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相反数 一、学习目标1了解相反数的概念。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3根据a的相反数是-a,能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二、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找出表示+6和-6的点,看一看表示这两个数的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数本身有什么特点。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生:人人动用手画数轴,独
第一册线段射线直线 教学目标: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2、 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3、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
第一册镜子改变了什么 1.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例子,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过程和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欣赏的过程,抽象概括出镜内影像所体现的真实画面,并从中总结出确定画面的技巧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发现问题,解
第一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阅读教材P39页的有关内容,虽然新课程标准没有要,教材上也作为阅读教材,但由于其内容太重要了,因而必须把它作为一堂课来上。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能尽快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
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 二、内容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
第一册《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课型:分析研讨课教 学 设 计教 学 后 记课 题数 据 的 收 集(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数据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学会收集数据,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组织学生开
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第一册解方程 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2、理解移项的概念;3、学会移项。教学重点: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教学准备:1、投影仪、投影片。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上节课的想
第一册整式的加减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2、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教学分析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突破: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教学
第一册应用题 主备人:李镇 复备、使用者:刘永、郑建明本学期总第5课时本单元(课)第 5课时授课日期:课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正确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中存在的相等关系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关键重点:找出应用题中存在的相等关系难
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学 习目标: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重点: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2. 解决打折销
第一册展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1. 通过展开与折叠,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2. 学生通过动手动脚实验,发挥想象,开展讨论等方式,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3.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教学重点: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展开图;教学难点:按规定形状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教学过程
第一册分式 3.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1)<http://www.sunwu.net> 教学目标1.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的必要性.2. 比较熟练地掌握应用边角边公理时寻找非已知条件的方法和证明的分析法,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 初步掌握“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或直线的平行、
第一册《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评价与建议 一、总体设计思路:1、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认识基本几何体及点、线、面。2、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棱柱的基本性质。3、通过展开与折叠、切与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4、通过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相互转换的活动过程中,建立空间观念,发
第一册因式分解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因式分解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因其分解方法较多,题型变化较大,教学有一定难度。转化思想是数学的重要解题思想,对于灵活较大的题型进行因式分解,应用转化思想,有章可循,易于理解掌握,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法、应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对于结构
第一册你今年几岁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教学重点: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
第一册余角和补角 一、教学目标:⑴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⑵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⑶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
第一册生活中的数据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感受、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展示。教材从生活实际的需要出发,首先安排了有关对小数的感受和对小数进行表示的内容,为了从生活中的数据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以便对决策和预测作出帮助,教材又安排统计图的认识和不同统计表的选择等内容。
第一册梯形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性质中的运用;2、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
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之追及问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会分析相向而行的同时与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使学生加强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教学分析重点:利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难点:寻找相遇问
生活中的图形(一)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   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   1、引入:(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
绝对值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2.能力目标: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①通过向
第二册不等式 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运用.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 什么叫不等式?说出不等式的三
第二册篮球
第二册不等式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刘宏光 (宁夏银川第二中学) 作者简历 刘宏光 广东揭阳人,1956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机械系,1953年任太原机械制造厂数学力学教师,1986年被授予中学特级教师,1988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被评为宁夏银川市优秀班主任,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
页次:20/35 每页25 总数86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