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3.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
等效平衡教案 第 二 节化学平衡状态(二课时)[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等效平衡[教学重点] 判断等效平衡方法[教学过程]思考: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 ?(1)逆:可逆反应。(2)动:动态平衡。(3)等:v(正)= v(逆) ≠0(4)定: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5)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平衡发生移动。(6)同:不同途径可以达到相同的化学平衡 状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jr/Index.html>教案(二) 重点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
钠的化合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
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离子反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二 课题 第一节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 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
气体摩尔体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特别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
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特别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有关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的教学,培
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能力目标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二、三课时]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二课时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能力目标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
有关电解质概念辨析 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化学上把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凡是在此条件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都称为非电解质。在这里应注意两个“状态”是指水溶液和熔融态,熔融态是指物质高温时的纯液态;“或”是指电解质在两个状态中只要有一个状态下导电即可,不一定两个状态都必须能导电。
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常见的强电解质: 强酸: HCl、HBr、HI、H2SO4、HNO3、HClO3、HClO4等。NaOH、KOH、Ba(OH)2、Ca(OH)2等。NaCl、(NH4)2SO4、Fe(NO3)3、BaSO4等。HF、HClO、H2S、H2SO3、H3PO4、H2CO3、 弱碱: 少数盐: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 注意: ①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与其溶解性无关。 某些
怎样判断电解质的强弱 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此定义可以分解为三要素:①熔化或者溶解。②能导电。③化合物。但在判断电解质的强弱时,没有明确指出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哪些是强电解质,哪些是弱电解质。究竟强弱电解质有哪些判断依据呢? 一般来讲强弱电解质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判断:①电离
突破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若干问题 1.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元素间发生电子转移,其外部表现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改变来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必然有电
影响物质氧化还原性的几种主要因素 1. 浓度对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影响 一般说来,溶液浓度越高,溶质的氧化、还原性就越强。制氯气反应中,若盐酸浓度过低则反应不能进行,再如与浓度较大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度较小时发生复分解反应:。另外,氧化剂、还原剂浓度不同会使氧化还原产物有所不同,如稀硝酸还原产物一般是NO
离子反应总结与复习 一、知识概述 (一)、内容及目的 1、离子反应的本质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与前后的衔接关系 本节是在初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高中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上展开,从离子反应的本质出发,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可使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小,课
人类进步的关键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发展史,认识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2.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及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识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方法。 [重点难点聚焦] 1.化学发展简史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烤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
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例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烧碱溶液:NH4++OH-=NH3↑+H2O B、过量CO2气体通入石灰水中:CO2+OH-=HCO3- C、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SO42-=BaSO4↓ D、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Ba2++OH-+HCO3-=BaCO3↓+H2O 解析: (A) NH4HCO3
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简称SIM)是1982年德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的。SIM具有原子级的分辨率,可直接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SIM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的隧道效应。将原子线度(nm级,即10—9m)的极细针尖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针尖与样品
化学教案-第四章 烃第四章 烃  §4—1 有机物 (1节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 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 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化学教案-氮和磷1-1-1 氮和磷(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
页次:3/12 每页25 总数28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