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四.课时安排:二
《化石吟》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 授课班级:句容二中初二(3)班 授课时间: 2000年6月6日 第三节 授 课 人:罗 家 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 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4执教者:程璐 执教时间:2003年4月10日上午第三节 执教地点:郑店中学初二⑹班教室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宋丽梅 教学目的: 一、 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 为教学的重点。可以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新教材人教版第四册语文)教学目标1、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2、 掌握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语。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目标1、2教学准备预习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音响,网络教学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8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
《看云识天气》简案一、 由《火烧云》导入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要求:1、找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2、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提示:1、晴天云简表 2、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云的光彩简表 三、多媒体教学,理解课文内容1、 简单核对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9《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0 17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能力目标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2一、教学目标1、注重观察事物的条理性(条分缕析)2、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3、强调留心观察的重要性(时时处处)二、教学重点在快速阅读中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三、教学难点理解掌握云的名称四、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文。学生经常看得多,但仔细观察研究少。设想应用多媒
《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 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 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反复阅读,概括归纳,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 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获取科学知识, 品味作者情感。 ★ 情感与收获:感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对生命的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能力目标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
《绿色蝈蝈》的探究教学(邮编:518052 广东深圳荔香中学 萧明光 E-mail:xiao999829@sohu.com 正文2008字)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
《绿色蝈蝈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2、了解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教学重点: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 变换人称的好处。课 时:一节教学设想: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拓展。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平台。教学步骤:一.导入:看书中图片,观察蝈蝈,介绍它的外表特征。
《春》教案《春》教案 江苏 王安琪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8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2.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与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二、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分几个阶段叙说的?本文记叙了“我”被迫把送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9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重义轻财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出人物形象,明确是非。 2、难点:点拨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教学前的准备: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从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大胆质疑设疑。 教学过程(www.3edu.ne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 学习并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3.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勾通。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与父母交流思想。 教学设计 本文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可采用讨论以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6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快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7《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者:青岛十六中学 高美倩 年级:七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18课《绿色蝈蝈》 教材所在页:第87——91页一、 简介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