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后,儿科消化道疾病明显增多。尤以腹泻、厌食、积滞等最为多见。专家认为,诸多疾病和不良饮食习惯均能引发小儿食欲不振,所以先查明原因。当下“暑热夹湿”,在饮食调理上,不妨用些芳香健脾的药材给孩子煲粥食用,这样不仅促进消化吸收,还能开胃消食。
婴儿“暑热夹湿”致厌食
感冒、腹泻、积滞这些疾病都会让小儿的食欲下降。“不同年龄的孩子,食欲不振的原因有所不同,”专家说,“3岁以下的婴幼儿胃口不好,与炎热天气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高温环境下,不仅胃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也降低,影响了肠胃的消化功能,再加上‘暑热夹湿’,婴幼儿‘脾常不足’,自然消化吸收不好。”
在饮食上,婴幼儿不像成人那么丰富,除了奶粉之外,就是粥、面、米糊,因此家长要在婴幼儿的食品烹调上多下功夫。如在粥里适当选择添加少许醒脾开胃,清解暑热的药物,比如霍香、佩兰、荷叶、扁豆花等,这些中药具有芳香解暑,健脾化湿的作用。另外,煲猪肉汤时添加谷芽、麦芽、山楂也可起到开胃消食的作用。
幼儿过量冷饮零食伤胃口
“3岁以上的儿童活动范围广,甚至会从冰箱里拿冷饮零食。”专家介绍,“幼儿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健全,黏膜血管对冷饮的刺激尚不适应,过多喝冰冻饮料和雪糕,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很容易引起腹泻、腹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停地吃零食,也会让孩子肠胃负担加重,缺乏饥饿感。所以,饭前吃零食肯定会影响正餐的食欲。另外,幼儿活动范围广,运动量增加,加上夏季出汗多,胃肠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这些都会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紊乱。
家长在控制孩子吃冷饮的同时,多给孩子煲粥。古人云“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粥比较容易消化吸收,在粥里可以加鱼、肉、菜,适当加开胃的药材。另外,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现代药理研究亦发现姜辣素能促进胃液分泌及肠管蠕动,帮助消化,煮汤或煲粥时放少许生姜,散寒和中,助消化,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幼儿更加有益。
学龄儿童作息不规律肠胃受累
放暑假在家的学龄童,老师管不着,家长更是没时间管,成了家里的“山大王”。除了整天与“三电”(电视、电脑、电子游戏)为伍外,作息时间没规律,有的孩子甚至通宵达旦地耗在电脑玩游戏。专家说,作息时间不规律,不仅扰乱人体的生物钟,会使人体内部生理节律发生紊乱,容易造成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甚至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面对电脑游戏的诱惑,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加上贪吃零食,更加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上网的时间加以控制,并合理安排其作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