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相似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
第三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
第三册对称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三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2、让学生深刻体会对称思想的重要性,提高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一、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对称图形,并指出其是怎样的对称?(展示课件)二、探究规律:课前完成书本第6页:做一做、和
第三册正方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会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的认识”教学重点: 正方形的定义.教学难点: 正方形与矩形、菱形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双边合作 如:在教学时可播放转换动
菱形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
矩形 教学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
矩形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矩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二课时) 七、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由的定义和性质易得且,即“平行且相等”记为,反过来当时,四边形必为平行四边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判定定理4(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结合图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4,并能与性质定理、定义综合应用. 2.使学生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根据简单的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画图的依据是哪几个定理. (二)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学建议 1.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重点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 灵活运用判定定理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虽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小学学过,但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所以教师不要忽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学.平行四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第二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图1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学习了它的哪些性质? 2.已知:如图1, ,. 求证:. 3.什么叫做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它有什么性质? 【引入新课】 在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这一性质时,是通过连结一条对角线,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设计示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设计示例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难点:四边形的概念及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
相似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
正方形 课题: §4.6 正方形(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会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的认识”教学重点: 正方形的定义.教学难点: 正方形与矩形、菱形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双边合作 如: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能画出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性质。 3.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二、内容分析 1、对函数的研究,在初中阶段,只能是初步的。从方法上,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及初步应用.2.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及进一步变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难点是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录活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一、联想,提出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教学难点: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
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课题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定义、公式2.正多边形定义能力目标1.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2.发展学生的说理能力和简单的推理意识及能力德育目标培养用多边形美花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简单运用教学方法探索、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第六章 一次函数 4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2.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能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培养学
平均数 教学目标: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教学
提公因式法 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理解提公因式法并能熟练地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3.通过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