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合计面积达646.9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64.3%。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富强繁荣与富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对少

摘要:
中国已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新的世纪里充满着竞争和挑战。能否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那么,中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状况如何?我们国家又应如何提高人口素质,使其适应新时期的

一、1946—1974年间的迁入人口

由于1974年11月后,香港政府可以将在边界与新界被捕的人遣送回中国,所以1974年前后对香港人口迁入影响较大,故单独将1946—1974年间的迁入人口列为一小节研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从内地逃难到香港的人口返回家乡,一度使香港人口降至60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早在几百年前,中国著名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汪士铎等人便根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状,从不同角度上探讨了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著名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相对来说,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关注集中于自上而下的推行,忽视了因为村庄本身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村民自治实践状况的不平衡性。本文讨论了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的决定性影响,讨论了村庄规模、村庄社会关联、村庄精英等

[内容提要] 直接公开的村民选举制度的导入,使农村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从以党的一元化领导为特征的一元权力结构向村委会与党支部并列的二元权力结构转型。农村权力结构的制度化调整的目标,就是在促进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同时,完善村党支部的领导机制;其基本途径就是通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湖北荆门市近20个村的村委会选举观察的理论总结。文章认为,引起学术界和政策部门广泛关注的村委会选举,不仅决定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状况,而且决定于村庄本身的状况。特别是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村庄非体制精英、作为体制精英的村组干部与非体制精英的关系等,构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派性、村委会选举与村集体经济状况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当前农村,正是村集体较多的资源,为派性提供了形成的基础,村委会选举则为派性斗争提供了恰当的途径,而派性斗争则为村委会选举和村集体经济资源的再分配提供了特殊的组织方式。本文还讨论了派性与半熟人社
一、村民自治的困扰

村治,即乡村治理。村民自治是新时期村治的一种有益探索,但是遭遇重重困扰。首先,作为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从理论和法律上讲,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下而上选举产生的,其经费也来自村民,循此毋庸置疑的合法性逻辑,自当对下负责,其主要任务在于办理社区公

内容提要:本文详细叙述了J市1980年代以来农民负担的发展及其状况,认为农民负担屡减不轻,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包括乡村组织积极行政的期待有关。当地方政府包括乡村组织被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时,技术性的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必然会被对策消解,农民负担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治理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效能的村庄基础十分重要。从理论上讲,在社会关联度低的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效能较低,而在社会关联度高的村庄,传统制度也可能具有较高的效能。村民自治制度是一种能够创造出村庄秩序巨大可能性的良好制度,但若不注意到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的正式施行,全国范围的村级民主化呈强势扩张,以村委会民主选举为基础的民主话语开始占据中心地位。在村民自治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民主制度的引入与利益关系的主导,将构成未来农村治理的双重风景线。从某种意义上讲,村

开宗明义,针对当前出现的对村民自治的疑虑[1],笔者试图在本文中指出,在国家已经过十年试行而正式颁布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现在,最为重要的争论不再应该集中于是否实行村民自治这一政策判断上(当然,这并非是说不能再就此一政策发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而应集中注意在村民

内容提要: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甚至负增长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很多,只有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上才能找到根源。这种根源既有政府失灵,其表现是城乡治理两极化、财税体制集中化、行政指导指令化、管理目标自利化、乡镇政府农场化;也有市场失灵,其表现是农民

20年来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演进,始终不渝地遵循着一个鲜明的价值主题:保障与扩大选民权利,推进选举的民主化。在这一价值理念的导向下,村委会选举制度既对其他可借鉴的制度资源有所继承[10],又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目前我国民主程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运用理性选择制度学派的观点分析了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被引入中国农村之后村干部的行为所发生的变化。作者认为,竞争性的选举使得决定村干部去留的权力由原来的乡镇干部转到村民手里,当选的村干部为了在换届选举时连任,在上任后都要致力于为村民做一些实事。由于受农

[内容摘要]

村治是各权力主体在村庄内部交互作用的过程。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分化,各种民间组织重新兴起,并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成为村治中的重要力量。民间组织对村治的参与,一方面提升着村庄治理的民主化程度,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村级组织权威的衰落,给乡村社会带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2年是广州市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年,广州市委、市政府要求换届选举工作1月启动、8月结束。为了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保证村委会换届选举依法有序开展,由广州民政局牵头,联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组织了“广州市农村基

内容提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日益深入与近20年村落社区自治权的迅速成长造成了村庄场域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国家—村庄精英—普通村民的三重权力互动构架。其中国家权力通过宏观制度的导入和乡政权力发挥对村庄的控制和渗透;村庄精英在村落场域的三重权力结构中,居于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当下的中国,究竟是个市场失灵问题,还是前市场问题?从双重垄断的市场结构到三层缺陷的集体产权,本文试图给出一个分析框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经济背景。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不能给出“正确的价格信号”。普遍残缺不全的产权,难

三农问题已经注定要成为中国的历史性议题。这个让国家总理天天头痛的难题,已经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三农问题是与会者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而与此同时,新浪网与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联合举行的“你认为最需要关注的是哪个群体”的在线调查中,三农问题竟占到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以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可以提高农村资源动员能力,监督村组干部不良行为,抑制乡镇达标升级冲动和过度提取欲望,提供村民制度化参与渠道,形成村庄社会共同体以构造对少数行为不良者的监督能力,从而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关键词:村民自治 社会稳定

 [摘要:我国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这些调整和创新对中国农村的进步、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农产品供给走出短缺局面,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农村制度环境的变化,市场体制逐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由资源约束转向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城乡关系、工

 内容提要:村民自治进程中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关系(乡村关系)存在着“偏离”成文法律规范的现象,这种偏离严重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作者分析了乡村关系偏离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将村委会与乡镇人大衔接起来;改革乡镇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制定制

20余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问题,一并结转到了新的世纪;而1999年的农村经济大帐总体上显得平淡无奇,这也算是给全国经济的“平稳过渡”作出了贡献。尽管许多农村经济与社会的深层矛盾逐步走向表面化,但总体上还应该是属于“通过经济发展可以解决的前进中的问题”。不过,比这些
页次:17/31 每页25 总数76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