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教案大班科学《空瓶吞蛋》

获奖教案大班科学《空瓶吞蛋》

获奖教案大班科学《空瓶吞蛋》

1、获奖教案大班科学《空瓶吞蛋》

  热胀冷缩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幼儿对这一现象还缺乏感知,《空瓶吞蛋》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以及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初步感知、理解“空瓶吞蛋”这个有趣实验中所蕴含的热胀冷缩、压强的原理,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空瓶吞蛋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2、遵守实验的规则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能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小秘密。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空瓶吞蛋》。

  2、煮熟了的鹌鹑蛋若干、饮料瓶、足量的热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的兴趣

  课件展示两个蛋宝宝玩。一个在瓶口很小的瓶子里欢快地跳舞。另一个也想到瓶子里找他的朋友一起跳舞,可是它太大,而瓶口太小,怎么也进不去,怎么办?

  引导幼儿大胆设想。

  (二)、老师演示空瓶吞蛋完整过程,幼儿仔细观察。

  1、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

  2、引导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实验过程。

  3、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归纳总结原理:

  瓶身加热使空气宝宝变胖→用蛋堵住瓶口不让空气宝宝跑掉→当瓶身冷了后,空气宝宝变瘦,外面的空气宝宝又想再进来→蛋被挤进瓶里了。

  (三)、幼儿动手操作并交流分享。

  实验前,老师强调具体的实验规则,并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试验。

  实验中,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讲给同伴、教师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操作过程。

  (四)拓展思维,提出新的挑战――思考如何从瓶里取出蛋。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让蛋宝宝都进到瓶子里了,但这个蛋宝宝太调皮了,它现在呀又想出来了,你们怎么办呢?”

  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出不同的方法。(如:再用热水烫;挤压瓶身。)

2、大班教案《制作恐龙蛋》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感受制作恐龙蛋的过程。

  2、在制作恐龙蛋的过程中,提高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3、提高幼儿的粘贴、团、握等手部技能。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恐龙蛋。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动物的蛋,如鸡蛋、鸭蛋、鹅蛋、驼鸟蛋等。

  2、参观恐龙展时,拍下的恐龙蛋的照片。

  3、废旧报纸、皱纹纸、碎布、棉花、纸浆、胶泥、沙土、透明胶条、剪刀。

活动过程

  1、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各种动物的蛋,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幼儿:①我拿的是鸡蛋,椭圆形的,外面很光滑。

  ②我拿的是鹌鹑蛋,它很小,因为鹌鹑就很小,所以它的蛋也很小。

  ③我拿的是驼鸟蛋,它的个很大,很光滑,蛋皮上有许多小孔,也是椭圆形。

  ④我收集的是鸭蛋,它比鸡蛋大一些,也是椭圆形的。

  2、教师讲述一只雌恐龙丢蛋的故事,雌恐龙很伤心,激发幼儿制作恐龙蛋的愿望。

  提问:你们想像中的恐龙蛋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①恐龙蛋很大,比驼鸟蛋还大。

  ②恐龙蛋是椭圆形的,它的蛋皮上有花纹。

  ③恐龙蛋的外面是光滑的。

  3、幼儿可以观看在参观恐龙展时拍下的恐龙蛋的照片。

  4、思考,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制作出恐龙蛋?

  5、幼儿分组制作恐龙蛋(在教师的引导下)。

  ①有的幼儿把报纸团成一团,用胶条粘结实后,再用胶泥把纸团包起来。

  ②有的幼儿把碎布用胶条粘贴起来,外面用纸浆包好。

  ③有的幼儿把皱纹纸团成一团,用胶条粘结实后,再用纸浆包好。

  ④有的幼儿把棉花用胶条粘得严严实实的,再用胶泥把纸团包起来。

  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恐龙蛋,他们每两三个人一组,有团的,有剪胶条的,还有粘胶条的,分工很细致,也表现出了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很强。

  6、幼儿介绍自己制作恐龙蛋的方法。

  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恐龙蛋?

  幼儿①:我们做的恐龙蛋,里面是用皱纹纸,但要用胶条缠紧了,要不然皱纹纸就开了;外面是用纸浆包起来的,因为恐龙蛋是白色的。

  幼儿②:我们的恐龙蛋里面是棉花。棉花不好粘胶条,又在棉花上包了一层报纸才粘起来的。外面用的是胶泥。

  提问:为什么没有幼儿用沙土来制作恐龙蛋。

3、大班教案《五彩恐龙蛋》

教学目标:

  1、喜欢参与美工活动,体验创作愉悦的心情。

  2、学习使用炫彩版蘸水进行多形式化的绘画,画面美观整洁。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耐心、细致进行操作的良好习惯。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五彩恐龙蛋。

教学准备:

  气球,宣纸,炫彩棒,水。

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炫彩版蘸水进行多形式化的绘画,画面美观整洁。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演示法 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故事方式引出恐龙蛋。

  出示恐龙图片

  师:今天啊我们迎来了一个新朋友。他是谁呀?他的名字啊叫做奇奇,我们想它打个招呼吧!

  师:有一天啊,它认识了另外一只恐龙拉拉,他们决定生活在一起,过了不久,你猜他们怎么了?

  幼儿猜测结果,出示恐龙蛋图片。

  师:他们啊生出了一个恐龙蛋,你们瞧,恐龙蛋是什么颜色的呀?

  幼:白色的。

  师:那奇奇和拉拉是怎么想的呀?

  (设计意图:用故事,图片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示范绘画恐龙蛋。

  1、出示白色恐龙蛋

  师:这是老师制作的恐龙蛋,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老师是怎么做的?

  (宣纸蘸水粘到气球上)

  2、出示已画好的恐龙蛋向幼儿展示。(恐龙蛋的四面分别用不同的方式绘画)

  师:恐龙蛋是这个颜色,你觉得奇奇和拉拉开心吗?可是,老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看。

  师:你们观察一下,老师用了多少种方法来绘画这只恐龙蛋。

  (分别有多彩格子形状,美丽的图画,弹簧线竖条,弧形形状)

  师:你们说得真棒,接下来请你们睁大小眼睛看看老师是怎么制作这个美丽的恐龙蛋的。

  3、绘画恐龙蛋。

  师:我们现在恐龙蛋上轻轻地用铅笔或者水笔画上我们喜欢的图案,可以用老师的方法,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接着出示炫彩棒和水。

  师:再选择我们喜欢的颜色,在画之前,先让蜡笔宝宝喝一口水,然后再画。

  教师示范,每种方式都示范一下。

  (设计意图:我们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很强,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利用炫彩棒蘸水绘画的方式对于幼儿来说很新鲜,操作起来又方便又美观,引起了幼儿浓烈的操作欲望)

  三、幼儿操作。

  1、师:看到这么漂亮的恐龙蛋,你们是不是都想快到尝试画一下。

  讲清楚绘画规则,强调在画之前让蜡笔宝宝先喝水,让两个小朋友画一个恐龙蛋之后,幼儿开始操作。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指导中,提出幼儿蜡笔宝宝需要喝水才能工作,在涂色之前先要画好自己想要的图案。并指导个别幼儿绘画。

  3、展示恐龙蛋。

  将恐龙蛋挂出了欣赏

  师:你们的恐龙蛋可真漂亮,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设计意图:我们班幼儿在操作时容易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醒幼儿操作方式,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活动延伸:

  回教室设计一个恐龙博物馆,并将恐龙蛋放在博物馆内,供小朋友们观摩。

  (设计意图:本主题为《动物王国》,幼儿对恐龙尤其感兴趣,因此我们班开展了恐龙博物馆来供幼儿观摩。)

4、大班教案《鸡与蛋》

  活动目标:

  1、 学唱歌曲,初步学习局部默唱。

  2、 提高歌唱教学中善于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 喜欢歌唱活动。

  4、 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鸡和蛋”。

  5、 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图谱、部分卵生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 提问导入。

  师:你们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二、 欣赏与感受。

  1、 完整感受(两遍左右)。

  ①、第一遍范唱(钢琴给一个音):今天,老师就要来唱一首“鸡和蛋”的歌。

  ②、第二遍范唱(钢琴单手):要求一边想怎样用肢体动作表现小鸡。

  2、 游戏感受(三遍左右)。

  ①、当老师唱到“小鸡”的歌词时候,做相应的小鸡肢体的动作,其余不用做(部分孩子)

  ②、唱到“蛋”的歌词时,做相应蛋的动作,其余不用做(全部幼儿)

  ③、幼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表现“小鸡”,一部分表现“蛋”。

  三、 学唱歌曲

  1、 看图谱验证,填充图谱,完整演唱。

  2、 学习局部默唱。(用手指按住嘴唇的图示表示,遮挡相应的局部图谱)

  3、 图谱退位,演唱歌曲。

  四、拓展练习

  仿编歌曲,用其他动物代替鸡。

5、大班教案《老鼠搬鸡蛋》

活动目标:

  1.听懂并乐意学说溧阳方言儿歌。

  2.运用谈话、图谱、动作等方式记忆儿歌内容。

  3.体验说溧阳方言的乐趣。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PPT1(图1:尾巴;图2:老鼠;图3:数字“2”;图4:鸡蛋)

  2.PPT2(分句儿歌图片)

  3.儿歌图谱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用普通话和溧阳话师幼互相问好。

  小结:在我们中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话,我们叫做方言。溧阳话就是我们溧阳的方言。

  2.尝试用溧阳方言介绍自己。

  二、看看讲讲。

  1. 出示PPT

  这是什么?(尾巴)这可能是谁的尾巴?为什么?

  2.出示PPT:(老鼠)

  (1)这是谁?溧阳话叫它什么?

  3.出示PPT:(数字“2”)

  (1)谁来当翻译,说说“2”用溧阳话怎么说?

  (2)扩散:说一说2条尾巴,2只老鼠

  4. 出示PPT:(鸡蛋)

  一起用溧阳话说说“大鸡蛋”。

  三、听听学学。

  1.初步欣赏

  这首儿歌有趣吗?哪里有趣?

  2.理解内容

  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PPT图片,帮助幼儿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四、看看演演。

  1.看大鸡蛋图谱记忆儿歌。

  2. 幼儿自由练习。

  3.集体表演。

  4.欣赏其他方言。

6、大班教案《悬浮的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 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变化。

  2 . 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 . 积极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 .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 . 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难点: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

  能独立实验操作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

  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记录纸一张,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若干。磁吸标志、记录表、水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鸡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玻璃杯的水一样多吗?(出示内装等量盐水、淡水的两个玻璃杯,引导幼儿比较。)

  2.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一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大家好,我是鸡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玩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我到了这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呢?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一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评析:

  在活动的开始,通过鸡蛋宝宝的讲话,让幼儿很自然地进入活动。问题的设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探索的衩极性。猜一猜,想一想,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玩一玩,比一比表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评析:

  在实验操作中,有的孩子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已做出了大胆尝试--通过嘴巴品尝发现第二杯是盐水。教师对于幼儿大胆尝试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

  这个环节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在猜猜、想想、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运用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悬浮带来的有趣现象,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记录纸,交流实验情况。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2.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评析:

  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想法,贯彻了《纲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的要求。

活动延伸:

  1.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放在盐水中能悬浮起来?找一找,试一试,把实验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土豆、黄瓜、苹果等。)

  2.在活动区投入不同材料,鼓励幼儿继续探索鸡蛋在其他液体(如肥皂水、糖水等)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悬浮的鸡蛋"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并且紧密围绕着"悬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就是要解决如何将抽象的悬浮现象传递给幼儿,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通过玩一玩、比一比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此外,本次活动还注重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仍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在活动区进行探索,打破以往把一个活动孤立起来的做法,使教育形式能够多样化,更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7、大班教案《醋泡蛋》含反思

目标

  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观察醋泡蛋产生的反应。

  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由来:

  早上孩子们在进行着安静游戏,齐齐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神秘地对身边的彤彤说:“嗨!你知道吗?鸡蛋泡在醋里能变软!”彤彤想了一下说:“瞎说!鸡蛋皮那么硬,怎么能变软呢?”“真的,我没骗你,是我爸爸告诉我的”齐齐努力地辩解,可彤彤还是不相信,又转身问其他的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听了也半信半疑,大家将目光投向了我,好像期待着我给他们一个“是”或 “不是”的答案。于是,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怎么才能知道齐齐说的是真、是假呢?”孩子的回答是“做个实验试一试!”

过程

  实验一:

  目标:鼓励幼儿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

  材料:醋、宽口瓶子、鸡蛋一个。

  做法:将鸡蛋放入瓶中,倒醋,以浸过鸡蛋为宜。

  过程:准备好了实验材料,开始时幼儿积极的到实验区去观察,不时用小手按按鸡蛋,但没有发现鸡蛋有任何变化。他们有些失望了,议论说:“齐齐说得肯定是假的”“他爸爸说的不对”齐齐听了很沮丧。我说:“你们看,鸡蛋的皮那么硬,要不咱们再等两天试试”“好吧!”

  “你们可要继续观察呀”

  第三天早上,幼儿齐齐惊喜地发现,鸡蛋真的变软了,孩子们争着挤过来看,并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摸着。齐齐得意的对小朋友说:“你们看,我爸爸说的没错吧!”

  这时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鸡蛋用醋泡能够变软,如果用别的东西泡能不能变软呢?”

  实验二:

  目标:鼓励幼儿变换不同的实验材料,继续进行猜想、尝试、探索。

  材料:水、可乐、广告色、雪碧、鸡蛋5个、记录表。

  过程:

  1.实验前请幼儿进行猜想:哪种液体和醋一样,能够让鸡蛋变软?将幼儿的猜想记录下来;

  2.每天进行观察,几天后,依然没有发现鸡蛋变软的现象。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在记录表上总结了他们的猜想,画上了一个哭脸表示没有猜对。于是,我又向孩子们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只有放在醋里的鸡蛋才能变软呢?

  小结:与幼儿一起翻阅科普图书,终于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因为醋里含有大量的“酸”物质,“酸”具有腐蚀作用,所以鸡蛋壳才能变软。

  延伸活动:对幼儿进行爱护牙齿的教育。

反思:

  实验一,由于是幼儿对自己不知道事情充满了好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引起了幼儿的讨论,这时就需要教师帮他们去解决。科学的为幼儿提供了实验材料,满足了他们探索、发现的兴趣;当实验的效果没有出现时,幼儿产生了失望的心里,这时老师的指导很重要,既不要让幼儿产生放弃的心理,也不要阻止幼儿继续探索,而是给幼儿一个时间或空间的限度,鼓励幼儿继续观察。

  实验二,是通过老师提出的“还有哪种液体和醋一样,能够让鸡蛋变软”的问题,又将幼儿的关注点转向了实验材料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结果的变化这一问题上。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新的挑战,另外,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与老师一起寻找“放在醋里的鸡蛋为什么能变软?”这一问题的答案,让幼儿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证实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8、大班科学教案《蛋壳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

  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2、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3、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

  哪座桥承受的积木多?有不同意见的吗?

  五、引发问题,拓展活动。

  师:"拱形的力气更大吗?在我们的生活里,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拱形,请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带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活动反思】

  《鸡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学活动,活动以故事“鸡妈妈和她的宝宝”作为引子,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本来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说一遍,结果孩子们在讲述中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没有嘴巴,没有手,是一个怪物!我决定把故事一分为二,让孩子们先讨论,也是对已有经验的一种表达。我问,这个宝宝是鸡妈妈的孩子吗?孩子回答后,我马上接着说;鸡蛋真神奇,它的里面会钻出小鸡,我们来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动较为自然。

  在让幼儿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时,滑滑的,凉凉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几个孩子,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幼儿用光溜溜,圆圆的,白的,黄的等词语描述鸡蛋的特征。有几个孩子观察的很仔细:上面有一个个小的洞洞。通过鸡蛋的图片孩子们认识了蛋白,蛋黄和蛋清,我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个打开的鸡蛋,让他们去观察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我也给了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机会,最后我总结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并没有讲的很深入但是也让孩子们有了两者不同区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这点很重要。

9、大班教案《螃蟹抢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肌肉,提高手脚着地支撑身体的能力。

  2、培养灵活的应变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螃蟹歌》光盘、小石子、沙包、积木等数个做蛋宝宝。

【活动过程】

  1、幼儿跟随老师一起做热身运动。

  2、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出一个有关动物的谜语,看谁猜得快。

  谜语:手拿大剪刀,身穿铁甲袍,谁敢来惹我,吃我俩剪刀!

  幼儿:螃蟹!

  师:对,就是螃蟹。

  师:下面就做一个有关螃蟹的游戏,同时播放歌曲《螃蟹歌》。

  3、教师说明游戏方法及规则

  (1)任选一名幼儿作螃蟹妈妈,用双手双脚支撑身体趴在地上,保护自己的蛋宝宝。

  (2)选数名幼儿站在旁边,想办法去抢蛋宝宝,螃蟹妈妈为了保护蛋宝宝,用脚或手轻轻地触摸对方。只要螃蟹妈妈触摸到对方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就为胜。

  (3)输的幼儿与螃蟹妈妈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规则:抢蛋宝宝的幼儿只能一个一个地去抢。

  4、放松活动

  幼儿听着《螃蟹歌》音乐自主做放松运动。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和小伙伴或家长可以继续做《螃蟹抢蛋》的游戏。

【活动反思】

  幼儿能积极、踊跃的参与活动,抢蛋的幼儿从不同的方向去抢,蛋妈妈努力不断变换姿势保护自己的蛋宝宝,幼儿的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手脚着地支撑身体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10、大班科学教案反思《区分生熟鸡蛋》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探索结果。

  2.感受分享区分生熟鸡蛋活动的乐趣,激发幼儿持续探究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实物投影仪;透明量杯二只;放有生熟鸡蛋的托盘、记号笔、记录表人手一份;带盐水的容器、手电筒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究鸡蛋的兴趣。

  1.导入:看,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二只鸡蛋,并分别标上了数字1和数字2。请你们不打破鸡蛋,去玩一玩,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

  2.交流: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

  (个别幼儿讲述后,征求全体幼儿的意见,当意见一致后教师记录)。

  ②谁有不同玩法?

  (个别幼儿讲述后,征求全体幼儿的意见,当意见一致后幼儿尝试记录)。

  师幼小结:我们用转和摇的玩法发现,1号鸡蛋转的慢,摇时有声音,2号鸡蛋转的快,摇时没有声音。

  二、引导幼儿猜测与验证生熟鸡蛋的不同。

  1.提问:怎么二个外观差不多的鸡蛋会有这些不同呢?(可能一只是生的一只是熟的)

  猜猜,哪一只是生的,哪一只是熟的?为什么这样认为?

  2.把1号蛋和2号蛋打开看看就知道了。(师幼各打开一只鸡蛋验证)

  师幼小结:现在我们知道1号蛋是生的,它转的慢,摇时有声音;2号蛋是熟的,它转的快,摇时没有声音。边说边点击按钮“生”字和“熟”字。

  3.为什么生熟鸡蛋会有这些不同表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幼儿的讲述中,教师帮助归纳提升:生鸡蛋能看清蛋清和蛋黄,是流动的液体,所以它转的慢,摇时有声音;熟鸡蛋只能看到蛋白,它是固体,所以它转的快,摇时没有声音。)

  三、鼓励幼儿根据记录表探究与记录生熟鸡蛋的不同。

  1.我们用转转、摇摇的方法学会了区分生熟鸡蛋。有没有信心加深点难度继续去玩?难度就是要看懂这张记录表。

  看到什么?(手电筒)怎样用手电筒玩鸡蛋呢?(照照)照了以后生熟鸡蛋会有什么不同表现呢?(.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请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

  第二行呢?(把生熟鸡蛋放入水中看看它们谁会沉浮)教师补充:这是一桶加了些盐的水。同样,请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这张表中。

  2.谁来把你们的发现介绍给大家。(幼儿将记录表放在投影仪下介绍自己的发现与记录)

  师幼小结:用手电筒照,生鸡蛋是发亮的,熟鸡蛋是发黑的;放在盐水中,生鸡蛋是沉在水下的,熟鸡蛋是浮在水面上的。

  四、拓展延伸,引发幼儿持续探究的兴趣

  如果在这个盐水中再加入一些盐,生熟鸡蛋又会有怎样的状况呢?请到科学区去试试吧。

  活动反思:

  活动题材来自餐桌,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有熟悉感,无形中激发幼儿探究讲述的兴趣。

  活动目标定位明确具体,在于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活动环节层层递进,从自由玩中发现鸡蛋的不同→猜测验证不同的原因→借助电筒等材料区分不同,体现“做中学,玩中学”的幼儿学科学理念。

  活动中的问题简练到位,易于幼儿理解,每环节的小结严谨科学。教师的介入适时适度,体现了幼儿学科学的后续探究性和发展性。

11、大班科学教案《悬浮的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 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变化。

  2 . 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 . 积极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 .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

  活动难点:

  能独立实验操作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

  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记录纸一张,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若干。磁吸标志、记录表、水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鸡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玻璃杯的水一样多吗?(出示内装等量盐水、淡水的两个玻璃杯,引导幼儿比较。)

  2.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一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大家好,我是鸡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玩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我到了这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呢?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一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评析:

  在活动的开始,通过鸡蛋宝宝的讲话,让幼儿很自然地进入活动。问题的设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探索的衩极性。猜一猜,想一想,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玩一玩,比一比表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评析:

  在实验操作中,有的孩子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已做出了大胆尝试--通过嘴巴品尝发现第二杯是盐水。教师对于幼儿大胆尝试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

  这个环节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在猜猜、想想、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运用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悬浮带来的有趣现象,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记录纸,交流实验情况。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2.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评析:

  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想法,贯彻了《纲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的要求。

  活动延伸:

  1.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放在盐水中能悬浮起来?找一找,试一试,把实验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土豆、黄瓜、苹果等。)

  2.在活动区投入不同材料,鼓励幼儿继续探索鸡蛋在其他液体(如肥皂水、糖水等)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悬浮的鸡蛋"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并且紧密围绕着"悬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就是要解决如何将抽象的悬浮现象传递给幼儿,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通过玩一玩、比一比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此外,本次活动还注重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仍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在活动区进行探索,打破以往把一个活动孤立起来的做法,使教育形式能够多样化,更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12、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鸡蛋的沉与浮》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学会交往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进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合作型的人才。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从而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我班在学习游戏活动中一直注意对孩子进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新添置了玩具“钓鱼”,那些塑料鱼浮在水面上,由于钓竿太少,没有钓竿的孩子在旁边等不及就将手上的小磁铁扔进水里,磁铁沉下去了,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哪些物品在水里浮起来,哪些物品在水里沉下去,结合孩子们的认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沉与浮的小实验,孩子们发现木头、树叶、小碗等在水里会浮上来,而铁丝、玻璃、勺子、砖头等会沉下去。孩子们发现借助于其他材料,沉与浮就会发生变化。如:小碗中放上石块会沉下去,空的瓶子装满水或石子,瓶子也会沉下去,活动中孩子们对让浮的东西沉下去,如何让沉的东西浮上来特别感兴趣,于是我选择了《鸡蛋的沉与浮》这一活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他们在自由平等中交往、学习、商量、讨论、操作等,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有机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活动中,我除了提供材料外,更多的是关注和引导幼儿商量、合作、交流,让幼儿通过合作、实验,再实验来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变化,来体验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

  2.培养幼儿小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3.培养幼儿喜欢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做科学小实验产生浓厚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幼儿细心观察能力,喜欢动手做科学小实验,知道鸡蛋在盐水中会浮 起来。

  教学难点:

  培养幼儿多观察善思考,勤动脑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鸡蛋、盐、水、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师问:你们知道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浮起来吗?(幼儿回答各种答案)

  2.请幼儿在准备好装满清水的透明小鱼缸里放进准备好的物品(如:积木、锁子、苹果、石块、鸡蛋等),观察哪些物品在水里浮?哪些物品在水里沉?

  二.教学过程

  1.“我是魔术师”老师神秘告诉幼儿能让鸡蛋会“游泳”,让它在水里浮起来,淡水中加入食盐(幼儿不知情),边加边搅拌,鸡蛋慢慢的浮起来了。

  2.设疑,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原因?

  3.教师告诉幼儿加入水中是食盐,能使水的浮力变大,鸡蛋就慢慢浮起来了。

  4.小朋友动手做实验,把盐放进水里,小心的搅拌,鸡蛋沉到水底还是有什么变化,是沉还是浮,谁的鸡蛋浮起来了。<.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放盐少鸡蛋浮的起来吗?放多少?请他把这个方法和同伴交流。小朋友在小心、细致做着。并用图画、图示、方法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

  5.接着使用课件,“放盐→搅拌→鸡蛋浮起来”。请小朋友在此细心观察。

  6.小结:小朋友整理鸡蛋和水罐,把实验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共同分享描述自己“玩中学”感受和成就感。

  活动延伸

  小朋友家里有什么东西也会溶化的,如:糖、豆粉放进水中用同样的方法,看看有什么效果。和父母一起观察不同的水温鸡蛋浮起来速度一样吗?

  教学反思

  在小朋友做实验的过程中,一个小朋友偷偷用手指点盐水,眉头一皱说很咸的。嘴巴不舒服,另一个小朋友说,你赶快去漱口,孩子们在取得直接经验,并会帮助伙伴。实验中博博的鸡蛋浮起来了,不小心水泼了,爱水的天性使他又去续水,鸡蛋又沉下去了,又加盐来搅拌。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孩子很快实验成功,过程积极、愉快。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学习方法,通过图画、图示、手工等方法进性大胆的表达和反馈,有助于个性发展,同时孩子们在实验中互相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从而更还的保证了实验的成功,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准备孩子常见的可溶性物质:茶叶、肥皂、洗衣粉等做对比实验。需要注意水的温度在20° 是比较合适的温度,如果是冬天做实验,可以加入适量的热水,帮助盐较快溶解。课后的日子里,有孩子提出人在盐水里会浮起来吗?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我把这问题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回去解决,可以查阅书籍,可以上网查,可以问父母,最后孩子们的答案真多呀,延伸到中东死海、四川大英县死海,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去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1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瓶吞蛋》

  设计意图:

  热胀冷缩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幼儿对这一现象还缺乏感知,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以及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初步感知、理解"空瓶吞蛋"这个有趣实验中所蕴含的热胀冷缩、压强的原理,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空瓶吞蛋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2、遵守实验的规则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空瓶吞蛋》。

  2、煮熟了的鹌鹑蛋若干、饮料瓶、足量的热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的兴趣课件展示两个蛋宝宝玩。"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一个在瓶口很小的瓶子里欢快地跳舞。另一个也想到瓶子里找他的朋友一起跳舞,可是它太大,而瓶口太小,怎么也进不去,怎么办?

  引导幼儿大胆设想。

  (二)、老师演示空瓶吞蛋完整过程,幼儿仔细观察。

  1、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

  2、引导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实验过程。

  3、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归纳总结原理:

  瓶身加热使空气宝宝变胖→用蛋堵住瓶口不让空气宝宝跑掉→当瓶身冷了后,空气宝宝变瘦,外面的空气宝宝又想再进来→蛋被挤进瓶里了。

  (三)、幼儿动手操作并交流分享。

  实验前,老师强调具体的实验规则,并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试验。

  实验中,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讲给同伴、教师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操作过程。

  (四)拓展思维,提出新的挑战――思考如何从瓶里取出蛋。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让蛋宝宝都进到瓶子里了,但这个蛋宝宝太调皮了,它现在呀又想出来了,你们怎么办呢?"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出不同的方法。(如:再用热水烫;挤压瓶身。)

14、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蛋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粗吸管1根(管腔略大于铅笔)。

  ②分组操作材料:大河、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2张,“小积木”20块(每块由两枚陆军棋粘合而成),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制作方法附后)。

  ②演示材料:半个海洋球、小盘子、一次性针筒、浅蓝色水。

  ③有关拱桥、隧道、球形屋顶等照片及实物投影仪。

  ④用卡纸做成的拱形桥洞三个(一大二小,如图四)。

  ⑤图片一张,如图三。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评:用桌面牵线教具和故事中小鸡姐妹的对话引出课题,使幼儿置身于有趣的童话世界之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评:教师巧妙地启发幼儿用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使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方法如图一),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

  〔评:此处吸管的运用相当精彩,它既控制了笔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笔尖的落点,避免幼儿产生蛋壳不破是因为“笔尖滑走”的误解,体现了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的严谨态度。〕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

  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我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把半个海洋球比作蛋壳,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教师操作演示,如图二。)

  〔评:教师将无形的“力”用有色的“水”来替代,把抽象的、隐性的“力”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现象这一学习难点。〕

  3.教师边借助图示(如图三),边用有趣的语言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评:将幼儿零散的感性经验归纳并上升为图示符号的表述,既简明扼要,又为下一环节“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许多事物可以用简明的符号、文字来说明。〕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和照片,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经验的迁移运用是一个难点,教师从引导幼儿想像到展示实物,并运用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了科学社会化、科学生活化的内涵。〕

  四、教师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1.请幼儿分别在“大河”与“小河”上建筑一座不同弧度的拱桥,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评:“造桥”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在“造桥”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统计、测量方法,而且获得了与同伴成功合作的体验。〕

  2.引导幼儿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拱桥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

  ②这座比较平的拱桥虽然不太牢,但它有什么好处?(方便。)怎样使这座桥也变得牢固起来?

  〔评: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弧度与承重的关系,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具递进性。〕

  ③幼儿讨论后,教师再次运用“薄壳结构原理”在其中一座“拱桥”下放入三个“桥洞”(如图四),并请幼儿数一数上面能压多少积木。

  活动延伸:

  1.让幼儿通过图片、投影观察各种现代桥梁的建造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引导幼儿继续关注“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附:

  “薄壳结构原理”简介 当力作用于蛋壳凸面时,力会沿着蛋壳表面四处分散,因此蛋壳就能承受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当力作用于蛋壳凹面时,力就会集中于一点,蛋壳受到的力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鸡出壳》及桌面教具操作方法 “叽叽叽,我是鸡姐姐。我的鸡妹妹怎么还不出壳呀?还是让我去帮帮她吧!”鸡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壳,“笃笃笃、笃笃笃”(拉动牵线,使鸡姐姐从草丛后“走”到蛋壳边),啄着啄着,忽然蛋壳裂开了!(轻拉半边蛋壳的牵线使蛋壳裂开)从里边走出了可爱的鸡妹妹。(拉动牵线使之从蛋壳后移至鸡姐姐边上。) 鸡姐姐高兴地对鸡妹妹说:“妹妹!妹妹!是我帮你啄破了蛋壳,你还不快谢谢我?”可鸡妹妹却并不高兴:“谁要你帮忙,刚才是我自己啄破蛋壳的!” “不对!是我帮你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 “不对!是我自己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 “不对!不对!不对……” “不是!不是!不是……” 她俩吵个不停,小朋友,请你评评理,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教具制作方法简介

  鸡姐姐和鸡妹妹制作方法:

  用硬卡纸双面立体制作,底部粘上透明尼龙线作为牵线(如图五)。

  蛋壳制作方法:

  ①在大半蛋壳背面粘上积木,并将积木底部与演示台面(如图六)粘合固定。

  ②在小半蛋壳外粘上牵线,使之拉开后可以在桌面上摇动,不会倒下。

  ③用双面胶轻连两边蛋壳(如图七)。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15、教案大班科学《花朵大探索》反思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花朵是幼儿常见的植物,看到不同形状的植物会向成人提问:只是什么植物?对植物感兴趣,好奇植物是从哪里来。《幼儿指导纲要》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引导幼儿感知桃花、玫瑰花、菊花的外形特征,了解桃花、玫瑰花、菊花的生长特征。

  5~6 岁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发,好奇心强,不再满足理解事物的表面,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本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方式来研究桃花、玫瑰花、菊花的秘密,因此设计本次活动。

  在《神奇的大自然》主题活动中我已开展语言活动《美丽的花朵》幼儿已知道常见花朵的名称,在本次活动中引导幼儿乐于运用闻、看、摸等多感官,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感知桃花、玫瑰花、菊花的外形特征,了解挑花、玫瑰花、菊花的生长特点。

  2、情感目标:乐于运用闻、看、摸等多感官,体验探索的乐趣。

  3、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方式来研究桃花、玫瑰花、菊花的秘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常见花朵的外形特征,了解不同种类花朵的生长特点。

  难点: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方式来研究花朵的秘密。

  活动准备

  已有知识经验:

  1、教师准备好桃花、玫瑰花、菊花。

  2、幼儿已知道常见花朵的名称。

  环境创设:

  1、展示幼儿与父母共同制作花的手工作品。

  2、花朵的吊饰。

  教学具:

  桃花、玫瑰花、菊花各 4 朵、《花朵绽放》的视频、8 份记录表。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法、实物法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教师教学步骤:

  创设谜语,激发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幼儿内容:听老师讲谜语,猜想老师带来了三位好朋友是谁,好奇老师带来的好朋友。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 3 位好朋友,第一位好朋友穿着粉红色衣服,身体很小,脸上带着粉色。第二位好朋友身穿红色衣服,身上带着刺。第三位好朋友穿着黄衣裳,它的小宝宝小小的也是黄色的,你们猜猜它们都是谁?

  小结:掀开谜底,三位好朋友就是桃花、玫瑰花、菊花,我们来看看这三位好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基本部分

  一、观察花朵,了解桃花、玫瑰花、菊花的外形特征。

  1、教师教学步骤:

  出示桃花、玫瑰花、菊花,引导幼儿观察桃花、玫瑰花、菊花的外形特征。

  (1)幼儿活动:看老师出示桃花、玫瑰花、菊花,仔细观察桃花、玫瑰花、菊花的外形特征。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

  引导语:小朋友们,桃花、玫瑰花、菊花有哪些颜色?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桃花是粉红色的,它的花瓣是白色和粉色的。玫瑰花是红色的。它的花瓣也是红色的,身上有尖尖的刺。菊花是黄色的,它的花瓣一粒粒的。我们来看看这些花朵生长在哪里?它们是怎么生长的?

  二、观看视频,知道花朵的生长地方。

  2、教师教学步骤:

  播放《花朵绽放》视频,引导幼儿感知视频内容。

  引导语:小朋友们桃花是生长在哪里?玫瑰花是生长在哪里?菊花是生长在哪里?

  小结:桃花生长在树枝上,玫瑰花和菊花生长在地上。与小伙伴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这些花朵是怎样的,有几瓣花瓣?有没有香味?

  三、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探索花儿的秘密。

  教师教学步骤:

  将幼儿两人分为一组,给幼儿准备好提供的花朵和记录表格,向幼儿提出要求。

  幼儿活动:

  与同伴合作,运用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等多种感官,记录自己观察的花朵。

  结束部分

  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并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教师教学步骤:

  幼儿记录时来回巡查,并引导幼儿小组之间大胆与同伴交流。

  幼儿活动:

  与同伴交流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师幼互动。

  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小结: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形状,桃花、玫瑰花、菊花都不一样,桃花是粉色的一片片生长在树枝上,有淡淡的香味。玫瑰花身上有刺,香味很浓。菊花有淡淡的花香,花瓣是一粒粒的。桃花、玫瑰花、菊花都是有花苞慢慢绽放变成一朵漂亮的花朵,我们要好好爱护它。

  教学反思:

  花是同学们喜爱的植物,真实的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装饰花卉又称花卉图案。图案本身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自然形象虽然很美,但它还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人们的生活需要用更加理想、更加超然的艺术形象进行美化,因此就有了由自然形象变为装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图案变化。本课花卉图案设计是在对花卉熟悉的基础之上,对自然花卉物象的艺术加工。本课内容重点是设计应用。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比较合理,电教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图案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学到了图案设计的有关知识。另外,在课上发现学生创作不够大胆,能够马上示范并指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作业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在图案创作方法的讲解上还有些粗糙,学生学习得不够深入,解决方法是让学生带有花卉图案的生活用品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当时是怕学生画不完就把这个环节去掉了,教学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师生互动不够。

  总的来说,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算比较满意,今后我要多研究,更加踏实备课,争取把课上得更好一些,使学生受益。

16、教案大班科学活动《风的力量》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幼儿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通过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分析风的种类,动手"制造风",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关注幼师网,幼教公开课资源课件等资源长期更新。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可以产生风的物品

  2、注射器、气球、电吹风、风扇、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教师:气球有什么变化?(变大了。)为什么变大了?(因为有"气"进入气球。)“气”从哪儿来?(从针筒中来。)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从空气中来。)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教师:现在将风扇关闭,你还能感觉到风吗(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小朋友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空调吹凉风;刮大风时很冷;打开冰箱有凉风;台风;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教师总结:小朋友了解了判断风的等级、风向和风的干湿的方法,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17、大班科学《泥土的秘密》获奖教案

  探索发现泥土的秘密,知道泥土中有很多成分,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能正确使用工具,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萌发对泥土的感情,教育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

  设计意图

  空工院幼儿园是一所地处郊区的部队幼儿园,果园、山坡、河流、农田军营等丰富的资源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提供了广阔天地。五月份大班孩子们开展了《种豆子》的园本活动,在感知、操作、连续、讨论、观察中,孩子们不禁好奇的问:“植物为什么在泥土能生长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我们六月份的园本活动以《泥土的秘密》主题来进行。 本次活动以观察、操作、实验为基本方法,让孩子们在主动的探究过程中,积累、丰富泥土的直接经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 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萌发对泥土的感情,教育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

  2. 探索发现泥土的秘密,知道泥土中有很多成分,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3. 能正确使用工具,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会正确的使用工具,

  难点:在实验和操作中发现泥土的秘密,能够大胆讲述自己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把小铲子,选择户外比较空旷的土地,便与幼儿挖土、观察。

  2.环境准备:泥塑作品、陶瓷制品

  3.ppt课件、土块儿、烧杯、托盘、抹布

  4.前期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5.家长带领孩子寻找泥土。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活动。(3分钟)

  教师:哪些地方有泥土?

  教师:请小朋友猜一猜泥土中会有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一把小铲子,一起去幼儿园找一找、挖一挖、看一看,泥土中究竟会有什么?

  幼儿分成2-3组进行探索、观察。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户外进行观察探。(8-10分钟)

  教师:我们来到了操场上(或种植园地、大树下),这块泥土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

  每个人都可以用小铲子挖一挖,看看泥土中究竟有些什么?和我们事先想的是否一样?使用铲子时要注意旁边的小朋友,注意安全。

  引导幼儿操作,挖土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注意自己的铲子不能碰到身边的小朋友,注意安全。

  幼儿自由结伴一边探索、观察,一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幼交流。(2分钟)

  教师:挖土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泥土中有什么?

  教师小结:泥土中有落叶、枯树枝、小草的根、死去的小动物等。这些都会变成泥土中的养分,植物生长非常需要他,我们把它叫做腐殖质。

  4.操作实验(6分钟)

  教师:泥土中的腐殖质是我们用眼睛能够看到的,还有一些成分是肉眼看不到的,就需要我们去动手操作。

  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幼儿2人一组操作、观察。

  教师:这里老师准备了一些泥土,请小朋友捏一捏,说说有什么感觉?

  这里还有一杯水,请小朋友用水和泥土来试验,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注意一定要轻拿轻放。

  教师总结:泥土中不仅有腐殖质,还有空气和水份。这些都是动物和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

  5.泥土的用途(3分钟)

  教师:泥土是动植物的家园,对我们人类也非常重要,泥土还有什么用途呢?

  播放ppt,拓展幼儿知识面。(可以建房子、做成精美的陶瓷制品、艺术的泥塑作品。)

  6.环境保护

  播放ppt课件,教师:看完这两张图片,说说你们的感受?(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不能将有毒有害的废水、电池、塑料带等放在泥土中。)

  7.回顾总结:

  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8.延伸活动:玩泥巴

  活动总结

  大班科学活动《泥土的秘密》经历了难忘的磨课研修过程,是我将《指南》的感悟及《田野课程》、《高宽课程》的学习心得融合在集体教学中的一次教学实践,对我的活动设计能力和现场教学组织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帮助。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解读教材。我园有幸邀请到北师大霍力岩教授来园指导,在与教授的交流中,霍教授对科学活动的见解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霍教授指出:“科学重在探究、探究重在过程”、“科学活动可以以猜测、感知、探索、验证、表达这五个环节进行活动”。同时《指南》指出“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泥土的秘密》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真实、现场、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探索。同时在活动每个环节中设疑,让孩子们不断地猜测,结合生活经验探索、操作、验证。之后,我通过演示、介绍等方式帮助幼儿获得有关泥土的知识。最后,我受《高宽课程》“计划—工作—回顾”学习方法的启发,请孩子们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熊一诺大胆提出“泥土是软的,为什么做出的盘子、碗那么硬?”,方子牛问道:“泥土黑黑的,为什么瓷器有那么漂亮的颜色?”,这是孩子们经过观察、探索、深度思考后大胆的发问,这种积极主动、敢于提问、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让我很意外,很欣慰,这为我们的下次活动指引了方向。同时,龚骁函兴奋地说“老师,泥土真实太有趣了!”,从孩子们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本次活动尊重了孩子得学习方式和特点,是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

  第二阶段,优化细节、全面提升。在对活动的目标、重难点、环节进行重新梳理后,我对活动中的引导语、提问、回应等做了进一步优化提升,是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近几年在做行政工作,对集体教学有一些生疏,尤其在语言的组织上显得不那么流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常常参与一线教学,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8、教案大班科学《彩色面点》

  活动目标

  1、 愿意与同伴交流操作的过程及方法,体验制作彩色面点的快乐。

  2、 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紫甘蓝汁前后的不同,并能用图画或符号记录它的变化。

  3、 感知紫甘蓝汁添加不同佐料后变色的现象。

  4、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 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 紫甘蓝汁500毫升、碱一袋、白醋一瓶。

  2、 面粉两斤、塑料盆16个、一次性手套一包。

  3、 每位幼儿一套操作盘(透明塑料杯36个、塑料勺16把、滴管16支)。

  4、 盘子、毛巾;记录表每人一份。

  5、 关于面点点心的图片。

  6、 前期有团、揉面粉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鼓励幼儿回忆生活经验。

  1、引导幼儿回忆在幼稚园里吃过的点心,说说它们的不同。

  T:在幼稚园每月的自助餐,厨房叔叔都会用面粉为小朋友们制作各种各样的点心,你们还记得吗?

  你们发现每一种点心哪里不一样吗?(颜色、形状、味道……)

  2、以情景渲染,启发幼儿通过讨论发现不同颜色面点的来源。

  T:新年马上就要到了,小熊一家准备邀请亲人和朋友到家里聚餐,它们需要准备不同的颜色的面点,你们可以帮帮它们吗?

  T:哇!这么多好吃的面点,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

  1) 引导幼儿讨论,并说出理由。

  T:也许你的好办法可以帮助小熊哟,可我们要做健康小达人哟,要怎么吃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健康又有营养呢?

  2)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蔬菜榨汁,用蔬菜汁来制作面点。

  T:什么蔬菜可以榨汁呢?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种蔬菜汁,一会儿你可以选择一种试一试。

  二、尝试运用两种佐料进行变色。观察与比较,发现紫甘蓝汁前后的不同。

  1、鼓励幼儿猜想,怎么让蔬菜汁变色?

  T:这一种蔬菜汁是什么颜色的呢?它可以变成了蓝色吗?可以变成绿色吗?可以变成红色吗?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T:你们想的办法可真多,真会动脑筋!瞧!这里有几种佐料,一起来看看吧!(出示PPT)

  T:这是碱,这是酸酸的醋,一会可以帮助你变色哟。(提前录好视频,请厨师叔叔简答讲解什么是碱?)

  2、出示工具,引导幼儿观察蔬菜汁与佐料结合后的变化。

  T:认识它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滴管,在变色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

  T:在变色之前,王老师有三个小要求,仔细听哟:A、每位小朋友选择一种蔬菜汁和佐料进行操作。B、请选择相对应的工具进行操作。C、请将你操作的过程进行记录。

  1)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指导观察:幼儿使用工具的情况,引导幼儿记录操作过程。(提醒幼儿保持桌面的整洁)

  3、分享、交流

  T:你用什么佐料变出了什么颜色呢?拿起来给同伴看一看。

  1)引导幼儿结合记录表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T:为什么用同一种佐料操作,可变出的颜色不一样呢?

  2) 引导幼儿说出佐料使用的量不同。

  小结:原来,我们往紫甘蓝汁里加入碱和白醋时,它都会变颜色。碱和白醋加入的量不同,变出的颜色也会不一样。神奇吧!

  T:现在变出的颜色是你喜欢的颜色吗?你还能变出其他的颜色吗?让我们再次动手试一试吧。

  4、 再次操作,引导发现加入白醋的量越多颜色就会变得更红。

  重点观察:请你在添加佐料时,仔细看一看紫甘蓝汁的变化。加入一滴、两滴、三滴白醋后它有什么不一样?并进行记录。

  T: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将不同颜色进行比较)

  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和比较,我们发现紫甘蓝汁加入的白醋滴数越多,它的颜色就更红,加入的碱越多,它就会变成绿绿的,是吗?今天回家后小朋友们可以跟爸爸妈妈再试一试,说不定变出的颜色和现在的有不一样。

  三、感知面粉与变色后的紫甘蓝汁融合在一起的现象,体验制作彩色面点的快乐。

  1、引导幼儿团一团、揉一揉,巧手变彩色面团。

  T:营养又健康的蔬菜汁变好了,我们现在一起来揉面粉吧。看看会变成什么呢?

  1) 引导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彩色面团大变身,制作美味面点。

  T:哇!我们的面团揉好了,我们一起送到厨房,和厨师叔叔阿姨们一起制作彩色面点吧。

  四、延伸活动,品尝美味面点。

19、教案大班科学《有力量的纸桥》反思

  大班科学“有力量的纸桥”教案分享!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材料,探索桥更多的奥妙,并在比较实验中,感受其中的科学原理,体验发现的乐趣,尝试用纸做桥(桥墩固定)感知桥的承重能力。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渴望了解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揭开其中的秘密。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桥已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儿童实际,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层次,有目标的尝试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感官、体验、亲自尝试的过程中去发现事物变化起因和内部联系,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活动“有力量的纸桥”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材料,探索桥更多的奥妙,并在比较实验中,感受其中的科学原理,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纸做桥(桥墩固定)感知桥的承重能力。

  2、知道波浪形的桥比平面的桥牢固,探索波浪的多少与桥的承重能力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1、探索纸桥桥面波浪的多少与桥的承重力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发现改变桥面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 4 张长方形的图画纸,正方体积木,吸管、垫圈若干。

  2、纸桥承重实验记录表人手 1 份,记录笔一支。

  3、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1、师:小朋友你们见过桥吗?你见过什么样的桥?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2、师:平常我们见过的桥大多都是用水泥钢筋,石头或者木头等材做成的。

  二、探究一:幼儿制作纸桥,并尝试探索平面纸桥的承重力。

  1、师:你们见过用纸做成的桥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试着用纸搭建小桥。

  2、师介绍操作材料。

  小朋友请试着用两块积木做桥墩(桥墩的距离固定)用吸管做桥下流水的宽,纸来做桥面,看谁搭建得又快又好。

  3、幼儿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4、请搭建好纸桥的小朋友尝试着放垫圈,看看你的桥上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把它的数量记在记录表上。

  5、幼儿集体交流

  三、探究二:幼儿尝试改变桥面形状,探索其承重力。

  师:我们改变桥面的形状它又能承受多大的力?(可以放几个垫圈)请小朋友试着用折一折或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的形状,下面桥墩的距离保持不变,然后在上面放垫圈,最多能放几个垫圈?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小朋友说一说改变形状后的桥面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进行记录,发现了什么?

  4、幼儿集体交流。[曲的桥面与平面桥相比,(弯曲)有波浪的桥面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力。]

  四、探究三:波浪的多少和承重能力的关系。

  1、师:刚才小朋友发现弯曲(有波浪)的桥面承受的重力变大,要是弯曲的次数变多了,它又能随以多大的力?现在我们试着让它反复折叠几次,看能放几个垫圈?

  2、再次操作探究

  ①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折叠不同的次数,然后用垫圈进行探究。

  ②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③你做的纸桥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写在记录表上)

  3、比较哪种形状的纸桥更有力量?①师通过试验,记录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们相互交流②小结,纸折叠成波浪形后,能承受的力量变大,每一个波波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我们回家再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究折叠的波浪比现在多,是不是它的承重力就更大呢?

  ③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平时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更牢固?(瓦楞纸、塑钢瓦、瓦片、纸扇、石棉瓦等)

  建筑师们根据一些科学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中国的赵州桥,美国的金门大桥,小朋友们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工程师。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域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究,改变桥墩多少,桥墩之间距离的远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反思

  本主题《桥》前后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找找生活中的桥》、《有力量的纸桥》、《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旨在通过幼儿的眼睛,欣赏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与发展。

  活动《有力量的纸桥》在谈话中回忆经验,借助生活中各种桥的图片,与生活情景相融合,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找到新知识的衔接点,教师通过支架式语言:你见过用纸建造成的桥吗?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名小小建筑师,试着用纸搭建小桥。将已有经验与现时活动情景结合起来,蒙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活动中重视幼儿体验学习,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等,使其多种感受器官共同参与尝试,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根据幼儿年龄和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由浅入深,让幼儿学会如何观察,如何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建构,如何表述自己的发现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活动中由平面纸桥,一个垫圈也不能承重,引导幼儿改变桥面形状后,又能发现什么呢?桥面所能承受的重力增大,改变形状后的纸桥面更有力量,再循序渐进,由弯曲次数少到弯曲次数增多又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并感受总结出其科学原理。

  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引起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幼儿主动去活动,积极去思考,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发现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给予指导,以便师生之间都能掌握信息。如:让幼儿明白纸桥的上端(也就是桥墩支撑的地方),不能用垫圈压住,那样并不是纸桥自己的力量而是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简单的操作实验技能与方法。

  需改进之处:

  1、以后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将科学原理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起来,还要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

  2、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还要更好地提高教育机智,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并不断学习,向别人请教更好的经验。

20、教案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反思

  《塑料袋的危害》是一节大班活动,通过观察两盆花,让幼儿知道塑料袋会污染土壤,乱丢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沟,河流,形成了水灾;动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

  活动名称:

  1、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腐烂和分解的。

  2、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

  3、教育幼儿用纸袋或布袋装东西。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人手一个。两盆花:在其中一盆花的泥底下有塑料袋,让幼儿观察。洗衣机一台。录象片:有关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情况。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盆花比较,让幼儿知道塑料袋会污染土壤。

  这两盆花我们一样照料,为什么其中一盆死了?

  教师倒出死花花盆中的泥土让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浇的水被塑料袋拦住了,渗不到盆外去,泥土经常湿漉漉的,使花的根都烂掉了。而且,塑料袋对泥土还造成了污染,破坏了泥土的营养,花儿吸收不到好的营养,就死了。

  二、幼儿观看录像,引导幼儿发现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引导幼儿讨论: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小结:乱丢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沟,河流,形成了水灾;动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

  三、幼儿儿参与小实验,进一步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自行分解的。

  1、教师提出实验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我们把塑料袋和纸一起放进洗衣机的水里转,会怎样呢?

  2、幼儿讨论,根据幼儿自身的经验猜测结果。

  3、幼儿观察实验,发现纸很快变成碎削,塑料袋还是没有变化。

  四、 师生共同总结,塑料袋不容易分解。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防止塑料袋污染环境?在生活中,我们要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或纸袋。用完的塑料袋不能乱丢,

  样放到垃圾箱中。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怎样防止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五、幼儿自己操作

  让幼儿把防止塑料袋污染,保护环境的图片找出来,并放到认知区域中。

  活动反思:

  本节课课堂效果较好,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幼儿兴趣浓厚,跟我的配合很默契。幼儿对塑料袋的危害有了基本认识,并树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21、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滚动的轮子》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 科学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22、幼儿园大班科学《鸡蛋浮起来》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户外进行钓鱼活动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细细一听,原来他们再说:为什么有的鱼是浮起来的,有的鱼是沉下去的呢?……看到孩子们讨论着沉与浮,我觉得应该设计一次专门的科学活动让他们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个正确认识。鸡蛋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为此我设计科学《鸡蛋浮起来》这一活动,让幼儿去探索鸡蛋在水中的不同状态,认识鸡蛋上浮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 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2. 在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学会用符号记录。

  3. 体验鸡蛋浮起来实验成功的乐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初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活动难点:学会用符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盐、味精、糖,生鸡蛋、筷子、勺子、水彩笔、透明杯、抹布、记录纸。

  2.盐、味精、糖标志,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入主题,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教师引导:出示一杯清水、一个鸡蛋。问幼儿,老师把鸡蛋放进水杯里,猜猜,鸡蛋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想后,老师轻轻地将鸡蛋放进水杯里,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鸡蛋在清水里沉下去的。

  3.引出探究问题:清水里的鸡蛋是沉下去的,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蛋宝宝浮起来?

  二、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

  1.教师导入: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东西,你们能不能往水里加入其中的一样东西让鸡蛋浮起来。(教师介绍材料:盐、糖、味精)

  2.猜一猜:加什么东西能让鸡蛋浮起来?请猜加盐的小朋友请站在这边来,带上盐的标志,猜其他的依次类推。

  3.分组,探索什么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

  (1)按猜想分组,人数多的多分几组,人数少的少分几组完成。

  (2)师:请你们试一试,看看你的想法对不对呢?

  提出要求:铃声响起开始操作,使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加材料。加入材料后要用筷子轻轻地搅拌,搅拌完把筷子放入盘里,注意观察鸡蛋在水中的变化。听到铃声把材料放到展示台。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的材料,激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

  4.幼儿回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享。

  5.教师进行实验小结: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那么哪种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答:盐。

  6.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三、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能浮的越高。

  1.教师:请观察老师这里的两杯盐水,为什么有的鸡蛋浮得高,有的鸡蛋浮得低,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幼儿的实验不明显,可事先准备两杯同样多盐水不同高度的鸡蛋)

  2.幼儿讨论。

  3.实验验证,提出实验要求:

  (1)每桌有两个杯子,一个杯子加3勺,一个杯子加5勺,需要在杯子上注明“3”“5”。

  (2)提出观察、记录的要求。

  要一勺、一勺加材料。实验完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记得清楚。

  (3)商量协作:谁做记录;谁加材料盐;谁进行搅拌;谁观察。

  2.幼儿实验,教师随机指导幼儿。(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鸡蛋浮起来的过程、真实记录)

  3.分享交流:幼儿分组交流实验结果,肯定幼儿分工和记录的方法。

  4.实验小结:同样多的水,加入的盐越多鸡蛋在水中就浮得越高。

  5.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四、经验提升

  1.现在我们实验都成功了,心情怎么样?

  2.现在我们知道鸡蛋浮起来的秘密是加入盐才可以的,我们做完实验了,那桌子上的东西需要收拾吗?我们一起来整理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分为猜一猜,试一试,做一做,再做一做并说一说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之以趣。让幼儿在动中学习,玩中思考,观察发现鸡蛋如何浮起来的。

23、教案大班科学《落下来》反思

  设计意图

  通过幼儿的观察和操作,感知物体下落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物体的下落现象的兴趣。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善于发现、观察并讲述的能力。

  3.感知物体不同的下落速度和路线,并初步尝试改变。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感知物体下落的现象。

  难点:发现物体不同的下落速度和路线,并尝试改变。

  活动准备

  学具——黑板、磁铁(提前粘在黑板上),一些皱纹纸

  每组——羽毛、沙包、塑料袋、彩旗、纸盘、树叶、玩具、正方形的彩色纸(多张)、小球、月饼盒、夹子、水瓶子、曲别针、蜡笔、双面胶。

  每人——大小质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皱纹纸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对,是秋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看一段录像。

  提问:你看到树叶都怎样了?——落下来

  老师:美丽的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风一吹就落了下来。

  二、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对,除了树叶能落下来,是不是别的也可以从高处落下来呢?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东西,请你们来试一试。

  要求:把筐子里的东西向上抛一下,抛完把它放回筐子里,每次试一样,轮流试试不同的东西,抛完以后仔细观察,结果是怎样的呢?你还发现了什么?

  (2)提问:你玩的什么?向上抛了以后,结果怎么样?

  老师小结:所有的东西向上抛了以后都落下来了。

  2、实验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提问:它们落在地上的快慢一样吗?

  请小朋友去试一下,到筐子里找到两样你认为下落快慢不同的东西,看谁落得快,谁落得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把两样东西举到一样高,同时松手。

  (2)提问:“你比较的是哪两样东西?谁落得快?谁落得慢?为什么?”小结:不同东西落下时有快有慢,重的落得快,轻的落得慢。

  3.实验——物体下落时的路线。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师:除了重的落得快、轻的落得慢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

  请你们再去试试,找一个小球、一张彩纸,看看它们落下来的路线是怎样的?是一样吗?怎么不一样?然后用水彩笔,把两样东西下落的路线图画在筐子里的纸上,画好了交到前面来,老师把它贴到黑板上,请画得好的小朋友一会给大家讲一讲。

  师:谁能看着自己的记录图给大家讲一讲——你选的是什么?下落时走的路,也叫路线,鼓励幼儿说出路线的不同,有直线,有曲线。

  小结:通过抛一抛、画一画,知道了许多东西落下来时路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3、改变同一物体降落速度。

  (1)师:(出示一张皱纹纸)老师手里的纸下落路线是直线还是弯曲的?答:弯曲的。谁能想个办法让这张纸的下落的比原来快呢?自己试一下吧,试好后一会和我的纸比一比。(鼓励幼儿用刚学到的知识,把其中一张加重。也可以帮助他们把一张纸团成球,折起来,或用团、撕开等方法。)幼儿做好后,请个别小朋友说一说他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两张纸下落时速度会不一样了。

  小结:很轻的东西,在增加了它的重量或者改变了它的形状后,下落时也就变快了。

  三.结束

  1.对幼儿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真不错!能够仔细看、用心想、发现了许多的有趣的现象,在科学的世界里,只要你肯动脑筋、想办法,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2.下面老师又要考考你们了,刚才咱们把落得慢的让它变快了,能不能把快的变慢呢?我们一起回班里试一试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感知了物体下落时的不同。从开始的简单的下落,到观察不同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下落的路线有直有曲,并让幼儿用笔记录下来路线的走向。后来更是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改变物体的下降速度,通过一系列难度逐渐递增的科学实验,让孩子从发现到总结,再通过已经学习到的经验,去尝试改变。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更培养了孩子们的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情绪十分活跃,积极参与实验,并能一起合作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幼儿园大班科学《让鸡蛋漂起来》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发现往水里加的盐越多,水的密度就越大,鸡蛋受到的浮力越大。

  2、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的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乐于探究身边事物,养成乐于提问、敢于假设、勤于实践的习惯。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食盐若干、温水一杯(用透明杯子装)、生鸡蛋一个、勺子

  三、实验步骤:

  1、把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是否沉下去。

  2、用勺子装一勺食盐放入水中

  3、用勺子充分搅拌水中的食盐,使得食盐完全溶于水中。

  4、观察鸡蛋是否漂浮起来,如果还没漂起来,继续重复步骤2和步骤3。

  5、鸡蛋漂起来啦,实验成功!

  四、实验原理:

  在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向下的重力,我们可以想象成有一个重力小精灵,它把鸡蛋往地面的方向拉。

  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浮力,我们可以想象成水中有水精灵,它把鸡蛋往上拉。

  在清水中,鸡蛋受到的重力比浮力大,也就相当于重力小精灵和水精灵拔河,重力小精灵力气比较大,所以鸡蛋往下沉到水底。

  往水中加盐会增加水的密度,相当于给水精灵增加能量,鸡蛋受到向上的力更大了。

  当加入的盐足够多,鸡蛋受到的浮力比重力大,简单地说,就是水精灵力气比重力小精灵力气大,在拔河中赢了,鸡蛋就会往上漂。

  五、相关链接: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做“死海”,人可以躺在水中看书,而不会沉下去。这是因为水里面的盐很多,水的密度非常大,水精灵的力气非常大,可以把人往上托。但是小朋友要注意安全,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自己去游泳哦!

  六、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你们可以试试把实验中的鸡蛋换成其他东西,比如葡萄,比如积木,你还可以试试把食盐换成糖,换成咖啡粉,看看结果会怎样?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主要是通过分组活动让幼儿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两次实验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自主组合、合作默契。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加入糖的时候鸡蛋始终没有变化,幼儿显得很沮丧。而加入盐的时候,鸡蛋随着盐的增加而逐渐升起来时,幼儿很兴奋,也很投入。通过实验,幼儿基本了解了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这一现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水应该少放点,放盐的时候要用量杯,一杯一杯地放,在导入的时候最好用多媒体,放出人在死海里漂浮的画面,提出问题,激起幼儿的兴趣。

25、大班科学《有趣的转动》优秀获奖教案

  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电扇的转动、陀螺的转动、风车的转动、旋转木马……这些现象在成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大班《有趣的转动》这一科学探索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去发现探索物体的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学习掌握观察、操作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

  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难点: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活动前让幼儿观察会转动的东西。

  2.物质准备:

  (1)第一次操作材料: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可转动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样式的陀螺、玩具小汽车、伞、轮子、风车、呼啦圈等。

  (2)第二次操作材料:塑料齿轮玩具、勺子、空瓶子、盛水的杯子、绳子、筷子、小碗、牙签、橡皮泥、雪花片、木片、盖子、纸板、牛奶罐等。

  (3)轻快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各种转动的机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邀请幼儿玩“咪咪转”游戏.

  “我知道小朋友们最爱玩游戏了,我们来玩“咪咪转”的游戏吧”,咪咪转、咪咪转,大风来了快快站。 (幼儿伴随着音乐转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体验、 感受、理解“转动”。)

  (二)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能转动的物品。

  提问: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什么东西能转动?它是怎么转动的?你能用身体动作来模仿一下物体转动的样子吗?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材料,一会你来试

  试哪些东西也能转动,它是怎么转动的?

  (三)幼儿操作探索

  1.让容易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出示准备好的可转动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观察,自由选择,亲手操作,亲自探索和感知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请幼儿观察老师提供的风车、呼啦圈、光盘、陀螺、勺子等材料,猜猜看,哪些东西能转动,哪些不能转动。

  (2)引导每个幼儿选择一至两种材料,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启发提问:你玩的是什么?怎样让它转动起来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还可启发幼儿再试试其它材料,等等,来引导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交流。

  (3)交流与分享: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让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

  教师小结: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

  物体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就是转动。

  2.第二次探索,想办法让“不能自己转”的材料转动起来。

  (1)提问:刚才的材料中,你觉得有不能转动的吗?有没有办法让它也转动起来,请幼儿大胆猜想讨论。

  (2)鼓励幼儿想办法让看似不能转动的东西转起来。

  如用勺子搅动杯子里的水,水会转动;把筷子伸进瓶子里晃一晃,瓶子能转动等。鼓励幼儿合作分工,充分运用交流讨论法,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方式或组合使材料转动起来。

  交流与分享: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让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

  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想出一些办法让看起来不能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

  (1)幼儿交流、讲述。

  如风扇转动能使人凉快,洗衣机转动能洗干净衣服,车轮的转动能让车跑起来等。

  (2)观看课件,感知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引导幼儿观看机器转动,飞机螺旋桨转动,旋转木马等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这是什么东西在转动,猜猜它有什么作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还利用转动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在我们的活动室外面有好多可以转动的玩具,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玩一玩。

  (六)、活动延伸:

  可以将以上材料继续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进行有关转动的探索。

  活动总结

  本活动通过幼儿的操作,由浅入深,由“让容易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到想办法让“不能自己转”的材料转动起来”。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不能转动送的物体可以借助外力转动的原理。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6、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教案《空瓶吞蛋》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空瓶吞蛋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2、遵守实验的规则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能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小秘密。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空瓶吞蛋》。

  2、煮熟了的鹌鹑蛋若干、饮料瓶、足量的热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的兴趣

  课件展示两个蛋宝宝玩。一个在瓶口很小的瓶子里欢快地跳舞。另一个也想到瓶子里找他的朋友一起跳舞,可是它太大,而瓶口太小,怎么也进不去,怎么办?

  引导幼儿大胆设想。

  (二)、老师演示空瓶吞蛋完整过程,幼儿仔细观察。

  1、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

  2、引导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实验过程。

  3、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归纳总结原理:

  瓶身加热使空气宝宝变胖→用蛋堵住瓶口不让空气宝宝跑掉→当瓶身冷了后,空气宝宝变瘦,外面的空气宝宝又想再进来→蛋被挤进瓶里了。

  (三)、幼儿动手操作并交流分享。

  实验前,老师强调具体的实验规则,并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试验。

  实验中,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讲给同伴、教师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操作过程。

  (四)拓展思维,提出新的挑战――思考如何从瓶里取出蛋。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让蛋宝宝都进到瓶子里了,但这个蛋宝宝太调皮了,它现在呀又想出来了,你们怎么办呢?”

  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出不同的方法。(如:再用热水烫;挤压瓶身。)

27、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落叶树和常绿树》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几种常见树木的认识,形成落叶树、常绿树的概念。

  2、学习将对落叶树与常绿树进行分类。

  3、发展幼儿观察与比较的概括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各种树叶,放在小篮子里面。观察认识各种常见树叶。

  活动过程:

  1、复习对几种树木的认识

  教师:我们小朋友每天上幼儿园都能看见许多树,你见过哪些树?你见过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幼儿已认识的落叶树与常绿树的叶子,提问:这些是什么树的叶子?叶子是怎样的?这些树在秋天有些什么变化?

  2、观察树叶,按颜色归类,了解树叶的差异。

  (1)引导幼儿先说说自己带来的树叶,再按照树叶的颜色进行分类。

  (2)比较不同颜色树叶的差异。

  教师:秋天到了,彩色的树叶真美丽,黄树叶、红树叶与绿树叶,有什么不同?

  (3)哪些树木到了秋天会落叶?哪些树木到了冬天光秃秃的?还有哪些一年四季是常绿的?

  (4)教师与幼儿一起概括常绿树、落叶树:

  有些树到了秋季,树叶很快就枯黄落下来,最后树枝上是光秃秃的,这些会落叶的树,我们叫它们什么树呢?(落叶树)

  告诉幼儿常绿树并不是不落叶,常绿树的叶子长老了也会落下来,一次落下几片,但新的叶子也在不断地长出来,所以树上总有绿色的树叶。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带来的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鼓励幼儿上来,分别将常绿树和落叶树放在两个筐子里面,对树叶进行分类活动。

  4、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树木,找一找:常绿树和落叶树。

  在活动开始前,利用晨间活动,有意识的让孩子观察周围的树,活动结束后,利用户外活动,让孩子找找幼儿园里的落叶树和常绿树。

  活动反思:

  一次成功的活动,最主要是能吸引孩子积极参与,主动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快乐。引导孩子们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地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通过关注树木变化,初步形成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知道“像柳树这样春天树叶都发芽了冬天树叶一下子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一年四季都有叶子的,叫常绿树。”教学活动重过程、重情感体验、重能力的培养。

  活动前要充分做好材料的准备,要充分考虑材料能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形式。那样孩子就能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收获。整个活动围绕着“叶子”,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感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如观察、比较、语言表达、倾听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性的学习要求。

28、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恐龙喜欢吃什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特征。

  2.学习按恐龙的食性给恐龙分类尝试根据恐龙的外形来判断恐龙的食性并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对恐龙的探索欲。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

  2.各种恐龙卡片,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

  1.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恐龙食性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的调查情况。

  要求说清楚恐龙的名称

  2.教师小结;恐龙分为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两大类。

  肉食恐龙中最有

  名的是霸王龙,此外还有跃龙、恐爪龙、永川龙等。

  大型的肉食龙的主要捕猎对象是大型的植食恐龙,例如梁龙、雷龙、马门溪龙、鸭嘴龙等。

  二、按照食性给恐龙分类

  1.按照恐龙的食性对自己熟悉的恐龙进行分类恐龙喜欢吃什么呢?

  那哪些恐龙喜欢吃肉哪些恐龙喜欢吃草呢?

  (引导幼儿按照食性分类贴在大记录表上。)

  2.师幼讨论幼儿的分类情况。

  三、探索恐龙外形与食性关系。

  1.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看上去有哪些不一样的特征呢?

  2.引导幼儿观察肉食恐龙、草食恐龙的牙齿、脖子、体型的不同,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启发幼儿思考食性和外形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肉食恐龙的牙齿很锋利,为什么草食恐龙的脖子很长。

  3.根据初步了解的肉食恐龙和草食恐龙典型特征,给挂图中的恐龙分类

  4.小朋友知道肉食恐龙与草食恐龙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吗?

  小结;几亿年前的地球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大陆,恐龙可以自在地四处漫游,

  因此它们几乎遍布地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

  5.观察恐龙图片

  判断图中的恐龙是肉食恐龙还是草是恐龙。

  活动延伸

  问题:草食恐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

  引导幼儿讨论的是恐龙的生存本能,在讨论中也可以适时渗透恐龙食物链的知识,同时为理解恐龙的灭绝作一些经验铺垫。

  教学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9、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看谁跑得快》反思

  活动来源

  幼儿的科学是行动中的科学。在晨间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很喜欢玩小汽车,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让小汽车在桌上、地上到处奔跑着,常常乐此不疲。但幼儿的玩法都仅仅在于自己用力让小汽车跑起来,有一次,我对她们说:你们不用力,能让小汽车自己跑起来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幼儿又找到玩汽车的兴趣点,积极动脑动手反复尝试,为了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关于“玩汽车”的科学经验,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看谁跑得快》。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斜坡的高度以及坡面的光滑度与汽车下滑速度的关系。

  2、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礼盒一个,内有玩具小汽车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跑道、长短不一的积木若干,记录表一张,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向幼儿介绍场地。

  师:宝贝们,看到地上有根红线了吗?红线的里面是我们今天活动的地方,外面就是我们说话,聊天的地方,记住了吗?

  2、幼儿自由玩小汽车,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宝贝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打开礼盒),喜欢吗?来,每人拿一辆小汽车。想玩小汽车吗?请你们想出不一样的方法让小汽车跑起来,并且和小朋友比一比谁的小汽车跑得快,能做到吗?好,请你们到活动区玩起来吧。(幼儿玩汽车)

  师:宝贝们,你们的小汽车都跑起来了吗?活动区里有一个停车场,请你们将小汽车停在那里休息一会儿,我们坐下来说说你是怎样让小汽车跑起来的?

  引导幼儿发现,他们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都是给了小汽车一一种外在的力,它才跑起来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探索不用力,让小汽车在车道上自己下滑的方法。

  师:宝贝们,如果我们不对小汽车用力,它能自己跑起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不用力让它自己跑起来吗?(幼儿答)

  师:老师准备了跑道和积木,请你不用力,让小汽车自己从跑 道上跑下来,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好,拿上跑道和积木,到活动区去试一试吧。(幼儿探索不用力让汽车自己跑起来的方法。)

  师:你们都找到好办法不用力让小汽车自己跑下来了吗?好, 把你的好办法放好不要动,小汽车就停在跑道旁,我们坐下来聊聊你们的好方法。

  2、交流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让小汽车自己跑下来的?

  幼儿回答。

  师:看看你们搭的跑道像什么呀?(滑滑梯)搭个像滑滑梯一样的斜坡小汽车就能自己跑下来了吗?我也想试一试呢。

  教师操作并恭喜幼儿挑战成功。

  3、引导幼儿探讨、感受汽车下滑速度与斜坡高度的关系。

  师:看看,你们搭的斜坡有什么不一样?(有的高,有的低)汽车在这样的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一样吗?(不会)在哪个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快呢?(幼儿猜想)

  4、出示记录表,记录幼儿猜想,并引导幼儿验证。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记录表,我要记录下你们的想法。(教师记录)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怎样来验证呢?

  引导幼儿通过两人一组比赛的方法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并探索比赛规则。、

  师:我们需要两人一组,搭建一个高的坡道和一个低的坡道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比赛结果更公正呢?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比赛规则呢?

  两个跑道应该怎么放?

  小汽车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小汽车同时出发呢?

  在探索完后教师完整讲述规则一遍,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师: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比一比吧,一定要记住遵守比赛

  规则哦。

  (幼儿结伴比赛,教师关注比赛情况)

  师:比赛有结果了吗?快,我们来记录一下你们的比赛结果。

  教师记录比赛结果,并验证猜想成功。

  髫谁跑得侬_学黪豢一黪霉一滚一擎麟爹一警一…

  5、小结并引出新问题。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坡道高汽车下滑的速度就快,坡道低汽车下滑的速度就慢。(出示铺有毛糙地毯的跑道)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新的跑道呢,如果换上这样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还会快吗?你们觉得现在汽车从哪个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快呢?

  幼儿猜想教师记录。

  6、幼儿通过比赛继续验证。

  师:到底你们想得对不对,我们还是要来比一比,还记得比赛规则吗?待会儿一定记得遵守哦。好,我先请你们两个人中选一个宝贝来换一下新的跑道,换好后比一比,看看结果是什么。

  (幼儿再次比赛,教师关注幼儿比赛方法。)

  师:有结果了吗?好,我们赶快来记录一下比赛结果。

  教师和幼儿共同记录结果,并验证幼儿的猜想是否成功。

  7、和幼儿讨论交流并引出新问题。

  师:这次为什么在低的坡道上汽车滑下来的速度会快了呢?(引导幼儿发现坡面的粗糙与汽车下滑的速度有关系。)

  师:是不是粗糙的坡面汽车滑下来的速度就一定慢呢?老师这儿就有一个粗糙的跑道,如果现在我换上这样的高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会不会还慢呢?

  (幼儿猜想)

  师:老师也想来验证一下,(教师操作)引导幼儿发现换了新的粗糙的跑道后高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又快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以后再来慢慢研究。

  8、生活中的运用。

  师:在生活中,小汽车是不是跑得越快越好呢? (不是)为什么?(不安全)那你见过马路上有什么样的设施让汽车减速,开的慢一点的?(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出示图片),对呀,看,在我们的马路上还安装了这样的缓冲带,它们就能让汽车减速,给身边的人带来安全。

  三、结束部分

  师:好,宝贝们,带上我们的小汽车,到外面去玩吧。

  活动反思

  一般幼儿都有自己玩汽车的经验,但可能没有探索过原因是什么,在活动的开始,我就让幼儿自己玩汽车,通过师生交流了解是自己对汽车用力汽车才能跑起来的,再抛出问题“如果不对小汽车用力,你能想到好办法让它自己跑起来吗?”利用积木、跑道引导幼儿探索出“搭斜坡”的好办法。

  引导幼儿探索并发现汽车下滑的速度与斜坡的

  高度、坡面的光滑度有关系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设疑一猜想一验证”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知识点,并利用记录表,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一目了然地看清楚自己的猜测与比赛结果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分享交流。同时又设置“为什么高的坡道上换上还是粗糙的坡面,汽车下滑的速度又快了呢?”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最后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到在生活当中汽车也不是跑得越快越好,人们会在路面上增加一些设施比如“缓冲带”让汽车减速,给身边的人带来安全,让幼儿初步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与生活的道理。

30、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恐龙》反思

  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伴交流恐龙灭绝的原因。

  2.产生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教学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阅读过有关恐龙的书籍。

  材料准备:挂图24号,幼儿查询过关于恐龙灭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 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2.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二、教师不必强求幼儿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

  三、整理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1.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

  2.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 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也不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四、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1.幼儿看图,听教师介绍。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恐龙灭绝的原因都 只是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教学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1、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空气是什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器材:杯子、手帕、大玻璃缸、蜡烛、尼龙袋子、气球、打火机、水。

  2、课件-空气污染

  趣味练习

  空气污染的原因

  趣味练习

  如果没有空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教师示范)。

  2、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

  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

  3、实验

  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

  手帕湿了吗?为什么?

  杯里除了手帕外还有其他东西,是它把水顶住不让水流进杯子,所以手帕才不会湿。

  4、你们能看见杯子里的东西吗?这东西手摸得到吗?用鼻子闻得出吗?

  那么,杯里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示范。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学习词:空气)。

  5、请小朋友拿起尼龙袋,张开袋口。看看袋里有什么?

  请幼儿迅速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尼龙袋里有什么?(空气)。

  6、你们刚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气?你们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得到空气吗?

  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气体,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1、将点燃的蜡烛用杯子完全罩住,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了?

  2、请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

  3、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离不开空气外,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三、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像,

  想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观看课件图片

  (1)满天飞扬的尘土,对空气的污染;

  (2)汽车排出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

  (3)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

  (4)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

  (5)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

  (6)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小结:如果我们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很大。

  4、那如何让我们身边的空气变得更新鲜清洁呢?

  改善空气质量的办法: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

  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

  四、游戏《气球火箭》

  1、为什么鼓起的气球一松手就会飞走?

  2、什么样的气球火箭会飞得高些远些?

  3、师生共同游戏数次结束。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是个难点。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2、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空气》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知空气的特点。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学习兴趣。

  3.尝试自己动手感知空气的特点及它的存在。

  4.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

  5.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6.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7.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无色、无味、没有形状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特点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气球、蜡烛、打火机、透明玻璃杯、盆和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谜语导入:我们身边有一种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到,闻不着,没有颜色。但是,谁也离不开它。(空气)

  二、基本环节

  1.感知空气的特点:

  (1) 请小朋友摸摸空气;闻一闻;抓一抓。你能看见吗?能闻到吗?

  (2)老师演示用塑料袋抓到了空气。幼儿动手操作游戏:抓空气。

  (3)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抓不到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的存在:

  (1)拿起一个气球,然后吹起来。问:为什么气球变大了?然后对着幼儿轻轻松开,问幼儿:感觉到了吗?

  (2)幼儿自己结伴做游戏,感知空气的存在。

  (3)请两个幼儿把吹起的气球的口捏住,然后放到水盆里轻轻地松手,说说发现了什么?(有小泡泡)为什么有泡泡呢?其他幼儿轮流操作。

  三.结束环节:

  1.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扣上,然后观察发现:过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没有空气了)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2.小结:(延伸环节)

  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空气呢?(幼儿讨论)空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生存,所以我们也要保护好它,不然我们的就生存不了了。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是个难点。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3、获奖教案大班科学教案《可爱的竹蜻蜓》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6、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7、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活动过程

  1、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2、解决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竹蜻蜓飞起来? 试一试,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转动竹签使之旋转,像玩陀螺一样。

  (2)用橡筋射出。

  (3)搓动竹签使之飞起。

  3、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竹蜻蜓飞不起来,而有的竹蜻蜓却能飞起来?

  (1)竹蜻蜓叶片翘翘的,就能飞起来。

  (2)同伴的竹蜻蜓叶片是平的,就飞不起来。

  4、试一试,让竹蜻蜒飞起来。

  (1)将竹蜻蜓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转叶片时,注意旋转方向。

  5、说一说我的发现。

  (1)竹蜻蜓旋转着飞起来了。

  (2)竹蜻蜓能旋转着向上飞,还能旋转着向前飞。

  (3)竹蜻蜓叶片倾斜方向一致,就能飞起来。

  6、拓展应用。

  (1)什么东西能像竹蜻蜓一样旋转着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机的螺旋桨。

  ②轮船的驱动器。

  (2)生活中哪些东西像竹蜻蜓一样有叶片也能旋转却不能飞?

  ①电扇。

  ②风车。

  ③换气扇。

  比一比,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活动延伸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34、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蚂蚁》

  活动目标:

  1、学习计划捉蚂蚁的行动,明确活动的观察任务。

  2、对捉到的蚂蚁能够仔细观察,并能将蚂蚁的身体构造与功能进行表述和描绘。

  3、在捉蚂蚁的活动中萌生对蚂蚁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昆虫盒或透明的小瓶、小块纱布和皮筋、小铲子。

  2、雪糕棒、放大镜、笔和画板画纸、背面贴有双面胶的白纸。

  3、选择一处有蚂蚁出没的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

  4、幼儿用书:《蚂蚁》。

  活动过程:

  1、教师发起去捉蚂蚁的倡议。

  教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

  教师:今天我要去捉几只蚂蚁来研究研究,谁愿意和我一起去?

  2、师幼一起策划捉蚂蚁的计划。教师:蚂蚁平时喜欢在哪里?我们到什么地方有可能捉到它们?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在贴有双面胶的白纸上分别画出蚂蚁出没地点的图标。

  教师根据幼儿猜测的几个地点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

  教师将所猜蚂蚁出没地点的图标贴在组长的衣服上。

  教师:去捉蚂蚁有许多工作要做,先要当好“侦察员”,即能找到蚂蚁活动的地方;然后要做“观察员”,即能仔细观察蚂蚁是什么样子的;最后还要当好“记录员”,即把你在哪里发现了蚂蚁,和你看到的蚂蚁的样子画下来。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器材“去捉蚂蚁,你觉得我们需要哪些东西的帮助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出示相应的材料:看看这里的哪些东西在捉蚂蚁的时候会用得着?昆虫盒用来做什么?放大镜可以用来做什么?纸和笔可以用来做什么?

  教师:去捉蚂蚁时还要注意什么?

  3、师幼一起去寻找、观察蚂蚁。

  教师带幼儿外出寻找蚂蚁,并请发现蚂蚁的小组及时向大家通报。

  教师请捉到蚂蚁的小组就地观察蚂蚁。

  教师:用放大镜仔细看看小蚂蚁有几只脚?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小蚂蚁是怎么爬的?它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会动?学一学它是怎么动的?

  4、教师组织幼儿交流捉蚂蚁的经历并扮演小蚂蚁走路的姿态。

  教师:有哪些小朋友捉到了蚂蚁?你是在哪里捉到的?

  教师:你对蚂蚁有哪些新发现》?还希望知道小蚂蚁的哪些问题?

  教师:让我们来学一学小蚂蚁,三个小朋友扮演一只蚂蚁,商量一下谁做头、谁做胸、谁做腹,然后尝试走一走。

35、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流动的水》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2、通过实践活动,创新感知污水通过多层毛巾过滤可以变干净。培养幼儿观察、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重点难点

  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操作、讲述活动中创造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大胆思维创新的意识

  活动准备

  录象、装满脏水的容器、干净的空杯、笔、纸、毛巾、纱窗网、纱布、海绵、大个果冻盒。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

  刀砍没有缝,枪打没有洞,斧子劈不开,没有牙齿也能咬。(谜底是水)。

  2、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发现大胆地讲述问题水给我们带来的用处。(水能洗衣服、浇花、养鱼、洗澡、洗脸、水能做汤、煮稀饭……)

  3、扩展幼儿知识面:放录象,有关废水的排放和再利用。

  4、幼儿想象思维,创新新的节水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节约用水?(如:洗衣服的水冲厕所、洗菜、水果的水来浇花、关好水龙头、安装新型的节水器等。)

  5、认识水的重要性:人类、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大家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6、创新操作活动探索:探究实验水如何会变干净,出示一盆很脏的水,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水变干净?

  A 幼儿讨论:

  B 试一试,怎样把水变干净。

  C 说一说,为什么实验结果不一样。

  D 怎样用毛巾过滤使水变得更干净?

  7、提升幼儿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幼儿用记录的方式来总结自己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

  优点: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的形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究创新的过程和快乐,活动中利用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多媒体引导、发散思维创新想象,操作实验、创新实验交流、记录总结等活动,引导幼儿创新动脑思维,教师适当的提供了探索材料,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尝试着探索创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创新能力。

  不足:

  课前的准备活动需要在丰富一些,应提前与家长做好生活观察活动,这样孩子的生活经验会更丰富一些,便于幼儿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流、创新。操作创新活动中教师要适当的抛出问题,一步一步提升幼儿创新思考的能力和技巧。

36、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立交桥》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受立交桥的形态,进一步了解立交桥的功能。

  2、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交流的乐趣。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7、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都见过城市里的一些立交桥。

  环境准备

  城市里常见立交桥的图片若干。

  重点难点: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我知道的立交桥。

  小朋友,你见过立交桥吗?你看到的立交桥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你们分别是从立交桥的什么地方看的?有什么感觉?这些桥为什么叫“立交桥”呢?

  二、欣赏漂亮的立交桥。

  师带来了一些立交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说你最喜欢那座立交桥,为什么?你最喜欢那座立交桥?有几层?有哪些你觉得特别的地方?这么多立交桥,你觉得哪些立交桥是从上面往下看到的?哪些是从下面往上看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

  立交桥是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让汽车畅通无阻的通过一个个路口,不必在路口慢慢的等红绿灯,免去交叉路口拥堵的烦恼。现在很多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都建起了多座立交桥,城市立交桥越多城市现代文化程度越高。

  三、师幼讨论:立交桥的作用。

  你觉得城市里有立交桥好吗?这是发生什么事了?你遇到过吗?为什么会堵车呢?在城市的什么地方需要立交桥?为什么?

  附:儿歌《立交桥》

  立交桥像彩虹,

  高高架起在空中,

  沟通东西和南北,

  秩序井然顺序行,

  嘉定交通展新容,

  道路平坦又畅通。

  四、作品介绍参观。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时在学习同伴作品基础上再次创造。

  2、引导幼儿在建筑区搭建各式立交桥。

  活动反思

  课前幼儿对各种立交桥已经有所认识,对立交桥也产生了比较高地兴趣,尤其是双重立交特别感兴趣,通过师幼讨论,我发现幼儿对立交桥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一活动基本上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

37、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了解虫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虫子的家,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2、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3、引导幼儿了解虫子的居住地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归类。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记录纸、笔、

  2、透明的小瓶子、塑料带、篓空塑料筐、纸袋等。

  3、蔬菜叶、面包、飞虫、瓜皮等。

  4、课件-动物保护色

  活动一:寻找虫子

  一、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种植园、小花园寻找小虫子。对虫子的生活环境进行记录。

  二、引导幼儿讨论虫子的家在哪里?

  (你在哪里发现的虫子?)

  1、幼儿之间相互介绍自己发现和记录的虫子的家。

  2、集体

  讨论虫子的家在哪里?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总结:

  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蝴蝶生活在花丛中……

  4、开阔幼儿思维

  提问:除了今天发现的小虫子,你在哪里还见过虫子?

  幼儿之间相互交流,个别幼儿讲给大家听。

  三、给虫子安新家

  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养虫子。

  2、选择食物放入虫子的新家里。

  3、鼓励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活动二:虫子的特殊本领

  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对虫子特殊本领的关注。

  2、引导幼儿了解虫子的保护色、预测天气、再生的本领。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虫子特殊本领的资料,在饲养区中饲养断体的蚯蚓,观察蚯蚓的再生。

  2、进行表演游戏的材料若干。

  3、课件-动物保护色

  活动过程

  一、幼儿欣赏故事《蚯蚓再生》,了解虫子再生的本领。

  1、故事结尾蚯蚓妈妈的话可先不讲,留下悬念,幼儿讨论、了解蚯蚓再生的特殊本领。

  2、看蚯蚓再生的录象资料,进一步了解蚯蚓再生的过程和原因。

  3、讨论其他虫子的再生:如壁虎等。

  二、幼儿讨论并向同伴介绍虫子的其他特殊本领如预报天气等。

  三、教师出示挂图,让幼儿寻找隐藏的虫子,发现虫子保护色的秘密。如:蝴蝶、蚱蜢等。

38、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昆虫找家》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害虫和益虫。

  2、认识常见昆虫的食物,模仿昆虫的三种基本运动形态:飞、爬、跳。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昆虫头饰、昆虫拼图四张,画架四个。

  2、昆虫图卡若干,食物图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昆虫

  1.教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拼图游戏,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动物?

  2.请小朋友把拼图背面的双面胶撕下,并把撕下的胶带纸放在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将拼好的拼图放在画架上展示,每组请一位幼儿回答。

  4.提问:蝴蝶属于什么?蚂蚁呢?

  为什么说它们是昆虫?

  幼儿回答昆虫的基本特征。

  5.教师:除了蝴蝶、蚂蚁、萤火虫和七星瓢虫外,还有什么也是昆虫?

  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卡。

  二、游戏《昆虫找食》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请小朋友们每人找一个昆虫头饰戴上,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虫,想一想它是怎么运动的,它爱吃什么。

  幼儿寻找并戴上头饰。

  2、教师:请小昆虫们用自己的动作随音乐来寻找食物。

  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到森林场景中寻找食物图卡。

  3、教师小结:小昆虫做得真好,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什么昆虫,你是怎样行动的,你找到了什么食物?

  请幼儿回答。

  三、益虫和害虫

  1、教师:蜜蜂采花蜜传播花粉,对人类有帮助,我们叫它益虫;

  苍蝇呢会传播细菌,给人类带来疾病,对人类有害,我们叫它害虫。

  小朋友想想

  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呢还是害虫。

  2、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天快黑了,小昆虫们要回家了,我们来找家,益虫的家在这边,害虫的家在那边。

  幼儿找家。

  3、教师小结,帮助找不到家或找错家的幼儿正确认识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活动反思:

  幼儿对昆虫比较感兴趣,用请小客人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小客人,我们一起把他们请进来吧!幼儿戴昆虫头饰做动作进教室,教师和幼儿一起看一下都有哪些昆虫来做客了。组织幼儿和小昆虫一起听音乐跳舞,这时扮演小昆虫的幼儿站起来提问:“小朋友,你知道我们的家在哪吗?”请幼儿逐个说一下在场小昆虫的家,然后教师总结:原来昆虫的家都在不懂的地方,有的在森林里,有的在水里,有的在人的家里,有的在树上的鸟窝里,有的在泥土里。再请一个扮演小昆虫的幼儿起来提问:“小朋友,你们还认识那些小昆虫吗?”昆虫卡片的出示,引起了个别幼儿的兴奋,他们有的无意地玩弄小卡片,有的交头接耳地讲述自己在卡片中获得的乐趣。讲述时虽然幼儿的表达很积极,但纪律很松散,回答问题无规则。在帮助昆虫找家的过程中,小朋友对常见的昆虫比较了解,能很快地找到,也有的两栖昆虫让他们很犯难,不知放哪里,所以都问起了老师。游戏昆虫找家是小朋友最快乐的,每次当发现小昆虫走错地方时,老师都会及时的讲评和纠正。但是,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有些地方没给有孩子们讲清楚,如:生活在水里的昆虫可以分为两种:有海水里面的和淡水里面的,还有个别知识点讲得不够准确

  在活动中,教师能注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设计活动,由易到难,过度自然,小朋友的参与兴趣很高,但活动中让老师觉得不足的是开始部分,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否内容简单些,或直接让幼儿分组讨论,交流,然后鼓励幼儿把自己不懂的提出来,和老师一起解决。这样的处理是否能让幼儿的学习更加主动些。建议下次教学,可以试试。

39、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摩擦力》反思

  活动目标

  1、体的摩擦力,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2、体验感受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课件3个,幼儿两次实验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出示图片,分别是爬雪山和冰上芭蕾以及他们的鞋底特写。

  教师:比较一下两双鞋子的鞋底有什么不一样?

  (雪地靴--平面的、粗花纹、又大又重;冰刀鞋--立体的、又滑又?)

  如果换一下穿可以吗?为什么?

  二、第一次实验操作,感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

  1、教师: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介绍材料和实验方法。

  (2条滑道--纸滑道和绒布滑道,2个纸筒。轻轻放上去,轻轻放手,会发生什么?

  3、幼儿四人一组进行实验

  4、交流:小纸筒从滑道上滑下来是又什么不一样?

  (距离远近、速度快慢)并记录(出示课件一)

  5、为什么同样的

  纸筒会由这么不同的结果呢?

  出示课件二,教师小结:纸筒划下去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牢牢拉住纸筒,不让它滑下去,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跟念)。

  当物体粗糙时,摩擦力就大,当物体光滑时,就拉不住纸筒了,摩擦力就小。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

  1、实验要求:同样的滑道,给纸筒穿上不同的衣服(卫生纸、瓦楞纸、毛巾),与光纸筒的比较。

  2、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毛巾最粗糙)

  四、讨论:

  如果登山员穿上冰刀去爬山,会怎样?如果……会怎样?

  小结:登山员只有穿上鞋底粗糙的登山鞋才能稳步爬山,冰上运动员只有穿上光滑的冰刀鞋才能翩翩起舞。

  五、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件三:厕所里的防滑垫,为什么要垫?(增加摩擦力,防滑)

  滑梯的光滑(减少摩擦力)

  活动延伸:

  出示一瓶子,老师说遇到了困难,受手太滑,打不开瓶盖,怎么办?

  活动反思:

  活动中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操作各种不同的材料,探索摩擦力是一种阻力,不断感受、体验摩擦力现象的问题。体验到发现、探索的快乐,产生“我想做、我愿做、我能做”的学习态度。让孩子探索了解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

40、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你好大树》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大树的不同部位和基本组成。

  2、能够完整、连贯地讲诉自己对树的认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6、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认识大树的不同部位,并能讲诉自己对树的认识。

  活动准备:

  PPT、树叶(卡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猜谜语:身体长得壮壮壮的,春天来发芽,脸上皱纹多,冬天不见啦!(大树)

  二、出示PPT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树伯伯的图片,请小朋友们的小眼睛仔细观察,等一下老师会请小朋友来回答老师问题哦!(出示大树的图片)

  2、师:你们在哪里见过树呢?

  3、那树伯伯的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树根,树干,树枝,树叶)

  三、分解树

  1、那现在老师还有几张图片,小朋友们也要仔细看哦!(出示图片树根)

  师:树根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

  树根的作用?(吸收水分,让树能够长高、长的更壮)

  2、出示图片—树干

  师:这张树干的图片和其他树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粗细、长短)

  3、出示图片—树枝、树叶

  师:大树慢慢的长大了,慢慢的长出了树枝,再慢慢的长出了树叶

  4、秋天到了,大多数的树叶都掉落了下来,那现在我们在来看一下秋天的树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呢?(没有树叶)

  四、游戏活动

  1、小朋友刚才看了大树的图片,那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身体来变成(模仿)大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示范)

  2、老师示范并解说脚是树根,直直的身体是树干,手臂是树枝,那我们少了什么呀?(树叶)那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树叶,待会儿给你们贴上。

  3、分别请4组,每组幼儿5人模仿大树,一人当树根和树干,四人当树枝和树叶!(老师为幼儿贴上树叶)我们的大树做好了!请小朋友们慢慢的把树枝长出来,再有树叶,风来了,我们的树叶应该?(幼儿摇摆树枝和树叶)

  4、那现在小朋友想不想去看一下真正的大树是什么样子的呢?(想)请幼儿依次排队出门观察大树!

  活动反思:

  树木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的贡献巨大,但是幼儿在此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对树木的了解不够。如果只是说教性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收效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幼儿清楚了树木对人类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要保护树木,爱护树木,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比单纯地说教要有效果。

41、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你喜欢什么声音》

  活动目标:

  1、对声音感兴趣,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初步了解噪音的危害,喜欢欣赏悦耳的声音。

  3、知道制造噪音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能避免听噪音。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自制“声音魔箱”一只,内有一些容易发出声音的物品:铃鼓、装有黄豆的小瓶子、会发声的动物玩具等等。

  2、不同材料质地的玩具、餐具、工具等多种物体供幼儿操作。

  3、录有多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

  1、歌唱、倾听活动:周围世界随意的声音。

  (1)复习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在歌声中体会声音的美好与神奇。

  (2)教师:声音的本领可大了,不仅能告诉我们谁来了,还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地用耳朵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摸箱触物游戏,体验猜测声音的乐趣。

  (1)(出示“声音魔箱”)教师:声音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看!这里有一个“声音魔箱”。请你上来随便摸一样东西,并让它发出声音,下面的小朋友要猜猜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请3~4位幼儿上前游戏,让其他幼儿一起听辨声音,并说说自己的听辨理由。

  3、操作活动,继续感受不同的声音,了解物体的振动会发出声音。

  (1)教师:看!桌子上那么多的东西也都忍不住要发出声音了,可它一个人发不出,需要小朋友的帮助。请你们去试试看,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2)请幼儿逐个用自己桌上的东西发出声音,大家一起听辨声音,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而且,在观察中了解物体的振动会让物体发出声音。

  4、引导幼儿讨论:你喜欢什么声音?为什么?

  (1)组织幼儿倾听录音机中播放的不同声音(如:放鞭炮声、救护车声、水流声、嘈杂的人声、琴声等等)。说说自己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不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为什么?

  (2)幼儿自由交流:自己听过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声音,特别是要谈谈听到不喜欢的声音时,是什么感觉?(不舒服、心烦、害怕等等。)

  5、介绍噪音的危害,教育幼儿避免听噪音。

  (1)教师:不好听、乱糟糟的声音我们叫它噪音,噪音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害处。经常听噪音,耳朵会变聋,还容易得心脏病。

  (2)引导幼儿积极讨论。

  小朋友如果到了有噪音的地方应该怎么办?(捂住耳朵,或者离开那里。)

  幼儿园里有没有噪音呢?(小朋友下课以后大声吵闹的声音。)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什么时候可以发出热闹的声音?什么时候应该发出轻轻的声音?(游戏时可以热闹,看书、学习或休息时应该安静,平时应该轻声讲话。)

  6、教师小结并鼓励幼儿学习控制音量的礼仪。

  (1)教师: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声音,上课发言要声音响亮是为了让别人听清楚;人多地方说话声音轻是为了不影响别人,不制造噪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场合来确定声音的轻或响。

  (2)一分钟轻声交流时间,在学会控制音量礼仪的喜悦中结束活动。

  活动建议:

  1、活动区域创设:把“声音魔箱”、录音机、磁带、一些餐具、玩具、工具等物品投放到“科学探索区”,成立一个“声音总动员”。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发现和了解声音的秘密。

  2、家园共育:建议家长朋友带孩子到大自然倾听、感受天然的声音,并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不在公共场合制造噪音。

  3、活动延伸:教师将幼儿在课堂上对声音“轻或重、好或坏”发表的看法记录下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交谈。

  4、领域活动渗透: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听声音自编故事”、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绘画“藏在声音里的秘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与同伴进行合唱,学会在集体歌唱中要控制自己的音量、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蒙眼听辨声音、变换方向走”,进一步体验声音活动的乐趣。

42、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你追我逃》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在实践中大胆操作探索,了解和发现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学具:小磁铁每人2个,曲别针每人2个,动物小卡片每人2张。

  2、教具:教师制作好的磁铁动物(狮子和斑马),视频展示台、电视机各一台,演示用的桌子一张。

  3、教师已编好的《你追我逃》的故事。

  4、条形磁铁两块,南极和北极字卡。有趣的磁铁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讲故事边操作磁铁动物玩具,引起幼儿对活动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大二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它们是……?它们俩发生了什么事呢?

  2、教师操作表演动物玩具老虎追兔子,幼儿聆听观看。

  故事:一天,兔子在草地上快乐的吃草,这时一只凶猛的老虎走来,突然看见一只兔子,

  于是猛扑了过去。表演老虎追不到兔子。

  3、提问:师:小兔子被老虎追上了吗?

  师:老虎为什么追不上小兔子呢?

  师:这里可藏着一个小秘密呢?有谁发现了吗?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看一看小兔和老虎到底是用什么做的?

  二、探索磁铁玩具小兔和老虎的结构。

  1、向幼儿展示玩具的结构。

  2、提问: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个玩具是怎么做成的呢?到底用什么方法最好,让我们来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吧!

  三、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制作磁铁玩具。

  1、师: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制作需要的材料,小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做两个玩具,

  做好后可以玩一玩两个动物你追我逃的游戏。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和适当指导幼儿制作,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师: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才能用一只手操作,让两个动物一个追一个逃?

  四、针对幼儿存在的困难,重点帮助解决幼儿操作中的难点。

  1、师:有谁在操作中碰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帮助解决!

  2、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导致两个小动物吸起来或一直碰不上头这两种不同情况发生呢?

  因为磁铁有它的一个秘密。是什么秘密,有谁知道吗?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屏幕。

  3、教师在视频下向幼儿

  展示两块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4、教师出示条形磁铁,辨别南极和北极,并出示字卡,并演示南极和南极,

  北极和北极相遇发生什么现象,南极和北极相遇发生什么现象。

  师总结;原来磁铁有南极和北极,如果南极和南极,北极和北极相遇会互相排斥,

  南极和北极相遇会互相吸住。

  五、游戏;

  规则;每位幼儿身上粘贴南极或北极标志扮演磁铁,听到音乐停时要表演异性相吸或同性相斥。

  六、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1、师:现在小朋友可以继续做,已做好的小朋友可以自己边玩边编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43、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连接》反思

  活动目标:

  1.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根据问题探索连接的方法,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根据问题探索连接的方法,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活动准备:

  1.插塑积木、绳子、毛线、吸管、纸、橡皮筋等。

  2.用于板书的纸和笔、问号贴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稳定幼儿情绪:《心手相连》。

  2.游戏:《连连看》,引入连接的探索。

  二、基本部分:

  1.提出问题。

  今天,看你们玩得那么开心。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也想玩“连连看 ”,你能把它们连起来吗?

  2.尝试把准备的各种材料连接起来。(这个环节是让孩子通过尝试积累连接的经验,探索连接的方法)

  (1)幼儿操作的时候观察孩子操作过程,及时用准确地词语概括出孩子连接的方法。

  (2)总结孩子的探索。

  3.出示问号,明白办法总比问题多。

  4.尝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连起来(这个环节是在材料上引发出活动的挑战性)

  (1)教师:你能试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连起来吗?

  (2)总结孩子的连接方法。

  三、结束部分:

  科学态度的提升。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4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鸡蛋浮起来》

  《鸡蛋浮起来》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小编获奖教案,本课包含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准备等,科学《鸡蛋浮起来》这一活动,让幼儿去探索鸡蛋在水中的不同状态,认识鸡蛋上浮的科学现象。科学活动让他们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个正确认识,鸡蛋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

活动目标

  1. 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2. 在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学会用符号记录。

  3. 体验鸡蛋浮起来实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初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活动难点:学会用符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盐、味精、糖,生鸡蛋、筷子、勺子、水彩笔、透明杯、抹布、记录纸。

  2.盐、味精、糖标志,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入主题,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教师引导:出示一杯清水、一个鸡蛋。问幼儿,老师把鸡蛋放进水杯里,猜猜,鸡蛋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想后,老师轻轻地将鸡蛋放进水杯里,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鸡蛋在清水里沉下去的。

  3.引出探究问题:清水里的鸡蛋是沉下去的,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蛋宝宝浮起来?

  二、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

  1.教师导入: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东西,你们能不能往水里加入其中的一样东西让鸡蛋浮起来。(教师介绍材料:盐、糖、味精)

  2.猜一猜:加什么东西能让鸡蛋浮起来?请猜加盐的小朋友请站在这边来,带上盐的标志,猜其他的依次类推。

  3.分组,探索什么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

  (1)按猜想分组,人数多的多分几组,人数少的少分几组完成。

  (2)师:请你们试一试,看看你的想法对不对呢?

  提出要求:铃声响起开始操作,使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加材料。加入材料后要用筷子轻轻地搅拌,搅拌完把筷子放入盘里,注意观察鸡蛋在水中的变化。听到铃声把材料放到展示台。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的材料,激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

  4.幼儿回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享。

  5.教师进行实验小结: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那么哪种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答:盐。

  6.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三、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能浮的越高。

  1.教师:请观察老师这里的两杯盐水,为什么有的鸡蛋浮得高,有的鸡蛋浮得低,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幼儿的实验不明显,可事先准备两杯同样多盐水不同高度的鸡蛋)

  2.幼儿讨论。

  3.实验验证,提出实验要求:

  (1)每桌有两个杯子,一个杯子加3勺,一个杯子加5勺,需要在杯子上注明“3”“5”。

  (2)提出观察、记录的要求。

  要一勺、一勺加材料。实验完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记得清楚。

  (3)商量协作:谁做记录;谁加材料盐;谁进行搅拌;谁观察。

  2.幼儿实验,教师随机指导幼儿。(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鸡蛋浮起来的过程、真实记录)

  3.分享交流:幼儿分组交流实验结果,肯定幼儿分工和记录的方法。

  4.实验小结:同样多的水,加入的盐越多鸡蛋在水中就浮得越高。

  5.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四、经验提升

  1.现在我们实验都成功了,心情怎么样?

  2.现在我们知道鸡蛋浮起来的秘密是加入盐才可以的,我们做完实验了,那桌子上的东西需要收拾吗?我们一起来整理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分为猜一猜,试一试,做一做,再做一做并说一说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之以趣。让幼儿在动中学习,玩中思考,观察发现鸡蛋如何浮起来的。

45、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神奇的造纸术》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的演变过程,知道纸是如何做出来的。

  2.通过造纸的制作过程,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发展创造力。

  3.知道纸的原材料是树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情感。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准备材料:

  (一)教师材料:皱纹纸、电光纸、报纸、PPT

  (二)幼儿材料:纸巾、透明杯、木棒、纱网、纱网架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导幼儿梳理、总结纸的演变过程。

  1.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看一件东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纸张,可以用来写字,印书)?

  2.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有了纸,在纸上写字,用纸印刷书本,可是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古代人把字写哪里呢?(让幼儿议一议,然后逐出龟壳、竹简、布)

  结合 PPT 进行讲述。

  ⑴ 介绍龟壳。

  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就把字刻在动物的骨头或者外壳上。但是。这样方便吗?为什么?

  小结:骨头和龟壳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⑵ 介绍竹简。

  后来古代的人想办法,把字写在竹

  片上,然后用绳子把竹片一片片连接起来,变成一本书。哪种书好?好在哪里?

  ⑶ 介绍布。

  后来古代人又动脑筋,把字写在布上。布与甲骨、竹简比较,哪种好? 好在哪里?布跟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

  小结:比较龟壳、竹简、布当书写品的优缺点,让幼儿知道中国古代人勤劳聪明,想出的办法一个比一个好。

  二、 介绍蔡伦及造纸术,引导幼儿萌发动手做纸的兴趣。

  1.出示蔡伦画像,提问:你们认识他吗?知道他是谁吗?

  师:蔡伦是古代的一位科学家,他就是纸的发明者。

  2.结合视频,讲述制作纸的过程。

  看,这位小朋友正在做造纸实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小结:将废旧纸张撕碎,越小越好,然后放在适量的水中浸泡;加入胶水并用木棒搅拌均匀;把做好的纸浆放在沙网上脱水,然后均匀的平摊在塑料板上压平,最后晒干即可。

  三、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纸,体验动手做纸的乐趣。

  1. 师:看了视频里的小朋友做造纸小实验,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啊?

  2.请小朋友们到后面的桌子上进行操作,操作之前,听好规则。规则 1:6 个人一桌,相互合作进行。

  规则 2:纸浆不要弄到外面。

  3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组织幼儿交流展示。

  四、讲述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情感。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制作纸的原材料是什么吗?幼儿回答。

  小结:因为制作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木,一颗大约 5-6 岁的大树,可以制作大概 750 张左右的纸,所以,大家要节约用纸,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森林哦!

  总结延伸:

  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交流,动手试一试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做成纸。

  教学反思

  这堂课幼儿很感兴趣,这一中国古代的文明发现并不能够让孩子们全部接受,这确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孩子们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种纸张,在做手工的时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种纸的特性。初步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课后应该有更多的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激发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

46、教案大班科学说课稿《弹性》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弹性的特点,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弹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弹性”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弹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系列活动,“有趣的弹性玩具”、“弹力的大小”、“制作弹力小玩具”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弹性的特点,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本教材除了源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产生学习探索欲望外,还有利于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掌握观察、操作、记录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纲要》的教育目标,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

  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记录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

  3、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除了以上情感、认知、技能等五方面的目标外,我还将关注幼儿活动发展中的生成性目标。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弹性这一科学现象。

  本活动的难点是:如何让幼儿在探索、谈论、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弹性的特点。

  三、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我在活动中以到“游乐园”去玩,发现玩具中的秘密的情境引入,为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在玩中主动探索弹性玩具的不同玩法,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现象。第二次操作是对所投放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3、测量、记录法:新《纲要》指出“用多种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的环节我引导幼儿以测量、记录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为下一个环节的交流与分享做准备并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到科学的一条基本法则——说理要有事实依据。

  三、说活动准备: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提供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布置“游乐园”,有弹性和无弹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2、幼儿记录卡、笔,塑料袋每人一套

  3、尺子、绳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种可用于测量的物品。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好玩的弹性玩具”,→了解弹性的特点→找找哪些东西有弹性,三个操作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学习。各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尝试的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儿引入由各种弹性玩具布置而成的“游乐园”,告诉幼儿“游乐园”里的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试着用多种方法发现它们的秘密,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体的弹性。《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着重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弹性这一科学现象。这是活动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随机在小组中引导他们讨论:“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发现什么。”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有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最后,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物体的弹性。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弹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弹性的特点。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了解弹性的特点。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玩具有弹性的现象。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弹力玩具前后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弹性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难点,我采用了测量、记录法来突破难点。首先设置问题情景:“怎样在玩的过程中比较准确地了解玩具的变化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想办法,鼓励幼儿迁移以往的经验选用最方便、有效的测量法来记录玩具的变化。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记录,最后让孩子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原来这些玩具有弹性:拉一拉,手放开,恢复原来的样子;压一压,手放开,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被推向了高潮。四、第三次操作,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品有弹性。纲要强调,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幼儿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有弹性。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47、教案大班科学《奔跑吧风车》反思

  设计意图

  晨间活动时,甜甜跑过来跟老师说:“今天风好大呀,我看到地上的树叶都飞起来了!”萱萱说:“今天早上,我从家里出门时,也看到花瓣掉了一地,是风把花瓣都吹掉的!”“风是什么样子的呢?”“风是从哪里来的?”……这时,所有的小朋友也七嘴八舌地跟着聊起来。随着主题活动《有趣的风》开展,这段时间小朋友们对风非常感兴趣。风,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次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的大小与事物产生的频率有关系。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

  难点:怎样使风力变大,推动风车向前移动。

  活动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的经验;

  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扇子、风扇、纸、打气筒、塑料袋; 活动材料:记录表 26 份,水彩笔若干;

  游戏材料:小风车 12 个,鱼线 4 根,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准备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看一看,我们这里有些什么?

  ——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利用这些东西,你能制造风吗?

  (出示各类材料,激发幼儿参与的愿望和兴趣。提出“你能制造风吗?”这一问题能引起幼儿积极地思考,仔细的观察和想象。采取小组形式可以让幼儿生生互动,各组交流不同理解。)

  2、认识记录表,猜测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我们一起来看看,记录表上有什么?你们知道这张记录表的意思吗?

  ——这张表上,我们要用的材料都在里面了,请你把你的猜想结果画在相应的器具下面。如果有如果会,用什么符号表示?如果不能,又用什么符号表示?

  ——请小朋友们把每一种材料都试一试,如果能产生风,就用一个红色及时贴贴在相应的格子里;如果不能产生风,就不贴。

  ——现在请你尝试,并做好记录。

  3、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风,感受风产生的原因。

  ——请你们来试一试,每人选一种材料来制造风,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幼儿相互交流,感受用不同的方法产生了风。

  ——你猜对了吗?经过试验,结果怎么样?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通过记录,发现猜想结果和实验结果是有区别的,什么事情不能光凭想象,应亲手试验一下,长此以往,科学活动中幼儿会养成想一想、做一做、记一记、说一说的好习惯,而且实验和猜想结果的不同也是幼儿乐于探究的兴趣所在。)

  教师小结:所有的材料都能产生风,我们用材料让空气流动,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4、幼儿游戏。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做“奔跑吧,风车!”。小朋友们分为四组:ABCD 四个组,每组选一种材料,在不触碰到绳子和风车的情况下,比比谁的风车最快到达终点,则为胜。音乐开始,游戏开始。

  (根据幼儿兴趣自由结伴,满足需求,使幼儿在与同伴的合作互动中发现游戏的秘密。)

  ——哪个组的小朋友愿意分享一下,你是怎么做,让风车最快到达终点的?

  ——那我们有了这些好办法以后,再来试一试吧!

  (鼓励幼儿说出扇的频率和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将试验结果用连贯的语言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

  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慢,风就小。

  四、活动延伸:

  ——回家以后,小朋友们还可以继续寻找能产生风的事物,记得把结果分享给我哦!

  (本环节作为活动的延伸,继续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能产生风的方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产生风的各种方法,由于风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 幼儿对每一种材料进行尝试,并获得结果:所有的物品,只要经过煽动,促进空气的流通,都能产生风。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活动中,通过怎样让风车最快到达终点,这一活动探索怎样使风力变大,幼儿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地尝试。但是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48、教案大班科学《小小探险家》反思

  设计意图

  本班幼儿十分喜欢寻宝游戏,区域活动中他们对此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时不时的利用课余时间都想要去找宝藏,因此我设计了此次课程,大大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寻宝欲望,希望幼儿能够运用空间方位解决实际问题,在游戏中学会看路线图,能够根据路线图走出正确走法,并且在不触碰障碍物的前提下设计寻宝路线图,游戏中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兴趣所在,我将活动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 “←” “↑” “↓”所表示的含义,运用空间方位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看路线图,根据箭头所指方向,正确画出起点到终点的行走路线。

  3.积极参与游戏,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学会看路线图,根据箭头所指方向,正确画出起点到终点的行走路线。

  活动难点:与同伴协作设计寻宝路线图。

  活动准备

  箭头、路线图一张、操作单若干、画有宫格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语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探险寻宝,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么?在开始探险前,首先我们要学习几项本领,帮助我们寻宝,你们准备好了么?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初步认识四个不同方向的箭头和意义

  师:我这有四张卡片,你们看一看。认识它们么?它们叫什么?表示什么?(幼儿根据图片回答)

  2.指令游戏(巩固对方位的认知)

  师: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考考你们的反应能力,当我出示图片时,请你按图片中箭头所指的方向行进一步,看一看哪个小朋友最棒。(游戏重复两遍)

  3.学会看路线图

  师:我们在寻宝时,通常会有一张路线图,有了路线图,可以使我们更快的找到宝藏。

  (1)出示路线图,引导幼儿观察。

  师:在这张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箭头和数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转动小脑筋想一想。

  (2)邀请幼儿尝试在寻宝图上正确走法。

  师:请几个小朋友来试试看,你们的路线如何走才能找到宝藏,哪位小朋友想试试看?

  (3)教师示范路线图正确走法,提示辨别清方位。

  (4)教师出示操作单,幼儿尝试根据路线图走出正确走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现在每位小朋友的桌上都分别有一张藏宝图以及一张路线图,请根据路线图找宝藏,老师看看这项本领你们学会了没有。

  三、结束部分

  游戏:《小小探险家》

  游戏规则:

  (1)幼儿分组设计寻宝路线图。

  (2)每组推两名幼儿进行比赛。

  (3)规定时间内找到宝藏者则胜出(用时最短获胜)

  师:接下来,我们终于要去探险啦,我在每组小朋友桌子上放了一张藏宝图,你们需要设计合适路线,在不触碰障碍物的前提下,设计好后,在组内推选两名小朋友,代表你们参加比赛,一人指挥,一人走路线,最终用时最短者获胜,你们一定要商量好,派谁出战哦。

  活动总结

  一、导入形式

  在准备这节活动的时候,预设到幼儿对于寻宝的热衷开展的,果不其然,幼儿的探险寻宝兴趣十分高涨,跟随着教师的节奏顺利的开展了导入环节。

  二、活动内容

  活动以图片的形式让幼儿先去了解方位的认知,在幼儿了解后通过指令游戏巩固幼儿对于方位认知的记忆。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示寻宝的操作单,幼儿尝试根据路线图走出正确走法,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很好的检验幼儿学的成果如何,个别幼儿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延伸环节

  结束部分的游戏小小探险家,采用比赛的形式,幼儿掌握到宝藏图的使用后,幼儿分组设计寻宝路线图,并且规定时间内找到宝藏者则胜出,看看哪组用时最短获胜。课程层层推进,幼儿兴趣一直很浓厚。

49、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瓶子吹气球》教案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更方便的进行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如今的幼儿家长都很宝贝,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会让幼儿接触的往往都是高科技的东西,反而让孩子对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了解很少,厨房更是孩子不会经常关顾的地方。而这次活动的主要材料小苏打和白醋也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也是每个孩子们都喜欢玩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的气体能够吹起气球,却是绝大孩子不知道的。为了让幼儿了解与自己生活很密切的东西,激发幼儿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材料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区分辨别盐、糖、鸡精、白醋、酱油这些生活调味品,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的科学现象。(知识目标)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技能目标)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并感受生活中科学的乐趣。(情感目标)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一种叫做二氧化碳的气体。

  活动难点: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哪两种调味品在一起会产生气体二氧化碳。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PPT图片、碗、盐、糖、鸡精、小苏打、白醋、酱油、透明瓶子和不透明瓶子、漏斗、气球

  经验准备:幼儿会把气球套在瓶口处。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

  师:静静老师今天早上做了一个汤,想着汤可以配上包子和鸡蛋,这样早餐既好吃又有营养。可是没想到我做的汤好像忘记放了什么,一点味道都没有,很不好喝。所以我想来到幼儿园问问小朋友们你们妈妈做汤的时候都是什么味道的,需要放什么来调味?我好来学习学习。

  幼儿回答(盐、糖···)

  师:哦,原来做一个简单的汤根据人的不同口味需要这么多调料啊,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一下厨房里的这些调味品吧。小朋友们早上一定要吃早饭哦,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不爱生病。

  二、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等方法认识厨房中的调味品。

  1、先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辨别调味品。

  师:桌子上面有很多调味品,小朋友们可以去试着辨别一下,不过记住每碗调料品不要混在一起哦,不然我们辨别的时候就会不准确了。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辨别的结果。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辨别出来了吗,请你告诉我你们的辨别结果吧。

  (每组可以选一名幼儿代表说一说)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深褐色闻起来有点咸的是酱油;白色液体闻起来酸酸的是醋;白色小颗粒尝起来是咸的是盐;白色细小颗粒尝起来是甜的是糖;黄色长条颗粒尝起来有的鲜的是鸡精;白色粉末状尝起来有点涩的味道的是小苏打。这些调味品我们可以通过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来辨别出它们。它们都是我们厨房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三、科学小游戏:瓶子吹气球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调味品,有盐、糖、小苏打、鸡精、白醋和酱油,它们不但会使我们的饭菜变得可口好吃,它们还可以做小游戏那,你们想不想来试试?

  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先用漏斗分别把碗里装的颗粒状调味品(盐、小苏打、糖、鸡精)倒入气球中,一次倒小半碗即可,然后把气球套在装有液体的瓶子瓶口处,一定要套住不能漏,再把气球里面装的颗粒物抖一抖倒进瓶子里,看看气球是否有变化。其中只有一种调味品和一种液体倒在一起,气球会有变化。

  教师为幼儿准备好实验要用的材料。

  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一组:盐和白醋、酱油二组:小苏打和白醋、酱油

  三组:糖和白醋、酱油四组:鸡精和白醋、酱油

  2、请每组一个幼儿代表说一说自己组的实验成果。

  (只有二组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反应产生了气泡其气体是二氧化碳,使气球鼓了起来,而小苏打和酱油的则没有这种现象。)

  3、教师小结:酸酸的白醋和小苏打放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在瓶子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气球吹起来变大了。

  4、幼儿再次做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

  (教师分发每组小苏打和白醋,请幼儿尝试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使气球吹起来。)

  活动结束与延伸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产生的神秘气体名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除了能使瓶子把气球吹起来,小朋友们还知道二氧化碳的其他用途吗?

  教师播放PPT,一边播放一边讲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剂

  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将二氧化碳覆盖在然着的物体表面,可使物体跟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2、碳酸饮料

  在高压下,把二氧化碳通入到饮料中,它和水生成碳酸,形成了碳酸饮料。

  3、制冷剂

  固态的二氧化碳就是“干冰”,主要用作制冷剂,用飞机在高空喷撒“干冰”,可以使空气中水蒸气冷凝,形成人工降雨。

  4、防腐剂

  在现代化仓库里常充入二氧化碳,防止粮食虫蛀和蔬菜腐烂,延长保存期。贮藏粮食、水果、蔬菜。用二氧化碳贮藏的食品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本身的抑制作用,可有效防止食品中细菌、霉菌、虫子生长,避免变质。

  5、在农业上

  温室里直接施用二氧化碳做肥料,利用植物根部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增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产量。

  活动总结:

  在此次活动中幼儿简单认识了厨房的调味品,让幼儿对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实验时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激励幼儿从玩、做、想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验过程中醋和小苏打会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这样气体使气球鼓起来。实验做成功的幼儿会看到气球鼓起来。他们会很兴奋。实验没成功的幼儿他们会找到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再次尝试。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记录每一次实验。只有让幼儿体会到实验的快乐,才能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