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立的论文 独立性享受思维的快乐

关于独立的论文 独立性享受思维的快乐

关于独立的论文 独立性享受思维的快乐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独立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小要敢于质疑,要有独立见解,能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这种独立性,是创新精神最基本的显现,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最初步的创新萌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独立性,对于创新精神或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报效祖国所必备,因而具有社会价值。?

“独立性”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即是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

独立意识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发现问题的问题意识;独立地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求异意识;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独立的解疑意识;敢于评判同学、教师、课本和周围事物的独立评价意识。

独立能力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初步的独立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了培养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和独立能力,本人作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1、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甘当配角,当好配角。

2、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学生合作学习或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各抒己见。

3、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

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有些学生更是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请我,请我”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局促不安,感到一种课堂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民主气氛。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养成静静地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二、积极评价,保证提问空间,提供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

1、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提供成功的体验。

创造力人人都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能产生即时积极效应的,应该是教师在课堂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教师在提出表扬时,不仅要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还应伴有赏识的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因为教师的一颦一笑,都具有微妙的评价意义,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感。另外,还可以在家长面前赞扬其孩子提了个较好的问题;可在学生提问本上画上五角星,比一比,谁的五角星最多,最爱动脑筋等。

2、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激励。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评价,要让学生乐于提问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是否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处理。学生尝试提问时,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要正确对待,作出不同的处理,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供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问题有的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有些是很幼稚的,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如,学习《瑞雪》时,学生问:“‘来年枕着馒头睡’,是枕头下面藏着馒头吗?这馒头是不是我们吃的肉包子?”问题暴露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却表明学生是在积极思考,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应先肯定这位学生,而后考虑如何帮助解决他的疑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由于读书不仔细造成的问题,应鼓励其再读书,看能否自己解决;由于缺乏有关知识而产生问题的,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信息。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我鼓励他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解决。还有学生提出:“‘蝇子’是什么?是不是苍蝇?”这是学生缺乏有关知识所致。因此,我便提供有关信息,并告诉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向学生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问题对理解全文有密切关系,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从旁点拨,启发引导。如教《美丽的公鸡》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公鸡称啄木鸟为‘长嘴巴的啄木鸟’呢?”教师及时将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内容,认真读读第二节有关内容想想。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长嘴巴是啄木鸟嘴的特点,公鸡这样说是看不起啄木鸟,认为自己长得最美。所以读公鸡说的这句话要读出得意、骄傲的语气。教师把学生的问题作为重要问题交给大家讨论,足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是对学生最高的奖赏,会给予提问者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有的问题,教师事先没有准备,不能解决的,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并存疑。如学习《看月食》一课时,有学生问:“月食时,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为什么还能看见红铜色的圆影子?”这篇课文教了多次,从没有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一下愣住了,其他学生积极性很高,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我却无法判断正误,于是,实事求是地坦诚相告:“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被问倒了,让我们课后查一下有关资料,再来解答。”此言一出,不少学生的眼睛里有了奇异的光彩,其中当然包括那个提问的学生。其后,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后纷纷查找有关的书,不待我解答,学生已找来《十万个为什么》抢着回答了。此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更高了。可见,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是对学生提问的最好激励。

3、保证提问空间,让每个学生有提问机会,乐于提问。

在积极评价的同时,教师应保证学生提问的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预习时,可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追着教师或到办公室提问。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上保证了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得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三、示范、启发提问,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1、示范提问,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热烈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同时,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

如,《燕子》一课最后一节有一句话“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提问时,教师可先把句子读一遍,接着说:“几痕细线,细线一般用‘几根’、‘几条’,这儿怎么写‘几痕’细线呢?‘痕’一般指痕迹。”这一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可从教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

2、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这就是疑问,是感知过程的障碍。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有时,学生提出一般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将其引导为深疑,或在引导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教给方法,提高提问技巧。

小学生年龄小,无经验可谈,提出问题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为此,要将提问的方法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如:“如何围绕课题提问”,“如何围绕教材的重点内容提问”,“如何在理解课文的难点处提问”。教学中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做示范,并在学生中扎扎实实地开展训练,必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生抓课题的关键词提问(抓题眼提问),学生运用得非常好。如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教师这样设问:看到文题你怎样设计问题说说为什么?学生通过看文题说:我们知道本课讲的是充满着“友谊”的事,而且这种友谊不是一般的,而是“伟大的”。那么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中讲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友谊,为什么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这样一来学生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我们本课解决的问题。《飞夺泸定桥》一课,关键词是“飞夺”学生针对该词提出了“红军为什么要飞泸定桥?”这一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别了,我爱的中国》学生问:为什么作者深爱祖国,还要“别了”呢?学习《一分试验田》,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只要一分田做实验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会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提问,更有利于将教学向纵深推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多年来,教师一般讲赛马的两种结局。其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具思考价值的问题,赛马还有第三种结局?那就是,如果第二场比赛时,齐威王能及时发觉孙膑的计谋,果断地改变策略,让自己的下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那么,结果胜者仍然是齐威王。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敢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使之新的构思方法以及潜在的敏锐性的思维品质在思辩中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