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教案二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教案二(下载: )
盐类水解[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设计:【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盐类水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了解盐类水解的利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透过现象,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掌握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
电离平衡--电离平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
电离平衡--电解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离平衡常数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离平衡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探究电离平衡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设置“讨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
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硝酸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使学生了解硝酸的用途。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硝酸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王水可溶解铂、金等)。情感目标: 通过硝酸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
氨 铵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
氮和磷 知识目标: 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磷的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跟氢气、氧气的反应)。情感目标: 通过氮族元素有关量变引起质变,以及氮气性质的相对稳定性等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并通过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等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能力目标: 培
氮和磷 知识目标: 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磷的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跟氢气、氧气的反应)。情感目标: 通过氮族元素有关量变引起质变,以及氮气性质的相对稳定性等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并通过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等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能力目标:
氨 铵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 本
硝酸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使学生了解硝酸的用途。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硝酸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王水可溶解铂、金等)。情感目标: 通过硝酸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
第二节 二氧化硫 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想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想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
钠碱金属
§6.1 钠【教学目标】1.知道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3.知道烧碱的工业制法和电解的概念。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重点】:钠的物理性质和有关的化学性质。【难点】:通过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推测钠的性质。
§6.1 钠【教学目标】1.知道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3.知道烧碱的工业制法和电解的概念。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重点】:钠的物理性质和有关的化学性质。【难点】:通过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推测钠的性质。
高中化学教案 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 电解和电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电解的原理,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正确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能力培养:通过看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电解的原理,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正确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能力培养:通过看书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的知识。2.结合典型的例题和练习,掌握pH的计算方法及电离平衡知识、水解平衡知识的应用。●教学重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的移动2.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3
●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的知识。2.结合典型的例题和练习,掌握pH的计算方法及电离平衡知识、水解平衡知识的应用。●教学重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的移动2.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3
1-2-2 氨、铵盐(第二课时)
1-2-2 氨、铵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2)掌握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鉴别方法。(3)理解氨和铵的异同。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气的实验制法学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2)通过氨、铵盐性质的综合运用,提高推理能力。(
1-2-2 氨、铵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2)掌握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鉴别方法。(3)理解氨和铵的异同。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气的实验制法学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2)通过氨、铵盐性质的综合运用,提高推理能力。(
1-2-1 氨、铵盐(第一课时)
1-2-1 氨、铵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
1-2-1 氨、铵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
乙醚的生成
目的:用乙醇和浓硫酸加热制取乙醚。用品:蒸馏烧瓶、双孔塞子、温度计、分液漏斗、橡皮管、玻璃管、冷凝管、接管(带侧管)、锥形瓶、玻璃水槽、油浴、量筒、试管、试管夹、烧杯、玻璃棒。冰、石蜡油、酒精(95%)、浓硫酸。原理:将乙醇和浓硫酸共热,把温度控制在140~150℃之间,就生成
目的:用乙醇和浓硫酸加热制取乙醚。用品:蒸馏烧瓶、双孔塞子、温度计、分液漏斗、橡皮管、玻璃管、冷凝管、接管(带侧管)、锥形瓶、玻璃水槽、油浴、量筒、试管、试管夹、烧杯、玻璃棒。冰、石蜡油、酒精(95%)、浓硫酸。原理:将乙醇和浓硫酸共热,把温度控制在140~150℃之间,就生成
《常见的碱》设计思路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定位碱是学习了酸后又一类重要化合物。《常见的碱碱的通性》一节共四部分(分两课时),它是从常见的物质入手,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原则安排的。学好常见的碱对总结碱的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学科中,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本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