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先学会教育才能管住孩子

父母先学会教育才能管住孩子

父母先学会教育才能管住孩子

    昨天上午,中国完形教育创始人大杨老师抵达济南,迎接他的是泉城家长们一连串的教子问题。大杨老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答,尽力帮助家长们走出困境,但最后他真诚地告诉大家:“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专家不会帮你们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解决某个细节问题而产生的,它是一套系统。”

    让孩子对自己负责任

    妈妈A的问题:我是一个四年级男孩的母亲,孩子经常完不成的作业。我在和老师交谈后,适当减少了孩子的作业量,但他还是完不成,经常受到老师批评。为此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愿去上学了。作为家长,我和丈夫打他骂他,但都不起作用。

    大杨分析:这个孩子在与老师的互动模式上出了问题。在受到批评后,孩子的情绪不能快速反弹,孩子对挫折回复能力很差。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给他的只是批评、指责,而不是帮助。每次被父母打骂,孩子心中的愤怒都累积起来,始终无法爆发,因为在家里爆发,只会给他带来更多的打骂。他这种厌学情绪其实不是针对老师,只是一种愤怒的发泄。

    解决方法:父母不能替孩子解决问题,找老师给孩子减少作业量是错误的。父母对孩子能做的只是协助,比如无声地陪伴,包括肢体的接触和心灵的沟通。父母可以抱着孩子说:“我真的能感觉到你很愤怒、很委屈。”但仅限于说这种客观描述的话,让孩子对自己的问题负责任。

    在集中的情商训练中,教育专家会通过千里寻子、千里寻母等项目的训练,找到孩子愤怒的根源,化愤怒的力量为悲伤,直到他的悲伤发泄出来。

   释放孩子过剩的能量

    妈妈B的问题:我儿子刚入小学一个多月,他上课时喜欢交头接耳,下课爱与同学打闹,同学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非得踹别人一脚。面对老师和父母的批评,儿子总是反应平淡。

    大杨分析:这个孩子的情况有多种可能。因为没有见到他,我不好做出具体的判断。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多动倾向或者感统失调,他就有可能是与父母的情绪互动出了问题,他的攻击情绪可能是由于父母曾经在无意识中伤害了他。

    如果孩子是对社会规范不够了解,比如“上课应该怎样”、“如何与同学相处”等,这就需要父母相应地调整教育模式,让孩子多了解一些社会规范。

    如果以上所说都不符合事实,那么孩子的攻击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父母可以让孩子练跆拳道或进行其他体育训练,把孩子过剩的能量释放出来。

    对孩子尊重而不放纵

    妈妈C的问题:我7岁的女儿在幼儿园时本来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好习惯,现在刚上小学,由于家里老人的溺爱,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也养成了许多坏毛病。在学校孩子经常受老师表扬,回到家却经常为一点小事吵闹。我教育孩子很严厉,经常责骂她,丈夫却认为树大自然直,采取放纵的态度。

    大杨分析:这是很正常的,许多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都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其实不仅孩子,连成人也会惧怕陌生环境。父母两人的教育态度也出了问题,走向两个极端,原则上应该是对孩子尊重而不放纵。

    解决方法:面对入园、入学年龄的孩子,家长需要提供协助,帮他们适应新环境。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注意“我讯息”的运用。“我讯息”是让家长客观描述自己的感受,不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如果一个7岁的小孩子拿了家里的钱,家长可以对他说:“我看到你拿了我的钱,我担心你会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更怕有一天你拿别人的钱,别人对你造成伤害。”家长只需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就行。相反,批评指责只会换来孩子的对抗。

   改变孩子的心理标杆

    妈妈D的问题:我有一个正上初三的女儿,学习很用功,成绩在班里中等,作文和画画都挺好,可女儿总是不自信。别人夸她聪明,她就对我说:“那是人家当着你的面才夸的。”我经常鼓励她:“其实你挺聪明的,名次还可以再往前提一些。”她就说:“我提前了,人家不也提前了。”

    大杨分析:这是典型的自我价值低落,根源在于孩子小时父母没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得孩子的心理标杆出现了问题。这种孩子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面临压力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这种孩子在解决问题前都不相信父母的鼓励,以为他们都是在安慰自己。在一次训练中,我曾问在座的孩子:“父母对你说过‘你是最棒的’这句话的,请举手。”结果孩子们都举起了手。我再问:“如果你们相信父母说的是真的,请举手。”结果很少有孩子举手。孩子们认为大人在夸奖自己时,都很虚伪。

    解决方法:改变孩子的心理标杆。情商训练会告诉孩子们:两亿个精子一起游向卵子,但最终只有一个与卵子结合,这一个就是最有生命力的、最棒的,所以你一定是最优秀的。这时孩子就会认为“原来我还不错”,这就是对孩子的心理标杆进行调整。

    家长应给孩子更多的认同,即能真正感受孩子的孤单,给孩子心灵的力量。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我可以感觉到你的无助”或者“不管发生了什么,爸妈妈会永远爱你”。请家长记住,在进行这种谈话时要和孩子有肢体的接触和目光的接触,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或拍拍孩子的肩。对于这类孩子,一定注意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

    劝家长不要“迷信”专家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没见到孩子本人,没有充分的时间、空间了解孩子所处的整体环境,很多时候大杨都采用了一种推测的说法,“如果是这样,应该……如果是那样,应该……”

    大杨说,中国的家长都迷信专家,希望专家能帮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其实每个孩子的问题都不一样,就像是头痛时你让医生开药,医生得问清头痛的具体原因才下处方。

    大杨还说“‘教育’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而是一套系统,父母只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学会了这套系统,才可以应付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问题。”

我要投稿|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22 www.cnfirst.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