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能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教学步骤: 一、预习情况反馈 1.正确书写词语 逼狭 崎岖 阻抑 丛山叠岭 绝壁断崖 亦复如此2.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介绍,互相交流,共同认识:李大钊是党的创始人,与
《伤仲永》教学设计8伤仲永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
《黄河颂》教学设计6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
《黄河颂》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
《黄河颂》教学设计8黄 河 颂              光未然  一、 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答:激
《黄河颂》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初一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认知比较浅显,教师应设法使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来体会诗歌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感情朗读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
《黄河颂》教学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多媒教学教学目标: 1、语言智能发展目标(1)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3)能初步学会运用英特网和图书馆搜集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做初步的整理。2、音乐智能发展目标(1)通过倾听《黄河
《黄河颂》教学设计11课型:导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1.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教学难点:
《黄河颂》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1、 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
七年级下二单元学案与检测七年级下二单元学案与检测 第二单元 热爱脚下的这一片土地 1. 黄河颂 2. 最后一课 3.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4. 土地的誓言 5. 木兰诗 兴趣情境导引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吴晓林写的一篇文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指名朗诵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教案示例之一最后一课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重点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0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1最后一课 第七课、 最 后 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2最后一课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3最后一课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
《木兰诗》教学设计8木兰诗教学目的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
《木兰诗》教学设计9木兰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
《木兰诗》教学设计7木兰诗 教学目的: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
《木兰诗》教学设计10木兰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
《木兰诗》教学设计11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3教学设想:本次综合性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分组准备收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做好记录,观察学生在活动中协作意识、合作能力。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整个活动的能力培养在课前的一周的准备和组织。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4活动目的: 人文性目标:1、全面了解黄河,培养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2、关注黄河现状,强化环保意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工具性目标:1、积累关于黄河的诗词。2、口头表达目标:训练充满感情地演说。 书面表达目标:(1)灵活运用所搜集的资料,恰当取舍。(2)个性化表达。活动整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6《黄河,母亲河》综合学习课教学设计合肥42中 方立平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教学设想: 1、在课前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一个课时完成(可能需要60分
《邓稼先》教学设计411课《邓稼先》教学目标:1、 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3、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
页次:33/153 每页25 总数38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