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6 wenzhoulmj wenzhoulinmiaoji@163.com 温州二十中学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5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
《最后一课》3 学习总结: ○1、阅读小说学习方法:先从情节入手,按无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内容。 ○2、再做细致的分析、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A心理活动B语言C动作D神态E肖像…… 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来体现他内心的巨大悲痛、愤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 服装描写:十分重视这最后一课。 2、
《最后一课》2 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方案一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
《伤仲永》2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
《伤仲永》(含A、B两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 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
《末选择的路》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
《未选择的路》2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
未选择的路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习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反复诵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未选择的路》导入,或可从多媒体场景——路导入。 (二)全班同学个别读、齐读,
《诗两首》2 陈景峰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教学设计: 诗歌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
《末选择的路》备课笔记 《末选择的路》备课笔记刘萍 一、课文悟读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全诗共4节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屠 谖指导思想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1 课 题:《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 型:新授课 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
《黄河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 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欣赏黄河
《黄河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
《黄河颂》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
《木兰诗》教学设计10 wenzhoulmj wenzhoulinmiaoji@163.com 温州二十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 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 培养探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
《木兰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
《木兰诗》教学设计8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