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说课稿《幸福是什么》反思

大班社会说课稿《幸福是什么》反思

大班社会说课稿《幸福是什么》反思

1、大班社会说课稿《幸福是什么》反思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对于我们而言这都是一种很抽象的概念,而对于幼儿来说将更是不能体味其中的深奥含义,然而幸福并不是一定是一种框死了的特定的概念,,对于每个人而言幸福都有各自不同的意义,就像本次活动中这片小散文所讲述的那样,现在的幼儿往往都生在福中不知福,对于幸福着一次更是含糊不清,而本次活动主要通过一个散文的欣赏让幼儿浅显的理解幸福的概念,而《纲要》中也指出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的,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与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以及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散文,初步了解幸福的概念,知道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定义。

  2)能力目标,能大胆的说说属于自己的幸福是什么,并与老师同伴交流。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更具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位认知目标,难点定位为能力目标。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我给孩子做了以下的准备: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幸福是什么?》、人手一只勾线笔和各色的彩纸若干。

  经验准备:已经学习过歌曲《幸福拍手歌》

  四、说教学法

  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适应但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我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种教学法:

  1.情感迁移法:本次活动我主要会在讨论的基础上迁移幼儿的情感,让他们用回话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于幸福的独到见解,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更易于幼儿理解。

  2.讨论法:活动开始我还会启发性的提问引发幼儿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次活动的意义。

  五、说活动过程

  六、此次活动我将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组织教学,以《纲要》为指导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创造性的学习,我还在此活动中加入了绘画的形式,让活动更富趣味性,基于此我将本次活动分为以下5个环节:

  (一)以幸福拍手歌导入活动,引出话题进行谈话。

  在活动一开始,我就会弹奏《幸福拍手歌》引导幼儿主动地跟唱,在弹奏过后,我会提问到:“小朋友们,我们刚才一起唱了一首什么歌呀?”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都会答出是《幸福拍手歌》,我会接着说道:“那歌里面唱到的是什么呀?”幼儿会说是幸福,我会接着说:“恩,真棒!那小朋友你们知道幸福是什么吗?”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这个环节我主要用幼儿熟悉的歌曲来引出幸福这一词,再加上我启发性的提问一到幼儿自由讨论,幸福是什么。

  (二)欣赏课件,初步理解散文中的幸福是什么

  讨论过后我会说到:“咦,怎么每个小朋友说的幸福都不一样呢?那你们想知道幸福到底是什么吗?”幼儿一般都会回答说想,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幼儿欣赏。观赏过后我在提问:“散文中都出现了谁呀?”引导幼儿回忆散文中的内容,幼儿会回答:“有小猫,大雁,青蛙,农民伯伯,妈妈。”“恩,你们看的可真仔细,诶?那你们听到他们的幸福分别是什么吗?”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过后我会说到:“那怎么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怎么也不一样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散文的基本内容,未下一个环节的讨论与发掘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三)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原来对于每个人说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我会先请幼儿上来说说散文中为什么每个人对于幸福的概念不同,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也许也会有小朋友说出“因为小猫喜欢吃鱼,所以他觉得有鱼吃就是幸福”之类的回答。最后我会小结道:“其实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是正常的,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讲的那样,因为我觉得做这件事是我很开心,那我就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幸福。”

  这个环节我主要让幼儿讨论一下,然后由我小结,使幼儿清楚的了解,并知道原来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一事实,也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点达成了目标(1)(四)动手创作,让幼儿画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并大胆的说说

  我会这样说:“我真想知道你们的幸福是什么,那小朋友们除了直接告诉老师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知道呢?”引导幼儿说出用画画的方式,并说:“那你们来画,然后老师来猜猜看,好不好?”住址幼儿回到各组进行作画,画完先猜猜,在请个别幼儿上前大胆说说。

  这个环节主要让幼儿进行作画,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难点也达成了目标(2)

  (五)迁移情感

  我先会说:“幸福呀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那我们一起来说说除了刚才被我们画出来的幸福外还有什么也是幸福的?”引导幼儿再次的说说,再次理解幸福的概念。

  活动结束。

  七、说活动延伸

  一个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幼儿学习的兴趣还在不断的延生。因此我会把握住这个聊好的教育契机,积极地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我会请幼儿把自己画的幸福张贴在展示板上,并让他们同伴间相互猜猜说说,这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幼儿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此外我还会鼓励幼儿一起寻身边的幸福,并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2、大班科学说课稿《淀粉的食物》反思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科学教育首先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了让化学实验活动成为幼儿科学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尝试让化学小实验走进幼儿,将化学小实验变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探索活动,不仅使幼儿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让幼儿感受到化学小实验的奇妙,特设计此活动。大班科学课《含淀粉的食物》就适合在本精神指导下进行指导幼儿探索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各类食物有着较多的色香味等方面的体验,也不断接受着不偏食、合理营养等科学知识教育。但对食物中到底含有哪些营养成份(比如淀粉),我们怎样去区别不同事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份呢?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

  1.观察化学小魔术,激发探索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的现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食物含有淀粉。

  3.在科学游戏中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科学现象,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为了让幼儿更直观更便捷参与活动,考虑到农村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课前实验操作,以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顺利。准备的材料有:

  1.土豆、馒头、米饭、红薯、藕等含淀粉的物质若干,萝卜、苹果、梨子、黄瓜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质若干。

  2.小喷壶、碘酒、清水、透明的杯子、盘子若干、滴管若干。

  3、教师用米汤画好的示范画一张、白纸若干。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小魔术激趣法,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运用小组学习法组织幼儿参与讨论猜测,并用演示法和操作法让幼儿参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说学法

  本节课幼儿将用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操作法参与学习。

  四、说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了解淀粉的作用

  1、教师出示白纸,用小喷壶喷洒液体,纸上显示出图案,幼儿猜测。

  2、认识淀粉。出示几种常见的淀粉。

  3、教师简单介绍淀粉的作用。

  (二)幼儿猜测

  1、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一一指认记录纸中的食物。

  2、请幼儿猜一猜,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猜测在记录纸中进行记录。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测。

  (三)实验验证

  1、出示碘酒,教师以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这就是我们用来验证这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魔水”。

  2、引寻幼儿观察“魔水”的颜色。(茶褐色)。认识碘是一种白色的晶体。

  3、介绍“魔水”遇到淀粉时会变成深蓝色。教师演示。

  4、幼儿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5、教师分组指导、巡视。

  (四)交流讨论

  1、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2、根据幼儿的介绍,教师一一验证。

  (五)游戏延伸

  1、幼儿回家猜测并验证家里的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尝试用淀粉作画。

  活动反思

  生活中存在许多神奇的现象,碘和淀粉在一起发生的显而易见的反应,引起了孩子足够的好奇心。《好玩的淀粉》活动方案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色的化学原理设计的。碘和淀粉是两种安全实验物品,便于孩子操作。虽然对孩子来说,“淀粉”这一词是陌生的,但孩子们对面包、馒头等面食却是再熟悉不过了。发现科学,并在生活中利用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最好途径。利用碘酒和淀粉的神奇反应,寻找食物中的“淀粉”,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3、大班艺术说课稿《欢乐中国年》反思

  艺术活动是幼儿表现自我、突出个性发展、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充分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在以往的艺术教育中,我们往往比较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艺术领域应充分发挥艺术情感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我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太容易的,相对来说艺术领域中要在情感上有所表现,音乐活动要比美术活动来得容易得多。所以我选择音乐活动作为这次说课的内容。

  同时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节日,孩子们都喜欢过年那种欢快、祥和的热闹气氛,他们盼望着过年,期待着早日拿到压岁钱,可以尽情的放鞭炮。尽情的玩了,这时的情感体验尤为明显,我们在临近春节前后,可以开展主题活动“中国娃”主题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除了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氛围,还可以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培养幼儿热爱自己的祖国,感受节日的氛围,体验成长的快乐。在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班中一些幼儿对于在电视里看到、听到的歌曲较喜欢模仿,并且很容易记忆)所以选择了这首《欢乐中国年》为活动内容,并不是让幼儿来学唱歌曲,而是通过这种欢乐鼓舞的音乐让幼儿感受过年的气氛。大班幼儿他们在能力、情感上都呈现了个性化,较为喜欢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自己现有的情绪情感,在日常活动中往往一放音乐他们就自发的在那里扭扭腰、跳跳舞,很喜欢听着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我要选择这个活动的理由。

  1、体验过年的欢乐、喜庆之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

  2、学习舞彩带和灯笼的一些基本动作。

  3、初步练习创编不同方位,不同幅度的舞彩带和灯笼动作。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这几点目标的确立是从情感、能力、技能等方面来确定的。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对于新的知识、技能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就很容易掌握。在我们平时的一些艺术活动中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一般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艺术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样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而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希望通过用身体动作,内心感受来表现自我,感受快乐,所以我们以情感目标为第一位。当然淡化知识技能并不等于完全不需要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知识和审美两个层面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才构成艺术活动的整体。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美的表现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音乐活动特别的用音乐来表现的活动中,只有幼儿掌握了更多的基本动作,在表现时才能更完美,才能更有激情,情感体验才能更丰富。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我们也注重对幼儿进行技能的培养。这些目标制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对《纲要》中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上: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从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向运用知识技能表现生活,表达情感转变。这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一种面向全体幼儿的艺术教育突出人性的艺术教育新趋势。

  活动重点: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听音乐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过年的憧憬,并学习一些舞彩带和灯笼的基本动作。

  活动难点:在音乐声中创编一些舞蹈动作。

  要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我认为教师起着积极的主导地位,《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我们也知道,幼儿学习的兴趣有时往往取决于教师,特别是音乐活动的表现上,如果再让幼儿听音乐用动作表现自己是,幼儿往往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而积极性不高,这是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做一些动作幼儿往往跟着学,或者是当幼儿有新的动作表现时,教师给予及时地发现、肯定引导同伴向其学习,这样一来不光创编的幼儿积极性高,其余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更高,情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体验。

  采用的教法有:游戏法、启发引导法、赏识激励法、启发联想法、互动交流法、示范讲解法。

  这一艺术活动,教材来源于生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教师在这一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采用的教法上以启发引导、赏识激励为主,同时辅以示范讲解,让幼儿掌握基本动作,给孩子创设一种学习表现自我的氛围,可以使孩子兴趣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表现欲望。孩子们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动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彩带、灯笼若干,与音乐相配的服装若干套、《欢乐中国年》的音乐。

  精神准备:活动前让幼儿观看过一些关于过年的碟片、听过一些喜庆的音乐,鼓励家长向幼儿讲述一些过年的情景。

  学法有:讨论交流法、兴趣导学法、展示法、体验法、模仿学习法。

  活动中,只有让幼儿互相讨论交流才能促进幼儿对活动内容的深入理解,加深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展示,所以说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这一活动又让幼儿自由创编的环节,所以给幼儿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展示法应该是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幼儿用自己编出的各种动作来表达过年的心情,体验到过年的快乐,达到情感的真实体验。活动还通过让幼儿模仿电视节目中的一些动作,小朋友中有的创新动作,通过模仿学习,幼儿就能学习到不同的基本动作,达到自己在原有基础的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达到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4、大班科学说课稿《水的沉浮》反思

  (一)活动目的:

  1、组织幼儿玩物体沉浮的游戏,培养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通过参与物体沉浮的小实验,培养幼儿探索能力和参与意识。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材料:水缸、面巾纸、木块、金属、石头、海绵、塑料瓶、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三)活动过程:

  1、利用丰富的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并进行探索,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下沉。

  2、通过游戏请幼儿说出哪些物体下沉,哪些物体浮在水面。教师总结:小朋友说的很好,面积大而且轻的物体容易浮在水面,体积小而且实心的物体沉的快。

  3、利用记录材料进行纪录

  (四)引伸活动:请幼儿在活动区想一想,利用各种材料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到水底,沉在水底的东西浮到水面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水的沉浮》这个活动选择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物质为实验材料,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活动目标: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自由发现,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应用已有获得的经验,进一步进行探索。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教学难点;进一步对水的沉浮进行探索。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缸、面巾纸、木块、金属、石头、海绵、塑料瓶、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五、(一)说教法: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用色定位应该集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一体,在这个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把握时机,及时给予适当指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二)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幼儿概念的明确,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六、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七、延伸活动:(请幼儿在活动区想一想,利用各种材料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到水底,沉在水底的东西浮到水面)

  在这里,我使活动得到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5、大班舞蹈说课稿《快乐的小鸭》反思

  一、设计意图:

  我们知道,幼儿园舞蹈教学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劳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纵观以往的舞蹈教学,我们发现,除了幼儿的即兴舞蹈之外,老师多数都是采用“老师教,幼儿学“这样一种单一的形式。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幼儿在舞蹈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所以在这个舞蹈教学活动中我们大胆地采用了“舞谱“这一独特的媒介,让幼儿在观察、模仿、自由探索中主动地去学习舞蹈。

  二、活动目标:

  在对幼儿的发展现状进行足够的了解之后,我们制定出了活动的总目标:

  1、让幼儿在熟悉律动曲的基础上,看舞谱学习律动《快乐的小鸭》,并体会律动中快乐的情感。

  2、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和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3、提高幼儿的舞蹈表现能力,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

  4、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由于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高、中、低水平幼儿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例如高水平的幼儿可以听着一首乐曲来进行即兴舞蹈,低水平的幼儿在学习比较复杂一些的动作时就会觉得挺吃力。针对于这种情况,为了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已的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制定出了活动的总目标之后,我们将幼儿按能力水平的不同进行了分组,并紧紧围绕活动总目标制定出了各小组活动层次目标:

  1、高水平幼儿活动层次目标:能够根据音乐的变化来变换动作,学习两人互相合作,能较准确地模仿出舞谱。

  2、中水平幼儿活动层次目标:主要学习手脚协商地跳舞,感受出律动曲的情绪。

  3、低水平幼儿活动层次目标:学习用手学做出鸭嘴状,并且学习蹦跳步。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为了能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活动的目标,在制定出活动目标后,我们慎重地选择了“小鸭“这个教材。

  小鸭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动物形象之一,其特有的撅臀、摇摆等特点是幼儿乐于模仿的,再加上幼儿具有思维具体和爱好模仿等特点,所以本活动选择的舞蹈动作素材非常形象、生动,有:小鸭喝水、小鸭游泳、小鸭问好等动作。这些动作的选择是有目的性的,比如小鸭问好这个动作,充分地体现了目标中所提出的“培养幼儿互相合作和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这一点。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总结出了这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幼儿学习看谱跳舞。为什么说看谱跳舞是本教材的重点呢?这是因为,幼儿在把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动态的舞蹈动作的过程中,经过了一糸列的心理活动过程,如:幼儿先观察舞谱(包括观察舞谱的动作以及舞谱的记号),然后再进行模仿,就是用肢体再现出所看到的图象,模仿之后还要进行自我调整才能完成一整个动作的学习,所以说看谱学习跳舞是本教材的重点。

  那么这个活动的难点是什么呢?就是幼儿编排律动的顺序,这就要求,幼儿要在脑海中迅速地收集大量的动作信息,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音乐把所学到的动作合乎情理地串编起来。

  四、活动准备

  整个活动的实施要求我们准备:

  1、磁性黑板三块,律动舞谱一套,大背景图一张。

  2、小鸭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录音带三盘。

  3、活动开始前可让幼儿适当地欣赏律动曲和进场曲若干遍。

  我们为幼儿准备的舞谱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给幼儿准备这么多颜色的舞谱呢?这是因为,我们在设计舞谱时,将一组动作的舞谱设计为同一种颜色。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希望通过舞谱颜色的变化来给幼儿一个感官上的刺激,暗示、引导幼儿能及时地根据乐句的变化来变换动作。

  五、教学方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我在这个活动中主要采用了四种教学方法:引导法、对比法、分解组合法和示范法。这四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率。例如对比法,在幼儿看舞谱学习跳舞的过程中,幼儿更多的只是注意到了自身动作的发展,当幼儿学习完整个律动之后,老师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表演,幼儿在观看别人表演的过程中,去观察自已的动作和别人的动作,观察自已的表情和别人的表情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对比,来感受什么样才是美的舞蹈,在协调与自我修正当中得到了发展。

  六、学法指导

  无论是在老师间接或直接控制的教育活动中,幼儿都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个活动中,始终体现以幼儿为主体,老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探索、尝试,积极地去和周边环境进行互动,幼儿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各种感官得到了运用,如:看、听、说、想、做等等。在老师的充分引导、启发下,幼儿的思维非常地活跃,乐于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对美的体验,其中,模仿、发现、对比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法。

  七、说教学程序

  我们这个活动的教学程序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为依据的,整个活动的程序一共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

  1、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当中的“情境“这个要素,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主要是创设舞蹈的意境,用背景图和语言感染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当中,自已则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鸭子。

  2、分组学习

  这是最能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协作、对话“这两个要素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要通过互相合作、协商、修正来完成动作的学习,幼儿之间不仅要对话,幼儿和教育环境之间也要进行“对话“。当然了,在幼儿的分组学习的时候,教师也要紧扣着小组活动层次目标来进行指导。

  3、编排律动顺序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得到了充分地参与,体检到了自我满足,幼儿对自已编排出来的、富有情节性的律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为下一步的学习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4、欣赏示范、巩固引新

  这个环节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这一要素的最佳体现。教师运用各种方法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律动,帮助幼儿掌握表现律动的正确方法。在幼儿学习完律动之后,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想象,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小鸭动作的特点,创编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照相“动作。在这一环节中,幼儿不仅巩固了所学过的动作,还发挥了想象力、创造性,提高了幼儿的舞蹈表现能力。

  5、活动结束

  教师说:“小鸭子们,天色不早了,让我们一起回家吧!“然后组织幼儿按照原来的路线做各种动作(游泳、唱歌等)出活动室。这个环节的设计起了一个很好的头尾呼应的作用,过渡自然,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活动。

  通过这个舞谱教学活动,幼儿体会到自身能力和探索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幼儿的各种素质。

  教学反思:

  1、我在组织的“快乐的小鸭”活动中,以小班幼儿最喜爱的动物小鸭子和鸭妈妈的游玩为主线,抓住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和好装扮的特点,以小鸭子跳泥沟,小鸭子躲浪花,小鸭子学露珠翻滚,小鸭子划船几个有趣的游戏练习动作贯穿活动过程,幼儿始终在进行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体现了教师善于紧紧抓住幼儿兴趣点的教育艺术,孩子在活动中兴趣很浓厚。

  2、活动中我始终以游戏的口吻,游戏化的情节,游戏化的场景和孩子一起玩,幼儿丝毫不感到被要求,被限制,被强制,而是主动遵守规则,积极练习动作,充分体现了教师心中有目标,教育无痕迹的教学理念。

  3、整个活动,不同的场景伴随不同的背景音乐,让小鸭子们兴致盎然,孩子们在发展动作的同时受到音乐美的陶冶。

  4、在个别细小的环节中设计连贯的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体育活动中要注重幼儿的安全问题,在以后开展体育活动时要做的更好。

6、幼儿园大班社会说课稿《我的同伴》反思

  幼儿不管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又或是社会环境中都需要同伴,通过这次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了解同伴的含义。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一、活动设计

  此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幼儿无论在园或在家,无时无刻都会和同伴发生联系。但到了大班,我发现幼儿之间矛盾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大班幼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见,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生冲突甚至攻击性现象。所以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主要以幼儿的情感、认知、接受能力为前提。

  活动的难点

  侧重幼儿自由结伴讲述部分。初步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价,游戏活动等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

  3、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三、 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6张呈半圆形摆放的桌子。

  2、物质准备:幼儿自带一至两样食品,多媒体动画。

  3、经验准备:事先和幼儿一起回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四、活动过程

  1.幼儿齐搬桌子,按老师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环境:

  ①.分小组分任务。

  ②.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

  2.共同讨论:

  ①.你刚才和谁合作?为什么和他合作?

  ②.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吗?

  ③.什么叫同伴?

  ④.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区别?关系又是怎样的?

  ⑤.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同伴?

  3.自由结伴讲述:

  ①.我的同伴是谁?

  ②.我们怎样成为同伴的?

  ③.我们在一起发生的一件有趣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4.个别讲述:

  “我的同伴”,教师总结。

  5.观看多媒体动画:

  评议这样的同伴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儿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6.游戏体验:

  游戏:找朋友。由于我们班幼儿平时音乐活动中教师都很注重幼儿找朋友边唱边表演。所以此次活动教师边弹奏各种教过的歌,请幼儿起立找同伴一起边唱边表演。

  7.延伸活动:

  共同品尝幼儿带来的食品,可相互交换分享,在轻松的环境中结束活动。

  五、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7、大班语言说课稿《动物的伞》反思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伞》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分别描绘了小鸟、蚂蚁、青蛙这些小动物在遇到下雨时,开动脑筋想出的各种躲雨的好办法。这些小动物恰似一群天真、活泼、好动的孩子,充满了无限的欢乐与生机。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重复性的结构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和仿编。

  孩子们在以往类似的语言活动中,大多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文学作品。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积累和丰富词汇,并努力为每个幼儿提供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现状,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语言的美。

  2、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3、阅读故事,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述对故事的理解。

  4、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二)重点和难点:

  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语言的美。”上,难点是: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三、教法和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让幼儿在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其中,我还运用了课件演示法、启发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与方式:

  这堂课我共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我用伞舞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演示伞舞)欣赏完后,我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对于这种生活经验比较强的问题,我可以请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来回答,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

  第二环节我安排的是学习诗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第一的问题是“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森林去玩,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故事”,通过展示课件,把幼儿带入诗的意境中。这个故事把幼儿的听觉与视觉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瞧,这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雨声,多美妙啊!

  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哎呀!这些小动物会用什么东西当伞呢?”这个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大树是小鸟的伞”、“荷叶是青蛙的伞”等许多自编的诗句,激活了幼儿的思维。

  紧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哪里的什么是谁的伞?”使幼儿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思维方向,回答起来比较有条理。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以此来激发每个孩子学习诗歌的愿望,是解决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

  第三环节,我安排的是创编活动。启发幼儿进行拓展学习:小鸟、蚂蚁、青蛙都有了伞,可是还有些小动物没有伞呀,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什么东西能当它们的伞?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直观教学法,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进行自由创编,我再加以适当调整幼儿的语言,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更多的是运用激励的手法,没想到在一首短短的四句小诗之后,幼儿们竟又创编出许多优美的诗句,超出我的想象。这正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发掘幼儿潜能所至。

  第四环节安排的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活动。我自制了一些可爱的头饰(一一展示,介绍)。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感受快乐。这是我和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时的欢乐情景。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精神实质,达到玩中学的目的。

  一个活动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幼儿的兴趣在延续,为此在活动延伸部分我请幼儿们为自己喜爱的动物或自己设计设计一把伞,来提高幼儿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动物的伞》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诗歌运用质朴的语言,分别描绘了小鸟、蚂蚁、青蛙、瓢虫、乌龟、这些小动物在遇到下雨时,开动脑筋想出的各种躲雨好办法,这些小动物恰似一群天真、活泼、好动的孩子,充满了无限的欢乐和生机,这样的内容无疑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

  从活动中看到孩子们的词汇量较少,从而阻碍了孩子的表达。因此在活动中,还是教师说得太多。此外,孩子们的倾听能力还有待加强,今后要多为他们创造说话的气氛,让每一位孩子都具有自我表现和创造的空间,用简练的语言引导和鼓励幼儿学习用清晰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进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个别孩子的表现欲很强,如:田田、凯凯、文文、果果等,这些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但语句不太顺畅,不太连贯,这也是在今后要加强的。

8、大班音乐说课稿《小老鼠送礼》反思

  一、说设计意图:

  1、在日常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音乐游戏则是反映幼儿的生活和他们的情趣,在幼儿生活、学习、娱乐的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爱好及动作特点,积累起来加以提炼,反映幼儿生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以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小老鼠送礼》的音乐流畅、动听、节奏鲜明,具有动作性和故事性,富有情趣,音乐诙谐、幽默,深受幼儿喜欢。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爱好,我设计了音乐游戏《小老鼠送礼》。

  2、依据《纲要》目标中指出:积极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对教材进行创编,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活动中,我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获得发展。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和教学内容,结合大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发展的五个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学唱游戏歌曲。

  2、通过听故事、看木偶演示等活动,创编游戏动作,学会游戏的玩法。

  3、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游戏诙谐、幽默的愉快情趣。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三、说活动的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纲要》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此活动的重点在于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幼儿创编动作,并且加上自己的表情。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是: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故事性较强的歌词引导幼儿发挥想象,从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让重点得以解决。

  2、难点:是能在游戏中灵活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游戏。

  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是: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游戏中让难点得以解决。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注重感受性、体验性等。

  四、说教具、学具:

  1、知识经验的准备:熟悉《小老鼠送礼》的旋律,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

  1)、木偶道具:老鼠、猫、一条肉、一担鱼, 磁带、木鱼。

  2)、创设小老鼠去送礼的游戏环境。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活动的始终,再加上形象、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得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在教学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将语言、音乐、游戏,在活泼的氛围中让幼儿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3)、另外,活动的结构是递进的关系:兴趣—游戏—创造,即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游戏的形式,解决重点和难点;在创造性的游戏中让幼儿的情感表现、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与提高。

  2、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归纳法来获得知识。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动脑思考、用动作表现,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创造性游戏中,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情表现自己对游戏情节的理解,充分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六、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出示老鼠玩偶,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噢,小老鼠告诉我它准备去干一件事,它要去干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此环节中我利用出示玩偶小老鼠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且用启发提问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玩偶讲故事做铺垫。

  2、根据歌词操作玩偶讲故事,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熟悉歌词。(木鱼伴奏)

  (1)讲故事前半部分,提问:“小老鼠去干什么呀?” “他送的什么礼?一手怎么样?另一手又怎么样?” “你们猜猜它送礼给谁?”“我们接着往下看”。

  (2)讲故事中间部分,提问:“它送礼给谁?它为什么要送礼给小花猫?它怎么说的?” 说完18小节提问:“猜猜猫会怎么说呢?”

  (3)讲故事后半部分。

  这一个环节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幼儿熟悉歌词,理解歌词,为创编动作做铺垫。

  3、带幼儿有节奏地念儿歌。“听完了,我们一起来说说”。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把儿歌说一说。加深幼儿对歌词的印象。

  4、创编动作 ,通过动作帮助幼儿记忆歌曲内容。

  “我们和小老鼠一起去送礼好吗?”

  (1)“小老鼠的礼物准备好了你们的呢?”引导幼儿做边拎肉边挑鱼的动作。

  (2)“你是小老鼠你怎么求小花猫?” “它求的时候心里怎么样?”提示幼儿要注意表情, 引导幼儿创编老鼠求猫的样子。

  (3)创编猫得意的动作。这时候教师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鼓励幼儿创编动作。

  (4)完整地用动作表演一遍,钢琴轻声伴奏。

  此环节中幼儿有模仿,有创新,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让幼儿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的现代儿童的学习方式。

  5、学唱歌曲〈〈小老鼠送礼〉〉

  (1)“刚才的旋律你会哼吗?我们一起用 La来哼唱一遍。” 引导幼儿哼旋律。用哼旋律的方法帮助幼儿熟悉并掌握音乐的节奏。

  (2)“请你们把刚才的故事加到这旋律里,我们来试一试。”幼儿和教师一起唱。

  (3)重点掌握“它求小花猫呀别再吃自己”等附点的节奏。

  6、音乐游戏〈〈小老鼠送礼〉〉 。

  (1)手指游戏:(唱到最后一个字—‘你’)请猫抓老鼠的手,老鼠将手背在身后。

  (2)在座位上游戏:同座两人游戏两遍,一人当猫,一人当老鼠。“在音乐的什么地方抓老鼠?”(唱到最后一个字—‘你’)请猫抓老鼠的手,老鼠将手背在身后。在游戏的时候教师运用语言提示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游戏动作。

  (3)教师当猫,幼儿当老鼠,歌词唱到“它求小花猫别再吃自己”时,老鼠要走到猫面前,歌词唱到最后一个字—‘你’时,老鼠才能跑回家。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4)教师当猫或请一名幼儿当猫,其余幼儿当老鼠,进行游戏。

  (5)请3—5名幼儿当猫,其它幼儿当老鼠,进行游戏。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做小花猫得意的样子。

  7、活动结束,在音乐中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在整个活动中,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过渡时,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没能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在语言组织中,不够精炼。这是以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9、大班数学说课稿《二次分类》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图形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

  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

  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湖南大学南校区幼儿园大班组教研活动“如何说课、评课”

  附:大班数学活动:图形的二次分类

  执教、设计人:何云慧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

  (1)游戏:“看谁举得快”

  教师: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小)的X形举起来。

  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二次分类的理解让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游戏中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动”与“静”;如何让幼儿的思维更开阔、更活跃,激发起幼儿的内在活动机制,产生积极体验,我不断地尝试、变换多种活动方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使幼儿更喜欢上数学课。

10、大班数学说课稿《8的加法》反思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8的加法,是幼儿在学习8的组成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我在设计《8的加法》这节课时,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有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和数学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在学习1~8各数的认识和加法的基础上,根据8的组成知识掌握8的加法。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式计算。

  3、情感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幼儿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以及热爱大自然地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8的组成掌握8的加法并理解算式的意义。难点是让幼儿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

  三、教法、学法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尝试发现、综合对比等方法,指导幼儿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展开课堂教学。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入手,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四、准备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我还作了如下准备:郊外情境图一幅、毛绒手偶小兔、算式卡片、教具小鸭、苹果、西瓜、萝卜和幼儿操作的小花等等。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为五大环节来进行教学的

  1、猜拳幼儿,激趣导入

  针对大班孩子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因此上课一开始进行复习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小朋友们,智慧爷爷给你们带礼物啦,表现好的都能得到,让我们先来做一个猜拳游戏吧!点出复习题,在这种刺激下,人人都想当老师眼中的小能手,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孩子们所喜欢的卡通动物形象-----小兔姐姐,以小兔姐姐邀请小朋友去郊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新知的欲望。通过郊外苹果树上的苹果,引导幼儿感知,探索1+7=87+1=8,并发现数量关系,理解算式的意义,然后出示小鸭图,让幼儿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2+6=86+2=8

  3、观察算式,发现加法交换律

  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让幼儿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发现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与幼儿一同归纳出: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4、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我安排了帮助小兔姐姐摘西瓜、拔萝卜、分小花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巩固8的加法知识和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

  5、游戏:坐车结束活动

  给每位孩子发一张“车票”“车票”上有一道算式题,算出得数是几就上几号车。

  总之,我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我相信这“郊外的一游”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教学反思: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要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因为幼儿对游戏是最感兴趣的,最能吸引他们,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对数学活动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爱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11、大班数学说课稿《8的分解》反思

  一、说教材

  8的分解是《新编学前班儿童用书——数学》学习课程上册第30页的内容。掌握8的分解是进行8的减法运算的基础。教材根据幼儿的年龄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了用贴绒教具,使幼儿能直观地、快速地掌握8的分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也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科学教育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掌握8的分解,知道把8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分法,学会按序分。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运用操作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数学的情感;体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掌握8的分解。

  难点:将数学8按序分。

  四、说教法

  本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掌握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五、说学法(学情)

  1、幼儿好动爱玩、注意集中时间短,表现欲强是幼儿的显着特点。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2、在前面已经学习了2-7的分解,所以幼儿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学习新知应比较轻松。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黑板出示数字“8”,提问:小朋友,这是数字几呀?你们认识吗?(幼儿回应)今天,我们就来学“8的分解”。——板书课题《8的分解》

  (二)、学习8的分解。

  猜豆游戏:复习2-7的分解

  (1)教师出示8个苹果教具,让幼儿说出名称和数量,然后在旁边贴数字卡8。

  (2)教师请幼儿想一想,将8个苹果分为两个人吃怎么分,有几种分法?并请幼儿用教具在黑板上表示。

  (3)教师分别用数字卡贴在7种分法分出的数量旁边。

  (4)教师拿掉所有的苹果,留下数字卡,让幼儿知道数字8可以分为7组不同的数字。认读:读8的分解式。(8可以分成1和7、……)(通过认读,加强孩子对8的分解的印象和理解。)读后,数一数8的分解有几种?

  (5)教师引导幼儿用计算袋中的石头和数字卡自行学习8的7种分法。

  (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强化幼儿对“8”的分解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8”的加减法准备。)

  (三)、认识一个数分出的两个部分的数的增减规律。引导幼儿观察上面8的分解的排列,分出的两边的数各有什么变化?(左边的数一个一个地减少,右边的数一个一个地增加,合起来的总数没有改变。)

  (四)、小结。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一个数一个一个地减小,另一个就会一个一个地增加,合起来的总数不变。

  (五)、请幼儿自由创编8的分解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编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找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故事作为我们大家的8的分解故事。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12、大班数学说课稿《5的组成》反思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5的组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大班上册数学《5的组成》)。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他们这种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我在设计《5的组成》时、注重从感知入手、有具体到抽象、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

  1、教学目标

  (1)这节课我主要让幼儿认识5、学会5以内的数量。正确书写5;

  (2)让幼儿通过有趣活动来学习5的组成、知道5的4种分法和掌握数分号规律;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同伴的协助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6)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2、教学重点

  本节课重点是幼儿学习5的组成、知道5有4种分法

  3、教学难点

  本节课难点是让幼儿书写5、知道5的分成

  1、学情:采用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等形式、指导幼儿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2、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识;

  3、启发幼儿发现规律、一个数分成的两个数、位置可以相互转换;

  4、出示房子图片和小熊的图片、让幼儿说出房子有几间、小熊有几只。

  1、这节课我利用游戏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并通过幼儿自己的积极性复习和运用认识5;

  2、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幼儿表现完整的思维过程、并尽可能用完整言语表达意思;

  3、教师供给幼儿5个圆形卡片、其中有2个绿的和3个红的、4个大的、1个小的、引导幼儿在课堂上练习5有几种分法;

  4、最后、巩固练习、教师要求幼儿把左边的圆形能组成5的用线连接起来、看谁连的又快又准(如下图):

  0 0

  00 0 0

  000 000

  0000 0000

  教学设计

  使幼儿知道5可以分成1和4、4和1、2和3、3和2、1和4、4和1、2和3、3和2合起来是5、同时知道5有4种分法。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13、大班社会说课稿《祖国在我心》反思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社会《祖国在我心》,热爱祖国教育一直以来是一个传统而又经典的教学内容,《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与各项活动之中。"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教学的重点。研究表明,3~6岁的孩子正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我园现在使用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台湾信宜基金出版社合作开发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由于教材来源于台湾,在小、中、大班的教材中都没有关于"热爱祖国"方面的主题内容。但这个关于民族灵魂的教育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的,金秋十月,人们将迎来最为盛大、喜庆的节日--祖国母亲六十周岁生日。"十月一日是谁的生日?""中国到底有多大?""我们中国有什么?"……这些都是孩子们想了解的。于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即将到来的国庆节,以及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班内开展 "我爱祖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知道自己是中国娃,知道中国娃的特征;了解我们祖国的全称;认识祖国的国旗、国歌、国徽;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国少数名族的服饰是怎样的?等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弘扬祖国的正气,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基于此,我精心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就本活动我确定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2、认识国歌、国旗和国徽,知道它们是祖国的标志,知道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的生日。

  3、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位于: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地图上找到中国;认识国歌、国旗和国徽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知道它们是祖国的标志,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讲述巩固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培养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幼儿能够理解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较为抽象的"祖国"这一概念。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景游戏之中,我将积极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序。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参加过幼儿园的升旗仪式、看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电视等。

  2、教具准备:《祖国在我心》课件一套。

  3、心理和环境准备:

  培养爱祖国的情感,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不可忽视,注重创设教育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爱祖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活动室的四周张贴中国地图;贴上国旗、国徽和各种抗日英雄故事的图片以及天安门、长城等有代表性标志的图片;做到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以"动情"到"晓理"过渡,使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步产生爱祖国的情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活动中我较多地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本园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具有网络探索室后幼儿会操作电脑的有利因素,综合考虑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及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并有效落实于实践中。为幼儿理解抽象的内容展示一种情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有效辅助教学过程,将重点、难点内容巧妙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还结合运用交流讨论法、审美熏陶法、游戏法、多种教法加以整合、层层深入。

  三、说学法:

  幼儿园的教育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积极创设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运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经验,培养能力。在活动中,我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体验中参与活动,努力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指导幼儿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幼儿都受益,让每个幼儿都发展。从而促进学习方法的落实,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了多种感官参与法,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看一看、听一听、找一找、想一想、认一认,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认知的过程和结果,了解有关祖国的基本知识,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此外,活动中我还采用了体验法,让幼儿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向国旗行注目礼,由于幼儿亲身体验了升旗敬礼的情节,有直接的经验,当以后再听到国歌、再看到国旗国徽时会有一种神圣的特殊的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科技,是"以人为本"的,人,终究是科技的灵魂!我这次说课时演示的课件,不是图教学使用时的方便,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做的话,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幼儿的思路引到电脑既定的流程上来,这样太程序化,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我选择的是多个按钮式组合课件,幼儿想到什么可以随时点击使用的单个独立小课件,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教学时会更加游刃有余。同时根据幼儿认知、情感发展规律,通过创设教育环境,灵活运用体验感受、信息交流、自主活动、积极表现等多种教育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的教学过程为:

  (一)开始部分:听听、寻寻,激发幼儿的兴趣。本环节预设用时5分钟。

  1、听一听,知道祖国的全称。(播放课件《大中国》)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动一开始我就请幼儿边倾听热烈激昂的歌曲《大中国》边欣赏与歌曲内容匹配的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初步了解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名字叫中国,它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富饶的国家。

  2、寻一寻,我们的祖国在哪里?(播放课件《祖国在哪里》)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在动手过程中不仅易于引发兴趣,拓展思维,也有利于每一位幼儿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由于我园具有网络探索室,大班孩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电脑操作技能,于是我让幼儿观察电子地图的各个版面,并请幼儿逐一点击画面倾听电脑中提示的国家名称,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帮助幼儿形成表象、建立概念。幼儿在点击画面、倾听声音、寻找自己国家的游戏中了解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二)基本部分:国歌声声、国旗飘飘、国徽闪闪。本环节预设用时20分钟。

  1、想一想,中国地图像什么?(播放课件《祖国像什么》)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中国地图,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自由交流和表达,说说我国的地图像什么?待幼儿自由交流后演示课件,让幼儿明白中国的地图像只大公鸡。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形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找一找,首都北京在哪里?(播放课件《祖国首都》)有关祖国的基本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于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幼儿充分领略视听效果,积极主动地学习。于是我出示中国地图,请幼儿点击地图中的圆点,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所在地,并逐一认识北京首都的着名建筑物--天安门、长城、天坛以及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3、辨一辨,雄壮的国歌。(播放课件《国歌声声》)在这个环节中,播放三种不同类型的乐曲,请幼儿辨别哪一首是我国的国歌,音乐鉴赏它不仅让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不同的精神氛围下感受来自各方的熏陶,还让人对各个地域的人文、物质、感情、活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能通过音乐这面镜子照射出更广阔的大千世界。幼儿通过辨别,知道这首乐曲叫《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高唱的战歌,现在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人们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首歌,都会热血沸腾,充满希望,心中升起对祖国的崇高敬畏与仰望。

  4、认一认,鲜艳的国旗。(播放课件《国旗飘飘》)

  (1)出示众多的国旗,请幼儿自由谈谈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并指认出我国的国旗。并讲解国旗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热烈,象征革命,祖国大地似红霞一片。多媒体教学便于给幼儿提供知识素材,使每个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构建知识体系,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2)动手操作可以让幼儿经历、感受、体验全部过程。于是组织幼儿开展电脑操作游戏--制作国旗。运用电脑给国旗填上合适的颜色--红色,添上一个大五星和四个小五星。

  (3)启发幼儿谈谈在哪些地方见过国旗,在什么场合看到过升旗活动。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设计这样的即时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4)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因此,我播放国歌,学习向国旗行注目礼,培养幼儿尊敬国旗、国歌的情感。

  5、看一看,庄严的国徽。(播放课件《国徽闪闪》)演示课件,老师介绍国徽的组成部分以及象征意义。知道国徽、国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尊重国旗、国徽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通过音乐鉴赏、动手操作、口语交际、亲身体验等多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结束部分:共庆国庆节,将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本环节预设用时5分钟。

  1、想一想,庆祝国庆节。

  讨论:你们知道哪一天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呢?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呢?大家为什么这样热情地开展庆祝活动?我们怎样庆贺我们国家的生日呢?

  自主讨论交流,让每个幼儿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自己表达和倾听别人的阐述中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

  2、庆一庆,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愿。

  在《大中国》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结伴载歌载舞,表达自己内心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愿。这样,首尾呼应将本次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结束本次活动。

  (四)活动延伸:

  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应该留给幼儿更多活动的余地。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就是依据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作用为根本出发点,优化幼儿的活动空间,以吸引幼儿主动投入,主动参与。为次,安排了教师和幼儿一起装扮教室,营造欢庆气氛,迎接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全园教师在升旗活动时,以身作则,表现出对国旗和升旗仪式的崇敬来感染幼儿等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到底。

  (五)区域游戏:

  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经,它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于是我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区域游戏有机整合。在建构区提供大小不同的积木,让幼儿自己去建造天安门、长城等祖国名胜。在美术区中提供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材料,画画天安门、制作五星红旗等。

  (六)家长工作:

  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模仿,易受成人的暗示,而且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开展家园合作的内容有: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有时间带幼儿出去旅游,领略祖国的美好风光;家长和幼儿共同玩中国地图的拼板游戏;带领幼儿观看能理解的时事新闻,通过故事等形式让幼儿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等活动。

  幼儿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把"祖国妈妈"铭刻在心里,才能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幼儿爱祖国情感的形成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只有课内与课外相通,教学与活动结合,幼儿园与社会携手,让幼儿听得见,看得懂,摸得着,做得到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持之以恒,为幼儿从小爱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洒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我愿在幼儿的心里及早地播下闪烁着爱祖国光辉思想的种子,让他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14、大班社会说课稿《争做文明小市民》反思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礼仪教学活动《争做文明小市民》,下面,我将从设计思路,教学准备,教育方法,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设计思路:

  文明礼仪是展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更是衡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尺。《幼儿园工作纲要》明确指出,我们要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了促进幼儿学习文明礼仪,增强自身素质,做一个文明小市民,我将通过适当的语言引导,游戏竞赛,绘画表现等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其符合目的性的发展,所以设计了这节礼仪活动课《争做文明小市民》。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点,对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社会领域提出:教师教学目标要以社会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因此,我认为,在整个活动中要以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起一个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下面我将从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

  (1)情感上: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力上: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3)认知上:提高对社会公德的判辨能力,萌发做文明市民的美好愿望。

  (4)重难点:根据目标,把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小市民设为重点。我把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萌发做文明市民的美好愿望设为难点。

  (5)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6)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说活动准备:

  结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地制宜的选择材料,我做了一下两方面的准备:

  物质准备:ppt课件,水彩笔,白纸,对错牌,记录板,小红花。这些都是为了更直观的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活动过程。

  知识的准备:幼儿对我们生活的城市有一定的了解,对有一些礼仪也有一定的认识。

  四: 说教法,学法:

  《纲要》中强调,幼儿是中心,整个教育活动要以幼儿的学习兴趣特点,尤其是幼儿已有经验来进行,在活动中教师要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来参与整个活动,根据本班的幼儿特点,我分别运用了提问法,直观演示法,游戏竞赛法。

  (1)说教法1,提问法: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幼儿,并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我的提问并不需要单一的答案,而是改成开放式的提问如:"你觉得家乡美吗?哪里美?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等类似开放式的问话,这样,既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也能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多给予他们说的空间。

  2,课件演示法:配合谈话,把视频呈示给幼儿,来表现家乡的美丽,既激发了幼儿的观察力,又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多给予他们看的空间。

  3,游戏竞赛法:游戏应该是我们幼儿园的主要活动,结合大班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竞赛环节,不仅能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多给他们玩的空间。

  (2)说学法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幼儿为主题,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抓准难点,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也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游戏竞赛法,练习法。

  1,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谈话,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倾听能,口语表达能力。

  2,游戏竞赛法: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正是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具体游戏是根据手上的对错牌判断图片中人的行为正确与否。

  3,练习法:这里指的是绘画表现,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有的知识、观念,并培养相应的技能技巧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中围绕目标,动静交替,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过程:

  (一) 谈话,导入活动。

  需要过渡, 提问:我们的家乡叫什么名字?你们觉得家乡美吗?哪里美?(这样直接导入,引起幼儿兴趣。)(二) 观看视频,启发幼儿说出感想。

  1,教师播放视频,幼儿欣赏。

  2,提问:片中有哪些景点,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想?

  3,教师小结城市的美景。(让孩子直观欣赏,初步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三) 观察本地市民行为图片,引导幼儿分辨是非。

  1,提问:看了视频,图片,我和你们一样,都觉得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越来越美吗?

  2,过渡语:城市的美丽和我们每一个都分不开,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这座城市,爱护我们的环境卫生,做一个文明的好市民,才能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平时,我见过不少这里的市民,我把他们的行为拍了下来,请你们来当评判员,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

  3,展示ppt,幼儿讨论,分组,并进行分组举牌比赛。

  4,总结出文明市民的标准。(守法,讲卫生,爱护公物,举止文明,帮助他人,健康生活。。。)(通过分组游戏竞赛的方式,对社会公德有一定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并总结出争当文明市民的标准。)(四) 学做一名好市民。

  1,讨论:如何做争当文明小市民。

  2,那我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贴到我们的作业栏,提醒别人也要做文明的市民!(孩子们把自己所想的在纸上表现出来,对之前的活动有一个巩固,也有一定的拓展。)六、说活动的评价和反思本此活动,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发展特点来设计的。活动中的亮点就是:我遵循了《纲要》中"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原则和精神,满足了孩子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当然,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社会公德也不是一节课可以学会的,这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整个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希望教师多设计这样的活动课程,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15、大班社会说课稿反思《节约用水》

  一、说主题生成:

  活动生成的原因: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正面临着污染蔓延和生态平衡的变化的严峻形势。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正如一句公益广告词所说:“您已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只是需要做得更彻底。”因此我设计了这一亲子活动,让“节约用水”这一行动进入家庭,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让环境教育从幼儿园走向社会。

  二、说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虽然知道要节约用水,他们一边说节约用水,一边在洗手、喝水、上厕所等过程中浪费水,因此我设计了这节课,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感知、讨论、动手合作设计节水流程图等一系列活动,意识到节水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能承担起节水义务宣传员的责任。

  三、说教材

  教材简析:《节约用水》是一节大班社会亲子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录相、设计节水流程图、送标志等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幼儿总结出节约用水的经验并自愿去宣传他人。

  四、说目标

  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个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埃里克森认为:“如果父母能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自主性。”皮亚杰道德认知发理论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实在论中解放出,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根据我班幼儿实际情况①幼儿虽然知道节约用,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浪费水的现象②已具有绘画环保标志的经验,但部分幼儿动手能力较差。③家长非常支持本班的保教工作。④幼儿特别喜欢看电视,发现电视中有自己会更加兴奋。

  因此我制定了三条目标:

  1、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讨论积累节约用水经验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喜欢参与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培养节水意识。

  3、感受与同伴、家长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准备

  材料是为目标服务的,为了达到目标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它包括:

  1、物质材料的准备:

  ①影像资料:电视、录音机、摄像机、钢琴曲磁带。

  ②美术制作材料:水彩笔、蜡棒、剪刀、胶水、8k白纸、透明胶布若干。

  ③环境材料:环保图片若干,节水标语,节水标志若干,家庭节水流程图一幅,节水卫士标志若干,小星星标志若干。

  2、教师素质的准备:

  ①心理准备:头脑要清晰,心中做到有条理,充分考虑到在活动中可能要出现的情况,若出现该怎么办,该说些什么。

  ②技能准备:由于这个活动要用摄像资料、节水流程图,所以我必须做到:

  a、录像的录制与播放。

  b、简笔画的基本技能。如:花盆、衣服等的画法和流程图的制作。

  3、幼儿的准备:

  ①知识经验的积累:水有哪些作用?没有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些经验在活动前要掌握。

  ②技能经验的积累:会画实物的简笔画,会制作环保标志。

  4、家长准备:

  通知家长活动的时间,向家长交待一些活动中必要的常规。

  以上这些准备活动要充分,力求达到每个材料都必须能为《节约用水》的目标服务。

  五、说重难点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说说这个活动的重点:让水勤劳起来,多做几份家务,尽量减少净水的使用。

  而这个活动的难点是什么呢?就是怎样才能做出最节约用水的流程图来。

  如何去突破重难点呢?幼儿做游戏→讨论→总结节水经验→在家长的指导下设计出流程图。

  六、说教法

  我的这个活动采用了①讨论法:幼儿通过讨论,自己积累节水经验②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录像等手段让幼儿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③图表法:理清思路,一目了然④表扬法:鼓励幼儿⑤对比法:将浪费水的现象与水的重要作用进行对比,使幼儿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七、说学法

  采用①自主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分析、讨论怎么样去节约用水;②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幼儿与家长合作制作节水流程图,节水标志;③创新式的学习方法,设计出具有自己家庭特色的流程图来。

  八、说活动程序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水”的主题:

  首先播放一段流水的声音,请幼儿说出哪里有水,引出家中的自来水。

  其次通过讨论水有什么作用,从身边的小环境中和周围的大环境中去了解水的重要性。

  ㈡播放录像引起兴趣,总结出如果浪费水,地球就会遭殃。由水的作用引出问题:他们做得对吗?幼儿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然后进行第二次讨论:如果没有水天池就会干的,花也会死的,地球就有会有人存在。

  ㈢第一次区域活动:

  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节水流程图,并展示最节约用水的流程图,鼓励、奖赏有新意的流程图。

  ㈣第二次区域活动:

  提出问题: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节约用水呢?引出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环保标志和节水标志去宣传他人。

  九、说延伸

  这些标志做出来,怎么样让更多的人知道呢?就由小朋友来当义务节水宣传员,拿着节水标志去到中班、小班张贴在水龙头上方,并向小朋友们宣传。

  十、说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⑴家长工作和幼儿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在活动中幼儿和家长的嘈杂声较大,以致于听不清教师的指令,无法了解幼儿介绍流程图的情况。

  ⑵在制作流程图中家长有包办现象。

  ⑶在讨论中,幼儿的知识面较狭窄,只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而没有考虑到生产建设等方面的大问题。

16、大班社会说课稿《安全标志》反思

  活动来源

  在生活中安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损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们的美好愿望。正逢目前的主题活动《规则与标志》,产生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社会活动:“安全标志”。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所提到的“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志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标志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知识性、实用性等特点运用广泛,并为幼儿理解接受,让幼儿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的内容含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为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我们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的培养。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安全、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从众多的安全标志中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能为幼儿理解的标志符号,通过游戏方式轻松学习,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

  目标分析

  本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意义有初步的认知。对安全标志进行分类,了解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和指令标志的基本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能结合自己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与日常生活相匹配的安全标志。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对目标的分析:

  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着重于孩子的发展。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基于此认识,我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能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作为目标制订前提条件。在以上《安全标志》教学活动中,我制订的三个具体目标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显性之处在于力图通过强调社会规则与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幼儿从小就能读懂标志,按照标志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或影响成人行为,达到人人都为创建“平安社会、平安校园、平安生活”的社会出一份力的教育目的;隐性之处在于能将知、情、意、行诸要素和谐的统一其中,同时指向于幼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安全与健康。

  l过程分析总述:整个教学过程、时间大约需要30-35分钟。

  基本流程:以“棋”导题→标志分类思考→小组按要求重点讨论一类标志→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知学习并掌握标志特征、名称、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幼儿制作标志让学习内容生活化→玩“棋”结题

  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个体操作、分组游戏等

  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根据标志上的图案分析与辨别基本了解安全标志的符号、名称和意义。初步感知三类不同标志的特征与含义。

  教学难点:一类标志的规范性名称及其教育意义。如:指令标志、警告标志、禁止标志等。

  整个活动过程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明确,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感知基础,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巩固提高。我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来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致力于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中,我始终扣住“社会性教育”这个要素把握教学重点、解剖教学难点,并把目标达成度的高低以及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本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

  分述:第一环节为活动的起始部分(大约需要2分钟)。我以“棋”的有关问题性情景,导出学习内容:安全标志。

  在活动的开始我设计了大部分幼儿都接触过的

  “棋类”问题引出一张嵌有各类安全标志的棋盘,继而通过“要想下这盘安全标志棋,首先要认识棋盘上的一些安全标志”为要求,提出今天学习的任务,这样就能让幼儿很有兴趣的进入学习活动。

  第二环节为活动的主要部分(大约需要25分钟)。这部分含量较大,分量较重,是解决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出示12个安全标志,让幼儿先思考,如果请你把这些标志分成三类,你想怎么分?之后一组小朋友操作分类,感知三类标志的色彩、形状及图案等特征,初步建立类概念,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层: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围绕四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这些标志有什么特征?

  (2)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标志?

  (3)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4)你能不能说出这些标志的名称?请幼儿分成三组,每组各选择一类标志进行研究、讨论、相互交谈。这个层面的安排主要是启发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回忆,并借助于孩子社会见识资源及能力发展差异来实施“生生互动”型学习。

  第三层:本过程采用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集体性学习,分别由三组选派1

  至多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向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探究的把类标志的符号及图案所表示的含义、标志名称、在生活中的作用。期间,我一是随机地结合幼儿交流进程穿插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如:当心火灾(应怎么办?)、当心触电标志(应该怎么做?)、必须戴安全帽(在哪儿见过?)、必须戴防护手套(什么地方,什么人需要戴手套?)希望幼儿通过生活经验图景在幼儿脑海中的再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安全标志。二是引导幼儿去寻找发现一类标志的共同特征,即颜色、图案、符号、形状等,学习并记忆一类标志的规范名称并初步理解一类标志的概念如:这类蓝色圆形,图案是白色的标志,都是指令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它们叫做指令标志。这些黄色的、黑色三角形边框,图案为黑色的标志,都是提醒警告我们要当心注意的,这一类警告人们的标志叫警告标志。这类红色圆环、中间有一斜杠,底色为白色,图案为黑色的标志,都是禁止我们做的事情的标志,那这一类禁止的标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禁止标志。禁止标志上的事情都是我们千万不能做的事情。三是因势利导的进行社会规则及安全意识的教育,通过问与答适时地让幼儿明确:安全标志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告诉我们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哪些事应该怎样去做。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安全标志上规定的去做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安全,我们大家才能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这个层面主要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第一及第二个活动目标,我认为应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中体现如何把握《纲要》中所提出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理念,为此我在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四层: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幼儿迁移学习经验,联系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尝试设计并制作一些安全标志。在幼儿设计制作标志的操作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加以引导:能力弱的可以继续完成他的设计活动,能力强的可引导他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安全标志的意思。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寻找老师帮助,而教师则是把这个“包”推给了能力强的幼儿,建构了积极有效的生生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儿童学习方式(《纲要.幼儿的学习方式》)

  这个层面也是完成活动的第三个目标的主要手段。

  第三环节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大约需要5分钟)采用游戏法让幼儿分组玩“安全标志棋”,对所学的安全标志的内容进行巩固性练习。简单介绍玩棋的规则、方法后,要求幼儿5人一组自行结合分成四组,推选小组裁判并分成黑白两队开始下棋,这环节的一安排,主要引导幼儿通过“玩中学、玩中记”,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安全标志的知识,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教学反思:

  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将幼儿已有的安全知识经验扩展丰富,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幼儿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通过真实的案例,我向幼儿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幼儿精力集中,记忆深刻,发言积极踊跃。课件、图片的运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幼儿进行了深刻的教育。用孩子喜欢的情景表演,选择孩子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为题材,让幼儿进行热烈的讨论,取得很好的效果。

17、大班科学说课稿《种子的传播》反思

  一、说教材:

  1、教学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幼儿多元能力开发课程》大班上册科学课。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幼儿来说相对就比较陌生了。《种子的传播》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关于种子的录像,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并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职务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2、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自然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却不一定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次活动,主要让他们通过亲自细致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种子传播的认识,因此,这次活动的目标有以下3点:

  (1)初步了解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

  (2)乐意和同伴一起观察,讨论和认真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3)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因为这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过程,很多幼儿并不明白什么是种子的传播,更不知道是如何传播的,所以,我把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作为重点来解开幼儿的疑问。

  (2)教学难点: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幼儿要从感知到接受、理解,所以我把幼儿能说出种子的名称及相对的传播方式作为本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头饰:莲子、蒲公英、苍耳、豆角、樱桃和野兔。布置简单的游戏场景。

  (3)实物:莲子、蒲公英、苍耳、豆角。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取了教授法、演示法、探究法、体验法、游戏法和激励法,让幼儿在观察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说学法:

  本课以学生观察性、探究性学习为活动主线,重视探究经验。新课标要求学生是主体,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将采用以下的主要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参与法、游戏法 。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品尝"种子,导入新课。

  首先我展示莲子、蒲公英、苍耳和豆角,并介绍种子名称,让幼儿清楚的知道种子的名称。然后,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知欲望,我利用多元感官法,让每位幼儿亲自品尝莲子,通过尝一尝、吹一吹、摸一摸、剥一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种子的形状特征,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准备。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说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好多好看又奇怪的种子,老师还要请大家"品尝"种子呢。"我运用种子的实物,本着幼儿好奇的心理,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了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我通过播放课件一,用神秘的欢迎语如:"欢迎小朋友来到神秘的科学天地,我们一起来观察种子的传播。"让幼儿在神秘地的氛围下,带着好奇的心理,进入本课的主题。

  (二)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播放课件)(1)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所以,我充分利用课件中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运用多媒体拟人的手法,让幼儿获得较为感性的认识,在抽象思维上对种子的传播有了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自由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声音,能清楚的知道莲子是靠水的力量来传播的;蒲公英是靠风的力量来传播的;苍耳是靠人或动物的力量传播的;豆角是靠自身的力量传播的。在教学中我是这么引导幼儿的:"小朋友们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是谁的声音在说话?动物身上有什么?谁的力量大,能把种子弹出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为了让幼儿有更广阔的知识,我让幼儿讨论:"除了水、风、人或动物、自身的力量能传播种子,还有什么谁能传播种子?它是怎么传播的?"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与同伴的讨论,互相交换已有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并增进同伴间的友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二。我通过播放课件中简单的图片,并做简单的语言教授,让幼儿更轻易的懂得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更清楚的明白一些自然现象。

  (三)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复习认识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

  幼儿从感知到接受、理解,必须经过实践这个环节。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我充分利用教具,让全体幼儿戴上头饰,并且清楚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谁,一老师戴上野兔头饰,调动幼儿积极性,然后播放课件中相关图片和音乐,如:水声、鸟叫声、风声,让幼儿听声走到相应的场景。通过这一环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三。

  五、活动延伸:

  教师发给幼儿一些种子,让他们回家和爸妈一起种。幼儿学得知识后,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结束部分: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本活动种子的传播,在普通条件下孩子们无法完整地观察到这一过程,这对建立正确的概念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课件,以模拟、仿真等手段,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整个教学活动形象、直观,调动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18、大班语言说课稿《鹅大哥出门》反思

  一、设计思路

  《鹅大哥出门》这个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大白鹅为主要角色,讲述了一只大白鹅骄傲不懂礼貌的故事,特别是鹅大哥之前“红红的帽子,雪白的羽毛”和之后的“一只大黑鹅”对比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自高自大的人,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比较以我为中心,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们现在的心理而且也符合<纲要>中的教育要求,即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是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在新《纲要》中,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 认知上:使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复述故事 ,丰富词汇“神气、乐滋滋”

  2. 能力上: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情感上: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体验骄傲自大带来的烦恼。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在游戏情节中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不能骄傲不欺负弱小的道理设为教学重点,根据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设为难点。

  三、活动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准备:

  1.物质上的准备

  我给小朋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 大白鹅、小鸡、小鸭的头饰,这是为了让幼儿更能进入到游戏角色当中,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2.知识的准备

  我让幼儿先认识鹅大哥,了解鹅的基本特征,练习鹅的走路姿势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掌握学习对象。”《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游戏法、课件演示法、提问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尝试打破以往仅用图片进行故事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模仿鹅的走路姿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知道鹅大哥的自傲,体验鹅大哥自高自大的后果,这种效果是与以前仅通过图片理解故事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2、课件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激发孩子的复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这一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4、提问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的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而采取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开发性的提问如:鹅大哥为什么会掉进河里呢?我们能不能学他啊?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趣味游戏法 。

  1. 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 趣味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语句,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五、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诗歌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用诗歌《咏鹅》导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大白鹅。

  师:小朋友们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是说得谁啊?那谁又能说说大白鹅长什么样子?(请个别幼儿说说)说的同时,出示图片。

  那谁愿意表演一下鹅大哥走路的样子呢?(其余幼儿跟着学)让幼儿在看看、学学、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鹅大哥的了解,也为下面理解故事作铺垫。

  教师小结: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头上有顶红色的帽子。鹅走路,总是昂着头,挺着胸,仰着脖子,一摇一摆的,很高傲的样子(丰富词汇“神气”)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 ,幼儿理解故事:

  1、猜想

  有一只神气的白鹅,长得很漂亮,可是后来怎么变成了大黑鹅呢?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猜想)

  2.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3.师问:小朋友们,我是鹅大哥,谁可以告诉我,我为什么变成了大黑鹅呢?请幼儿答,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正如<>中所说,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在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小结,原来是鹅大哥太骄傲太神气了.

  教师小结,原来是鹅大哥太骄傲,太神气了。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

  三、依次出示故事角色头饰,老师讲述故事(教师操纵角色头饰教幼儿学讲故事)

  讲完后问:“我大步往前走 第一次遇见了谁?说了什么?”

  鹅大哥看见自己的倒影心里怎么样?它是怎么说的?(理解乐滋滋)

  “后来我又遇见谁了?说了什么?”

  “我是怎样变成大黑鹅的?”用形象的头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跟着老师讲述角色的对话,锻炼幼儿的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四、分角色游戏,让幼儿扮演角色,在游戏中学会复述故事,在情境中体验。心理研究表明,人在主动积极参与的活动后,记忆力比平时提高很多倍,因此,这个活动让孩子自己亲自参加,体验活动的乐趣。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五、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同时提问幼儿跟着课件画面复述故事,对复述好的幼儿给以肯定和表扬。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六、活动延伸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教学目标合理可行,教学过程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教富有亲和力,感召力。在教学中,我始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成为主导者,让他们自由表演鹅大哥的语言及动作,自由讲故事,整个活动让他们自由主动的参与,我发现这样子他们学习积极性特高,课堂气氛热烈,最后,让幼儿明白, “做人做事要谦虚,不能太骄傲的道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发扬优点,积极创新,处处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

19、大班科学说课稿《水的变化》反思

  说活动来源:

  “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后我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近日,又和孩子们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个孩子说:“老师,爸爸说我们人类要保护水资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没有了”。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讨论:“不是的,水是从大海里来的,大海很大,不会没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们用的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水哪里来的?用过的水到哪里去了?谁会用完吗?怎样让水用不完?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嘴里问出来,也预示着孩子对生活中的水资源有了一定的兴趣。抓住这个孩子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教育点,故预设了本次活动。

  说活动价值:

  我们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点都不觉得用水的方便,没水的日子里才发现一点一滴水的珍贵。环境在我们身边一点点恶化,但我们每个人却常常视而不见。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就是想通过现场的实验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说目标定位:

  目标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明确细致的目标将帮助教师精确地描绘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是本次活动力争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这个目标是整个活动展开和幼儿能力提升的载体平台,在教学活动的两个对比实验环节中能够非常显性地达到,也是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

  目标2——价值目标: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更是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在两大环节中,不论是第一环节“水变脏了”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水无处不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水;还是第二环节“把水变干净”使孩子们懂得水处理的困难和复杂,知道要爱惜水资源,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的,这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更是本次教育活动最具价值的教育点。

  目标3——情感能力目标: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的幼儿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在本次活动的特定情景中,我预想我的孩子们在获得知识意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此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放大并着力进行养成教育,以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经验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只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其会忆和再现。

  材料准备:生活中用水的图片,生活废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过滤物若干(纱布、滤纸、活性炭、网兜等)选用的材料不脱离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学物废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废水。这些不同的废水为孩子进入下一环节“把水变干净”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结果。也预示了我的预设价值。二过滤物的选择也是基于不同的过滤要求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其次在活动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强化了幼儿对水的变化的认知。因为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为干净水变脏和脏水变干净的互逆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干净水变脏是极其方便快速的过程,而脏水变干净则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因此在这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幼儿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有价值的知识。探究实验法是本次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当幼儿针对问题情境“如何把水变干净”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种探究实验的机会就成了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的良好平台。在多途径(实验、看视频、现场采访等)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的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多种方法,这比单纯习得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说说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刺激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开门见山,提出第一个疑问:哪里有水?(海、河、水管、身体、植物、地下、瓶子里)帮助幼儿建立水资源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概念,为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埋下伏笔。紧接着出示一盆清水后提出第二个疑问: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经验,了解水是循环利用的。提出第三个疑问“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后及时通过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现,让幼儿感知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同时,亲自体验清水很快变脏的过程。最后提出本次活动的重要设疑点: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循环利用的,那么我们用下来的脏水怎样才能再用呢?

  2、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本环节提供三个可选情境开展分组活动:1是电脑观看水处理视屏,了解脏水变干净的过程;2是询问现场教师了解脏水变干净的大概过程;3是现场实验水过滤的过程。要求三个小组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将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提供交流材料。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其主要目的1是帮助幼儿知道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2、感知脏水变干净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3、学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进行点拨,如:幼儿遇到记录困难时的点拨,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的点拨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3、交流互动,呈现探究结果

  本环节让各个研究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单,交流自己的答案,进行经验分享和迁移。顺序依次是:第一组现场采访——达到“知道处理脏水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步骤,而且有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脏水很难再利用,会污染环境。”第二组过滤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能吸掉脏水里的脏东西,要让水变得更干净需要许多次的过滤,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过滤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由于这个现象是幼儿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的,幼儿比较熟悉,在教师的讲解和实验过程中,幼儿对这个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的三态可以转换有了一定的了解,互动也比较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醒积极思考。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酒精灯,烧杯,火柴,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比较危险,幼儿不能动手自己操作,需要有家长或者老师的陪同或者帮忙,所以缺乏自己对该活动的实际的操作,实际感受,也许幼儿的世界中,对水的三态变化还不是完全懂,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请家长参加,帮助幼儿完成,相信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理解,能够使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积极探索,在平时生活中能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想象,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并接受,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20、大班语言说课稿《聪明的阿凡提》反思

  一、说教材分析

  《聪明的阿凡提》这个故事,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为使各位老师能够在接下来的说课过程中与我发生共鸣,我首先把这个故事简短地为大家做一介绍:很久以前,新疆的老百姓都非常惧怕皇帝,但是有一个人却一点也不怕,他就是阿凡提。皇帝听说了就想借自身的威望、自身的地位杀掉阿凡提,于是就出了三个问题难为他,假如回答不出来,就正好借机杀死他。结果呢,阿凡提不但没有被皇帝杀死,反倒把皇帝吓个半死。最后,皇帝还白白搭上了许多金银财宝,阿凡提却把这些财富全送给了老百姓。作品的特点是语言浅显、内容风趣,以叙事为主,运用幽默诙谐的艺术手法,着重借阿凡提与皇帝生动形象的对话描写,烘托了阿凡提大智大勇、疾恶扬善这一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

  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对阿凡提这一人物特点的理解和掌握。通常情况下,语言活动不太容易确立知识点。这一知识点的确立是依据了幼儿品德形成过程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每个小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欣赏文学作品的数量越多,他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或是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特点了解的就越多,那么,对他一生的发展、性格的幼稚就越有协助。通过欣赏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协助小朋友在头脑中构建一个集善良、勇敢和智慧于一身的鲜明人物形象,从而,为小朋友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形象模仿的基础。

  依据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所包括的若干方面以和素质教育中大班年龄阶段的课程规范,从六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在参与扮演中体验故事角色的特点。

  2、引导幼儿懂得阿凡提是用自身的智慧战胜皇帝的。

  3、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协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4、丰富词汇:浑身发抖。

  5、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6、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教材的重点是:协助幼儿熟悉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精彩片断。这是依据了故事教材的要求之一:“教师在故事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幼儿领会作品的技能。”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学作品,教师首先都应协助幼儿理解作品,这是关键。教材的难点是:引导幼儿懂得阿凡提是用自身的智慧战胜皇帝的,从而逃脱了被杀死的危险。那么,什么是智慧?对于小朋友来说,智慧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感受不到的。只有在危险和困难面前,一个人的智慧才会显现出来。智慧能协助人们脱离险情。那么,智慧从哪里来呢?一个人知识面越广,阅历越丰富,才会越有智慧。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去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针对这一个故事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述问答法和视听欣赏法。

  讲述问答法。是将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和提问题幼儿考虑回答结合起来。在教师向幼儿讲述故事时,为了能使故事内容吸引幼儿,就要做到有感情。感情就是一种投入的程度,就象我现在站在这里为大家进行说课,我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语调、语速的变化,面部表情以和手势、动作的变化来吸引听者的注意,激发对方倾听的愿望和兴趣。这和讲故事一样,你只要做到将自身置身于故事的情景当中,引起幼儿的想象,使故事内容在幼儿头脑中出现出一幅幅图画来,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可以了。所以说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生动讲述的作用,对于幼儿喜爱和理解作品的程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事欣赏自然离不开提问,提问可以在前,可以在后,也可以在故事中交叉,目的都是协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

  视听欣赏法。是利用实物投影仪和录音机两种电教仪器的配合使用,协助幼儿再一次把故事内容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画面印象,刺激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加深对故事前后连贯性的理解。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声画同步的电教手段无疑是一种生动形象的信息传达途径,它可以把幼儿由被动学习引向主动学习的位置,同时对于引导幼儿积极地欣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说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幼儿掌握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学会倾听,一种是学会表述。倾听是一个输入的学习过程,表述是一个输出的学习过程。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先倾听后习得。教幼儿注意倾听,集中注意力才干对教师提的问题进行充沛的考虑。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感染幼儿的情绪,调动幼儿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一种向师性,为其长时间的倾听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幼儿学会表述,主要采用情境扮演的方式,请一名幼儿扮演反面人物“皇帝”,其他幼儿扮演正面人物“阿凡提”,然后扮演完一遍后进行交换,让所有的幼儿都置身于阿凡提这一人物角色中,去体验他幽默机智的语言,在富有情趣的扮演氛围中练习描述故事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对语言的模仿和表述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培养幼儿两方面的能力。一种是思维能力,一种是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幼儿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已经初步具有笼统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我设计了连问连想、连想连答的提问方式。如:“皇帝共问了阿凡提几个问题?”“三个问题各是什么?”这种问题促使幼儿在头脑中展开对故事情节的回忆和联想,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前后连贯性。使他们一边考虑,一边运用自身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教师还注意对于幼儿的表述要和时的给予恰当的评价。依据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他们往往依赖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因此,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在引导幼儿学习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大体分三个环节。导入局部采用录像形式,观看阿凡提动画片,然后和幼儿谈话。老师:你知道刚才这个人是谁吗?他是哪里的人?看过他的动画片吗?听过他的故事吗?这一局部重在摸清小朋友现有的知识水平。展开局部主要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重在吸引幼儿对故事的兴趣,然后进行提问:你认为阿凡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导幼儿概括出了故事的名字。进一步问:故事中一共有几个主要人物角色?他们分别是谁?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这些提问促使幼儿对故事进行回忆和想象,打破了保守教学的提问方式。第二个环节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协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画面可以协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记忆,提问可以协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第三个环节是让幼儿戴上道具进行扮演,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对故事扮演的兴趣。虽然也是三遍故事,但是每一遍都有所偏重,每一遍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吸引幼儿,所以才不会使幼儿兴趣递减。结束局部仍采用录像的方式,在一片欢歌笑语中,幼儿与录像中的阿凡提同喜同乐,进一步体验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21、大班游戏说课稿《我的同伴》反思

  目标:

  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

  3、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准备:

  1、空间准备:6张呈半圆形摆放的桌子。

  2、物质准备:幼儿自带一至两样食品,多媒体动画。

  3、经验准备:事先和幼儿一起回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过程:

  一、幼儿齐搬桌子,按老师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环境。

  ①、分小组分任务。

  ②、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

  二、共同讨论。

  ①、你刚才和谁合作?为什么和他合作?

  ②、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吗?

  ③、什么叫同伴?

  ④、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区别?关系又是怎样的?

  ⑤、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同伴?

  三、自由结伴讲述。

  ①、我的同伴是谁?

  ②、我们怎样成为同伴的?

  ③、我们在一起发生的一件有趣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四、个别讲述“我的同伴”,教师总结。

  五、观看多媒体动画,评议这样的同伴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儿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六、游戏体验。

  游戏:找朋友。由于我们班幼儿平时音乐活动中教师都很注重幼儿找朋友边唱边表演。所以此次活动教师边弹奏各种教过的歌,请幼儿起立找同伴一起边唱边表演。

  七、延伸活动:共同品尝幼儿带来的食品,可相互交换分享,在轻松的环境中结束活动。

  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

  活动《我的同伴》。

  一、说教材。

  此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幼儿无论在园或在家,无时无刻都会和同伴发生联系。但到了大班,我发现幼儿之间矛盾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大班幼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见,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生冲突甚至攻击性现象。所以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主要以幼儿的情感、认知、接受能力为前提。

  二、说目标。

  根据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并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3、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们的重点定位于:幼儿能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活动的难点是:侧重幼儿自由结伴讲述部分。初步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价,游戏活动等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

  为了目标更和袄的达成,我做了3点准备:1、空间准备:6张呈半圆形摆放的桌子。2、物质准备:幼儿自带一至两样食品,多媒体动画。3、经验准备:事先和幼儿一起回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三、说教学方法。

  1、游戏体验法: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而且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加深。”通过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参加游戏,加深对同伴的印象,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2、讨论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讨论方法——集体讨论、自由结伴讨论、个别讲述等形式加深同伴的理解。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片段,让幼儿分析讨论对错,为主题的活动提供具体场景。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4、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

  流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尝一尝、论一论、玩一玩、做一做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体验同伴的乐趣。

  四、说过程。

  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共同讨论——自由结伴讨论——个别讲述——情境教学——游戏体验——品尝交流。

  1、开始部分:参加加集体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齐搬桌子,按老师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环境。分小组分任务,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互助中自然的引入活动,体现目标一。时间为5—10分钟。

  2、基本部分:分三环节。(1)、共同讨论。解决你刚才和谁合作?为什么和他合作?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吗?什么叫同伴?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区别?关系又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同伴?等问题。(2)、自由结伴讨论。我的同伴是谁?我们怎样成为同伴的?我们在一起发生的一件有趣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3)、请个别幼儿讲述“我的同伴”,教师总结。体现了目标一、二。时间为十五分钟。

  3、高潮部分:分两环节。(1)、情境教学。观看多媒体动画,评议这样的同伴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儿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2)、游戏体验。由于我们班幼儿平时音乐活动中教师都很注重幼儿找朋友边唱边表演。所以教师边弹奏各种教过的歌,请幼儿起立找同伴一起边唱边表演。体现了目标二、三。时间为十五分钟。

  4、延伸活动:品尝交流。在品尝交流中结束活动。符合满足幼儿嘴谗、能力弱的特点,让幼儿在交往中体会同伴交往的乐趣。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22、大班音乐说课稿《小精灵的舞》反思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小精灵的舞》,我的目标预设为:

  1.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旋律,体味乐曲中那清新愉悦的大自然气息。

  2.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游戏、绘画、舞蹈)创造性地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3.体验和同伴一起随乐表演的乐趣。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5.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我的活动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他们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整个活动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我所选用的音乐《森林狂想曲》是由一大群热爱大自然的音乐人,费时5年,走遍整个台湾的山林,实地录音的。音乐中的动物和蛙虫互相争鸣都是取自于自然的真实的声音。这首可称得上是天籁之音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和孩子们。在音乐中我们仿佛与山水花草相伴,与鸟兽鱼虫为伍,犹如置身大自然的仙境,体味着清新愉悦的大自然气息。在整个欣赏活动中,我均采用了整首欣赏的方法,从而保留了乐曲中原汁原味的意境美。活动中,孩子们犹如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用充满稚气的话语、拙趣的图画、夸张的动作,表达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无不充溢着童真之美。

  情

  情就是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学者詹姆斯·慕塞尔,在其名著《学校音乐教育的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她所说的欣赏即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主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实践的过程。我在活动开始时,伴随着一声声森林中动物的鸣叫声,将孩子带入游戏中,唤醒了幼儿的情绪。接着让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小精灵跳舞的姿态,展现在黑板上。我对小朋友的舞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大家一起来模仿他(她)的动作,幼儿的成功感和自信感油然而生。最后的集体舞蹈师生同台表演,将幼儿的情绪推向高潮,小朋友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快乐、兴奋与满足。

  趣

  近代学习心理学理论认为:冗余度(也就是熟悉程度)的高低决定人们探究和操作的热情。对于大多数缺乏音乐经验的幼小儿童来说,音乐信息对他们总是冗余度极低的,要求幼儿安静倾听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时,大多数小朋友往往很快会感到厌倦。而我选的这首乐曲小朋友们虽然是第一次听到,但它本身所蕴含的“趣味”——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叫声,是小朋友所熟悉和喜爱的,乐曲的内容本身就能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再加上我所创设的童话人物“小精灵”,又给音乐带来神秘感,激发了幼儿的好奇与想象、创造与表现的愿望。活动中我通过打开幼儿视、听、肢体动作等多种通道,整体欣赏乐曲8遍,每一遍欣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游戏、绘画、舞蹈来表现对这段乐曲的理解与感受,体验到自主创造、自由表现、与老师同伴共同表演的乐趣。

  这一节音乐欣赏活动,在大班多次进行试教,每次的教学活动都能打动孩子的心。孩子们忘情地随乐拍手,尽情地随乐舞蹈,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活动中,我们所追求的尊重幼儿的目标、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注重冗余度的程序等,对于幼儿园音乐欣赏来说,是最为合理和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

  大班社会活动一一去图书馆

  胡静

  活动目标

  1.了解图书馆的功能,知道图书馆是一个收集、整理、保存、借阅图书的地方。

  2.知道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规则,培养爱看书、爱护书的好习惯。

  3.了解借阅图书的流程,体验借阅图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书馆ppt、录像、投影仪、教学图示记录卡。

  2.“爱护图书”操作卡、勾线笔人手一份。

  3.“图书馆”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1.了解图书馆的功能,知道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借阅图书的地方。

  (1)图片导入,引发兴趣。

  a.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去过图书馆吗?

  b.你去图书馆干什么?

  c.图书馆里有什么呢?

  (2)观看图书馆录像,了解图书馆内部环境。

  a.你看到图书馆里有什么?

  b.教师简单小结,知道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借阅图书的地方。

  2.了解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规则,养成文明借阅图书的好习惯。

  (1)幼儿相互讨论:如果你在图书馆看书,应该注意什么呢?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

  (2)幼儿交流分享,教师结合图示记录在图书馆需要遵守的规则。

  在图书馆有哪些需要我们遵守的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呢?

  (3)教师交代操作要求,幼儿操作。

  教师提供“爱护图书操作卡”,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判断记录。

  (4)个别幼儿介绍“操作卡”记录情况。

  3.了解借书流程,体验借阅图书的乐趣。

  (1)观看借书录像。录像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借书的?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

  (2)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记录借书流程。办卡→选书→借书→看书→还书。

  (3)教师出示一本图书馆借来的图书,简单介绍标签、藏书章、条形码等标记。

  (4)玩“借阅图书”情境游戏。教师介绍创设的“图书馆”情境,与幼儿玩借阅图书的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规则。

  (5)活动结束,教师简单小结,鼓励幼儿多去图书馆借书、看书,做一个知识渊博的小博士。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创设“图书馆”游戏区,贴上标记,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2.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去图书馆办卡,和孩子一起去借阅图书。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23、大班语言说课稿《调皮的七彩光》反思

  一、说教材

  今天我们选定的课题是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大班语言《七彩世界》主题里的一个语言教育活动《调皮的七彩光》,下面,先说说我们的设计意图。经历了小班、中班的学习过程,大班幼儿的求知欲更强了,他们不但对五彩缤纷的颜色十分喜爱,而且更对五彩缤纷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由自然界中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蓝蓝的大海、绿绿的草地等景象的观察及认识引发出更深一步的思索:大千世界为何会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些美丽的颜色是怎么来的?……

  通过《调皮的七彩光》这个故事就可以让幼儿知道:色彩来源于光的作用,是调皮的七彩光娃娃从天空来到地上“玩”出来的。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七彩颜色。有了七彩颜色,画画更美丽,打扮东西更漂亮,游戏起来更有趣。本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成为色彩世界的探究者,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奥秘,培养幼儿对自然界探究的欲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感受生活的乐趣。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作品展示的主题,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各方面的目标:

  1.获得光与色的感性经验,初步了解光的七色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2.在感受作品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同时,理解光与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的关系。

  3.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充分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在感受作品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同时,理解光与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续编过程中,地点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于大班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才开始萌芽,极易引起思维上的逻辑混乱。

  三、活动准备

  为了给幼儿展示优美意境的作品,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充分的表达和练习,我们作了以下准备:

  (一)硬件准备1.多棱镜、CD光盘2.Flash课件3.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活动。

  (二)知识准备

  课前必须丰富幼儿有关光与色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并加以提取和整理。四、说教法、学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使主题活动得到深化。

  本次活动幼儿采用:视听结合法、讨论法、尝试法来理解故事,欣赏故事,创编故事。通过幼儿互补学习,师幼合作来表现主题。

  四、说活动流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活动室门口找光线宝宝,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2.观看课件动画,欣赏作品

  ⑴带领幼儿回到活动室,演示动画,让幼儿视听结合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并理解其内容。传统的文学欣赏总是欣赏在前,理解在后,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们则尝试了理解在先,欣赏在后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完整欣赏,更能感受作品所展示的意境。同时,我们还采取了教师设疑-----幼儿猜测--------揭示答案的手法,紧扣幼儿心弦,引其入胜。

  ⑵让幼儿带着问题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感受和理解故事内容。完整的作品传递完整的画面展示,配有优美的音乐,听觉和视觉的完美统一,把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和音乐性传递给幼儿,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启发幼儿讨论光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幼儿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已初步了解光线宝宝由七种颜色组成,教师再次以提问的方式给幼儿设疑,并启发幼儿进行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光会怎么样?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讨论环境,这也符合《纲要》中“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待幼儿讨论完以后,教师小结光与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4.接着,教师继续启发幼儿联系生活中事物的颜色,尝试续编故事。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内部智力活动的机会,这也是体验与同伴交流的乐趣,是很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增进了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五、活动延伸

  幼儿自选方式作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因为一个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进行,这也体现了教育的整合性。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把教学的意图、内容、形式有机的交织在一起,通过视听结合、交流、表达的形式,使幼儿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对自然界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达到的活动目标。

  教学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断出示图片,孩子们都是以直观的方式为主,我就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让她们结合图片来理解故事,这也达到了我预先的效果,包括结合音乐欣赏故事,使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后面的讨论和续编故事环节,部分幼儿还没完全打开思路,有的胆小,不敢发言;有的对自己不够自信,怕说出来让别人笑话,这部分我还要加强引导。

24、大班语言说课稿《认识水生动物》反思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水生动物》是大班下册第六单元科学领域中的活动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水生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多样性,要求幼儿能根据不同的特征,对水生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同时让幼儿了解水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树立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爱护动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制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2、目标定位

  (1)过观察讨论,让幼儿了解水生动物的基本特征、多样性和主要类别。

  (2)运用图片,对水生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发展幼儿的分类概括能力。

  (3)让幼儿了解水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保护其生存环境,树立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5)阅读故事,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述对故事的理解。

  3、活动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活动重点定位于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和主要类别。活动难点则是根据不同特征,对水生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

  4、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富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以下活动准备:

  (1)水生动物的专题教学课件。音乐磁带。

  (2)海底世界挂图和淡水池塘挂图各一幅。水生动物图画卡片若干张。

  二、说教法

  新《纲要》明确提出了:“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活动中,我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原则,采用了以下教法:

  1、游戏法: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中。首先,在导入部分运用了猜谜游戏,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2.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及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讲就是幼儿的讲述。包括自由结伴讲、分组讲,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

  3.亲身体验法。让幼儿玩游戏《送水生动物回家》,引导幼儿对水生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最后让幼儿说说水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要保护水生动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4.以上三种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形象逼真的课件,图片,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图片,以及优美的音乐和环境,使幼儿感觉自己仿佛溶入了水生动物之中。

  三、说学法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幼儿今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奠定基础,本次活动运用的学法有:

  1、视听表述法:首先,让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2、探索发现法: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我们利用各种课件、图片和游戏,给幼儿提供感知,探索,发现、自由表达的机会,并通过游戏《送水生动物回家》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学习、思考,突破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程序

  (一)猜谜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在活动开始时,通过猜谜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的兴趣。“圆圆的身子,鼓鼓的眼,扁扁的尾巴象枫叶,水里生来水里游,会吐泡泡真好玩。”猜谜激发了幼儿想说的愿望,于是请幼儿每人选一张熟悉的水生动物图片,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给同伴听,为认识水生动物家族打下了基础。

  (二)通过看,听,说,问,师幼互动,共同探索。

  这一部分共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看水生动物课件,听讲解,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和主要类别。第二环节,通过“水生动物”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了解水生动物的主要类别。根据类别分为:鱼类,哺乳类,爬行类,甲壳类,软体类。根据生活场所分为:生活在海水里的---大黄鱼等,活在淡水里的---鲤鱼等。请幼儿把课件中提问的部分水生动物送回家。第三环节,请幼儿说说水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要保护水生资源,树立环保意识。”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述自己的想法,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三)游戏体验,复习巩固,突破难点。

  游戏《送水生动物回家》。布置好场景,放音乐,请幼儿把手中的水生动物图片送回家,老师跟踪观察,对送错家的幼儿进行个别帮助。

  五、评价活动,培养自信。

  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语言、动作、提问等方面的表现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并注意调整控制好活动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同时针对性的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表现,给以肯定的评价,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

25、大班艺术说课稿《水墨画螃蟹》反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艺术活动,水墨画螃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孩子情况分析,活动目标,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中所用的教学法,活动过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这节活动。

  说教材

  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国画的内容一般反映了中华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国画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但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是我们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对这方面接触太少。这节水墨画螃蟹是大班上册的一节艺术活动,在《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绘画时,要培养孩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绘画,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初步感受中国画笔墨的浓淡变化,所以我设计这节水墨画活动。

  分析孩子现状

  大班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逐渐将强,幼儿的绘画水平明显提高,能抓住并表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

  说活动目标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目标主要有五个:

  初步了解水墨画及作画时所需要的工具;

  能用正确执笔姿势画出螃蟹特征;

  对水墨画产生兴趣,并能大胆作画;

  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说活动重难点

  因为这节活动所涉及的毛笔是幼儿第一次接触,所以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正确执笔姿势及基本的运笔方法。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用正确姿势通过不同的运笔及墨得浓淡表现螃蟹的特征。

  说活动准备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水墨画,我准备了水墨画,蜡笔画的幻灯片,(旧报纸,墨汁,毛笔,国画颜料,调色盘,宣纸)人手一份,真螃蟹若干、小围裙。

  说教学法

  本节活动我所用的教法有:引导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法,互动法。幼儿通过用:讨论交流法,观察法,实际操作法来学习本节活动。

  说活动过程

  为了幼儿更好的学习这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出示幻灯片图片,引出课题。

  为了引起孩子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画,咱们先来欣赏一下。先出示第一组蜡笔画的幻灯片,请小朋友说出图片上的内容,再出示国画的幻灯片,请幼儿说出图片的内容,然后把两组图片放在一起,请幼儿仔细观察。

  老师通过提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这几幅画给人的感觉一样吗?什么不一样的?这几幅画是用什么画的?请幼儿分组进行讨论。

  请每组派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这种画叫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用毛笔、墨汁画出的。

  第二个环节:出示并介绍国画材料

  出示国画工具幻灯片,让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工具,请几名幼儿说出观察的结果,并鼓励幼儿尝试着说一说这些工具的名称及用法。

  再找几个小朋友补充说明。

  老师介绍工具名称及用途(出示幻灯片)

  宣纸(纸薄,吸水性强)国画颜料(种类少,不易掉色)调色盘(将墨汁或颜料挤到里面,方便绘画)毛笔(介绍到毛笔时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认识它,可以让幼儿先观察毛笔的特征并鼓励幼儿尝试着说一说毛笔的用法,然后让幼儿观看图片)。墨汁,清水及水桶(涮笔)

  让幼儿摸一摸自己的绘画工具,尝试着练习毛笔的执笔姿势,老师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执笔姿势。

  第三个环节:出示螃蟹,教师范画

  为了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国画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

  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绘画工具,现在老师来示范一下这些工具的用法,来为小朋友画一幅画,老师还请来了一个小伙伴呢。现在咱们先来认识一下咱们可爱的小伙伴吧。

  出示螃蟹,先让幼儿仔细观察螃蟹的特征,请几名幼儿来说一说螃蟹的特征,再找另外的小朋友来补充或纠正,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螃蟹有一个硬硬的壳,八只爪,两只螯,还有两只小眼睛。

  老师与幼儿模仿螃蟹的走路姿势,横着走。

  教师边讲解便范画。

  小朋友,咱们刚才认识了我们的小伙伴,螃蟹,现在老师来画一画。

  首先在桌子上铺一张旧报纸,把宣纸放在报纸上(防止墨汁渗透弄脏桌子)将少量墨汁倒入调色盘中(提醒幼儿要小心,不要将墨汁溅出),拿起毛笔,用笔尖蘸少量墨汁(提醒幼儿正确的执笔姿势,蘸墨汁时不要蘸太多,蘸完后再调色盘上抹一抹,防止墨太多,弄脏宣纸)然后在宣纸上画出螃蟹的身体(提醒幼儿注意把握螃蟹的特征及身体比例)。为了让孩子更明显的观察墨得浓淡变化,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老师已经画好了螃蟹的身体,现在要画螃蟹的大螯还有眼睛,可是老师觉得这墨太浓了画出来不好看,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像个办法,让墨变得淡一些?通过幼儿讨论说出使墨变淡的方法,并请幼儿实践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最后老师边总结边示范,将水滴入墨中。(提醒幼儿水要适量,仔细观察滴入水后墨的变化)再请几名幼儿试一试。调好淡墨后用淡墨画出螃蟹的螯,用浓墨画出螃蟹的眼睛和爪尖(提醒幼儿注意观察螃蟹画的浓、淡墨的变化)

  老师画好后,将画放在一边晾干(提醒幼儿要小心,墨汁还没有干,纸还很湿,一定要轻拿)

  第四个环节:幼儿自由作画

  小朋友,刚才看了老师作画,想不想自己试一试,你们肯定会比老师画的好

  1.请一名幼儿总结老师刚才作画的步骤及画画时注意的事项。

  2.先请一名幼儿进行试画,让其他幼儿注意观看这名幼儿在作画时存在什么问题并提醒自己画的时候也要注意。幼儿画完以后,老师就幼儿绘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3.让幼儿先在旧报纸上练练笔,体会墨的浓淡变化,笔尖,侧锋,中锋画出的效果

  4.幼儿在宣纸上自由作画,要提醒幼儿在作画前先仔细观察螃蟹的特征。在幼儿作画过程中,老师可巡回观看并给予孩子们知道。提醒幼儿应注意的事项,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笔锋和墨的浓淡来表现螃蟹的特征,对幼儿的作品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5.鼓励幼儿大胆创新的添画其它景物小朋友,咱们已经画好了螃蟹,可是刚才螃蟹和我说,他自己一个人很孤单而且他的家不漂亮,那咱们怎么来帮助他引导幼儿讨论螃蟹的生活环境及其好朋友,鼓励幼儿尝试用国画颜料来添画其它景物。

  6.幼儿作品完成后,先让幼儿讨论画完画后应该做些什么,然后指导幼儿将桌面收拾干净,把工具摆放整齐,将画小心的晾干

  第五个环节:活动结束,欣赏交流

  1.将幼儿作品贴于展板,让幼儿互相欣赏,相互交流画完画后的感受,请几名幼儿讲评一下小朋友的作品。

  2.老师进行小结:今天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咱们不仅了解了水墨画,知道了水墨画的绘画工具,而且还用这些工具画出了这么棒的一副螃蟹图,真是了不起,以后经过小朋友的练习,肯定会画的越来越好。

  第六个环节:活动延伸

  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欣赏,并请家长帮忙搜集关于国画的其它资料和图片。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26、大班体育说课稿《我们爱运动》反思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我们爱运动,我选择了一节体育活动:谁最爱运动。这是一个体育游戏,目的在于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多了解一些运动项目并尝试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这些运动项目。通过游戏训练幼儿在行进间躲避同伴的能力并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运动的喜爱。通过参与游戏和与同伴共同游戏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对运动的喜爱以及感受合作的快乐。

  活动共分四个环节,在开始部分我设计了在音乐的伴奏下玩木头人的游戏,一开始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听音乐四散做自己喜爱的动作,音乐一停,老师问:谁是木头人?小朋友回答:我是木头人,同时摆好一个造型不动,老师检查。

  第二环节的游戏:我最爱运动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重点是通过让幼儿模仿运动造型,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培养幼儿积极参加游戏的主动性并训练他们在行进间躲避同伴,不碰撞的能力。其中在行进间躲避同伴不碰撞是一个难点。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难点呢?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游玩的时候拼命往前冲,好象整个操场只有他一个人,这样是非常危险的,教会孩子一些躲避的方法就可以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在游戏的前面我设计了一个模仿运动员的小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展示一下自己已经掌握的运动项目,同时也可以大家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别人都了解了什么,这样既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新纲要告诉我们:“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在设计游戏内容的时候,我就想用什么形式既能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锻炼幼儿的能力,增强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及竞争意识,于是我想到“竞赛”。大家请看,这是教室场地的示意图,中间的五个小圆圈是竞赛点,里面分别写上“我、最、爱、运、动”五个字,外圈是准备区。游戏开始,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站在大圈上,听音乐逆时针向前跑,音乐一停,教师问:谁最爱运动,幼儿一边回答:我最爱运动,一边去抢占五个圈,每一个圈里只能站一个人。最先到达圈内的小朋友每人要做一个运动项目的造型,而且不能与别人的重复。再由其他小朋友选出一名做得最好,游戏继续进行,每一轮的优胜者,到最后一起进行决赛。

  在幼儿抢占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拥挤的现象,甚至会发生碰撞的事情,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所在。孩子们人人都想争到游戏的机会,努力争取是值得鼓励的,但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那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了,我新纲要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教师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不会直接地对孩子们说:“你们要注意,不要撞到别人”诸如此类的话,我会用一个提问来引导幼儿思考,“刚才有个小朋友告诉我,在占圆圈时,他被别人撞了一下,可疼了,这可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不撞到别人呢?”如果在游戏中碰巧没有发生碰撞事件,我也会用一个问题来引导孩子:“小朋友们,在刚才游戏的时候你有没有撞到别人或者是被别人撞到呀?”小朋友都会说没有,那这时我就用表扬的语气来提问:你们真棒,这么多人都没有撞到,那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想这样的形式,幼儿会更愿意积极的思考,来解答老师的总是,而能够有意识躲避的孩子也会特别主动积极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好方法。这时再提醒幼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要注意安全,不碰撞别人。这个难点就解决了。

  游戏后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老师提出一个以前没有过的比较高的要求的时候,就像我在游戏中提出要避免碰撞的要求,幼儿努力后要及时给予肯定,多表扬、鼓励幼儿,幼儿会更愿意尝试新的要求和规则。

  游戏给了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而大班的孩子仅仅参与游戏的热情和展示自己的胆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与同伴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新纲要说:增强幼儿的合作和竞争意识。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于是我在游戏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鼓励幼儿两人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个运动项目的造型。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其实其中有许多方面,如幼儿要能顺利地找到朋友一起游戏,再就是要和同伴商量好一起做一个什么造型,这些都要求孩子有较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这时教师的评价又显得得尤其重要,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而在这里我觉得不应该老师去直接评价幼儿的造型是否优美,而是应该让小朋友自己来介绍自己与同伴所摆的造型,如果大家觉得他们摆得好,就用掌声来鼓励他们,这时老师只要奖励一颗五角星就可以了。

  大班的孩子不仅能做好两人合作,还可以尝试三人或多人合作,于是我想到一个游戏“找朋友”,这是一个既轻松又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而且它的伸缩性较大,教师可随意进行调整。老师可用几句话自然从前一个环节转到这个环节,“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吗?”孩子们当然会说喜欢,这时教老师再提出玩游戏找朋友,玩一遍后,再提出要找三个好朋友的要求,然后再逐步提高。这样虽然游戏的难度在不断增加,但孩子依然会乐此不彼地反复游戏。

  在本次活动中,我在体育活动中加入了音乐的元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整个活动更加轻松、愉快,使幼儿能更积极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去。同时我特别注意对孩子的评价,教师的及时而又鼓励性的评价使幼儿不仅体会到游戏的快乐,更多的可以让他们有成功的快乐体验。

  一次短短的体育活动结束了,它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让他们每一次的活动都能成为一次快乐并成功的体验,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27、大班数学说课稿《去超市购物》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借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超市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所之一,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物品吸引着幼儿。为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题材--“超市”开展主题活动。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

  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

  1、通过购物,学习5以内的加减运算;

  2、初步了解加减法算式所表达的实际意义;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动的重点:5以内得加减法。难点:学会用算算式表达。

  在教法上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愉悦的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活动室里的环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幼儿展现一环环的活动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儿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现在的的教学需要转变幼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在“猜猜5元可以买哪两样”时,孩子知道两样加起来是5就对了,孩子的答案较多。在“我们来做营业员”时,让幼儿用5元钱买一样东西,应该找多少钱?幼儿非常感兴趣,在购物、付款的过程中感知到了加减法的有用性,知道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5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要求掌握了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是后面学习加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最后,“去超市购物”,要求幼儿一次只能买两样,加起来不能超过5元,由于答案的多样性,好多孩子就不知道该买哪两样,也就不会列式了,主要原因是本次的操作答案多种多样对能力弱一点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

  总之,在本次教学中,我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孩子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孩子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初步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运算方法都是孩子根据自己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尽管效果不是很好,但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28、大班社会说课稿《有趣的名片》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孩子们的一次对话。记得在发放幼儿接送卡时,许多孩子围在一起交流,对接送卡上的照片、名字、班级等信息津津乐道,这时候骐骐说:“我家里有一种卡片和接送卡差不多,明天我就带给你们看!”第二天,骐骐真的从家里带来了一本名片夹,里面全是他妈妈收集的各种名片。班上的小朋友都非常好奇。接下来的几天,又有不少小朋友将家里的名片也带到了班上。大家饶有兴致地看着,比较着……看着孩子们对小小的名片这么感兴趣,我就尝试设计了这节社会活动。

  活动目标是我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活动过程中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围绕着目标而进行的。因此,根据大班幼儿身心特点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我将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了解名片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初步学习交换名片的相关礼仪。

  3.尝试为自己制作个性化名片。

  4.乐意与同伴交换名片,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6.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如何使目标达成最优化?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怎样的方式去实现目标?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几次的试教以及今天活动的呈现,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发放名片,重细节处理

  活动一开始,我从介绍自己入手,抛出:“你们了解桑老师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正无从回答的时候,我巧妙地从名片盒里取出我自己的名片分发给每一位幼儿,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是非常尊重他们的。在孩子接名片、保管名片环节不经意间渗透名片礼仪教育,让孩子模拟成人双手接过名片并致谢、小心保管名片。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纷纷在名片上寻找关于老师的各种信息,而且能充分迁移现有的生活经验,回答出关于网址、QQ号码等信息,并能大声地表达。看得出,幼儿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2.

  层层揭秘,重巩固铺垫

  通过名片了解老师之后,我用讲故事的形式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小朋友在故事中感受到名片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也产生了了解猴子医生名片的兴趣。在引导幼儿看猴子医生名片的时候,我巧妙利用大班幼儿喜欢猜想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层层揭秘”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名片的了解。

  3.

  PPT呈现,重拓展延伸

  接下来的环节,通过追问:“你见过谁的名片?他为什么要用名片?”幼儿能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作答。考虑到幼儿平日所见的大多是比较普通的名片,因此我的PPT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名片让幼儿在欣赏中知道了名片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进一步开阔了幼儿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4.尝试制作,重理解提升

  呈现的各类名片激发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名片的强烈愿望,我顺势提出三个问题“你想做什么形状的名片?想在名片上写上什么内容?怎么知道是你呢?”让幼儿对自己设计制作名片进行大胆的设想。我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设计、美化,孩子们能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自画像、家庭电话号码信息填写于名片上,并能进行简单的装饰。

  5.互换名片,重情感体验

  在幼儿制作完名片后,我让幼儿和好朋友交换名片,并练习说简单的对话,在说一说,换一换的过程中体验着与朋友交往的快乐。音乐《认识你呀真高兴》的旋律将活动推向高潮,同时也使得这种美好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想对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仍将继续。我坚信,只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多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一定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29、大班社会说课稿《幸福是什么》反思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对于我们而言这都是一种很抽象的概念,而对于幼儿来说将更是不能体味其中的深奥含义,然而幸福并不是一定是一种框死了的特定的概念,,对于每个人而言幸福都有各自不同的意义,就像本次活动中这片小散文所讲述的那样,现在的幼儿往往都生在福中不知福,对于幸福着一次更是含糊不清,而本次活动主要通过一个散文的欣赏让幼儿浅显的理解幸福的概念,而《纲要》中也指出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的,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与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以及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散文,初步了解幸福的概念,知道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定义。

  2)能力目标,能大胆的说说属于自己的幸福是什么,并与老师同伴交流。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更具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位认知目标,难点定位为能力目标。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我给孩子做了以下的准备: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幸福是什么?》、人手一只勾线笔和各色的彩纸若干。

  经验准备:已经学习过歌曲《幸福拍手歌》

  四、说教学法

  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适应但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我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种教学法:

  1.情感迁移法:本次活动我主要会在讨论的基础上迁移幼儿的情感,让他们用回话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于幸福的独到见解,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更易于幼儿理解。

  2.讨论法:活动开始我还会启发性的提问引发幼儿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次活动的意义。

  五、说活动过程

  六、此次活动我将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组织教学,以《纲要》为指导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创造性的学习,我还在此活动中加入了绘画的形式,让活动更富趣味性,基于此我将本次活动分为以下5个环节:

  (一)以幸福拍手歌导入活动,引出话题进行谈话。

  在活动一开始,我就会弹奏《幸福拍手歌》引导幼儿主动地跟唱,在弹奏过后,我会提问到:“小朋友们,我们刚才一起唱了一首什么歌呀?”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都会答出是《幸福拍手歌》,我会接着说道:“那歌里面唱到的是什么呀?”幼儿会说是幸福,我会接着说:“恩,真棒!那小朋友你们知道幸福是什么吗?”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这个环节我主要用幼儿熟悉的歌曲来引出幸福这一词,再加上我启发性的提问一到幼儿自由讨论,幸福是什么。

  (二)欣赏课件,初步理解散文中的幸福是什么

  讨论过后我会说到:“咦,怎么每个小朋友说的幸福都不一样呢?那你们想知道幸福到底是什么吗?”幼儿一般都会回答说想,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幼儿欣赏。观赏过后我在提问:“散文中都出现了谁呀?”引导幼儿回忆散文中的内容,幼儿会回答:“有小猫,大雁,青蛙,农民伯伯,妈妈。”“恩,你们看的可真仔细,诶?那你们听到他们的幸福分别是什么吗?”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过后我会说到:“那怎么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怎么也不一样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散文的基本内容,未下一个环节的讨论与发掘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三)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原来对于每个人说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我会先请幼儿上来说说散文中为什么每个人对于幸福的概念不同,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也许也会有小朋友说出“因为小猫喜欢吃鱼,所以他觉得有鱼吃就是幸福”之类的回答。最后我会小结道:“其实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是正常的,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讲的那样,因为我觉得做这件事是我很开心,那我就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幸福。”

  这个环节我主要让幼儿讨论一下,然后由我小结,使幼儿清楚的了解,并知道原来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一事实,也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点达成了目标(1)(四)动手创作,让幼儿画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并大胆的说说

  我会这样说:“我真想知道你们的幸福是什么,那小朋友们除了直接告诉老师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知道呢?”引导幼儿说出用画画的方式,并说:“那你们来画,然后老师来猜猜看,好不好?”住址幼儿回到各组进行作画,画完先猜猜,在请个别幼儿上前大胆说说。

  这个环节主要让幼儿进行作画,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难点也达成了目标(2)

  (五)迁移情感

  我先会说:“幸福呀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那我们一起来说说除了刚才被我们画出来的幸福外还有什么也是幸福的?”引导幼儿再次的说说,再次理解幸福的概念。

  活动结束。

  七、说活动延伸

  一个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幼儿学习的兴趣还在不断的延生。因此我会把握住这个聊好的教育契机,积极地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我会请幼儿把自己画的幸福张贴在展示板上,并让他们同伴间相互猜猜说说,这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幼儿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此外我还会鼓励幼儿一起寻身边的幸福,并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30、大班社会说课稿《书包》反思

  一、说教材

  这节活动是大班的一节社会活动。由于大班的孩子们一般到了下学期就会常听家长和老师说马上就要读小学了,他们就会感觉时间过的特别的快。大班的孩子对于小学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上小学该是怎么的学习方式,最多只是在家长口中知道要读书,不能只想着玩。但孩子对于这些话会产生惧怕心理,会不想上小学,因为他们知道上小学不好玩,只能是读书,无疑的给孩子造成一些思想上的负担,形成一种精神压力。那么,我们怎么样为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充分准备呢?我们就该从平时入手,从心理和物质上进行准备。我们平时可以向孩子问一些和上小学有关的问题,说一些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介绍上小学要用到的学习工具和体育玩具等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逐渐了解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对上小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就是先从物质开始入手,设计了书包这个活动,目的是想让大班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进入小学后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说目标:

  《纲要》的基本特点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努力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现阶段的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

  1、熟悉、了解书包及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在操作中学习有条理地整理小书包。

  2、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向往之情,在活动中体验做小学生的愉快感。而了解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和学会有条理地整理书包就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我想通过本次活动启发幼儿从喜欢书包的心情逐步升华到想上小学的兴趣。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事先准备好的书包带到幼儿园

  2、桌上放有教科书、练习本、铅笔盒、铅笔、橡皮、尺、餐巾纸、茶壶、毽子、绳子、零食、玩具等,数量不一。

  3、音乐“我爱我的小书包”

  为了活动的顺利展开,可以事先让家长带孩子一起去购买书包和上小学用的学习用品,让孩子适当了解学习用品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四、说教法

  孩子上小学首先面临的就是要背书包,那么书包里到底要放些什么,玩具、零食还是书本?具体该怎么放,在他们的头脑中是不清楚的。在本节课中,我选用了实验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让孩子去认识了解书包。

  五、说学法

  因此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去选择、去思考、去讨论、去练习,来了解书包的用途,以适合的方式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装书包。这对孩子上小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活动的形式我是让孩子操作在前,讨论在后,让孩子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与书包、文具等材料的交往互动,激发孩子向往小学生活的一种积极情感,体验做小学生的愉快,真正地为幼儿上小学而作准备。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将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和一个延伸活动。

  第一个环节观察、讨论小书包。在《纲要》要求我们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先通过谈话法,让幼儿认识知道书包有不一样的,也有一样的,它是为小朋友上小学准备的,再通过观察法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地互相观察和交流书包用途、装些什么,是我们的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幼儿的视野。

  第二个环节书包里的朋友。我通过用实验法让幼儿分散操作把桌子上的东西有选择的放进书包里。再用谈话法书包里装些什么?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让孩子用完整话说明理由。并知道每天上小学时必须要带的东西,如书本、文具餐巾纸、茶杯等生活用具和毽子、绳子等体育用品是可以带的,玩具和危险的用品是不能带到学校去的。

  第三个环节整理小书包。为了让幼儿更加爱惜自己的东西,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整理书包”这一操作活动来训练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先要去发现能干的幼儿,让他们向小朋友介绍整理书包的方法,从而达到人人都会按分类的步骤来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从操作中知道以后上小学去的时候,要每天整理好我们的小书包,检查一下要带的东西,爱护好书包里的这些东西。

  第四环节表演歌曲“我爱我的小书包”。这个活动是在课结束之前,我在这一环节中让小朋友背着书包表演歌曲,增进了幼儿对书包的热爱,体验了快乐的心情及对小学的向往。使整个活动在轻松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

  七、延伸活动

  可带领幼儿多参观小学。看看那里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学校里有什么活动,有还可以通过网上浏览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加深他们对小学的进一步了解。

  教学反思:

  就孩子们上学遇到的迫切需求,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来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做一做中,孩子们手、脑、眼和各种感官并用,看好朋友怎样进书包。在变一变中,孩子们提高了整理书包的速度,在查一查中,同伴进行合作,给予评价。在背一背中体会了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目标完成较好。

  不足的是:应该有延伸活动,让幼儿回家后把自己的本领给家里人表演,再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弟弟妹妹表演,还有再设置区域角,让幼儿进行整理书包的比赛,这些是需要改进的。

31、大班社会说课稿《十二生肖》反思

  一、说教材

  (一)内容选择的依据

  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孩子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幼儿阶段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接受民间文化熏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接触有关十二生肖的话题,也看过有关十二生肖的影视片,特别是十二生肖中的许多动物都是幼儿熟悉的,喜欢的,《纲要》中也要求我们:一个活动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选择十二生肖这个课题,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也具有可接受性。

  (二)设计思路

  根据社会教育的目标要求,十二生肖社会活动的内容,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十二生肖的名称和形象,同时还要了解十二生肖的顺序和轮回问题。我的活动思路为:熟悉动物;感知顺序;理解含义;了解轮回规律;游戏巩固认知。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精神和设计思路,努力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活动目标:

  1、熟悉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

  2、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对不同生肖的年龄进行简单的判断。

  3、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情感。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重点、难点

  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是《纲要》的基本点,对大班幼儿学生来说,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掌握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由于十二生肖的轮回具有抽象性,幼儿理解水平有限,所以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教法

  十二生肖社会活动内容对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1、通过故事、课件与游戏手段。

  我通过讲述十二生肖来历的故事,再结合课件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十二生肖的动物名称和排列顺序;游戏活动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聚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为一体的特点。本次活动的中,我就引导幼儿用游戏的形式记住十二生肖的顺序,感受十二生肖的轮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氛围中掌握重点。

  2、借助钟表。

  由于学生已有了如何看钟表的知识基础,知道钟表上的12个数字,知道12个数字的轮回是怎么回事。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将幼儿对钟表的知识迁移到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上,符合教育规律,同时钟表的周期具有直观性,这样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是突破知识难点的有效手段。

  3、双主体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是本次活动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是问题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幼儿带着对十二生肖动物的好奇参与学习,探索问题,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着、组织者、促进者,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将在说说、看看、想想、听听、演演、唱唱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五、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教具的准备:十二生肖动物课件、根据本班学生属性准备属相饰物若干。十二生肖的故事、十二生肖图片一套、十二生肖的儿歌。

  2、知识经验准备:通过布置家庭作业使幼儿事先知道自己的属相,知道父母的属相,父母的年龄,了解十二生肖中部分动物。认识钟表。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经验和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幼儿会集中注意力,并乐此不疲。为了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教师运用激励机制,将事先准备好的属相小礼物奖给回答问题的学生。

  在这个环节,老师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们,我这里有很多礼物,现在我要奖励给回答问题积极,答题又好的小朋友,你们看好不好"。根据学生属相在回答完问题后奖一个属相饰物。问题如:

  1、你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属啥的?

  2、你知道父母的属相吗?你妈妈多大了?

  3、你知道都有哪些属相?

  本环节老师通过提问导入,奖励机制,激活幼儿原有知识,目的是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回忆对属相的认识,为全面学习十二生肖有关问题做准备。此时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充分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基本部分:

  过渡:刚才小朋友回答的问题很好,可是人的属相不仅有我们以上所说的几种,实际上人的属相有12种,它们都是什么动物呢?好,今天我把它们请来了,大家认真看,它们都是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环节:播放十二生肖视频课件,在动作、形象、声音等方面突出每个动物的特征,强化幼儿的认知。

  本活动环节,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十二属相动物做成视频图片,依次给学生播放。这个环节老师采用问题导学法、直观视频教学法。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前提出问题,幼儿带着问题观看,同时通过形象生动视频,使观看具有目的性、直观性;幼儿处在看看、想想、模仿的学习过程中,这个环节有利于加强幼儿的认知和记忆,实现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

  第二个环节:通过猜猜看活动、进一步认识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变形图案。

  在观看视频之后,学生对十二生肖动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十二生肖的变形图案很多,为进一步增强认知,教师通过图片匹配、让幼儿猜动物名称,进一步深化幼儿的认知。

  本环节采用双主体互动模式,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教师、幼儿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本环节有利于完成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

  第三个环节:讲故事,在钟表图案上贴图片,让幼儿认识十二生肖的顺序。

  过渡:十二生肖中老鼠排在第一位,小朋友们你知道为什么吗?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

  教师结合课件,绘声绘色讲关于十二生肖动物通过比赛来排序的传说故事,在讲故事的同时依序将对应的动物图片贴到事先准备好的大钟表上。从1--12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爱听故事是多数幼儿的特点,也是最能吸引幼儿的教学手段之一。本环节利用故事与课件相匹配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幼儿在听听、看看的学习过程中明确了十二生肖的顺序。本环节设计有利于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达成。

  第四个环节:结合钟表图,联系幼儿的属相,用问题引导幼儿了解生肖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十二生肖的轮回。

  过渡: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神奇的钟表中,各种动物依序排列,一个数字代表一年,一年一个属相。下面老师问几个问题,谁第一个回答,谁就先得到老鼠的头饰。

  教师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将难点分解,随着学生的回答,依次发出十二生肖头饰。

  老师的问题如下:

  1、今年是牛年,今年出生的孩子属啥的?

  2、今年是牛年,明年是什么年?

  3、明明小朋友属马的,明明今年几岁?

  4、12年后是什么年?

  在本环节中,老师采用难点分解法,通过给学生提出由易到难,由具体道抽象的问题,将十二生肖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十二生肖的轮回活动难点,一一化解,学生则运用想想,说说的学习方法,从而突破难点,达成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目标。本环节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第四个环节:通过游戏、唱歌,巩固加深学习成果,烘托课堂气氛,达到本次活动的高潮。

  三、结束部分。通过关于十二生肖动物儿歌和童谣的联唱,激发幼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让幼儿在意犹未尽中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活动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的题材、贴近孩子的活动能让师幼都得到快乐。对于孩子而言,知道十二生肖并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属相是他们的已有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对十二生肖传说故事、十二生肖排列顺序、涉及到十二生肖的数字统计等方面内容的充实,更丰富孩子们对于十二生肖的全面认知。并利用生肖钟,借助孩子们的调查表,让孩子们逐步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 年一个轮回的规律以及十二生肖与人们年龄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些难,但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因此对于这个重新定位的活动目标也达成较好,孩子们对十二生肖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在活动中都得到了发展。

32、大班社会说课稿《少数民族》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2、主要从服装上尝试辨别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四个民族,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图,四个民族娃娃(彩色图片),居住地标记(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图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挂图,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中国地图,复习儿歌“中国地图”,巩固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

  2、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第一次尝试: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请幼儿说一说知道有哪些民族,居住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幼儿讨论。

  3、出示朝鲜、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族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族娃娃与他们居住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

  二、基本部分

  1、放映投影片,并出示挂图,认识四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了解其生活习惯。

  (1)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蒙古族人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

  第二次尝试:幼儿观察讨论蒙古族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服饰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爱好什么?……

  (2)出示蒙古族的挂图,深入引导幼儿观察,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其服饰、生活、乐器等部分特征。然后由老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教师小结:蒙古族人身穿长袍,斜开衣襟,头上扎着头巾或戴着皮帽子,腰间束死带,脚穿皮靴。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为主,住在可以随拆随搭的蒙古包里,他们爱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蒙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马头等。

  (3)用同样的方法,介绍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利用投影片,组织添色游戏“为民族娃娃穿花衣”,让幼儿再辨认不同的民族服饰及居住地,巩固所学知识。

  游戏规则:利用投影的套色方法为民族娃娃戴漂亮的服饰,然后请小朋友辨认所出示的民族娃娃并送到相应的布景下。(在教室四周准备雪山、蒙古包、城堡、花园的布景)

  3、欣赏四个民族的音乐,尝试创编民族舞蹈。

  第三次尝试:幼儿根据平时的知识和上课的认识边听音乐边舞蹈,区别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鼓励幼儿创编。

  三、结束部分

  1、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几个少数民族,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多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2、(放映民族大团结的投影片),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结束。

  说课:

  我选择的是一节常识课,如何摆脱枯燥、单调的形式,让幼儿心情愉快地得到知识、开阔眼界,我便在活动的设计、教具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动脑筋。

  具体地说,认识少数民族这样一节常识课,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

  开始部分主要是利用幼儿的以往经验,从复习儿歌认识中国地图开始,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重点是让幼儿知道除了汉族外,其他的各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教师用意在使幼儿理解民族大团结),引入本课的具体内容,(请来四个做客的民族娃娃,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来自哪里,客人说出自己从哪里来)认识四个民族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这样通过大地图(中国)——许多民族——四位客人。一步步深入到课题,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基本部分是让幼儿认识各民族的服饰特征与生活习惯,通过认识、巩固加深幼儿印象。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幻灯片,由教师的导语让幼儿尝试,进一步仔细观察挂图,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小结,由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然后是复习巩固,通过自制幻灯片的添色游戏,调动幼儿兴趣,快速辨认并参与游戏,这样幼儿既动手参与了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复习了新课。最后为了丰富知识,让幼儿大致了解他们的音乐及舞蹈,这样满足孩子爱唱爱跳的欲望,培养音乐的感受力及欣赏、创编的能力,老师应跳出各民族的舞蹈风格,用情绪与动作感染幼儿,活跃课堂气氛。

  结束部分既要与开头呼应,又是全课的“点睛之笔”,再一次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含义,通过浅显的讲解与欢快的动作,让幼儿感受“团结、欢乐”的氛围,由此完成教学目的。

  环境创设能够吸引幼儿,活跃课堂气氛。我首先引导儿童在地图上找位置,复习所学国的地理知识,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其次在认识几个民族时我云哟感幻灯片与图片相结合,因为一组反映一个民族的幻灯片内容虽然丰富、认识全面,但细节不够突出需要图片的补充认识。最后在课中游戏时,需要彩色的民族娃娃,居住地的布景,这样才能吸引幼儿参与游戏,复习知识,并且加深印象。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选择了“尝试教学法”,因为通过平时的实践我认识到孩子先说先做、多动手、多尝试比老师教一句幼儿跟一句效果会好得多。这节课让幼儿三次尝试,首先说一说四个民族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居住,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家庭、社会不时地会听到、看到、学到一些知识,让幼儿说可以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激发他们以后有求学的兴趣。其次通过观看幻灯片、观察图片,幼儿第二次尝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表达能力,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最后让幼儿第三次尝试,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后,创编舞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鉴赏力。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认识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萌发幼儿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引导幼儿在比较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不同之处中,促进幼儿观察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初步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们是我国的少数民族。

  通过课后自己的反思,这次活动孩子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两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们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整个活动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通过图片让幼儿直观的认识、了解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

33、大班散文说课稿《秋天的雨》反思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散文诗,依据散文内容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既可以让幼儿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秋天景色的兴趣,因此,散文诗《秋天的雨》适合大班幼儿教学活动。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好,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为了更好的让幼儿学会用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来回答问题,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课。

  (三)、活动目标

  依据《纲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制订以下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

  2、能细心倾听,初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

  3、理解并掌握词汇:“五彩缤纷”、“温柔”、能大胆用肢体语言表现相应的动作。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6、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四)、活动重点、难点;

  依据《纲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因此,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

  熟悉散文内容,感受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丰富词汇,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五)、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幼儿到户外近距离观看雨景,使幼儿对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后,为了更好的让幼儿理解散文,使之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设计

  (一)教法

  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表演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表演法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通过通过讨论法让幼儿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学法

  为了让幼儿能轻松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整个过程采用”集体教学,分组讨论的学法,让幼儿通过听听、看看、讲讲、议议等形式来学习、理解散文诗。

  (三)教学程序

  (此活动开始部分需要2—3分钟,基本部分需要25分钟,结束部分需要1-2分钟)

  1、开始部分

  导入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1)谜语引课: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

  (2)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雨吗?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基本部分

  (1)请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初步感受散文诗的内容)

  幼儿欣赏散文诗后,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诗的题目叫什么?

  2在散文诗秋天的雨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2)幼儿再次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师:你听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此环节引导幼儿积极、踊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散文诗中的语言)

  (3)结合无个画面,分段欣赏,丰富词汇。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其相应的动作。

  (目的是让幼儿对散文诗的内容有更好的了解,丰富词汇,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

  1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门?(丰富词汇:温柔)(鼓励幼儿做开门的动作)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会唱歌,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丰富词汇:五彩缤纷)(鼓励幼儿做唱歌的动作)

  3为什么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这气味从哪来?(鼓励幼儿做闻气味的动作)

  4为什么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小喇叭?(鼓励幼儿做吹喇叭的动作)

  5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大地小朋友带来的是丰收快乐的歌?(鼓励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喜悦的心情)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运用课件“识字宝宝”进行识字,幼儿通过看课件中字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字的认识。)

  (5)幼儿再完整欣赏散文诗,进一步倾听、感知语言的美。

  (6)讨论;

  1听后觉得秋天美吗?什么地方美?

  2散文诗里怎样写秋天的美?

  3秋天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肯定、接纳他们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并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讨论的内容通过课件“智慧娃娃”向幼儿展示。)

  3、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用画笔画出自己想像中秋天的景色。(突出活动主题)

  (四)效果预测: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整个活动源于大自然又借鉴于生活,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通过活动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像力、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活动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我认为,在活动中,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因人施教,对于在活动中有个别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应给于关注,及时引导幼儿回到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授让幼儿体会到秋天的美丽并愿意去发自内心的热爱大自然及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加以赞美。幼儿们很享受这样轻松愉悦上课氛围。

34、大班散文说课稿《彩云和风儿》反思

  说教材:

  散文诗欣赏《彩云和风儿》,它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愉趣的作品。它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中云彩和风的变化,对有趣的云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你看,被风一吹,云彩会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它一会儿变成小白船,飘到远处看不见;一会变成大狮子,吓得羊群都逃散;一会变成胖娃娃,跟太阳公公闹着玩……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

  说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鲜明的结构特点,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和优美活泼的语句,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因此,我设计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想象活动,并能用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达。

  3、学习相应的词语。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本活动的难点是: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及意境美。重点是:理解散文诗内容,学习句子—吹呀吹,云彩变成什么,怎么样了。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我准备了录音磁带和课件.以白云移动变化的课件配以录音,能吸引幼儿,诱发幼儿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欣赏、理解和想象的目的.活动前,我还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让幼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云彩和风的存在,感觉它们的变化,让幼儿自己观察,看“变化”说“变化”,主动去发现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为本次的活动打下基础。那么,在活动中要如何体现目标的要求,其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讨论法、直观教学法和动手操作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按认知,情感与行为培养相结结合的原则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让幼儿用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方式感知理解.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体现了在学习文学作品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特点。

  说过程:

  综上所述,我根据语言教学流程:激发兴趣——理解内容——巩固迁移,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声像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活动一开始.以白云移动变化的课件为引子,课件中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具有生动、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点,能很快引起幼儿相关的经验.达到活动开始,兴趣亦生的效果。

  二、理解内容

  为了在活动过程中能使幼儿充分感受、欣赏作品,我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帮助幼儿运用已积累的表象,在个人、小组、集体等不同活动形式中,充分体现目标的要求。

  1、一问一答,保持兴趣

  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次范诵都有不同的欣赏任务.诵后按任务及时组织问答.帮助幼儿集中注意、相对记忆,保持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在范诵后提问:为什么说云彩真有趣?风儿真能干?云彩变成什么?它怎样了?开放式的提问,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讨论、交流的兴趣,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幼儿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

  2、视听结合,突破重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效果最佳.教师生动讲述配以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画面漂亮、形象可爱,把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很好地结合一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并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幼儿对原先模糊的认识进行了归纳与整理.使他们更具体、形象地理解散文诗内容,说出云彩变成了什么,怎么祥了。教师不用太多的解释,就能形象、自然地帮助儿童理解扬起风帆,躬起身子等词语。

  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演示课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倾听.把幼儿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让幼儿说出散文诗中自己觉得最好听,最优美的句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决定要学什么.然后通过相互交流、个别交换,鼓励幼儿用表情,动作等多种形式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种做法改变了由教师确定词语学习范围的做法.让幼儿按个体经验和需要学习.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三、加强感知,深化主题

  在最后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幼儿边画边述说,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幼儿说出了自己吹出的云彩变成了什么?怎么样了?这种同伴间共同观察,探索讨论,满足他们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幼儿充分运用白己的思维想象——“异想天开”,让他们尽情地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表现,使他们的语言丰富,并复习了诗歌的句式,调适了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气氛和个体参与的机会,使活动生动、有效,幼儿成为真正活动的主人。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35、大班散文说课稿《彩色的雨》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彩色的雨》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它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娃娃心中彩色的雨。散文中形象的把小雨点比喻成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那黄色的、蓝色的雨衣,象一片片彩色的云,那绿色的、紫色的伞儿象一朵朵彩色的花,那一双双红雨鞋象一艘艘小红船,这些生动的比喻构成了一组组排比句,增添了散文的韵律美。同时,散文中把构成彩色的雨的雨衣、伞儿、红雨鞋在雨中的动态都描绘的有声有色,作品不仅画面感强,想象丰富,而且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有较强的音乐性,即乐意躺幼儿欣赏彩色的雨的美丽景色,又可以让幼儿欣赏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在这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制作彩色的雨的强烈愿望,因此这篇《彩色的雨》适合大班幼儿进行教学。

  2,幼儿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较好,表达事物连贯、具体、口语化,进入大班以来已学会了一些散文,如《云彩和风儿》、《叮咚叮咚的琴声》等,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散文有一定基础,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尤其对散文中的精练的语句所表达的画面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让幼儿学会用散文中的优美语句来回答问题,更好的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同时,我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比较协调,为突出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书记了动手操作的内容,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会恰当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彩色的雨”,展现雨中即景来符合散文优美的意境,因此我设计了这节综合教育活动课。

  3,重点、难点

  熟悉散文内容,感受散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比喻、排比的生动韵律,深入理解散文的语言,尤其是将雨衣、雨伞、雨鞋比喻成自然界事物的表现手法,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4,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学习的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语句,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

  2.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散文的语言,尤其是将雨衣、雨伞、雨鞋比喻为自然界事物的表现手法,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

  3.通过讲讲、做做的活动,会恰当的运用各种草料制作“彩色的雨”,展现雨中即景,体验同伴相互合作的快乐。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5,教学准备

  1.教具;《彩色的雨》图片一幅,录音机。

  2.学具:油画棒、红豆、绿豆、黄豆、挂历纸、皱纹纸、腊光纸、火柴棒、胶水、剪刀等。

  二、说设计

  1,教法

  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讨论法、动手操作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的比喻、排比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思维力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通过动手操作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

  2,学法

  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我通过“晴天、雷雨”的天气变化来到如课题;“视听结合——整体感知”;“启发引导——分段理解”;“激发愿望——大胆制作”的学法,让幼儿听听、看看、讲讲、议议、做做,让幼儿能轻松的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程序

  1,导入活动

  师生律动出场

  1)教师:小朋友们,美丽的春天到了,我们一块去郊游吧!你们听什么声音,呀,下雨了,我们赶快找个地方坐下来躲躲雨吧。(放音乐进场)

  2)教师:外面下雨了,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雨吗?雨是什么样子的?雨又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总结:雨是透明的、无色的,它是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

  2,请幼儿欣赏散文,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教师:有位娃娃她眼中的雨很特别,你们想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娃娃眼中的雨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欣赏散文,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的题目叫什么?(《彩色的雨》)

  (2)在散文《彩色的雨》中,你都听到了些什么?

  (让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内容)

  3,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意境和有趣的比喻。

  (1)教师:雨衣、雨伞、雨鞋它们象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彩色的雨》这篇文章。

  (2)幼儿欣赏散文。

  (3)教师提问

  *教师:雨衣象什么?为什么说雨衣象云?

  *教师:雨伞象什么?为什么说雨伞象花?

  *教师:雨鞋象什么?为什么说雨鞋象船?

  (引导幼儿用散文中的优美的句子来回答)

  *教师:雨衣、雨伞、雨鞋还象什么呢?

  (4)教师:小朋友,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句话?

  (5)再次完整的欣赏一遍散文,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

  教师:《彩色的雨》这篇散文很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散文,大家一边听一遍跟着录音机朗诵。

  4,幼儿动手操作,会恰当的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彩色的雨景图,体验合作的快乐。

  (1)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用你们那灵巧、能干的小手相互合作把彩色的雨和美丽的雨景做出来、画出来吧。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展示作品。

  (4)请个别幼儿纺编《彩色的雨》这篇散文。

  教师:小朋友做的雨景图真漂亮,谁愿意来学着《彩色的雨》这篇散文来说说你做的美丽的雨景图呢?

  (教师请个别幼儿纺编散文《彩色的雨》)

  5,活动结束

  教师:小朋友做的“彩色的雨”真漂亮,把我们教室布置的美丽极了,我们去请别的班的小朋友来看看我们做的“彩色的雨”好吗?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36、大班科学说课稿《有趣的纸张》反思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说课内容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等五方面的活动目标。)

  说活动准备: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延伸活动:

  可以在探索区域中继续深入活动,不断在尝试中产生挑战数量并用“操作”去迎接挑战。

  活动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37、大班科学说课稿《有趣的影子》反思

  一、教材分析(设计意图)

  班上有一位孩子带来了一张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戏,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紧紧抓住了幼儿感兴趣的这一事情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地深入,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而且《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这是我选择了“影子”这一现象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的又一依据。在活动中,我利用实验比较、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二、目标确定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纲要》指出:科学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针对本班幼儿科学教育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并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的位置的关系。

  3、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难点: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2、重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四、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和《纲要》中指出的,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做了以下准备:

  1、选择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教学活动

  2、把多功能厅布置成一个光影实验室、投影仪

  五、教法与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根据教学目标,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我主要运用了: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时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从小就养成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六、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1、玩手影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2、引导幼儿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3、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4、延伸活动。

  (一)玩手影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首先我设计了玩手影游戏,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等手影。

  (让幼儿也自由操作玩玩感受乐趣,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这时我可以这样的指导语: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幼儿自由玩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

  (二)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

  带领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幼儿寻找影子。看一看影子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了解:太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体上,身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产生了影子。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阳光灿烂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后面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也为后面的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为什么会有影子的呢?教师带领幼儿回教室做另一个实验:发现没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会有影子。

  这时我就可以用这样的指导语: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吗?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导幼儿带着另外两个问题回到草场上,你发现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么?你的影子是在太阳的另一边吗?(幼儿自由交流讲述)得到: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索发现影子与光源的位置关系,启发幼儿开动脑筋知道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在此环节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方法。)

  (四)活动的延伸

  1、在玩踩影子的游戏中,孩子们能充分体验到其中的乐趣,真的是其乐无穷。让幼儿带着有趣的问题在意犹未尽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这一环节调动了幼儿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除了太阳光能产生影子以外,还有什么也会产生影子?

  (在这里,其实活动还没结束,我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进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现象。)(殷菊华)

  教学反思:

  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8、大班语言说课稿《猴子学样》反思

  【说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就喜欢各种小动物,渴望与它们亲近、游戏。我正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确定了本次活动。幼儿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了解猴子爱模仿的特点,发展幼儿表演能力。

  【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指导作用。根据大年龄特征及本班实际情况,我将目标定为以下五点:

  1、能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滑稽动作及表情,并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能表演故事中夸张、幽默的动作。

  3、学会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4、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5、阅读故事,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述对故事的理解。

  【说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与游戏之中,我做了如下准备:

  (1)《猴子学样》的课件、挂图,《猴耍》《猴子学样》的音乐。

  (2)故事表演用的道具:四棵大树,扁担四根,草帽、猴子面具若干。

  【说教学流程】

  音乐导入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讲述故事——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看挂图讲述并表演故事——教师与幼儿完整表演故事——幼儿分组表演故事——活动结束

  我一开始用音乐《猴耍》导入,让幼儿重点模仿猴子的一些滑稽表情动作引起幼儿兴趣;教师采用故事中断法,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并重点让幼儿知道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之后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重点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的滑稽动作及表情;接下来教师逐幅出示挂图,重点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大胆用语言表达故事,并开始尝试表演;教师简短小结后与幼儿共同表演,提升幼儿表演的欲望;幼儿分组表演,人人参与活动;幼儿表演结束后,教师建议将此节目定为六一节目之一进行排练。

  【说活动延伸】

  我将在班内表演区投放道具进行表演,作为活动延伸。

  对于本次活动,我简单说以上几点,当然整个活动下来,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及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能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滑稽动作及表情,并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能表演故事中夸张、幽默的动作。

  3、学会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活动准备】

  (1)《猴子学样》的课件、挂图,《猴耍》《猴子学样》的音乐

  (2)故事表演用的道具:四棵大树,扁担四根,草帽、猴子面具若干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滑稽动作及表情,并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难点:能表演故事中夸张、幽默的动作

  【活动过程】

  1、用“猴耍”音乐导入活动。

  2、教师采用故事中段法讲故事。

  第一次中断提问:“故事中都有谁?猴子又惹什么事了?老爷爷的帽子被抢走了,你们猜他会怎么办?”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次中断提问:“老爷爷要回帽子了吗?他是怎么要的?猴子是什么反应?你能帮老爷爷想个办法吗?”重点引导幼儿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3、观看课件:故事“猴子学样”

  重点让幼儿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滑稽动作及表情,并请幼儿大胆表现,学一学猴子、老爷爷的滑稽动作及表情。

  4、逐幅出示挂图,重点让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述,并表演。

  5、教师小结幼儿表现,并与部分幼儿合作表演。

  6、幼儿之间合作表演故事

  幼儿自由结伴分为四组,教师讲述故事,请幼儿表演。

  7、教师总结,并建议将此节目定为六一节目之一进行排练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道具,继续进行“猴子学样”的表演。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效果很好,从幼儿完成目标的情况来看,我觉得PPT的教学效果很好,它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猴子模仿老爷爷的动态,幼儿很感兴趣。不足之处就是幼儿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够准确,老师指挥的较多。我决定把教具投放到表演区,为幼儿播放故事的磁带,让幼儿重复表演,完全掌握故事。

39、大班语言说课稿《国王生病了》反思

  活动背景:

  本活动源自幼儿早期阅读系列《幸福的种子》。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家长们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也是帮这帮那,乐此不疲地围绕在孩子身边。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帮助孩子整理玩具、给孩子拿书包、给孩子喂饭甚至连走路都是抱的等等。这些行为无形中剥夺了很多可以让孩子们动手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禁锢了孩子的发展,而且从不让孩子过多的运动,庇护的十分的严密,让孩子养成了没有责任心、懒惰和依赖别人等不良习惯。而《国王生病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多多运动,许多事情是需要亲自体验,不能依赖别人、让别人代替做的,因此选择了这本书。

  活动目标:

  “国王生病了”这个语言活动如果单纯地让幼儿看着画面,老师为幼儿读一段,然后提一些问题让幼儿来回答.整个活动过程未免有些枯燥,不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希望有所改变,于是借用了“表演”这一形式来组织本次语言活动。通过画面欣赏想象、对白设计、问题讨论、动作模仿、即兴表演等方式,让幼儿从表演中理解故事要点和内容,避免让幼儿单板的记住故事,使幼儿能主动参与作品表现,在与教师、同伴互动合作中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所以在目标制定时,我制定了通过想象讲述、分析讨论、即兴仿编等与他人的互动合作,发展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准备过程:

  《国王生病了》PPT、大书教具一本,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为便于幼儿摆放书,我还制作了书袋,但操作后发现问题,又舍弃园本的计划,改用布袋,效果还是可以的。PPT和大书的运用并不重复,PPT画面在电视上呈现的画面比较大,幼儿更容易观察。

  大书是活动页码的,便于幼儿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可以去操作。在大书上找到问题的所在后再由PPT展示,让所有的幼儿在同一平面观察。

  活动过程:

  过程很清晰,分为4个环节:

  第一“国王”生病了,医生看病开药方;这一环节我通过“看、闻、问”三种方法想象讲述国王生病时的状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第二“国王”在宫里人的陪同下开始“运动”;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幼儿自主阅读,带着问题去讨论,交流发现的情况。目的性更强,也为国王病为什么没有真正好找到了原因。

  第三病未痊愈,“国王”质问“医生”.“医生”指出“国王”所谓“运动”的真相;这一环节我运用了设计问答对白,进行表演的方法激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故事的有趣。边表演边讲述故事中的趣事。

  第四“国王”自己运动,身体恢复健康。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即兴仿编的方法让幼儿根据老师的句式创编。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

  每一环节我采用的方法都不相同,新颖的形式从头到尾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幼儿也能大胆的进行表演,讲述。

  我细节的地方,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国王与大臣们的表情有什么不一样。孩子在逐步引导下,能仔细观察画面,认真判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较好地理解读本所表达的内容。在引导幼儿阅读图书的前半部分后,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图书的主要部分,最后师生再一起阅读后半部分,这样层层递进,充分的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同时,我在教学中运用讲、看与运动交替的策略,使活动轻松愉快,引人入胜。好动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在动作的模仿和游戏活动中感受师幼互动的愉悦,体验到故事带给大家的乐趣。

  活动中的不足:

  《国王生病了》是一篇主题严肃、却又幽默有趣的故事,作品以轻松的风格,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幼儿。我为了让幼儿重点找出国王生病的原因,花重笔墨在观察人物的表情上,对画中幽默的细节就忽略了,例如:国王和皇后一起做体操,国王对着皇后喊“一二一二”,大臣们抬着轿子,国王喊“嘿吆嘿吆”,游泳时,大臣举着“25圈”等等这些画面的幽默风趣,只是一带而过。可在深入一些,让幼儿更深的体会书中的幽默。

  教学反思:

  请幼儿先自己看书,观察画面上的内容然后在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故事内容的理解。细节的地方,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国王与大臣们的表情有什么不一样。孩子在逐步引导下,能仔细观察画面,认真判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较好地理解读本所表达的内容。在引导幼儿阅读图书的前半部分后,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图书的主要部分,最后师生再一起阅读后半部分,这样层层递进,充分的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40、大班科学说课稿《我能行》反思

  一、说教材

  本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大班科学《5的分解和组成》。在幼儿学习了2、3、4的分解和组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基于幼儿对数概念比较不理解,教材通过操作、观察让幼儿反复进行5的分解和组成的练习,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分别是递增、递减的关系。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同伴交流的兴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难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归纳出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口难点,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活动室里的环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幼儿展现一环环的活动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儿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现在的的教学需要转变幼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4、通过观察直观的表格,进行归纳和推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说设计思路

  本堂课我总共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分别是: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2、学习5的分解。

  (1)抛出问题。

  (2)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

  (3)小结。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4、找一找,合一合(《鸭子走》。学习5的组成)。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二)说活动流程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出示数字4,(碰球游戏):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嘿,你的1球碰了3球,------

  这样的设计是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学习5的分解。

  通过抛出问题,帮助小鸭分吃饼干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大班幼儿具有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点,我安排了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5的4种分法,启迪幼儿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动要求时,让幼儿服从一定的纪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本班幼儿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设计了归纳5的分合式中两次数列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进一步升他们数概念质地飞跃。

  4、找一找,合一合(学习5的组成)。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幼儿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同时要求他们进行记录和同伴交流,有利于发展他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根据第二环节中《鸭子坐客》的故事,引出《鸭子走》的游戏:1只鸭子前面走,4只鸭子后面走;2只鸭子前面走,3只鸭子后面走;------

  这样教学前呼后应,让幼儿兴致浓浓地在复习5的分解和组成中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41、大班科学说课稿《图形的变换》反思

  一、设计意图:

  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的:轮子是圆的、窗户是方的、饼干是三角形的……。《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求知欲强、喜欢探索,而且他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观察、操作,从而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同时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我塑造了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形象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开始部分通过模仿机器人幽默、诙谐的声音设置悬念,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也为后面活动有效的开展做了一个铺垫。第二个环节,通过让孩子看看、说说等方式让孩子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寻找图形变换的秘密”。孩子们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着,最后,寻找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换的这一规律。结束活动时,又给孩子们呈现出一组图形拼贴画,激发孩子们动手制作的强烈愿望,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此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孩子们学习时的那种喜欢探索的精神,我们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当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我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深入。

  2.教具的制作比较多,上课时显得手忙脚乱,而且不精致,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不大。处理办法:把这一系列的教具全部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

  3.活动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的孩子操作快,反应快,但有的孩子时间不够。整改措施:把个别操作改成小组合作的形式。

  4.教师的评价比较模糊。

  5.活动内容过多,比较繁琐。

  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困惑是:在课堂上如何做到收放自如。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图形的变化》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的将活动展开进行。通过选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拼造型,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也有足之处,幼儿在制作机器人的时候,不知利用手上的几何图形,可通过折纸、撕纸拼出机器人。

42、大班科学说课稿《水的秘密》反思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幼儿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幼儿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在教学形式上,我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使学生听觉和视觉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有些地方,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想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放手给孩子。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3、大班科学说课稿《茎输送水》反思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两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红蓝颜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

  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

  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

  第二天观察: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2、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

  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

  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说课完毕谢谢!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44、大班科学说课稿《风的奥秘》反思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值春天,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我们江南春天的天气,就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白天的气温很高,到了晚上却会突然刮起大风来,气温也骤降。在幼儿园,会听到大班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迎春花的花瓣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奥秘”的活动。

  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教师的头脑之中。

  说目标:

  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组一块分类板

  (2)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3)“笑”与“生气”的脸谱图各一张。

  3、环境资源的准备:

  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设计思路: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在这个活动中,遵循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幼儿自主地收集信息(书、网络、实验或询问家长),让幼儿在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有关“风”的经验,并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活动过程:

  一、自然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师:过几天我们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关心天气情况。那么,谁来向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两天的天气情况呢?

  师:“偏北风2—3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感受)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二、感受发现风力(6分钟)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幼儿用图画形式记录下来,并向大家说说)

  (出示分类板)请幼儿将自己的图画记录进行归类,要求幼儿之间互相讨论后再分类。

  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在中级风、大风到来时,让他们自发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用图画、表格的形式记录并分类。

  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断风向(10分钟)

  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用这样的话题引发孩子的小组讨论,然后到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证明风来的方向。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就方法让孩子展开讨论: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四、尝试制造风的方法(10分钟)

  师:(拿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活动延伸:(3分钟)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45、大班科学说课稿《沉与浮》反思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

  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

  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6、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7、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