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掏耳朵有损身体健康

疾病知识  2009-03-06 07:56:57  文章出处: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清洁,很注意给孩子洗澡、换衣服,这是一种很好的卫生习惯。除此之外,有些家长还有经常给孩子挖耳屎的习惯。他们认为,耳屎是耳内的废物,垃圾,要及时清除才对。但医生却不这样看,而且往往劝大家不要常掏耳朵,尤其不要给孩子掏耳朵。这是为什么呢?   耳屎,医学上称为“
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或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 —— 巴甫洛夫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清洁,很注意给孩子洗澡、换衣服,这是一种很好的卫生习惯。除此之外,有些家长还有经常给孩子挖耳屎的习惯。他们认为,耳屎是耳内的废物,垃圾,要及时清除才对。但医生却不这样看,而且往往劝大家不要常掏耳朵,尤其不要给孩子掏耳朵。这是为什么呢?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粘液状物质,它可粘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局部皮肤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等等,因而我们看到的耳屎不单纯是耵聍腺的分泌物。耵聍对人的耳朵有一定保护作用。它可以覆盖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防止皮肤干裂和粘附灰尘,预防感染,而且在万一耳道进水时,有防止水进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因其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经常掏耳朵对健康有害处,表现在:

  1.经常掏耳朵,尤其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细菌便进入伤口引起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掏耳朵时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家长若是经常给孩子掏耳朵,孩于很可能也模仿家长的行为,自己拿小棍或挖耳勺放进外耳道搔扒,危险极大。鼓膜刺破后,可以发生感染,如果转化为化脓性中耳炎会导致听力障碍;掏耳朵时伤及内耳听系统,可以出现耳聋。

  上述情况已足见掏耳朵的危害,应引起家长重视。对耳屎多且坚硬、无法自行排出的,或者小儿误将碎纸团、小石子等放入耳内造成外耳道异物者,要及时到医院去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另外,有的人耳内耵聍腺分泌旺盛,外耳道上皮脱落较慢,因此常常不表现为块状耵聍,被称为“湿性耵聍’,俗称“油耳底子”。在一般情况下是生理性的,属正常,但如果伴有异味,则可能是耵聍腺细菌感染。湿性耵聍如有流出,可用干净的药棉擦拭,也应注意不要深入外耳道。

推荐健康名言:
  • 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培根

  •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 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约翰·格雷

  • 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斯宾塞

  • 身体既是心智的基础,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斯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