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数字猜猜乐》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数字猜猜乐》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数字猜猜乐》教案反思

1、大班数学《数字猜猜乐》教案反思

  课程名称:数学《数字猜猜乐》

  课程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数学认知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魔术是发生于幼儿身边的、为幼儿所喜爱和好奇的行为。本次活动将数学问题融入魔术情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猜数游戏的环节,引导幼儿利用观察、比较、操作、验证等方法,来发现、分析和解决表格中的数字问题,本环节注重幼儿用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为幼儿提供充分体验表达发现、交流、分享的愉快的机会。在分组自由游戏和竞技的环节中幼儿可感知、体验到“排除法”的应用,同时体验到合作及团队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个趣味的数学活动中,幼儿享受到的是自由探究、表达的快乐,获得的是包括科学发展、语言发展、社会发展在内的多方面提高。

  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运用排除的方法进行猜数字游戏。

  2、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3、感受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课程准备:

  1、教师: PPT 、电子白板课件、数卡(1-15一套)

  2、幼儿:数卡(1-7每组一套)、1-7数字表(每组一张)、桌面标记每桌各一

  课程过程:

  一、观看小魔术,引起幼儿对猜数字游戏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猜数字的小魔术,想不想看?

  (请一位小朋友合作完成魔术)

  二、出示数卡和1-7数字表,师幼进行猜数字游戏以及猜测方法的探究。

  师:我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猜数字游戏,想不想玩?

  1、一位小朋友抽取一张数卡,教师通过数字表进行猜数。

  2、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猜数游戏。(2次)

  (1)一位幼儿抽取数卡,其他幼儿和教师一起猜。

  (2)请有答案的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答案。

  (3)抽数卡幼儿出示数卡进行验证。

  (4)请正确答案的小朋友分享猜测方法,同时教师在白板上做标记,协助幼儿讲解。

  三、分组活动,尝试运用学习的方法进行猜数字游戏,最后教师总结排除法。

  1.介绍游戏规则

  (1)四人一组,一个人抽卡片,三个人猜。

  (2)抽数卡的小朋友站在带标记的一边,猜数字的三位小朋友站在桌子对面。

  (3)轮流抽卡片。

  (4)每个人都抽一次之后立刻回到座位上。

  2.幼儿分组进行猜数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游戏结束后,再次请一名猜数正确的幼儿分享自己的猜数方法。

  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用的猜数字的方法就叫做排除法,大家一步一步把不符合条件的数字一一排除掉,就能找到正确的数字。

  四、增加数字行数,根据数字表的标记用排除法找出相应的数字。(数字表1-12)

  五、幼儿分两队进行竞赛游戏,巩固排除法的运用。(前3轮1-12数字表,后2轮1-15数字表)

  1、教师抽取数字顺序由易到难。

  1-12抽取数字(3、2、9),1-15抽取数字(14、11)

  2、规则:

  1)一共进行5轮比赛,得星最多的一队为冠军。

  2)红蓝两队轮流抢答,最先举手的先答,回答正确得一颗星,如回答错误,则换另一队回答。

  六、活动延伸

  把材料投放到益智区域里,幼儿继续练习。

  师:我宣布,本次猜数字比赛获得冠军的是**队!不过**队小朋友也不要气馁,课后老师把这些数字卡片投放到班级的区域里,区域游戏的时候你们再去比一比,好不好。

  课程反思:

  魔术充满神秘感,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表演,此次教学活动在第一个环节中运用小魔术来引出教学内容,孩子们兴趣非常高涨,后面的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设置,逐步增加游戏难度,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探究,通过充分表达、交流与分享,对核心概念“排除法”掌握经过了感知、熟悉及熟练应用的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富有挑战性,孩子们积极参与,结束后仍意犹未尽。

  但是竞技游戏有胜负之分,对胜利者的适度表扬和失利队伍的有效激励,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胜负”,是应该进一步预设和完善的。

2、大班数学教案《分类》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学生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按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2对不同物品分类,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衣服,鞋子,书及作业本,瓶子,篮子,玩具狗。

活动过程

  评价等级:

  小朋友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瓶子、小狗、书等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有小狗、书、衣服、还有鞋子、瓶子,篮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鞋子、衣服、瓶子喝的放在一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好的建议吗?

  生; 应该把东西整理好。把同类放在一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教师引导幼儿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每组把东西一样一样地分类放好。

  师 :老师想看那位小朋友最能干,生兴趣很高,乐于参与。有序的上来捡本组物品。

  让幼儿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师觉得每组分得都好,很整齐、很漂亮。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3、大班数学教案《统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2、难点: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准备:

  水果图片,统计图,展示板,多媒体课件,彩色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四种水果,看看是那四种水果?

  (视频出示水果图片:草莓、梨、西瓜、菠萝等)师:你能一眼就看出每种水果有几个吗?

  师:每组的操作盒里也有这些图片,请给它们排排队,数一数,比一比。

  (排队的方法有很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张表格,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来,我们给水果排队应该是从哪边开始?

  (从下往上排队,水果标识在下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讨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并把表格贴到黑板上。

  师: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水果的多和少?

  幼:一个格子摆一个水果就能帮助我们比出多和少。

  师: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幼:按从少到多排或从多到少排的方法比较好,一看就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2.介绍统计图。

  师:你们在摆图片时有没有碰到困难?

  幼:西瓜图片太大,一个格子放不下。

  师:谁有好办法?

  幼:也可涂颜色来表示。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展示涂颜色的方法。) 一种水果有几个就涂几个格子。

  师::涂颜色的看起来非常清楚。这时就会出现四个柱子。我们只要比较柱子的高低就能知道水果的多少。

  (出示统计图展示板)想一想,图中的四个柱子、数字、水果标识都告诉我们什么?。

  师:如果我们还想知道这种水果有几个,草莓比梨多几个,这图能告诉我们吗?我们该怎么办?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底下的图片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水果。数字可以告诉我们哪种水果有几个,像这样的图叫统计图。

  3.看图提问题。

  师:请你说说从统计图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幼:统计图告诉我西瓜最多,梨最少。

  幼:统计图还告诉我苹果有5个,比草莓少1个。

  二、应用知识

  1.创设情景。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开联欢会,可是老师不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所以我们以组为单位,统计一下最爱吃的水果,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即时贴贴到最喜欢吃的水果那栏里,统计好之后,讨论一下,什么水果是你们组最爱吃的?

  2.小组讨论结果展示。

  师:请每组出一名小朋友,拿着统计图说一说。

  3.分析应用。

  师:根据这些统计图,我们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多买一点,哪些水果该少买一点?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数学练习册》统计练习题。

活动反思: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以上不足之处外,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细节,如: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练习设计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大班数学教案《排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按大小,多少,序数等进行1—5排序。

  2、训练幼儿排序能力,体验排序游戏带来的快乐。

  3、感知序数的方向性,初步使用序数词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卡片,5个瓶子(装有不同颜色并有刻度)、头饰 、带序号的5个小椅子、带序号(1—5)的可挂脖子的纸牌 、套卡(5套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形状的卡纸组成)。

活动过程:

  一、激情引入

  昨天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却不知道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

  二、排队排序

  1、*先请三名小朋友上前面来,请一名“老师”帮他们排队

  师:我先请一名小朋友当老师,这名小“老师”要帮助这三名小朋友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好队

  * 四名小朋友排队

  师:刚才那名小“老师”排得不错,我们都觉得很好,现在我再请两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名继续当小老师,帮助后上面的小朋友排到队伍里。

  当排好后,老师再请另一名小朋友上来帮助四名小朋友重新排队,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下面的小朋友当评委,看他排得对不对?

  *五名小朋友排队(同样的方法,让幼儿为五名小朋友排队)

  (这部分主要是让幼儿学会目测高矮,能够要据老师的要求从高到矮,或者从矮到高进行纵队排列)

  2、过渡: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的不错,可以当老师了。 遇到了一个麻烦,想让小朋友帮这五个瓶宝宝排排队

  教师出示5个不同的颜色,不同容量的瓶子,事先打乱顺序。请小朋友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以从多到少,也可以从少到多,排列后请幼儿说出排列的理由。

  (注:幼儿可根据多少,也可以根据刻度的大小,还可以目测高低。)

  过渡:小朋友最爱吃哪种水果呢?

  3、教师这有5盘苹果,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教师出示5盘苹果,每盘苹果的个数由1—5个,可让幼儿自由发挥:可以从多到少,也可以从少到多,只要说出理由即可。

  4、过渡:小朋友有些累了。排了半天队,先帮小朋友然后是瓶子和苹果现在我想请表现不错的小朋友玩一个“找椅子”的游戏

  游戏规则:5名小朋友带着5个不同的序号的纸牌,有5个按顺序排序的椅子,每个椅子背上贴上序号(1—5),当老师说:“预备,坐”!小朋友可根据自己纸牌上数字去找椅子。看哪个小朋友又快又好!

  (适当增加难度)将椅背上的数字去掉,根据老师的指令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按1—5坐下,看哪个小朋友反应快。

  (让幼儿学会按序数排序)

  三、 区域活动

  过渡:游戏结束了,下面到了自己动手的环节了

  过程:教师给每一组小朋友发一套卡片,套卡是由5种形状5个大小5种颜色组成的25张卡纸图形

  教师让幼儿自己想象排序,其中发扬小朋友的团结协作精神,可按图形、颜色、排出队来。但按大小排列出来有些困难,教师可给予提示,因为按大小排列颜色和图形就不同,思维跨度较大!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5、大班数学教案《钱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活动准备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 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

  (1) 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 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

  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

  游戏形式:幼儿分组,自主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

  4、总结讲评。

  ( (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

  (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6、大班教案《数字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喜欢数学活动,感受数字的有趣。

  2. 能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字。

  3. 能发挥想象给数字变出更多的造型。

  4.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 两组数字卡片

  2. 三张卡纸,上面有10种颜色的小方形。

  3.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巩固数字0—9

  1.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纸,上面有很多不同颜色的方格,我请小朋友说 说上面有几个格子。(请小朋友说完之后大家一起数一数)

  2. 师:小朋友,橙色的格子上是数字几?(1)每个不同颜色的格子上都有不 一样的数字宝宝,我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3. 师:小朋友把数字宝宝都猜出来了,考验下朋友的时候到了,现在我点到一个数字小朋友要快速得把它念出来。

  二、数字的队形

  1. 师:这10个数字中,哪个数字最大?哪个数字最小?如果让你来给这10个数字排队你会怎么排?(引导小朋友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

  2. 师:数字宝宝除了可以像刚才一样有规律的进行排队之外,它还有很多种排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PPT,圆形、三角形、长方形)

  三、生活中的数字

  1. 师:我想小朋友对这些数字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它总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现在我要请小朋友说说你在生活的什么地方见过数字宝宝,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2.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字宝宝,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都出现在什么地方。(播放PPT,日历、药瓶、体温计、目录)

  3. 总结:生活中的数字有的是告诉我们时间,有的是告诉我们力量、温度或者是长度。生活中出现不同的数字都有不一样的用处。

  四、数字变变变

  1. 师:现在数字宝宝要跟你玩一个数字变变变的游戏,小朋友的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这是数字几?数字变变变。(PPT播放数字3,根据变变变的口令出现3的三次变形,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分别像什么。)

  2. 师:现在数字3藏在一副画里,小朋友可要睁大眼睛把它们找出来。

  3. 师:小朋友很快地找到了数字3,如果我把10个数字合起来变成一幅画你们都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两幅图)

  4. 师:如果让你也用数字变一变,你会把数字几变成什么?下一次老师请小朋友把你想变的数字都画下来。这次活动就到这了。

活动反思:

  通过前次的试教及组里的老师一起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了我这节课,而我把这节课放在了家长开放日的时候来上。从小朋友的总体表现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节课的重点的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通过猜一猜藏起来的数字,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字画等这些环节来完成目标。

  在第一个猜数字的环节,孩子们的兴趣都非常浓厚,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能猜一些特别显眼的数字如0、8、7、4、1等,但数字5小朋友都把它猜成了是数字6,因为上面一部分是遮住没有出现的,所以这两个数字小朋友难免会猜错,但在小朋友说出原因后我没有及时地给予纠正,也没有将数字5和数字6进行比较,而是直接出示了答案,相信小朋友们也没有真正的弄清楚。

  第二个环节给数字宝宝排队,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小朋友都排的很好,但是按规律给这些数字排成不同的形状,小朋友就有困难了,站起来的时候能说出自己想要排成的形状,到了黑板面前来操作之后便六神无主,这最主要的原因是对10个数字的排序还不够了解。

  第三个环节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哪些东西是按这个顺序排的,圆形和方形小朋友的响应最激烈,说得也很出乎我的意料,但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这些顺序小朋友就很难说出来,主要原因是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

  第四个环节是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在哪些东西上面也看到过数字,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我把这个环节放到了晨间谈话的时候,小朋友都能积极开动脑筋,说得也很好,但是老师的回应还不够,没有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认同。

  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欣赏数字组成的画并找一找这幅画中有哪些数字,并把它贴在图画的下面。小朋友的操作速度比平时快了很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可能是因为这幅图画超出了小朋友现在的认知水平。

  以上是我对这次数字活动的一个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非常感谢组内其它老师对我这节课所提出的意见及建议。

7、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正方体,能区分正方体与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感知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骰子、正方体图形纸、课件

  2、学具准备:制作正方体的图样纸、彩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问候

  2.情景导入

  “今天我要带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术乐园玩,接下来我们要踏上神秘的魔术之旅了,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做。”

  《积木房》:积木宽,积木长,我用积木盖新房,小朋友们请进去,都夸房子真漂亮!

  二、集体活动。

  (1)观察图形

  幼儿观看课件

  师:“图形纸上有什么图形?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

  师:“这张图形卡纸上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们变个魔术,看看它能变成什么?”

  (2)操作活动

  教师做示范,将图纸折叠后变成正方体。

  师:“今天变成的这个新图形叫正方体。”小朋友们也来试试吧。

  (3)认识形体

  请幼儿观察正方体

  师:“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请小朋友用彩笔点数)

  师:“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一样大吗?”

  小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4)师幼互动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

  三、游戏活动:

  1.游戏名称

  “掷骰子”游戏

  2.游戏规则

  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www.banzhuren.cn)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上台掷骰子。(骰子上标注问题)

  数字1:正方体有几个面?

  数字2:正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吗?

  数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

  数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数字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图形?

  数字6:再掷一次骰子。

  3.活动小结

活动反思:

  本课我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使学生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对于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运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去观察、操作、推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探究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证、总结,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知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同时,通过生动的课件演示,展现了常见的正方体,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8、大班数学教案《拼图》含反思

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幼儿对图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节图形游戏课。目的是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图形进行拼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

  2、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出图形名称。

  二、想一想: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说图形像什么?(教师小结:当小朋友看到一个图形时,就会想到很多物体。比如看到圆形,就会想到西瓜、乒乓球、太阳、皮球等,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以后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

  三、拼一拼:

  1、相同图形拼搭

  教师让幼儿取出任一种图形进行尝试性的拼搭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结:小朋友可以用其中的一种图形变成不同的图形,例如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正方形等。)

  2、不同图形的拼搭

  教师在引导幼儿拼图时不要一下子把拼好的图样给幼儿看,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启发:比如拼帆船时,可以告诉幼儿用两个大的三角形做它的帆,另外的图形拼成一艘船。

  建议:教师巡回时可给予个别指导,并将幼儿的有趣拼搭介绍给大家。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玩了图形游戏,发现了很多个图形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有趣的图样。只要我们多动手多动脑,就会拼出越来越多的图案。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较浓,整节课每位幼儿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在用不同的图形拼搭时,有个别幼儿还不能按时完成。

9、大班教案《数字2》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做游戏讲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种读法让幼儿学习2想什么。

  3.掌握数字2的读法及写法。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大胆地说汉语,用汉语表达数字。记住数字的读法及写法。

  难点:用汉语表达关于数字的内容。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尺子,贴板

活动过程

  首先复习学过的内容

  (一)开始环节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两个梨子问:“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这是几个梨子?”又出示小猫问:“这是什么动物?你们家有没有?喜欢猫吗?这是几只猫?这些都是两个两个的,谁知道我们用那个数字来表示?”。

  (二)基本环节

  教师在黑板上写标题

  教师:“2想什么? 像小鸭”出示数字卡片边读,边让学生跟着读好几遍。(2像小鸭水中游)

  在黑板上画方格,在上面边写数字2,边讲怎么写。然后让学生伸出小手在空中练写。

  让幼儿在练习本上边写边读。要求学生写,读的标准。

  (三)结束环节

  让每位幼儿说说2,还有2像什么。

  (四)延伸环节

  为了提高课堂气氛写一个大大的数字2和一个小小的数字2.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学生对数字2还是有所了解。主要采取了做游戏,鼓励,引导比赛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小朋友都懂得了2的读法及写法,又会说2像什么。他们都积极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这个数字的兴趣很高。老师不但问积极举手的小朋友,还问那些不举手,表达能力有点困难的小朋友,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会回答出来的。

10、大班数学教案《超市》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利用图表进行统计的方法,并了解图表统计的特点。

  2、 乐于尝试和探索,愿意与同伴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

  3、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 货架3个,小篮5个,推车2辆,玩具类、餐具类、文具类若干。

  2、 统计图范例一张,表格两张。

  3、 幼儿操作用的统计表若干、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 引出课题

  1、谈论与超市有关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与小朋友一起开一个超市,我当老板,你们当员工好吗?我已经准备了这些货物,你们看是什么?

  2出示货架、小篮、推车问:这些东西有几个呢?你能用线条、数字、图片

  等各种办法记录下来吗?

  二、通过记录货架等物品初步尝试统计

  1、 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货品的数量。

  2、 交流自己的记录方法。归纳出幼儿统计的方法:画上一样物品再写上数字,有多少物品就画多少个。

  3、 讨论图表的制作方法。出示教师的统计表让幼儿讨论它的优点,能看出各种物品的多少,还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并操作演示图表的记录方法:数字标号从0开始从下往上标,每一格表示数量一个,要统计的货品用简笔画的方法画在对应的格子下面,有多少物品就涂多少格子。

  4、 幼儿尝试用图表的统计方法进行记录。

  三、 通过对超市商品的分类,学习和利用图表方法统计货品。

  1、 请幼儿把超市的商品进行分类。师:看看我又采购了什么货品?出示铅笔、橡皮、水彩笔、碗、筷子、勺子、积木、皮球、风车,引导幼儿进行分类,并数数分别有多少。引导幼儿分类并把货品放在货架上尝试合作学习。

  2、 采用任务的形式请幼儿对各种类别的商品进行统计并进行检验。

  3、 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图表法来统计物品的数量,但是还有许多种方法也可以统计物品的数量,以后我们再学。

  四、 结束部分

  1、 我们的超市全部准备好了,谁能给它取个名字呢?

  2、 为了让超市生意兴隆,我们去宣传,让更多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超市。(幼儿出教室)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表面上是按超市的实际流程展开,实际上内在遵循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注重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原则,如:先让幼儿自由的记录,然后教师推荐新方法,大家共同分析,最后让幼儿动手操作,并在集体中进行交流和检验,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既起到与同伴分享交流、拓展经验的作用,也自然地完成了互相验证,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幼儿动手操作方面的训练,提供让幼儿自主操作,主动学习的机会。

11、大班教案《数字联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并理解字词:钩子、哨子、拐杖、望远镜。

  2、认识阿拉伯数字宝宝0~9,能体会到数字宝宝的神奇。

  3、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发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及理解儿歌。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6、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字词卡:钩子、哨子、拐杖、望远镜。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CD。

  3、0~9的数字卡片各一张,西瓜、柱子、天鹅、山洞、小船、钩子、哨子、拐杖、望远镜、路灯图片或物品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儿歌。

  1、教师出示数字宝宝卡片,请幼儿将数字卡按从0~9的顺序排成一排,贴在黑板上。

  (1)小朋友你们认识黑板上的数字宝宝吗?哪个小朋友最棒啊!来读一读给师听呢?

  (2)老师请小朋友想一想,“0”像什么呢?导出儿歌语句“0像圆圆滚滚的大西瓜”。

  (3)(教师出自数字宝宝“1”让小朋友自由发挥想象讨论)然后教师变魔术,变出一根柱子,提问像什么数字。导出儿歌“1像直直的柱子,可以撑住高高的天花板”。

  (4)小朋友数字宝宝“2”像什么呢?那位小朋友最棒呢?告诉老师好不好呀?讨论之后,(教师出自天鹅的图片)这是什么呀?漂亮吗?导出儿歌“2像美丽的天鹅,可以在湖面上游泳”

  (5)小朋友想一想“3”像什么呀?教师出自图片山洞,导出儿歌语句“3像两座宽阔的山洞,可以让火车疾驶而过”。

  (6)请小朋友想想,哪个数字像小船呢?小船有什么用处呢?这个数字宝宝除了小船还像什么呢?导出儿歌“4像艘小船,可以帮渔夫捕鱼虾”。

  (7)老师问你们“5”字像什么呢?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发挥想象,然后出示钩子图片,请幼儿说说钩子的用处,导出儿歌“5像个钩子,可以挂衣服和帽子”。

  (8)教师出示数字“6”的卡片,小朋友这个可爱的数字宝宝像什么呢?(教师出示哨子图片)导出儿歌语句“6像个哨子,可以帮老师提醒学生排队”。

  (9)老爷爷用来帮助走路的是什么呀?(拐杖)它像哪个数字宝宝呀?(回答:7)导出儿歌“7像根拐杖,可以帮老伯伯安稳行走”。

  (10)小朋友这个数字宝宝是什么呀?(回答:8)它像什么呢?小朋友还记得数字歌吗?幼儿同教师一起讨论,想象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然后教师出示图片望远镜,望远镜可以用来干什么的呀?导出儿歌语句“8像望远镜,可以帮人们看清楚远方的东西”。

  (11)小朋友你们看黑板上的数字宝宝最后一个是什么呀?(回答:9)它像什么呢?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发挥想象说出像不同的东西,(像……)然后教师再出示路灯图片,导出儿歌语句“9像盏路灯,可以替晚归的人照亮路面”。

  2、小朋友数字宝宝神不神奇啊!教师引导幼儿给儿歌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数字宝宝可以想象出那么的东西,小朋友我们给它取什么名字好呢?(幼儿讨论……)叫“数字联想”。

  4、带领幼儿理解儿歌。教师带领幼儿听CD,并有感情的读两遍,加深印象。

  5、请幼儿谈谈,这些数字宝宝还像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发挥想象。

  二玩游戏

  数字宝宝找朋友:

  教师将数字卡佩戴在一组幼儿身上,将字词实物“西瓜、柱子、天鹅、山洞、小船、钩子、哨子、拐杖、望远镜、路灯图片佩戴在另一组幼儿的身上,放音乐《找朋友》,请佩戴数字卡的幼儿去找对应的图片,并正确说出图片的东西。

【活动反思】

  在提问题时,忽略了一些小朋友,没有让孩子得到充分的表达。由于紧张,语言不太流畅。教具不太规范,图片准备不够充分。目标没有充分达到效果。时间把握不好,过长。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自己能在其她教师中学习她们的优点于此来补足自己的缺点,潜于默化,能有更好的发挥!

  各位老师的点评

  教具不是很规范,图片太小,建议把图片画大一点效果会更好。

  限制了小朋友的思维,建议给小朋友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想象。

  在读字宝宝时,有个细节不太好,手里一直拿着教具(哨子),容易分散小朋友的注意力,没有集中精力在字宝宝上。

  游戏不要太随意

  目标明确

  语言较亲切,能吸引小朋友。

  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很有潜力。

12、大班数学教案《手拉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能两两匹配的数是双数,剩下一个不能两两匹配的数是单数。

  2、教幼儿能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学习两个两个地计数。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磁性教具:1-10的数字卡;一套水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幼儿复习从1正数到10,然后从10倒数到1。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水果图片,引导幼儿先说出名称,再数出是几个?最后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出来。

  2、教幼儿学习用笔把水果两个两个地圈起来,看看哪几种水果刚好两个两个地圈好;哪几种水果还掉有一个。

  3、圈起来后,告诉幼儿像刚好圈起来的水果数字2、4、6、8、10是双数;还剩一个没有圈起来的水果数字1、3、5、7、9是单数。

  4、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区分单双数并理解单双数的含义。游戏:"手拉手"。

  请数名幼儿到前面来分成两组,然后让每组的幼儿两两进行手拉手,拉手后,看看哪组的幼儿刚好匹配成对,哪组却剩有一人;最后说出哪组是单数,哪组是双数。

  5、利用游戏"数字宝宝回家"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1)引导幼儿在1-10的数字中分别找出哪些数字是单数,哪些数字是双数。

  (2)练习看标记分类摆放单双数。("· "表示单数,"·· "表示双数)让幼儿按标记把1-10数字卡送到单双数的家。

  (三)结束部分:

  启发幼儿到户外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单数,哪些东西是双数。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过程中,老师说的太多,没有让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可以请幼儿有两次操作,第一次,让幼儿用探索的方法来感受对称剪纸;通过感受和对比,再整理幼儿的经验与对称剪纸的方法,最后,再进行操作。而剪出更多的小人则作为提升,激起幼儿在以后区角中再次尝试的兴趣。活动中,老师只要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讲解,尽量做到少而精,不然,反而束缚、误导了幼儿的思维。而在活动中,也要尽量的多给幼儿探索、操作的时间。

13、大班数学教案《文具》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在实际情况中体验数的意义。数的出现是对实际生活中物体、人数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生用符号表示物体数量多少、大小的起始阶段。研究表明,学生认识数的符号将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图象符号———数字符号。

活动目标

  1、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6~10各数的书写

  6~10各数的书写

活动准备

  “小小文具店”图,田字格黑板,6~1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师:新学期到了,同学们都买了什么文具?

  (出示图)

  1.你能数数这个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吗?

  2.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几个?

  3.教师零乱贴出6~10的数字卡片。

  4.指导学生看书连线:我们的书中也有一个小小文具店,你能数一数,把学习用具和数字朋友连起来吗?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连的?学生回答时教师连线。

  二、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师:小小文具店的各种文具我们数清楚了,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文具盒里有些什么呢?老师也想了解一下,谁愿意数一数,再告诉大家?

活动一:数自己的文具

  1.数出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记在心里,再和同桌的伙伴说一说。

  2.再指定2~3组学习伙伴汇报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洁明了。

活动二:数两个人的文具

  1.把同桌两人的文具合在一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多少个?

  2.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几支铅笔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一:数出来的。

  方法二:把两个人的铅笔加起来的。

  对第二种方法要给予肯定的鼓励。

  如果学生的文具数超过了10个,学生能数清楚或算出来,也要加以表扬。

  3.延伸:在数你们两个人的文具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写一写,说一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两个同桌学习用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要把今天认识的6、7、8、9、10写下来,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1.观察数字卡片6、7、8、9、10

  2.指导学生写。

  (1)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各数的书写要点:

  (2) 学生边看老师示范或课件演示,边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

  (3)学生在第10页上先描4个,再独立写一个。

  (4)小比赛:每个小朋友在本子上写6~10各两个,再在小组内评评谁写得好,并展示给大家看。

  (5)你会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吗?试试看。

  小组内说一说:6、7、8、9、10还可以表示什么?

  四、练一练

  摆一摆,说一说

  (1)分小组把6、7、8、9、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分一分,说一说。

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通过创设小小文具店这一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个数是几就用几表示,体会数的产生,加强数与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实践活动,其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其二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的意识,善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

  "写一写,说一说” 在学生已掌握了书写格式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各数书写要点。通过想像、儿歌帮助学生记忆1~10各数的特征,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字的笔顺方向和布局,并通过小比赛、小评价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力图把数字写得整齐美观。

  孩子的兴趣比较容易变化和转移,也就是稳定性不高。与孩子的年龄特征有关。大班孩子的注意力持续20至25分钟。今后我要在“兴趣培养中的误区”得以加强。

14、大班数学教案《青蛙》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的孩子都是村上的,而且还是个混合班,但还是对青蛙也都有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在模仿青蛙声音的时候,可以做到惟妙惟肖,在数学这一领域,却是个很大的弱点。因此,为了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孩子们感兴趣的实物结合数学知识一起学习,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能惟妙惟肖的把青蛙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3、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青蛙笑》,幼儿用书《美好的乡村》

  2、教师自制大图(池塘中有几片荷叶和荷花)

  3、折纸青蛙6个(其中有一只大一些,做青蛙妈妈)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朋友是谁呀?

  生:青蛙

  师:对了,是青蛙,那你们知道青蛙生活在哪里吗?它平时吃什么?谁可以模仿一下青蛙的叫声?

  生:青蛙是害虫,生活在河里和池塘里,还有在稻田里。它的声音是呱呱呱。

  师:小朋友们真棒,把青蛙的声音模仿的真像,老师现在带着大家一起去池塘边看看,看一下池塘里有多少是青蛙?看谁的眼睛最仔细观察了。

  二、看看说说

  1、教师出示大图,通过摆放青蛙表现出一个算式情境。先将这个情镜描述一下,然后口述算式,得出一个数。如:五只青蛙在荷叶上,“扑通”又有一只青蛙跳上荷叶,现在有几只在荷叶上?为5+1=6

  2、教师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幼儿根据教师摆放的情境进行口算。

  3、请个别幼儿尝试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并请其他同学来进行口算

  4、幼儿完成幼儿用书《青蛙有多少》的练习,并进一步学习6以内的加法练习

  三、学唱歌曲《青蛙笑》

  1、教师播放录音磁带《青蛙笑》的第一段,幼儿一边翻看幼儿用书 《青蛙笑》,一边欣赏

  2、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中的顿音和停顿的地方(要求唱出欢快、诙谐的感觉)

  3、教师和幼儿进行情境式的表演(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幼儿扮演青蛙宝宝)

  4、结束课堂

教学反思:

  在教学《青蛙》这一活动时,先引导幼儿回想起青蛙的特征,并了解青蛙的生活常态和模仿青蛙的声音,让幼儿学会青蛙的基本知识,并在模仿中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打下一个基础,通过看大图,贴一贴,创设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并学会描述这个情景,再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个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经过几次的练习和幼儿自己在大图上摆放和编题,带动了很多幼儿也学会编题和列示,特别是在幼儿用书上的练习,除了几个年龄相差太大的跟不上,基本上都完成的比较好,根据课堂反馈信息来看,幼儿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上引导幼儿多运用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幼儿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另外,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将生活实际加进去,合理地运用动手、动口、动脑操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把幼儿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进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数学素质和能力。

15、大班数学教案《测量》含反思

  设计背景

  经过一个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

  活动目标

  1 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 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 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1 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16、大班数学教案《图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归纳出一组图形1-2个共同特征,或按特征拿取相应的图形。

  2.能仔细观察图形,并积极参与讨论。

  3.听懂操作要求,并按要求操作。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多种图形

  2.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若干、参考图、图形特征标记、空白记录表一张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彩色图形来了……

  (1)以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有许多彩色图形要去游乐场玩游戏,瞧,它们来了……"

  (2)出示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彩色图形,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特征。

  (3)出示颜色、形状、大小标记让幼儿认一认。

  2、彩色图形找朋友。

  (1)教师出示参考图,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们的共同特性。

  "彩色图形要找朋友一起去游乐场。(.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看,它们找到朋友了。它们什么地方一样,成为朋友呢?"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从形状、颜色、大小三个方面找它们的共同特征。

  (3)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出标记并放在参考图上。

  (4)师幼进行检验讨论。

  (5)教师可将彩色图形换下,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共同特征,可进行两遍。

  (6)小结:原来彩色图形喜欢找有两个特征相同的图形做朋友,它们有的形状相同,有的颜色相同,还有的大小相同。

  3、彩色图形进游乐场。

  (1)出示空白表格"彩色图形来到游乐场门口,可是却不能进去,因为进游乐场要符合条件才能进。"

  (2)教师边说边将红色和正方形标记贴上。

  "原来要符合红色和正方形两种条件才能进。那么,谁能来做检票员把关呀?"

  (3)个别幼儿上前示范。

  (4)师幼检查。

  (5)教师换标记并请幼儿集体做"检票员""这个游乐场很神奇,瞧,这次进去的条件变了。"教师边说边贴标。

  (6)师幼一起讨论需要的条件。

  "原来这次要进游乐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黄色的,还要是大的。谁愿意来做检票员?"

  (7)请全体幼儿一起找一找并贴在表格中。

  (8)师幼检查讨论

  (9)教师换标记并请幼儿第二次集体做"检票员"。

  (10)师幼讨论检验。

  (11)小结:原来要进游乐场还必须符合两个特征条件呢,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不能进去。彩色图形们让我感谢你们的帮忙,现在它们已经在开心地玩了。

  4、幼儿操作活动

  (1)讲解题目要求。

  (2)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纠正幼儿的书写姿势。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按照抽奖的等次逐个由分析单一特征到三项特征。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加,却丝毫没有减弱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俗话说“没有遗憾的活动就是最大的遗憾。”在整个活动中,虽处处体现着教师的智慧与用心,但是整个活动教师对每个环节的把握应该更加明确,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练,明了。

17、大班数学《数字猜猜乐》教案反思

  课程名称:数学《数字猜猜乐》

  课程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数学认知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魔术是发生于幼儿身边的、为幼儿所喜爱和好奇的行为。本次活动将数学问题融入魔术情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猜数游戏的环节,引导幼儿利用观察、比较、操作、验证等方法,来发现、分析和解决表格中的数字问题,本环节注重幼儿用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为幼儿提供充分体验表达发现、交流、分享的愉快的机会。在分组自由游戏和竞技的环节中幼儿可感知、体验到“排除法”的应用,同时体验到合作及团队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个趣味的数学活动中,幼儿享受到的是自由探究、表达的快乐,获得的是包括科学发展、语言发展、社会发展在内的多方面提高。

  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运用排除的方法进行猜数字游戏。

  2、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3、感受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课程准备:

  1、教师: PPT 、电子白板课件、数卡(1-15一套)

  2、幼儿:数卡(1-7每组一套)、1-7数字表(每组一张)、桌面标记每桌各一

  课程过程:

  一、观看小魔术,引起幼儿对猜数字游戏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猜数字的小魔术,想不想看?

  (请一位小朋友合作完成魔术)

  二、出示数卡和1-7数字表,师幼进行猜数字游戏以及猜测方法的探究。

  师:我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猜数字游戏,想不想玩?

  1、一位小朋友抽取一张数卡,教师通过数字表进行猜数。

  2、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猜数游戏。(2次)

  (1)一位幼儿抽取数卡,其他幼儿和教师一起猜。

  (2)请有答案的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答案。

  (3)抽数卡幼儿出示数卡进行验证。

  (4)请正确答案的小朋友分享猜测方法,同时教师在白板上做标记,协助幼儿讲解。

  三、分组活动,尝试运用学习的方法进行猜数字游戏,最后教师总结排除法。

  1.介绍游戏规则

  (1)四人一组,一个人抽卡片,三个人猜。

  (2)抽数卡的小朋友站在带标记的一边,猜数字的三位小朋友站在桌子对面。

  (3)轮流抽卡片。

  (4)每个人都抽一次之后立刻回到座位上。

  2.幼儿分组进行猜数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游戏结束后,再次请一名猜数正确的幼儿分享自己的猜数方法。

  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用的猜数字的方法就叫做排除法,大家一步一步把不符合条件的数字一一排除掉,就能找到正确的数字。

  四、增加数字行数,根据数字表的标记用排除法找出相应的数字。(数字表1-12)

  五、幼儿分两队进行竞赛游戏,巩固排除法的运用。(前3轮1-12数字表,后2轮1-15数字表)

  1、教师抽取数字顺序由易到难。

  1-12抽取数字(3、2、9),1-15抽取数字(14、11)

  2、规则:

  1)一共进行5轮比赛,得星最多的一队为冠军。

  2)红蓝两队轮流抢答,最先举手的先答,回答正确得一颗星,如回答错误,则换另一队回答。

  六、活动延伸

  把材料投放到益智区域里,幼儿继续练习。

  师:我宣布,本次猜数字比赛获得冠军的是**队!不过**队小朋友也不要气馁,课后老师把这些数字卡片投放到班级的区域里,区域游戏的时候你们再去比一比,好不好。

  课程反思:

  魔术充满神秘感,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表演,此次教学活动在第一个环节中运用小魔术来引出教学内容,孩子们兴趣非常高涨,后面的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设置,逐步增加游戏难度,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探究,通过充分表达、交流与分享,对核心概念“排除法”掌握经过了感知、熟悉及熟练应用的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富有挑战性,孩子们积极参与,结束后仍意犹未尽。

  但是竞技游戏有胜负之分,对胜利者的适度表扬和失利队伍的有效激励,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胜负”,是应该进一步预设和完善的。

18、大班健康《情绪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知道引起某种情绪的原因。

  2.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能想办法缓解不良情绪。

  3.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情绪,并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5.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1.视频《情绪与健康》

  2.泡泡机一个,欢快的音乐。

  3.课件《情绪棋》

  活动过程:

  一、玩捉泡泡游戏,感受快乐的情绪。

  1.教师吹泡泡,幼儿自由捉泡泡。

  2.讨论交流,初步感受游戏的快乐。

  提问:音乐停止后,和泡泡做游戏你们开心吗?你们喜欢这种感觉吗?为什么?小结:捉泡泡真是一件会让人开心快乐的事情。

  3.出示照片墙,分享生活中的快乐事情。

  提问:快乐的时候是什么表情?看到这些开心的表情,你的心情怎样?

  小结:快乐的情绪人人都喜欢,自己快乐的同时也会带给别人快乐。

  二、情境体验,感知不同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1.游戏:《情绪棋》,了解引起某种情绪的原因。

  介绍游戏玩法:请小朋友来掷筛子,转到几我们就走几步,看看我们会遇到哪些不同的情绪,直到走到最后找到快乐的情绪才算取得胜利。

  提问:(1)这是什么表情?从哪里看出来这个小朋友很害怕?你有害怕的事情吗?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小结:害怕的时候会躲在角落里,没有勇气。可是我们长大了,应该克服恐惧的情绪,做个坚强勇敢的好孩子。

  (2)这是什么表情?猜猜他为什么会伤心?没有朋友的心情怎样?遇到什么事情你也会伤心?

  小结:伤心的时候情绪会很低沉,做什么事情也没兴趣。

  (3)这是什么表情?她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如果你的玩具被别人弄坏了你会怎样做?如果有一件事情你非常想要发泄出来,你会怎么做呢?

  小结:生气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调节情绪,唱唱歌、跳舞做个游戏,或者和别人讲一讲平静一下,可不能乱发脾气。

  2.视频提升,了解不同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提问:生气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影响?

  小结:消极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简直太可怕了!所以每天都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表征讲述,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

  1.同伴交流,分享缓解不良情绪的办法。

  提问: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这些伤心、难过等消极情绪时,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2.幼儿表征能让自己或别人快乐的方法。

  请你们把这些让人变得开心快的方法画下来,一会大家一起来讲一讲

  3.集体分享,学会转换不良情绪的办法。

  小结:这些方法都很好,你们都是不乱发脾气,会调节情绪的好孩子。

  4.选择幼儿表征的一个好办法进行尝试,自然结束活动。

  附视频解说词:

  生气、难过、伤心等消极的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哦。有人曾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他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盛有零度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在水里的“气水”,另人惊讶的是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12 分钟后大白鼠竟然死了。原来生气时会产生一种毒素,这种毒素能毒死小白鼠。消极的情绪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会导致失眠、血压升高,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处理消极的情绪。

  课后反思: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就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的健康认知、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和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在本次健康活动组织中,我从不同的“情绪”入手,巧用游戏激趣、亲身体验、表征提升等教学方式,初步了解不同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能想办法缓解不良情绪,从而能够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一、游戏激趣,内化积极情绪体验

  幼儿的兴趣是对学习活动,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近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成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孩子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导,兴趣是幼儿所有活动的原动力。”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托游戏吹泡泡,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情绪对自身及同伴的积极影响,引导幼儿感知快乐这种积极情绪的重要性。

  二、情境迁移,深化对消极情绪的认识

  活动中,我将生活中的情境以情境剧的形式再现,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讨论情境剧中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将情绪和具体事件进行了联系,明确了发生不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并且能够将事件和情绪进行较好地配对,迁移了经验,同时也提高幼儿对生气、伤心、难过等情绪的理解和感受。另外,活动中我结合视频,让幼儿直观地认识到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三、表征提升,拓展情绪调节有效经验

  教育活动应贴近生活,把各种真情实感身临其境的带给幼儿,让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更好的发挥主动性,本次活动中,我结合幼儿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幼儿先思考生活中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自己会采用什么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之后,给予幼儿绘画表征的机会,让幼儿在自由的分享交流中,了解了更多情绪调节的方法,从而引导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应对消极情绪,保持积极情绪,做健康快乐的孩子。

19、大班健康《拉网捕鱼》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启发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通过探索动作要领体验成功的喜悦。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在游戏中观察和探索渔夫和小鱼角色的动作要领,团结协作开展游戏,发展观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合作等能力,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3、技能目标:进一步发展跑的基本动作和快速躲闪等灵敏性的身体素质。

  4、创造力培养目标:在逐渐增加难度的游戏中大胆探索跑、躲闪和合作捕鱼等方法。

  5、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6、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3、环境准备:用蓝色的即时贴贴成一个圆形场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幼儿跟随教师听音乐进入活动场地站四队做准备活动。(重点活动下肢和腰部)

  二、展开

  (--)在游戏情境中探索、练习合作追捉跑和躲闪的基本动作。

  提问:游戏中的渔夫是怎样追捉小鱼的?小鱼是怎样逃脱的?

  2.探索、练习渔夫合作追捉的基本动作。

  (1)鼓励幼儿模仿、探索渔夫捕鱼合作追捉的基本动作。

  (2)邀请几名幼儿分组示范基本动作,引导其他幼儿观察练习。

  (3)教师小结动作要领,指导大家一起练习基本动作。

  3.探索练习小鱼跑和躲闪的基本动作。

  (1)鼓励幼儿模仿、探索小鱼跑和躲闪的基本动作。

  (2)邀请几名幼儿逐一示范展示动作,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学习。

  (3)教师小结动作要领,指导大家一起练习基本动作。

  (二)开展游戏,总结动作要领和应对策略,强调游戏规则。

  1.分组游戏两遍,总结动作要领,强调游戏规则。

  (1)请1、2组的幼儿扮作渔夫,3、4组的幼儿扮作小鱼进行游戏。

  (2)师幼共同讨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合作追捉跑和躲闪的动作要领,强调游戏规则。

  (3)四组互换角色再次分组进行游戏。(方法同上)

  (1)教师讲解新的游戏玩法与规则。

  游戏规则:音乐响起,游戏开始;音乐停止游戏结束;游戏过程中渔夫的手不能放开,被捉住的小鱼要立刻与渔夫一起继续追捉剩余的小鱼;所有幼儿不能跑出蓝色圆圈。

  (2)师幼共同总结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

  3.再次增加游戏难度,在同一场地内,增加一对渔夫开展游戏。

  师幼共同总结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当有多个渔夫’’捕鱼时,小鱼应该怎样逃脱?

  三、结束

  教师小结活动过程,随音乐带幼儿扮作小鱼做放松活动,离开场地。

  四、延伸活动

  在日常体育活动中,继续增加游戏难度,引导幼儿创新更多的合作捕鱼和躲闪的方法。

  活动反思:

  专家点评

  游戏中,教师反复运用鼓励幼儿模仿、探索基本动作引导幼儿集体观察练习教师小结动作要领并与大家一起练习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幼儿观察、解决问题和协调合作能力,使幼儿团结协作开展游戏。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弱势的位置,鼓励幼儿积极动脑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活动中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在活动中非常注重强调游戏规则。因为在体育游戏中,规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20、大班科学《动物法庭》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指南》中对5 6岁的孩子在科学领域中的要求提到: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能发现常见物种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动物法庭》主要让幼儿了解“豹子吃羚羊。羚羊吃草”

  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现象,像这样的一种物种捕食另一种物种的现象自然界还有很多。通过操作生物链,观看视频,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动植物之间的相互抽食的关系。明白任何一个物种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自然界的生态失去平衡,给人类带来灾害甚至灾难。让5-6岁的孩子从心理上完全接受残酷的捕食行为虽然有点困难,但是大部分幼儿在活动后能够或多或少的辩证的看待这种“弱肉强食”的自然现象。

  [活动目标]

  1.体验法庭上原告与被告的角色,简单了解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初步感知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能在辩论过程中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初步学习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

  3.激发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躲避危险的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重点]

  体验法庭上原告与被告的角色,简单了解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初步感知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活动难点]

  能在辩论过程中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初步學习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原告与被告图片及代表牌:各种角色的语音:动物世界、豹子捕食动物,狮子摘食豹子的视频。

  经验准备:初步了解法庭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生存关系的知识。[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初步了解自然界存在残酷的捕食关系。

  提间:你看到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小结:各种各样的动物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像豹子捕食羚羊这样残醋的自然现象。

  2.走进法庭,了解法庭中原告 与被告的角色。

  提问:法庭上都有哪几方?什么是原告?什么是被告?法官的职责是什么?

  小结:法庭上有法官,原告和被告,原告就是维护自己权益向法院告状的一方,被告就足被原告告状的一方,法官是作出最后审判的人。

  3.模拟法庭分组辩论,了解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辩论过程中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组织辩论,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①播放羚羊,豹子的陈述。提问:羚羊、豹子分别说了什么?你支持谁?各自讨论。同伴之间说说自己的理由。

  ②双发辩论,原告、被告各推荐一名幼儿发育,其余幼儿可进行补充。

  根据幼儿辩论内容,教师提供相关视频资料:豹子被更高-级的狮子捕杀,羚羊成灾的短片等等。

  ③提示幼儿根据刚才的辩论,你的观点如果有所改变,可以调整自己的支持团队。

  小结:弱小的羚羊遭遇豹子的捕杀确实非常残忍。但是豹子吃掉玲羊也确实是为了生存需要,这个案子很难判决。暂时休庭,请双方辩论团再次搜集证据,稍后继续辩论。

  (2)幼儿相互讨论、分组操作。根据动植物之间的舶食关系拼摆生物链,了解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提问:如果自然界中某一种物种消失或者过多过少。会发生什么?

  (提供个别物种泛滥成灾视频)

  小结:自然界中存在太多像豹子捕食羚羊这样强大物种捕食弱小物种的现象。也正因为这些相互捕食现象的存在,才有了我们非常平衡的生态系统。否则。任何一个物种过常过少都会影响生态环境。

  4.宜判庭审结果,引导幼几用辩证地思维看待问题。井学会躲避危险自我保护,提间:豹子捕杀羚羊应该判它有罪吗?

  面对像豹子这种强大的敌人,羚羊怎样尽最大努力的保护自已?

  小结:豹子捕食羚羊虽然很残局,但确实是自然界中一种正常的生态现象,所以没法判豹子有罪。当遇到而对像豹子这种强大的我们没有

  力量与它抗衡的敌人,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一是躲得远远的,二是当豹子来的时候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离开。

  [活动延伸]

  将有关动物的光盘。书和图片投放到图书区。益智区等区域中,激发幼儿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

  大班科学《动物法庭》课后反思:

  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路幼儿园于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动物法庭》主要通过辩论会的方式开展,法庭辩论是幼儿比较新奇而又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同时也对老师的课堂把控、回应,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让辩论会变有气氛、怎样让幼儿充分的辩论起来,还是需要我继续学习、充实的。

  在孩子们最原始的对豹子和羚羊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对豹子和羚羊对立关系的讨论,孩子们先支持羊,同情弱者,通过让幼儿逐渐了解自然界生物链的现象,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罗列多条生物链,巩固孩子们对自然界生物链的了解。在第三环节拼摆生物链环节,可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不同难度的分组,没有考虑周全。

  总之,当这节活动上完以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本节活动的知识面很广,能较好地开拓孩子们的思维,在此过程中让幼儿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正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才形成了和谐的生物链,并了解了物种消失或者过多过少带来的危害,大部分幼儿都能遵循自己的观点而发表意见。

  总体来说,顺利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21、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已经接触到人民币,比如过年时收到压岁钱,跟随大人去超市购物等。本节课让幼儿更好的认识、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以及换算,会简单的使用人民币购物,同时,也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

  活动目标:

  1.认识十元以内的人民币,了解其颜色、图案、用途、准确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学会简单使用人民币,并进行简单的人民币换算。

  3.体验劳动才能获得报酬,感受自助购物的快乐。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重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交易,并进行简单的人民币换算。

  活动准备:1元、5元、10元人民币若干张、PPT、手工小火车、手工超市部分商品、小猪佩奇和乔治手偶。

  活动导入: (一)手偶导入

  小猪佩奇和乔治帮助山羊爷爷拔草,他们两个通过劳动赚了钱,就拿着钱高兴的向超市跑去。快到超市门口了,它们却想不起来他们的钱都是多少元了,焦急的它们赶忙跑去问老师。

  (二)以变魔术的形式分别出示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让幼儿认识。

  教师:魔术、魔术魔术变变变,这些是什么?你们知道它们各自代表多少钱吗?(1元、5元、10元)这些钱是哪个国家的?(中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人民币)人民币用什么用途?

  (三)引导幼儿观察人民币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和人民币做好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四)卡片与人民币对应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列数字小火车,小朋友们来看一看,帮这些人民币找到它们的好朋友。

  (五)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学习人民币的不同取法

  教师:小朋友们都认识了人民币现在我用它买一些东西,我可以怎样付账呢?

  师:1个包包5元钱,怎样来付钱呢?

  幼儿讨论:(可以付一张5,还可以付5张1元)

  师:一根棒棒糖2元钱3根棒棒糖,多少钱?怎样来付账呢?

  幼儿讨论:(1张5元1张1元,可以付6张一元)

  (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帮助小猪佩奇和乔治帮助它们的妈妈买东西吧!

  活动延伸:周末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逛超市付账时,可以帮助爸爸妈妈来进行简单结算。

  活动反思:

  本节课来源于大班下期《领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已经开始接触到人民币,如收到压岁钱,随大人去超市购物等。有小部分的孩子已有亲身购物的经历,所以他们对人民币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有探索的需求。而大班下学期幼儿对10以内数的分合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也为感受10元以内人民币的数量关系作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在本次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知道面额的大小,了解元与角的关系,是个重点,而使用人民币进行分解组合,有计划合理消费是个难点,整个活动以“认识人民币”——“识别人民币面值大小”——“为灾区小朋友购买学习用品”三个环节来贯穿,从而让幼儿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来获得人民币的粗浅知识,练习10元以内人民币的分解组合,及养成方面的教育。

  在第一环节中,我使用了课件、实物等教具让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来让幼儿认识人民币及其面值,知道它们的单位大小关系。在活动中发现幼儿能够很好的掌握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而对元与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不清楚,所以我请幼儿比较:数字相同、面值是否也相同。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知道其单位不同、数字不同面值也就不同。

  第二环节,根据幼儿的知识准备,我们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游戏,让幼儿来感受x元钱的不同组合形式。这里我们给幼儿准备了10元、5元、2元、1元面额的人民币,在操作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数字钱也是有讲究的,10元只有1张,5元面额的有1张,2元面额的有1张,1元的比较多,这样做就是要促使幼儿在没有X元面额的情况下动脑筋去尝试别的组合形式。而且这里我向幼儿提出了要求,购物后幼儿之间要互相交流,这个要求的提出促使孩子一方面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也在进行着自我纠正,自我调节。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收银员教师的收钱环节,既对幼儿的操作进行了验证,又使活动更加情节化、游戏化了。

22、公开课教案大班数学:数字捉迷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对数字的兴趣。

  2、提高孩子对数字方位的浅显表述能力。

  3、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数字兔子图片、数字表格、1-10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生活中存在哪些数字

  (公交车)(电影厅门上的门牌号)。。。。

  二、找图画数字

  1、找出图画中藏着的数字,两个小朋友一组,增强合作意识,找出数字后写在下面的格子里。

  2、出示幻灯片,共同寻找幻灯片中兔子身上存在的数字。在寻找的过程中通过对方位的描述确定数字的位置。

  三、寻找表格里的数字

  1、用准确的方位词通过隐藏的半个数字找出表格中存在整个数字

  (第几行第几列)(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

  2、通过数字排列规律找出剩余的数字。

  (序数排列规律)(相同颜色表格的数字)(奇数排列规律)

  3、数字游戏

  出示1-10数字卡片,隐藏任意两张数字,通过表格判断隐藏的是哪个数字,总结寻找数字的方法。

  4、每6个小朋友一组,共同完成猜数字游戏。

  四、出示幻灯片4,玩更复杂的猜数字游戏。退场

  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数字捉迷藏》是我第二次开展了,这一次活动,我汲取了第一次活动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

  我将整节活动更为细化了一些,让活动更加的游戏化,将“捉迷藏”贯穿到底,数字不停的藏,孩子们不停的找,过程更完整。既然是捉迷藏,那一开始的就得要“藏起来”,这是我上次活动所欠缺的,这一次,我将数字放在气球上,用白板的淡出及声音音效技术,让一个个的数字气球爆炸,然后消失,以达到数字藏起来的效果,更加具有神秘感,孩子的参与性就更强了。数字们共计隐藏了三次~

  第一次数字藏在了兔子的身上,由数字构成的兔子,孩子们在找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学会讲述以自我为中心的上下左右,抑或是兔子身体部分,了解简单的方位。

  第二次数字藏在了表格中,我用遮挡技术,我出示隐藏一半数字的数字格,让幼儿从中找出数字,孩子们根据没有隐藏的数字的一部分,分析猜测是哪个数字,活动气氛一下子被提升起来,孩子们争先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将10个数字全部召找出,并且幼儿同时学会了方位词“行”“列”,通过说“行”“列”就能马上找到数字。

  第三次我们利用孩子们猜出的数字表格,进行猜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新的知识。

  在最后的环节我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孩子们也表示勇于接受挑战,整节课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活动。

23、大班数学《数字捉迷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对数字的兴趣。

  2、提高孩子对数字方位的浅显表述能力。

  3、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数字兔子图片、数字表格、1-10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生活中存在哪些数字

  (公交车)(电影厅门上的门牌号)。。。。

  ?找图画数字

  1、找出图画中藏着的数字,两个小朋友一组,增强合作意识,找出数字后写在下面的格子里。

  出示幻灯片,共同寻找幻灯片中兔子身上存在的数字。在寻找的过程中通过对方位的描述确定数字的位置。

  寻找表格里的数字

  用准确的方位词通过隐藏的半个数字找出表格中存在整个数字

  (第几行第几列)(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

  通过数字排列规律找出剩余的数字。

  (序数排列规律)(相同颜色表格的数字)(奇数排列规律)

  数字游戏

  出示1-10数字卡片,隐藏任意两张数字,通过表格判断隐藏的是哪个数字,总结寻找数字的方法。

  每6个小朋友一组,共同完成猜数字游戏。

  四、出示幻灯片4,玩更复杂的猜数字游戏。退场

  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数字捉迷藏》是我第二次开展了,这一次活动,我汲取了第一次活动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

  我将整节活动更为细化了一些,让活动更加的游戏化,将“捉迷藏”贯穿到底,数字不停的藏,孩子们不停的找,过程更完整。既然是捉迷藏,那一开始的就得要“藏起来”,这是我上次活动所欠缺的,这一次,我将数字放在气球上,用白板的淡出及声音音效技术,让一个个的数字气球爆炸,然后消失,以达到数字藏起来的效果,更加具有神秘感,孩子的参与性就更强了。数字们共计隐藏了三次~

  第一次数字藏在了兔子的身上,由数字构成的兔子,孩子们在找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学会讲述以自我为中心的上下左右,抑或是兔子身体部分,了解简单的方位。

  第二次数字藏在了表格中,我用遮挡技术,我出示隐藏一半数字的数字格,让幼儿从中找出数字,孩子们根据没有隐藏的数字的一部分,分析猜测是哪个数字,活动气氛一下子被提升起来,孩子们争先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将10个数字全部召找出,并且幼儿同时学会了方位词“行”“列”,通过说“行”“列”就能马上找到数字。

  第三次我们利用孩子们猜出的数字表格,进行猜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新的知识。

  在最后的环节我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孩子们也表示勇于接受挑战,整节课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活动。

24、大班科学《运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将生活中不能盛水的物品变为可以运水的工具,与同伴合作运水。

  2.探索管子运水的方法,感知用管子运水既快又方便。

  3.感知水的特性,萌发节约用水的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拯救小鱼、干旱地区):防滑垫、防水围裙、防水鞋套、水桶、鱼缸、塑料盆、长软管(虹吸管和普通管)、海绵、瓶盖、没底没盖的矿泉水瓶、塑料膜、塑料篮、皮筋、针管、勺子等;背景音乐。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了解水有“流动”的特性,探索水的多种玩法。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玩水的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共鸣。

  师:你们喜欢玩水吗?你平时是怎样玩水的?

  二、教师交代任务,鼓励幼儿小组合作探索各种运水方法。

  1.请幼儿4人一组观察桌面材料,商量用什么办法运水。

  2.幼儿自主探索运水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幼儿交流各组运水方法,教师将方法进行归纳。

  三、创设情境“拯救小鱼”组织幼儿进行运水比赛。

  1.师:现在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鱼缸里的小鱼缺水了,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内给鱼缸灌满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2.将鱼缸并排放好,比较水位高低。

  四、鼓励幼儿探索用软管将桶里的水运到盆里,学习使用虹吸管。

  1.讨论:如果家里用的水也用这些方法来运输方便吗?那我们家里的水是怎么运来的?

  2.出示虹吸管和普通软管,引导幼儿比较两种管子的不同。

  3.幼儿小组合作尝试水管运水,发现水流方向与水管位置高低的关系。

  提问:你运水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水从水管高的一端流出还是从水管低的一端流出?你们觉得用什么工具运水比较方便?

  小结:看来用水管运水是又快又方便的一种方法。

  五、情感提升,了解缺水地区是怎样运水的,懂得节约用水。

  1.讨论:他们是怎么运水的?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

  2.小结:原来这么多地方都没有水和,那我们小朋友在用水时要节约用水。

  课后反思: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在运水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自主的运水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运水活动中来,尽情地表达着、思考着、表现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水、运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带来的乐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材料来运水。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本次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三次小组合作实验的机会,每次动手实验前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方法、比较材料,为幼儿小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并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增进幼儿实验的规则感,如:不要把水洒到地上或者小朋友的身上。一方面避免了地面湿滑或弄湿衣服,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幼儿节约用水。

  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不错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他们主动分工实验,有的记录方法,有的实验验证……从“幼儿表征”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够用绘面等简单的方法记录出观察和探究的过程咋果,并愿意在交流中尝试概括他们的探究成果。

  整个活动在欢快的实验中进行,幼儿充分体验了探究玩水的乐趣,但是也有一点不足。虽然提出了实验要求,还是有小朋友将水洒在了地面上。因此我带领幼儿观察“干旱地区的水是怎么来的?”从而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懂得节约水资源。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对孩子的回应虽然采取了追问、鼓励等方法,但概括能力有所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加以改进,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25、大班安全《游泳安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预防溺水的相关知识。

  2.增强安全意识,预防溺水事件发生。

  3.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游泳小常识。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6.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7.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二、了解令人心痛的溺水事件?

  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看相关图片,体会失去孩子后父母的悲痛

  讨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四、学习《中国儿童意外溺水调查报告》

  五、教育学生如何预防溺水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六、教育学生遇到他人溺水时如何施救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度较高,但是对一些发展较快的幼儿来说,活得相对较简单,因此出现了个别幼儿的热情持久度不高的现象,在今后的活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方面,以使得所有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26、大班安全《注意陌生人》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2、通过看vcd、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安全常识,学习生词“陌生人”。

  3、通过回忆性、创造性的讲述和表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6、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7、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活动准备:

  故事《白雪公主》vcd;“陌生人”的胸贴。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组织讨论。

  (1)回顾童话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吗?(幼:看过……)

  师概括故事:白雪公主非常的善良、非常的美丽,可是故事里有个狠毒的皇后,她因为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而多次设法害白雪公主,幸好每一次都被爱帮助人的小矮人救活了。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来欣赏,回忆一段小影片吧。(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

  (2)欣赏故事,学习生词“陌生人”。

  1)播放的内容是白雪公主中哪段故事?(幼:白雪公主被毒死的小片段)

  2)来敲门的人是谁?(揭示:皇后扮演的老巫婆)

  3)白雪公主为什么会昏倒?(因为她吃了有毒的苹果,那是“老巫婆”骗她的,是要毒害她的)。

  4)假如现在老师带你们去见白雪公主,你会对她说什么话?(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一个人独自在家时不能随便开门,不能随便相信不认识的人的话,不认识的人叫“陌生人”,对“陌生人”要小心警惕。

  二、角色扮演,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1)角色扮演,巩固安全知识。师:(顺势将问题抛向幼儿)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你会怎么办?

  (情景模拟表演,分别请幼儿上来表演,给陌生人贴上“陌生人”的胸贴)。

  a、情景表演:邮递员来家送信笺

  应对策略:1、不答应陌生人的请求。2、不过多地于陌生人交谈。3、坚决不开门,有礼貌的谢绝。

  教师小结:颁发“安全”的胸贴,在这个表演中,**小朋友表现很出色,知道一个人在家不能给不认识的人开门,说什么也不开,自我防范意识很强哦。

  b、情景表演:远房亲戚来家探亲

  应对策略:1、不随便开门。2、可以打电话向家长求证一下。3、想办法拖延时间。

  师小结:知道马上想到给妈妈打电话,求证一下事情的真实性,很聪明……

  c、情景表演:公园里碰见陌生人

  应对策略:1、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2、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3、不跟陌生人走。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表演的都很出色,如果大人不在家,你们要自己注意安全,要学会自我保护不可以轻易的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能随便的将门打开。

  三、知识抢答,加强安全常识:(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从多角度想办法)

  师:小朋友都表演的很棒,那现在老师的好朋友猫头鹰告诉我啊,动物园里正在举行安全知识抢答竞赛,它送来了几道题目,想考一考我们班的小朋友,它说,如果都能答对的话,我们就可以去参加安全知识抢答竞赛了:

  1、小羊喜欢吃“陌生人”给的蛋糕,你觉得这样安全吗?

  2、小松鼠总爱接受陌生人的玩具,你觉得这样好不好?

  3、小猴子喜欢同“陌生人”交谈,并常同“陌生人”外出玩耍。

  4、小乌龟出去玩时与爸爸走散了,见到“陌生人”就嚷着让人带他找爸爸。

  四,观看录象,巩固安全知识

  师:小朋友们都说了自由的意见和看法;那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关于如何应对陌生人的录象),自己给自己当小老师,评一评是不是都说正确了。

  1)录像看完,幼儿开心地交流、讨论;

  2)师小结:哇,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都回答正确了。想不想去竞赛现场?(想。。。)好,让我们现在就出发吧!(欢快的音乐响起……)

  活动反思:

  此活动帮助儿童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通过分析判断,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要跟陌生人走的道理。让儿童有初步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

27、大班音乐《放风筝》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时,有位小朋友带了一个风筝,这个风筝的出现,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大家聚集在一起,商量着怎么把这个风筝放起来,怎么让它飞起来,大家讨论的开心极了,不停的尝试,终于将风筝放飞了,还时不时哼起了歌,结合孩子的经验,于是就有了以下活动。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及生长、教育及经验的改造。”结合孩子的经验,将经验迁移、加深、重组,帮助孩子更开心的表达。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欢快气氛,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放风筝”的快乐。

  2、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B段音乐老爷爷收放风筝的动作。

  3、倾听音乐,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完整表现出放风筝的情景。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重点难点

  1、A段八拍一个乐句,乐句的前四拍是4下剪的动作,后四拍则变一个造型。

  2、教师在B段中的示范动作尽量要优美。用教师自己的体态去感染孩子。

  3、教师B段音乐中,做前、后、左转、右转吊线暗示,教师鼓励幼儿理解后应尽快按暗示的方向变化身体位置和姿势。

  活动准备

  1、音乐《放风筝》、风筝图片的PPT

  2、幼儿有过放风筝的经验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位老爷爷特别爱扎风筝,他扎的风筝啊栩栩如生、造型各异。

  (播放PPT,幼儿观察)

  老师出示四只不同种类的风筝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爷爷都做了哪些风筝呢?”

  2、感受A段音乐,学习变风筝造型。

  过渡语:你们看哪些风筝来了?它是怎样出来的。

  (1)教师根据音乐变风筝造型,幼儿观察并发现教师变造型的规律。

  指导语:老师的风筝是怎样变出来的的?

  (2)幼儿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变风筝造型。

  3、感受A、B段音乐,初步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l)继续讲述情境:你们猗猜后来风筝们飞上天了吗?可是没有老爷爷的线他们怎么飞得起来呢。不过就在这时老爷爷回来了,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带着这些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这些风筝都很聪明,老爷爷风筝线往哪边扯,他们就往哪边飞。他们飞啊飞直到,天黑才砸家呢。

  (2)倾听音乐,幼儿当风筝,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坐在座位上随音乐节奏自由模仿风筝向不同方向飞的动态。

  4、和幼儿一起玩放风筝的游戏,完整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1)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玩放风筝游戏1-2遍。(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按节奏、飞得有美感的“风筝”,并请其示范。

  (3)请个别幼儿上来当老爷爷放风筝。

  (4)重点练习如何当老爷爷来指挥风筝飞舞。

  (5)幼儿两两合作,一人当老爷爷,一人当风筝玩游戏。

  引导幼儿评价:合作得怎样?动作是否优美、是否有节奏、是否看了主人的指挥

  5、出示中国龙的图片,引导幼儿如何集体合作变中国龙风筝。

  过渡语:今天老爷爷扎了一条巨龙风筝,你们能把这个大家伙变出来吗?

  (1)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变成一条龙,如何飞起来。

  (2)教师当老爷爷,放飞“中国龙”。

  活动反思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进行这个活动,让过程更有效的实施,我觉得一定要让孩子们多理解这个曲子,多听,多感受,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任何音乐阶段学习都要经历模仿、探索、即兴、创造的过程,所以为了让过程更有效的实施,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图谱方式

  在幼儿园进行研究音乐开始,图谱昂视是非常受用的,因为图谱方法是用符号把听到的音乐元素符号化,通过视觉艺术的载体形式将听觉艺术展现出来,帮助幼儿从听觉到感受,从感受到思考和体验,再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表达。符合孩子的学习过程,也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2.游戏方式

  听了音乐孩子就已经坐不住了,但是如果让孩子们马上站起来感受这个曲子,我认为欣赏的还不到位,所以根据音乐内容设计了撕报纸的动作,引导幼儿听音乐尾音撕报纸,听到几个尾音就撕几下,同时根据尾音的长短来撕出相应长短的报纸条,由此帮助幼儿建立对乐曲特征的记忆。

  3.肢体暗示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说教比较多,到最后孩子们学的累,老师也很累,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我尽量通过肢体动作来暗示孩子们应该怎样做,整首音乐都是幼儿自己学到的。教师也积极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动作,并请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新动作。

  在尾音的结束部分教师又以造型来表示,而且我们发现幼儿是单数,这样势必有一个幼儿找不到同伴,那么教师就可以跟这个幼儿来完成问候舞,使孩子们感到即使交不到朋友,还有老师跟我交朋友,给孩子们一个心理安慰。

  虽然这次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的,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参与性没有那么高,我觉得如果下次在进行这个活动,我应该让能干的孩子去找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孩子,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28、大班数学:有用的数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感受、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实现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活动准备

  1、课件。

  2、身高尺、电子称。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数字王国的国王想邀请身上有数字的小朋友到数字王国做客。激发幼儿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的欲望。

  二、感知自己身上的数字及用途。

  (一) 找一找自己身上的数字并讨论其表示的含义、用途。

  (二) 测量身高,知道身高和数字的关系。

  1、 利用买票的规定,激发幼儿测量身高的欲望。

  2、 幼儿测量身高。

  3、 小结:身高可以用数字表示,身高的数字让我们知道自己的高矮。

  (三) 测量体重,知道体重和数字的关系。

  1、 观看课件,激发幼儿测量体重的欲望。

  2、 幼儿测量体重。

  4、 小结:体重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体重的数字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轻重。

  三、迁移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它们表示什么意思。拓展幼儿思维,感知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1、讨论: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2、 观看生活中的数字的实物图片,并进行讨论。

  3、 讨论: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进一步感受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反思

  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幼儿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些不同用途的数字,但是他们还不能清晰的感受到这些数字的重要性,本次活动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游戏、寻找、发现、交流等,让幼儿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感受、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这也正体现了《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对环境中各种数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的目标要求。

  一、 对目标定位的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的目标制定紧扣《3—6岁儿童发展指南》和《纲要》中科学领域中数学目标的要求,目标为:1、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感受、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儿对数字的兴趣。整个活动都围绕目标来开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联系生活,明确主题,让幼儿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最佳契机,已达到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的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数字王国的国王想邀请身上有数字的小朋友到数字王国做客的情景来激发幼儿,当我问小朋友身上有没有数字时,孩子们觉得自己身上没有数字,脸上显示出了一些失望的表情。

  这时,我及时的请幼儿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激发幼儿急切想找出身上的数字的意愿,活动自然的进入第二环节,开始孩子们还不知道从哪里找,老师适当的以动作暗示,为孩子们的寻找提供了线索。幼儿们都积极的寻找起来,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鞋底上有数字,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衣领上有数字,大家都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不已,激动的交流着自己在哪里找到了数字。当孩子们与同伴分享了自己发现的数字时,他们恍然大悟,原来在我们身上藏着这么多的数字朋友啊!此时,我请幼儿猜想,孩子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到鞋子大,数字就大,鞋子小数字就小,又进一步进行了验证。这个过程是孩子们主动参与、猜测验证、亲身体验的过程,因此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明白了鞋子、衣服上的数字是代表其尺码,尺码可以让我们找到适合我们大小的衣服。

  我们身上的数字找到了,这时可以到数字王国了。我继续以要坐公交车的情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做公交车时身高低于120cm的小朋友可以免费,身高超过120cm的要买票。进而激起幼儿测量身高的欲望。小朋友们都积极的参与到测量身高的环节中,在这个环节中,我听到幼儿们与同伴谈论着自己的身高,如:我有125要买票了!我有110可以免费。此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测量出来的这个数表示什么!幼儿都异口同声的说代表我们的身高,接着我又问幼儿身高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有了之前活动的经验,幼儿很容易就说出:身高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高矮。

  之后,我播放课件:小朋友玩跷跷板。引导幼儿谈论因为两个小朋友的体重悬殊太大,所以跷跷板翘不起来。自然的过度到测量体重的环节,激起幼儿想知道自己体重的愿望。测量体重的过程中,我听到幼儿在交流,如:我有20公斤,你有18公斤,我比你重等。从幼儿的谈论中,看出幼儿已经会用体重的数字来比较高矮了,这时我请幼儿们猜一猜身高差不多的两名幼儿谁重谁轻。小朋友有了不同的猜想,我再让两名幼儿说出自己的体重,通过体重的数字大小,孩子们马上就说出了两个孩子谁重谁轻。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积极参与,而且还知道了身高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轻重。

  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起到一个“导”的作用,以情景贯穿,在发现、猜测、验证、讨论中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让幼儿感知我们身上数字的有用及有趣。

  借于以上环节的活动,孩子们的思路已经打开,紧接着,我引入下一环节,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孩子围绕问题讨论生活中的数字。我通过追问、插问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数字的用途,这一环节也是整个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给孩子们尽量多的时间去问、去想、去讲,孩子们思维活跃,表现积极,说出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字,如手表上的数字、遥控上的数字、商品价格的数字等等,甚至说出了平时孩子们不怎么接触的水表的数字及用途。使幼儿感知到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之前幼儿的思路已经很开阔了,这时我再让幼儿观看生活中的数字的实物图片,并进行讨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幼儿的认识,让幼儿通过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有了以上环节的感知、感受,我提出问题: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会怎么样?幼儿们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讨论。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获得许多经验,如公交车如果没有几路车号码,乘客就不知道乘哪一辆车了;电视机如果没有频道号码的话,就不知道很难找到要看的电视节目了;没有数字就不知道价格,买不了东西等等;使幼儿理解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对于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而培养幼儿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幼儿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

  在这次活动中,我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目标定位准确,活动中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内容生活化,用于生活,实践生活化。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孩子的生活素材,选取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拮生活数学实例,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如①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衣服上的尺码数字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用得着的,但是平时幼儿常常没注意到,活动引起了幼儿对衣服尺码的关注,唤起幼儿的兴趣。②围绕生活中的数字进行讨论,并采集生活中不同场景且上面有数字的物品的图象供幼儿观察,由于来源于生活,幼儿很愿意说和看。通过说和看,能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捕捉生活素材,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孩子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孩子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用数字比较鞋子的大小、小朋友的轻重,超过120cm的小朋友要买票等。

  2、 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去学习,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如: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的强烈欲望;猜想验证老师和幼儿鞋子上的数字大小,这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信息和经验体系,将教师的角色由“教”转变为 “导”;又如:创设情境请幼儿量一量、称一称,让幼儿体验数字的有趣和用途,相对于幼儿的学习方式而言,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再如:讨论生活中的数字,在幼儿讲述环节中,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导的作用,幼儿是学习讨论的主动者。

  3、 教师有激情,能运用动作、语言、表情调动幼儿参与活动兴趣。幼儿注意力比较集中,思维活跃,师幼配合,让幼儿在快乐的参与中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探索精神。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儿童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状态之中。

  4、 教学活动中能灵活调整策略,更好的完成目标。

  教师的“教”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学”, 在活动中我注重关注幼儿反应,根据幼儿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如:在让幼儿说自己的体重时,两名小女孩的性格有点内向,忘记了自己的体重数,我灵活的处理,及时拿出小称让幼儿再次称量,使教学活动富有弹性。

  但是在活动中我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比如寻找到数字后、测量完身高、体重后,有的幼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和同伴谈论了,这时应该留出一定时间让幼儿与同伴交流、探讨这些数字的用途,让幼儿在交流中更好的感知有用的数字;又如,在测量完体重后可以让孩子和体重一样的同伴玩一玩跷跷板游戏,从而更进一步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2、活动的准备工作应更加细致。

  比如,在活动中孩子们正在讨论生活中的数字时,我发现一个孩子手指着大屏幕说:“我看到110,可以用来报警。”我转头一看,大屏幕上出现了我们还未进入的环节的图片,虽然当时我及时灵活的处理了这一突发情况,但是我觉得在活动前教学准备工作一定做得更要细致,以免影响幼儿的学习。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觉得我还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经验,更加大胆的放手,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让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机会。

29、大班语言《吹牛大王》教案反思

  本次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明白:不回避客观事实,既积极引导幼儿童真的大胆幻想,又让幼儿初步了解吹牛与撒谎的区别。幼师上公开课,备课教案,课件下载,就来。

活动目标

  1、感受“吹牛”这种大胆想象方式带来的乐趣。

  2、能大胆想象,能用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述。

  3、能区别吹牛与说谎的不同。

  4、喜欢听故事,能安静地听老师讲故事。

  5、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6、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欣赏漫画、笑话、动画片。

活动过程

  1、引题——初步理解词语“吹牛”

  (1) 讲述“吹牛”,激发幼儿的兴趣。

  ——昨天,xx小朋友对我说,他家里有一架很大很大的飞机,比楼房还要高,还要大,可这架飞机就只坐一个人。

  (2) 讨论:

  ——师:你认为刚刚的这位小朋友说的是真的吗?为什么?

  ——幼:这位小朋友讲的不是真的,是在吹牛,是在说笑话的,逗着玩的)

  (3)教师小结。

  (吹牛就是说大话,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已经发生了)

  2、感受作品中吹牛的新奇、有趣。

  (1) 欣赏故事第一部分(“小米沙和斯大西克很喜欢吹牛”——“汽车被我踩扁了”)

  问:你觉得谁吹牛更有趣?为什么?

  (2) 欣赏故事第二部分(“这时候,又有一个小朋友依果尔走过来”——“吹牛是为了开心,说着玩的,不是去骗人的”)

  问:1、你认为谁在吹牛,谁在撒谎?

  2、吹牛和撒谎一样吗?为什么?

  (3) 欣赏故事第三部分(“依果尔歪着脑袋想了想”——“我飞到了”)

  ——吹牛真有趣、真好玩,你们想不想来吹牛?

  3、尝试吹牛

  ——吹牛大会就要开始了,现在你们赶紧准备你们的吹牛故事,我们要开始了。准备好的小朋友可以跟好朋友一起讲讲。看谁吹牛最厉害!(幼儿自由结伴说,请个别幼儿示范吹牛)

  4、尝试表演

  根据故事内容及老师提示,请幼儿表演故事内容。

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附故事:《吹牛大王》

  小米沙和斯大西克很喜欢吹牛。这一天,他俩又在一起吹牛。

  小米沙问:“你几岁啦?”

  斯大西克说:“九十五岁呀!”

  小米沙马上说:“我一百九十岁了呢!”

  斯大西克说:“我个子很高,比你爸爸还高呢。”

  小米沙说:“你没我爸爸高。”

  斯大西克说:“从前我很高,后来慢慢变矮了呀。”

  小米沙说:“我以前也是个大人,我能游到河对面去呢。”

  斯大西克说:“你能游一条河,我还能游过大海呢。”

  小米沙说:“我在海里游的时候,一条大鲨鱼游过来,‘咔嚓’一下,把我的脑袋咬掉了。”

  “那你怎么没有死?”

  “我干吗要死?我游到岸边,走回家来了。”

  “你不是没有脑袋了吗?”

  “当然没有脑袋。”

  “没有脑袋,你怎么走回家呀?”

  “就是这么走的,走路用脚,又不是用脑袋。”

  “那你现在怎么有脑袋?”

  “另外长出来的呀。”

  “想得妙!”斯大西克听了很羡慕,他想吹得比小米沙更有趣。

  斯大西克说:“有一次,鳄鱼把我给吃掉了。”

  小米沙大笑起来:“哈哈哈......那你怎么还活着?”

  “后来,鳄鱼又把我吐出来了。”

  小米沙动起脑筋来。他要编一个更好玩的。

  “有一次,我在街上走,很多汽车开过来了。”

  “我知道,我知道。”斯大西克说:“你马上要讲汽车从你身上开过去了。”

  “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我不说这个。”

  “那你说什么呀?”

  “看见汽车开过来,我一脚踩上去,‘卡啦卡啦’,汽车被我踩扁了。”

  这时候,又一个小朋友依果尔走过来了。他听了一会儿小米沙和斯大西克的吹牛,插进来问:“你们在干吗呀?”

  “吹牛呗,吹着好玩,就像编故事、讲笑话一样很有趣的。谁编得好,谁就是吹牛大王。”

  依果尔说:“你们吹牛没有好处,我昨天撒谎,就得了好处。”

  依果尔开始讲起来:“爸爸、妈妈出去了,我把冰箱里的冰淇淋都吃光了。我又拿了一点点冰淇淋抹在妹妹嘴上。爸爸、妈妈回来问,谁吃了那么多冰淇淋?我说,都让妹妹吃掉了。妈妈骂了妹妹一顿。妹妹哇哇大哭起来。”依果尔讲完,开心地大笑起来。

  “妹妹挨了骂,你还那么高兴。”小米沙说:“你这是撒谎,不是吹牛。”

  斯大西克说:“就是呀,吹牛是为了开心,说着玩儿的,不是去骗人的。”

  依果尔歪着脑袋想了想说:“那,你们再编几个,让我学学。我也想当吹牛大王。”

  小米沙和斯大西克又开始吹起牛来:“从前,我会飞,有一天,我飞到......”

教学反思:

  吹牛的目的是娱乐,骗人的目的是损人利己。前者充满童稚的幻想,后者充斥功利的动机。幼儿爱空想,时常区分不出真假,辨别不了吹牛空想与撒谎骗人的不同。本次教育活动让幼儿明白:不回避客观事实,既积极引导幼儿童 真的大胆幻想,又让幼儿初步了解吹牛与撒谎的区别。

30、大班健康《跳竹竿》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跳竹竿”是一种民间活动,也是一种传统体育游戏。它不但姿态优美,富于节奏,而且气氛非常欢快热烈,吸引众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一项中,明确给出了教育建议:“玩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发展儿童的动作协调和灵活性。跳竹竿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游戏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接触很少,获得的经验也少,但跳竹竿又需要集体的经验。通过集体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习得跳竹竿的经验,了解基本动作,从而发展孩子的动作协调和灵活性。

  【活动目标】

  1、掌握跳竹竿的基本节奏和动作,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

  2、在合作游戏中,发展弹跳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激发勇于挑战的学习品质。

  3、在学习跳竹竿中,体验民间活动竹竿舞的乐趣。

  4、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5、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幼儿观看过跳竹竿的视频、2.5米的竹竿8根,贴纸、硬质场地、鼓

  【活动重、难点】

  重点:掌握跳竹竿的基本节奏和动作,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

  难点:在合作游戏中,发展弹跳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激发勇于挑战的学习品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之前在教室里我们欣赏过跳竹竿的视频,好玩吧!今天我们也来试试看。

  1、他们是怎样跳竹竿的呢?(幼儿大胆表达,有的人在敲竹竿,有的人跳到里面)

  2、他们的竹竿是怎么摆放的?

  小结:哦,原来是两根横着平行摆在下面,两根竖着摆在上面。

  二、初步练习,感知竹竿舞的基本节奏。

  1、敲竹竿基本技巧学习

  (1)出示指挥“鼓”

  现在摆好了,还差敲竹竿的人诶!怎么敲呢?

  出示鼓,猜猜看这是用来干嘛的?是的,这就是竹竿指挥鼓,就像红绿灯可以指挥交通一样。

  竹竿指挥鼓是用来指挥竹竿敲动的节奏。

  敲鼓面表示竹竿打开,敲鼓边表示竹竿合拢。(图谱:鼓面——开 鼓边——关)

  (2)用手模拟竹竿节奏

  (开合开合开开合)问:几个开合?几个开开合?(完善图谱)

  (3)用竹竿敲打练习(分小组自由练习,听到连续敲鼓声表示结束练习)

  教师在途中带领部分幼儿尝试进行跳竹竿。

  2、跳竹竿“点收”基本步法学习

  (1)配鼓点原地练习脚步节奏(点收--点收--点收--点点收)问:几个点收?几个点点收?

  刚刚我们是怎么配上脚步的?请幼儿师范(完善图谱:鼓面——点 鼓边——收)

  (2)在静止的竹竿上练习脚步

  (3)分小组跳竹竿练习

  提出问题:怎样让敲竹竿和跳竹竿结合起来呢?按照指挥鼓的节奏。

  怎样分工?谁做敲竹竿的人,谁做跳竹竿的人。轮流

  奖励机制:共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每个人都需要完成两项任务,分别是敲竹竿和跳竹竿,所有组员完成后每人可得到一个贴纸。但是有时间限制,以鼓声为信号。

  三、闯关游戏,学习合作跳竹竿

  1、学习“跳收”的基本步法

  配鼓点,教师平地示范(跳收--跳收--跳跳收)

  师:刚刚你们都得到了丝带,看来大家都是跳竹竿的高手。不要着急,还有难关在等着你们!

  瞧,这个步法你们能在竹竿上跳出来吗?

  那赶紧分小组试试,成功后就可以得到第二条丝带。

  哇,都过关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习合作跳竹竿。

  师:摆放竹竿,两横六纵。提问:刚刚你们是两组,现在变成在一组,这样摆放又怎样跳过?

  (1)竹竿是静止的

  (2)竹竿敲起来

  敲竹竿的配合;整体的配合

  3、集体表演

  邀请同伴、老师参加。

  小朋友们,今天玩得开心吗?竹竿舞还有很多种节奏和跳法,我们一起去收集,下一次再一起学习。

  活动反思:

  跳竹竿对于幼儿来说是平时不太接触、不太熟悉的活动,所以在进行集体教学前,经过看看视频、讨论让孩子们对跳竹竿有基础的了解,再利用晨间体锻分散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尝试,获得一些跳竹竿的经验,经过前期的准备活动,在导入部分就容易了很多。在第二个环节中,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环节,从了解节奏鼓—学习节奏—“点收”基本步法学习,从集体探讨—集体尝试—小组合作,幼儿基本掌握了点收的基本步法。在最后一个环节,幼儿合作比赛的形式进行,由于有部分能力稍弱的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跳的方法,出现了比赛的间断,最后没有按照教案预设的轨道完成整场比赛。

  可以将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调整,幼儿自由分组进行活动,可以继续练习,也可以选择比赛,或者每组推选三名幼儿来进行比赛,这样就能照顾到能力较弱的孩子,又能具有挑战性。

31、大班韵律《神奇巴士》教案反思

  挑战5加入孕妇角色,幼儿改变坐姿,体验站姿

  挑战4师幼分别改变旅行路线,幼儿游戏

  挑战3加入时光隧道的情节,幼儿收集线索

  挑战2加入空间位移,坐姿变站姿

  挑战1将路线图排序

  音乐师幼坐在座位上做上肢动作

  动作(+音乐)教师随乐示范神奇巴士的旅程

  故事

  动作建议

  前奏:教师预令“出发啦”

  第[1]小节:坐在坐位上,身体上下颠动,一拍一次,共8次。

  第[2]小节:坐在坐位上,身体较大幅度上下颠动,每两拍一次,共4次。

  第[3]小节重复[1]动作

  第[4]小节重复[2]动作

  第[5、6]小节:身体不动,头部做晕头转向状,共16拍

  第[7]小节:身体向左倾斜,保持平衡

  第[8]小节:身体向右倾斜,保持平衡

  第[9]小节:身体向后仰,模拟上坡形态

  第[10]小节:身体向前倾,模拟下坡坡形态

  第[11、12]小节:进入隧道,双手蒙住眼時看不见

  第[13、14]小节:出隧道,把手拿下来,继续坐好,在音乐快结束时教师预令“到站啦

  游戏玩法及建议

  1.幼儿跟随老师学习合乐动作。

  2.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动作的理解,完善旅行地图,既是将记忆图谱。

  3.加人空间位移,坐姿变站姿。

  4.每一次进入时光隧道后,都会穿越到一个地方,找到一个线索,在PPT上找到和线素一样的东西就会得到通行密码,谁的通行证和通行密码一样,谁就是下一次穿越的人

  5.凑齐所有线素后,就能发现一个秘密,完成最后一次穿越。

  6.可以请幼儿做导游,教师退位,改变图谱即旅行地图,幼儿尝试合乐游戏。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节奏,用身体表现乘坐汽车时上下颠簸的动作。

  2.通过练习,整理旅游路线图,根据路线图提示,做出颠簸,左转右转上坡下坡,进隧道出隧道的动作。

  3.收集线索,匹配通行密码,感受穿越的乐趣。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16名幼儿坐成两排,一排8个座位,模仿公交车的座位

  每个孩子衣服或者裤子要有口袋

  磁性黑板一块,可以播放ppt的电视或投影设备

  2.材料准备:路线拼图,ppt,通行证(教师自备)

  3.经验准备:有坐车外出的经验,知道遇到颠簸身体会怎样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代故事

  二、幼儿学习动作

  1、教师示范,师幼总结归纳所有动作要素。

  2、提出“旅行地图乱了,请幼儿帮忙摆整齐”的任务,请幼儿带着任务再次观察教师动作并跟做。

  3、调整分歧,最后确定正确的地图。

  4、改变坐姿为站姿。

  三、游戏

  1、幼儿改变座位,变成真正的旅游巴士。

  2、在奇妙音效出现之后,介绍游戏规则,累加“在我们做什么动作的什么时候穿越,穿越可以得到什么?”的游戏难度。

  3、加入孕妇角色,传递幼儿正确价值观,累加有人站着有人坐着,让座等游戏体验。

  4、在游戏过程中猜猜谁不见了,谁穿越了,一次调动幼儿游戏兴趣。

  5、请幼儿当导游,其实就是幼儿做指挥,并且改变路线图,游戏两次。

  6、收集到所有线索后,发现一个最大的秘密,完成最后一次穿越。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就让孩子体验到了音乐活动的乐趣,跟着特有节奏感的音乐欢快的乘坐巴士去旅游,兴趣高涨。穿越环节也是亮点,结合现在的流行因素,把整节课推向另外一个高潮。但是在加入孕妇穿越时,问到孕妇上车没有座位了我们应该怎么坐时,孩子们没有一点回应,都没有让座的意思。最后在的鼓励下还有有不少孩子愿意给孕妇让座,传递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到最后一个环节了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没有轮到自己穿越,所有作为一个延伸环节,课后我们继续穿越。

32、大班韵律《猴子下山》教案反思

  动作建议

  动作:

  [1-8小节]猴子下山动作,边走边挠痒。(可以挠手、头、脖子、屁股等身体部位,建议对称挠痒

  [9-12小节]猴子左右打望、眨眼找食物锣声:猴子发现了好吃的,做出惊喜的定型

  结尾:猴子吃东西。

  游戏玩法说明:

  (农夫与猴子的游戏)T1扮演农夫,T2与幼儿扮演猴子

  [1-8小节]:猴子们(猴先生、猴小姐、猴宝宝)去农场里找好吃的,边走边挠痒,可以表现不同特点猴子的角色动作

  [9-12小节]:猴子们来到农场里左看看有看看找好吃的。

  锣声:农夫来啦,变成不同造型的石头猴定住不动。

  结尾:农夫走了,猴子们开心地吃东西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猴子角色动作的特点以及“跳点步”和“交又步”的基本舞步。

  2.大胆想象和创编猴子角色的动作,进行动作与音乐的匹配。

  3.体验不同的表演风格,感受音乐游戏及表演的乐趣。

  4.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5.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前期有观看与猴子相关的视频,对猴子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物质准备:音乐、猴于相关动作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受音乐,模仿不同类型猴子挠痒、打望的角色动作。

  1.手指游戏《五只猴子吃香蕉》,引出猴子角色,激发幼儿兴趣。

  2.故事导人,教师配乐做猴先生、猴小姐动作,引导幼儿观察猜测,了解猴先生、猴小姐不同动作特点

  3.引出猴宝宝,幼儿配乐扮演猴宝宝跟着猴先生和猴小姐挠痒、打望。

  二、聆听音乐故事,学习猴子下山“跳点步”、“交叉步”等基本动作,并根椐故事情节尝试分角色表演。

  1.教师配合音乐边讲故事,站在座位前做猴先生、猴小姐下山动作,尝试学习“跳点步”、“交叉步”等下肢动作。

  2.幼儿的讨论并猜测,出示图片验证幼儿猜测,

  3.引导幼儿在座位前完整配乐模仿猴先生、猴小姐下山。

  4.引出猴宝宝下山情节,幼儿讨论并创编猴宝宝下山的动作。

  5.分组表演猴先生、猴小姐和猴宝宝找食物的基本动作特点,体验表演的乐趣。

  三、《猴子下山》互动游戏

  1.故事延续,引发幼儿讨论怎样才不被农夫发现的动作。

  2.引出游戏农夫角色,重点引导幼儿聆听农夫出现音乐的变化。

  3.交代游戏规则:当听到在“铛”的锣声时,T1扮演的农夫出现,幼儿变成不同造型的石头猴。

  4.播放音乐进行情境游戏表演。(1-2次)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采用的是幽默之门,整个活动以猴子下山找食物为线索,故事情节与音乐匹配,教师通过猜猜想想策略创设故事情景,调动幼儿对“猴子角色”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对猴子的兴趣,提炼动作过程的设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幼儿在模仿、创编表演中参与意愿强,在角色模仿方面能够较好的区分角色特点,掌握了猴子先生幽风趣的风格及跳点步的学习和猴子小姐美美的神态也就是交叉步的学习,在猴宝宝动作方面,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创编的平台,孩子表现能力强,能够创编出与前面角色不同的动作,突出猴宝宝活泼可爱的一面。在分组表演猴先生、猴小姐和猴宝宝找食物环节,幼儿能够大胆表现。在最后拓展游戏与农夫互动环节,幼儿能够较快听辨声音做出相应的反应,还是很不错的。

  活动不足及调整建议:在猴子神态模仿方面,教师要发挥以幼儿为主体的作用,及时关注到个别幼儿的表现进行提炼。在分组表演环节,教师退位的语言提示还需加强,适当给幼儿进行“留白”,在猴宝宝动作挖掘方面还可以更加深入。

33、大班音乐《小树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学习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3.理解歌曲内容,学习小树叶勇敢的精神。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5.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活动准备:小树叶、歌曲音乐

  活动过程:

  1.律动导入

  教师播放《小树叶》音乐,带领幼儿做树叶飘落的动作。

  2.学习歌曲

  (1)完整欣赏歌曲

  (2)提问幼儿,歌曲讲的一件什么事情。

  (3)教师演唱歌曲

  (4)幼儿跟唱

  (5)幼儿学习用不同形式进行演唱。

  ①分组对唱

  ②男女对唱

  ③领唱

  ④歌表演

  活动延伸

  制作树叶书签

  活动反思:

  本学期的优质课评选活动结束了,每次的优质课活动结束后都让我受益很多。从刚入园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到现在的得心应手,对于教具的应用、语言的组织、师生的互动、环节的设计、目标的设定、教态等都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看法。通过讲课、听课的过程,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于本次的教学活动,我做了如下反思:

  1.对于本节活动的目标我进行了修改,第二个目标是让孩子创编动作。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修改成表演歌曲,本目标完成的比较好。本节活动是一节小的表演区没有重点的环节。所以我进行了学习节拍、节奏的练习。

  2.开始是和小树叶做游戏,孩子们都能随着老师的指令玩游戏。游戏后,通过游戏地引导进行练习发声。也为下个环节做铺垫。

  3.看图谱学歌词,孩子在学习拍打节奏时都能跟着老师的动作来拍。

  4.在学习歌曲弹琴的过程中孩子不太感兴趣,应该把弹琴的环节放在听音乐的前面,这样孩子会感兴趣。还有在学习歌曲时,我的语言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要选序渐进的学习歌曲,

  5.歌词的理解,第一段是妈妈对孩子说的话,第二段是小树叶对树妈妈说的话,再激发孩子的理解歌词,在开始部分要有孩子跟大树妈妈的互动,弹琴和欣赏的环节换过来,打扮树妈妈时可以让那个孩子多捡几片树叶。

  6.我在以前的音乐活动中加上了游戏,通过游戏孩子们提高了学习歌曲的乐趣。

34、大班科学《弹力球》教案反思

  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玩弹力球,以下这节课就通过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弹力球的特点。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如果您正需要学习教案的编写,希望整理的教案可以帮到您。

教学重难点:

  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35、大班健康《健康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爱牙日、爱眼日、爱耳日都是和健康有关的节日。

  2.知道爱牙日、爱眼日、爱耳日的具体日期,说出眼睛、耳朵、牙齿的重要性。

  3.增强保护自己身体器官的意识。

  4.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5.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活动准备:

  PPT 课件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卡通形象,念谜语,猜测五官,引起幼儿星期。

  1.教师念谜语,幼儿猜测。

  2.教师出示五官形象的图片。

  二. 讨论五官的重要性,应该如何保护,引出健康日。

  1.眼睛、耳朵。牙齿这些器官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教师小结:五官很重要,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没有眼睛就看不见周围的一切;我们的耳朵听声音,没有耳朵就听不见周围的一切;我们的牙齿吃东西,没有牙齿我们吃东西咬不动。

  2.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眼睛、耳朵和牙齿呢?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多吃营养 明目的食物、在光线充足的地方看书、合理用眼 注意休息、增加体育锻炼来保护我们的眼睛;可以通过定期看耳医、不用锋利的物体扣耳朵、寒冷时 带耳罩、听舒缓的音乐,避开噪音来保护耳朵;可以通过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定期看牙医来保护我们的牙齿。

  三. 了解健康日的由来,知道健康日的具体日期。

  1.眼睛、耳朵、牙齿是我们身体上很重要的器官,为了提醒大家好好保护它们,所以设立了专门的节日,叫做健康日。

  2.教师出示爱眼日、爱牙日、爱耳日的图片,告诉幼儿这些都是健康日。

  3.和幼儿玩匹配游戏,把爱牙日、爱眼日、爱耳日与具体时间联系起来。

  爱耳日—3 月 3 日 爱眼日—6 月 6 日 爱牙日—9 月 20 日

  4.判断对错,巩固幼儿对保护眼睛、耳朵、牙齿的重要性的认识。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图片上小朋友的做法对还是错?错在哪里?

  5.指导幼儿观察海报,了解海报的特点。

  教师小结:海报色彩艳丽,主题突出,让人一看就明白宣传内容,能够引起人们对宣传内容的重视。

  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设计健康日宣传海报,倡导大家一起保护自己身体的器官。

  课后反思:

  针对教育目标,首先以猜谜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作为大班幼儿,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引导幼儿逐步说出各器官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保护,为了加深幼儿对健康日的认识,我组织了幼儿进行讨论,但没有完全激发他们讨论的积极性,以至于没有全面引导幼儿认识到保护不好各器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麻烦。最后,组织幼儿每组设计一幅健康日宣传画,使幼儿在向大家宣传健康日的同时,学会分工合作,从中得到愉快的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应提供给幼儿更多发言的机会,扩大幼儿的思维空间,让幼儿回答问题能够更全面。

36、大班健康《护眼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近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体会眼睛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保护眼睛的正确方法,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3.积极参与讨论,大胆交流保护眼睛的方法。

  4.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 1 份。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近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1.讲述故事前半段

  提问:她做了一些什么奇怪的事情?你觉得她哪里出现问题了?你觉得公主眼睛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来听听大夫是怎么说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近视吗?近视的人看东西是什么样的?

  2.近视的人眼中的世界

  提问:近视的人和我们看到东西有什么不同?

  小结:看来得了近视确实很难受,还容易做错事情。

  3.近视的原因

  提问:小公主为什么会得近视眼呢?

  小结:原来公主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眼睛变近视了,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这些错误的事情我们都不能做!

  4.解决近视的方法

  提问:怎样才能最快的让眼睛看清楚?带上眼镜会马上看清楚吗?小结:戴上眼镜果然能够马上看清楚。

  5.讲述后半段

  提问:公主戴上眼镜之后,看的果然清楚了,但公主又遇到了什么麻烦?小结:带上眼镜之后眼睛看东西是清楚了,可是没想到带上眼镜之后会遇到这么多不方便的事情!看来我们可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眼睛啦!

  三、更好的办法

  1.了解保护眼镜的方法

  (1)提问:有没有好办法来让眼睛变好呢?谁有什么好主意告诉公主?(2)请小朋友看看远处山上的绿树,做眼睛体操。(3)请小朋友学习《护眼歌》,并鼓励幼儿进行模仿。

  小结:公主照着大家的意见每天坚持做眼睛体操、吃各种蔬菜、改正坐姿,以前的坏习惯也都改掉了,过了一阵子眼睛恢复了好多,已经不需要戴眼镜了,可是医生还是告诉她要坚持保护好眼睛,定期检查视力!公主决定把眼镜挂在墙上提醒自己——要爱护眼睛!

  四、判断用眼习惯

  1.出示各种用眼习惯图片,幼儿讨论,判断正误。

  提问:老师这里有好多小朋友的照片,我们来看看他们这样做对不对?小结:保护眼镜正确和错误的行为。

  五、爸爸妈妈们有时候为了工作不得不在电脑前手机前工作,他们的眼睛也很辛苦,我们现在学会的眼睛体操可以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每天多做几次,放松眼睛,保护眼睛。好吗?

  教学反思:

  保护好眼睛是幼儿生活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积极讨论正确使用眼睛的方法。在说起做眼保健操时有些幼儿口语表达不清楚,但动作就很位,我就让一个幼儿做动作一个幼儿进行讲解,孩子们对这个方法很感兴趣,都举手想参加,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当中有的幼儿示范不够标准,或讲解不清楚的,其他幼儿还会进行指正,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通过上这节课,我知道我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我听取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建议,积极吸取经验,谦虚请教,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如果再让我上一次,我会努力学习,精心准备,把课上的更精彩!

37、大班数学活动《区分左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空间方位的知觉和判断力。

  2.知道参照物的不同,左边和右边的方向也会变。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生活物品图片、左右图示卡

  活动过程:

  1.区分左右手 。

  (1)猜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能算会写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师: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你们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吗?请幼儿说说自己是如何区分左右手的。

  (3)提问:左右两只手分别有什么用处呢?

  2.找左右。

  (1)师:我们的身上还有哪些象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

  在你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哪位小朋友?

  (2)教室的墙上左右两边有什么东西?

  3.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

  4.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

  请幼儿说出左边的物品是?右边的物品是?

  牙刷在左边第几个?

  杯子在右边第几个?

  5.左右变变变。

  请三位小朋友面向大家站,区分X的左边是X,X的右边是X?让幼儿体会他们是面对我们站的,方向和我们相反。

  活动延伸

  在我们生活中隐藏了许多左右的标识,请小朋友找一找,然后与同伴分享。

  教学反思

  我所讲的是大班数学《区分左右》一课。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我在设计此节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第一环节中 以猜谜引入大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 游戏中辨别左右。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设计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拉近了师生距离。孩子们乐于参与课堂游戏,喜欢听老师指挥。达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孩子们始终在我创设的具体环节之中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同伴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果我再上这节课。我会把 (竞赛游戏:我说你做)这部分改成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游戏来总结本课内容。并认识一下左右这两个汉字。有不足,才会让我更努力的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