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疾病知识  2009-03-06 04:20:51  文章出处:
  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或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 —— 巴甫洛夫
  

  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工作者和精神治疗医生。 教师的工作就是研究学生个性规律,按其独特的规律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良好的个性人格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可替代的 “ 阳光 ”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 。

  然而,当前教师队伍的心里健康状况又如何呢?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吧:据上海市 “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 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查出率达 48 %,其中 12 %有明显的心理症状, 2 %程度较为严重。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 168 所城乡中小学的 2292 名教师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表明, 有 51.23% 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 32.18% 的教师属于 “ 轻度心理障碍 ” , 16.56% 的教师属于 “ 中度心理障碍 ” , 2.49% 的教师已构成 “ 心理疾病 ” 。 北京市对 500 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 60% 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 70% 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杭州市教科所对本市区 30 所学校的近 2000 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 13% 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76% 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我国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見一斑,在教育这片圣洁的园地里,屡屡发生严重体罚学生的“恶魔教师”事件,也足以证明教师心理不健康后果严重。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有強迫学互生打耳光的,有动手往学生脸上刺字的,甚至有剪断幼儿手指的 …… 如:武汉一个 7 岁的孩子只因与同学嬉闹玩耍时说了句脏话,竟被 班主任 老师罚吃屎;河南省汝阳县一小学生张某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被老师随手掷来的小竹棍刺中左眼球,经鉴定为七级伤残;辽宁省昌图县学生梁某因作业字迹稍微潦草被老师打成骨折。更有 河北省曲周县侯村镇东高固小学教师刘丽娜,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竟然强迫她所教的 42 名五年级的学生伸出手来,用削笔刀的刀锋将学生的掌心划伤流血,学生被划得疼痛难忍,哭了起来,老师就一脸怒相制止道:“不许哭!”有的学生迟迟不肯伸出手来,老师就威胁:“不伸手就直接在脸上划!”学生们只好一一伸出手来。划到倒数第二排的一个男学生时,该学生大小便失禁,被吓得晕了过去。这个男生的好朋友、另一名男生挺身而出,说:“划我吧,我替他!”结果老师就在这个勇敢的孩子手上深深地划了一刀。被吓晕的学生得以幸免,他是全班42名学生中惟一一个没被划伤的孩子 …… 以上事例足以说明:教师因心理困扰而虐待学生已不是个别现象, 近年来教师殴打、甚至打残打死学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据有关专家分析,除了教师的师德差等因素外,更有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的因素在作难,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最显著的表现是,难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他们大多不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更不会根据这些特点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甚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性格、特长差异,使用过激语言,冷淡对待成绩落后的学生,致使学生心理受到伤害。教师的不健康心理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害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消极、暴躁、紧张的心理倾向会被学生仿效,最终潜移默化地演变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轻者表现为无故迁怒、恶语谩骂、以罚代教等等,严重者则发生虐打学生致残致死的极端行为。

  那么,究竟那些因素容易使教师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产生心理问题呢?我粗浅的把它归纳为: 教师心理问题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若教师无法对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压力有效应对,就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 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现象的发生。在当前巨变的社会和教育改革的环境下,家长和社会比以前任何时候对学校尤其是对教师的期望都高,要求过多,因此赋予教师很多的角色,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当前环境下,社会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1 )要根据一定社会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特点培养人才,他便担负起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的角色。( 2 )要在教书育人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针对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因材施教,他又要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 )还要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他需要担当起父母、朋友或管理者的不同角色与学生进行全身心的接触。( 4 )从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当前和未来需要的实用人才,希望教师能成为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等等。

  教师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是以上诸多之类的社会、家长寄予教师过高的期望,赋予教师太多的角色,以至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从而引起了心理问题。

  首先是社会、家长对教师角色互为矛盾的要求造成的冲突。

 一方面在考试评价制度、课程、中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革的今天,家长对高分的迫切期望和社会对高升学率、高学历的要求,以及对教育投入和教学资源的不足,迫使教师不敢过多考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以最高效方法,将最标准答案最直接向学生灌输,以提高课堂效率,获取应试高分。另一方面,社会也清楚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主要是靠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动力,他们又抨击应试教育,要求实施以发展创造力和个性的素质教育。因此,中小学教师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腹背受敌,尴尬不堪。《中国教育报》( 2002 年 1 月 24 日 )《减负咋就成了一个差班》一文道出当前绝大多数教师的无奈与难堪。这种心理冲突,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其次,教师自身利益与教师的角色责任造成的冲突。

  教师是现代社会的一员,他和别人一样,有体验成功和成就的需要。然而,教师角色却要求与特定的学生维持一种持久(一学年或一届的时间,而且很慢很难出成果)的关系,这样就必须使教师较持久地投身于一种特定的情景。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总想去找一个工作条件、福利条件更好的学校执教。希望自己经济上丰裕,并且社会名望和自尊得到保障。在这种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选择的冲突中,育人者和个人事业成功者的角色冲突,必然使部分教师惶惶不安,对自身工作不满,直到对教育工作产生厌倦、轻视的心理。

  再次,教师偏低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造成的角色冲突。

  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而且还是心理工作者、学者、专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教师这个角色确实是不好当的,尤其社会上还存在对教育事业的不理解和对教师的偏见,教师经济待遇和职业地位偏低,使教师心理感到不平衡,发牢骚,逐渐失去对教师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还有教师角色定势的冲突,以及教师角色的弥散性造成的冲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知识的权威者和传授者。但事实上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师再也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更快、更多。教师有时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教师权威受到挑战,教师心理受到冲击。教师们强调的诚信、真实、宽容和遵纪守法,往往被学生以大量的欺诈性的商业广告和某些靠违法、狡诈而发达的成名商人的事实驳得体无完肤,以至教师对如何扮演社会道德的实践者和人类文明的建设者产生了心理困惑。再有,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广泛的责任里,很难甚至无法证明取得什么成就。许多成果的“无形性”,使教师或多或少模糊感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似乎永远做不完,永远看不到尽头,从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甚至对教师职业失去兴趣和信心,精神不振、不求上进。又因为 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如此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便会导致教师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神经质、抑郁症和失眠等等时有发生。据报载,青岛市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贯对学生呵护有加,颇受学生、家长的爱戴,然而有一天却因一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捣乱而勃然大怒,不能自已,对该学生连拉带扯,最后竟抓住学生的手在墙上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多年累积下来的“ 心理疲惫素 ” 并发所致。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条规律: 控制不住是控制太多太过分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 “ 好老师成恶人 ” 的悲剧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只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而忽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教师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及自我调控心理平衡能力的不足,使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出现偏差。心理学家认为:人們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对教师而言,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均可使他們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再者,心理问题就如同常见病 “ 感冒 ” 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因为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现实问题。如果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会以 “ 零存整取 ” 的形式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

  鉴于教师队伍目前反应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和寻求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方法与对策。我提出如下一些不一定正确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

  ( 1 ) 社会和家长要为教师“减负”。 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艰巨性,特殊性,不要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全都压在教师身上。对教师的要求应该合情合理,使教师力所能及,不要赋予教师太多的角色和过高的期望,避免教师产生角色冲突,引起心理问题。

  ( 2 ) 学校及教育系统要为教师“减负”。 对于 处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尴尬不堪的教师们,学校和教育部门是否可废除 使教师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的 以“ 学生考分和升学率”来考核教师的一系列评定标准,切实制定新的工作量、工作质量考核标准,以减轻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

  ( 3 ) 学校和社会 尽量地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成长的环境。 在赞美教师是春蚕是蜡烛,强调教师的奉献和责任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求得,要懂得关爱教师。学校、社会、家长要对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激励,创造条件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不违背教育法律和教学规律下,让教师施展才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 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让教师在物质上有满足感,精神上又能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真正做到安教乐教, 以消除教师对教育工作产生厌倦、轻视的心理。

  ( 4 ) 给教师设计、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要抓好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要像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一样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机构, 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 5 ) 用心理学的专门方法对教师进行良好的心理训练。 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通过训练形成的。广大教师虽然懂得一些有关教师心理的知识,但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大多没有将这些心理素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品质。要采用心理学的特殊方法训练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帮助和指导教师开展心理训练,弥补教师原有的个性心理缺陷,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

  ( 6 ) 让教师学会合理的宣泄 。 其实教师体罚学生,并不是说这位教师就是虐待狂,而是他在本来已经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又受到了刺激,这必然会使他因烦躁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让教师学会合理的宣泄,倾吐出心中的 不快、压抑和焦虑, 委屈和痛苦, 减轻长期以来不堪负荷的身心压力, 避免教师将恶劣的情绪带到课堂中,迁怒到学生身上、拿学生出气,从根本性杜绝 教师因心理问题带来的一系列体罚、虐待、殴打学生的恶性事件的发生,更好的担当起新时期祖国和人民赋予自己重大而艰巨的育人使命。

  教师队伍的心里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刻不容缓,不但需要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更需要我们积极行动付与实施。只有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我们才会拥有一支具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情操高尚的教师队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的人梯精神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一支身心健康、蓬勃向上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肩负起社会、家长赋予教师的诸多角色和极高的期望,圆满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推荐健康名言:
  • 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培根

  •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 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约翰·格雷

  • 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斯宾塞

  • 身体既是心智的基础,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斯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