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一)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一)(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总理衙门的建立及其作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洋务运动的原因、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总理衙门是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而建立的,是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
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 教案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 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美日对台湾的侵略。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中法战争。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是由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参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参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二、思想教育目标: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教学目标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
戊戌变法 教案(二)戊戌变法 教案(二)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教学重点: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历史
戊戌变法 教案(一)戊戌变法 教案(一)教学目标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
义和团运动 教案义和团运动 教案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教案(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教案(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孙中山如何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和他的早期革命活动,他早期的革命活动对以后革命运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后教材介绍章炳磷等人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对革命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和鼓舞力量。教材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教案(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教案(一)(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1.兴中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意义)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心、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和思想主张)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华兴会、光复会及领导人)4.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成立目的、时间、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伟大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2.能力方面:(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 教案之二第27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 教案之二——自然科学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的创立;英国科学家牛顿及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及电磁感应原理的发展;原于-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律;英国科学家达尔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教案之一第27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教案之一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的创立;牛顿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法拉第及电磁感应原理;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表;达尔文及其生物进化论学说;巴斯德及微生物学的创立;居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工人运动掀起新高潮 教案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工人运动掀起新高潮 教案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教学难点: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必须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课堂演示型课件
第29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一第29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一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的社会生活。  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各大洲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阅读、比较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  通过近代社会
第29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二第29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二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缓慢变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重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战况和胜利,;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教学难点:对北伐战争概况的整体性把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
第一册第3单元 小结第一册第3单元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和连年战乱,使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因此,本单元的考
第一册第2单元 小结第一册第2单元 小结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历史学科检测中,对秦汉时期历史的考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都有题目出现,内容小到如“秦长城起止点”的填空题,大到如“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的列举题,所以在本单元复
第一册第1单元 小结第一册第1单元 小结本单元包括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三个阶段的历史。本单元内容虽多,但在检测时,一般只出选择题或填空题,在此单元出大题并不多。考查只侧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在政治史、经济史内容上所占比重较大。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应将下列内容作为热点: 1.远古时期原始
第28 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二) 教案之一第28 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二) 教案之一——文学艺术的发展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17、18世纪文学家及代表作;近代绘画;近代音乐家及作品;近代建筑。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外国建筑艺术、绘画和音乐作品的理解
第28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二) 教案之二第28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二) 教案之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7世纪法国文学,18世纪英国文学、德意志文学,19世纪法国文学、英国文学、俄国文学、印度文学、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近代的绘画和音乐中的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近代世界的代表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教案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教案教学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五卅运动。教学难点: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是难点。[导入新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导入新课京汉铁路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第25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对建安诗人和诗歌、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材分析   第1课与第2课实际上讲述了一个问题,即清朝前期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进行的斗争。本课则是侧重在:1.清朝前期统治者进行平定叛乱的斗争,反对内部分裂势力以巩固统一。这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材分析   第1课与第2课实际上讲述了一个问题,即清朝前期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进行的斗争。本课则是侧重在:1.清朝前期统治者进行平定叛乱的斗争,反对内部分裂势力以巩固统一。这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
页次:8/11 每页25 总数26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