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的习惯.  
有理数的乘方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2.渗透转化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把记成,显示了乘方符
有理数的乘方 再做一组练习(出示投影3)  计算:(1),,;  (2),,;  (3),,.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换,互相纠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纵向观察(1)题和(2)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有什么区别?中底数是-3,而题中,底数是3.因此,.可见,以负数作为底数时,这个负数必加括号,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华师大版)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
方程的简单变形(华师大版.教案)1.方程的简单变形(广西大新县雷平中学 何勇新)教学目的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重点、难点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引入
解一元一次方程(华师大版.教案共4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广西大新县雷平中学 何勇新)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www.
6.3实践与探索(华师大版.教案4课时)6.3实践与探索广西大新县雷平中学 何勇新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www.3e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1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 湖北省枣阳市杨当镇一中 杜亚林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课 前 准 备 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点评: 以在国际象棋上放米粒的故事引课,学习之后又解决这个问题,使课程既丰富多彩,又妙趣横生,也产生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该案例中,教学过程的设计符
数轴教学设计 《数轴》教学设计 宝鸡市益门中学 任志强 年 级:七年级 科 目:数 学(七年级上册) 课 题:数 轴 课 时: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与温度计的对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会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乐东县冲坡中学 潘垂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生活中的数据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据”教学设计 赵慧琼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这一章知识之后而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更好地做数学。教材安排本次活动用意有三:一是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概率及统计等有关
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教学设计 汤晓丹 一、教材分析 在小学,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平均数等知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在本章的前半部分,学生又学习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等内容,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身高和度长有关系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案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杜开龙 设计思想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说课稿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说课说案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
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教学设计 汤晓丹 一、教材分析 在小学,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平均数等知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在本章的前半部分,学生又学习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等内容,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身高和度长有关系
零售与批发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零售与批发”教学设计 雷宗刚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科书第二章“数学活动”主要研究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它被安排在一元一次方程之后,用意有二: 1.加深学生对代数式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符号感; 2.通过学习,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教案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 ──全面调查举例教学设计 詹辉 一、教材分析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是教科书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节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它注重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数
数学活动“数数看,找规律”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数数看,找规律”教学设计 邓玉玲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2页活动3:数数看,找规律。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中起桥梁作用。教材在前面介绍了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后,安排了
从算式到方程(1) 从算式到方程(1)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麻桥中学 裴荣富 一、教材分析: 1.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方程描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方程与现实
抽样调查举例 抽样调查举例 ──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教学设计 代启梅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社会在向信息时代迈进,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从“课标”看,“统计与概率”领域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平行线的画法,引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公理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定理.  (2)重点、难点分析 :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
平行线的判定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平行线的性质: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设计方案(二)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
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在平行线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以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为基础,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某些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进而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不相交,来建立空间里平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点、难点分析  能认识空间里直线与直线、直
页次:5/35 每页25 总数86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