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反思

1、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富有探索兴趣,有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纸条中线剪的技能基础。《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运用“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试试”的研究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3.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重点: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圈、剪刀、ppt课件、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圈,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两个纸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纸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普通的的纸圈,伸出食指,从绿色的方块出发,沿着红色的线走,一直走回绿色的方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试试另一个纸圈,沿着红线走,手指还是一直在外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其实这个神奇的纸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2.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普通的纸圈沿着红色或蓝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你们觉得会变成什么呢?

  师:那如果把莫比乌斯圈也沿着红线或蓝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后操作并记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红线剪变成两个大小不变的圈,沿着蓝线剪变成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圈,而莫比乌斯圈沿红线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沿着蓝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看,这两种圈上还有一个颜色的线的没有剪,我还想知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样?

  师:那如果这个莫比乌斯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后还是两个大小不变的纸圈,总的是四个大小不变的纸圈;而莫比乌斯圈变成两个大小一样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4.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师:这个莫比乌斯圈神不神奇?其实呀,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藏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们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师: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这个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结: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结束活动

  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藏着莫比乌斯圈,明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定下来的,分别从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反复的推敲,最后到实施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高,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选材很新颖,幼儿也很感兴趣、操作能力很强、活动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问过于笼统简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评价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材料的单一和无效;教师把控的太多,幼儿交流讨论的少,应给幼儿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记录的形式化、单一化,记录卡的使用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在猜想记录的时候不会记录,还有教师的记录卡做的太小了,幼儿看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是要注意提问问题时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语言还要更生动、肢体动作还需更丰富,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2、大班教案《神奇的纸》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巾力气变大的办法,感受纸巾的神奇。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巾、装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拧好的纸绳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巾、装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导幼儿结合经验,大胆猜测。(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你觉得纸巾能把这半桶水提起来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纸巾的神奇。(探索操作,尝试验证)

  (1)提出任务与要求:想办法用一张纸巾把油桶提起来。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尝试,重点观察幼儿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3)交流分享:你用纸巾把油桶提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幼儿再次探索用纸巾提起油桶的多种办法。(自主探索,分享交流)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如何让纸巾变更有力气,把水瓶提的更久。

  (2)交流分享:

  ①你想出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②发现那种办法纸巾更有力气,水瓶提的更久。

  4.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的办法,鼓励幼儿挑战提起更重的油桶。(再次探索,提升经验)

  (1)出示装有彩色水的油桶,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想办法让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可以用多张纸巾或与朋友合作。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尝试各种办法。

  (3)交流分享:你发现那种办法使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

  5.迁移经验,初步感受团结起来力量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幼儿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多种办法。

3、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纸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用纸条制作成麦比乌斯圈。通过比较发现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3、大胆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发现。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长纸条。

  2、麦比乌斯圈若干个,分别有一条线、二条线、三条线。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笔。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共同制作纸圈。

  1、出示纸条:这是什么?(纸条)

  2、变一变,看它变成了什么?(纸圈)

  3、你会做吗?请小朋友来做一个这样的纸圈。

  4、教师出示麦比乌斯圈,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圈,看一看,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有什么不同?

  5、你会做这个圈吗?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成的。

  7、你会做了吗?请你来做一个这样的圈。

  8、你做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请你给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麦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麦比乌斯圈。麦比乌斯圈还有许多的秘密呢。现在,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二、比较:普通的圈和麦比乌斯圈,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1、讲解做法:现在,小朋友都有了两个圈。请你用彩笔找一个点,然后轻轻的拖动你的纸圈,在纸圈的内侧画线。最后要让你画的线连接起来。(教师示范)

  2、操作:幼儿画线。

  3、幼儿表述: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教师小结: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麦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黄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5、麦比乌斯圈就是这么神奇,老师这里还有一列麦比乌斯火车呢,我请两个小朋友坐坐看。呜呜,我们的火车出发了,看,小朋友们正在蓝色的车厢里,我们的小朋友又来到了红色的车厢里。宝贝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6、幼儿思考回答:麦比乌斯圈把两个面连在了一起。

  7、教师小结:孩子们说的太对了。普通的圈都有两个面,麦比乌斯圈呢是把这两个面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面。

  三、探索:沿着麦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

  (一)1、小朋友可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秘密。老师还要再考考你。(普通纸圈)我这里有一个普通的纸圈,我们来猜测一下,如果沿着纸圈上的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2、老师来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时候,要先对折剪一个小口,然后再沿着线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开。

  3、瞧,它变成什么了?

  (二)1、老师这里还给你准备了什么?瞧,是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如果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我们来剪一剪好不好?请小朋友拿出剪刀,我们来做一做试一试。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请幼儿讲述。看一下,现在的麦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5、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6、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三)1、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师:这个麦比乌斯圈上有两条线,那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线都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究竟是谁猜的正确呢?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请小朋友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把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幼儿讲述

  5、跟你猜测的一样吗?有许多的东西我们的猜测其实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才能确认。我们的科学家呢就是这么做的。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麦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麦比乌斯圈。

  四、拓展延伸: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1、小科学家们,你知道吗?麦比乌斯圈不但好玩,还很有用呢。科学家们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出示立交桥的图片)立交桥,有了立交桥呢,我们的车辆就不会那么拥挤堵塞了,麦比乌斯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出示过山车图片)这个是过山车,玩过山车的时候你无论转多少个圈最终都会回到起点上,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机器上的一种传输带,利用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最大程度的节约。还有我们的磁带,要听完一面换另一面,日本的科学家呢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可以不用换就能听完两面。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当然,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还能发明更多的东西,希望你们成大了做个大科学家发现人们不知道的更多的秘密。

  2、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五、游戏:麦比乌斯圈火车。让我们坐上我们的麦比乌斯圈火车到教室里一起剪剪看,记住要把你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第一组小朋友上火车。呜呜,小朋友已经从蓝色的车厢开到了红色的车厢。到站了。请第二组小朋友上火车。呜呜,让我们跟老师们再见。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4、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PPT课件(过山车图片、立交桥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PPT出示过山车的图片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活动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同的物体。

  大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只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可以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己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5、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药水》含反思

活动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

  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科学教育首先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一次三八家长助教活动中,班上有位家长为孩子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在魔术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异常地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表演,他们对这个魔术表现出了浓厚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根据孩子对魔术的热衷我设计了这节大班的科学活动《神奇的药水》。本次活动是把化学实验活动引进到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我不是追求一种严谨的化学实验程序,而是把侧重点放在让孩子感知化学变化的奇妙上,通过孩子感兴趣的“变魔术”的游戏形式,贯穿活动始终,不仅可以使孩子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真正感受到世界的奇妙,还充分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活动目标:

  1、运用化学小魔术,使幼儿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的现象。

  2、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色”的奥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3、通过游戏活动,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化学小魔术,使幼儿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的现象。

  2、难点: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色”的奥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

  1.碘酒、淀粉溶液(米汤)、清水。

  2.毛笔、杯子、双面胶;

  3.水彩纸数张,教师示范画一张(事先均用彩笔画好树林、房屋等,用毛笔蘸取米汤画狐狸、老虎、大灰狼隐藏在树林中,晾干),白纸数张(事先用米汤画上小动物,晾干)。

  经验准备:知道米汤、面汤内含有淀粉。

活动过程:

  第一个环节:教师做化学小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1.制造神秘效果,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一张已用米汤画了小动物的白纸)教师:“看,这是什么呀?你觉得这白纸里有东西吗?”“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白纸,它里面藏着许多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们非常想出来玩玩,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请它们出来吗?”(幼儿自由畅想)。

  2.教师演示小实验,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教师:“老师带来了一样工具,我来试一试能不能把小动物请出来。”(教师操作)教师:“哇,它们真的出来了,是谁呀?”(三条毛毛虫)提问:“老师用什么方法把毛毛虫请了出来?”

  3.用试一试、看一看、闻一闻的方法比较水和碘酒,了解碘酒这一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请毛毛虫用的不是水,而是一杯神奇的药水,它的名字叫碘酒。

  第二个环节:幼儿实验探索,发现其中奥秘。

  1.幼儿实验操作,请出小动物。

  (1)教师:“小朋友看,这些白纸里还藏着很多小动物,我们一起来把它们请出来好吗,请小动物们出来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碘酒)“老师为你们每人都提供了提供了一张隐藏着小动物的白纸和一杯碘酒,请你们自己动手把小动物请出来。”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2.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

  3.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实验过程。

  提问:“你请出来的小动物是谁?你是怎样把它请出来的?”

  4.引导幼儿归纳得出结论。

  提问:“这些小动物都是什么颜色?是谁把它们变成蓝色的?他们是怎样隐身的?”

  结论:用米汤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显示出小动物。

  5.老师实验论证。(两种溶液直接反应)第三个环节:游戏挑战,体验活动的乐趣。

  1.教师故事导入,引出游戏“捉小偷”。

  2.教师提问:

  (1)猜猜可能是谁把小鸡偷走了?

  (2)小偷可能隐身在哪里?

  (3)我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偷显身呢?

  (幼儿自由讨论,各抒已见)

  3.幼儿运用刚学过的办法,开展“寻找小偷”的游戏。

  (1)幼儿“搜索”。

  (2)幼儿讲述自己“搜索”的经过和结果。

  最后一个环节:简单小结,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的变化,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6、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温度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

  2.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3.温度计模型,气温计、体温计若干。词卡:温度计、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水温计,并知道它是测量水的温度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3.出示温度计模型,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温度计模型,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告诉幼儿:红柱子指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0C"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出示卡片oC。)并且移动模型中的红柱子,指导幼儿记录温度,第一次可由老师记录,接下来可由幼儿上来记录。

  (二)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孩子们,你们觉得测量有趣吗?现在桌上有许多的水,请你们去把它的温度测量出来,并记录在小卡片上。

  2.在测量前提几个小要求:

  (1)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碰到困难,请仔细想一想,或与好朋友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后,请与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的是什么困难?是否想办法解决了困难。

  3.幼儿交流。

  "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三)继续指导幼儿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1.第二次操作。

  2.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现了什么?"(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3.老师小结:热胀冷缩。

  (四)游戏:热胀冷缩。

  "小朋友,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那这个"热胀"怎样来做出来?这个"冷缩"怎么来做?想出来后,师幼一起做游戏两遍。

  (五)认识其他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三个小问题,请你们动脑筋告诉我答案。

  (1)有位小朋友生病了,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发烧了呢?

  (2)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几度呢?

  (3)我们怎么知道水的温度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温度计,并告诉幼儿它们的名字: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天气情况的叫气温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叫水温计。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出示卡片"温度计")

  1.请幼儿比较三种温度计相同的地方。

  2.提问:"温度计还有什么作用?你在哪里见过?"请了解后与好朋友或老师来交流。

活动反思:

  《神奇的温度计》是海南教版第三主题----有趣的线中的科学教学内容。又由于最近天气较炎热以及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所以我们在晨午检时一发现孩子的体温有些异常就会拿出体温计测量温度。这支小小的体温计频繁的出现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在这节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兴趣高,积极参与活动。但是由于幼儿园材料的限制,在活动中,只有三支体温计给孩子操作,以致造成孩子们争抢体温计、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等问题的出现。在活动中我虽然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但是身为师者,我却不能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个别内向的孩子甚至都没有摸到温度计。)因为材料的限制,我的活动只让我灌输了如何拿温度计,而其他的探索活动都只是纸上谈兵。活动后,我深刻的反思我自己:1、如果我园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温度计,我相信这节活动,孩子们肯定收益匪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曾经我们的孩子一度被评“高智商,低能儿”即,我们很聪明,但是我们的动手能力是0.为什么呢?专家已经告诉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策略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偏向于动手操作了。可是城乡的区别太大了,城里专家设计出的优秀教案正好碰上了乡下孩子们的兴趣。多好的教育契机啊,可是不可替代的材料材料限制了我怎么办?我的策略是材料少的,那就拿到区域里分多次对孩子进行引导。《神奇的体温计》我要趁着孩子的兴趣还不退的情况下,带到区域再进行。

7、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指纹》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指纹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了解指纹能够识别别人的身份。

  2、在活动中启发幼儿提问,激发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3、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4、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动画片、指纹图片、警服一套、探索材料(放大镜、印泥、纸、透明胶、橡皮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指纹》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

  在“蓝帽和淘气”的动画片里,有一天,蓝猫被外星人抓走了,外星人变成了假蓝猫来骗淘气。你们猜,淘气是用什么分清真假蓝猫的呢?请看动画片(幼儿观看)。是什么办法呢?(用指纹分辨)

  二、探索指纹。

  1、那么,指纹在哪里呢?(指肚上)

  2、我们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呢?

  3、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来看清指纹?(放大镜、指纹盖印等)

  4、来,我们一起来观察指纹,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5、刚才有些小朋友发现了一些问题,老师已经把它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三、“警察”出现,请幼儿“破案”

  警察:“小朋友们,昨天,小明家的东西被偷了,经过我们的侦察,在现场发现了小偷的指纹,我们还从公安局的档案里掉出了一些可疑人员的指纹,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从这些指纹里找出和在现场一模一样的指纹。这样,我们就能找出小偷了。”

  (幼儿找出指纹,并用笔圈出)。

  小朋友找的是几号指纹呢?我们把找出来的结果交给警察叔叔,让他们去做进一步调查吧。

  教师问:警察叔叔,小偷留下的指纹,你是怎么看见的呢。

  “警察”:这些指纹,就这样是看不见的,但我们有精密的仪器可以看见并取下来。小朋友用手摸到的桌子、椅子、钢琴,都会留下指纹。

  教师:指纹真神奇,关于指纹的秘密还有很多呢,小朋友回去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上网,找找资料,去发现更多的秘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8、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纸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行猜想和尝试记录。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引导幼儿认识蔬菜,让幼儿知道常见蔬菜的名称并能说出他们的作用。

  活动准备: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许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助纸条变出圈?鼓励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画线对比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始画,到起点处结束,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结合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普通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实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二个特点:沿线剪开普通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9、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遥控器》含反思

  活动设计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能接触到许多东西都有遥控器,例如电视机、空调、汽车、电控门、玩具车等,小朋友们特别喜爱摆弄上面的按扭,都知道上面的按扭的用处,为了让幼儿对遥控器有一个概念上的提升,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学习。

  活动目标

  1、探索遥控器上各个标记所表示的意思,了解各个功能键的作用。

  2、在活动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别人的问题,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体验成功的喜悦。

  3、体会使用遥控器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对科技知识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0只不同品牌的电视遥控器;调查表人手一分;记录纸;教师用大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在讲述调查表中了解遥控器的相关知识。

  1、你们知道什么是遥控器吗?

  2、前几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个调查表,请你们说一说你的家中有哪些东西上有遥控器?

  3、你还见过什么遥控器?

  4、老师在电脑上收集了一些遥控器的样子,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遥控器你见过吗?(和幼儿一起看折叠式遥控器、触摸式、无线遥控器等) (通过让幼儿说说自己调查的内容、看老师收集的资料,加深幼儿对遥控器的认识,在遥控器种类这一层面上提升幼儿的经验。)

  二、让幼儿探索遥控器上的秘密。

  1、遥控器的品种真多,我和小朋友一起收集了几种电视机的遥控器,每一只遥控器都不太一样,那遥控器上到底有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用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找一找它的秘密。

  2、分组两人合作,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寻找遥控器上的特点。

  师:两人一组,找好一位同伴,选择一个遥控器,看看遥控器上有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你们的方法记录下来,然后讲一讲有什么用,待会儿一起来告诉大家。!.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份表格,在表格中将你们的发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第一格把遥控器的样子简单画一下,每一格记一个发现,请你们合作完成这个任务,明白吗?谁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现在提出来。

  师:找好同伴去完成任务吧。

  3、幼儿两人合作探索遥控器的特点。

  指导:

  (1)商量好谁记录及记录的方法。

  (2)能说一说表示的意思。

  4、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老师将幼儿的发现展示在大记录纸上。

  (1)你和谁一起找的哪一种遥控器,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的什么标记?

  (2)还有别的发现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3)你能看懂小朋友做的标记是什么意思吗?或者在找的时候你碰到什么困难吗?或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这种遥控器的特点。

  5、老师预设几个问题:

  (1)—/——表示什么意思?

  (2)遥控器上都有什么键?

  (3)除了小朋友发现的功能外,遥控器还有什么功能?(游戏、计算器、日历、时钟等)

  (在开放的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记记、比比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能对别人的问题作出回应,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遥控器的功能键这一层面上提升幼儿的知识。)

  三、探索遥控器怎样工作。

  1、遥控器上藏着的秘密真不少,你知道遥控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2、看老师收集在电脑中的资料:包括遥控器的构成(外壳、电路板、电池)

  3、刚才的遥控器里都缺了一样东西,是什么?(电池)在你们的遥控器中有一只是控制我们的电视机的,把电池装上请你们试一试是哪一只?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装电池,看看怎样装电池遥控器才能工作,(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请边上的老师帮助将电池的盖子装好。试一试是哪一只?

  4、老师和幼儿同时操作遥控器上的功能键,验证刚才的发现。

  四、简述遥控器的功能,说说自己想为什么东西设计遥控器。

  1、有了遥控器你觉得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2、你想给什么东西也设计一种遥控器呢?为什么要为这样东西设计呢?

  3、用了遥控器很方便,所以科技人员还设计了电脑遥控器、鼠标遥控器,如果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继续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来研究。

  (通过活动,认识到使用遥控器后对我们的活动会带来很多的方便,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活动反思

  遥控器这一活动激发了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主动和家长一起寻找身边的遥控器,幼儿还把家中的遥控器拿来和小朋友做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幼儿从感知、观察、比较、实践记录中逐步对电视机的遥控器熟悉与了解。通过活动幼儿的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细致观察能力都得到了一系列的提高,感受到科技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能使幼儿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更加好学、好问、好动手。

10、大班数学优秀教案《神奇的麦比乌斯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麦比乌斯圈。

  2、在麦比乌斯圈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把剪刀、一张长方形纸条、一个有两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固体胶。

  2、过山车图片、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纸圈变魔术

  1、师:今天啊,老师带来了一张纸条,现在我要让小朋友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然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幼1:是个长方形的纸条 (恩,回答的真好,是从纸条的外形来说的)

  幼2:是一面白色,一面蓝色的纸条。(真棒,是从纸条的颜色来说的)

  幼3:纸条中间有一条黑色的线。

  2、师:恩,小朋友都回答的不错。那现在啊老师要来变魔术了哦,你们看仔细了哦。(教师用胶水粘合纸条的两头,变成一个普通的圈,展示给幼儿看)

  3、师:小朋友来看看老师把它变成什么了啊?

  幼1:一个圆圈圈。

  幼2:像个汽车轮胎。(恩,回答的真形象,像个轮胎,也是圆圈圈)

  4、师:那如果我们用剪刀沿着圈上面的黑线剪开会变成什么呢?

  幼1:变成一条直线。

  幼2 :变成两个圈。

  5、师:好的,那你们来看老师实验一下好不好?看它会变成什么样子。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告诉幼儿怎样沿着黑线剪纸圈)

  我们先把纸圈接口的地方叠起来,沿着黑线剪一个小口子,然后把小剪刀伸进去沿着黑线慢慢地剪,你们看变成什么了呀?

  教师出示剪下的两个圈。

  幼:变成了两个大小一样的圈。

  6、师:恩,变成了两个大小一样的圈。

  二、认识麦比乌斯圈

  1、师:老师这啊,还有一个圈圈呢,你们看看这个圈和刚才那个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啊?仔细观察哦,然后再告诉老师。

  幼1:现在这个圈扭了一下,刚才那个没有。

  幼2:现在这个圈接口的颜色不一样的。(回答的真棒!)

  2、师:这个扭着的圈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麦比乌斯圈,是德国的数学家麦比乌斯发明的。你们想不想来做像这样扭着的圈啊。

  3、师:你们觉得这个圈是怎么做的喏?看老师来给大家做一遍吧!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强调:一头不变,另外一头拧过来,然后把纸条的两头用胶水粘合。

  幼儿练习制作麦比乌斯圈。教师巡回指导。 可能出现的错误:

  1、幼儿没有把纸条拧过来,就直接把纸条的接头粘贴在一起。出错的原因可能是没有理解拧过来是什么意思。

  2、幼儿把纸条拧了两次,结果纸圈就扭了两下。

  4、师:小朋友把你们制作的麦比乌斯圈给老师看看喏,恩,有的小朋友啊做的很漂亮的喏,可是老师发现啊,有的小朋友没有做成功哦,和老师给你们看的不一样的。

  教师出示两个麦比乌斯圈,一个成功的一个不成功的,让幼儿观察哪里不一样,并让做趁工的小朋友帮忙完成。

  三、变化麦比乌斯圈

  (一)两等分的麦比乌斯圈

  1、师:小朋友来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黑线剪开纸圈,会变成什么样子喏?

  幼1:变成两个圈

  幼2:变成一个大圈

  2、师:好的,老师啊,把小朋友的猜想啊记录在这个记录表上,表示小朋友猜想的,小手形状是我们实验的结果,现在我就把小朋友回答的记录在上面,待会我们来看看小朋友想的对不对。现在我们就来自己动手剪一下,看看会变成什么样子。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嘱咐幼儿该这样来剪这个圈"屈,老师.教案,网出,处!。

  3、师:我们把刚才剪的结果告诉老师,纸圈变成什么了呀?

  幼1:还是一个圈

  师:那我们比较一下,比原来的大还是小啊?

  幼2:要比原来的大。 教师在记录表中记录实验的结果:变成了一个大圈。

  (二)三等分的麦比乌斯圈 教师出示一个三等分的纸圈

  1、师:我们来看看,这个纸圈上有几条黑线啊?

  幼:两条

  2、师:那如果我们也沿着黑线把纸圈剪开,猜一猜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幼1:变成3个圈圈

  幼2:变成4个圈圈

  教师把幼儿的猜想记录在记录表中,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嘱咐幼儿如何来沿着线剪。

  3、师:小朋友看看自己剪的纸圈变成什么了呀?

  幼1:两个圈圈

  师:什么样的两个圈圈啊?一样大小吗?

  幼2:不一样大小的,而且是两个圈圈连在一起的。

  师:恩,变成了一大一小连着的圈,着两个圈还可以转动呢,我们一起来玩一下。教师带幼儿一起试一下。

  四、说用处

  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麦比乌斯圈?

  欣赏图片:过山车;磁带等。

  教师出示一张过山车图片

  1、师:这是什么东西呢?有没有小朋友见到过的啊?

  幼1:苏州乐园里有的

  幼2:游乐场有的,我见过

  2、那你们知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啊?老师来告诉你们把,她叫过山车,是科学家根据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制作成的,小朋友啊,以后可以和爸爸妈 妈一起去玩一下。

  3、师:老师手里还有一样东西呢,这是什么呀?对啊,这就是我们早上做早操时候用的,叫磁带。它也也是和麦比乌斯圈有相同之处的。

  五、活动延伸

  1、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纸圈(有三条黑线的)如果我们沿着上面的黑线把纸圈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老师下次再和你们一起变魔术吧。

  活动反思:

  麦比乌斯圈是一个德国的数学家提出结论,是只有一个面封闭起来的纸圈,他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神奇发现,根据把纸的一端扭转180,再将两端首尾站在一起,这样就做成了麦比乌斯圈,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制作了滑滑梯、过山车、立交桥,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1、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纸盒一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比较大和小,根据纸盒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2.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鞋盒,大小各半,将大小配对的两只鞋盒用相同的包装纸包装:一只特大纸盒;大小不等、形状相同的球和雪花积木若:一大一小两只塑料筐;自制示意网两张;音乐《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认识纸盒一家,两两对应区分大小

  1.教师变出一大一小两个盒子,请幼儿观察。师:(1)这两个盒子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2)你知道谁是盒子妈妈?谁是盒子宝宝?为什么?

  2.幼儿每人取一个纸盒,盒子包装相同的两人组成一组,分组比较,区分大小。

  (1)根据相同的包装特征两两分组。师:找一找,哪两个是一家人,一家人坐在一起。

  (2)比较相同图案的纸盒。区分大小。师:比一比,谁是纸盒妈妈?谁是纸盒宝宝?

  (3)加深幼儿对大小的认识。师:请纸盒妈妈们一起打个招呼,请纸盒宝宝们也相互亲一亲。

  (4)将小纸盒放进大纸盒里。再次比较。师:纸盒宝宝要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快把纸盒宝宝藏到纸盒妈妈的怀里去。

  二、情境游戏,根据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1.游戏一:运果果。教师扮纸盒爷爷,拖来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满大小不同的球。

  (1)师:嗨哟嗨哟,我是纸盒爷爷,今年我的果园大丰收,(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收了好多果子,可是我年纪大了,没力气了,想请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帮我运果子。

  (2)师:大小不同的果子,应该怎么运呢?纸盒爷爷把要求都画在图片里了,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图一,请幼儿看图说出要求,并根据要求操作:用大纸盒装大果子,小纸盒装小果子;将大果子放进大筐子,小果子放进小筐子,

  2.游戏二:吃饼干。出示大小不同的两种雪花片。师:纸盒爷爷为了感谢你们,给你们准备了饼干。谁吃大饼干?谁吃小饼干?一共吃几个’盒子爷爷全都画在图里了,你们看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图二,幼儿看图操作:大纸盒里放两片大雪花积木,小纸盒里放两片小雪花积木。完成后,师生一起检查操作结果。

  三、拓展延伸,体验乐趣

  1.纸盒来唱歌。师:纸盒妈妈和宝宝都吃饱了,今天真开心,我们一起唱首歌吧。(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师指挥,幼儿有节奏地摇晃放有雪花片的纸盒,表演大雨和小雨。)

  2.送纸盒回家。

  活动反思

  鞋盒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轻便且容易收集。它们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常看到区角中的鞋盒子成了“小拖车”叫房子,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用它们来堆砌、拖拉。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区分大小,并按照物体的特征配对,我借助大小不同的盒子、球、雪花积木、筐子等多组物体,在游戏的情境中让幼儿反复操作、比较、分类、配对,感知物体的大小及数量。

  在最初设计这节活动时,我用两只纸盒和孩子们一起操作,采取“教师示范、幼儿操作”的教学方法,孩子们操作的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后续的其他活动中却发现,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如何区分大小,如何根据大小不同进行分类和配对。于是,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原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教师带着孩子走,缺少让孩子自己思考、主动发现的过程。导致孩子们在活动中“会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

  于是,我重新修改活动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学习在先”。在第一个环节,我出示两个盒子,让幼儿自己观察寻找到答案后再进行操作,将大、小盒子配对。接下来的环节,我采用作业单的形式,将操作要求用图示展示,让幼儿自己看图理解要求,并进行操作。

  对小班的孩子用图示的方法进行示范是一个尝试,也是一次挑战。有部分教师认为,直接用语言提示可能会比图示更节省时间,但是。我觉得孩子读图、理解图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为便于小班的孩子看懂图示,我尽量使用实物照片,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12、大班科学教案《大力纸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雪花片插在小木棒上(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与测量)

  活动过程:

  (一)我的纸桥有多坚固

  1、介绍纸桥和测量方法,让幼儿猜猜:纸桥上能放多少雪花片?

  2、交代操作要求:

  (1)可以通过折一折,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形状。

  (2)雪花片可以随意摆放,但必须要放在桥面上。

  (3)听到教师的口哨声必须马上集合。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1)提醒幼儿正确取放雪花片。

  (2)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方法。

  4、交流。

  (1)请成功的幼儿介绍优秀经验。

  (2)对比和评价操作方法相似,结果却不同的纸桥,分析原因。

  (3)让操作失败(桥倒塌,雪花片散掉)的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引出第二次操作。

  (二)谁的纸桥最坚固1、提出操作要求:让所有的雪花片都站在纸桥上就是胜利者。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

  (2)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3、交流

  (1)评出最牢固的纸桥。(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2)请成功的幼儿归纳优秀经验,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A桥面更宽更厚能承受更多的力。

  B桥面折叠后拱起来能承受更多的力。

  C桥面折叠成波浪能承承受更多的力。

  D把雪花片放在桥墩上能放更多。

  (三)我们的长江大桥

  1、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桥墩和纸,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造出长江大桥,放上所有的雪花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创新方法。

  (2)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3、展示幼儿作品。

  4、教师小结:桥墩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大桥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

  建筑师们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赵州桥。小朋友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中继续探索桥的秘密。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13、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纸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行猜想和尝试记录。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许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助纸条变出圈?鼓励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 (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画线对比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始画,到起点处结束,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结合 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普通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实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二个特点:沿线剪开普通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 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14、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巾》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巾力气变大的办法,感受纸巾的神奇。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巾、装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拧好的纸绳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巾、装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导幼儿结合经验,大胆猜测。(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你觉得纸巾能把这半桶水提起来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纸巾的神奇。(探索操作,尝试验证)

  (1)提出任务与要求:想办法用一张纸巾把油桶提起来。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尝试,重点观察幼儿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3)交流分享:你用纸巾把油桶提起来了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你是怎么做的?

  3.幼儿再次探索用纸巾提起油桶的多种办法。(自主探索,分享交流)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如何让纸巾变更有力气,把水瓶提的更久。

  (2)交流分享:

  ①你想出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②发现那种办法纸巾更有力气,水瓶提的更久。

  4.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的办法,鼓励幼儿挑战提起更重的油桶。(再次探索,提升经验)

  (1)出示装有彩色水的油桶,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想办法让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可以用多张纸巾或与朋友合作。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尝试各种办法。

  (3)交流分享:你发现那种办法使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

  5.迁移经验,初步感受团结起来力量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幼儿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多种办法。

  活动反思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一、感受

  1 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不断体会神奇,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 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觉。

  3 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比“懂得科学”更重要,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像游戏一样,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 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逐渐到进行有_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 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策略:将活动设计成具有挑战的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提出科学实验中的习惯要求,为大班孩子的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1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视频、过山车录像一段、图片立交桥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活动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同的物体。

  大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只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可以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己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1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造纸术》教案反思

  一、活动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有着巨大影响。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通过此活动走近造纸术,让幼儿感悟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激发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二、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纸的特性及用途,懂得节约用纸。

  3.通过活动,激发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活动准备

  各种纸制品、PPT课件、制纸材料。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生产纸的过程。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纸的特性及用途。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观察纸制品,让幼儿边看边议。

  提问:刚才幼儿看到这些玩具、书本、画、纸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2.观察实验,了解纸的特性及用途。

  提问1:纸有哪些特点?

  教师小结:纸很轻,易吸水,易损坏,易燃烧;纸可以折叠、揉皱、撕碎,因此使用纸制品时要仔细。

  提问2:纸有什么用?你用过哪些纸?

  教师小结:纸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蜡光纸、皱纹纸、图画纸、宣纸、书写纸等等。纸的用处很大,写字、画画、包装等需要纸,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纸。

  提问3:你知道纸是谁发明的吗?什么时候有纸的呢?

  (二)了解纸的演变过程

  提问: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古代人把字写哪里呢?

  1.介绍龟壳

  小结: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就把字刻在动物的骨头或者外壳上。

  提问2:这样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竹简

  小结:后来古代的人想办法,把字写在竹片上,然后用绳子把竹片一片片连接起来,变成一本书。

  提问3:古时候的竹简和现在的书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介绍绢帛

  小结:后来古代人又动脑筋,把字写在绢帛上。

  提问4:绢帛与甲骨、竹简比较,哪种好?好在哪里?

  提问5:绢帛跟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

  小结:很久很久以前,文字是刻在甲骨上或者竹片上,叫做竹简,再用皮带子或绳子把一片片竹简编串起来,就像竹帘子一样,就成了册,相当于现在的书。因为一片片的竹简写不了多少字,所以现在的几页书,那时候就是重重的一大册呢。而古人的一部书,总要编很多册,小孩子如果带一部书上学堂,很有可能要拿大篓子来当书包。竹简不仅太重,太占地方,而且字容易抹掉、生虫,不管怎么处理,也改进不了多少。书一直是困扰读书人的最大问题,所以就有人发明了纸。

  4.介绍纸

  提问1:造纸术是谁发明的?

  提问2:你知道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

  播放蔡伦造纸小视频

  小结: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中国就有了纸。当时外国人还不知道怎样造纸,他们还只能在羊皮、树叶上写字。所以,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后来,我们中国的造纸技术还传到朝鲜、越南、日本等许多国家。过去,我们是用手工造纸,现在用机器造纸,科学家又不断创造发明,造纸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还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纸。

  (三)小小设计师

  1.讨论

  看了蔡伦造纸的视频,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准备发明什么样的纸?(启发幼从用途、特点上去思考)

  2.自制纸制品

  供给幼儿各种各样的纸及其它辅助材料,请幼儿或剪或折,或画、剪结合,制作一件纸制品。要求幼儿开动脑筋,做得和别人一样。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互相观赏。

  3.请幼儿回家后搜集各种纸、纸盒、年历等,与父母一起设计制作纸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儿供人观赏。

  教学反思

  这堂课幼儿很感兴趣,这一中国古代的文明发现并不能够让孩子们全部接受,这确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孩子们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种纸张,在做手工的时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种纸的特性。初步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课后应该有更多的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激发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

17、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紫甘蓝》教案

  活动介绍:

  这是一个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以紫甘蓝细胞内花青素的颜色因酸碱度不同而改变颜色为核心的科学概念。所选用的材料来自幼儿生活,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强调幼儿能够像科学家那样精确地做实验,但是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倡导的科学教育理念,在玩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名称:

  大班科学《神奇的紫甘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制作,探索发现紫甘蓝汁遇到不同酸碱性的水后水会变颜色的现象。

  2.大胆尝试,喜欢探索,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紫甘蓝、杯子、糖水、碱水、苏打水、柠檬水、雪碧、白开水

  活动过程:

  1.谈话:紫甘蓝(紫包菜),是常见的蔬菜 除了用来吃,它还能干什么呢?让我小声的告诉你,紫甘蓝还可以用来做颜色实验!紫甘蓝汁可真神奇呀!这里面可是有小秘密的喔!等会我们就用它来做一些小实验,看看这紫甘蓝汁到底有什么秘密。

  2.小实验:在紫甘蓝汁中加酸或加碱,观察其颜色的不同变化。

  3.将紫甘蓝切碎放进容器里,加入热水直至水变成蓝色或深蓝色。

  4.往杯子中分别倒入适量的糖水、碱水、苏打水、柠檬水、雪碧、白开水。

  5.将紫甘蓝水分别倒入装有糖水、碱水、苏打水、柠檬水、雪碧、白开水的杯子中,轻轻摇晃,观察实验现象。

  6.小结:紫甘蓝变色,是由于紫甘蓝的细胞内的花青素的作用。花青素为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花青素的颜色因酸碱度不同而改变颜色,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

18、幼儿园大班语言《神奇的象形字》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为了让孩子们对象形字有一个初步了解,结合南师大整合课程大班上《符号会说话》中的语言领域“神奇的象形字”来开展活动。象形字是比较抽象的符号,本来认识起来就比较枯燥乏味,于是以图文并茂,游戏的形式开展,让孩子知道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象形字与所代表事物在形状上有相像之处,从而激发孩子对汉字的喜爱,让孩子更有学习的欲望。

  活动目标:

  1、认识象形字"山、水、日、木、田、月、果、竹"。

  2、观察象形字的特点。

  3、愿意大胆表述象形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重点:

  学习认识简单的象形字,并能与之对应的图片进行匹配。

  活动难点:

  了解象形字,知道象形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象形字与所代表事物在形状上有相像。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PPT、音乐、人手1份表格图、彩色笔、勾线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图画导入

  教师演示PPT,呈现出由象形字组合在一起的画面,激发幼儿对"象形字"的观察兴趣,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老师:"在这幅图画中,你们都看到些什么?你们们觉得这些记号代表什么意思?在很古老的时期,人们还没有发明文字,古人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他们看到的事物的呢?"

  二、基本部分:认识了解

  学习认识第一组

  (一)运用PPT中的材料引导幼儿了解、认识象形字的特点

  1.出示古字"山、水、日、木",鼓励幼儿猜测其意义。

  老师:这些图案表示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2.幼儿表述后,教师随即出现与"山、水、日、木"古字对应的实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古字与实物的相似性。

  老师:正因为这些古字与所指东西外形很相似,所以称它们为"象形字"

  3.再次出示古字"山、水、日、木",引导幼儿借形猜字,进一步理解象形字的意义。

  老师:古人画出了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4.教师出示"山、水、日、木"4张真实图片,请幼儿将图片与古文字配对,验证他们对象形字的理解是否正确。

  老师:请把这些图片和象形字配对,谁和谁是一家人?"

  老师:为什么你会认为他们是一家人?

  (二)、请幼儿自主阅读图片,说说象形字的象形特点。

  1、老师:太阳是圆圆的球体,在中间加一点表示它会发出光和热。

  2、老师:三个突起的三角形表示山的山顶。

  3、老师:弯弯的曲线表示水流,旁边的几个点表示水滴或浪花。

  4、老师:一条直线是树干,下面的线条是树根,上面的线条是树枝,树也是木。

  学习认识第二组

  (一)观察认识象形字。

  1、出示田、月、果、竹这四个象形字,请幼儿观察。

  2、结合图片认识象形字。

  (二)、师幼一起说说象形字的特点。

  1、象形字“月”,表示一轮弯弯的月亮,中间加了一小竖,代表月亮中的桂树。

  2、象形字“竹”,表示它的两根细枝上各有两片垂下来的叶子。

  3、象形字“田”,表示很久以前的人们为了将一块一块的田地让人一眼就认出来,就把它分成了四块,因此,就出现了象形字“田”。

  4、象形字“果”,指的是一棵树上结了许多果子,上面的田代表果实,里面的四个点表示果实的籽。

  三、结束部分:游戏——找朋友(附图表)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规则:听到音乐声后,请用铅笔把象形文字和现代汉子手拉手拉起来。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动起来吧!让我们随着美妙的古筝音乐,用所学到的象形字画一幅神奇画,好吗?

  活动反思:

  整合式的故事教学。

  故事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但多数老师往往停滞在传统故事教学模式中,即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听故事、提问知道故事名称、理解故事内容、中心思想。这种灌输式的学习,使得许多优秀的故事让幼儿听得觉得乏味。

  分析本教材,我一改以往的教学风格,采用整合式的教学,如绘画、动手、比较等等,让幼儿带着自身的体会逐一感受故事的每一情节。如此一来,孩子们全身心地放松,而不拘泥平日中的安静、全身心倾听的状态,习得自然、学得开心。

  1、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孩”入胜。

  2、教学表现形式应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3、要有开放的心态,兼容幼儿的不同想法,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

  4、同时,教师应有丰富的感知经验,较高的教学素质,在每一个环节不断地丰富、积累幼儿的感知。

19、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摩擦力》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2、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玩具汽车若干、绒布一块、A4纸一张、酸奶盒两个、支撑盒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幼儿玩玩具汽车。

  2、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汽车跑着跑着就会慢慢停下来?

  教师小结: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有一种力阻碍着它前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二、展开

  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

  2、实验: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让汽车在纸跑道和铺有绒布的跑道上行驶,比较哪个汽车跑的慢?

  提问:哪个汽车跑的慢,为什么?

  小结:绒布跑道上的汽车跑的慢,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

  纸跑道上的汽车跑的快,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三、活动延伸:

  观看鞋底,为什么鞋底会有花纹呢?它有什么作用呢?

  活动反思:

  活动中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操作各种不同的材料,探索摩擦力是一种阻力,不断感受、体验摩擦力现象的问题。体验到发现、探索的快乐,产生“我想做、我愿做、我能做”的学习态度。让孩子探索了解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

20、幼儿园中班科学《神奇的小蝌蚪》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目标;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所以我设计了本次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小蝌蚪》,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探索油水分离的知识。

  活动目标

  1.了解油水分离现象。

  2. 初步学习油水分离的知识。

  3.对探究油水分离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

  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油水分离的知识。

  活动难点

  初步了解油水分离的是因为油密度小、比较轻,水的密度大、比较重。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油、水、盘子、白板笔

  已有知识经验准备:色素和水的混合现象

  活动过程

  一、 观察环境,问题导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小河,那你们知道河里有哪些小动物吗?幼儿回答。

  二、幼儿作画,引出主题。

  教师:我们来把小蝌蚪在盘子上画出来,看看怎么画?

  介绍工具,盘子和白板笔。讲述注意事项,画出漂亮的小蝌蚪,大大黑黑的脑袋,细细长长的尾巴。幼儿操作。

  三、探究油水分离现象。

  教师:小蝌蚪生活在水里,那我们给它加点水,摇一摇盘子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幼儿猜测。

  四、探究操作,油水分离实验。

  教师:当油放在水里搅拌静置后我们发现油是浮在上面的,油比水轻所以油就浮在了上面。这就是油水分离现象,因为白板笔是油性的所以蝌蚪就漂起来了。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探究油和水如何才能相融。

  活动反思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但是在操作中我应当先让幼儿实验色素和水混合,然后再观察油和水的混合,这样才能让孩子更直观的去观察油水分离的现象。

21、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富有探索兴趣,有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纸条中线剪的技能基础。《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运用“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试试”的研究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3.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重点: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圈、剪刀、ppt课件、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圈,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两个纸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纸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普通的的纸圈,伸出食指,从绿色的方块出发,沿着红色的线走,一直走回绿色的方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试试另一个纸圈,沿着红线走,手指还是一直在外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其实这个神奇的纸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2.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普通的纸圈沿着红色或蓝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你们觉得会变成什么呢?

  师:那如果把莫比乌斯圈也沿着红线或蓝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后操作并记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红线剪变成两个大小不变的圈,沿着蓝线剪变成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圈,而莫比乌斯圈沿红线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沿着蓝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看,这两种圈上还有一个颜色的线的没有剪,我还想知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样?

  师:那如果这个莫比乌斯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后还是两个大小不变的纸圈,总的是四个大小不变的纸圈;而莫比乌斯圈变成两个大小一样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4.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师:这个莫比乌斯圈神不神奇?其实呀,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藏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们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师: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这个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结: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结束活动

  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藏着莫比乌斯圈,明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定下来的,分别从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反复的推敲,最后到实施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高,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选材很新颖,幼儿也很感兴趣、操作能力很强、活动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问过于笼统简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评价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材料的单一和无效;教师把控的太多,幼儿交流讨论的少,应给幼儿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记录的形式化、单一化,记录卡的使用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在猜想记录的时候不会记录,还有教师的记录卡做的太小了,幼儿看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是要注意提问问题时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语言还要更生动、肢体动作还需更丰富,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22、大班《神奇的纸圈》科学教案莫比乌斯圈

  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富有探索兴趣,有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纸条中线剪的技能基础。《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运用“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试试”的研究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3.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重点: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圈、剪刀、ppt课件、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仅限中文教案,由于照片涉及个人隐私及肖像权等问题,请不要添加含幼儿肖像的照片!)

  1.出示纸圈,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两个纸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纸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普通的的纸圈,伸出食指,从绿色的方块出发,沿着红色的线走,一直走回绿色的方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试试另一个纸圈,沿着红线走,手指还是一直在外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其实这个神奇的纸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2.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普通的纸圈沿着红色或蓝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你们觉得会变成什么呢?

  师:那如果把莫比乌斯圈也沿着红线或蓝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后操作并记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红线剪变成两个大小不变的圈,沿着蓝线剪变成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圈,而莫比乌斯圈沿红线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沿着蓝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看,这两种圈上还有一个颜色的线的没有剪,我还想知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样?

  师:那如果这个莫比乌斯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后还是两个大小不变的纸圈,总的是四个大小不变的纸圈;而莫比乌斯圈变成两个大小一样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4.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师:这个莫比乌斯圈神不神奇?其实呀,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藏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们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师: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这个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结: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结束活动

  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藏着莫比乌斯圈,明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定下来的,分别从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反复的推敲,最后到实施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高,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选材很新颖,幼儿也很感兴趣、操作能力很强、活动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问过于笼统简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评价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材料的单一和无效;教师把控的太多,幼儿交流讨论的少,应给幼儿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记录的形式化、单一化,记录卡的使用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在猜想记录的时候不会记录,还有教师的记录卡做的太小了,幼儿看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是要注意提问问题时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语言还要更生动、肢体动作还需更丰富,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3、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食物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简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3.能够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鹰、蛇、青蛙、稻谷、虫子的头饰和图片

  3.猫、老鼠、稻谷、人、鹰、蝗虫、麻雀、玉米、小麦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出示猫、老鼠和稻谷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2)请幼儿按照被吃关系的顺序摆放图片,教师按幼儿摆放顺序出示箭头。大米→老鼠→猫。

  小结:我们是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着被吃物。

  2.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1)游戏“谁吃谁”:教师出示鹰、蛇、青蛙、稻谷、虫子头饰,请四位幼儿分别戴上这些头饰,按谁吃谁的顺序站立。

  (2)其他幼儿检验戴头饰的幼儿是否站对,如不对请幼儿更正。

  (3)请一位幼儿将幼儿头饰上的图片按食物链顺序摆放,并用箭头指示。(稻谷→虫子→青蛙→蛇→鹰)

  小结:这些生物间存在着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这种食物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3.了解食物链的构成。

  讨论:摆在食物链最前面的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小结:摆在食物链最前面的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土壤里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成营养物质,再以食物的方式储存起来

  4.了解食物网。

  (1)阅读幼儿用书p25页“神奇食物链”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并用“→”连接图中的食物关系。

  (2)出示作业单,上面画有人与动植物图画,请幼儿试画出与人有直接关系的食物网(人、鹰、蛇、蝗虫、麻雀、老鼠、稻谷、玉米、小麦)。

  (3)这么多食物链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就叫“食物网”

  5.了解食物链被破坏带来的后果。

  (1)请幼儿说说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这句古老的谚语”,和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理解。

  讨论:如果这张食物网里的一种生物死亡,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小结:如果生物链上一种动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到其他动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动物的同时,也就是保护了其它许多动物。

  活动延伸

  在爸爸妈妈们帮助下查阅资料,收集更多的有关“食物链”的资料,与同伴们互相分享。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24、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喜欢拿着手电筒玩,一会儿照亮,一会儿用手挡住光,甚至用积木挡住光,看不见光。但是他们对这些现象的产生不理解,也很有兴趣很愿意通过实验来探索一些光的奥秘,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愿望,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接触光的穿透现象,知道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仅限手电筒的光)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能大胆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下来。

  3、体验探索光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难点

  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仅限手电筒的光)

  活动准备

  1、课件

  2、手电筒、白纸、毛巾、纸盘、积木、一次性碗、皱纹纸、电光纸、红旗、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请来一个神秘的客人,但是这位客人有一个要求,要我们的教室变得黑黑的,它才出来,怎么办呢?(幼儿:把灯关上、、、、、、)

  师:教室变黑了,让我们把客人请出来吧。(亮手电筒的光)

  师;大家好,我是光博士,很高兴来大大七班做客,你们欢迎我吗?(幼:欢迎)

  师:谢谢,那你们知道我是从哪来的吗?(幼回答)

  师:小朋友真聪明,(师用书把光遮住)

  师:咦,光怎么不见了呢?(幼儿回答)

  师:光能穿过吗?(幼儿回答) 哦,光不能穿过,那光能穿过这个玻璃吗?(幼儿回答)

  师:到底能不能呢?我们来看看。

  师:用玻璃遮住手电筒的光,光能穿过吗?(幼儿回答)

  师:刚才我们玩游戏,发现光不能穿过书,能穿过玻璃。你知道有哪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幼儿回答)还有哪些东西光能穿过?(幼儿回答)

  师:你们动脑筋说了很多。

  二、基础部分

  1、幼儿探索,哪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哪些东西光能穿过,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师:今天,老师这里准备了好多实验材料,有手电筒、白纸、毛巾、纸盘、积木、一次性碗、皱纹纸、电光纸、红旗、雪花片,这里还有一张记录纸,

  通过实验,如果光不能穿过纸,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用“×”记录,如果光能穿过纸,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用“√”记录。

  师:现在要请你们取一张记录纸开始实验吧。

  师巡回指导。

  2、交流实验结果,结果不一样的再次实验。

  师:小朋友拿着你的实验结果到前面来。谁来说说你的的实验结果。

  师:通过实验,光不能穿过、、、、、、光能穿过、、、、、(师记录幼儿结果)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教室,你们说说太阳光是能穿透窗户,还是能穿透墙壁照进来?

  师:小朋友真聪明,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大家以后还会发现更多 。

  3、幼儿探索,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师:刚才小朋友实验的时候,光穿过蓝色电光纸,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我们来看看。

  师:光穿过蓝色电光纸,我们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

  师:那光穿过一次性的碗、电光纸、皱纹纸、红旗、雪花片,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去做实验,光穿过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光的实验,知道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并且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

  4、结合生活实践,加深印象

  师:我们刚才做实验是手电筒发出的光,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请小朋友看一看光的图片。

  太阳光,萤火虫,水母,恒星

  师:它们都是自己本身发光,是一些自然光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人造光源,是科学家发明的,比如有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还有哪些呢?请小朋友说一说。

  师:你们都动脑筋想了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我们看了光的图片,请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没有光会是什么样子?(幼儿回答)

  师: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结束:游戏“追光”

  我们的好朋友光博士请你们玩追光的游戏,用小朋友手电筒的光来追老师手电筒的光。

  活动反思

  我们班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喜欢探索,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神奇的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对光的兴趣。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记录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

  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在活动中对光是否能穿过纸有争议时,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在做记录时能及时把它留下再来解决。

  当时我急于解决问题,想让小朋友尽快说出光能穿过纸,最后经过几次实验,小朋友才知道光能穿过纸。经过田园长的指点,让我认识到应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小朋友来实验,然后老师进行引导和示范,让小朋友去比较、发现,才知道光能穿过纸。活动中应发挥记录纸的作用,拓展幼儿的经验,并写上名字在科学活动区中展示。

  事实证明,应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取长补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5、大班美术《神奇的沙画表演》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沙画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运用漏、勾、捏等简单的方法尝试沙画创作。(重点)

  2.能用沙子进行简单的人物构图,画面表现出一定的情境。(难点)

  3.感受沙画表演艺术的奇妙,体会成长,感恩父母。

  4.培养幼儿养成有序摆放工具、材料的习惯。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重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沙画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运用漏、勾、捏等简单的方法尝试沙画创作。

  难点: 能用沙子进行简单的人物构图,画面表现出一定的情境。

  活动准备:

  1.《感恩父母》沙画表演视频,课件(漫画《感恩父母》),欢快和抒情背景音乐。

  2.沙画桌(两人一组),每桌细沙 2 盒、金粉 1 盒、抹布 1 块。

  活动过程:

  一、沙画初尝试,初步感受沙画艺术的奇妙与独特。

  1.谈话交流,激发幼儿对探索沙子的兴趣。

  提问:“生活中沙子有什么作用?”

  小结:“沙子可以用来铺路、建筑、灭火、做沙漏,还可以用来做沙画。”

  2.幼儿自由尝试,初步感知沙画的创作方法。

  提出要求:(1)音乐响起,两人一组,轻轻走到沙桌后面,开始创作。(2)音乐停时,在沙盒上面清理手上的细沙,再轻轻回到座位上。幼儿自由尝试沙画的制作,教师将幼儿探究出的塑造方法以及作品录成视频。

  3.以视频形式欣赏幼儿作品,感受沙画的独特。

  集体欣赏幼儿的沙画作品,提问:“看过沙画表演后有什么感受?沙画表演与其他绘画有什么不同?”

  小结:“其他绘画形式有专门的绘画工具,往往是静止的画面,而沙画却是动态的艺术,塑造画面、抹去,再塑造新画面、再抹去,不断交替呈现的艺术,配上音乐,更像是一部感人的电影。电影需要一个主题,把每一个片段连接起来才是部好影片。”

  二、欣赏沙画表演《感恩父母》,体会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激发再创作的愿望。

  1.欣赏视频,大胆表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

  提问:“‘故事未完待续’什么意思?”

  追问:“说到感恩父母,你们想表现出什么画面?你和爸爸妈妈曾经、现在发生过什么感人故事,以后呢?”

  2.结合漫画《感恩父母》,进一步体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利用课件小结:“在你们小宝宝的时候,爸爸妈妈照顾着你,教会你各种事情,当你开始记事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了各种有趣的事情,有一天当你长得比爸爸妈妈还要高,突然发现他们却变老了,请你像当年的他们一样,陪伴、照顾他们。”

  三、趣味示范,了解沙画的基本塑造方法。

  教师运用“魔术手”变魔术的方法示范人物“妈妈”的沙画制作过程,借助情境性语言融入制作沙画的漏沙、勾沙、抹沙等基本方法,例如:搅拌车来了,滚筒朝下,轱辘轱辘——搅拌车帮我漏沙;滚筒落下,转转转——搅拌车帮我抹沙。轰隆轰隆大吊车开来了,捏、起、落,松开吊钩——大吊车帮我捏沙。刷刷刷清扫车来了,画画点点——清扫车帮我勾沙。

  四、幼儿大胆想象,尝试制作沙画表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

  1.提出创作要求。

  (1)刮刮刮,请推土车帮我们刮沙,刮到沙盒中。

  (2)音乐开始轻轻走到沙桌后,两个制片人合作,先确定你们想表达的画面,再商量你制作什么我制作什么。

  (3)音乐停时,请在沙盒上面清理手上的细沙。

  2.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保持地面的整洁,画面清晰、内容明确。提供金粉,鼓励幼儿可以用不同颜色的金粉装饰细节,包括爸爸妈妈花白的头发、服饰等。绘画结束时,教师将幼儿作品拍摄下来,导入电脑。

  五、欣赏影片《感恩父母》,进一步让幼儿感受沙画的奇妙,懂得感恩父母。

  1.请幼儿相互欣赏作品,交流自己制作的沙画内容。

  2.结合音乐与独白,感受影片带来的故事与感动。

  小结:“当你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饭,教你穿衣服,教你做人的道理,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上幼儿园,你在里面哭,而他们,在外面哭,你是否还记得,逼问他们你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当他们有天变老,当他们想不起来,当他们啰里啰嗦,当他们开始忘记,请不要怪罪他们,因为你在慢慢长大,而他们在慢慢变老,如果有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稳的时候,请你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地走,就像他们当年牵着你一样。让他们知道‘你们把我养大,我陪你们到老’,此片献给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课后反思:

  一、效果分析

  1.主题情境的支持有助于创作的投入

  通过沙画表演《感恩父母》的欣赏,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沙画带来的美感,联想到父母与自己发生的感人故事,沙画中人物是很难塑造的,而“感恩父母”的主题离不开人物,因此我借助有趣的工程车情景进行了“妈妈”的沙画示范,示范中将幼儿探究出的一些沙画制作方法提炼出来,这种情感与技能的铺垫,让幼儿更加有创作的欲望。

  2.操作材料的细化有助于效果的呈现材料的准备是教师精心挑选的,最细的沙子更能体验到沙子的流动感,塑造的画面更加细腻,创作即将结束时,又提供了不同颜色的金粉,有了闪亮金粉的朦胧点缀,细化材料的呈现艺术让画面更有层次感、色彩感、细节感,深受幼儿的喜爱。

  3.合作创作的形式有助于取长补短结合幼儿的不能绘画水平,我运用两名幼儿合作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尝试合作分工作画,降低创作难度,还可以互相扬长避短、以强带弱,共同完成主题性作品,并获得共同的成就感。

  4.呈现方式的现代化有助于激发成就感沙画的形式不适宜作品的直接展示,因此两次作品的呈现都借助现代科技,第一次将作品录制成视频,动态的现场再现,让幼儿快速直观地欣赏到大家的创作想法及出现的问题,另外这样呈现的方式独特新颖,让幼儿产生“我的作品居然拍成了影片”的想法,激发成就感。。第二次将作品拍摄下来导入电脑中,再围绕主题“感恩父母”将单一的幼儿作品串联起来,配上音乐、独白,情感得到升华,全身心投入到欣赏之中,结束时很多孩子留下了感动泪水,记住这一刻,相信通过本活动不仅开启了幼儿对沙画的探究之路,更是深切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问题再思考

  1.控沙能力较弱,是否需要前期铺垫大班幼儿经常进行沙雕活动,虽然幼儿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在沙滩上的沙雕以大动作为主,而动态沙画的创作是依靠小肌肉动作的控制,细沙不易把握,对沙子的量、控沙的力度等要求较高。部分幼儿小动作发展不协调,控沙能力较弱,两次的创作中塑造的形象线条轮廓较粗、或时粗时细不均匀,画面形象模糊,影响沙画的呈现效果。活动前是否需要在区域中投放沙盘,让幼儿在装沙漏沙的过程中锻炼小手的控制力,但是提前的投放会不会降低幼儿对本节活动的期待与兴趣,有待思考。

  2.是否在塑造技巧上给予过多提示第一次沙画创作目的是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创作,在欣赏幼儿的创作作品与想法时,对于创作过程中出现的技能技巧问题,并没有指出来。教师借助趣味情境进行示范,幼儿快速直观了解到几种简单的塑造方法,兴趣浓厚。但是对于掌握每种方法的关键,并没有提出过多要求,只是在幼儿创作中对个别幼儿给予了提示,但效果不佳。因此教师是否应该在集体面前及时指出问题,在技能上给予提示,包括细节处捏沙时取少量,漏沙时先练习控沙的能力,取适量、握紧、慢慢松,抹沙、刮沙时注意清理干净,但是沙画艺术的基本技巧不是一节活动就能达到的,过多的要求会不会出现重技能轻体验的现象,创作中过多的提示会不会破坏幼儿创作的灵感和对美的感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与探究。

26、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含反思

  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神奇的纸圈教案包含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准备,主题内容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设计意图

  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的物品,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谈及内容应贴近生活经验,将身边的事务和常见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一张纸给幼儿的直观印象是有两面的,但是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或者如何让一张纸变成一个面,幼儿是难以想象的。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活动目标

  1. 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2. 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面的范围;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验证方法。

  解决措施:活动开始时用一张常见的普通纸先介绍纸的面和面的边缘,知道笔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笔尖不可离开纸面)。通过验证并与普通纸圈作对比知道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难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及对其一面的认识与理解。

  解决措施:先制作普通纸圈,再通过观察和听老师讲解制作好莫比乌斯圈,对莫比乌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制作。

  活动准备

  材料: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正反面不同色),剪刀,双面胶,马克笔

  幼儿:大班幼儿具备了本实验所需的画直线、粘双面胶、剪刀使用、认识面等的技能。在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由一个现象推理证明得出一个结论。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倾听并根据要求或提示动手操作。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的面和边

  1.观察并说明纸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纸带有什么特点吗?它有几条边缘?几个面?”

  2.提出问题并请幼儿尝试

  师:“用一条线从一面画到另一面,但是笔尖不能离开纸,你怎么画呢?”

  师:“是不是每一条线都经过了纸的边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经过呢?”

  小结:纸有不同颜色的两个面,刚才我们画过了从一面到另一面必须要经过一条边。

  二、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找出问题

  1. 将纸带粘贴成圈

  幼儿操作将纸带粘成圈

  师:“请用刚才画线的方法在纸圈上试一下,笔尖不经过边缘一直画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几个面上有线条?”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我的纸圈,看看是什么结果?”

  小结:在笔尖不经过边缘和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沿纸带划线,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刚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圈。线条就只在纸圈的一面出现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胆猜测并验证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开,会得到什么?”

  三、按步骤制作莫比乌斯圈,通过验证知道其特点

  1.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纸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画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接下来请大家也来做一个,将纸带一头翻转过来,将不同颜色的面粘贴在一起。”

  2.观察并验证纸带的特点

  师:“再来画一次试一试,看线的终点能不能回到起点?”

  师:“观察一下线条在纸的哪一面呢?”

  师:“现在纸圈有几个面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说过笔尖不经过边缘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现在我们做出的纸圈用一条线就把纸的所有地方画完了,说明纸圈就只有一个面,这就叫莫比乌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师:“用剪刀将纸带继续像刚才一样沿着线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么?”

  师:“剪出来得到了什么?跟刚才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

  四、感受科学的神奇,提出问题,让幼儿能保持兴趣,继续探索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制作并认识了莫比乌斯圈,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它是将纸带翻转一次后粘贴成的圈,我们用笔验证了它只有一个面,而且将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一个更大圈。”

  2.延伸

  师:“我们的莫比乌斯圈还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将现在的纸圈再剪一次,看看又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条新的纸带翻转两次后再粘贴成圈,它还是莫比乌斯圈吗?剪开后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回去验证,发现其中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多种用途的体现,很好地展现了身边的科学。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制作到验证,过程很完整。但是活动环节偏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活动时间难以把控。从幼儿表现来看,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动手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使用,对部分幼儿稍有难度。此外,对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从老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看,同样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活动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需要提供帮助。

27、大班体育《神奇的布袋》游戏教案反思

  对于大班的幼儿,简单跳跃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于是设计了以下这节与同伴合作一起多种玩法的体育游戏《神奇的布袋》,希望这节由整理的大班体育教案可以帮到您。

活动意图

  《纲要》指出: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布袋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事物,且大班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次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了解布袋的不同玩法及游戏规则

  2.能够与同伴合作,动作协调地进行游戏

  3.体验布袋游戏带来的乐趣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布袋的不同玩法及游戏规则.

  2、难点:.能够与同伴合作,动作协调地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热身操,布袋,垫子,皮球,创设游戏环境

活动过程

  环节一,热身部分。

  我站在队伍面前带领幼儿一起做热身操:小朋友们,请像老师一样,踢踢我们的小腿,拉拉我们的小胳膊,原地向上跳一跳。

  环节二,教师讲解游戏玩法和规则,开展游戏。

  第一步,教师讲解游戏玩法和规则。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神奇的布袋,你们知道布袋可以怎样玩吗?我请小朋友上来示范玩法。幼儿进行示范。

  教师:哦,原来布袋的玩法有这么多。我给你们设计了一个布袋大闯关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神奇的布袋",老师接下来告诉你们玩法,游戏分为四关,第一关:毛毛虫爬爬爬。

  第二关:袋鼠跳跳跳。

  第三关:齐心协力运皮球。

  第四关:布袋过河。

  我将你们分为两组一样多的人数,比一比哪一组更先完成。到终点时,要拿到彩旗再回到起点。

  第二步,教师讲解示范游戏玩法。

  第一关,毛毛虫爬爬爬。双腿伸进布袋里,将布袋口的绳子系在身上,防止爬的时候布袋掉下来。

  第二关,袋鼠跳跳跳。我们站起来,像袋鼠一样跳第三关,齐心协力运皮球。两名幼儿背靠背夹着皮球,不可以用手托着皮球,皮球掉了要捡回去,从掉落的地方开始。

  第四关,布袋过河。创设一个小河的情境,幼儿将布袋脱下放入河中当作踮脚石,两两合作,边向前行进边运动布袋。到终点时收回布袋。

  第三步,开展游戏活动。在开展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提醒幼儿:为了防止踩到鞋带,在我们钻进布袋时先把鞋带系系好。教师在旁边指导幼儿游戏并时刻注意幼儿安全。

  环节三,整理运动。教师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圆,相互间捏捏肩,锤锤背。并对游戏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把开展体育活动的乐趣向爸爸妈妈分享,并且请爸爸妈妈一起思考布袋还有什么其他的玩法呢。

活动反思

  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简单的跳跃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会感到枯燥,怎样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下肢力量呢?在活动的环节设计了一些障碍物,从而提高跳布袋的难度,从而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跳跃能力;提高孩子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器材的组合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全面发展。在整节活动中,目标明确,在环节设计中,游戏的重点不够突出,语言的组织不够干脆、利落,没有进行环节小结,教师的语速过快,教师应该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以巧妙的言语对幼儿进行游戏行为的启发,使幼儿实现他们的游戏愿望。

28、中班科学《神奇的泡泡水》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门口卖玩具的小摊上,孩子们对能吹出泡泡的玩具特别感兴趣,常常缠着大人买,还把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玩。一次,有一个小朋友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刚和同伴玩了一会儿,一不小心玩具中盛的泡泡水全给洒了,看见那个小朋友着急地哭了起来,所有的小朋友都很想帮助她,于是产生了“自制泡泡水”的想法。为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达成他们美好的心愿,我特意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泡泡大小与泡泡水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索实践的需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7、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自己发现做泡泡水的秘密

  2、让幼儿亲自尝试做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提供糖、盐、颜料、洗衣粉、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吸管、几张怎样做泡泡水的图纸。

  2、每组一个操作台。

  3、录像机

  活动过程

  一、泡泡水的秘密。

  1.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玩具,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是什么?吹泡泡需要些什么?(泡泡水和吸管)那请小朋友们想想我们在生活当中什么时候会出现泡泡?()可是泡泡水没了,怎么办?(自己配制泡泡水)

  2.幼儿第一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1)幼儿自由分组,在操作台前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配制泡泡水。

  (2)经幼儿商量后,每组推荐一名幼儿代表本组在全体幼儿前发言,交流经验。

  提问:你们是怎样配制泡泡水的?能吹出泡泡来吗?

  3.幼儿第二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幼儿在借鉴同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如何成功地配制泡泡水。教师拍摄幼儿配制泡泡水的过程及吹出来泡泡时的情景。

  二、观察泡泡水与泡泡大小之间的关系。

  1.dv回放。

  引出用同样的材料配制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不一样大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幼儿第三次尝试配制不同的泡泡水。

  (1)试一试,用同样的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一样大吗?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当好一名玩伴、一名合作者、一名引导者,适时让个别幼儿介绍自己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 集中讨论。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发现同样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大。

  3.尝试用相同材料配制吹出不同泡泡的泡泡水。

  各别提问:你们配制的泡泡水能吹出几种不同大小的泡泡?说说你们是怎么配制,有什么发现吗?

  三、吹泡泡比赛,分享成功的快乐。

  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小朋友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允许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不仅帮老师配制了泡泡水,还能配出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水,太谢谢你们了!不过老师要请小朋友回家试一试,除了可以用洗衣粉、洗洁精配制泡泡水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配制出泡泡水?

  教学反思

  1、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涉及的材料也是常见的。

  2、我觉得在尝试环节中,应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要求。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选择让那些尝试做泡泡水不成功的小朋友提出问题,让那些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小朋友去帮忙他,这样那些做的不成功的小朋友就会印象更深刻吧。

29、中班科学《神奇的面巾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面巾纸的纤维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纸的神奇,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面巾纸若干,带拎把的瓶子(里面装水)人手一个,报纸、白纸、皱纹纸、布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拎一拎

  1、教师出示面巾纸和瓶子:今天面巾纸要和瓶子做游戏,游戏的方法是:用一张薄薄的面巾纸把这么重的瓶子给拎起来,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请面巾纸来帮忙。你有什么好办法?

  2、幼儿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邀请幼儿展示拎法,教师讲评。

  4、幼儿再次游戏。

  5、组织交流:为什么有的能拎起来,有的在拎的时候面巾纸就断了呢?

  6、分男女角色尝试面巾纸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顺着短边卷。女:顺着长边卷。再互换尝试。

  7、组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长边的承受力大)

  二、游戏:撕一撕

  1、导语:为什么用长边拎的时候就不断,而短边会断呢?其实面巾纸里藏着秘密。想解开面巾纸的秘密吗?让我们来玩一个撕纸的游戏吧,先撕一撕短边,再撕一撕长边,看看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有什么不一样?(沿长边能撕成条条,沿短边撕成碎片。)

  4、揭示纸纤维的走向特性:面巾纸里藏着的秘密是纸的纤维走向(边讲边用记号笔做上纸纤维的走向记号)。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面巾纸拧成绳,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戏:拉大锯

  1、介绍游戏玩法:抽一张面巾纸,先在纸的边边上撕一撕。找准纸的纤维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纸绳与桌子对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边玩边念儿歌:“拉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块儿去看戏。”

  2、幼儿游戏。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师:面巾纸里有纸纤维,还有什么纸也有纸纤维呢?(幼儿自取报纸、白纸、皱纹纸,寻找里面的纤维走向,并用笔做上记号。)

  2、师:这些纸里有纤维,你还能找到有纤维的其他东西吗?(出示布,请幼儿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纤维走向。)(顾小梅)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30、大班科学《有用的条形码》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当今的家长在注重幼儿知识性教育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常识教育。为了让幼儿能了解生活中的常识;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借此说明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家长对生活化教育的重视;我设计了此次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认识了条形码,了解了条形码的特点及作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生活的热爱、锻炼了生活的独立性,初步学会了关注身边的科学常识。

  活动名称:《有用的条形码》

  活动目标:

  1.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排数字组成的。

  2.比较各种物品上的条形码,知道条形码的作用。

  3.通过对条形码的联想组合,设计富有创意的图案。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观察记录表《条形码记录表》每人一份

  2.PPT课件

  3.带有条形码的盒子每人一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数字组成的

  1.在商场买衣服时要扫它;去超市购物时要扫它,去书店买书还要扫它;就连存取包时也要扫它,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黑黑白白的条条是什么吗?还有哪些物品上有这样的条条呢?

  2.教师出示条形码,请幼儿仔细观察后简单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条形码的知识。

  3.请幼儿说一说这个黑白条条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小结:条形码,是由一组粗细不同、黑白或彩色相间的条、空及其相应的字符、数字、字母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

  (二)认识条形码

  1.你在那些物品上见过条形码呢?

  2.观看图片比较条形码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3.讨论:请小朋友们互相讨论,自己带来的条形码和其他小

  朋友的条形码有什么不一样,并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小结:条形码是商品的身份证,它包括了商品的价格、型号都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条形码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商品有一个条形码,条形码还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只要用扫码仪器扫过条形码的标签,计算机就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确定商品的代码,然后找定价、做累计等,进行汇总结算,输出总金额。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条形码的起源

  1.我们从超市的应用需求说起:在超市的货品价格结算中:

  只有十几种商品:可以凭脑袋记忆;若有上百种商品:可以查帐本如果有上万种商品,甚至更多呢?如何提高信息的录入、计算速度,就成了制约工作效率的瓶颈。

  2.用一个简单的符号代表某一个实体。身份证号码、学号、课程编号、商品编号、包装箱编号等等。只要给定了这个编号,就能够唯一确定一个实体。在超市中,只要给出了商品编号,就能够直接确定是什么商品、价格、折扣等等。

  四、解密条形码

  1.按维数分

  一维条形码:只是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

  二维条形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条码。

  2.商品码的结构:

  条形码下面的一排数字前两位代表的是国家码,中间7位数字代表的是生产商编码,紧跟在后面的3位数字代表的是产品码,最后一位数字代表校验码。

  五、条形码的作用

  条形码可以用来辨认商品种类,并反应商品的信息,比如商品的产地、商品类别、价格等等。只要用扫码仪器扫过条形码的标签,计算机就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确定商品的代码,然后找定价、做累计等,进行汇总结算,输出总金额。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六、欣赏创意条形码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中的条形码像什么?

  七、幼儿设计条形码

  幼儿自己设计条形码(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对条形码

  进行创意想象粘贴或通过绘画形式设计自己的条形码)

  八、作品欣赏

31、大班科学《神奇的中草药》教案反思

  目标:

  ·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重点: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过程

  ·情境表演“医院”

  ——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释疑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32、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纸片》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3.能大胆探索与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难点: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纸片、小积木、记录纸、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纸,平时我们都用这种纸做什么?”

  幼:“画画、折纸…”

  师:“今天,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小实验。”

  二、基本过程。

  (一)自由探索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1.将一张纸平放在桌上,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师:“看,这张纸是平躺在桌子上的。请你想办法让这张纸片站起来,不能借助任何材料的帮忙。”

  师:“请试一试,看谁站起来的方法最多,而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2.幼儿自由探索怎样让纸片“站”起来,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孩子介绍、演示让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纸片折一折,卷一卷,纸片的形状变了,它就能稳稳地站起来。”

  (二)验证哪种方法的纸片“站”得更稳,能“顶”住一块积木。

  1.出示积木。

  师:“我要用这块积木考验一下,你站起来的纸片力气是不是最大。”

  师:“我把积木放到纸上,纸片还能站得稳吗?为什么? ” 2.出示记录纸,讲解记录方式。

  3.幼儿探索纸片怎样“顶”住积木,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师:“请你试一试。”

  4.展示孩子记录情况,并让孩子把能“顶”住积木的纸片找出来。 教师一一介绍“顶”住积木的纸片的形状。

  师:“那到底是哪种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积木呢,一起来找一找”

  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结果,分别请幼儿上台将能够顶起积木的结果放在展示桌上给大家看。

  师:“看来,小朋友们觉得这些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一块积木。”

  (三)再次尝试改变纸的形状,“顶”住更多的积木。

  师:“将下来,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新的挑战。想办法让你的纸片顶起更多的积木,想不想接受挑战?”

  1.教师演示放积木的方法及记录积木数的方法。

  师:“老师先来挑战一次,小朋友们帮我数一数”(老师从展示桌上挑选一种形状,放第 3 快积木时,倒了)

  师:“老师在放第 3 块积木时,这个纸片有没有顶起它来?”

  师:“哦,那这个纸片真正能够顶起的数量是最后倒掉的数量再减一个, 最后使他倒掉的那块不算。你们会数了吗?”

  2.幼儿自由探索、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师 :“现在,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3.幼儿互相交流:纸的形状、“顶”住的积木块数。师:“你刚才顶起了几块积木?用的什么形状?”师:

  “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用了圆柱体。”

  三、结束部分。

  探索怎样能“顶”住一筐积木。

  师:“有什么办法能够顶起这么多积木呢?”(放好多这样的圆柱体)请每位幼儿卷一个圆柱体放在展示桌上。

  教师演示成功了,提问为什么?

  师小结:支撑的纸片多了,支撑的面积变大了,所以就能“顶”住一筐积木。

  在第一个环节,我让幼儿大胆自主操作,尝试让纸片“站”起来,一开始幼儿思维没有打开,但通过大胆尝试后,能够想出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反思

  我相继抛出问题“哪种形状的纸片站得稳”,通过一块小积木让幼儿首次感知不同形状的纸与承载重量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与想办法。接着,通过提供较多数量的积木,引导幼儿探索“哪种形状的纸能够支撑起更多的积木”,通过尝试,幼儿得出结论——圆柱体。

  在最后的延生环节,通过让每个幼儿裹一个圆柱体,放在一起后支撑起一整框积木,引导幼儿感知合作、团结的品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探索的热情并没有消退。此次活动材料也投放于区角中,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

3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圈》

  设计意图

  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的物品,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谈及内容应贴近生活经验,将身边的事务和常见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一张纸给幼儿的直观印象是有两面的,但是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或者如何让一张纸变成一个面,幼儿是难以想象的。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活动目标

  1. 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2. 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

  3. 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4. 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面的范围;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验证方法。

  解决措施:活动开始时用一张常见的普通纸先介绍纸的面和面的边缘,知道笔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笔尖不可离开纸面)。通过验证并与普通纸圈作对比知道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难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及对其一面的认识与理解。

  解决措施:先制作普通纸圈,再通过观察和听老师讲解制作好莫比乌斯圈,对莫比乌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制作。

  活动准备

  材料: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正反面不同色),剪刀,双面胶,马克笔

  幼儿:大班幼儿具备了本实验所需的画直线、粘双面胶、剪刀使用、认识面等的技能。在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由一个现象推理证明得出一个结论。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倾听并根据要求或提示动手操作。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的面和边

  1.观察并说明纸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纸带有什么特点吗?它有几条边缘?几个面?”

  2.提出问题并请幼儿尝试

  师:“用一条线从一面画到另一面,但是笔尖不能离开纸,你怎么画呢?”

  师:“是不是每一条线都经过了纸的边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经过呢?”

  小结:纸有不同颜色的两个面,刚才我们画过了从一面到另一面必须要经过一条边。

  二、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找出问题

  1. 将纸带粘贴成圈

  幼儿操作将纸带粘成圈

  师:“请用刚才画线的方法在纸圈上试一下,笔尖不经过边缘一直画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几个面上有线条?”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我的纸圈,看看是什么结果?”

  小结:在笔尖不经过边缘和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沿纸带划线,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刚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圈。线条就只在纸圈的一面出现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胆猜测并验证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开,会得到什么?”

  三、按步骤制作莫比乌斯圈,通过验证知道其特点

  1.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纸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画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接下来请大家也来做一个,将纸带一头翻转过来,将不同颜色的面粘贴在一起。”

  2.观察并验证纸带的特点

  师:“再来画一次试一试,看线的终点能不能回到起点?”

  师:“观察一下线条在纸的哪一面呢?”

  师:“现在纸圈有几个面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说过笔尖不经过边缘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现在我们做出的纸圈用一条线就把纸的所有地方画完了,说明纸圈就只有一个面,这就叫莫比乌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师:“用剪刀将纸带继续像刚才一样沿着线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么?”

  师:“剪出来得到了什么?跟刚才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

  四、感受科学的神奇,提出问题,让幼儿能保持兴趣,继续探索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制作并认识了莫比乌斯圈,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它是将纸带翻转一次后粘贴成的圈,我们用笔验证了它只有一个面,而且将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一个更大圈。”

  2.延伸

  师:“我们的莫比乌斯圈还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将现在的纸圈再剪一次,看看又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条新的纸带翻转两次后再粘贴成圈,它还是莫比乌斯圈吗?剪开后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回去验证,发现其中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多种用途的体现,很好地展现了身边的科学。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制作到验证,过程很完整。但是活动环节偏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活动时间难以把控。从幼儿表现来看,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动手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使用,对部分幼儿稍有难度。此外,对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从老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看,同样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活动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需要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