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外国诗两首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想 象征是文学艺术的—种重要表现手法,本课中的《未选择的路》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可据此给学生讲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诗歌翻译在所有文学体裁的翻译中被公认是最难的,甚至有人认为:“诗是不可翻译的。”这是两首外国译诗,虽然我们没必要给学
外国诗两首教学过程(www.3edu.net):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 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
弗罗斯特的路弗罗斯特的路 柳宗宣 1912年,弗罗斯特38岁,这一年他在生活中作出了重要的选择:夫妇俩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一条路,找一个生活程度比较低、有利于写诗的环境。他们卖掉了祖父给他的农场,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来到了茫茫大海彼岸的英国。 这正如他在一首诗中写的:“黄色的树林里有两
《末选择的路》备课笔记《末选择的路》备课笔记刘萍 一、课文悟读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材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探究几个难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 (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
第14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第14课 《福楼拜家里的星期天》 教学目标一、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默读揣摩,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 二、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例如行文顺序、材料剪裁、人物配置等,都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发。 三、课文词语丰富,让学生注意积累。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
第15课《孙权劝学》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
《福搂拜家的星期天》教案莫泊桑教学目的1.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2.掌握肖像、动作、语言描写方法。3.揣摩比较不同人物的描写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常见的描写手段。2.难点: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方法描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预习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简陋(lou4) 讨厌(yan
《邓稼先》教学设计邓稼先 杨振宁教学目标:1、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3、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 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课时
《黄河颂》教案黄河颂刘雪飞 一、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
《最后一课》新课标教案《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设计:1.本课时为第三课时。2.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探究选材以及人物描写上该注意的问题。3.主要手段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4.教学总体思路是在前两课时对都德《最后一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读本上郑振铎同题小说的比较学习,巩固知识,并进一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拓展学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最后一课》教例评析作者: 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最后一课 都德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9、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3、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安要塞鼓》的教学设计让课堂焕发审美的光辉 谈谈《安要塞鼓》的教学设计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朱可君 “单元提示”透露了编者意图:让学生“看看作家们对文学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为让课堂焕发审美的光辉,
《安要塞鼓》教学设计2《安要塞鼓》教学设计 湖北公安县孱陵中学 刘芳 一、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二、课型设计 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简单了解作者情况。(印发资料)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
伤仲永 教学设计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 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
《黄河颂》教案《黄河颂》教案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注意节奏。过程与方法: :朗读训练 情感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重难疑点解决办法:重点:朗读、背诵 难点: 诗歌的思想内涵 疑点: 时代背景与诗歌主题课时安排 :两课时
《黄河颂》教案第6课 《黄河颂》教案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
《最后一课》教案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