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二)重点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药品:硝酸钾、水蔗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糖或两匙糖所形成的糖水的甜度不同,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一)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
《过滤和结晶 》教案二《过滤和结晶 》教案二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用具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
过滤和结晶 教案(一)过滤和结晶 教案(一)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
溶解度 教案(二)溶解度 教案(三)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
溶解度 教案(一)溶解度 教案(一)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思想教育:通过对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酸和碱的定义和化学性质2掌握盐的定义,理解中和反应。3巩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4掌握中和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中和反应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探索法、归纳练习法教学用品:教学过程:一、
碳酸钙
教案示例:碳酸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碳酸盐的鉴别法。  2.掌握酸式碳酸盐与正盐间的转化关系。教学重点碳酸盐(碳酸根)的鉴定法。教学难点不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课的类型:综合课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各步
酸碱盐
一、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
复习课,第六章 铁
(一)课型、课题:复习课,第六章 铁(二)教学目的:1.巩固、提高对铁等金属元素的认识,以“铁”为代表加深掌握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规律。2.进一步巩固掌握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3.培养学生讨论、分析、综合等能力。(三)教学重点:1.巩固、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及金属与酸和盐的
质量守恒定律
一、 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二、 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水的组成说课
“水的组成”说课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三中 吕纯志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
燃烧条件的探究
课题: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学习目标:1. 认识燃烧的特征,知道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能从微观角度适当解释物质的燃烧;2.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物质燃烧的条件,进一步学习对控制变量因素的探究过程;3. 体验物质燃烧条件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4. 能够运用燃烧条件
第六节 元素 元素符号
第六节 元素 元素符号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第五节 原子(2课时)
第五节 原子(2课时)知识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学生知道另一种微粒原子的概念;2、学生会比较原子与分子的异同;3、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4、学生能复述原子内部结构;5、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6、学生知道相
第四节 分子
第四节 分子知识目标: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能力目标: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
第三节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第三节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案)知识目标: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
燃烧和缓慢氧化
燃烧和缓慢氧化知识目标: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标: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
第一节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课时)
第一节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课时)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氧气的用途并能说明用途与性质的关系2、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和哪些物质反应,记住产物、现象)3、复述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并会判断化合反应。技能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利用所
第一节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
第一节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初步会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3、说出氧气的部分化学性质(与C、S、P、Fe的反应)写出文字表达式,说明反应时看到的现象。4、识记几种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氧、氢、碳、硫、磷、
简答题的复习
简答题的专题复习课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总复习一、教科书和学生现状分析 简答题作为考查学生学科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必要题型,是中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之一,也是主观性试题中较容易失分的题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初三复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方法。情感态度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 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3) 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2、过程与方法:(
《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重点和难点了解
页次:35/36 每页25 总数89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