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为数学算法多样化而追求教学的多样化

不能为数学算法多样化而追求教学的多样化

不能为数学算法多样化而追求教学的多样化

不能为算法多样化而追求多样化

  王爷爷*西墙围了一个羊圈,算出

  这个羊圈的占地面积。如果砌上围墙,         15m

  围墙的长应该是多少?           

  生1:24×2=48(米) 48﹢15=63(米)

  生2:24+15=39(米) 39﹢24=63(米)

  生3:24+15=39(米) 39×2-15=63(米)

  生4:1×15=15(米) 2×24=48(米)15+48=63(米)

  进行到这里,4个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正确解决了问题,我正打算进入下一题,可我注意还
有一个同学在那里举着手,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不忍心扫他的兴,他又说了一种方法:生5:24+24=48(米)48+15=63(米)也许是受他的启发,又一双小手举了起来,我只好顺水推舟,让他说算法,我板书结果:生6:24+24+15=63(米)可后来又陆续有人举手,我没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形,当时只想权且一题多解,拓展思维,于是又板书了以下算法:
  生7:24×2+15=63(米) 生8:(24+15)×2-15=63(米)
  生9:24-15=9(米) 2×9=18(米) 15×3=45(米)45+18=63(米)
  最后一个同学的解法可谓“新颖”,听的同学一片茫然,我想解释吧,实在太麻烦,不解释吧,他已经说出来了,正犹豫时,下课铃响了,后面两道题还没处理呢。

  [反思]

  我对上述教学环节,反复琢磨,觉得当初自己的初衷是好的,为了尽可能体现机会的均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路,发挥创造性。但是,我没有把握好学生,任由他们牵着我的鼻子走,说的方法大同小异,好多都是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同,只是相加顺序不同,或者有的用分步,有的用综合,有的甚至人为添上一步,体现与众不同,最后还出现一块啃也不是扔也不是的“鸡肋”。因此,本人反思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同行讨论。

  1.《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起组织、调控作用,当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偏离轨道,有可能“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把正方向,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后继学习,如上述课例当有了几种方法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反思、比较这各种方法,正确地认识每一种算法的价值和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教师不一定需要让学生掌握每一种算法,但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多种算法中,有的是基本算法,可在类似情境中扩展应用,有的是特殊算法,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经常这样点拨,学生才能学会具体分析,灵活选择最优或较优的算法,从而形成方法,而决不能一味的顺从学生,放任自流。

  总之,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倡导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教师在组织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为自己定好位,驾驭好课堂,保证学生不偏离当堂学习任务,人人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