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美同情与爱心培养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是善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就社会来说,爱,是维系社会的心灵纽带。理想的合理的社会,应是充满爱心的社会。   古今中外,大学者无不视爱为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
   把美育仅仅当作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施行,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下面谈谈笔者的浅见。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的明确了,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意义重大。为什么美育应该受到如此重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运用、市场经济的形成及各种新事物的涌现,我们的现代汉语也丰富了无数的词语。如:大锅饭、责任制、知识经济、知识产权、克隆、纳米、网络族、网语、菜单、白领、蓝领等等。我们分析这些语词的产生条件及其它本身的内部规律,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认识、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 “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辞格。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曾这样来描绘月下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第一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第二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
  一、 课前准备具目标意识: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不光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组合图形”时,可让学生自制七巧板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
  从内容而言,最早是不刊之论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之类传统的儒家经典,后来,左边演变成了“孝”字,内容就完全变成了“忠孝”。《新编说文解字》:“从老省,从子。像‘字’用头承老人形。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从方法而言,是强制灌输,即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也要接受。
为训练学生的文采,我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到钟荣赞张协的诗:“词采葱倩,又巧构形似之言,音韵铿锵”。再到唐滔《作家要铸炼语言》中专门指出“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却可以通过贫乏而苍白的语言来表达。”继而到考试中一类卷的要求是中心突出正确,内容具体丰富,层次清
  一、单项材料  1、查原因  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示例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文学理论不是杂多观点的偶然堆积,而是系列观念的有机组合。在这种组合中,总有几块基石存在,整个理论体系便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文学本质便是这样的基石之一。对文学
如果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反思的话就不难发现,在课题面临的种种问题当中,如何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而这种结合的关键似乎又更明显、更集中地体现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运用上。因为课件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如何去设计与运用它
《红字》中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一伙人与代表社会人利益的一伙人之间的冲突;然后是每个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   一、作品中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主要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及其女儿珀尔,而代表社会人利益的是两个情敌丁梅斯德与齐林窝斯  霍
关键词:王蒙 小说 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学史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小说的意义在于它的意向———文化精神。王蒙小说所表现的文化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熟悉!它再现了一个存在过的历史形态,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生活意蕴和社会人性内容。如果说刘心武的《班主任》呼唤“救救孩子”,那
“美育”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实作为美育的教育思想和实施,早就存在于古代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之中。而在我国的历史尤长。早在二千
   【美育与德育】 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性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方针中讲的“德智体”是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素质而言。应当指出,“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是紧密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德智体几方面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进行
  知美,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审美基本知识。  1.美学基本理论 美学基本理论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的整体分析和概括,展示了美的世界的全部内容。通过系统学习,能够使学生懂得美的原则和各类审美范畴,懂得美的存在形态以及人类审美活动的过程,懂得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树立正
  “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内核。”关教授首先用四句话概括了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就会出危险品。关教授认为,现在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困惑是“知行脱节”,家长们老是抱怨,他们一直把正确的观念和行为
   美学创新的文化学阐释 聂振斌  中国现代美学是在西方美学思想影响下产生、发展的。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它是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产物。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既是中国现代美学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中国现代美学的特征及其
一、 读中感受自然美我国地大物博,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要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小语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中,当朗读到:“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
关键词语:    审美教育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像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音乐教育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发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发掘文中的语言美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杨朔的《荔枝蜜》、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
  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后者难察。但略举几例,便可皆能识之。  首先,前者。西方一切学说之母胎始于哲学,而对哲学的定义就是爱智慧的学问。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水、火、气?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开始了。亚里士多德逻辑,欧几里德几何,乃为重智之产物。阿基米德科学试
页次:34/68 每页25 总数168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