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题】法国学者米歇尔·勒维在美国《社会主义和民主》杂志第14卷第1期(2000年春—夏季号)上发表文章《马克思的进步辩证法:封闭的或是开放的》,认为马克思有两种历史进步观,一种是目的论的、先定的和封闭的,一种是非目的论的、未定的和开放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 正 文 】
一、马克思的两种不同历史进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在这里,江泽民同志既否定了意识形态可以淡化的论调,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又否定了对各种意识形
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所谓“全球化”,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
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鲜活的生命之流汩汩滔滔,奔腾不息。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理论思考也必须不断地变更自己的对象和形式,一些理论的争论显得过时、琐屑或不必要,新的社会实践方式的出现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框架,采取新的视角,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正
民族的兴旺离不开思维的升华,政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成熟。
今日中华民族的振兴,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之际,回顾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深切感到,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理论的创新,
内容提要】马克思从经济这一独特视角考察信仰问题,揭示了信仰现象的经济根源和经济基础。他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方面来考察神话的起源和本质,认为神话是人在幻想中支配自然力;从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和神秘性上考察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宗教现象的社会经济根源;分析了基督教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认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
过去,我国理论界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时,比较注重国家的阶级属性,把揭示国家的阶级属性当作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髓,而忽视了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由于这一理论上的迷雾,致使我们不能从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入手解决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中的难题,从而阻滞了政治改革的进程。因此,认识国家与社会关系
一、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
马克思没有公开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恩格斯在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中第一次明确称巴黎公社为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致约·魏德曼的信中和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都说到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过渡时期,是过渡的政治工具。马克思同样认为公社是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这
全球化毫无疑问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想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就必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全球化进程。如何认识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决定我们怎样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
【内容提要】本文从对斯宾塞等人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评价入手,考察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过程,提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的构成内容中有两个前提性构成部分、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一个上层性构成部分,指出其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全面实践关系中构筑起来的,是一个具有自组织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机械决定论,也不是历史宿命论。恰恰相反,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决定论。它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统计”性质,在作用形式上具有“合力”性质,在实践过程中具有“趋向”性质。[1]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为了为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开辟
“技术”,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然而,什么是技术?学术界却是众说纷纭,其中,许多学者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生产工具和一切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物”,或者“技术是物质手段与方法的总和”。前苏联的一些学者,还将这些观点加在马克思头上。如前苏联的A.A库津在《马克思与技术问题》一文中说:“马克思认
我们已经跨入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回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犹如壮丽的日出,照耀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瞻望新世纪,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进步的发展趋势,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们党和人民的三大历史任务,要不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一场新的军事革命浪潮。信息战是这场新的军事革命的核心,数字化战场和数字化部队建设是实施信息战的前提。为此,美军已开始设计21世纪部队,并把重点放在研究信息战上。与此同时,美军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军事后勤领域,大力加强“信息化后勤”建设,使后勤保障和后勤管理出现了诸如“数字
防科技工业在国家经济体制转变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国防投入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按照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用有限经费完成调
从总体上看,整个科学技术可以分为国防(或军用)科学技术与民用(或普遍)科学技术。但由于80%的科技成果既可用于军用又可用于民用,因此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各国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国防科技在整个科技发展中往往超前于民用科技而处于先行发展的地位,并对民用科技的发展起着先导和
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华阴兵器试验中心”28年艰辛的创业历程,育人创业,成绩卓著。使该中心在国内兵器试验的许多领域里有着明显的专业技术和设备优势。

  在奇险峻秀的华山脚下,有一片神秘的黄土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折转东去,构成了为历代兵家所必争的战略要地。正是这片昔日充满了刀光剑影
内容提要 作者对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作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称作信息化战争。

 战争形态是战争的形式与状态。工业时代的战争形态是机械化战争,而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称作信息化战争。

  一.战争概念宽泛化

  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大量应用,使人
内容提要 文首先研究了信息战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再后研究了信息战的作战能力和技术,同时分析了16种信息战功能,提出了信息战技术主要是由以改进的常规电子战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和黑客形成的技术组成的观点,并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

  信息是战斗力,是战略资源。信息不仅是传统战争中军事力量的倍增器,更是一种武
内容提要 《信息对抗》指令是美国防部迄今最重要的信息战文件。该文件颂布后,曾引起我国信息战研究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涉密,有关该指令的公开报道很少。鉴于上述情况,本文介绍了该指令颁布的背景和部分内容,进而探讨了该指令对美国信息战发展的影响及其公布后美国信息战能力发展的动向,最后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的基本经验和做法,重点探讨政府如何充当武器装备采办的精明买主问题,从建立集中统一管理机构、实行全寿命管理、加强军品采办法制建设、提高采办人员素质、以及军品合同管理和成本监督、军品科研、试验、鉴定和验收管理等方面作了系统剖析,总结出各国武器装备
国防关键技术是军事领域的前沿技术。它不仅是当前武器装备的主要技术支撑和牵动力,而且是未来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国防关键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持武器装备质量优势,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制订本国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加快国防关键技术的发展,而选择好关键技术又是发展
摘要:二十年来,我国国防科研管理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对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够适应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总要求。

一、环境变化需要对国防科研管理进行深刻的改革

指令性计划曾经是国防科研管理成功的运行体制,可是,今天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这是因为,一
防务装备市场中的竞争贯穿于装备的定货、生产加工到交货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竞争的规模范围与深度影响,主要取决于防务装备采购制度,特别是装备采购合同的竞争性。因此,本文所讲防务装备市场的竞争问题,实质上是谈军事装备采购的竞争性。

一、防务装备竞争性采购产生的原因

从武器装备的获得过程来看
页次:8/31 每页25 总数76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