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品德和社会论文 寓情于活动中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论文 寓情于活动中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论文 寓情于活动中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了鲜活、生动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在活动中所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加直接、有效,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所说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

在第一单元《温暖的家》“我长大了”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品,照片以及婴儿时的小件物品。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纪念品和小时候穿过的小衣物……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看到孩子们儿时一张张天真、童稚、有趣的照片真让人忍俊不禁,猜起照片上的人还真要费些周折,因为身体上的变化太大了!一脸秀气的小娃娃竟是如今壮得像小牛犊的小博;而头无毫发,小脸胖乎乎的,一幅男生像的宝宝今天竟是竖着小辫亭亭玉立的雯雯。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了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务劳动来分担父母的劳动。

在主题三——“我懂事了”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我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活动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了“家庭小记者”的跟踪采访活动,使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家长一天的工作的辛苦,并通过写日记和制作感谢卡的方式向家长表示感恩。启发学生分担父母的家务劳动,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个体在没有自我感觉是受到外界的指令压力的情况下充分自主活动时,往往能从活动中活到最大的情感体验,也往往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

在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主题三——“集体荣誉靠大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集体的成功及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开展了班级间的拔河比赛。在激烈刺激,富有挑战性的拔河比赛中,同学们深深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荣誉要靠每一成员的努力,哪怕只有一个人没有尽力也无法获得。认识到这一点后,同学们在学校开展的各项评比活动中更加目标一致,齐心协力。自觉按要求去做,人人想着为集体增添荣誉。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认识还转化成积极的行动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到这样的启示: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唯有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激活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潜力,才是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