达你对妈妈的感情,写一两句诗。例如:妈妈,我想变成(凉风、清茶、阳光、雨伞、) 当你的时候, 我 ,当你的时候, 我 ,当你的时候, 我

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假如我变成了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结束语:

给同学们的寄语: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只因为它挺拔、深沉、雄浑。那么母爱就是一条长河,就是一片大海,它恬静、清澈、轻柔。人类之爱中,她最崇高、最神圣、最仁慈、最伟大!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像一阵和煦的风,吹去纷飞大雪,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

母亲-----一生一世值得你爱!

祝愿我们的妈妈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板书: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①借用具体的形象 ② 以生活图景 ③ 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金色花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花》教学设计

一、导入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感受到了深沉的、超越生死的母子之情,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我们又能感受到怎样的母子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色花》。

二、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1.本质上: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

2.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3.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三、金色花简介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可能和他们的信仰有关。

四、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代表诗集《新月集》、《飞鸟集》、 《园丁集》。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泰戈尔1913年凭《吉檀tn迦jiā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最高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被称为东方圣人。

五、初读感悟

除读完后,请合上书本,想想现在脑海里回荡着怎样的画面。

六、朗读PK赛

分成两个大组,各推荐一位选手进行朗读PK,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老师随机点拨,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把握句子的情感尤其是文中的几个语言描写的句子。

示例一: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纯真、顽皮)

示例二:孩子,你在哪里呀? (关心、着急)我暗暗地在那

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示例三: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慈爱、责备)

示例四:我不告诉你,妈妈。(天真、淘气)

七、人物形象

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妈妈。

八、咀嚼母爱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这篇文章!

九、沉淀母爱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当你__________,当

你__________,当你__________。

十、创作艺术

同样是写母子之情的文章,读泰戈尔的散文诗和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最大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明确:泰戈尔的散文诗轻松、愉快,让人感觉温馨而深感幸福。

补:

泰戈尔!谢谢你以快乐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

冰心《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

我每天读泰戈尔,读他的一行,便把世界上所有的烦恼都忘了!

英国诗人叶芝

十一、课堂小结

让我们深情吟诵这段文字,再次体悟那最温馨美好的情感吧!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

泰戈尔《告别》

27、真菌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册真菌听课稿,分享真菌听课感受和记录

真菌评课稿

《真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重点)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知道真菌与人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

1、制作及观察酵母菌、青霉、黑根霉临时装片。(难点)

2、尝试绘制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2、通过真菌的学习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2.难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方殖式。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利用图片视频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质疑,逐步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并区分青霉和曲霉,使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有一个确切的认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礼物,其中一件是一物生来像小伞,林中树下把家安,小伞撑开收不拢,做汤做菜味道鲜。猜一猜是什么?

生:蘑菇

师:呈现蘑菇实物。

问:蘑菇属于哪类生物?

生1:植物

生2:菌类

进一步引导:蘑菇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体内没有叶绿体

师:所以蘑菇不能属于植物,那么它属于细菌还是真菌?为什么?

生:真菌,因为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我们用眼是看不到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真菌世界,认识真菌这类生物。

二、探究新知

真菌的种类很多,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种类约有12万种,我国大约有4万种。有个体微小的单细胞个体,也有个体较大的多细胞个体,还有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大型真菌。

师:今天中午我们就来一个真菌大聚会。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

1、酵母菌

过渡:老师这里还有一件礼物,(出示酵母)这里面是什么?

生:酵母菌

师:我们家里做什么的时候用到它?

生:做馒头

师:想想看,还有做什么也要用到它?

生:做面包,酿酒。

师:想不想看看酵母菌的庐山真面目?

生:想

1:观察酵母菌

师:出示实验的目的要求、利用图片和视频了解酵母菌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能发现酵母菌是单细胞的,有的说是多细胞的。

师给予表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师:展示酵母菌在显微镜下的图片

讲:酵母菌的确是单细胞生物,两个长在一起的是一个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补充: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

生对照视频,填出教师出示的PPT课件上酵母菌结构:

2、霉菌

酵母菌是真菌中的单细胞菌类,在真菌中还有些多细胞菌类非常常见,例如霉菌,在学习了解霉菌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有关霉菌的震撼的视频

过渡: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橘子和核桃但没保存好。(师展示带来的发霉的橘子和核桃)

生:长毛了, 发霉了

师:这些毛我们称它什么?

生:霉菌

师:霉菌长什么样?下面你可以仔细观察你桌上的霉菌。

分组实验2:观察青霉、黑曲霉

师:出示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生:检查自己的材料用具后按照方法步骤操作

师:巡视指导

问: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生:橘子上的霉菌是绿色,面包上的霉菌是黑色。

师:长在橘子上的是青霉,长在面包上的是黑根霉。

生:霉菌下面是白色, 它是一丝一丝的

师:生物学上叫它菌丝,也就是说霉菌是由菌丝构成的。

生:上面有很多小点点,小点点是什么?

师:小点点与生殖有关,你猜是什么呢?

生:孢子

师:你看到的青霉是绿色,其实就是因为它的孢子是绿色的,黑根霉是黑色的,也是因为它的孢子是黑色的。

师:还有什么疑问?

生:菌丝里面是什么样?

生:孢子是什么样的?

生:青霉和黑根霉有什么区别?。

师:展示显微镜下的青霉、黑根霉的孢子排列图片,学生区分。

师总结:青霉、黑根霉都是丝状真菌,菌丝内不含色素,是无色的,霉菌的颜色是由孢子囊中孢子的颜色决定的。

讨论:霉菌与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有什么区别?

生:酵母菌是椭圆形的单细胞个体,霉菌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霉菌的直立菌丝顶端有孢子囊。

3、大型真菌

师:你吃过或者听说过哪些蘑菇?

生:介绍自己吃过的蘑菇

师:你知道蘑菇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对照图2.313识记

师:蘑菇,被称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点,有利于大家的生长发育。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呢?

生:毒蘑菇不能食用

师点击图片:这是一些毒蘑菇。专家建议,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采摘食用,小心中毒。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当地的食用菌有哪些?

师出示各种大型真菌:大家看你认识这些真菌吗?

生介绍自己认识的各种真菌:木耳、香菇、银耳、金针菇、平菇

(二)、真菌的生命活动

师:酵母菌能发面、酿酒,那你能不能推测出它的营养方式?

生:腐生

师: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 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 生

生: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

师:霉菌靠什么生活呢?

生:分解橘子、面包里的有机物。

师:它们的营养方式是?

生: 腐生

师:你知道蘑菇的培植过程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根据蘑菇的生活环境,你能不能推测出蘑菇的营养方式?

生:它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应该属于腐生。

师:霉菌和蘑菇依靠蔓延到营养物质内部的菌丝吸收有机物。

问:我们吃的蘑菇大多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

生:种植的

师:那种蘑菇是种种子吗?

生:种孢子

师:孢子是什么样的呢?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太小了

师:我们可以通过制作蘑菇的孢子印来认识它们, 这是课前老师和部分同学制作的几个孢子印(出示孢子印),想做一个吗?课下向小组长请教就会了。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孢子印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记忆,培养学生课下动手能力。

师:我们今天探究的这三种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生:有

师:哪些共同特点?

生:交流

师补充:有的真菌在其他生物体上营寄生生活,如我们皮肤上的癣就是由真菌引起的。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归纳的就是真菌的特征。

点击屏幕出现真菌的特征:

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们主要营腐生生活,有的寄生;大多靠孢子繁殖。

生: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其它都有成形的细胞核。

师:和细菌的最主要区别是,植物、动物、真菌细胞中有明显的细胞核,有核膜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开,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动物、植物和真菌都属于真核生物。

小结:真菌多数对人类有益,也有的有害。

三、延伸:师:真菌和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小结巩固

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课件展示小结内容)酵母菌是单细胞的个体,霉菌、蘑菇是多细胞个体,但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们主要营腐生生活,有的寄生;大多靠孢子繁殖;多数对人类有益,也有的有害。

2、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五、课堂达标:

六、板书设计:

一、真菌的种类

二、真菌的形态结构

三、真菌的繁殖

28、工业评课稿

工业中心 基地特色 形成

大连,沈阳,鞍山,辽阳

钢铁,机械,化工,石化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特别是陆地交通,

【课堂构建】:

1、工业生产包括______以及对原材料进行_____, __ ___、______。

2、现代工业重要性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________和设备、原材料 和________等生产必需的___________。

3、我国工业发展现状:①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_________,门类齐全,基础________,规模庞大。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________,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工业门 、 、 、 、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 、 、 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______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多;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_______。

【课堂检测】

1、下列产品不是来源于我国工业的是(  )

A.煤炭 B.羊毛 C.轮胎 D.服装

2、下列关于我国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不能生产任何产品

B.旧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只在长江沿线有一些工业

C.我国目前已拥有联合国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D.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3、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分布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发资源 B.继续发展重工业

C.破产保护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29、交通运输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交通运输听课稿,分享交通运输听课感受和记录

交通运输评课稿

《交通运输》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是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开篇章节,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直接影 响着经济的发展, 因此, 本节的学习在本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与人们 的生活联系紧密, 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同时也能够着力体现地理课程标 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南北、东西向的铁路干线,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及 命名方法。

3. 能够在地图上分析交通枢纽的重要性。

4. 能运用地图说出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学习,能够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2. 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学习, 形成热爱祖国、 奋发图强, 力争使祖国早日富强起 三、教学重点

1. 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 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四、教学难点

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六、教具准备

绳子、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第二课时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第三课时 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题:

交通运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枢纽,都可以办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业务。

交通枢纽可分为 型的枢纽和 型的枢纽

2、预习检测:检查与习题的完成情况

(二课堂教学

1、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 学会使用列 车时刻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注意交通安全的 观念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

读图 图 4.1(分析 :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 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由原来只利用自然的原始运输工具改为了利用人工制造的先进工具。 同时也可以 就此提问学生:三个阶段的交通工具相比, 哪个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什 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 。

(显示插入投影片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内河航运、海洋运输、其他运输方式,管道运输。

(解释前面几种运输方式都可以兼顾货运与客运,而管道运输只能用于货运。 (活动请看下面的图, (插入各种运输工具的图片判断他们分别属于何种交 通运输方式。 (介绍高速公路。 (放映高速公路的资料片,在放映的同时简单介 绍与画面相关的高速公路的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2、

(阅读课本 96页的两段阅读材料,学生读或将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点击后 播放。

(提问 刚才的两段阅读材料给了你什么信息? (说明了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地区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讲解 无论是对发达的城市来说, 还是对落后偏僻的农村而言, 交通运输都是关 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补充 材料一提到以中关村为核心的一区五园, 它们分别是海淀中关村科学 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台高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酒仙桥电子城和上 地信息产业基地。

(活动: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再来看下面的两个实例:

实例 1 我国的四大米市

(显示 四大米市的图片。

(提问历史上,我国有四大米市,它们分别是哪几个城市?(长沙、九江、芜 湖和无锡

(提问 请大家从地理位置的角度, 分析它们当时能够成为著名米市的原因。 (提 示 既然是米市,米从哪里来?米又卖给谁?

(总结 人口密集, 消费大米的市场广大; 气候以及土壤适宜种植生产大米, 是我 国重要的稻米产区;位置紧靠运河,交通便利

实例 2 五岭县的变化

(显示插入两张反映五岭县 80年代和 90年代面貌的图片,或看课本图 4.3 ,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相关的资料分析书本上所提出的四个问题。 五岭县自然条件件怎么样 ?

五岭县有哪些自然资源 ?

比较两幅图 , 你认为哪方面变化最大 ?

如何使五岭县进一步发展 , 同学们向县政府进言献策 .

(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 , 你将怎样加快本县经济发展 , 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 ?

(评出最佳县长

(与学生同分析 从 A 图上看, 五岭县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地形上属于山地, 有 一条河流穿过,东北部有温泉,南部有煤矿。 B 图与 A 图相比,新建了铁路线和 公路线, 乡村土路也比过去密集了, 并且有些乡村土路改建成了公路。 尤其应该

注意的是, 温泉和煤矿附近盖起了建筑, 铁路通到了煤矿, 图中最东侧的南北向 土路延伸到了山脚下。这些都是五岭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分析了五岭县的自然条件之后,就可以问学生:当地适合发展什么经济项 目?(山区的多种经营、温泉旅游、煤矿生产等接着看第二幅图,从基本建 设上来看, 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在温泉和煤矿的附近新建了建筑?说明这里已 经发展了哪些项目?新增的铁路、公路是否发挥了作用?至于书上提到的第 4个小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讨论,不一定要有统一的答案 (这个事例与 实际紧密联系,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头脑。

(讲述 :以上两条新闻及两个实例充分说明了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交通运输不 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在实 际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的是先行官的角色 !

(显示板书: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3、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展示合作探究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奖励加分。

4、精讲点拨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5、达标检测

1、填空题: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 _________、公路 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管道运输等。

(2从铁路的基本延伸方向看,我国的铁路干线大体可以分为 __________向和 _____________两大组。

(3我国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______,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________。 2、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经济部门被称为发展经济先行官的是(

A. 商业 B.旅游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

(2目前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

A. 铁路 B.公路 C.航空 D.水运

(3下列铁路干线既跨黄河又过长江的是(

①京沪线 ②宝成线 ③焦柳线 ④湘黔线

A. 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铁路线中,穿过山东省的是(

A. 京广线 B.京沪线 .C焦柳线 D.京哈线

(5对我国南方地区东西交往和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的铁路线是( A. 陇海兰新线 B.宝成成昆线

C. 焦柳线 D.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三课后拓展:1、完成中国铁路干线图 ;

2、 《地理填空图册》 。

九、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30、自然灾害评课稿

名称 含义 危害及影响 发生的时间

气象

地质

3、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完成任务。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惑。重点强调发生的时间。

头脑风暴 达成目标1

活动一:分析所述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A、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地里很多西瓜砸烂了。

B、化工厂废水泄露,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臭味。

C、一游客违反规定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

D、楼上一块广告牌被一阵瞬时大风刮落,正好砸在楼下的两辆汽车上。

活动二:看图片识灾害

看图片说出各属于哪一种灾害。

活动三:是真是假?

1、我国很少发生自然灾害。( )

2、同一时间,一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同时,其他地区则不会再发生自然灾害。( )

3、同一地区,只会发生一种自然灾害,而且不会再连续发生其他灾害。 ( )

4、自然灾害不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不大。( )

由活动三小结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小结:什么是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环节三:合作交流----- 析分布 探成因 达成目标2、3

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气象灾害专家小组和地质灾害专家小组,组长分任务:干旱组,洪涝组,台风组,寒潮组,地震组,滑坡组,泥石流组,结合地图讨论:探究每种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成因。

出示的地图有:气象灾害分布图 ,地质灾害分布地区。

百宝箱-------地图册

1、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14页

2、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16页

3、中国气候分布图 18页

4、季风图 19页

5、中国地形图 10页

课堂展示---识图达理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讲解,其他人补充。

找出主要气象灾害-----寒潮、洪涝、台风和干旱的分布地区,并简要分析原因。达成目标2

找出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并简要分析原因。 达成目标3

答案预设:

洪涝灾害:南方地区。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

干旱灾害:华北地区。 因为 降水少,需水量大。

寒潮:北方广大地区。 纬度较高, 受冬季风影响明显。

台风灾害: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最早在南部沿海登陆, 之后势力逐渐减弱。

地震灾害:西南地区、 东部沿海。 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中西部山区,西南地区最集中。 因为中西部地区多山,坡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环节四 学以致用 达成目标2、3

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想想看, 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灾害?

答案预设: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洪水可引发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可造成崩塌灾害,在适当的降雨条件下,可进一步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岩石在河谷堆积会阻断河道形成洪水灾害等。

讲解: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灾害群。自然灾害具有并发性,当某种自然灾害发生 后,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这些自然灾害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环节五 当堂检测

1.下列现象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C ) 检测目标1

A. 地震 B. 滑坡 C. 台风 D. 泥石流

2.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检测目标1

A .春夏季节我国江淮地区常见洪涝灾害

B.一个地方发生旱灾后,不会再发生其他自然灾害

C.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D.不同自然灾害有时会连续发生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检测目标2、3

A. 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B.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风的不稳定

C.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干旱的多发区

D. 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4、能力提升: 南部沿海降水多,为什么也常发生旱灾?而新疆降水很少,为什么没有发生旱灾?

检测目标2

尾声:地理服务于生活

给叔叔的建议:春暖花开下江南,夏季避暑上高原。秋高气爽飞九寨,冬季逍遥在海南。

结束语: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差异大,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们该怎么办?这将使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让我们齐心协力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

31、疆域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疆域听课稿,分享疆域听课感受和记录

疆域评课稿: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尝试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面积,运用地图查阅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和读图的能力。

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难点

能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判读和与其他国家位置的比较,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以图释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3. 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大中国》,多媒体展示天安门、长白山天池、乐山大佛、桂林山水等的图片。

(引导)伴随着一首慷慨激昂的祖国赞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优美的景观。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都热爱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学习第一节《疆域》。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提示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带着目标学习,能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 、我找我家中国的地理位置

(过渡)同学们,初一我们学过可以从哪几个主要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呢?读图结合课本第三页,完成下列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____半球(南、北),____半球(东、西)。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_______跨纬度广,北回归线穿过我国____部,我国陆地大部分位于_______带,南部小部分位于____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东临_______洋,西靠______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夸我家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知道(过渡)那我国的位置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四页图文,完成合作探究题。

1.比较我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第1组解决

2.比较我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第2组解决

3.议一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

中国位置的优越性

(提升)通过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分析一个地区位置的方法?回忆前面的知识,讨论得出:从所在半球、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三方面进行分析。进行小结。

(过渡)学习完中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下列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

我赞我家辽阔的国土

每天,当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晨曦初露的时候,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夜晚。

每年农历立春前后,我国北方的松嫩平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南方的海南岛已经春意盎然。

请同学们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的差异。

展示我国疆域和领土四至点.

分成两个小组:

小组1填写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和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计算相隔纬度(大约49)

小组2填写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和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计算相隔经度(大约62)

(过渡)我国辽阔的疆域周围有许多陆地邻国和海洋,下面就一起认识我国的邻国和海洋

我赞我家填我国土

1..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_____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____位。我国陆上国界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接壤。我国大陆海岸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隔海相望。

2. 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______海,以及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之间的______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______岛,其东面直接濒临______洋;我国第二大岛是______岛。

我赞我家欢乐旅行

开展祖国边境游的活动进行比赛。小组1沿着陆地边界走,小组2沿海海岸线走,都从中国和朝鲜的交界处开始,分别汇报沿途的见闻。

小组1:沿途能够见到的国家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

小组2:沿途经过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洋,看到了隔海相望的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还看到了我国最大的台湾岛和第二大岛屿海南岛

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

2001年4月1日8时36分,美国军用侦察机向我国三亚外海抵近侦察,我军某部派两架飞机对美军进行跟踪监视,9时07分,中方飞机在离我领海104海里处正常飞行,美机突然大动作转向,撞我一部飞机尾部,致使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英勇牺牲。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允许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国机场。

1.从材料中议一议美机的行为。

2.王伟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现在怎么做?

以我的收获为题,组织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教师适当补充。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总结,然后采用个人发言的形式进行我的收获活动让学生总结内容,能使学生养成回忆整理知识的习惯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不是很大,其关键是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还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重点,要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观念。

32、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对图形的欣赏、观察、分析和补充画图过程,掌握有关图形设计的初步操作技能,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3、初步接触通过相关数学软件进行轴对称图形设计的操作方法,了解相关的信息技术在数学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

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

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尺规作图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5分钟)

1、课件播放精美的轴对称图形图案。(激发学生设计图案的主动性)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教学设计

学生可从中挑选一幅对其进行简单的解说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教学设计。

2、回顾旧知识,为自学做好基础。

二、学生自学(5分钟)

1、阅读教材P233的内容,明确自学的目的。

题目要求:你能猜出整个图案的形状吗?你能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吗?

2、分析图形的构成,化难为易。

可独立学习,也可与他人合作。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通过自学完成下图:画出三角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教学设计

三、小结练习(15分钟)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教学设计

1、对已知图案进行轴对称设计的方法。(先由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和补充,再由教师进行明确的指导,课件出示操作的方法。)

2、教材P234随堂练习第1题。(可直接在书中完成。)

3、课件出示:完成下图的轴对称设计。(学生在练习本上操作。)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教学设计

4、利用几何画板完成一定的练习。(教师以教材P234读一读中的图形为例先进行演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前台进行操作,时间不宜过长。)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教学设计

四、完成作业(5分钟)

1、当堂完成:

⑴、教材P235知识技能第1题。(直接在书中完成)

⑵、教材P236问题解决利用一条线段、一个圆、一个正三角形设计一个轴对称图案,并说明你所要表达的含义。

2、课后完成:

⑴、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商标、剪纸等),并进行分析与同伴交流你的理解。

⑵、教材P235数学理解第1题:画一个正方形,再任意画一条直线,以这条直线为对称轴,画出与正方形成轴对称的图形。

⑶、教材P236问题解决第2题:请你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设计一个你认为有意义的图案,并说明你的设计意图。

⑷、居民小区要在一块长方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

①、设计的图案由若干个长方形和圆组成;

②、整个长方形场地要成为轴对称图形。

PS:由于任课教师请假,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由我代上。但毕竟我有2、3年不教数学了,对学生也不太了解。前面已经学过几节关于轴对称的知识,我想这节课先由学生自学,再由教师进行指导。我相信七年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尝试通过这种先学后教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当然我更欢迎大家对我的设计多提意见,在这里先谢谢大家了,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33、画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画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课 题

画轴对称图形

课时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什么叫做轴对称变换.

2 .如何作出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 的轴对称图形.

课时重点

1.轴对称变换的定义. 2. 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课时难点

1.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2.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备 注

Ⅰ.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将一张纸对折后,用 针尖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得到的两个图案是关于折痕成轴对称的图形.准备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 好的纸 或报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上一 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且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也是对称的.

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Ⅱ.导入新课

由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知道,连结任意一 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类似地,我们也可以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成轴对称的另一个图形,重复这个过程,可以得到美丽的图案.对称轴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得到的图形的方 向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结论:由一个平面图形呆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我们把上面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叫做轴对称变换.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后得到.一个轴 对称图形也可以看作以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经轴对称变换扩展而成的.

Ⅲ.随堂练习

(一)如图(1),将一张正六边形纸沿虚线对折折3次,得 到一个多层的60角形纸,用剪 刀在折叠好的纸上随意剪出一条线,如图(2 ).

(1)猜一猜, 将纸打开后,你会得到怎样的图形?

(2)这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3)如果想得到一个含有5条对称轴的图形,你应取什么形状的纸?应如何折叠?

(二)回顾本节 课内容,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通过轴对称变换来作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且利用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在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图案时,要注意运用对 称轴位置和方向 的变化,使我们 设计出更新疑独特的美丽图案.

34、愚公移山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听课稿,分享愚公移山听课感受和记录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一篇:

《愚公移山》评课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且是文辞兼美的文言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有关《列子》的文常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了解故事寓意,感受、学习愚公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六位参评老师的教学,基本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方法灵活,设计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读扎实有效,文、言并重,语文味浓厚,教学基本功较强。各有亮点,也各有欠缺之处。

1.目标确立: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吃透教材、挖掘文本精髓的基本功展示,只要方向对了头,不怕汗水负东流。六位参评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大致相同,或展示,或不展示而心中有数,并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达成自己的目标。目标设计较为精准的有陈浩老师、张丽老师。但结课时,六位老师都没能做到回归目标,反馈巩固。

2.教材挖掘:普遍存在教材挖掘欠深透的现象,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浅尝辄止,甚至是蜻蜓点水,文本解读欠精准。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创新设计点,可以总结为移山之人的老、小、少与山之高大的对比,移山工具之简陋与移山之艰难的对比,移山之助(其妻、众人、孀妻弱子、操蛇之神)与移山之阻(智叟)的对比,愚公之智与智叟之愚的对比;再比如其妻献疑与智叟笑而止之的对比,可以从称呼不同、语气不同、目的不同、损毁的魁父之丘与山之一毛不同、反问的如太行王屋何与其如土石何不同方面比较、赏析,进而挖掘出愚公精神,点出寓言的寓意。问题设计方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线贯穿课堂的精准问题设计少而又少,问题多而碎现象较为普遍,虽然问题意识较强,但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解决疑难,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精准性不够,有的课堂上老师不说话学生就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还有的老师问题设计不易于学生把握,切入点不明确,突破口小,把学生问死了,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冷场令人难耐。

3.环节设计:基本做到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承转合顺理成章,有的还富有创新点。如李燕老师的初读课文,了解移山之事品读课文,研讨移山之难感受愚公真人,领悟移山之意拓展延伸,敢做移山愚公,工整而唯美。设计巧妙的还有颜雯老师设计的解读题目的人物、事件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各个人物做了什么事的说话练习;陈浩老师设计的补充名片字音挑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味,用心设计听其言观其行环节,通过研讨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抓得精准,体现了课堂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张丽老师设计的添枝加叶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地感知和解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用原文回答问题,感知效果好,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五字诀,教的是方法。

4.朗读设计:文言文学习重在朗读,书声琅琅的课堂一定是有味、有效的课堂。六位老师都注重安排了感知读,但缺乏的是巩固读、赏读,也没敢安排默读。还普遍缺乏背诵指导,致使背诵课文这一目标达程度不高。比较好的有颜雯老师安排的课前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分角色朗读,陈浩老师设计的演绎读,张丽老师设计的学生分角色对话读,李萍老师的范读也是有滋有味的,富有感染力。

5.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自致其知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各位老师都注重设计了自读、自解、自译、互助释疑等学生主体活动,其中张丽老师还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从形式走向内容。需要加强的是有疑而问时的真合作,而不是无疑而问的假合作,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讲练结合:课堂教学主阵地上最忌讳的是学生只听不读,更不写,写才是有效落实。设计学生书写环节最好的是陈浩老师,一是抄写生字词,二是留了巩固练习做《助学》的时间。另外,每位老师对文言字词句的教学做得都非常扎实,辨析、比较、朗读、书写等灵活多样,落实较好。

7.教学语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语文味、文学化,富有感染力、感召力,表述准确,能熏陶、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如颜雯老师课堂语言的柔美,吴瑞云老师课堂语音的洪亮激扬,陈浩老师点评学生发言一个哲学家诞生了的个性激励,张丽、李萍、李燕三位老师标准动听的普通话,都体现了他们较高的语言表达基本功。

8.导入设计:语文课堂也是艺术的课堂,巧妙的导入不仅水到渠成地引入课题,提高学习的情趣,而且能够概括出学习的思路与任务。李燕老师设计的成语填空导入,最贴近;陈浩老师跨过历史的长河,和古代文化交流拉近了课文与时代的距离;张丽老师的农夫和蛇寓言导入最直接。《愚公移山》歌曲的课前欣赏不更有感染力吗?李萍老师设计了课后的赏听,也不失文学与艺术的再结合,虽然因为设备故障没有播放成功。

9.板书设计:富有板书设计意识的是陈浩老师的。字画合一是语文板书的最高境界。本文可以把太行、王屋二山利用山的象形字画出两座大山来,然后把愚公与其妻、智叟的名字分别写在山的两侧,利用反方向箭头与山关连起来,形成对比,不失一幅绘形绘色的精美板书。课件制作也是如此,尽量做到字画合一,文字少而精,大而醒目,最好使用艺术立体字,颜色对比鲜明,并突出关键字,给人以美感,链接音频、视频,使绘声绘影。

10.拓展迁移:语文课的拓展阅读或延伸迁移,不可做得喧宾夺主,费时而显拖沓,情感熏陶及三观教育也是语文课的功能,需要自然灵活地点化,万不可生硬地加一个政治尾巴,把美美的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愚公精神依然是时代正能量,但其精神可佳而做法不可取的现实说法,也可以引导成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出彩点。吴瑞云老师设计的仿照中央电视台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太行新愚公张荣锁的颁奖词,为愚公写一段颁奖词的课后作业,就是一个很新颖的创设;张丽老师设计的《愚公(智叟),我想对你说》片段练习,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权利。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二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同样,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老人,立志要把两座大山移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老人

二、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他几岁了?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

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

6、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7、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

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

9、两座山移掉了吗?

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以神话作结,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1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小结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六、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深入领会愚公的精神。

1、思考:

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

明确: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2、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愚公:

胸怀大志 对比 目光短浅

远见卓识 安于现状

坚持不懈 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 对比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拓展

1、什么是愚公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是什么?中学在新时期该如何发挥愚公精神?

2、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3、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35、三峡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听课稿,分享三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峡评课稿第一篇:

《三峡》评课稿

郦道元的《三峡》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的确是一篇美文。封潇老师就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得多,说得多,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封潇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这些亮点:

一、反复朗读,感受美景

在诵读课文,感受美景这个授课环节,教师授以诵读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感情。通过学生听教师范读,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引导再读、全班齐读的形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思精巧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共四部分,识文、寻景、绘景、写作收获,教师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赏析和品味。

三、品味语言,赏析美景

寻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请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三峡的美景,由峡字引入,峡即两山夹水,奇妙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美景即山和水,然后利用我从文中的

话看到了 景的句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寻找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山水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并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突出对话式的教学特色。

教学建议:

1、根据学情,合作交流,理解文意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初一学生应学会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圈点批注,补充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提出,然后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学生读懂了文言文,理解了基本内容,才能进行分析文章内容。可是公开课上由于时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还字词和文意的理解还真是有些困惑!

2、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风景、语言三个方面来追踪美点,重点探究三方面的问题:(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什么方法来写。(2)、写水时怎样安排四个季节的顺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3)、写三峡四季景色中有许多精彩的词语,你能找出这些具体的词语,以此来赏析各个季节的美景吗?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并且体会到作者在本文的多种写作技巧,更接近了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鉴赏和审美。

3、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因为是初读,所以更应该侧重于对字音、断句、节奏的把握方面。而在听了教师范读以后,可以侧重于对情感的指导。所以教师的配乐范读这一环节是不是应该放在理解文意之后,或者放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之后。这样以来学生的朗读才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峡评课稿第二篇: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读准下列加点字:

郦道元   阙处 重峦叠嶂 

曦月 襄陵   沿溯

乘奔御风 绝 献    素湍绿潭

飞漱 属引  

三、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多读。

明确:导朗指读:读出节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合作解决相关内容: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自: (2)略无:阙:

(3) 嶂(zhng): (4)自非:自:非

(5)亭午:夜分: (6)曦(xī):

(7)襄(xiāng) 陵, (8)沿:溯(s):

(9)或:王命:宣: (10) 朝:

(11)江陵: (12)虽:奔:御:

(13)不以:疾: (14)素湍:素:绿潭:

(15)回清倒影: (16)绝巘(yǎn):绝:巘

(17)悬泉:飞漱:漱 (18)清荣峻茂: 

(19) 良: (20) 晴初:霜旦:

(21)属引:属(zhǔ):引:凄异:(22)哀转久绝:绝:

(23)沾: (24) 三声:

(25) 裳(chng):

(2)句子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点拨探究: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至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五、归纳反馈:

学生放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复习课文:字词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二、自主学习: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三、合作交流: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小组交流,每组选一代表展示)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点拨探究: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五、归纳反馈:

1.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

全文:山静,文气平静舒缓

夏水动,文气激烈紧张

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

萧瑟之秋凄清、悲凉

从部分看:第三层

动 素湍、回清

静 绿潭、倒影

静 多生怪柏

动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互文两个(三个)语句内容相互揉杂,彼此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应并成一句。

如:重岩叠嶂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并提: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4.完成作业:《同步练习》

36、三顾茅庐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听课稿,分享三顾茅庐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一篇: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   纶巾(guān)  末胄(zhu)

愧赧(nǎn) 倾颓(tu) 存恤(x)

殆尽(d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n)   顿开茅塞(m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二篇:

《三顾茅庐》评课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

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沈老师能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了。

2、本文可以学习的重点比较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有舍才有得。

37、创造宣言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创造宣言听课稿,分享创造宣言听课感受和记录

创造宣言评课稿第一篇:

创造宣言

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新课导入

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崇拜(ch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 遁词(dn) 鲁钝(dn)

懦夫(nu) 豢养(hun) 樵夫(qio)

灌溉(gi) 自暴自弃(b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2.作者链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发现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运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

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

【交流点拨】①环境太平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品味语言

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交流点拨】1.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三)写法分析

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创造宣言评课稿第二篇:

创造宣言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陶行知,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作者关于创造的观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用事实反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关于创造的观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用事实反驳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陶行知,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结构与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创造宣言》阐述了他关于教育者如何进行创造的观点,学习本文能改变我们关于创造的一些糊涂观念,懂得如何进行创造的方法。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要反驳的观点,用[ ]标出文章的论据等,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并批注论证的方法与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崇拜(ch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 遁词(dn) 鲁钝(dn) 懦夫(nu) 豢养(hun) 樵夫(qio)灌溉(gi) 自暴自弃(bo)

  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灌溉: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38、故乡评课稿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饱经风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的洞察力和语言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十几年间也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但我们的家乡不是变坏了,而是变美了: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段,班内交流。)

【交流】生甲: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生乙: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啊,多气派。以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声。

故乡评课稿第二篇:

《故乡》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xx老师的《故乡》。这是一节最真实的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语文教师的基本水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1.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2.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3.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本课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

这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齐全。

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陈老师的这一环节做得很好,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老师对闰土的分析非常到位。主题挖掘地很深.

教学本课,陈老师本着一种潜入深处的原则,在分析文本时,简单入手,在挖掘主题是,注重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轻松地学习了课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