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2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
化学反应速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
盐类水解[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设计:【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
盐类水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了解盐类水解的利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透过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
钠的化合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建议教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
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
接触法制硫酸 【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氮和磷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2)通过
烃 第四章 烃  §4—1 有机物 (1节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 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 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教学方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四章 第四节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 学习目标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二、 知识重点、难点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
单 糖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和重要化学性质。能力培养:通过葡萄糖分子组成与结构的推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探讨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科学思想:通过葡萄糖化学性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辨证关系。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实验研究的严谨学风。科学方法:从普遍存在的事实出发,从事
硝酸 物理性质: 1. 纯硝酸是无色油状液体, 开盖时有烟雾, 挥发性酸. 2. M.p. -42℃, b.p. 83℃. 密度: 1.5 g/cm3, 与水任意比互溶. 3. 常见硝酸a%= 63%-69.2% c= 14-16mol/L. 呈棕色(分析原因) 发烟硝酸. 化学性质: 1. 强腐蚀性: 能严重损伤金属、橡胶和肌肤, 因此不得用胶塞试剂瓶盛放硝酸. 2. 不稳定
二氧化硫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实验,与生活、环境联系广泛,学生学习兴趣高。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二氧化硫的性质,二是环境问题。在讲述二氧化硫的性质时,主要突出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主线:,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其危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了解
硫酸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浓硫酸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反应解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三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三部分,主要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讨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原教材穿插在第一章"卤素"中学习,新旧教材这部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比起原教材来,新教材有三个特色: 1、结构合理:新教材从研究
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
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
绪言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习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
钠 一、 说教材1、 本章(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地位: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碱金属一章里所包含的化学反应类型较卤素的更全一些,对于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和放热反应等知识内容,在碱金属一章中应用得也多一些,体现得也更直观一
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页次:9/12 每页25 总数28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