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2 一、导入 导入一: 有关南极的视频导入 师:这是南极,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 生可能的回答:成功、失败,要求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感知内容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课前准备:: 1、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4 ○课型:阅读、研讨课 ○学生现状:八个班的学生中,一部分原来第一层次班的同学基础较好,可能对教师所授内容接受快一些,但其余同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困难。加上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多,对《鲁宾孙漂流记》这部作品,同样没有多大了解,因此,此课设计为中等程度。如学校有条件,可用电脑播放电影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结构。 3、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有个设想,想搞个有关野外探险的谈话录,今天,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对象。 我们随同一批动植物学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 教学设计 导入 在西方,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步骤: 一、描述画面 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 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
《真正的英雄》简案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设计围绕“英雄”的主题开展阅读教学。朗读、说话、写作等活动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过程始终兼顾演讲词的文体特征与活动主题的内涵,兼顾学法的 指导与学法的实践。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交代活动主题——认识英雄 2.活动布置: ①将学生分两组开展
《真正的英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2.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文精神。 。 (本文是篇演讲词,理清作者思路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第一步。故设置第一个教学目标。本文语言丰富,感情强烈,可以运用朗读教学。
《真正的英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4、培养困境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面前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
《真正的英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的事件,从而体会作者里根总统的情感线索。 2、领会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 3、理解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并正确看待这种精神。 二、导入: 同学们,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突然发生爆炸,舱内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
《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
《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2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与《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 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了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执著的探索精神; 3.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我认为办法之一就是不断地换换上课的花样(尤其是
《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地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导人,简介作品。 二、
《珍珠鸟》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现代散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一开卷,向读者走来的便是一位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的“我”,他为一对珍珠鸟营造了具有大自然气息的绿色环境,且细致入微地呵护着它们,双
《社戏》教案设计7 教学目标: 一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 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 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安排四教时。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
《社戏》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了解情节叙述的详略处理和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2.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3.虚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叙事的详略处理原则与方法。 2.景物描写。 3
《社戏》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社戏》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设疑导入。 1.解题:“社”,“礻”旁加“土”,
《社戏》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 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四 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 二
《社戏》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一 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二 成功的景物描写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导学生了解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 三 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教学设想: 一 以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为教学重点。 二 采取阅读、讨论、讲解、写作相
《社戏》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查字典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小组互动探究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二)作者简介,检查
《安要塞鼓》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