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评课稿

1、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第一节:小熊购物

教学内容:P2 --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の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の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の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の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の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の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の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の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の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口算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35= 48= 76= 36-17= 80-43=

93= 85= 37-15= 8+15= 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5-18 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の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の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小熊购物の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の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の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 6+34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の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の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の钱都是相等の。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の两步式题)

讨论:含乘、加计算の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の格式。(板书)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先算の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18元。

三、尝试独立解决新の问题

1、提问: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

34=12(元) 20-12=8(元) 答:应找回8元。

20-34 (先算の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0-12

=8(元) 答:应找回8元。

3、重点讨论解法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の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の两步计算の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小结: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の式题。)

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这样の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巩固练习:

1、P3结合主题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の意思,再算一算。

2、试一试第1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讨论先算什么,把先算の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3、试一试第2题学生板演并订正。

五、拓展练习:

1、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の基础上可进行小组讨论,写出算式并把现算什么标记出来。第二问根据题目创设の情景来叙述算式の意义。

2、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の意思,再根据题目意思选择方法进行计算。

六、总结强调: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先算の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18元。

第二节:买文具

教学内容:P5 ~ 7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の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の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の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の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の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の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の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の习惯,体验合作学习の快乐。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の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の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の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 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文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の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①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②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 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の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 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の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の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の运算顺序是什么?

(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の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习

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の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の意思,并计算:

四、巩固练习: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の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解法二: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第三节:过河

教学内容:P8 ~ 10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の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の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の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の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の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の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の两步式题の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 2+75,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 40-364,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计算

32-88 20+164 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の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の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 )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の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の。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 读作:29与25の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54(9-3)

三、课堂练习

P9试一试

1、提示: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70-46)8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の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 (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6.小结:通过刚才の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の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の。

四、巩固练习

P910练一练内容。

五、总结:带有小括号の算式の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板书设计:

过河(带有小括号の混合运算)

(29+25)9 读作:29与25の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练习一

教学内容: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の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

乘除,后加减の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の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の,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の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の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の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の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の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の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の顺序是怎样の?(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の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

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 解法二:36=18(元) 解法三: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买の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の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の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每瓶便宜1元。

6、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 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 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

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の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2、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情景导入,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有几个陌生的老师来我们一(2)班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不要紧张,这些老师给我们带了很多好东西,看一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吗?

学生齐答:想.

教师展示箱子里面的物品,并让学生一起说出物品的名字.

二、新授互动

师:你们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吗?同桌和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好,现在我请两位同学上来分一分!那么大家认真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把长长方方的分成一类,把正正方方的分成一类,直筒筒、两头圆圆的分成一类,还有就是把圆圆的球分成一类.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四类形状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齐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认识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那么大家来说一说这四种图形有什么特点呢?拿出你们带来的物品观察一下. 每一名学生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品观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我现在请同学来说一说.

小组汇报,学生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第一小组汇报: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六个面,相对的面是相同的.

第二小组汇报: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六个面一样大.

第三小组汇报: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

第四小组汇报:球是圆圆的,能滚动.

师: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生: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六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六个面不一样大.

(教师板书)

师:非常棒,大家一起来齐读。学生齐读。

  三、猜谜游戏

教师板书问题:(指名学生回答,看谁说得又准又快)

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圆)

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正方体)

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圆柱)

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长方体)

四、实践活动

出示图片:课本P71练一练

第1题:找朋友(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全班点评)

第2题: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全班点评)

第3题:搭一撘小小建筑师

  指导学生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挑选一些拿到讲台上展示,并且告诉大家里面都用了哪些图形。

五、小结

  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找一找生活中是这些形状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或 把它们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

六、布置作业: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八、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行为,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猜一猜 从箱子中中依次拿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活动,如摸一摸、认一认、猜一猜、摆一摆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

3、感受数学之美。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一年级数学分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一、课前检测。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结和大屏幕给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个动物王国的故事,将学生带入一个情境,很自然的引入分类。)播放课件①:[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一只百灵鸟手拿喇叭在广播:森林王国的居民们请注意,最爱整洁小家庭的评选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大家作好准备,下面开始评选。动物评委老虎、梅花鹿、熊猫、狮子走向动物们居住的房子。先是小蝴蝶的家很多不同颜色的花朵按颜色分类放得整整齐齐;再是小猫的家,很多糖果按大小放的整整齐齐。然后是袋鼠的家很多沙发按形状分类放得整整齐齐;再是小白兔的商店货柜上第一层是学习用品,第二层是生活用品,第三层是各类蔬菜;此时,评委们面露喜色,当来到小猴子的家时,(书上插图)一片凌乱,评委们目瞪口呆。

2、师问题导入 :当评委们来到小猴子的家时,为什么都呆住了?

(因为小猴子的家乱七八槽的,没有别的动物的家那样整洁。)

3、动画现出小猴子可怜的样子,用可怜的语调(配音要逼真)说:小朋友们,你们快帮帮我吧,我也想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

二、明标激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帮助小猴子把它的家整理得整整齐齐的呀?(想),那么就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是怎样帮助小猴子整理房间的?小朋友们的方法都很好,都知道把同类的事物放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给物体分类,板书;分类。

我们再来看看小猴子的家,(把服装鞋帽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一起,把玩具放一类,)经过大家的帮助,小猴子的家果然变得整洁、舒适多了!

小猴目睹了我们分类的过程,也学会了一些分类方法,他还迫不及待的想给我们展示呢?瞧,他带来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三、自学自悟

出示课件③:桌子上有一些三角形、圆形(4个红三角形、2个白三角形,2个红圆形,3个白圆形)小猴子会怎么给我们展示呢?聪明的小朋友你的办法一定也很多,先来说一说吧!(是按颜色来分的,)你做的可真棒;你是按形状来分的,太好了。

小猴子是怎样分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和我们大家分法不谋而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四、交流互动

1、看到大家的表现,小猴子喜笑颜开,他要把他的许多朋友介绍给我们。他们是谁呢?指名经过小猴子的介绍,我们已经认识这些朋友了,可是老师还想考考你们对这些动物朋友了解多少?请你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请小朋友们拿出二号题卡,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真不错 ,结交新朋友可真好

2、动物朋友们们也想了解我们班级的情况,谁愿意来介绍一下,我们班有( )名学生,男生( ),女生(  )。如果把全班学生和老师我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同桌讨论一下。按性别分;按高矮分;按老师学生分。

说的可真好,够细致,看来我们不但学会了分类方法,还学会了细心观察。

3、小朋友们这么可爱,小猴子更高兴了,他还拿出好吃的蔬菜和水果招待我们,不过他给大家提出了

一个要求,就是在吃之前,要分清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同意吗?香蕉是水果画对号。

我们吃也吃饱了,玩也玩累了现在也该回家了。好客的小猴子为我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礼物,由于大家走得匆忙,小猴子在装这些礼物的时候来不及了,所以装得乱七八糟的。(需要每个小组齐心协力把这些礼物整理好。记住,谁也不要抢,礼物是小猴子分给大家的。现在请每个小组来领礼物。)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学习的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将篮子里的礼物进行分类整理,在桌子上摆好,看哪一组的同学摆得又对又快,并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要那样分类?学生自由分类整理巡视指导,你们小组是怎么整理的?

4、小组演示:你们真能干,很快就整理好了,现在,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分的:分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在汇报时要说清你们小组都得到了那些礼物,然后再说是怎么分类的?最后向其他组展示一下,听明白了吗?

你们小组是把汉语拼音按声母和韵母进行分类的,真是学有所用啊。按大小分,又按形状分是吗?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五、引领达标

孩子们,这一次我们可真的要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家了,现在大家拿好小猴子为我们预定的车票,要认真计算好你该乘坐哪路车,不要做错车呀。一路车在这儿,二路车在这儿,三路车在这儿,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车票,看看有没有孩子坐错车,好棒,我们终于可以听着音乐,哼着歌,快快乐乐的回家了。

(播放音乐课件和朋友回家)

好,终于到家了,请同学们坐回座位。原来家里还有许多事等着我们去做呢。出示课件,整理自己的房间。小组讨论如何整理,指名汇报。

师:很快我们把这些事做完了,因为XX在这次劳动中表现的特别出色老师授予他们小能人称号,师与小能人握手 ,我们大家一起祝贺他们。老师在走下讲台时,巧妙而不露痕迹的将讲台早已装好各色粉笔的盒子碰倒,使粉笔四处散开)。

刚才老师不小心将粉笔盒碰倒了,谁来帮老师收拾一下?(请生上台收拾,让生归类按格子放好,教师给予表扬)

六、达标测评

1同学们,这次森林之旅你玩的愉快吗?动物朋友们让我转达他们对你们的问候,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他们常给他们写信别忘了贴邮票啊!对了,邮票的面值都有多少的呢?请你们课后收集一下邮票,也给他们按面值分分类吧?

2、学生谈收获

我们都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老师希望这些分类方法,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下课,感谢孩子们和我度过了这么美好的40分钟。

4、一年级上册第三课江南教学反思评课稿

一年级上册第三课江南教学反思评课稿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公开课和常态课的异同。正好那天一位评课老师指出,这节课如果是一堂常态课,效果可能会比较好,如果是公开示范课,相距甚远。我当时不明白此话的意思,总觉得其中充满了让人不信服的感觉。常态课是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而公开课是高质量的常态课。后来细细品味,我可能本末倒置了。其绝大多数缘由是准备不足,磨课不精,钻研不细。

初次在全乡上公开课,即是荣幸也是挑战。庆幸的是这个舞台,给予了认知自我的宝贵机会,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走出去,再重新回归,似乎是对自我思维的革新以及理念的指引,仿佛这些挑战来得那么及时!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中肯意见,也有年轻新气息的扑鼻而来。接下来,我谈一谈对本课教学、听课后的深刻反思:

第一,导入部分不流畅、不到位。导入部分属于出场戏,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自然会给学生一头雾水,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有一位老师点醒的及时:在初读预习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干涩的导入是盲目的。确实应该在导入之前给予学生一些时间来熟悉本课的所讲内容,让课文的大体轮廓的痕迹浅浅地浮于心头,这样可以一开始将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聚焦一个点:江南。在预习的阶段也给与了学生拼读课文,熟悉课文的时间,为后期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做了充足的铺垫,学生也正好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难点和困难。而后播放音乐《江南》,将刚才的读说转化为听的角度,促进了学生多个感官的积极配合。所以,有时候快,其实是一种慢,而慢反而是真正的快。

第二,字源于文,却超越文。字词句文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不分离。生字教学为词句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生字教学就成了重头戏。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虽然量很大,但是还是要做到细腻和有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考虑,游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灵性和好奇性。所以生字教学这一块的漏洞还是比较大,虽然也有老师提醒我,生字教学可以采取游戏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它的趣味性,但是具体的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学生,更有效的进行教学,在这一块,我自己下去之后一定要多观看视频课,多在教学中尝试,多请教,多思考总而言之,这一部分有很多的功课需要我去弥补,温习。生字教学后,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引导孩子带着刚学过的热乎生字回到本课文中再读课文,教给孩子们,识字是为了会读文章,读懂文章。所以,字文的紧密联系必须体现到位。

第三,教学机智的灵活应对。每一堂课都会有不知意的突发状况,但是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当下灵活巧妙的处理引导。在教学生字组词的过程中,采,学生们组成了买菜,当时我的处理方法是,买菜的菜是几声啊,大家试着读了几遍,发现是四声,而采莲的采是三声,自然利用学生初学的拼音声调贴切地解决了此问题。但正在此处,我又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将采和菜写出来进行区分,正好就失去了一个带艹字头的生字拓展的机会,这本是一个应该紧紧抓住的好时机。还有用鱼来组词,有学生组词为sha yu,思维定位的我一下子反应肯定是杀鱼,接下来便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要爱护动物,组一些积极向上的词语,后来有老师提出,学生口中的sha yu有可能是鲨鱼,我才恍然大悟,所以为什么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四,将权利放手给予学生小老师。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强烈欲望,当然这个的前提条件是,创设愉快舒适的条件,教师的示范和指引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学生只有愿意当小老师,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才能当好小老师的角色。不让她/他试一试,你怎么知道他们能不能呢?在生字教学后,接下来要进行摘苹果游戏,这一个环节就可以分组进行,比如分成两组:男生和女生。摘一摘,比一比,看哪一组摘的苹果最多?简单的游戏设计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声无息的将语文和数学融合起来,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灵活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适当的做一个需要小老师们帮忙的懒老师,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勇于乐于助人,充分培养学生们成为老师的小助手。淡淡的弱化教师的教授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许我们平时说的比较多,可是在一堂课中,所谓真正的体现都在点点滴滴的语言行为细节中得以诠释。你是否有火眼金睛识别,这与我们自身的基本功息息相关。

反思是一个自我灵魂摆渡的黄金时刻。如果不是自我细细品味,一遍又一遍的回味和思考,可能我也就失去了一次精彩的心灵剖析。深刻地被反思的魅力折服,加油!愿更多的惊喜来袭。

5、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想让学生获得浓厚的识字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识字活动中,本节课的识字体验尤为重要。本课是识字单元的开篇,以国画为背景,展现了6个汉字,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这6个生字是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要紧密联系生活来学习,还要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多种活动来识记生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在游戏活动中巩固识字等,让识字与看图、想象、游戏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轻松识字,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图片,制作字源演变的课件。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盘古开天辟地的动画片,了解天地由来的美丽传说。

2.导入:我们生活在天和地之间,我们是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天地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引领学生走进课堂,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内容归类

1.打开书本,教师演示正确的读书姿势。

2.教师带读。先读课题,再读课文。全班跟读、齐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将这6个汉字分为哪两组?(第一组:天地人。第二组:你我他。)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三、图文结合,认识生字

1.认识天、地、人。

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加深理解字义,并借助生活场景、日常交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天字的象形图片。

(1)古时候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引申为头顶以上的天空。

(2)指导读好天,借助熟知的事物和日常交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如:天上、每天、天真。

课件出示地的图片,如:某地、雪地、沙地的图片。

(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字义。

(2)口头组词:大地、地面、土地。

课件出示人的图片,如: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

(1)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字义。

(2)字理识字。象形字,(出示图片)古时候人字像一个人的侧视形象,头、臂、身、腿、足齐全,突出了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

(3)口头组词:大人、人民、人们。

2.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你是妈妈,他是爸爸,我是乖巧的小娃娃。妈妈对我说:孩子,孩子,你是妈妈的好娃娃。爸爸对我说:娃娃,娃娃,妈妈对你说了啥?我对爸爸说:爸爸,爸爸,妈妈说我是她的好娃娃。你和我,我和他,你我他是一家,什么都不怕。)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话。

(2)鼓励学生尝试朗读这个句子。回忆刚才看过的童谣视频,你指谁?我指谁?他指谁?

(3)互动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用手势分别指自己、一名同学和另外一名同学,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表达。

(4)教师板书你、我、他,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认读。

我:

①联系生活识字。我每天七点半去上学。我叫宋黎黎。这时我们用的人称就是我,我代表自己本身。

②口头组词:我们、我的、我家。

你:①老师一手举生字你,问你叫什么名字,并把生字卡片你递给学生。

②口头组词:你的、你们、你家。

他:①出示他,指学生问他叫什么名字,并把生字卡片他递给这名学生。(正音识记生字)

②换一换的方法识字。地和他的右边都是也,字的左边不同,他与人有关,所以是亻;地与土有关,所以是图片。

③口头组词:他们、他人、他乡。

设计意图:

童谣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体验中体会你、我、他的基本意思,然后进行互动交流,在实际的情境中再一次感受三个人称代词的不同含义。同时利用图片,联系生活,帮助学生识记天、地、人,能够切实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生字词。

四、反复读文,巩固识字

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认读。 

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组三字连贯读。

2.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自己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人是翘舌音;天是前鼻音。

4.各种形式读文,巩固所学生字。如:开火车读、随机点名读等。

设计意图:

低年级识字教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生字卡片识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五、游戏巩固,课堂总结

1.课件出示识字大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学生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哪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2.小结:我是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他也是我的学生。我们共同生活在天地之间,一起做热爱学习、勤奋努力的人。

设计意图:

在游戏中巩固6个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应用生字,组词、造句是对识记生字情况的进一步检验,更是深入理解字义,运用生字的重要环节。

6、三年级数学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本单元把乘法的教学编写成四段:第70~75页着重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方法;第76~79页着重教学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是0时的乘法计算;第80~83页着重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最后是单元复习。为了有利于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

  1? 第70~75页教材的编写特点。

  (1) 先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向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扩展创造条件。

  第70页例题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就能自己完成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应该口算,思路是灵活、开放的,教材中呈现了学生热烈交流自己算法的场景。在鼓励算法多样的前提下,教材希望学生从表内乘法类推出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积,想想做做第1题作了这种引导。如从23=6想到2003=600,口算250和2500都可以想25。

  教材十分注意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因为这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想想做做第2题的练习容量很大,能帮助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口算的程度。第3题把整百数乘一位数与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需要进位的)结合起来练习。第4、5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整百数乘一位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其中第4题还能让学生体会数量关系:每包纸的张数包数=一共有纸的张数。第5题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算法。第6题的解题策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口算232=64或602=30知道60个车轮不够装32辆车。这些策略与口算,学生都已经掌握,教学的作用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并积极参加交流。

  (2)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72页例题教学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材让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自己探索。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后还要继续算什么?积的百位上是几,为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试一试仍然让学生独立计算,体会乘的过程中的连续进位。例题里乘得的积是三位数,试一试乘法的积仍是三位数,想想做做第1、2题里的积大多是四位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完整地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第3题让学生算一算,看看积是几位数,引导学生注意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有时是三位数、有时是四位数,并初步研究原因,为估算作准备。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四位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位数里的几百乘一位数后,结果已经超过一千;另一种是三位数里的几百乘一位数得数不满一千,加十位上进位的数后积才是四位数。对此,教材是有控制的,习题里都只出现前一种情况,不出现后一种情况,这是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教学要求作出的规定。

  (3) 练习七突出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练习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和笔算的综合练习。在计算方面加强估算,仍然是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安排在第6题。这是在想想做做第3题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只要根据三位数百位上的数乘一位数,即对几百乘一位数的得数满不满一千作出判断。这里仍然不出现几百乘一位数的得数不满一千,加上十位进的数才满一千的情况。第5题通过题组渗透乘法结合律,让学生在计算后发现20042的结果与2008的积是相等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也有两个内容,一个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列式和计算并不困难。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解题继续理解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如第3题里的绕一周要的时间绕的周数=一共要的时间、第4题里的每包克数包数=一共的克数。另一个内容是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在前面已经学过。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解题,巩固已有的解题思路,要让学生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7、三年级数学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周长》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三年级上册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平面图形,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物体的面的边线,让学生感爱、体验周长。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

5.学生课前准备:

(1)捡拾2片树叶。

(2)直尺或三角尺,毛线或细绳、卷尺。

(3)在家长的指导下、配合下测量自己的头围、腰围等,并做好记录。

6.教师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先用百度网页搜索认识周长的相关教学资料,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等作为参考,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再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一些相关图片及相关习题。通过整合教学方案、相关教学素材并结合学情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线、皮尺、部分实物、卡片等。

[教学内容]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44、4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身边的物体的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设计理念]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2)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3)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周长的比较方法。

3、能初步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测量周长方法的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中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感受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认识周长。2、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用平移的方法比较周长。

[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引导法,游戏教学法。

2.学习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蚂蚁。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经常锻炼身体。看,它又要开始跑步。(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蚂蚁爬树叶的动画(FLASH动画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

讨论:刚才小蚂蚁跑的路长与这片树叶的什么有关?

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一周的长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周长》

二、自主合作探究周长

1、摸一摸

(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封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4)找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的周长在哪?谁能上来指出来?

请一生用米尺指出来,师在学生起点处做个记号,回到起点时又做记号。

(5)摸一摸,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里还有许多物品都有它们的周长,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找出它的一个面,沿着它的边线用手来摸一摸它们的周长。

学生活动:摸一摸物体的周长。

师:谁来说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

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生生之间互评。

2.描图形的边线

师:你们手中的树叶漂亮吗?想不想也学学小蚂蚁的方法,描出它们的一周边线?感受它们周长的长短吗?

在描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描画的方法和几个同学的作品。

(1)怎么描画?(课件展示)

(2)判断:下面哪幅图的周长画得正确?为什么?(出示课件)

(3)学生活动:描树叶的周长,比一比谁能描得又快又好。

(4)学生演示交流是怎么描的?(实物投影展示)

(5)师:小蚂蚁想试试大家的能力如何?又给我们带来三幅可爱的图画,你们喜欢哪一幅就选哪一幅,用你们最喜欢的颜色来描出它们的边线!(p45-1)

指名到展示台演示。

3.量一量、算一算。

(1)测量直线型图形的周长。

师: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一些图形朋友,你们看都有谁?

(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

说一说: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测量。

(2)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

同桌讨论: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集体交流测量所需的工具、测量方法。(教师同时演示操作的方法)

同桌合作测量树叶面或硬币的周长。

(3)小结:看来在测量直线型图形的周长时,只需要测量出围成这个图形各条边的长,再计算出它们的总和就行;如果要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就需要借助毛线、卷尺等工具。

三.拓展延伸。

1、测量腰围、头围等。

(1)师引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非常广泛。其实不仅物体面上有周长,就连我们身上也有周长。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指导学生指一指腰的周长从哪到哪?还有头围、腕围

在这些周长当中,你想了解哪的周长,我们就来实际测量一下它的周长。(课件展示正确的位置及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

(4)交流: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哪的周长?怎么测量的?(从哪到哪的长度?强调起点到终点。)

2、了解: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师引入: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

(2)质疑:如果老师把接头放开,这个图形还有周长吗?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出现2种观点:

a:我认为有周长。

b:我认为没有周长。

(3)我们分两组进行辩论。(分正方与反方)

(4)小结: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四、智力大比拼巩固运用(出示课件)

1、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发现: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但平移的方法更简便。

3、两只蜗牛赛跑,它们的跑道一样长吗?

(1)让学生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通过课件演示平移验证,两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4、动物锻炼身体: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鼹鼠和大象要分别绕A、B两块草地跑一圈,他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五. 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的表现怎么样?给自己评价一下!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通过创设情境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蚂蚁。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经常锻炼身体。看,它又要开始跑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顺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蚂蚁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周的含义。紧接着我又创设了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最后创设智力大比拼的比赛情境,并将图形周长的比较练习都融于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乐于探究。

(二)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描一描、测一测、算一算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测量、计算、比较方法等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直线型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曲线型图形);发现了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还发现了比较周长的不同方法,用平移线段的方法比较既快又准。这些充分体现了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思想。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8、三年级上册11课一块奶酪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1课一块奶酪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奶酪渣让给最小的蚂蚁的故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严于律己,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读演结合,激发朗读热情。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点,朗读教学不能泛泛而读,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进行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首先自读蚂蚁队长喊话的部分,接着让学生当一当体育队长,请他们体验蚂蚁队长这一角色。让他们根据课文中的对话,再联系体育老师上课的样子,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过程中讲解多音字稍,加强学生对这个字的识记和运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针对本课内容,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哪些这一问题,让学生6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遵循找找、读读、谈谈、再读读的顺序,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到相应的文字和段落,接着请同学自由地朗读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然后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会找关键词来理解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播放学生课间视频,让学生针对视频里的一些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自导自演这篇童话故事,将童话内容演一演,学生积极性高涨,生动的表演活跃课堂氛围,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集体表演《蚂蚁之歌》,使课堂充满童趣。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学生随时随地能见到奶酪,认为奶酪是很平常的一样事物。不认为奶酪很有吸引力,甚至觉得奶酪不好吃,无法体会奶酪的诱人。因此很难理解奶酪在文中对于蚂蚁的吸引力是那么大,这样对于蚂蚁队长的矛盾、复杂的心理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学生虽然能回答出问题,但对蚂蚁队长激烈的心理活动还是难以把握。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对话的练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

2.教师要处理好课堂的收与放。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反思2

《一块奶酪》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我在教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讲生活中自己看到的蚂蚁搬食物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初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在指导课文学习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上这堂课。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次,我利用孩子们特别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让大部分孩子都真实的体验了一把蚂蚁队长,让他们随着课文中的角色对话自己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多音字的识记与运用。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不足之处: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9、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目前我对略读课文的想法是:略读课文多数是叙事,所以教学重点放在梳理故事脉络和品析人物形象,朗读可以放低要求,因为这些文章本身较难朗读,且语句并不会很美。

2. ian连起来读yan,lian。

3. 课堂前5分钟抽学生上台听写,效果不错,较高效。昨天教授的生字,第二天及时巩固,即及时复习。

4. 期末复习阶段要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适用于整个学期的任何一个时期)

5.生字的学习,要带入词语、句子当中练习,这样效果更好。(还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教学反思2

《一个粗瓷大碗》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的课文,本文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从送碗到还碗,从盛饭到倒饭,到最后又丢了碗的过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本课既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又要让学生体会深刻感受赵一曼高尚的精神品质。

板块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试课的过程中发现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仅仅停留在老师指导学生句子的品析上,抓魅力星值华而不实,教学过程缺少梯度。如何把联系上下文方法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品析人物品质,实现自主实践和感悟,是需要思考的方向。所以最终稿在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以下修改:

我们以赵一曼的四个动作为教学,猜测她的心理想法,感悟她的品质。以学习小伙伴的微课作为教学支架扶学,放手让学生独学、合学,孩子对赵一曼各个举动与语言背后的情感感悟更加深刻,朗读自然也更加入情入境。这样的设计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了,教学过程也如剥丝抽茧,层层深入,有了明显的梯度。

10、三年级上册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1:

今天早上第一、二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本课教学,我紧紧围绕课后的三个题目,依此看来环节是完整的,但依旧有遗憾:未能将学生情感激发出来,以体会战争的惨烈,感受白求恩的伟大精神。这与多方因素有关:学生年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设计

1.本课课后三个题目值得深挖,因此整个环节的设计很清晰,而学生的笔记也较多。

2. 三年级完全不知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今天我提了以下,并让他们笔记,不知是否需要。

3. 301班朗读拖音严重,这几天试着先教师范读完整句子,学生再读,效果不错,以此可见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挺强的。

4.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晦涩语文知识少讲,品析字词时教师先浅浅地分析一下写法,然后让学生多次朗读便可。课文只是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引子,语文成绩要想实际性地提高,还得阅读。

5.多阅读才能提高成绩,但前提条件是搞好基础,因此课堂上要重视基础字词的教学: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来组词、写好字。加大这些环节在一堂课中的时间占比。

6.做好PPT,能让教学指令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所以PPT在现代课堂中是很重要的,能让教师事半功倍。

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我做得比较好,学习第二段的时候我带着学生有步骤地学习,后来总结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按照方法,自学往后的课文。

11、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灰雀》这篇课文刚刚讲完,我自认为教学效果并不好。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发现惹人喜爱的灰雀丢了一只时,遇到了捉走灰雀的男孩,他通过语言的引导,让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以及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同时也写出了男孩的诚实。

一开始,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年纪比较小,问题不能太多,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就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课文写了列宁,灰雀,男孩之间的一件什么事?2从哪些地方可以可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3、男孩为什么不敢说出实情?这样,将问题集中在一起,学生在寻找答案的时候目标十分明确,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列宁爱灰雀,不仅仅体现在对灰雀美丽的外型描写,从灰雀失踪后列宁着急、担忧地到处寻找以及和男孩的对话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主要采取抓重点词语理解、换词、删词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这一部分是孩子们很好理解的。而后面男孩为什么不敢讲,他心理的变化过程是比较难教学的一部分。于是我紧紧抓住从哪可以看出男孩为什么不敢讲?来展开教学,男孩说话的吞吞吐吐到后来肯定地回答列宁一定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一变化过程其实就是他意识到自己过错并打算弥补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男孩所说的三句话来体会男孩的心理,着重训练了省略号和感叹号的朗读。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不一样,表达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就比较流畅。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明知灰雀不会讲话为什么不问男孩子而要问灰雀昨天去哪了?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还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列宁爱灰雀但更爱男孩的情感。

整堂课下来,预设的教学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学生表现特别好能做到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但是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不少。对于朗读训练还要更加落实,训练一定要有梯度,同时因为紧张在教学过程中落掉了一个问题没解决,之后想起再补上就出现了问的问题比较突兀的情况。这一切都得感谢组里同伴的评课,让我及时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只要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教学反思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

本节课聚焦人物对话,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本节课的朗读我设立了三关,谁顺利闯过这三关,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星。第一关,读通人物的对话,第二关,读出人物的心情,第三关,读懂人物的心理。第二关通过添加提示语,同学们在提示语的帮助下读出了人物的心情。在朗读的时候,反复体会感受语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读好不见灰雀之后列宁那种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来肯定坚决的语气,还有灰雀回来之后列宁由衷的高兴的心情。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关,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会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再通过朗朗的读,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认为学生还是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今后在指导朗读上还需要加强。

12、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小事,每件小事都有不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了解其中的道理。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节课我上得相对成功,因为我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去思考问题,互相探讨问题。他们在这中间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教学反思2

过渡:正是我们班同学能把事情描述清楚,发表看法,说清理由,所以事情才能讲述如此精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身边有很多不文明的事情,也有很多令人温暖的小事,今后的生活中你会怎么做?

1.学生交流想法。

过渡:我不做不文明的事,多做令人温暖的事。

出示课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我们学校正在申办文明学校,作为附小的学生,我们可以为学校做这些小事。(播放视频)

3.师:看完视频,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同学今后都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温暖的人。现在你们知道小事上为什么有引号吗?(指名说)

4.小结:小事虽小,影响却很大。(板:事小意大)

5.课后作业

出示课外实践作业,选做其中一项:

1.回家对家人描述自己看到的身边某件小事,并说清楚自己的看法。

2.汇总印象深刻的几位同学的发言,说给家人听。

13、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语言生动丰富。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美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从读词语入手,到句子的情境式复沓读,配乐师生承接读,小组合作读、师生问答读,再到段落填空读。认真对待每一个字词、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形式不同的读,贯穿了整堂课,从分析课文内容转变为朗读语言,培养语感,感受文本传递的语言魅力。

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蝈蝈歌唱无论是描述声音的特点,还是拟声,用词准确、适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对课文内容没有做太细致的讲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积累关于风、水、动物的象声词。因此学生在课后背诵第二三两段速度较快,朗读也比较有感情,很顺畅,但是在做课堂作业本时出现困难:

问题: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读着片段中的______,我又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

学生对于呢喃细语的理解基本都写对,但是对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练习就不会了,发散性思维较弱。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要形容风的声音,想象不同的风吹起时的景象,学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说是学生的词汇积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课后小练笔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来,可见这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是在课堂上写的,但是我发现班里21位同学,怎么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

14、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n、洞庭dng tng)

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

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回忆过去自己欣赏过的美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着自己去湖南岳阳,亲自去看一看这美丽的洞庭湖。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试着描写身边的景物,用简短的语句把它描绘得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阅的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15、三年级上册16课金色的草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6课金色的草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记录:

板块一 谈话导入

1.平时见过什么颜色的草地?

(板书:的草地)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金色的草地

(板书:金色的 金色写的大一些)

3.谁来读?

谁能读得让我们有画面感?

本来是绿色的草地,怎么变成金色的呢?

板块二 聚焦第一段(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1.请一位同学读一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

2.你发现了吗?草地为什么变成金色的了?

生:蒲公英盛开了,所以是金色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盛开吗?(全部都开了)

生: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所以草地是金色的

生:因为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全是蒲公英

生:我有一个问题,我见过的蒲公英是白色的。

师:是啊,那个是蒲公英的绒毛

生:这片草地很大

师:是的,远远望去,就是金色的草地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注意这些红色的词语(一大片、长满了、盛开、金色)

师:文字是有画面感的。读了这段,你的眼前有没有看到这样生动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好多的蒲公英在草地上长满了

生:我看到的是,我在金色的草地上奔跑

师:想象画面的时候把自己也放进去了

师:带着刚才的想象,带着刚才脑海里的画面,我们再读一读。

板块三 聚焦第三自然段

(理解变化、留心观察、持续观察)

1.师:你们看,作者能够留心观察(板书:留心观察)所以他窗前的那一片草地就有了色彩,就有了特别的美。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我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留心观察的,他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

2.师:他发现了什么呀?谁来说说,他最先发现的是什么?

生:蒲公英早上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绿了。

(板书:早上 绿色

中午 金色

傍晚 金色)

3.师:谁能连起来说说蒲公英的变化?

4.师:你觉得应该如何观察,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光靠一次观察不够,要留心观察,得长期的、持续的、多次的去观察)

(师板书:持续观察)

5. 我们合作读一读,你们读红色字体,我读黑色字体(师读时间)

6. 看看作者还有什么重要的发现?

我们来读一读这个重要的发现

PPT出示: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边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7. 想不想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加上一些动作,把这个变化讲清楚,这样更厉害!同桌两人先互相说说,尽量不看书。

8. 请生上台当小老师,讲一讲蒲公英的变化。(请两个学生)

板块四 聚焦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个草地是怎么变的,很有趣,很好玩。看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来读一读。

PPT出示: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最喜爱的一句话

2. 你喜欢吗?想不想我们校园里也有这样的草地?看你们朗读得怎么样子。

(生齐读)

板块五 再读第三自然段(仔细观察)

1.师:作者是怎么把观察到的东西写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面对更高的挑战,让大家当一回小小研究员。你来看看,这些标红的字,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发现看见仔细观察标红)

发现:以前没有感觉到的

看见:是发现过的,所以用了看见

3. 师:仔细观察这个词语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这个词语很重要

师:我们把这个词语读一读。原来,除了时间上要持续观察,我们还要仔细观察(板书:仔细观察)

4. 师:你想象一下,他是怎么仔细观察的?你能不能想到那个画面?

生说用手摸,蹲下身,用放大镜等

5. 师:我们同学做研究者,就要这样仔细观察,仔细思考。奖励大家,给大家看看向日葵、含羞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视频)

6. 生说变化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写生动,这部分的描写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成功之处1、环节连贯清晰,水到渠成。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够到位,事先设计的几个环节在讲课中漏掉了,2、3自然段还应该有一个讲解完的巩固朗读环节,体会作者对蒲公英草地的喜爱赞美之情。2、还有学生表演玩蒲公英环节,只关注了学生打哈欠的方向不对,没有对重点词语假装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进行再次强调。

16、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名字或他人的名字。

2.对名字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清楚其中蕴含的意义。

3.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表达时要口齿清楚,思路清晰,讲清名字里蕴含的意义。

2.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往往都蕴含着父母对你们的期待与希望,你知道自己的名字里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请跟大家说一说!

二、小组合作,交流。

和同学说一说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可以是关于自己名字的,也可以是关于他人名字的。听同学讲的时候,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向同学提出来。

注意:要学会倾听,有不懂的地方,适时发问。别人讲话时,要有礼貌地回应。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四、全班交流。

1.每一组挑选一名同学,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讲明名字里蕴含的故事,说清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或希望。注意:口齿清晰,讲述完整具体。

2.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

3.讲讲今后的打算。

4.师生共同点评

5.评比:谁讲得最好。

五、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说一说,你从同学的讲述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来体会名字中包含的意义,以及父母为我们起名字时寄托在里面的希望和对我们的爱。并且能够了解一些名人的名字的含义,以此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示例:

老舍: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等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叫舒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字又有讲,是舍我一 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面加一个老字,成为老舍,当作自己的笔名。

巴金: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原名李芾甘,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父亲做过四川广元县的县官,祖父是这个大家庭的专制家长。封建家庭的丑恶、腐败,社会现状的黑暗、腐朽,给幼小的巴金以深刻的印象。

巴金是笔名,过去传说是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两个名字中各取首尾二字而来的。其实巴金这个笔名是这样来的:巴金在法国时,曾因身体不好,到马伦河畔的小城沙多吉里休养,顺便在沙城中学念法文。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叫巴恩波的中国人。这人翌年投水自杀,使巴金很痛苦,笔名中的巴就是由此而联想的,至于金字则是一位安徽朋友替他想的。他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想用一个比较容易记的字作案名,这位,朋友说出了金字,于是巴金的笔名就流传于世了。

17、三年级上册14课小狗学叫评课稿听课笔记

三年级上册14课小狗学叫评课稿听课笔记

课文写了一只不会叫的狗来到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大家一致认为不会叫是很大的缺陷。于是,小狗向小公鸡和杜鹃学叫,结果却引起了很大的误会。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千万不能生搬硬套。每次选择都很关键,都应以不迷失自我为基础,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总结提炼

1.回顾本单元学习过的前两篇课文,我们是怎样一边读课文一边预测的?

2.学生回顾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预测的依据借助题目、插图、故事情节,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3.播放小动物叫声,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

4.小结揭题:每一种小动物都会叫,它们的叫声都很独特。今天我们来猜一猜一只不会叫的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5.板书课题。齐读。

6.第一次读到课题时,你能猜到故事可能讲了什么吗?

预设:不会叫的狗会去学叫,但一直没有学会。不会叫的狗被别人嘲笑。不会叫的狗勤奋地学习,最终学会了叫。不会叫的狗拜了很多师父。

设计意图:通过听动物叫声,既激发了学生读故事的兴趣,又让学生了解到动物叫声的独特性。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预测,在实践中运用,进一步感受阅读童话故事时预测的乐趣,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阅读故事,练习猜想

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1)默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地方读读生字表里的拼音,多读几遍,读准音,读通句。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故事内容。用上前两课学到的方法,把自己的猜想简单地写在预测单上。

2.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齐读。

干吗 讨厌 发怒 批评 来访 担保 压根

差不多 忍着 模仿 中弹 发疯 汪汪 搞不清

3.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说说自己的预习成果,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4.本课多音字较多:吗、担、压、中、弹。

课件出示由文中多音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读,并补充这个字的其他读音,掌握不同读音表示的不同含义。

5.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每人轮流读自己的预测单。

(2)互相交流课文与大家的预测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6.请一个小组汇报:说说你们所预测到的内容,是怎样预测到的。

7.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来预测故事后面的内容,比如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预测的本领越来越高了。

18、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不确定性 总第 课时

不确定性 备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与能力: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师:ppt 多媒体

个性化修改

摸球游戏 总第 课时

摸球游戏 备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与能力:通过猜测实践验证,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重点:学会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师:ppt 多媒体课件、纸盒、4个黄球、1个白球

个性化修改

作业设计:

一星级(基础演练)

练一练

二星级(综合应用)

小练习册

三星级(挑战自我)

练习册

板书设计:

可能性的大小

不可能可能性小可能性大一定

课后反思:

19、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笔记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带读词语

(读好词语的节奏,才能读好句子的节奏,才能理解意思。)

2、学生轻声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回顾:什么叫天下奇观?

天下奇特的景象。

2、自古以来:本文是由古文改写而来,是从古至今都有的奇观。

三、梳理结构(根据练习册习题设计)

(一)第二自然段

写景要抓住各方面的特点来描写。

1、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观潮的感受?

学生交流:最后两句话,感受到作者期待的心情。

引:怎么会知道人山人海的?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

学生说,是视觉,找出其他关于视觉的语句。

2、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中,从哪些方面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听觉,找出句子,板书:闷雷,鼎沸

学生回答,视觉:找出句子,板书:风平浪静,白线

2、根据板书关键词,尝试背诵。

(1)指名背诵第一第二句。

(2)指导背诵第三第四句。

(3)自主练习背诵,老师做动作提示。

3、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兴奋、激动

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人群又沸腾起来。

(三)第四自然段

1、自主起立朗读

2、这一段中写到了哪些角度?学生找出句子后回答:

视觉:拉长、变粗、横贯

联想:犹如

听觉:山崩地裂

3、表达出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惊叹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

(2)指名一句句读,指导读出气势,跟读

5、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几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分析,说得非常好。)

看出了时间变化的顺序。

发现是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来写观潮的景象。

发现作者的心情不断变化,层层递进。

发现随着描写观潮的角度的增加,心情逐渐递进。

(多种丰富的视角和解读)

(四)第五自然段

1、最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意犹未尽

2、从哪些角度来写?

视觉、听觉。

三、说话训练

1、观看视频,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选择一个片段来为我们描述这个场面。

2、交流分享(结果上台交流的学生都选择将视频完整介绍清楚)

(结合画面,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或自己即兴组织语言。大都能从视觉、听觉、联想等角度讲述)

四、课后习题

1、课文后的古诗《浪淘沙(其七)》,逐句指名翻译。

2、练习册习题讲评。

20、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白居易,引导积累。

2、有感情诵读,熟读成诵。

3、根据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4、感悟诗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2、有感情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知诗人(4分钟)导言:同学们,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诗如画。自古以来,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歌咏她们,留下了许多不朽名句。如,我们读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读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还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著名的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1、板题,齐读后强调吟的读音。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3.区分墓、幕、慕字,分别组词快读。

4.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暮江吟》写的是什么?(傍晚江边的景色。)

5.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简介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其中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家喻户晓。)6、过渡:《暮江吟》这首诗,是他在1083年去杭州做官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日落的美景,陶醉其中而写下的。

二、读诗,领略诗境(6分钟)

1、教师范读。师:一位特级老师曾说:学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读,读,就像练武功,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请大家打开课本,先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画出节奏。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3.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师:大家读得很专心,很投入,读书就要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词?(评价: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味道,这种味道就叫韵味,而体现韵味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的夸张,夸张的方式就是拖一点音,你真是个小诗人)

4.过渡:看来大多数同学都会了。那老师得把难度加大,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不错,来个有点难度的吧!再来个难度更高的好吗?还能挑战吗?(出示多个课件)

3、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同学们的学习力真强!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还有韵味,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己请求外调,调到杭州,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赴任途中的长江边写下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三、赏诗,感悟诗情

1、导入:人们常说,诗词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词表达了诗人的志向。还有一些时候,诗词就是一幅画!这首《暮江吟》就是这样的请找出词中的景物。

斜阳、江水、露水、月亮

你看得出这是什么季节吗?(秋天)你在这首诗里看到了秋天里的哪些画面?

一个是夕照图,一个是月夜图。你认为最美的画面是哪一个?

(一)品读夕照图(10分钟)

1、你觉得夕照图美,哪句诗写夕照图?师画简笔图:长江、残阳 故意将太阳画成圆的,请学生在诗中找理由反驳

2、那这两行诗中哪个词写得好?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铺字表现出了阳光的柔和,斜射的方位,还有面积的广大而均匀)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铺(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

3、指名读。你能读出它的柔美吗?请你轻柔地读一道残阳铺水中。谁能读得更柔和一些?一道残阳铺水中。

4、就这两行诗你还认为哪里写得好?(瑟、红)

5、用仿佛、好像说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像绿宝石、无瑕的翡翠、碧玉;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6、红如小孩的脸,绿如无瑕的翡翠,这是多么纯净的美啊!请你读半江瑟瑟半江红。红如玛瑙,绿如宝石,那是多么绚丽的美啊!请你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7、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看我拿的这两根粉笔,一根红色的,一根绿色的,江水应该怎么画。谁来画画?

预设:生:靠近斜阳的应该是红的,靠近岸边的应该是青绿色的,因为岸边有水草倒映的颜色。(生边说边画)。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8.小结诗意: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这幅美丽的画?过渡:多美的画面啊!那斜阳再往下落,再往下落,再往下落,时间从傍晚推移到了----夜晚,你从哪里知道天黑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夜、月)

(二)品读月夜图:(5分钟)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诗人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久久不愿归去,天色伴随着一丝遗憾拉下帷幕。仰望天空,他看见了(一弯新月),俯首草地,他看见了露珠。(诗人感叹:齐读露似真珠月似弓)

2.师相机画----新月

(1)故意画成圆月,问:画得对吗?(不对)

(2)请学生上台画新月。(画得对吗?预设对,你有些天文知识。--不对。老师解释)(弯月分新月和残月,农历初几天的月亮是新月,月末几天的月亮是残月。残月的残拼音音序是C,就像残月,弯月向右。而诗中的是九月初三,是新月,应该向左)

(3)除了月亮,诗人还描绘了露珠,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即是珍珠。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3、新月如弓,露水如珠,多么令人惊喜啊,带着一份惊喜读露似珍珠月似弓!+月光如水,白露如霜,多想赞美一番啊,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4、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①你就是白居易,你心情愉快,恋恋不舍,请你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②你就是白居易,你心情舒畅,流连忘返,请你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4、诗中有一个词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哪个词?可怜什么意思?(可怜可以怜惜就是可爱的意思)一个可怜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是多么热爱呀!多可爱夜景啊!请你赞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多可爱夜景啊!请你再赞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三)品读全诗(3分钟)

1、夕照图和月夜图,两幅图构成了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两种颜色,两个比喻又构成了一首千古名篇。请同学们读这首诗,用你声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练读,指两名学生读。

2、我们现在一起来吟一吟。老师读一行,同学们紧跟着应读一行。

四、拓展,对比学诗。(8分钟)

1、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他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今天我们简单学习他写的其中一首(出示全词《忆江南》)。

2、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苏州刺史,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3、春暖花开,太阳出来,朝霞满天,花红胜火,水绿如蓝,多好的江南啊,诗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⑴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白居易,你能不忆江南?(课件)江南的人民我深深地思念你:

1组读全词江南的春色我如此地眷恋你:

2组读全词+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诗人白居易,让我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

3组读全词师马上接:(响而快)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慢而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轻而慢)日出江花红胜火(渐快渐响)日出江花红胜火(更快更响)日出江花红胜火(响而快)春来江水绿如蓝(渐轻渐慢)春来江水绿如蓝(很轻很慢)春来江水绿如蓝

(反复最后一句)(反复)

师:你们的朗读中,藏着深深的情,流淌着款款情深。是啊,在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白居易深深的情,这就是寄情于水,情深似水,这就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今天学的《暮江吟》这首诗又何尝不是呢?诗歌中藏着白居易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啊!

4、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暮江吟》(播放,齐唱)

五、唱得多美啊!请你拿出书签,美美地把这首诗写下了吧!(3分钟)

六、总结(1分钟):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希望同学们多去诵读古诗,诵读经典,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甚至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1、四年级上册20课陀螺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20课陀螺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首先我从播放一个学生玩陀螺的视频导入,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当时因为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后面部分就是我来范读的。从这一部

分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多音字旋、转、钉分不清,因此,在上自己班的课时我就要求学生回家查出以上多音字的解释,帮助区分。

紧接着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从多音字、易读错的字词、易写错的生字等方面进行提醒。

接下来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我出示了部分概括的顺序,例如:说陀螺,学生根据提示自己去概括剩下的内容。在上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大多借助了课外资料书来回答。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会让资料书代替思考的过程。

主要内容梳理完之后就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做批注。一开始,学生有些茫然,后面我提示可以从批注的四个角度去进行批注后,大部分学生能动起笔来。

最后就是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补充批注。

以上就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是和学生梳理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用朗读的方式去体现。

先让学生勾画出各部分中能体现人物心情的句子,再聚焦关键词,概括心情,最后朗读。前两个部分带着完成,后面就独立完成。总的来说,这部分教学时感觉连接性不强,就像在完成问题一样,感觉不太好,后面应该在自己的过渡语上多下功夫。

最后是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理解,因为前面的理解就不太连贯,所以学生在这个地方理解时依旧存在一些困难,在引导下学生才能谈出自己的理解。

最后布置了课外任务,去搜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例子,加深理解。

总的来说,这堂课完成度不太高,争取明天改进!

22、四年级上册16课麻雀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16课麻雀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从第一次接触分享课堂开始,就感受到课堂灵动背后对教师文本解读、知识容量、智慧点拨等各方面的极高要求,所以总会畏首畏尾。在班级尝试了一段时间后,虽然收获到很多点滴感动,但是从上周开始,当我真正准备分享课堂时,才发现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度是要站在高处、挖到深处的。从以往的备环节转变为备学生,备如何智慧引导,如何统筹,如何追问,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无疑是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从内心奔溃、害怕到静下心来再思考文本、聆听学生,让我有了很深的触动。

说完心路历程,回归课堂,一节课下来,通过切身体会和教师交流,说几点触动:

第一:尊重学生,不要忽视学生的小问题、真问题。我们在分享过程中会让学生提取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是大问题?那小问题就没有价值?或许我们在引导中慢慢地为了问题价值性,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迎合老师问题取向的习惯,而非真实来自于学生内心的真问题。小问题或许也有大世界!真问题或许才有真感情!

第二:如何在小组中淡化个别孩子家长式的强势领导。课上完,本来想回去调整小组成员,不能安排一个表达能力强的和几个不爱表达的。但是针对这个问题和朱副校沟通过,我释然了。有时候我们大人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想有一个强势的人来指挥,我们并没有反感,而是乐意。那么随流而下,或许在某些学生心中,他是强烈呼唤这样一个领导人的,他们需要一个人给他们指明方向。他们想被管理,老师又何必紧张,至少那些偏弱的学生也分配到了话语权,他们发声了,这就是进步。所以走走看,耐下性子。

第三:规则建立还有待进一步摸索,建立规则不能一蹴而就。在规则建立时,我们自己建立的所谓规则就是对的吗?通过反思,看老师们的课堂反馈、留言,以及和余校的谈话指点后发现,把问题交给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磨合问题,适合师生,最后留下的可能就是真规则。如:礼让规则。我们让学生礼让,殊不知很多孩子其实是很固执的,他不认为礼让就是对的,他认为我的想法需要被展示,这也是他的需求,不应该被忽视。但是通过矛盾冲突,慢慢地,他们会发现不一定他的思想要他自己表达,小组内成员代替他表达获得大家认可,他在小组内实现自我满足,也是一种乐事。所以感觉规则有时也是可变的,它在实践磨合中形成,在可变和适应中碰撞更多智慧分享。

对于分享课堂,需要摸索的东西太多太多,勿急勿躁,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23、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数除法

单元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打电话的情境,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活动,掌握求积、商近似值的方法,能够按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4.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重点与难点说明

小数的除法,分为三种情形分别进行探索:一是小数除以整数,二是整数除以整数;三是小数或整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结合实例,探索并理解可以把被除数当成整数,变成整数的除法求得商后,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在以往学过的整数的除法中,只能求得整数的商及余数。但在小数的除法中,整数的余数可以化为更小的单位(小数单位),因此可以继续平均分(做除法),得到的商是小数。所以,今后遇到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可以把被除数(整数)的末尾添上小数点,在这个小数点后面可以添上所需要的0。这样,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又转化为上述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了。

除数是小数的情形,应用商不变规律,根据把除数变成整数的需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上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小数的乘法或除法运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会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近似值。

认识循环小数,结合竖式除法的过程,体会出现了什么情况,不用再除下去,就能知道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24、五年级数学倍数与因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倍数与因数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

目标预设: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将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揭示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

类呢?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呢?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

3.认识倍数与因数

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1) 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

(2)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54=20中,5和4是什么数?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5和4是乘数,20是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乘数乘数=积

指出: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

(3) 你能根据乘法算式186=3这个算式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吗?

(4) 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4. 找倍数

观察第3页上的找一找

(1) 判断。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全班交流。

(2) 找7的倍数。

二、看书质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内容,巡视并答疑。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四、游戏

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要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五、作业

课本第3页第3题。

板书

数的世界(倍数与因数)

分一分

像0、1、2、3、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54=20

像-3、-2、-1、0、1这样的数是整数。 20是的倍数。

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4和5是20的因数。

教学反思:

25、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教学反思

《长相思》不是这首词的题目,也并不表示这首诗词写的内容就一定是长久的思念。

它是一种词牌名,是曲苧名,还有另外的名字叫双红豆忆多娇。接着,干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现了《长相思》词牌的平仄规律,告诉学生,凡是这样写的都叫《长相思》。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律,自己也不太明白,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第三环节,读出一个诗人来。

读诗,即读人。解诗,也是在解人心。唯有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读懂了人物的言行,才能真正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四环节,怎样读出乡心。

教师设身处地的联想,把学生带入诗人的心境,层层深入地朗读,渐渐走进诗人的心。

指导学生文本细读地基础,是教师对文本深入细致的理解。这样的诗词教学,哪个不喜欢呢?

第五环节,乡心中的感悟。

诗人纳兰性德的乡心,是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第六环节,你喜欢这首词吗

诗人的乡心,人生征途漫漫,艰难险阻,波折不断。教师引导学生对词的理解,从词人词作之意转到自己身上,让学生和诗人产生心理共鸣。

人生中总会有寂寞的时刻,聒碎乡心梦不成,你的故园在哪里呢?

诗人的忧伤,还有一种永远的乡愁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

佩服,感动,此刻心中产生了共鸣。诸多年来,自己一路跋山涉水,你在追寻什么?

原来,自己也自带诗人般地忧伤与秉性。心中似乎找到了答案,那触任心弦的,不正是一次次对灵魂的拷问,精神上的只准追求吗?

永远的乡愁,寻寻觅觅,寻找精神的家园人类。

此心安处,是吾乡。

26、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无论起点多高,需以基础着手

老师明白以基础着手,以基本入手,教师要教的明明白白,学生要学的扎扎实实,这才是一堂充实的课程。老师关注古诗和现代诗的差异;关注单元导读;关注古诗的读悟等,循序渐渐,切实关注到学生的学情。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教师教授学生知识、道理固然重要,但《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所有重点关注的地方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郭老师,对学生读古诗的指导十分扎实,读古诗要读的正确,引导学生要读诗题、朝代、诗人;读古诗要读的有节奏,七绝整体可分为223的停顿来读,教会学生这样读是基础,但教会学生诗的节奏不必刻意为之,将节奏放在心中才是至关重要的。读古诗要读的有画面,她引导学生用手做取景框,用感悟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落月寒鸦图、渔火红枫图、夜半钟声图。

以文带文,博闻广涉

虽然语文教学倡导零起点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忽视学生差异,不扼杀学生兴趣等,但带领学生领略文学之美,文字之雅,感情之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了解一篇诗文,仅在其中斟酌、探索是完全不够的,我们需要举三而感一,读更多类似的诗文帮助我们理解一篇诗文。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郭老师这种方法也运用的极好,如理解诗中画面的动静,郭老师便举例李白的《静夜思》;理解诗愁之情的时候,郭老师列举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杜甫的《登高》、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共悟秋愁、失意之愁

其实中高考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侧重于阅读和写字。学生需要具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需要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需要具备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需要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等,。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启蒙和拓展,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充满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练字写作的习惯,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一些可优化的地方

郭老师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朴实且扎实、基础且充满创意的语文古诗教学课,可以直接让我学习到以上三点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向,还有诗眼的品读、秋日的缤纷等等,这些提升既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诗歌得以升华、课堂得以拓展。但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师的范写有点少,总计只有愁字一个,其余大部分均用张贴和学生书写代替,其中有诸多便利,但就书写指导,教师示范这点来说,对小学生书写来说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范读也略显逊色,当然我期望有朗诵者那样极高的朗诵水平,给学生以诵读的美的欣赏,通过声情并茂,将学生引入诗境,这还需要教师多下功夫,练就技能,这点上与君共勉。

27、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了解说明对象松鼠的特征与习性,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体会科学小品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我通过完成填空、自我介绍的环节,先对松鼠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与习性。再通过你说我猜的环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完课内的知识点之后,学会迁移和灵活运用。

2、在梳理完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松鼠》一文运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在学生答出逻辑顺序后,带领学生明确逻辑顺序的概念,同时简单复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在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比较辞海词条和课文《松鼠》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不同说明,来体会《松鼠》一文语言的生动性。在对比阅读后,学生表示更喜欢课文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说明,因为辞海词条的语言平实,对于学生来说稍显枯燥,《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说明文的语言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准确。在辞海词条中,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松鼠的体长。在《松鼠》一文中,经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我利用板书将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作业布置方面,学生在当堂练口头作文的基础上,如果能补充介绍小动物习性或其他方面的特点,就能写成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小品文。回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在大作文本上,将学生的口头练习最后落实在笔头上。

5、学生的情感培养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对《松鼠》一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布丰写松鼠,不是完全用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写,而是带着亲切的情感,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所以整篇文章语言生动,饶有趣味。对待万物,我们应保有一颗温暖的心,有真爱,才有美好。

在整节课中,我认真落实了听说读写,围绕着中考考点来设计提问问题。总体来说,预设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各环节的用时和预设的相差不大,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公开课,心情是忐忑紧张的。在讲课结束后,我结合课堂观察和评课时各位老师的评价,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课文《松鼠》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下:

1、专业行为表达: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指导学生阅读和朗读有4次,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有3次,指导学生分析评鉴有1次,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有2次,引导发现并解决问题有1次,点播思考问题的路径有2次,进行思维方法指导有1次,用文本指导审美有1次,重视人文熏陶有1次,讲授精彩之处有3次,重要知识解释准确有1次,关联旧知识和课内外迁移有2次,强调重点恰当有1次,板书运用恰当有3次,点评学生到位有2次,纠错及时有2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因势利导培养使命感方面,由于文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有缺失。

根据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专业行为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去完成,比如自我介绍时,我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词,就自己先作了漂亮一词的示范。后来我课下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漂亮恰恰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学情分析上,还要再下功夫。

(2)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更有针对性,要学会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总结,不是简单地评价很好、不错等词。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引导。

(3)预设性过强,引导的语言过多,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用词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时候话语过于重复啰嗦。

2、媒体应用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投影预设的课件页面有9次,现代媒体运用有11次,投影学生学习成果有1次,播放声像资料有1次,阅读教科书内容有5次,完成教科书活动有2次,教师板书有4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纸媒教材运用、传统媒体运用和现代媒体运用效果都为等级A。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媒体运用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课堂导入播放海绵宝宝的片段,使学生较快进入情境,幻灯片重点突出,板书条理清晰。但在播放幻灯片和书写板书时,有时会出现延迟的情况,所讲内容和幻灯片展示没有及时对应上。

(2)由于文体限制,利用实物模型教学和电子模拟实验没有出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3、核心素养培育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语言积累丰富有11次,解读文本精当有3次,表达阐述到位有2次,联想想象丰富有1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有5次,探究有理有据有2次,收获审美体验有2次,发展审美体验有2次,口头书面创作有2次,文化传承与理解有1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文化视野与增强使命感这两个方面在教学中都呈现得较少。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让学生对比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和生动,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善待万物。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有所欠缺,这与《松鼠》一文的文体有一定的关系。

(2)文本解读详略得当,但在语言品味板块,留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还是有些短。对于作者如何做到生动地说明小松鼠这个问题,应该留出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之后再进行回答。

4、师生交往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有8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8次,教师提问全班回答有5次,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有4次,学生质疑教师解答有1次,学生交流互相评议有2次,指导学生讨论或辩论有2次,教师激情感染有3次,班级气氛热烈有2次,个体表现突出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针对性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有2次,有理有据纠错且保护学生自尊心有1次,进行形成性检测有2次,及时反馈检测效果有2次。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师生交往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语言具有感染力,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比重较大,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还是少了一点。教师提问,个体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多,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学生互评较少,这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2)在点评过程中,针对性不够,很多时候重复使用很好、不错、非常好等词,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并及时地进行总结。

(3)教学预设方面可以更灵活些,不一定要学生答到幻灯片上预设的关键词,对学生多元的想法和感受再包容一些。

5、课堂提问行为:从柱状图的数据来看,问题指向性明确,没有模糊不清的问题。问题类型方面,描述性问题的百分比为43.33%,判断性问题的百分比为23.33%,论证性问题的百分比为6.67%。获得答案的途径方面,42.86%靠阅读教科书和资料,54.29%靠学生思考,2.86%靠学生谈论。应答方式方面,80%为个人应答,20%为集体回答,无合作交流。学生应答水平方面,74.29%的应答基本正确,25.71%的应答正确有逻辑。教师理答方式方面,48.48%为直接评判,48.48%为追问和补问,3.03%为组织评议,无批评或不理睬的情况。课堂提问与学生应答情况总体来较好。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课堂提问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问题明确,针对性强,难度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问题类型多为描述性问题和判断性问题,论证性问题的比重较低,问题的类型较为单一。

(2)获得答案的途径多为读书和思考,应答方式多为个人回答。在课堂问答方面比较缺憾的地方是缺少小组讨论。在课前预设时,关于说说辞海词条与《松鼠》第二自然段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这个问题,我预设的是学生先集体朗读辞海词条,女生再朗读《松鼠》第二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太过紧张,在学生自行比较后就让个人来进行发言回答。教学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疏漏是可以避免的,在今后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也会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来进行教学。

去年六月,我从上海回到家乡,来到昆明三中,转眼一年,秋去春来。怀着对昆明三中的向往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憧憬,我捧着一颗炽热的心重返校园,完成了新的人生角色的转变。我听过晨光中最动人的读书声,我看过灿若云霞的三月樱花,我在星光下静静聆听风穿过操场的声音。我遇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届学生,他们调皮可爱,也认真踏实,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我遇到了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们,我在三中的大家庭里被爱和温暖包围着,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三中积极向上的氛围里,我督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坚持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在学习和培训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打造自己的源头活水,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这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准备此次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每次磨课,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感谢我的师傅陈玉英老师,安抚我焦虑的情绪,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听我讲课,每一个细节都提出改进的建议。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反思是面莹澈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及时地去调整和改进。我会将此次公开课的收获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不断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站好站稳三尺讲台。

28、六年级一面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面》说课稿

《一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是初识鲁迅,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为是20分钟的微型课,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点,抓住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不同角度,不同特征的外貌描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次课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 3、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步骤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 一)、导入:你了解哪些关于一面的成语?(引出一面之交),课文中是说谁和谁的一面之交?(青年和鲁迅),这样就能轻松简单的引导学生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 二)、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有关于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思考: 作者是通过什么视角、描写了鲁迅先生哪些特征?课件出示要求。(解释视角一词)

2、生默读课文。

需要学生用波浪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表比较。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概括能力,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根据板书回顾总结阿累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

要能描写一个人物,首先要学会观察,我们的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1、请班上一名同学作为模特。(同学之间本身比较熟悉,容易观察,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学生观察找出其特征,并用词语进行描述,教师随机纠正、点拨如何用更好的词语进行表达,将观察特征和词语的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描述。

(四)、布置作业:大家说了这么多,能用笔写下来吗?如果你觉得刚刚你还没观察得太清楚,也可以写你熟悉的一个同学,但是要求不要透露他的名字,把他的特点写出来,明天我们来一个认人大行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20分钟,所以不能马上利用课堂进行小练笔,但仍要抓住最想说的时间段,让学生回家进行练笔,并利用小学六年级学生爱猜的心理,开展认人大行动,提高写作兴趣)。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阿累《一面》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也学习了如何用文字来给你身边的人画像,下节课,咱们还将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其他人物描写的手法,给我们笔下的人物注入思想和血液!(总结本节课,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五、教学创意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是很有帮助的。

29、六年级数学数据处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数据处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功能与价值。

3、经历用条形、扇形统计图描述统计结果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准确把握和确定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百分比关系。

2、阅读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和决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在课前做了一个调查,并且把我的调查数据制成了一幅条形统计图。想了解我调查的是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生:我知道了六一班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那你们能计算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吗?

生计算,汇报,师评价。

我们还可以用一种统计图来表示。(出示扇形统计图)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学习的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学习,理解新知。

师:在这幅扇形统计图中,我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也就是百分之百;用五个小扇形分别表示喜欢5类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其中黄色的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学们,那绿色扇形、蓝色扇形、紫色扇形、红色扇形分别表示什么呢?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我们已经知道六一班一共有40人,结合这幅扇形统计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喜欢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呢?你们能解决吗?

生: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

30、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应用评课稿

果园里有桃树12棵,苹果树16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

(3)想一想:如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小结:通过回顾复习,我们解答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一)

二、 互动新授

1、探究增加百分之几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这种物理现象,并让学生看教材第87页情境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月增加了多少?

(2)尝试解答。

①小组讨论: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反馈,教师适当总结:增加百分之几指的是多出来的体积占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②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水的体积

冰的体积

③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指导。 学生反馈解法:

方法一:(50-45)45 方法二:5045111.1%

=545 111.1%-100%=11.1%

11%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具体的想法:

方法一:先算增加了多少立方厘米,再算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二:先算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算增加百分之几。

(3)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方法。

2、解决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1)引导:如果冰化成了水,体积比原来减少了百分之几呢?

(2)追问: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3)解答:让学生独自画线段图,小组内展示,并说说所画线段图的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指名说说解题过程,并说清楚解题思路。

(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88页试一试。

(5)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减少百分之几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填空。

(1)小明的身高比小强矮20%,把( )看成单位1。

(2)今年我们班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4%,表示( )占( )的4%。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1题。

3、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 总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 (1) 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的具体量,再除以单位1。即:两数差额单位1

(2)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把另一个数看作单位1即100%根据所求问题两者用减法运算。

五、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3,4,5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

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水的体积

冰的体积

方法一:(50-45)45 方法二:5045111.1%

=545 111.1%-100%=11.1%

11%

答: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11% 。

31、六年级数学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一单元 圆

圆的认识(一)

教材分析:圆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基本图形,但在这里学生是首次正式地系统认识曲线图

形圆,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和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扇形统计图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深化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难点:理解直径、半径的特征,掌握同圆和等圆内直径和半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2)会用圆规画圆。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出示教材第一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都是什么形?(生:圆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圆形世界。去认识《圆》 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相信大家能够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的。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页的观察与思考一、观察与思考二的内容,重点看观察与思考二的内容。

(一)观察与思考一

1.观察实物或课本图,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圆形。

2.思考: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圆,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二)、 观察与思考二。

1.观察课本P2的图,说说哪种游戏方式更公平?

2.画一画。 想一想:你能自己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吗?

3.认一认。圆各部分的名称你都知道叫什么?

8分钟后,看谁的收获多?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自学收获多!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适时参加一些同学的学习指导中,关注学生自学的状态。

2、说一说:

过渡语: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就请学生回答对圆的特征的理解。学生说圆与正方形的不同。学生说圆与直线的不同,教师适时点拨。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同曲线构成的封闭图形,而以前学过的图形(包括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都有角、是线段围成的。

3、画圆

找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画。(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自己画圆)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二次备课。

4、说一说圆各部分的名称,教师适时纠正学生的语言。

五、后教:

1、纠正

观察板演的的学生的作品,从方法,结果,思路,步骤,构图等方面进行品评,认为不足的可以上去补充。

2、讨论(议一议)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画的好的同学说说画的方法?画的有不足的学生说说是什么原因?出示教材P3认一认的圆的图片

六、第二次先学:

(一)自学的内容教材P2画一画,想一想。

通过当堂测试的形式,题目要求: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

思考:(1)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

2、以点A为圆心花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思考: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二)、边画边思考,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对知识进行内化,试着猜测,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汇报交流。

(四)验证自己的猜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

(五)、小结、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七、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一)、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都要装在圆心。

(二)当堂检测:1、判断

2、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八、作业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画圆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32、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在本次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我听了3节课,每位教师都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采。因为同在五年级,所以我黄浩老师所授《桥》印象特别深,下面我就对这一课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结构简短,这节课说课老师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等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品质和人格力量。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的特别好:

1.抓住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在教学时,说课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同时说课老师还注意到了修辞方法的指导,环境渲染写作方法的介绍,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2.设置矛盾,老汉的大山形象品读到位。如: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说一说,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3.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说课老师在课堂结尾设置问题: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并拓展延伸了解了新时代的像老汉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从而深化了主题。

33、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周三我讲了一节汇报课《青山不老》,课程是这样设计的:一、聚焦老人,提取老人重要信息 ,感受人物形象;二、聚焦青山,体会创造奇迹之艰难,感悟精神之伟大;三、理解青山不老之含义;四、明白作者之情感。对前两点的设计,我觉得挺满意,后两点总觉得内容有点多,强调人文精神太明显,毕竟是语文课,但不知怎么修改,便这样开讲了。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实践学科,而我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精神的构建,并且只是通过单一的、想当然的说来训练,很少兼顾听、读和写的训练,好像有点儿上思想品德课的味道 。11月初,在人民会堂听了白皛老师的古诗文教学巜江南春》,白老师主要通过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在读中品作者之情感 ;肖绍国老师的《湘云醉卧》,关注细节描写想象画面进行各种读,品味文字的美 ;赵志祥老师的《司马光》,让学生采用普通话读、河南话读、周口话读,横版读、竖板读,有标点读、无标点读,简化字读、繁体字读,品味文言文之美。他们传递的是语文之美,传承的是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我的语文课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没有根据学情细致入微的方法引领和对语文态度的培养,突然觉得自己这20年的语文课白教了 。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却没有抓住重点,尤其看到任教授见缝插针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更有种想提高生命质量的想法 。

梳理思路,断舍离,直奔目标 。

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34、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等腰三角形

熟记等腰三角形定义及相关概念

等腰三角形性质及证明

B.12.5cm2

D.6.25cm2

B.51cm

D.以上都不正确

B.36 C.90 D.135

四 课堂小结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35、全等三角形评课稿

(一)内容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二)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是后面判定三角形全等、应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常用到的概念,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准确地找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对应边、对应角、对边、对角容易混淆.对应边、对应角是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之间或两个角之间的关系.而对边、对角是同一个三角形中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要结合图形说清楚.

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1.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二)目标解析

目标1的具体要求是:知道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能正确找出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目标2的具体要求是:在得到全等三角形后,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而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相关的一些几何知识,对几何图形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让学生在比较复杂的图形当中正确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再一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后面判定三角形全等、应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常用到的概念,所以,要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总结出确定对应边和对应角的一些规律.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践,得到概念

问题1:观察图案,找出这些图案中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

师生活动:学生说出图案中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

追问1:你能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实际举出类似的例子.

追问2:如果把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

问题2:把一块三角尺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的纸板和三角尺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把三角尺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说明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是完全重合的.教师顺势说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判断、猜想,进而动手实际操作,得到这些图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

(二)图形变换,加深理解

问题3:

(1)把△ABC平移,得到△PNM.

(2)把△ABC绕点A旋转,得到△ADE.

(3)把△ABC沿直线BC翻折180 ,得到△DBC.

追问: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它们全等吗?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根据要求操作,小组讨论得到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位置变化了,形状和大小没变,它们依然全等.教师巡回指导,并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

问题4: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DEF.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追问1:你能把图2和图3中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出来,并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吗?

师生活动:教师讲解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符号表示,结合图1讲解找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学生完成图2、图3中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并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追问2:上述几对全等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很容易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教师板书指出这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追问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怎样用几何语言表示?

因为 △ABC≌△DEF

所以 AB=DE,AC=DF,BC=EF,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D,C=F,B=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设计意图】利用三角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的不变性,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直观感知,进一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种效果是抽象的讲授难以达到的.利用基本三角形变换出各种图形,然后观察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例1:如图, △ABC≌△DCB,指出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变式:若上图中△ABO≌△DCO,试写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

(四)展示交流,巩固所学

1.如图, △ABD ≌ △EBC,请找出对应边和对应角.

2、如果AB=3cm,BC=5cm, 求BE、BD的长.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分组讨论答案,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强学生找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和对应角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

(四)小结与反思

1.什么是全等形?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

3.什么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4.怎样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法,体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的一些具体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33页习题12.1第1题,第2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如图,△ABC≌△DEF,与AB相等的边是( )

A . DE B . DF C . EF

【设计意图】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如图,△ABE≌△ACD,AB与AC,AD与AE是对应边, A =40 , B =30 ,(1)说出另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2)求 ADC的大小.

【设计意图】该题综合程度较高,先是找到对应边和对应角,再由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角的度数,最后在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角的度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