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道教内炼养生的关系,近年来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这一课题,时贤已有不少论述与发掘。笔者不敏,目力所及的就有潘雨廷著《易老与养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詹石窗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詹石窗、连镇标著《易学与道教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战国前期和中期,道家倡导阴阳学说。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对《周易》的理解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观念为易学家们所吸收,用来解释《周易》筮法中的变化法则。《易传》的作者们就是以阴阳变易的观念来解释《周易》的原理,《庄子·天
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尤自魏以降,历史上别开一代风气,另创一家之言的一流哲学家,多借《周易》经传思想资料以阐人伦,说物理,证心性,论道体,试图建构其体用不二,真善合一的形上学体系。王弼之注《周易》,程颐之作《易传》,张载之撰《易说》,朱熹之论“易纲领”,王夫之之著《周易外传》、《周
摘要:在对象数派和理学派充分反思的基础上,陆九渊完成了对易学的心学建构。他认为易符与实在之间的对应不限于形质的一致性和单纯的数理实证;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间接的对应。他主张以人心释“理”,易理、天理和人心并无差异,遂将《周易》演绎为一部存心明理之书,从而既总结了思孟以来的心学认识,又开启了杨简、
长期以来,《周易》被人们看作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大道之源。当然,由于《周易》有经传两部分,因此,当把经传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时,这句话是不错的。实际上,《周易》被人们当成古代哲学的大道之源的根本还在于《易传》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因此,我们对《易传》的基本哲学范畴进行梳理辨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易
摘要:默包含着言与不言两个方面,具有本体的意义。作为本体的“默”,是在“言”的发用中显现的。当发用兼顾到“诚”与“时”两种因素时,本体自然就呈现了。但对还没有达到本体高度的人而言,在追求完善的过程中,比较稳妥的选择应当是“慎言”,也就是从尽量不言做起。 关键词:默;本体;诚;时;慎言On the vo
摘要:本文认为,儒家学说中的“天”具有宗教意义,自秦汉至宋明,它经历了一个从既有道德理性又有好恶等意志情感的“天”到只有道德理性没有具体情感意志的“天”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此相应,“天”主宰世界的方式,也从直接通过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转变为一种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天命”使“天理”内在于万物和人类,从而
摘要: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
摘要:不仅《周易》的形式架构和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到《文心雕龙》,而且《易传》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诸如“道”和“器”,“文”和“章”,“象”、“辞”和“意”等,对《文心雕龙》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易传》哲学乃是《文心雕龙》的思想之魂。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周易》,就没有《文心雕龙》。关键词: 周易
摘要: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由于金庸将《周易》学说融入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生活和理想之中,融入到对历史和现实、人性和人生、社会与文化、英雄与人格等的思考之中,因此,
摘要:王畿易学认为易之体用不二,易为心易,太极为心之极,反对以易为书、泥于言象;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易说,视《周易》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典籍,在修养方法上力倡先天之学,而以自然为宗。王畿易学是宋明时期陆王一路下来心学派易学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体现,对传统易学起到一种解构的作用,是陆王心
摘要:《周易》“今义”凸显的是一种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而“古义”突出的则是阴阳灾变思想。《易》之“古义”由来已久,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由于“今义”被定为官学正统,“古义”便逐渐衰微,而鲜为世人所知。本文利用新的出土文献,对《易》之“古义”的由来与演变进行了辨明和稽考。作者指出,西汉以孟、京为代表的
《左传》《国语》中与《周易》和其它筮书有关的记载,共有二十二条。 从这二十二条记载看,基本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引证《周易》经文来说明一个问题,或阐述自己的看法;一种是以《周易》或其它筮书进行占筮,以预测事情的吉、凶、祸、福。在有关占筮的记录中,又有一爻变,数爻变,六爻不变等不同情况。现从二十
《周易》的阴阳变化理论,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政治,过去曾有人称《易》学为经世之学,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六十四卦的模式,乾坤为天地之始,继乾坤之后的屯卦则为创世之始。 《屯·象传》说: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是说世界初创,社会洪荒,君子治世如治丝,要从杂乱中理出头绪来,变无序为有序。所以, “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典籍。《周易》为汉、唐、宋明的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直至今日,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周易》分经传两部分。传说"上下经"是周文王所作,但无确据。今天多数哲学史家都承认《周易》上下经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周易大传》十篇传说是孔子所作,亦无确据
摘要: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
《易传》是由十篇不同文字组成的解《易》的著作系统,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究天人之际”,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思路。应当说,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中国哲学思维的有机整体性特征在《易传》中表现得
熊十力(1885-1968)是中国现代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以思想精深、逻辑严密、议论独特而著称于世。他的思想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浓厚兴趣。稍一留神他的思想体系的人都会发现:他的思想体系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他的许多学说、范畴都渊源于《周易》,另一方
摘要:创造性的诠释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是熊十力建构其“新唯识论”的重要理路。这种与古代经学方法有别的经典诠释,部分地归因于20世纪的历史语境:后经学时代自由解经的空间、对动力式文化精神的哲学追求、近代以来的哲学变革;部分地则归因于熊十力本人将现代观念与传统智慧的创造性结合,并且由此实现了哲学的
摘要:孔颖达编撰的《周易正义》是唐代易学诠释学的代表作。孔疏从王弼易学基本原则出发,吸纳了汉易象数学方法,以其取象与取义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对《周易》的体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对《周易》所蕴涵的原理,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解释。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深刻影响了唐宋时期易学和哲学的发展,成为汉易向
摘要:卦气说是汉代易学家在融旧铸新的哲学诠释学进路下所显发的基本学说。此说始彰于孟喜,大显于焦赣、京房,深化于《易纬》,发皇于马融、荀爽、郑玄诸人,达其极致于虞翻,透显着相关易学家独特的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昭示着汉代儒者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开人文的基本社会人生理念,也部分地反映出神学
摘要:“元气”演化史观是《易纬》历史观的重要内容。本文论《易纬》的“元气”演化史观即自然史观,强调《易纬》对《易传》“太极生化”说的发展与改造,探讨其“五气渐变,是为五运”的自然史观对自然演化过程的物质前提的肯定,从“象”与“数”的角度讨论其自然史观的哲学性质,肯定其具有的一定的合理性。 关
摘要:象数作为易学的生命之源,本身蕴藏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含义。本文从对象数学的重新审视出发,通过把易象还原为原本的区别性特征,阐发阴阳变易与境域生成的关系,揭示象数的终极价值。 关键词:象数; 二项对立; 变易Transformations between Yin and Yang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context:to view the image-
摘要:《周易正义》是唐朝孔颖达为魏、晋时王弼、韩康伯《周易注》所作的疏,其总结并发展了汉易,促进了汉易向宋易的转化。《周易正义》并成为王弼“无本论”向张载“气本论”转化的桥梁与中间环节。孔颖达从“无本论”向张载“气本论”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他对“太虚”概念的阐发和对阴阳二气的阐释。 关键词:太
《周易大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这段话是借解释筮法象数的形式而发挥出关于宇宙生成的哲理。“易有太极”的“易”字,从筮法象数言之,是指《易》之书,从哲理方面言之,是指变易,即
页次:4/17 每页25 总数4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