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幼儿园教案总结

中班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幼儿园教案总结

中班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幼儿园教案总结

1、中班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幼儿园教案总结

  活动目标

  1.知道将纸卷成密实圆柱体(越密实承重力越大)能够增加纸的承重力。

  2.能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愿意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将纸卷成密实圆柱体(越密实承重力越大)能够增加纸的承重力

  活动难点:能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活动准备

  手偶, 纸条,积木块,小托盘,装积木的筐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顾,引出主题

  ——师:前两次实验的时,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让纸有力量的?

  ——幼儿自由发言

  ——师:我们发现哪种方法纸的力量最大?

  ——小结:圆柱体的纸力量最大。

  二、情境导入,提出任务

  ——师:(手偶)你们说纸的力量大?我才不相信呢,你看这纸这么软哪里有力气?除非,它能托住积木才行。

  ——师:它说纸要托住积木才行,你们觉得这几个纸条能托住积木吗?你有什么办法?

  ——幼儿自由发言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那你们就试一试吧。 三、第一次实验

  ——师:每组四张小纸条,你们自己试一试能不能托住积木。

  ——幼儿尝试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幼儿自己放积木块,直到积木倒塌,第一次试 验结束。

  ——小结:拿出倒塌的纸卷做一下对比,引导幼儿说出粗的纸卷薄,软,细的纸卷厚,硬。

  四、第二次实验

  ——师:(手偶)看来刚才你们已经找到了新的方法,那我可就要增加难度,看看你们的新方法能不能托住 30 块积木

  ——师:我们就用我们的新方法来挑战一下。(引导幼儿把圆柱形卷的密实一些,承重更大,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分享

  ——师:(手偶)哇,你们真厉害,你们能告诉我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吗?我回去也给我的小伙伴们演示一下。

  ——幼儿自由发言,引导幼儿总结出纸卷的越细,就越有力量。

  ——师:原来我们把纸卷的越密实,他承重越大,卷的松散承重就小。

  六、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一下建筑的支撑柱,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敲一

  敲听一听他们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活动总结

  1.“纸是大力士”系列挑战,不断激发幼儿解决一个个难题

  本次活动之前,幼儿尝试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承重力,知道圆柱体承重最大, 也就是为什么生活中建筑、桥梁多见圆柱形支撑。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又接受了新的挑战。对于老师提出的指定任务,幼儿探索的兴趣很高,每个小组能一起合作,想办法增加纸条的支撑力,完成托起制定块数积木的任务。

  2.两次实验,逐步揭开承重力的秘密

  由于幼儿小肌肉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第一次实验时,有的小组把纸条卷的很密实, 承重就大一些;也有小组纸条卷的很松,承重就很小,但幼儿没有发现这一点,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比较。引导幼儿发现了密实和松散两者在承重方面的差异,在经验提炼后的第二次实验中,幼儿的成功率就很高,每一组幼儿都尝试把纸条卷的密实来增加承重,最后幼儿不光完成了老师提出的任务,一直到活动结束积木都没有压垮 纸条。在课后的不断尝试中,幼儿已经能卷出非常紧密的纸筒,盛住了积木区所有的 积木。

  3.活动延伸将幼儿的学习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

  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学习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此次教学活动的最后,老师请幼儿观察生活中支撑柱的现象,观察支撑柱的形状以及是否是实心的,是将学习经验有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引导。

2、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幼儿园的1和许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在生活中情景中区分1和许多。

  2. 对1和许多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挂图第5号《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玩具筐内装有许多积木;若干纸盒里面分别装着一架风车,一辆玩具车、许多木珠、许多书等。

  活动过程

  (一)这是我的幼儿园(通过观看图片来观察我的幼儿园,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挂图,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地方。(幼儿园)

  2、引导幼儿观看第一个场景,你看到几个老师,多少个小朋友?(一个老师在讲故事,许多小朋友在听故事)

  3、引导幼儿观看第二个场景。你看到几个老师,多少个小朋友?(一个老师带领许多小朋友在做游戏)

  4、引导幼儿观看第三个场景,你看到几个老师,多少个小朋友?(一个老师带领许多小朋友在做早操)

  5、现在我是一个老师,你们是许多小朋友。老师和小朋友在一起的地方就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可以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听故事、做游戏、做早操,真好啊!

  (二)活动室里的1和许多(让幼儿了解活动室里的1和许多。)

  1、拿出一个装有许多积木的玩具筐。玩具筐里有多少积木?(许多)

  2、让幼儿每人取一块积木。你取了几个木块?(一块)

  小结:许多积木被小朋友一块一块拿完了,许多积木被分成了一块一块。

  3.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室内的物品,说说什么东西有许多个。(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如纸盒里有许多油画棒,午睡室里有许多小床,等等。

  4.这些东西有许多个,我们天天跟它们在一起。

  (三)老师是魔术师(老师角色转换变成魔术师,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巩固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

  1.出示纸盒,请幼儿猜猜里面藏着1个还是许多个东西,依次出示的玩具有:一辆车、许多木珠、一个娃娃、许多书

  2.每次猜完后,教师均让幼儿验证,再次感知1和许多的不同,以及1和许多的关系。

  3.出示纸制小人串,先不拉开,让幼儿说说有几个小人。当幼儿说“一个”时,教师就边说“变变变”,边把小人拉成一队,再请幼儿说说现在有多少个小人。幼儿说出“许多小人”。

  活动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膨胀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PPT课件

  做实验物品:干黄豆和湿黄豆;每桌一份胖大海、压缩面膜、茶叶、黑木耳观察瓶;穿线面膜(压缩面膜穿或绑上线)若干,塑料瓶或玻璃瓶,水;可乐和曼妥思糖果。(实物的东西需要老师们自己准备,不好准备的可用同类物品代替,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随机安排即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膨胀现象

  老师带来了什么?这粒黄豆长得怎么样?

  小结:黄豆长得小小,圆圆的。今天老师把黄豆带来是变魔术的,我们来当小魔术师了,本来小小、干干的黄豆变大了,这种从小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猜猜看小黄豆怎么会膨胀变大呢?

  观看课件PPT ,准备一碗黄豆,让他咕嘟咕嘟的喝饱了水,然后小黄豆就变大了,可是刚才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小黄豆喝水呢?没有

  黄豆喝一会会水是不行的,原来老师手里有两颗豆子,一颗干豆,一颗喝饱了水的黄豆。

  小结:原来是因为黄豆遇到水,吸水膨胀就会变大。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喝水后也会膨胀变大的。

  二、比较体验膨胀的有趣和有用

  1.感知各种材料的膨胀现象介绍材料,它是什么?(看PPT中的材料图片)

  看看图片中的东西有没有你认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

  看来小朋友们都没又猜出它们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让它们都喝饱水,让它们膨胀发生变化,过会大家过来仔细看,喝过水之后是不是就能知道是什么了。

  用眼睛看,同样颜色的可能是同一种东西。

  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不可以用嘴尝,判断瓶子里的东西和图片上的哪个是一样的,仔细的观察比较哦。把找好的同样的东西放在相对应的图片上面

  比较与对应,哪两个瓶子中盛放着同一种材料,膨胀前和膨胀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闻了闻,是茶叶的味道;

  道白色摸了摸,像湿巾纸,打开看是面膜,妈妈会用到,刚才大家都没猜出来,可以打开看看,原来那么小的圆圆的一个东西,膨胀后打开看是一张面膜;

  第三个是木耳,拿出来看看形状像小耳朵,摸在手里感觉软软的,同时我把没有喝过水的木耳拿出来,看看比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的不同,用手摸了之后就会发现,没喝过水是硬硬的,喝过水的是软软的,平时幼儿园都吃过;

  大家都没猜出第三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两天我经常喝的东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对喉咙好。

  原来生活中的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喝过水之后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有的原来是干干的,喝水之后是潮潮的,有的小小的变成大大的,有的由硬硬的变成软软的。

  小结: 第一个是茶叶,本来是蜷缩着的,泡水后就伸展开来了,像是小树叶,黑色的是木耳,本来是硬硬的,吸水膨胀以后变得软软的。咖啡色的是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白色的是面膜纸,吸水膨胀以后就像面具一样可以敷在脸上,用来美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吸水膨胀。

  三、利用膨胀原理做游戏

  现在瓶子里有面膜,收不能碰瓶子,只能拉绳子,这根带线的面膜能不能把瓶子拎起来,你们觉得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怎么会失败了呢?

  我们先让小朋友们来试试,四个人一张桌子,拉一下面膜,看看能不能提起来瓶子(失败)

  然后我们让它们喝饱水,喝水膨胀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观察变化,有没有变大。

  在瓶中放入水,再一次试着用带线的面膜把瓶子提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4、幼儿园中班科学《神奇的种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在幼儿园,每个月都会让孩子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区里自己带来的植物。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常常拿起彩笔不知道怎么记录,不知道种子从发芽到长叶,最后到开出漂亮的花朵需要经历什么过程。在指导活动时,教师试图通过语言阐述激发幼儿理解,可是效果不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因此,我带领幼儿一起找各种豆子作为种子,放入盘子里,并让他们在自己的种子里洒少许水,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观察。为了让孩子更加清楚种子在土壤里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我特设计此微课,在孩子观察的同时辅助他们丰富经验,提升学习效果。

  活动准备: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术、PPT课件、录制好的种子发芽实验的视频、配音脚本、背景音乐。

  活动目标:

  1、通过微课展示的方式,激发幼儿对种子发芽的探究兴趣,有效指导幼儿完成对种子发芽全过程的观察;

  2、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学会用多种方式获得知识;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猜测、认识这些果实的种子,引出生活中有许多种子。

  二、基本部分

  (1)、发现种子的神奇

  ——提问: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长大的呢?

  ——播放视频,通过看、听的途径,让幼儿看到种子在土壤里的生长,直观感受种子生根、发芽、长叶的神奇过程。

  ——总结:种子太神奇了,冲破土壤,钻出地面,发出了新芽,长出了嫩叶,多么令人惊叹啊。

  (2)、探索种子生长的条件

  ——提问: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播放视频,观看完整的实验过程,听老师对实验过程的讲解,让幼儿了解种子生根、发芽、长大需要的条件。

  ——总结:种子从发芽到长大,需要适量的水份和适当的温度。

  三、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也像一粒粒种子一样,在阳光和雨露下茁壮成长。

5、幼儿园中班科学《吸水小实验》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索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中班幼儿好奇心强,喜欢问“为什么”,通过这次实验教学,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探究的的兴趣,学习使用实验记录表。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实验中了解不同材质的吸水现象。

  2.能参与操作,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培养探索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知道不同材质的物质吸水性是不同的。

  难点:通过操作得出实验结果并使用实验记录表记录下来。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卫生纸、普通A4纸、海绵、布条、木头、小石子、泡沫和若干个装着水的小水桶,记录表。

  经验准备:中班幼儿具备动手操作能力,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可以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过程

  一、实验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将水桶放在桌子上,手拿着海绵放进水桶里,将海绵捞出来后,挤一挤,有水流出来。请幼儿仔细观察思考,为什么海绵里会流出水?

  幼:水被海绵吃掉了,用手挤一挤又挤出来了。

  师:没错,水被海绵吸走了,老师用手挤又把它挤出来了。这就说明了海绵可以吸水。

  二、讨论生活中哪些材料可以吸水。

  师:刚才我们发现海绵可以吸水,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

  A:卫生纸

  B:普通A4纸

  C:衣服

  师:小朋友们说了好几种可以吸水的材料,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但是不知道它们能不能吸水,我们来测试一下吧。

  (教师将准备好的材料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领取实验材料和小水桶以及观察记录表)

  三、幼儿操作实验

  1.介绍实验材料及要求

  师:大家都领好材料了,我们先看看这些材料都是些什么呢?

  幼:卫生纸、普通A4纸、布条、木头、小石子、塑料、泡沫。

  师:在实验过程中,请大家把实验的材料放在水桶里沾一下,然后拿出来,挤一挤。根据你看到的现象,把它是否吸水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在实验过程中请保持桌面的整洁。

  2.教师示范实验及观察记录表的使用

  师:(展示水桶,卫生纸)大家看,我们把卫生纸拿好放进水桶里沾一下,立刻拿出来,挤一挤,挤出很多水。我们发现卫生纸全湿透了,而且能挤出水。然后我们在记录表中画着卫生纸的地方下面空格里打勾√。

  幼儿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3.邀请个别小组介绍实验结果。

  幼:我们发现卫生纸、A4纸、布条都可以吸水,还能挤出水,木头、小石子、塑料、泡沫不能吸水,也挤不出水。

  四、教师实验验证

  师:小朋友的实验做完了,还得出了结论。那接下来,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验证一下,看你们的操作结果正确吗?

  (教师操作验证,并记录结果,与幼儿一起分享操作结果)

  教师小结: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卫生纸、A4纸、布条吸水,而且能挤出水,其中卫生纸的吸水速度较快,木头、小石子、塑料、泡沫不吸水,也挤不出水。在科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毛细现象。这些吸水的东西表面都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毛细管,当我们把它放到水里的时候,它就会像小鱼一样张开小嘴拼命吸水,所以它就变湿了,我们挤一挤还能挤出水来。

  活动总结

  科学源于生活,我们所做的只是引导孩子来发现科学,探索科学,并将经验用到生活中去,让科学来为我们更好的服务。通过这次的科学吸水小实验,幼儿可以初步理解并在操作中知道哪些物体吸水,哪些物体不吸水,还能学习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通过自主的实践探索,幼儿能够积极与同伴一起进行探索与发现,在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科学,在成功中感受快乐。

6、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水池活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幼儿对水的认识。

  2.通过将不同材料投放水中,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不同物体落入水中声音大小及其沉浮现象。

  3.让幼儿在玩水中产生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水盆,塑料盒,小石块,纸片,塑料球,硬币。小口袋等

  活动重点:让幼儿感知水的特点,比较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活动难点:幼儿通过材料的轻重体验沉浮的关系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猜谜导入

  不洗不脏,越洗越脏,花草树木要用它,人人要健康,就是不能没有它。(打一自然物水)

  1.让幼儿把手放入水中,感知水无色透明的特点。然后让幼儿双手捧水闻一下,体验无味的特点。再观察,水慢慢变少。感知水有流动的特点。

  2.(1)将准备的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听一听不同材料放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2)引导幼儿自己多观察,多给他们自己主动发现的时间和耐心。

  然后,让幼儿自己拿喜欢的材料往水里投放,自己主动发现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自己总结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结论: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的声音大

  3.(1)将同一材料从不同高度投入水中听一听声音大小

  (2)让幼儿自己从自己想要扔下的高度往下扔,听听声音的大小。先让幼儿自己总结发现了什么现象,然后教师对幼儿的说法进行总结。

  结论:同一材料,高处投入水中的声音比低处投入的声音大

  4.观察不同材料,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感知材料轻重与沉浮的关系。

  结论:重的材料会沉入水中。轻的会漂浮在水面

  5.让幼儿收集整理材料。(锻炼他们收拾东西,整理桌面的能力)

  活动延伸:对幼儿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用过的水要浇花。不要浪费水应该怎么做。让幼儿自己思考回答问题)

  6.布置一个小思考题:轮船那么重,为什么会飘在海面上,而不是沉进大海里面呢?(小朋友们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同思考这个问题,明天老师邀请咱们班小朋友给大家一同分享)

  《水池活动》教学反思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

  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思考。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设计意图与反思

  水池活动内容选择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水,是孩子最喜欢玩的材料之一,于是就利用这一启发,进行大班的科学水池活动的设计。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玩”是本次活动的关键,整个活动过程既是“玩”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我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乐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集中体现“解放、游戏、体验、轻结果”四大特点。

  “解放”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准则,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解放儿童的天性,本活动根据孩子的生活已有的经验,设置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乐想;为此,我提供了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材料,石头,纸,泡沫,铁块,树枝等,所有尽可能丰富有价值的材料,教学刚开始,让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了解每个材料的特点,让孩子乐做:提供了体验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互动分享,解放了孩子的嘴巴,让孩子乐说:生活拓展引领孩子去感知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现象,让孩子乐学。

  “游戏”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途径,其本质就是在“玩中学”。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孩子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孩子的学习是游戏的学习。本活动通过设置游戏情境,让孩子在游戏状态中轻松、主动地建构知识,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交流中表达、在游戏中想象,以此让孩子懂得水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特点,在孩子进一步探讨,研究现,不同材料的沉浮情况,孩子在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体验”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内容,强调身体力行,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

7、中班科学《纸花开了》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纸花开了

  年龄段:中班

  领域:科学

  设计意图:各种各样的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的物品,孩子们时常会用的它们,但是对于纸的特性就知之甚少,本次活动我运用小试验的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了解纸的吸水性,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幼儿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的不同。

  活动目标:

  一、通过观察及探索,了解纸有吸水性,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二、初步学习用记录单记录试验的结果。

  三、愿意动手操作,对实验感兴趣。

  四、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五、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了解纸有吸水性,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活动难点:初步学习用记录单记录试验的结果。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睡莲图片、纸折睡莲(牛皮纸、卡纸、手工纸、报纸)、各种材料的纸(牛皮纸、卡纸、报纸、餐巾纸、皱纹纸、海绵纸、瓦楞纸、图画纸、包装纸等)记录表格、装有水的水盆若干、毛巾二、经验准备:幼儿能认识各种材质的纸、幼儿能认识睡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见过睡莲吗?睡莲是生活在哪里的一种植物?

  二、教师出示“睡莲”,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一)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朵“睡莲”请你来说说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二)我有一个问题,要考考你们,这朵纸制作的睡莲放到水里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操作活动:睡莲花儿开

  请幼儿将睡莲放到水中,观察睡莲的变化。(教师在幼儿操作前要提出操作要求)

  (一)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中的睡莲,引导幼儿说说纸有什么变化,帮助幼儿发现它们的不同。

  (三)小结:原来水跑到纸睡莲的身体里,花瓣就会慢慢地撑开,这就是纸的吸水性。

  四、教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纸引发幼儿大胆猜想。

  (一)我这里有一些纸你们来看看他们都是哪种纸?(牛皮纸、卡纸、报纸)

  (二)出示做好的睡莲。

  这些睡莲,今天要进行一个比赛,就是要看看它们谁在水里开放的最快。(三)我们先来猜一猜谁会是第一名开放的。(幼儿进行猜测教师在大的记录单上进行记录)

  五、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对比实验,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的不同。

  (一)出示幼儿记录表格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进行记录。

  (二)既然是要进行比赛为了公平起见我们要怎样将睡莲放到水里,是一个一个放吗?

  (引导幼儿说出要同时将睡莲放到水里)

  (三)幼儿 3 人一组每人一种材质的睡莲,进行实验观察,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记录实验的结果。

  (四)展示并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实验结果。

  提问:为什么不同的纸开花的速度不一样?(引导幼儿了解纸质越薄、越软开花速度就会越快。)

  小结:纸的材质不同吸水性也不同。

  六、活动延伸:

  教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纸,引发幼儿对进一步实验的兴趣,教师可将水、各种材质的睡莲放置在科学区,供幼儿继续对比实验。

  课后反思:

  本节教育活动中我能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我遵循科学活动的范式,在环节上我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并且逐句逐字进行斟酌,将活动逐步推向高潮。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能将“游戏”贯穿始终,在引导幼儿认识睡莲后和幼儿探讨制作的睡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来充分引起幼儿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以在第一次的小实验后,通过比较水中的睡莲和没有放入水中的睡莲的不同,我引导幼儿在直观的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发现纸有吸水性这一特征。在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时我引导幼儿合作进行实验,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在每次实验进行前我都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实验的结果、讨论实验的规则、明确实验的步骤;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幼儿交流实验的情况、帮助幼儿提升、梳理有益的经验。

  本节活动中我在教学语言上缺乏简练,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使语言听上去不够精简;孩子的合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8、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泡泡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材料变成泡泡器的快乐。

  2.知道有洞洞的东西可以吹出泡泡。

  3.能运用操作材料通过自制加工后变成泡泡器。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有洞洞的东西可以吹出泡泡。

  活动难点:能运用操作材料通过自制加工后变成泡泡器。

  活动准备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已有用各种泡泡器吹泡泡的经验。

  2.对生活中常见的小工具有一定的认识。物质材料准备:

  背景 PPT 一张、音乐《吹泡泡》、小羊泡泡机、泡泡液、分装泡泡液的容器(一次性碗)、漏勺、汤勺、雪花插片、塑料积塑、擦手毛巾、手工纸、打孔机、毛根、牙刷、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导入主题。

  师:你们玩过吹泡泡的游戏吗?你们是用什么工具吹出泡泡的? 幼:吸管、泡泡枪……

  师:大家 都玩过吹泡泡的游戏,都是用不同的泡泡器吹出泡泡来的。

  师:今天,我也请来了一个好朋友,它最大的本领就是会吹泡泡,想不想看看我的好朋友是怎么吹泡泡的?瞧,它来了!(出示并操作小羊泡泡器)朋友们,你们好!我要表演吹泡泡了。小眼睛,睁睁大,看!泡泡来了!……

  师:小羊宝宝会吹泡泡,它吹的泡泡漂亮吧?

  二、玩吹泡泡——带洞洞的生活用品可以吹泡泡

  (一)提出问题,引发猜测

  师:我还有几位朋友,它们说吹泡泡的游戏真好玩!我们也想来试试,看看它们

  是谁好不好?(出示汤勺、漏勺、雪花插片、塑料积塑)你认识我吗?你认识我吗?你认识谁?哪个材料,告诉我它的名字。

  师:(介绍新材料)这个材料是个新朋友,有人认识它吗?(勺子)对了,它是勺子的一种,可是它和勺子有点不一样哦,仔细看看,哪里不一样?(这个勺子上面有一些小洞洞),它的名字叫漏勺。

  师:这几个朋友它们也想来玩吹泡泡,它们能吹出泡泡来吗?(幼儿猜测)

  (二)操作验证,发现现象

  1.交代实验要求

  师:有的小朋友说能吹出泡泡,有的小朋友说不能吹出泡泡,现在老师请你们用这四种材料蘸蘸泡泡水,再吹一吹,看看它们到底能不能吹出泡泡来,好不好?请大家轻轻地来到走廊上找一个地方动动小手动动脑试一试吧。

  2.幼儿尝试

  教师观察幼儿的实验。(每种材料都要试一试,有什么发现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下)师:你们吹出泡泡来了吗?每种材料都要去试一试,它们都想请你们帮帮忙。

  (重点提问:为什么能吹出泡泡?)

  师:好,请小朋友们收好材料,擦擦小手,轻轻地回到教室里,找个地方坐下来。

  一二三 请快来 小手放到小腿上

  3.交流分享

  师:你们都试过了吧?能吹出泡泡来吗?

  谁来说一说,你用的什么材料,它吹出泡泡了吗?(雪花插片) 师:还有谁用雪花插片吹泡泡了?你成功了吗?

  师:老师这里有张记录表,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我们在下面画个小圆圈。

  师:那这个积木呢?(请一个小朋友试一试)为什么这个积木不能吹泡泡?(因为没有洞洞)大家都同意吗?(同意)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我们给它画个叉。

  师:还有不一样的材料吗?

  师:哦!你是用漏勺吹出泡泡的。你们都试过吗?这个汤勺能吹泡泡吗?(拿出汤勺,与漏勺进行对比)为什么汤勺不能吹泡泡?(因为没有洞洞)哦!没有洞洞的勺子吹不出泡泡来。(做记录画叉)漏勺有洞洞所以能吹出泡泡(画圆圈)

  4.小结:

  师:瞧!今天我请来的朋友漏勺、雪花插片它们很会吹泡泡;汤勺和积木不能吹泡泡。知道是为什么吗?(引导孩子得出结论:有洞洞的东西可以吹出泡泡)

  老师把你们的记录结果拍下来,打印出来后放进活动区,你们以后做实验的时候可以参考。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有洞洞的物品蘸蘸泡泡水就能吹出泡泡来。你们如果感兴趣还可以再去试一试,好吗?

  三、自制泡泡器——如何使没有洞洞的材料吹出泡泡?

  (一)提出问题,幼儿猜测

  师:吹泡泡的游戏好不好玩?我这里还有两种材料,它们说我们也想试一试,(出示材料卡纸、毛根)它们是谁呀?你认识它吗?这两种材料它们也想吹泡泡,你觉得它们能吹出泡泡来吗?(不能)谁有好办法能帮它们吹泡泡?(出示记录表)

  (二)教师根据幼儿猜测进行记录

  师:我们先帮手工纸来想办法好吗?(教师画出幼儿想的办法,如:在卡纸上用打孔机打出洞洞,把纸卷起来等)

  师:那毛根呢?你们也来帮毛根想想办法。(可以扭一扭)扭成什么样的?(扭出一个形状来)

  师:你们想出了三个办法,现在请你们按照办法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吹出泡泡?如果还有新的办法,等下回来再告诉我们。

  (三)幼儿尝试自制泡泡器

  师:到底能不能吹出泡泡,我也很想知道,去吧,赶快去试一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制作泡泡器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收好材料,小手擦一擦,回到座位上,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四)交流分享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做泡泡器的?你是怎么做的?(教师示范)

  你们的办法真不错,在纸片上打洞洞的办法谁试过了?能不能吹出泡泡?(请个别幼儿示范)

  (五)小结

  师:原来让这些材料有了洞洞就能吹出泡泡来。

  四、思维拓展

  师:今天的游戏好玩吗?我们让那么多的材料都吹出泡泡来了,你们觉得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能吹出泡泡?请看这是什么?(出示牙刷)你们觉得牙刷能吹出泡泡来吗?

  (不能)今天晚上咱们回家去试一试,看看牙刷能不能吹出泡泡,明天告诉我们,好吗?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涉及的材料全部来源于生活,同时还能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增加新的认识,这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他们探究能力的一种培养。通过精心的设计、丰富教具的呈现、由浅入深的递进,以及幼儿的细致观察、自主动手、认真思考、大胆交流,可以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去发现、去学习,体现了科学探索重在激发幼儿探索兴趣的核心价值。

  关于材料:在活动前我突然想到本该吹不出泡泡来的材料汤勺,可能会被幼儿探索出勺柄部分(因为有个洞)能吹出泡泡。我便有了换种材料的想法,想换成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汤勺。但是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换呢?如果有孩子探索出汤勺也能吹出泡泡来,不就更好的向孩子验证了没有洞洞的物品吹不出泡泡,有泡泡的物品才能吹出泡泡。

  关于记录表:本次活动的记录表我采用的方式是用实物进行记录,一是更直观地向孩子介绍了新材料:漏勺,二是孩子让清晰地看清楚四种材料的不同之处以及特点,从而更方便孩子去观察。最后,将孩子的记录结果以拍照的形式保留下来,给孩子以后的操作、实验提供资料。

  关于毛根:在小班我们班的孩子有过几次玩毛根的操作,因此,我觉得用毛根扭出一个圆形的泡泡器应该很容易,可是根据活动中孩子的表现,应该在活动前帮助幼儿储备相关的经验。

9、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比较粗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粗细概念

  2.掌握多种比较粗细的方法

  3.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ppt

  2.火腿,纸筒,纸棒,毛线,吸管(粗细各半)四色大纸筒(大,中,较小,小)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看过西游记吗?

  幼:看过

  师:你们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人物啊

  幼: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师:(教师摆出猴子的动作)小朋友们,我现在模仿的是谁啊

  幼:孙悟空

  师:那孙悟空的宝物是什么啊

  幼:金箍棒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是谁(PPT孙悟空拿着金箍棒)他手里拿着什么呀

  幼:金箍棒

  师:你们看,他手上有两根金箍棒,这两个金箍棒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说出粗细,并说出用什么方法做的比较)

  师:今天呢,大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礼物,请小朋友们回到桌子上四个人一组,看看老师都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让幼儿自己说)那他们都有什么不同呢?

  师:我们现在要请小朋友们在同一组里面,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小礼物有什么不同

  (比较结束,提问有什么不同,说出粗细)

  师:现在老师要让你们,和邻桌的小伙伴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在比得过程中,发现幼儿把细的东西插到粗的里面,举例提问,为什么细的能够插到粗的里面)

  引导幼儿说出粗细比较,并说明这是另外一种比较方法

  游戏环节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大王老师前面有好多颜色不一样的大纸筒,下面我要邀请小朋友们去前面挑选自己喜欢的纸筒

  师:好了,大家都有没有拿到自己喜欢的纸筒呀,现在,我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个游戏,老师想要你们找到自己的小伙伴,互相比一比(教师拍打节奏互相比较)比较结束,找幼儿谈谈感受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下一轮的游戏了,老师现在要请小朋友们找到相同颜色的纸筒比一比(教师再拍节奏过程中比一比)比较完之后找幼儿谈谈感受

  师:现在我们要进行一次小小的比赛,老师要看颜色相同的哪一个小组,最先把四个纸筒全部套进去

  (比赛开始)(比赛结束)教师和幼儿分享经验,为什么有的套进去有的套不进去

  活动延伸:

  最后,老师还有个小小的请求,我想让小朋友们把桌子上老师带过来的礼物找个家,粗的放到一起,细的放到一起

  微反思

  《比较粗细》这一活动有点重教轻学,没有顾及幼儿的学习经验和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获得情况,需要等待幼儿自己探索比较粗细的各种方法,而不是粗浅的一句带过,最后的巩固提升阶段即“纸筒游戏”中,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在视频拍摄剪辑技术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0、幼儿园中班科学《有趣的梯形》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知道配置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泡泡颜色的变化。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准备

  吸管、盐、水、洗洁精、塑料杯、纸。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在海洋的深处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看谁来了,喷、喷、喷、喷,大鱼游来啦,小朋友们我们猜猜大鱼在玩什么游戏呢?哦-大鱼在玩吹泡泡的游戏呢?大鱼吹出来的泡泡,圆圆的,五颜六色的真有趣,今天朱朱老师带着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向大鱼学习吹泡泡的本领。

  2.活动过程

  (1)师:要想吹出泡泡,我们需要先来制作泡泡水,(我们咋样制作泡泡水呢?)

  (2)幼儿尝试制作泡泡水

  幼儿尝试制作泡泡水,在水里加上盐并搅拌均匀,轻轻摘取用嘴巴轻轻的吹。(并没有吹出泡泡)

  幼儿再次尝试制作泡泡水,在水里加洗洁精搅拌均匀,轻轻摘取并用嘴巴轻轻的吹。(吹出了泡泡)

  总结:洗洁精和水可以制作出泡泡水是因为洗洁精里面还有大量的泡泡剂,而盐里不含有泡泡剂。

  (3)大鱼吐出彩色的泡泡,那我们来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泡泡变成彩色的呢?(颜料)

  哦,可以在泡泡水里面加颜料,并搅拌均匀,那我们来一起试一下。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并提醒幼儿用吸管轻轻沾取,然后慢慢地吹。

  (4)哇!彩色的泡泡真有趣,好想把这些彩色的泡泡留住,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圆圆的彩色的泡泡留在海洋里吧!教师引导幼儿将彩色的泡泡留在海洋里。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吹出泡泡呢?

  活动反思:

  我设计本节活动,主要从幼儿对平面图形认识开始,因为梯形的概念是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但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梯形的概念不易理解就不要求幼儿用语言来描述梯形特征。本节活动我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首先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样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真正理解认识梯形,最后用游戏巩固本节活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互动也不错。我感觉本目标完成的很好。

11、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认识地球》教案反思

  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6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12、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环保《再生纸》教案

  现实生活中人们浪费纸的现象比较严重,再生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现代社会倡导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因此为了把环保意识能根植于每一位孩子的心中,让他们有举手之劳去营造绿色环保的生活,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教案含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更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件找教案网,备课不再难,成品公开课配套课件PPT下载,直接使用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废纸品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初步了解再生纸的制造过(重点)

  2.乐于尝试再生纸的简单制作,体验制作的乐趣。(难点)

  3.初步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生活中废纸品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初步了解再生纸的制造过

  难点:乐于尝试再生纸的简单制作,体验制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再生纸成品一份、搅拌机一台、废旧纸若干、教师和幼儿制作再生纸操作用具每人一套。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入

  1.教师出示废纸和再生纸成品,让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大家猜它们有关系吗?(再生纸就是用废纸品做成的)

  2.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大家认真观察废报纸是怎样变成再生纸的。

  二、初步了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1.教师示范制作再生纸,让幼儿了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2.教师示范结束,引导幼儿说一说再生纸的过程,教师小结。

  (1)教师将废纸撕碎,放入水盆中浸泡。

  (2)将浸泡的报纸放入搅拌机中打碎,做成纸浆。

  安全提示:如果小朋友需要制作纸浆,搅拌机有危险性,必须在有家长或者老师的协助下才可以制作。

  (3)把纸浆倒入盛有清水的盆中,把模具放入搅匀的纸浆中,轻轻晃动模具直到看起来表面平坦。

  (4)将模具平放在毛巾上,把毛巾折叠用力按压几下,待纸浆中的水被挤出后,轻将将纸撕下,晒干。

  三、幼儿尝试制作再生纸,体验制纸的乐趣。

  1.两位教师分别指导各组幼儿进行操作。

  2.幼儿制作完成,教师出示课前制作的再生纸,让幼儿观察他们自己做的和教师出示的再生纸有什么不同。

  最后小结:幼儿制作的再生纸需要晒干就和教师的一样了,而且再生纸晒干了才能使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浪费纸张、要节约用纸。要把废纸收集起来变成有用的新纸。人人都来争当环保小卫士。

  四、活动结束

  幼儿把自己制作的再生纸拿到阳光下晒干。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教育活动,我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语言要简洁、明了,便于孩子理解。

  二、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想到:孩子的兴趣为什么会很浓厚?参与的积极性为什么很高呢?1.本次教育活动是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选材新颖,紧扣环保主题,能与现实生活结合,

  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本活动属于科学活动,整个流程都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既解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3.现实生活中浪费纸的现象比较严重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制作再生纸,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我们不仅不应该浪费纸张,还可以通过我们的双手利用废旧纸制作再生纸,这样更深刻的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积极地探索,让孩子真正动手操作,自如地运用材料,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身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孩子的兴趣随着成功的体验变得更浓。

13、中班科学活动:不一样的沙锤幼儿园教案总结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儿童感知并理解不同的材质在塑料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让儿童探索制作沙锤的方法,培养儿童探索的兴趣。

  3.学会分辨不同物质在塑料瓶里发出的声音。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制作沙锤让儿童感知并理解不同的材质可以组合在一起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学难点是分辨出不同材质在瓶子里的声音。

  活动准备

  空矿泉水瓶每人两个、绿豆 3-4 斤、沙子半桶、木质小积木若干、彩色小石头若干、直径 30cm 的塑料盆 4 个,大塑料篮子 1 个、眼罩、音乐《小雨沙沙》

  活动过程

  课前准备活动:摆放好各类材料,和小朋友们一起拍手唱儿歌《小雨沙沙》一.摸一摸,说一说

  1.老师提问:小朋友们看看,今天老师带了一些什么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呢?

  (出示材料:篮子装空的矿泉水瓶、盆子装好绿豆、沙、彩色小石头、小积木在桌子上依次摆成一排)

  2.请小朋友自己摸一摸、捏一捏,摇一摇。

  3.请小朋友说一说:看了什么,摸了什么,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4.老师小结:(一一出示材料)今天我们用来玩游戏的材料有空的矿泉水瓶、绿豆、沙子、好看的小石头、小积木.

  二.做一做

  (一)尝试操作,探索沙锤的做法

  1.告诉小朋友们一个秘密哦,这些东西放到矿泉水瓶里就会发出音的呢,想一

  想怎样可以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呢?它们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引导小朋友们拿矿泉水瓶,拧开盖子,装不同的材料,装好后拧好盖子)

  2.小朋友动手操作,制作沙锤(小朋友操作,老师指导,协助能力弱的小朋友)

  3.玩一玩:把做好的沙锤拿起来玩一玩,摇一摇,听听它们发出的声音。三.听一听,想一想

  1.不同材料在矿泉水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个戴上眼罩,另一个摇沙锤(不同材质的沙锤),请小朋友听一听,辨一辨,声音一样吗?

  2.矿泉水瓶子里装入同样材质不同数量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个戴上眼罩,另一个摇沙锤(相同材质的不同填充数量沙锤),请小朋友听一听,辨一辨,声音一样吗?

  3.老师小结

  四.沙锤演奏:

  1.演奏《小雨沙沙》

  我们的沙锤做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演奏吧(播放音乐,用沙锤演奏)

  活动延伸:

  引导儿童将不同材料混合,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活动总结

  儿童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在科学活动以儿童实践操作为主,创设条件,让儿童参与自主探究活动,体验直观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儿童自主探索,自己动手创作,然后使用自己的作品进行演奏,赋予创作的作品实际的意义,让儿童直观的理解到通过创作可以做出来有用的东西。本次活动中加入音乐教育的元素,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创作中感受音乐的美。本次在活动主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老师的引导协助来解决活动中的重点,通过反复的操作来解决难点问题。本次活动的附加意义在于通过拧开瓶盖、将物品装入瓶子这些动作来锻炼儿童手部小肌肉的发展,提升儿童手眼协调的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神经的发育。

14、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小熊猫排队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对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将物体排序。

  2.能够在活动中大胆的进行尝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游戏带来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1.根据教师提示能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序。

  2.能主动的进行区分和排序物品。

  活动准备

  从小到大的小熊猫 3 个、皮球 3 个、鼓 3 个。教具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1.教师语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级来了几位小客人,它们藏在了树林里,请小朋友将它们找出来!

  幼儿找出熊猫后请全体幼儿向熊猫问好。

  2.教师示范操作,引导幼儿发现排序的规律。

  (1)从小到大排队。

  ①请一名幼儿尝试为熊猫排队。

  ②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并尝试说出排队顺序。

  ③教师小结。小的排在前面,后面的一只比一只大,这就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

  (2)从大到小排队。

  ①请一名幼儿尝试为熊猫排队。

  ②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并尝试说出排队顺序。

  ③教师小结。大的排在前面,后面的一只比一只小,这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 队 。

  3.幼儿尝试按照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排序。

  游戏:小鼓排队。

  (1)寻找礼物:熊猫想去找礼物,礼物就藏在树林里。请小朋友来帮助熊猫找到礼物。

  (2)帮助小鼓排队: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熊猫也想把皮球排好队,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它吧。

  (3)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排队的顺序:皮球是怎样排的,从草莓这边开始排, 谁排在前面,后面一个比一个(大)。

  游戏:皮球排队。

  (1)寻找礼物:森林里还藏着小礼物,请小朋友来帮助熊猫找到礼物。

  (2)帮助皮球排队:

  熊猫想再请一位小朋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帮皮球排队。

  (3)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皮球是怎样排的,从草莓这边开始排,谁排在前面, 后面一个比一个(小)。

  4.幼儿动手操作练习。

  熊猫为了感谢小朋友们的帮助,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了礼物。(足球)

  (1)师:请小朋友们从印草莓的手这边开始,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给足球排队。

  (2)师:请小朋友们从印草莓的手这边开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足球排队。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边排边说。) 5.活动结束。

  老师把这些足球都放到数学角里,我们休息一会再去区域里帮足球排队吧!

  活动总结

  《纲要》中指出: 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万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小班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创设了 “森林捉迷藏”的游戏形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排序活动与游戏充分结合,目的在于让孩子在积极、主动,愉快的游戏氛

  围中掌握看小熊猫大小的能力,同时发展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活动环节流程较流畅,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铰高,活动效果良好。

  活动内容的安排,体现较好的情境性和趣味性。

  本次活动中围绕着小熊猫排队一情景开展。首先以小熊猫这种憨态可掬的动物形象引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设置难题,需要幼儿排序并进行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

  并且课上孩子们积极发言表现出了充分的兴趣。但在课上我需要多关注所有幼儿。不能以点概面,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大部分幼儿的上。

15、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公开课教案反思

  教学理论依据

  纸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各种各样的纸对于幼儿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随时随地能看到、用到纸,但这些纸的真正用途和特性,他们却是不了解的。《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食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本次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对各种常见的纸的用途及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实施策略:

  1.创设活动情景,通过参观展览会,激发幼儿探究活动的兴趣

  根据中班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创设情景,通过提问、幼儿讨论、组织参观等活动,引导幼儿对纸产生兴趣,同时激发幼儿探究纸的愿望。

  2.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幼儿思考及主动参与探索的积极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和尝试,鼓励幼儿的探索热情。

  3.形象的课件游戏,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通过感知、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实验等方式,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纸及纸制品,初步了解纸的特性和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探索纸的秘密,了解纸易折,易撕碎,易揉皱,易吸水,易燃烧等特点。

  3.知道珍惜节约用纸。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纸,了解纸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难点:能积极探索纸的秘密了解纸的特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有接触纸制品的经验。

  2.物质准备:(1)各种各样的纸

  (2)操作框(折纸、画好树叶的纸)

  (3)PPT 课件,节约用纸的小视频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活动,引导幼儿感知纸的多样性。

  1、运用原有经验讲述各种各样的纸及用途。

  提问:你认识这些纸吗?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观察讨论,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教师注意总结。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等,感知纸制品的质地。教师小结:纸是各种各样的,有不同的颜色,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有光泽,有的暗淡一些。

  二、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引导幼儿探索纸的其他特性。

  (1)了解纸易折的特点。

  师小结:通过把正方形的纸变成长方形,我们知道了纸易折的特点。

  (2)了解纸易撕碎的特点。

  小结:通过帮助大树,我们知道了纸易撕碎的特点。

  (3)了解纸易吸水的特点。

  师小结:通过小朋友的帮助,让我们知道纸能吸水的性点。

  总结:通过刚才的小实验,我们又发现了纸易折,易撕碎,易吸水的特点,纸宝宝身上有这点多的特点呀,怪不得它的用处那么多。

  三、出示 PPT 帮助“纸娃娃”,巩固幼儿对纸特性的掌握,延伸纸易燃烧的特性。

  出示纸娃娃,引导幼儿根据所学经验将纸娃娃送回展览馆,让幼儿了解纸易燃烧的特性。

  四、了解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纸制品,引导幼儿感知纸制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延伸活动:

  了解几种特殊的纸:复写纸、糯米纸、锡箔纸

  五、通过小视频引导幼儿知道节约用纸的重要性,并能掌握节约用纸的方法。

  提问:通过视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用纸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师小结:纸制品是利用大树、树皮、植物纤维等材料制作而成,

  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做到节约用纸,就像视频中的小朋友一样减少纸巾的使用,不用一次性纸杯,纸可以用双面等等,希望我们小朋友把这些节约用纸的好办法教给身边的人,呼吁大家一起节约用纸。

  中班《各种各样的纸》课后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纸展览活动,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16、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磁铁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磁铁并不陌生,老师贴挂图时经常用到。在孩子们的眼里,磁铁是很神秘的东西,有着神奇的力量。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特别是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小猫钓鱼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儿们总是爱不释手,但是他们大都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针对幼儿对磁铁的这种兴趣,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试图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

  2.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3.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

  难点: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活动准备

  铅笔、积木、橡皮、回形针、铁钉、纸片小鱼、梳子、硬币、勺子、铁夹子、 磁铁、记录单、磁铁鱼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盘子里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请你看一看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二、基本部分

  (一)、自由探索,激发幼儿兴趣。

  1.幼儿自由操作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2.教师与幼儿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刚才在玩的时候,小朋友发现磁铁能吸住别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方法。

  2、幼儿第二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3、请记录完的幼儿想个办法将记录单贴到黑板上,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磁铁能和谁做朋友。

  4、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讨论记录结果。

  5、教师小结:原来磁铁能跟铁做的东西做朋友,磁铁只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三)、提供问题情境,扩展幼儿经验。

  1、出示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钓鱼游戏,教师出示有磁铁的钓鱼竿、和纸做的小鱼。

  (2)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用个什么办法可以把小鱼钓起来,你可以请盘子里的材料来帮帮忙。

  2、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发现。

  3、分享交流。

  (1)你的小鱼钓起来了吗?你用了什么好方法?

  (1)请您边说边演示一下。

  4.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都想出了好办法把鱼钓起来的,原来你们是用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办法把鱼钓起来的,真会动脑筋。

  三、结束部分

  分组自由活动。

  四、延伸部分

  请把鱼放在泥工板上,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鱼游起来呢?下课以后你们再去试一试。

  教学反思

  活动评析及活动反思:

  活动评析: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2、引导幼儿在操作的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有目的地记录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现象。引导过程一一转化为问题,因为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没有严格的约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3、在最后一各环节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到底掌握了哪些磁铁的原理,而是注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独立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关于磁铁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为了让幼儿认识磁铁,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可供操作的实验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强调幼儿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

  当然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就是准备的磁铁数量不够充分。是极个别幼儿玩得不够尽兴,在今后教学中将会做得更完善。

17、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水的心情》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3、培养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6、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3、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三、活动准备

  1、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PPT课件。

  2、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3、一次性透明的杯子、小勺子,白糖、盐、铁、塑料品、毛巾等 人手一份。

  4、水宝宝图片一张。

  四、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一)教师导入主题:

  教师: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啊?(出示水宝宝图片)

  教师:你们喜欢水宝宝吗?水宝宝它呀有很多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探索活动Ⅰ

  1、闻一闻,尝一尝

  教师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颜色,有味道的)

  2、猜一猜

  教师分别在盛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里放进彩色雪花片,请幼儿猜一猜水里有什么?牛奶里有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得见里面的东西,牛奶是不透明的,看不见里面的东西)

  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原来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水,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

  探索活动Ⅱ

  1、盛水活动

  请幼儿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

  (引导幼儿讲出结果,水是会流动的)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水到底会不会流动呢?(教师操作)分别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小结:原来水真的会流动。小朋友真棒,那么水还有没有秘密呢?

  2、溶解实验

  (1) 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铁、塑料品等分别放在自己的水杯中,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

  (2) 请幼儿用小勺在杯子里搅一搅,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3)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在水中的变化,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4) 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有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会被水溶解了呢?(教师操作)分别把白糖、盐、铁、塑料品放进水杯里。

  教师小结:白糖和盐真的被水溶解了。

  3、扩散性思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被水溶解吗?

  (三)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有些东西还会被水溶解。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一说怎样用水和保护水的洁净。

18、中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对其进行分类。

  2.学会用↓记录沉,用↑记录浮,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体验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的不同材质的物体,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戏的经验。

  2.物质准备:木块、铁制汤匙、乒乓球、石头、海绵、玻璃球、钥匙等;干抹布若干,装有清水的透明大盘一个,供幼儿做实验的实验盆若干。

  【活动过程]

  阶段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你觉得什么物体是可以在水中浮起来的?什么物体在水中是沉下去的?

  2.猜猜看,石头和乒乓球,它们放入水中会怎样呢?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说:“不如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教师小结

  像石头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沉,像乒乓球这样漂在水面上的现象叫浮。我要把这个发现用标记记录下来,石头在水中下沉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即↓,乒乓球在水中上浮用向上的箭头表示即↑。

  分析与反思

  首先借助随手可见的材料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幼儿的讨论、验证教师小结沉浮概念,为后续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丰富自己的经验做准备。

  阶段二:幼儿动手操作

  1.实验

  我将一个装有清水的盆子、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材料(在这里对家长朋友长期以来对我们的支持表示感谢:-D)、记录纸、笔等投放到区域中。

  沉浮实验开始了,孩子们经过简单协商决定由宸宸、蕊蕊、晓轩三人逐次把材料投放到盆里进行实验,淼淼记录结果。

  2.统计

  区域活动结束的小结时间里,我请淼淼根据记录表格介绍实验结果,请宸宸演示操作,这样一来,幼儿直观深刻的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特性。

  如:知道了大的不一定会沉(乒乓球)、小的不一定会浮(硬币),塑料的不一定会浮(班中的塑料螺丝),金属的不一定会沉(铁碗)。

  分析与反思:

  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由此可见自主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我将本环节重点设置为幼儿自由探究物体沉浮特性,过程中我没有过多干涉幼儿,只是向幼儿讲清活动规则(水溅出来要及时擦干等),鼓励幼儿自由操作探索并记录。

  阶段三:设疑活动,如何将沉的物体浮上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区域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

  经过探索,孩子们对物体的沉浮特性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于是,我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扩展幼儿经验:你们能想办法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吗?你能想办法帮助浮的物体沉下去吗?

  问题一出,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并在游戏中进行实验:

  有的说:我把它(纸杯)摁下去不就行了。

  有的说:哎,还是不行,你一松手它就起来了。

  晓轩:等会等会,你使劲摁倒底,(纸杯)进去水了它就沉到底了。

  分析与反思

  在得到我的肯定后,孩子们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如:在塑料纸上放东西,这样塑料纸就会沉下去;把硬币放在纸杯里,硬币就会浮起来,等等。

  阶段四:物品归类

  1.将浮的物品放在↑的盒子中。

  2.将沉的物品放入↓的盒子中。

  分析与反思

  通过分类,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一步巩固。

19、幼儿园中班科学《揭秘独角仙》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独角仙的外形特征,了解独角仙犄角的作用。

  2.能用符号、绘画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3.喜欢观察独角仙,萌发饲养独角仙的情感。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独角仙活体;独角仙头部角的局部图;放大镜每组3个;粉色问题纸人手一张;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参与谈话,萌发对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上周有两位叔叔带来一个透明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昆虫呢?

  小结:这些昆虫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独角仙。

  二、看一看、摸一摸,记录独角仙的外形特征

  引导语:独角仙它是否符合昆虫的基本特征?等等并将自己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

  1.提出操作要求,观察独角仙。

  引导语:今天老师专门在每一组桌面上放了2只独角仙,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我们的新朋友,但在开始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等等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下,独角仙长什么样?它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是否符合昆虫的基本特征?并将自己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

  2.幼儿自主观察记录,教师观察指导。

  提问:

  (1)独角仙的身体是什么颜色?

  (2)独角仙的足都有什么?

  (3)独角仙摸起来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3.集中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引导语: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吗?独角仙有眼睛吗?它的身体摸起来什么感觉?谁愿意带上你的记录单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独角仙身体的颜色是黑色的,体形大而威武,有着厚厚的硬壳,有甲虫之王的称号。头部有一支雄壮有力的觭角,故称为独角仙。它有三对长足,并且强大有力,末端均有利爪1对,是利于爬攀的有力工具。

  三、欣赏独角仙的局部图和视频,感知觭角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1.欣赏独角仙觭角的局部图,知道角的外形特征。

  引导语:我们都知道独角仙部有一支巨大的角,那这个角长什么样呢?

  小结:独角仙的角是尖尖的,像一个叉子。

  2.观看视频,知道角的作用。

  引导语:那这个角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个视频了解下。

  小结:原来独角仙喜欢打架,当它们打架的时候会把它的觭角插到对方的腹部下面,然后高高举起,使对方飞出去。

20、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落下来》教案

  《落下来了》是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物体下落为题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息息相关,通过与幼儿原有经验的碰撞与整合,本教案含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更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件找教案网,备课不再难,成品公开课配套课件PPT下载,直接使用!

活动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师要让幼儿自己

  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发现得乐趣,因此我从情感、知识、技能三方面制定目标:

  1、情感目标:对物体下落现象产生兴趣,愿意进行探索。

  2、知识目标:探索不同物体下落,发现物体下落时不同的状态。

  3、能力目标:会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和发现不同物体下落时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活动难点:能保持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观察,并用线条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生活经验准备:首先幼儿在生活中见过树叶、雪花等物体飘落的现象,大概知道物体

  落下来的方式不同,并且对这一现象感兴趣,愿意探索。

  2、物质经验准备:羽毛、树叶、纸条、雪花片、积木、降落伞、记录表、彩笔、底板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树叶,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们,树叶宝宝是怎样离开大树妈妈的?谁能用身体动作表示树叶宝宝落下来的样子呀?

  二、基本部分

  探索实验一:

  1、出示实验材料,请幼儿自由表述。

  师:小朋友们,树叶宝宝带来了她的好朋友们,我们一起看看都有谁? 2、教师向幼儿提出实验要求。

  师: 现在,我们就要和这些材料宝宝玩落下来的游戏。马老师有一个要求,我们要把材料宝宝高高举过头顶,手轻轻地松开,看看他们是怎样落下来的?待会与我们分享你的发现,现在请大家轻轻回到小桌子前玩吧。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4、请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谁来说一说,你选的什么材料?他是怎样落下来的?用身体动作或小手比划一下。5、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记录。师:我要把你们说的记录下来,要用什么合适的线条记录呢?

  探索实验一:

  1、出示第二组实验材料,提出实验要求。

  师:马老师又带来了 3 种好玩儿的材料宝宝,现在我要增加游戏难度,请小朋友们边玩边看,并用合适的线条记录他们落下来的样子。请你们玩一种材料在记录纸上记录一次,好了,去玩吧。

  2、幼儿探索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1、请幼儿将记录卡贴在展板上,并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2、请个别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结果,并总结活动。

  师: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是摇摇摆摆地落下来,有的是转圈翻转落下来的,有的是直直地

  落下来,有的是飘荡落下来,原来每种材料落下来的样子都不一样。

  3、扩展幼儿思维,活动结束。

  师:为什么每种材料落下来的样子都不一样呢?那我们下次一起来找答案吧。活动总结

  一、成功之举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实验的欲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树叶、羽毛等不同物体落下来的不同状态”,每种物体落下来的样子都是不同的,小朋友在实验游戏中验证并得到结论,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不足之处

  在本节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特别是在科学活

  动中,教师提问需精确,并且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对于幼儿的回答应给与肯定,能让幼

  儿更清晰地理解教师提问的目的或实验的要求。

  三、教育机智

  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小朋友经常会不经意间玩落下来的游戏,所以我在活动中,小朋友们积极配合,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并记录。

  四、幼儿创新:

  在本节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活动的重难点放在不同材料落下来有不同的状态,而很多幼儿在不听地实验中发现,物体的轻重会影响落下来的轨迹,同时不同材料落下来的速度也不同,而且有些幼儿还发现如果有风吹的因素,物体落下来的速度也不同。

  五、再教设计

  下节课时把可以实行的方法都提供给幼儿,使幼儿有更开放更自由选择的空间,更好地体现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画出并记录下来,并且教师提问还要注意有

  层次性,启发幼儿探索更多的事物。

21、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花幼儿园教案总结

  活动目标

  1.感知四种纸张的不同特点,发现不同纸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2.愿意动手操作、探究,进行实验。

  3.知道爱惜纸张,体验发现的快乐。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四种纸张的不同特性

  难点:通过动手操作记录发现不同纸质的吸水性不同

  活动准备

  彩色绘画纸、牛皮纸、蜡光纸、宣纸、脸盆、水、记录表、PPT 等。

  活动过程

  一、参观纸艺品店,了解纸的多种多样。

  1.幼儿触摸各种各样的纸

  宝贝们,今天纸艺品店又进了四种新的纸张,老板想邀请小朋友们去参观并帮忙将纸张分类下。

  2.讨论纸的厚薄、软硬等特性

  提问:宝贝们,你们看到了这四种纸有什么不一样?这些纸摸起来觉得怎样啊?

  小结:原来,纸是有很多种的,而且他们都不一样。宣纸看上去很薄, 摸起来很软;蜡光纸摸起来很光滑,看上去亮亮的;绘画纸看上去也很薄, 摸起来有响声;牛皮纸看上去很厚,摸起来有点粗糙。

  二、“花儿朵朵开”,激发幼儿实验兴趣。

  1.引导语:你们玩过这些纸吗?是怎么玩的?我也会玩纸,不过和你们玩得不一样,我会用纸变魔术。(教师示范折纸花苞)咦,宝贝们,有什么好办法才能让这朵花苞开花呢?

  2.其他的纸做成花苞也能开花吗?你们来猜一猜。(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猜测记录结果)

  二、巧手做花,自主选择纸张制作实验的纸花。

  1.提问:宝贝们的意见都不一样,那怎么才能知道会不会开花呢?现在也请你们来当一回魔术师,我们去实验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好吗?

  2.幼儿制作纸花,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要求:四个人为一组,自己选一张纸折成花苞,注意折的时候要四个角往中间折好。

  三.静待花开,感受每种花开的速度,了解纸的特性。

  1.猜想实验

  提问:你们猜猜这些纸花放到水里会怎样?你们可以几个人一组同时将纸花放到脸盆里去,比比看谁的花开得快,谁开得慢?

  2.观察讨论,再次验证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哪种纸花会开放?他们开的速度怎样?

  3.记录小结

  结合记录表,验证结果。

  小结:原来纸花放到水里,水慢慢跑到纸宝宝的身体里去了,就好像纸喝了水一样,使花瓣撑开了,所以纸花开了,这就是纸的吸水性。不一样的纸吸水性也不一样,有的吸得快,纸花开得快,有的吸水慢,纸花就开得慢。我们刚刚看到宣纸吸水最快,绘画纸第二,蜡光纸第三,牛皮纸吸水是最慢的,所以最后开完花。

  四、落花为泥,变废为宝

  1.纸船激趣延伸

  提问:我们用四种不一样的纸做成了纸花让它在水里开花了,这些纸还能变成什么呢?这四只小船也是用这四种纸做的,你们猜小船会浮在水面上吗?哪只小船会游得更久更远?

  2.变废为宝,珍惜纸张

  提问:刚刚我们实验完泡在水里的纸还有什么用呢?

  小结:弄湿的纸张有的还可以放到美工区,继续探索。五、活动延伸

  1.将各种材质的纸张、水盆等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对比实验。

  2.将泡过水的纸张投放到美工区让幼儿继续再创作。

  活动总结

  本节课的活动设计很新颖孩子也很喜欢玩,第一个环节可以让他们多触摸几下,多一点时间感知各种纸的特性。在孩子们记录的过程中,采用集体记录的方式太拥挤,可以用分组的形式。整节课孩子们的兴趣还是很高的,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2、幼儿园中班科学:小鸟你好公开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鸟的种类很多,尝试找出鸟的异同点。

  2、了解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观察各种鸟类的特点,找出鸟的异同点。

  活动难点:寻找鸟的异同点。

  准备活动:

  经验准备:家长带领幼儿观察各种鸟儿。

  物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小鸟的照片,布置在展示板上。

  2、黄鹂鸟、布谷鸟的叫声,百鸟朝凤的片段音乐,背景音乐,小鸟与人类、大自然关系的视频。

  3、《小鸟,你好》PPT 课件

  活动过程:

  1、欣赏音乐“百鸟朝凤”,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主题。

  提问:歌曲里会有哪些鸟朋友?

  小结:各种不同鸟的叫声结合到一起,就会变成一首美妙的音乐。

  2、认识各种各样的鸟儿,帮助幼儿建构鸟儿的认知经验。

  (1)从展板上选择小鸟,自由观察鸟类的外部特征,并与同伴分享。

  请小朋友选择一直你最喜欢的小鸟和它做朋友,仔细观察它长得什么样子?并把自己的鸟朋友介绍给你的小伙伴们。

  (2)播放课件,集体交流分享。(重点:老鹰、猫头鹰、黄鹂、布谷鸟)

  提问:你的鸟朋友是谁?长得什么样子?它有什么本领?

  (3)播放课件,从主要特点认识个别鸟。(重点:孔雀、卓啄木鸟、小燕子)

  调皮的小鸟还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你们看,这是谁?它有什么特点?

  3、请幼儿找一找、说一说不同鸟的异同点。

  (1)播放课件,了解鸟的异同点。

  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鸟朋友,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

  小结:小鸟没有牙齿,都有坚硬的喙,都有翅膀和羽毛,都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小结:原来呀,不同种类的鸟,它们的样子、颜色、大小、叫声都不一样。

  (2)认识特殊的鸟类,加深对鸟的认识?

  提问:所有的鸟类都会飞吗?举例说明:企鹅、鸵鸟。

  3、观看视频,了解鸟与人类、大自然的关系。

  提问:你都看到了那些鸟,他和人类、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小结:有的鸟很漂亮,可供人们欣赏,如孔雀;有的鸟叫声清脆动听,如:黄鹂鸟;有的益鸟专吃害虫,如:啄木鸟、猫头鹰;有的鸟可以帮人类传递信件,如:信鸽;有的鸟能够预报天气变化,如:大雁,小燕子;还有的鸟能够清理海洋上的垃圾,如:海鸥,它可是海洋上的清洁工呢。

  4、了解人们对鸟类的伤害,学会保护小鸟。

  (1)播放课件,了解人们给小鸟带来的伤害。

  提问:图片中的小鸟发生了什么事情?人们在干什么?

  (2)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如何保护小鸟。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鸟?

  小结:我们可以帮助小鸟做鸟窝,制止猎人捕杀小鸟,不乱砍伐树木,不捉鸟、不玩鸟,画一幅保护鸟类的宣传画,让更多的人们学会保护鸟类,给它们一个温暖的家,马上就是“爱鸟周”了,让我们一起去户外搭一个鸟窝吧!

  5、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制作简易的鸟窝,在活动区给幼儿提供材料,画保护鸟类的宣传画。

  教学反思:

  “小鸟,你好”的主题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孩子们天真可爱,对于这些美丽而富有灵性的小天时有着十分的喜爱之情,孩子们已具有一定的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之中、动物园里,鸟类市场的地方,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一些鸟的名称、性格特征、习性爱好等,为此,我先请小朋友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鸟的图片等资料。家长们也很支持与配合。

23、幼儿园中班科学《神奇的画》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色,学习用碘酒检测哪些常见实物中有淀粉。

  2、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提高分析、比较、判断、以及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一幅用淀粉水画成的画

  2、淀粉水、碘酒、醋、黄酒,可乐、米饭(或面包)各种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一张纸,请小朋友猜一猜。

  小朋友们,我这是一张画,上面画了什么?谁来猜一猜。(出示一瓶喷剂)这是一种神奇的药水,我来它喷一喷,瞧,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做两个实验。

  2、出示淀粉水让小朋友做一做。

  ( 1 )、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淀粉水)它和自来水有什么不一样呢?这种水叫淀粉水。这个淀粉水很神奇,只要和它的好朋友在一起,就会有奇妙的变化,白色的淀粉水马上变成深蓝色了。(出示已变好的水)谁有这么大的本领,让淀粉水变成这个样子呢?我这里准备了四种材料,先来看看、闻闻、说说这些是什么东西?(把这四种材料展示给幼儿辨别,说说都是些什么)

  这四种材料里哪一种是可以让淀粉水变深蓝色的呢?我要请小朋友大家动动小手试试。

  ( 2 )、提出操作要求和介绍记录方式。

  每张桌上有四杯淀粉水,四个贴上标记的小碗里装着四种材料,请用小勺子把小碗里的水轻轻舀到小杯子里,一个杯子放一种水,看看是哪种标记碗里的水可以让淀粉水变深蓝色。然后你们一张桌子选一个代表在记录纸上记下来。(出示记录纸,介绍记录方式)

  (3)幼儿操作并记录, 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交流,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刚才你们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是哪个碗里的水让淀粉水变成深蓝色了?

  小结:碘酒让淀粉水变了。

  3、 找一找常见实物中有没有淀粉。

  ( 1 )刚才我们发现淀粉水遇碘酒会变蓝色,那什么东西里有淀粉呢?(幼儿自己猜)你们说了这么多,到底哪里有淀粉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出示米饭,黄瓜、西红柿、土豆、山芋的切片)猜一猜,这些东西里有淀粉吗?那怎样才知道呢?刚才我们做过了实验,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深蓝色,只要用小棉签蘸一点碘酒,在这些东西上涂一涂,就可以知道了。

  ( 2 )出示记录纸,介绍怎么记录。

  ( 3)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讨论,谁找到了淀粉,你是怎样找到的?

  4、两个实验做完了,现在你们知道这幅画中的秘密吗?(用淀粉水画的,碘酒喷上去,就看到了)

  活动延伸

  用淀粉水画画真神奇啊,你们想不想试试,那下次我们上美术课的时候就用淀粉水和碘酒来画一幅最神奇的画,好吗?

24、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动物过冬》教案反思

  (一),活动背景:

  冬天到了小动物的踪迹越来越少,小动物到哪里去了?他们不约而同的产生疑问,为了顺应幼儿兴趣的需要、探索的需要, 让幼儿了解冬天对动植物们生活习性产生的影响,我设计了该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过冬的方式。

  2、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的原因,并自主探索、讨论,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

  3、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让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兴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三),活动准备:ppt课件、多种小动物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㈠、导入部分

  教师通过带领小朋友做手指游戏《悄悄话》,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悄悄话

  小鸟小鸟住在大树上

  田鼠田鼠住在大树下喇叭花喇叭花爬呀爬

  喇叭花喇叭花变成小电话

  喳喳喳,吱吱吱......

  小鸟和田鼠说着悄悄话......

  手指游戏结束后,教师紧接着询问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鸟田鼠在说什么悄悄话吗?那你们想知道小鸟和田鼠在说什么悄悄话吗?"紧接着教师讲小鸟和田鼠说的悄悄话故事,作为导入。

  ㈡,基本部分:

  1、重点掌握冬眠和换毛的过冬方式:

  ①、下雪了,找动物宝宝出去玩儿,并且出示下雪天的PPT。

  "哇,下雪啦!动物宝宝们,我们可以出去堆雪人啦!我们到小刺猬家叫小刺猬出来玩吧!"师做敲门动作。

  "咚咚咚,请问小刺猬在家吗?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出示小刺猬睡觉的PPT,"嘘,别吵,小刺猬在睡觉呢,他不吃不喝,一直睡到春天才出来玩儿呢!"

  "哎,算了,小刺猬在睡觉呢,我们还是去小青蛙的家找小青蛙玩儿吧!"

  教师敲小青蛙的门:"咚咚咚,请问小青蛙在家吗?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出示小青蛙的PPT:"谁啊,别吵,我在睡觉呢,我要睡到春天才出来玩呢!"。

  ②、教师抛出问题,请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哎呀,怎么回事啊?怎么都要睡觉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③、"哦,原来他们是在冬眠啊!那他们为什么要冬眠呢?"请孩子说一说。④、出示PPT,解释什么是冬眠。

  老师:"那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冬眠?"并且出示PPT。

  博士爷爷:"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博士爷爷,你们知道吗?小刺猬和青蛙都是冷血动物,天气越冷,他们的体温也就不断地下降。有的动物体温只有几度,甚至0度。为了自己不被冻死,像青蛙、刺猬这样的冷血动物就钻进泥土里、洞里,不吃也不喝,整整睡上一个冬天。这就叫冬眠,等到第二年春天才出来活动。你们明白了吗?"

  ⑤、小青蛙有话让老师转告小朋友们,小青蛙说:"真冷啊!我不像小兔子一样有温暖的皮毛,如果不冬眠,我就会冻死的!"

  ⑥、出示小兔子的PPT,小兔子:"大家好,我是一只可爱又美丽的小白兔,冬天到了,为了使自己更加暖和,我要换上厚厚的毛,就像给自己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这样冬天就不冷了。小朋友,你知道了吗?"提问:兔子是怎么过冬的呢?(兔子身上短短的毛慢慢脱落长成了长长的、厚厚的毛)

  ⑦、提问:还有哪些动物要像兔子那样需要在冬天换毛呢?

  ⑧、做游戏。

  教师出示多种换毛过冬的小动物与冬眠过冬的小动物的图片,并请小朋友们一一认识,接着请两位小朋友上台来把动物分别送到冬眠过冬和换毛过冬的小房子里面去。

  2、小动物过冬方式的延伸:

  请幼儿思考除了冬眠、换毛,动物还有什么过冬的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五)活动延伸:

  课外学习引导,课后作业:请小朋友回家询问爸爸妈妈,了解在我们生活中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六)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第一环节以谈话作为活动的开始激发了幼儿关注小动物如何过冬的兴趣。第二环节安排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帮助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直观的模型,符合孩子思维特点。第三环节孩子们在参加小组讨论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发言,调动孩子学习主动性,提高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以游戏音乐多种形式巩固幼儿对小动物怎样过冬的理解。同时幼儿的每个活动后,老师要随时进行评价,帮助幼儿形成正确概念。

  这是一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第一环节以谈话作为活动的开始激发了幼儿关注小动物如何过冬的兴趣。第二环节安排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帮助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直观的模型,符合孩子思维特点。第三环节孩子们在参加小组讨论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发言,调动孩子学习主动性,提高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以游戏音乐多种形式巩固幼儿对小动物怎样过冬的理解。同时幼儿的每个活动后,老师要随时进行评价,帮助幼儿形成正确概念。

25、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变变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2、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7、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矿泉水瓶、瓶盖、颜料。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师: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师:水宝宝是透明的。现在,要把瓶子里的水变漂亮,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

  师:水宝宝变色了,现在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小魔术师。

  二、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从桌子上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师:请幼儿从桌子上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老师鼓励孩子用力摇一摇)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3.集中讨论,探索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请哪个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

  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小结: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三、第二次探索,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教师出示瓶子,并进行示范讲解。老师手里有一瓶红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师:"在请幼儿进行操作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首先去跟其他颜色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不然其他颜色就不跟你当朋友呢。换好瓶盖宝宝后一定要用力把它拧紧,不然当你在变魔术的时候水就会都倒出来了。

  3.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4.小结

  (1)个别幼儿进行交流讨论。

  (2)对"魔术"进行验证。

  四、延伸活动:《找颜色》

  师:今天我们小熊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的颜色。让我们去教室外面找一找其他漂亮的颜色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实际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两种颜色混合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本次活动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最后环节结束的比较混乱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没有具体直观的让幼儿明白哪两种颜色混合变出新的颜色,可以准备操作卡或者PPT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教师操作,将幼儿说到的颜色展示出来,让幼儿直观的看到颜色混合的变化,作为活动的延伸。其次,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关注到全体幼儿。如在水变色后的提问以及最后环节的提问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多问几名幼儿,也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最后,教师的语速较快,第一环节导入太快,有的提问方式不够简单明了,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26、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彩虹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彩虹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让幼儿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像,创作。学习用七种颜色画出彩虹,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教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快来看看彩虹教案吧。

  设计思路:

  色彩在幼儿美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表现出作品的气氛和幼儿个人对颜色的爱好。同一颜色明暗度之间或不同颜色之间的逐渐过渡作为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旦被幼儿理解、掌握、可运用于背景、物体的涂色中,使作品更生动、美观,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美感,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时幼儿对颜色的审美感,是依赖直觉体验,大多采用对比明显的颜色相配。该活动围绕“彩虹”,用欣赏、讨论、选择等方法展开活动,是为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感受彩虹的色彩排列,同时引起幼儿尝试的兴趣、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美丽的彩虹。

  活动目标:

  1、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让幼儿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像,创作。学习用七种颜色画出彩虹。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雨后带幼儿观察彩虹,“彩虹图片”

  2、幼儿用书,纸。

  3、水彩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1、我们都知道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夏天的雨和其他季节的雨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会议讨论见过的彩虹。请幼儿说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见过彩虹?彩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请幼儿说出彩虹的颜色,它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的?

  2、夏天下雨的时候会打雷,闪电,这样的雨叫什么雨?

  3、雷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什么?是否每次雷阵雨过后都会有彩虹?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彩虹?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我们就看到天空边有一条彩虹,对吗?如果太阳不出来,能看到彩虹吗?

  小结: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我们就看到天空边有一条彩虹。所以,雨过天晴就能看到彩虹。

  4、观看彩色图片。引导幼儿从彩虹的外形、颜色等欣赏。知道彩虹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5、彩虹宝宝真调皮,喜欢到处找朋友做游戏,它喜欢和谁做游戏?

  6、教师出示彩虹作品并讲解彩虹绘画过程。

  7、请幼儿选择油画棒、颜料、棉签、水彩笔等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绘出彩虹。

  8、将彩虹纸剪成云朵布置活动室或引导幼儿画出彩虹后添画景物。

  创作联想

  1、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彩虹,你想请彩虹宝宝和谁做朋友,请你把它画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彩虹,教师巡回指示。

  3、鼓励幼儿大胆落笔,运用多种技能表现自己的的想象中的彩虹。

  4、启发幼儿抓住自己的感觉,大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彩虹。

  展示交流

  1、出示幼儿的作品,观察是七种颜色,引导幼儿分辨颜色排列变化规律是否对。

  2、交流彩虹和谁交朋友做游戏。

  活动延伸: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幼儿观察雨后的天空。区域活动气象公公的玩具店。

  活动目标:学习扮演角色表演故事,初步理解风、云、雷、电和雨的自然现象。

  活动准备:小猪、小兔、小猫和小狗头饰以及风、云、雷、电和雨和气象公公的头饰。

  区域规模:设1个区,10名幼儿。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自主分配角色扮演各种角色,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2、结合角色说说买了风、云、雷、电和雨后,都发生了什么现象?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中,幼儿们感知了彩虹的七种颜色,以及颜色的排列的顺序。同时,幼儿们尝试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创作。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作品《彩虹真美丽》,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不会画彩虹,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幼儿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幼儿语言不完整,注意对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幼儿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表扬与激励。

27、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里面外面

  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希望可以让幼儿愿意阅读画面上的方位词,通过观察图片和操作活动,正确感知并分辨里,外,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乐意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大胆的表现自己。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操作活动,正确感知并分辨里外。

  2.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

  3.愿意阅读画面上的方位词。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1、PPT课件、图片:里外

  2、每桌上一个小筐,玩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出示图片:感知5以内的数量。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这儿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只羊?

  2、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请小朋友看图说说:羊在哪里?

  认一认汉字:里外。

  (2)观察牧场里面和外面的羊,里面有几只?外面有几只?

  (3)看图说说:羊在哪里?请 你给牧场里面的羊用圈表示,牧场外面的羊用三角表示。

  3、操作活动,感知里外。

  (1)请小朋友拿5个积塑放在桌上的小筐里面。

  (2)请小朋友从小筐里面拿出2个积塑放在小筐外面(桌子上)。

  根据幼儿兴趣,反复练习。

28、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水上搭高楼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操作、探索发现不同材料沉浮的秘密,自己选择适合的材料。

  2.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

  3.乐意在探索中调整搭建方案,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自己探索材料在水中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材料搭建水上高楼。难点:不断尝试不同的材料,从中得到搭建稳固的高楼的经验。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KT 板若干,养乐多瓶若干,不同形状彩色木块若干,不同形状塑料制积木若干,小石子若干,磁铁,三角铁,装有水的透明盒子,干毛巾经验准备:知道不同材料在水中有沉或浮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回忆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或浮的现象。

  2.介绍桌面上的材料,幼儿猜想这些材料在水中的现象。

  3.幼儿自己探索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现象。

  4.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们在把材料放在水中时,轻轻的放进去,做完试验后轻轻的拿出来,如果你不小心把水弄到了桌子上,请你用桌子上的干毛巾擦一擦。

  5.幼儿分享,教师总结

  二、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不同的现象,自主选择材料搭建水上高楼(教师不提供 KT 板)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的高楼是什么样子的呀?幼儿回答今天我们就来搭建一座水上高楼!

  1.提出操作要求。

  教师:请每一组小朋友自己选择适合的材料,合作搭建一座水上高楼, 这座高楼的所有材料都漂浮在水面上就算成功!

  2.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选择适合搭建水上高楼的材料。

  3.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分享讨论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搭建水上高楼的时候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呀?我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幼儿回答

  5.教师总结。

  三、教师提供 KT 板,幼儿再次尝试搭建水上高楼

  1.介绍 KT 板。

  2.幼儿自己探索 KT 板放在水中的现象。

  3.幼儿尝试加入 KT 板继续尝试搭建水中高楼。

  4.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分享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或成功的经验

  6.教师总结。

  四、教师指导幼儿自己整理材料与桌面

  活动总结

  “水上搭高楼”是一个探索性的游戏,教师投放了各种用于支撑的,各具特点的材料。比如:养乐多罐轻巧,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但是里面灌满水就会沉到水底;细的圆柱积木可以浮在水面上,但是容易倒,粗的圆柱积木稳定性好,但是比较沉;三角形积木不容易支撑。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操作、探索,尝试多种垒高的方式,感知了沉浮与材料的轻重有关系,积累了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在遇到困难时,幼儿通过不断更换搭建材料,最后成功的搭建了水上高楼,在成功时也增强了自信心。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每组提供了三块 KT 板作为水上高楼的地基,一组幼儿用了一块板,另外两组幼儿将三块 KT 板都叠在一起放在高楼的最下面。由于教师引导不足,没有幼儿将三块 KT 板分别将高楼的每一层隔开。今后教师在建筑区指导过程中也会引导幼儿分楼层搭建,建立分层搭建的意识。

29、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比高矮》教案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2.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1.对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验、PPT课件

  2.椅子一张。

  三、活动过程

  1.比较高矮。

  活动导入;(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

  “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

  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间比高矮。“请两三对小朋友作比较,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矮。

  ④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变换站立位置比较(两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进行比较)。让被请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现在再比比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

  “小结:比较人们个子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样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现在小朋友明显高,是因为他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实际上它还是比老师矮。”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让幼儿体验到谁高谁矮要看他和谁比)。

  (1)观察比较。

  ①请一小朋友甲和教师比高矮。

  ②再请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么一会儿甲小朋友矮,一会又说他高,到底甲是矮还是高?”

  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看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甲小朋友和教师比时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间比较。另请三位幼儿(高矮依次递增)进行比较,可重复两三次。

  (3)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30、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好玩的水》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节约用水歌

  自来水,哗哗流,小朋友听见忙回头,

  踮起脚,伸出手,用力关紧水龙头,

  一滴水,不漏掉,节约用水最重要。

  活动目标

  1.过多种感官沟通参与活动,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水是无声、无味、透明、流动的液体。

  2.幼儿懂得人和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应该节约用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1.让了解水的特性。

  2.指导幼儿了解水的作用、颜色。

  3.了解水的用途非常广泛,知道节约用水。

  活动准备

  1.自来水、一壶凉开水、一杯牛奶、一杯醋、几个透明玻璃杯、纸巾、抹布。

  2.小盆子、小桶、塑料袋、积木、塑料玩具、小石子、铁勺子等玩水用具。

  活动过程

  一、让小朋友通过玩水,了解水的性质。

  老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了水宝宝来和你们玩游戏,喜欢吗?

  小朋友:喜欢我们喜欢玩水。

  老师:好,那我们和水宝宝玩游戏之前要听老师的话,小桌子上有水和好玩的玩具现在我们来分组。

  1.将幼儿分组,每组分半盆水。请幼儿围在周围玩水,老师指导。

  老师:现在小朋友请伸出小手捧水,看看谁能用手抓住水?你们能用手抓住水吗?小朋友你们抓水的时候水会怎么样呀?

  2.请小朋友拿起塑料袋装水,在袋子下扎小孔,观察水流。

  二、小朋友在玩水的过程中观察物品的浮沉现象。

  老师:现在小朋友可以把玩具放到水里玩,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怎么会这样?

  小朋友:老师宇宇把汤勺放到水里了,我的雪花片在水的上面。

  老师:汤勺是铁的实心的所以会沉下去,玩具是塑料的比较轻所以它会浮起来。

  三、让小朋友观察、比较、发现水的特性。

  1.老师拿出一杯水、一杯牛奶、请小朋友观察,牛奶和水的颜色是一样的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水和醋的气味又有什么区别?

  2.请小朋友品尝凉开水和醋,水喝醋是什么味道的呢?

  3.水是什么颜色的,它会怎么样?

  四、水的用途。

  1.老师问:请小朋友讲一下水有什么作用,能和能洗澡还能干嘛呀?

  2.人和动物每天都离不开水,植物也需要水来供养。

  3请小朋友自由玩水。

  4跟老师念《节约用水》歌。

  让小朋友把刚刚玩剩下的水跟老师拿去浇花。知道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首先我以和水宝宝玩游戏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引起小朋友们感兴趣想玩这个游戏。喜欢玩游戏的小朋友感兴趣了会认真专心地跟着玩,达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在这个活动中他们知道了水的重要性,人和动物每天都离不开水。水是无色、无味,水是抓不住会流动的。

  需要改进的是;1.活动的人数不能太多,游戏小朋友不小心弄湿衣服。2.请幼儿观察塑料袋装水这个环节应该老师示范,让小朋友观察水的流动。

31、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好玩的沙》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玩沙可以让幼儿感到快乐,玩沙可以让幼儿尽情地发挥想象去创造,玩沙可以让幼儿自主地尝试、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沙的特性。选择沙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让幼儿用各种辅助物创造性地与同伴合作玩沙,尝试在沙堆上筑沙堡,用沙子种植物、养动物,初步学习制作玩沙工具,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对沙的了解,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玩沙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沙子的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周围物质世界的兴趣。

  2、让幼儿在亲身体验、观察、实践中学会比较和判断。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7、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沙池;铲子、印模、筛子、漏斗、小喷壶、小水桶等工具。

  活动过程:

  1、谈话激趣:

  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工具,我们一起到沙池去玩沙好吗?”

  2、教师交代注意事项:“不扬沙,不用手揉眼睛。”

  3、引导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探索沙子的特性:

  ⑴沙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一粒一粒的,细小的)

  ⑵沙子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用力抓一把,把手打开会怎么样?(摸起来感觉有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用力抓会从手指缝里掉下去,打开手沙子就散开。认识沙子是松散的。)

  ⑶把沙子放在漏斗里、筛子里,有什么发现?(沙子是松散的,很快漏光了。)

  ⑷水倒在沙子里,怎么不见了?(水渗透到沙子里了。)

  4、比较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⑴湿沙摸上去什么感觉?(软软粘粘的)

  ⑵抓一把湿沙放在漏斗里,有什么发现?

  ⑶分别用干沙和湿沙来印模,有什么发现?(干沙不容易成形,容易塌掉,湿沙容易成形。)

  ⑷讨论为什么湿沙比干沙容易成形。

  5、了解沙子的用途:

  讨论:沙子有什么用处?它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沙坑、沙包可以用来给运动员训练;沙漏可以用来计算时间;粗沙和水泥用水搅拌后可以砌房子;可以做沙球当打击乐器;可以制作沙画等。)

  6、延伸活动:

  提供一些工具和辅助材料,让幼儿玩沙,巩固幼儿对沙子特性、用途的了解。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沙”是一种传统的、经济的,而且幼儿又十分喜欢的活动材料。本活动着力于充分挖掘和利用“沙”来让幼儿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这里我们想说:“传统的”、“便宜的”不一定就不好——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利用,它们照样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活动设计注意对“沙”这一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的充分挖掘,注意在教育活动开展的“家园结合”,注意幼儿与“沙”的交互作用,因而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学习也更加有效。

  整个活动过程,我都是让幼儿自己玩沙子,通过幼儿动手探索,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寻找宝藏——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活动中,我尽量做个“引导者”,引导幼儿注意和观察,每一活动所呈现的现象,启发他们讨论这种种现象的原因,引导幼他们根据这些现象去讨论、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又可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使知识自然而然的印入幼儿的脑中。

  通过活动我发现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通过了触摸、抓、捏、扒、筛、吹了解到沙:很软、很细、一粒一粒的、不溶于水。这样的活动,孩子开心,老师轻松。

  不足:

  有些结论我说得过于急,没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如果我能更放手让孩子们玩,教育效果会更大。

32、幼儿园中班科学《沙的特点》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的时候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和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通过幼儿吹、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和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欲。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4、学习能两人和四人合作玩。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6、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难点: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一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一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关于沙的用途:沙纸、沙画、沙球、沙包、沙漏等。

  2、害处:沙尘暴、河流泥沙、沙漠等对环境的危害。

  延伸:

  一、沙能不能种路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三、制作"沙雕"。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沙”是一种传统的、经济的,而且幼儿又十分喜欢的活动材料。本活动着力于充分挖掘和利用“沙”来让幼儿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这里我们想说:“传统的”、“便宜的”不一定就不好——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利用,它们照样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出自:快思老.师!本活动设计注意对“沙”这一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的充分挖掘,注意在教育活动开展的“家园结合”,注意幼儿与“沙”的交互作用,因而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学习也更加有效。

  整个活动过程,我都是让幼儿自己玩沙子,通过幼儿动手探索,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寻找宝藏——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小精灵儿童网站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活动中,我尽量做个“引导者”,引导幼儿注意和观察,每一活动所呈现的现象,启发他们讨论这种种现象的原因,引导幼他们根据这些现象去讨论、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又可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使知识自然而然的印入幼儿的脑中。

  通过活动我发现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通过了触摸、抓、捏、扒、筛、吹了解到沙:很软、很细、一粒一粒的、不溶于水。这样的活动,孩子开心,老师轻松。小精灵儿童网站

  不足:

  有些结论我说得过于急,没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如果我能更放手让孩子们玩,教育效果会更大。

33、幼儿园中班科学《看到了吗》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每个人都拥有最基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本节科学活动《你看到了吗》。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体验和感受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

  2.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

  3.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7.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

  光影暗室或创设一个暗室

  (二)材料准备

  1.纸盒若干(将图片贴在纸盒箱子里与窥视孔相对的一面)。

  2.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和荧光棒等。

  3.课件:《保护眼睛》《眼睛休息操》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进入科学探究室

  1.看到地球仪了吗?为什么能够看到?

  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围事物吗?

  (二)探索发现

  感受无光视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纸盒,尝试透过盒子的小孔观察。

  1.将眼睛对准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

  2.里面是什么水果(图片)?为什么看不见?

  探索有光视物:

  1.怎样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图片?

  2.打开盒子或抠开盒子上“小窗户”就可看见图片。

  3.把装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标签图示分类。

  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线很暗,眼睛就会看不清楚或看不见。

  (三)体验感受

  进入光影暗室,切断光源。

  1.什么感觉?

  2.能看见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能看到?

  2.打开灯、使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手机、荧光棒,进一步感受眼睛与光源的关系。

  3.可发出光物体我们叫它光源。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阳、星星、路灯等)

  4.游戏:寻宝(幼儿利用各种发光的小工具,寻找光影室里的玩具)

  (四)感受理解

  走出光影暗室。

  1.眼睛有什么感觉?(有点累、有点酸、有点不舒服)

  2.理解:(播放课件)

  (1)在昏暗光线下看书写字眼睛就会酸痛;时间就会近视。

  (2)地震中救出伤员蒙着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突然看见明亮的光源就会觉得刺眼甚至失明,盲人的眼睛就是失明的

  (五)拓展延伸

  1.怎样保护眼睛?怎样关爱盲人?

  2.游戏:保护眼睛。

  3.学做“眼睛休息操”。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资源,把光影活动室作为体验场景,体验没有光线,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在探究和解决如何在黑暗的环境下,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这一问题时,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可预知的物质,如: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荧光棒等。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光线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1.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34、中班科学活动《环境小卫士》教案及课后反思

  目标

  1、初步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江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2、愿意当环境小卫士,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PPT课件(两个画面:A.垃圾成堆 B.环境优美整洁)。

  2、PPT课件(图片:旧报纸、饮料瓶、牙膏皮、菜叶、树叶、果皮、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

  3、卡片:旧报纸、饮料瓶、牙膏皮、菜叶、树叶、果皮、废旧电池等,

  4、纸制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

  活动重难点

  1、难点: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重点:能够对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

  活动过程

  1、观看两幅环境图,启发幼儿谈感受。

  第一幅图:垃圾成堆的情景。

  第二幅图:环境优美整洁的环境。

  (1)提问:这两幅画中的环境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看到这两幅画心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2)提问:你喜欢哪幅图的环境?怎样才能把第一幅图的场景变得和第二幅一样干净、美丽?

  (激发幼儿清除垃圾的欲望,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

  2、尝试给垃圾分类

  (1)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垃圾的种类。

  教师: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回收垃圾,比如纸类,可以回收重新制成新的纸张,纸类垃圾是可回收垃圾;像树叶这种不能重新利用的垃圾叫不可回收垃圾。

  (2) 分类投放垃圾。

  提问:我这儿有许多的图片,你们来能分类把它们放在垃圾箱吗?

  教师出示绿色、黄色“垃圾箱”,请幼儿把垃圾分类放到垃圾箱里。(分组进行)

  3、验证分享操作结果。

  4、总结归纳垃圾分类。

  反思:

  本次教育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由于幼儿经常从电视等各种媒体听到、看到关于环境破坏的消息,也亲身体会过大风暴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危害,同时又看到了关于环保的各种图片,因此,幼儿对这一活动很感兴趣,都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引导过程中,目标明确环环相扣,我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去看、想、说、做,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相互交流中学习知识。本次活动还注意渗透了其他领域的知识,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培养,这样效果会更好些。同时也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树立环保意识。

35、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昆虫反思

  【教材分析】

  秋意渐浓,草从里呢喃的秋虫常常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户外活动时也常常会看到幼儿三五成群地在草丛、墙角凝神观察、讨论。活动选取了蟋蜂、螳螂这些幼儿能接触到的常见小昆虫,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幼儿了解这些昆虫的外形和习性,萌发对昆虫的探究兴趣。

  【活动目标】

  1.认识并观察蟋蟀、螳螂,观察、比较蟋蟀、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重点)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难点)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家长带幼儿捕捉蟋蟀、螳螂各 5-6 只,分别放于 5-6 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画有蟋蟀和螳螂的记录纸、记录笔 7 套。

  3.幼儿学习材料《走进秋天》。有关螳螂和蟋蟀的视频材料。

  【活动过程】

  一、猜迷语,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请幼儿猜有关蟋蟀和螳螂的谜语。

  蟋蟀的谜语:头长两根毛,身穿咖啡袍,平生爱打架,赢了唧唧叫。螳螂的谜语:头戴绿帽,身穿绿袍,腰细肚大,手拿双刀。

  2.出示昆虫蟋蟀、螳螂,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二、幼儿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相同与不同。

  1.幼儿分组观察,记录发现结果。幼儿自由分组观察蟋蟀和螳螂。

  组内选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蟋蟀和螳螂的外形特征的在记录纸上表征出来。并将两者的相同点用笔圈记出来。

  2.幼儿展示观察记录,分享交流。

  提问:蟋蟀和螳螂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 蟋蟀和螳螂都属于昆虫。它们都有一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都有三对足,成虫有翅膀。它们不同点是螳螂是蟋蟀的天敌, 蟋蟀是害虫,螳螂是益虫。蟋蟀会鸣叫,螳螂则不会。

  3.游戏:我学螳螂和蟋蟀。

  播放音乐幼儿自由学习蟋蟀和螳螂的动作特点。重点引导幼儿模仿螳螂挥舞前肢捕捉猎物。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和螳螂的生活习性。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见过的昆虫。

  提问: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什么本领?它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

  2.观看有关蟋蟀和螳螂的视频,进一步了解螳螂和蟋蟀的生活习性。

  2.小结: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砖块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 是害虫。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许多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活动延伸: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昆虫,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相关的绘本,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36、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旅行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们天上飞的不同方式。

  2.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进行表述自己的想法。

  3.激发幼儿探究科学活动的欲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建议】

  1.谈话活动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飞上天的方法。

  2.播放课件,知道飞上天的方法。

  (1)请幼儿观察热气球是怎样在天空上飞的?

  (2)说一说杂技舞蹈演员为什么能在空中行走?

  (3)你知道风筝是怎样飞起来的吗?

  (4)教师小结:

  热气球是因为气球里面含有氢气;杂技舞蹈演员是因为空中有细钢丝,人们的肉眼看不见细钢丝,所以就像在天空中飞一样;风筝是由于风的原因, 空气流动带动风筝飞起来。

  3.探索其它能飞上天的的物体。

  你知道还有哪些物体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飞起来?(例如:方便袋、羽毛、蒲公英等),请幼儿大胆讨论。

  附:

  飞机是 20 世纪初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公认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他们在 1903年 12 月 17 日进行的飞行作为“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进行的受控的持续动力飞行” 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认可,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37、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虫儿和鸣小组活动

  【教材分析】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他们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虫儿和鸣的活动主要依托中班幼儿对虫儿声音的好奇好问心,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创设情境直接感知,与小组同伴

  【活动目标】

  1.认识不同昆虫的声音,了解虫儿的声音特点与作用。(重点)

  2.能正确区分昆虫的不同声音。(难点)

  3.体验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活动前听听蝈蝈、蛐蛐、蜜蜂、蝉的叫声。

  2.物质准备:昆虫声音的录音(蝈蝈、蛐蛐、蜜蜂、蝉)。蝈蝈、蜜蜂、蛐蛐。眼罩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认识并熟悉各种昆虫的叫声。

  1.分别播放蛐蛐和蝈蝈的叫声,蜜蜂和蝉的叫声。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你觉着它在干什么?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这些都是昆虫发出的声音,有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声音很细小,我们用心去聆听,就会听到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

  二、通过情景故事《虫儿音乐会》,进一步熟悉并区分昆虫的声音特点。

  1.教师生动讲述故事,幼儿欣赏。在情境故事中依次播放蝈蝈、蛐蛐、蜜蜂、蝉的叫声。

  2.提问:故事里面都有谁在演唱?它是怎样唱的?

  3.小结:幼儿了解蛐蛐外号“夜鸣虫”,一般在夜晚鸣叫,叫声很有节奏感,“蛐儿蛐儿蛐儿蛐儿”的叫。蝈蝈一般白天晚上都会鸣叫,叫声较连续响亮。这两者是靠后腿与翅膀的摩擦发出来的声音。蜜蜂声音“嗡嗡嗡,嗡嗡嗡”,蝉的叫声是“知了-知了-”,这两者都是身体中有独特的发音器官。

  三、游戏:听音辨虫。

  请幼儿戴上眼罩,仔细聆听昆虫的声音,猜一猜是哪一种昆虫的叫声, 依据是什么。加深幼儿对声音探究的兴趣。

  四、运用情景表演:我是小秋虫,引导幼儿学习模仿昆虫的叫声以及不同节奏。

  蝉的叫声“知了-知了-”。

  蛐蛐的叫声“蛐儿蛐儿蛐儿蛐儿”。蜜蜂的叫声“嗡嗡嗡,嗡嗡嗡”。 蝈蝈的叫声“蝈蝈蝈,蝈蝈蝈”。

  五、观看视频资料:昆虫叫声的含义。

  1.请幼儿安静倾听蝈蝈和蜜蜂的叫声,猜一猜蜜蜂在“说”什么。

  2.播放视频,幼儿了解各种昆虫的鸣叫声不同含义,有的是为了传递信息,有的是为了交配,有的在互相攻击时也会发出鸣叫。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究昆虫的声音,并与同伴交流。附:虫儿音乐会

  “蝈蝈蝈,蝈蝈蝈”,一只蝈蝈边走边唱,跳上了草丛的叶子上。蝈蝈的声音很大, 好像在和大家商量, 说:“ 我们来开一个音乐派对吧!”“好啊,好啊”好多昆虫歌唱家都围拥而来。漂亮的蝴蝶主持人正式宣布音乐派对开始了。首先蝉来有趣,多么生动啊!

38、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沉浮小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的物品会沉在水中,有的物品会浮在水面,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学会做科学小实验,体验操作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物质准备:课件、4个水盆、相机、人手一条干毛巾;雪花片、木块、树叶、瓶子、玻璃珠、泡沫片、铁钉各8份;记录本每2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今天的天气真好,小乌龟和小蚂蚁要出去玩了,它们俩一块儿来到河边。

  2.小乌龟说:呀!这里的河水好清啊,我们一起到河里去玩吧。

  3.小蚂蚁说:不行,不行,我不会游泳,我一到水里就会给淹死的。

  4.小乌龟说:那可怎么办呢?(请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蚂蚁在水里会沉下去,需要能浮起来的物品当小船。)哎!有了,我可以送一些东西给你,或许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浮起来。

  二、认识沉和浮的标记,并能用身体来表示沉和浮。

  师:小乌龟的篮子里出现了2个标记,你觉得哪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幼儿说一说)师: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示沉和浮吗?

  三、出示记录表,课件演示记录步骤。

  师:小乌龟送了什么东西给小蚂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幼儿说一说)

  师:(出现了“?”)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这些物品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能浮起来的物品下面打↑,会沉下去的物品下面打↓。接下来,再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一人把小乌龟要送给小蚂蚁的物品轻轻地放进水里,另一个人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结果。找出有异议的瓶子进行重点讲解。

  六、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现在雪花片、铁钉和玻璃珠有点不开心了,因为它们也想像木块、泡沫、树叶和瓶子一样,浮在水面上,帮助小蚂蚁在水面上游玩,怎么办呢?

  七、幼儿尝试操作,师小结。

  师: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

  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沉浮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反思:

  针对《纲要》提出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这节课我取材自幼儿身边较熟悉的东西,来进行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探索身边的科学,感知沉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尝试用简单的标记符号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类活动中培养他们从小爱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一些物品:泡沫、树叶、塑料玩具、铁钉、玻璃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 、大胆尝试、观察、 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我在活动前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我通过小铁钉和玻璃球等也想帮忙作为一个引线,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自主的科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不是很多,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便于幼儿学习操作记录表,二是这次活动只是我们班级对“沉”“浮”现象探究的一个起点,一盏“沉”“浮”现象的指明灯,还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我们将投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接下来的相关探究活动。

39、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夏天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夏天到来了,天气越来越热,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如果天气热,我们会酌情的缩短在户外的时间,天气的炎热,有的孩子会出汗并且会心情烦躁,有的孩子在家中中午不听家人的劝告往外跑。通过本次活动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到夏天的天气和感受到太阳的火辣,懂得几种防晒的方法,使孩子们愉快地度过炎热的夏天。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太阳的火辣,尝试仿编儿歌。

  2、初步了解几种夏天防晒、保护皮肤的方法。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一个做成太阳状的刷子道具。

  2、《夏天防晒好方法》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活动主题。

  红红的脸蛋挂天上,又大又圆照四方,它让万物来生长,丰收需要它帮忙。

  2、感受夏天太阳的火辣。

  (1)谈话: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夏天来到了)如果你站在外边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很热)你还发现太阳照在什么地方?(照在买菜的人身上、照在汽车上、照在盖房子的人身上等)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3、请幼儿欣赏诗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感知太阳的热量。

  (1)出示太阳刷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夏天的太阳很顽皮,像把红刷子,到处找人刷,请小朋友们听一听它刷到了那些人?

  (2)教师一边演示教具,一边朗诵儿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

  提问:诗歌中夏天的太阳究竟把谁刷得火辣辣的呢?

  (3)教师演示教具,幼儿根据诗歌做动作(比如:游泳、爬上、骑车等)

  (4)一名幼儿演示教具,其他幼儿边做各种动作边说诗歌。

  4、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性描述,进行仿编诗歌。

  提问:夏天的太阳还会把谁刷得火辣辣的呢?(教师整理后)

  夏天的太阳很顽皮,

  拿把红刷子,

  到处找人刷。

  刷刷盖房的人,

  刷刷买菜的人,

  刷刷种地的人,

  刷刷割麦子的人。

  5、室外体验太阳的炎热。

  带领幼儿来到户外空地上,和幼儿在太阳底下站立一会儿。(在阳光下活动应控制时间,不能太久。)教师将儿歌中的角色变成幼儿的名字或幼儿身体的某一部位。如:刷刷***,刷的***火辣辣;或刷刷小朋友的头顶,刷的头顶火辣辣等。

  6、了解几种夏天防晒、保护皮肤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

  提问:刚才你在外面感觉怎么样?(晒得火辣辣的)如果站的时间长了会怎么样?(晒坏皮肤)

  (2)夏天应该怎样防晒、保护皮肤。

  启发幼儿说一说:夏天天气很热,太阳火辣辣的,怎样才能防晒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回答。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说一说夏天防晒都有什么好方法?

  教师小结:躲在树荫下、中午太热的时候最好不要出去、戴帽子、口罩、打遮阳伞、擦防晒霜等。

  结束部分:请幼儿回家把诗歌说给妈妈听。

  活动反思:

  因为夏天的炎热孩子们在太阳下都能感受到,所以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诗歌时,孩子们边做动作边说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最后一句:“火辣辣的,”孩子们一起扭动着身体非常喜欢做这一动作,仿编诗歌时孩子们说的很丰富,不但发散了幼儿的思维,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对怎样进行防晒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度过夏天有很大的帮助。

40、中班科学活动:调皮的风幼儿园教案总结

  活动目标

  1、感知风的存在,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探究制造风的方法,知道风是有大小,有方向的。

  3、感受与风游戏的快乐,知道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究制造风的方法,知道风有大小、方向。

  活动难点:知道风对人的好处和坏处。

  活动准备

  白板。横彩旗一条,纸板人手一个,百宝箱两个、塑料袋、牛奶盒、扇子、毛巾、一次性盘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一)抛出问题,发现风,引出风

  孩子们,今天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是什么?看到国旗,梁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图片上的国旗可以飘动,我们的国旗不动呢?

  二、利用身体、和提供材料制造风,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一)探索用身体制造风让国旗动起来的方法。

  请小朋友玩一玩你们的身体制造出风让国旗动起来的游戏。规则是你能不碰到旗子,让国旗动起来吗?请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幼共同小结:小朋友刚才身体动一动就会引起空气的流动,然后就形成了风。

  (二)探索用提供材料制造风的方法。

  老师这里有个百宝箱,有好多的礼物,请小朋友从百宝箱里选择一个礼物, 用这些礼物,玩一玩让长彩旗动起来的游戏。请小朋友上来为我们展示。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不仅我们的身体,任何东西动起来都可以造出风。三、感知风有大小、方向

  (一)感受风有大小

  教师发给每个幼儿一个礼物,请幼儿说说礼物是什么(纸板),请幼儿坐回位置上操作,你能用它造出风来吗?

  幼儿听口令,教师说你能造出大风吗?幼儿操作纸板;教师说风有点小,幼儿再操作纸板;教师说风又小了,幼儿操作;教师说风停了,幼儿操作。(以上是风从大到停,教师再说一遍风从小到大再到停,请幼儿一起操作),再请一 个幼儿上来展示并说说想要造出风要怎么做?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我们用的力气大了就会造出来大风,用的力气小,就能造出来小风。

  (二)认识风有方向

  教师说出班级中的几个有标志性的物品,以此物品为方向,请幼儿往相对应的风向操作纸板,认识风有方向,如:师:你们能让风往后面吹吗?(幼儿操作纸板 )在幼儿认识风向后,用眼睛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把风吹过去,提问个别幼儿用

  手势比划出自己刚刚造风的方向。师幼共同小结:风是有方向的。

  四、风的利与弊

  我们刚才和风娃娃一起玩游戏,风娃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听到它的声音。比如:风车转的时候,树叶飘落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了。风娃娃是神奇的,他可以发电,可以传播种子,可以把我们的衣服吹干。但他又是变化无常的,当他发怒的时候就会推到房屋树木,有时还会形成台风,龙卷风。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幸福。

  活动总结

  我在本次活动中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丰富的操作材料更激发 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题,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边孩子很少上科学课,又是第一次 拿到这么多丰富的操作材料,所以有点兴奋,导致整个课堂秩序有点乱。活动结束,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

41、中班科学活动:寻找空气幼儿园教案总结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气体难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准备

  塑料袋每人一个、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故事《小狐狸卖空气》

  (二)教师出示塑料袋变魔术,并提问:刚才扁扁的塑料袋现在变成什么样的了?(当当,这个是什么呀,袋子,对了这是一个袋子,现在请小朋友看好了,教师对着袋子吹一口气,袋子变鼓了)

  1、师: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让塑料袋变得鼓鼓的吗?那刚刚装在袋子里的气,老师是怎么把它变进去的呢,吹进去的。那现在请小朋友把你的手掌打开轻轻对着你的手吹一吹,感受一下是不是有气。老师在示范一次不用嘴巴吹往袋子里装气。

  2、刚刚古老师是什么抓住空气的呢?袋子,用手可以吗?我们一起来试试,哦,原来用手抓不住,要借助道具才可以。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二)幼儿寻找空气

  1、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空气,但是空气宝宝有点淘气, 如果你不紧紧的捏紧塑料袋口,空气宝宝就会跑出去了,然后告诉我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空气宝宝。(老师帮小朋友准备了很多袋子,现在去小朋友在我们的教室里找找,听到音乐小朋友轻轻的去,音乐停了请小朋友带着你找到的空气回到位置上)

  2、师:刚刚小朋友都离开了自己位置去了不同的地方寻找空气,那老师想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空气宝宝的呢?(个别小朋友说说你是从哪里找到的找不同方法抓住空气的)

  ——教师总结:你刚才找空气的时候,你看得见它吗?你闻到什么了吗?你来摸一摸,摸的到吗?原来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到无色无味,而且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小朋友真棒。

  3、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师:现在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如果没有了空气,我们会怎么样呢?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没有了呼吸,身体里缺少空气。)

  师:哦,原来空气还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没有空气我们就活不了了。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空气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4、请幼儿试着利用手中的材料去寻找空气。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再去找一次空气,找到以后不能让空气从你的袋子里跑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跑不出来吗?(打个结,可以请你的家人帮忙)打好结之后,请小朋友用袋子做一个充气娃娃,你可以帮它画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一起来试试吧

  (三)结束

  用塑料袋制作充气娃娃。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到空气无处不在,除了我们的人需要空气,动物植 物也需要空气,让幼儿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42、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玩纸船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体验玩纸船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实验,让幼儿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难点: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蜡光纸、皱纹纸、报纸若干;胶头滴管、三种纸质纸张。

  2、幼儿分四组,准备 4 盆水(大盆);

  3、三种不同纸质的纸船若干;

  4、三种纸船沉浮时间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感受纸船的乐趣。

  1、幼儿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纸船,进行玩纸船游戏。

  2、在玩纸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师:在刚刚玩纸船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基础部分

  (二)感知纸的不同。

  师: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有的纸船沉下去了,而有的纸船还漂在水面上呢?

  1、出示三种纸请幼儿观察,并说出纸的名称。

  2、讨论三种纸的不同。

  教师小结:三种纸的名称不同,软硬不同。

  (三)猜测三种纸船沉浮的速度。

  教师出示三种不同的纸船,请幼儿说说谁会先沉下去,谁会在水面上漂很长时间?

  (四)观看视频并得知实验结果。

  小结:皱纹纸纸船会最先沉下,蜡光纸纸船是漂在水面上时间最长的。

  (五)了解纸的吸水性。

  1、启发提问: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有的沉得快有的沉得慢?

  2、幼儿实验:分别往不同的纸上滴水观察、发现。

  3、教师小结:不同的纸吸水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谁吸水快谁就沉得快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小船,你们还可以试着去玩一玩纸船哦!

  活动总结:

  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为每一位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这样每一位幼儿均可以得到实践上的操作;包括我为了实验的真实性,我特意拍摄了视频,这样更加直观和直接让幼儿观看了实验效果。

  幼儿:在整过活动过程中,幼儿都是积极参与在活动之中,积极性很高,参与性强, 在一开始幼儿自由玩纸船时,幼儿均是自由选择了不同的纸船玩,并没有告诉幼儿更多的信息,就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为什么有的船很快就沉下去,而有的船却慢一点下沉,当有的幼儿刚放船到水中时就说:我的船怎么沉了!其实是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会自然而然引起旁边小朋友们的讨论和发现,随之就带着幼儿通过实践去探索与发现纸船下沉快慢的秘密。

  教师:我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我觉得这节活动的效果非常好,所有幼儿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而且都是带着问题在进行操作,孩子们都在玩中学,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如有记录表的经验,是还可以准备简单的记录表。最后的结束部分,孩子们也是在得到实验结果后的再次操作,这样他们会主动带着实验结果进行自己的纸船游戏,又将会有再次的实验验证。

43、幼儿园中班科学《有趣的指纹》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好奇心是孩子们们与生俱来的,孩子们对于“指纹”既熟悉又陌生,孩子们在玩橡皮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作品上留下了许多痕迹,不过却不知道那指纹是每个人独特的存在,《有趣的指纹》这个活动将幼儿的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类型,知道指纹独一无二的特性,对指纹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利用指纹进行形象塑造。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初步激发幼儿探索人体奥妙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3、初步了解指纹大体分为斗形纹、箕形纹和弓形纹三种,初步理解指纹的独特性和它的运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探索认识三种指纹——斗形纹、箕形纹、弓形纹。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指纹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摸一样的指纹。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指纹长在哪里、长得不一样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物质准备:印泥、白纸、胶带、粉笔

  活动形式:集体、个人

  活动流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指纹认知;

  3、对比指纹、了解独特性;

  4、扩展知识、了解指纹的运用;

  5.活动结束。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问:今天要是要带你们了解一下我们身体部位中比较隐秘有特殊的部位。它叫指纹!但是它非常害羞,一般我们是看不见它的?你知道它在哪里吗?

  二、指纹认知

  提问:请小朋友们看看桌子上的材料,谁能用这些材料想一个好办法帮帮大家?

  提问:请看看你的指纹长得一样吗?你来说说,你的指纹有什么样子得?

  斗形纹——幼:一圈一圈的。师操作电脑,出示“斗形纹”。

  提问:小朋友看一看,这个长得一圈一圈的指纹像什么?

  小结:像这样一圈一圈的指纹叫做“斗形纹”。

  提问:小朋友看一看,这个指纹像什么?请仔细的观察一下你的指纹除了这两种样子还有别的样子吗?

  小结:小朋友,通过你们刚才的观察,发现了人们的指纹大体分为“斗形纹、箕形纹、弓形纹”三种。斗形纹就像是一个一个的椭圆形套起来似得;箕形纹像一个滑梯歪向了一边;弓形纹像有一个起伏

  的小山丘。一般我们的指纹“斗形纹和箕形纹”比较多,而弓形纹很少,一般只占2.5%,就是说100个指纹里只有2个或3个弓形纹!

  三、对比指纹、了解独特性。

  提问:谁想来说一说你的看法。

  小结: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的长相一样,虽然都有眼睛鼻子嘴,但是没有人长得一样,虽然我们的指纹只有斗形、箕形、弓形三种,但是没有一个人的指纹是一样的!小朋友,你们知道了吗?

  四、 扩展知识、了解指纹的运用。

  过渡语:既然我们的指纹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那你觉得人们可以利用指纹来做些什么?对于小小的“指纹”,人们利用它的特点发明了许多的奇思妙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人们用指纹都发明了什么?

  小结:这些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运用科学制造的一些方便于人们生活的科技产品,厉不厉害?那你们知道吗?

  五、结束:

  过渡语:咦,老师又要提问了。人的身体除了指纹不一样,你知道还有哪些纹是不一样的吗?(掌纹、脚掌纹、脚趾纹...)

  师:老师还知道一个,那就是“唇纹”,也就是我们嘴唇上的纹路,你们相不相信啊?那好,就让杨老师和刘老师画个口红,印两个漂漂亮亮的唇纹印给你们看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中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中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