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反思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反思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反思

1、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运水

  一:活动目标

  1、活动中探索管子运水简单的运程,使其知道管子运水既快又方便。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产生尝试愿望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二:活动准备

  管子、海绵、针筒、杯子、勺子、盆子、水等等.

  三: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玩水运水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水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水好不好。”“不过要求,让你们把盆子里的水运到小碗里,看谁先运满一碗。”

  2、幼儿操作

  提问:“你刚才是用什么运水的?”(用碗舀、海绵吸再拧出水等)

  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会用不同的东西想办法运水,

  (二)引导幼儿用管子运水

  1、出示图片

  “刚才大家玩得真开心,可是有个小弟弟正在发愁,愁什么呢?原来他想喝水,但只有一桶水,搬也搬不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帮小弟弟能运出水来?”

  2、幼儿第一次尝试

  提问:

  (1)“你用什么运水的?水出来了吗?”

  师:“用管子怎么运水呢?你来试一试吧。

  (2)“你为什么不用杯子或其它?”

  师:“大家想不想用他的办法试验一下?”

  3、幼儿第二次尝试

  提问:

  (1)“你的管子出水了吗?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管子里不出水呢?”(幼儿讨论)

  师:“因为管子里有空气,刚才吸的时后没把空气吸完,所以不能出水,想再照我的方法来试一次吗?”

  4、幼儿第三次尝试

  提问:“这次有没有成功?你是怎么做的?”

  (三)了解几种水的运输

  提问:

  (1)“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聪明的人就利用这样的原理发明了好多东西,比如水泵抽水……“

  (2)“知道有哪些东西是利用这个原理的吗?”(幼儿个别回答)

  (3)“让我们长大后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给大家带来好处和方便。

  活动反思: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在运水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自主的运水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运水活动中来,尽情地表达着、思考着、表现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水、运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带来的乐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材料来运水。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通过此次活动,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让孩子们在探索的世界中得到自由和快乐,少一些约束,少一些畏惧。架起一座幼儿嬉戏与学习之间的桥梁,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2、大班科学教案《油和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 了解生活中油和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3、 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 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 幼儿每人1杯水1杯油,幼儿每人各1份蓝黑钢笔水。

  2、 每人1根搅拌管、背景音乐一首、

  3、 几张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等等。

活动的重难点

  初步了解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不同物质放入水中的相溶性和不相溶性。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客人跟你们玩游戏,想知道是谁吗? (想)好,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谁?(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将蓝、黑色的钢笔水倒进一杯水里,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要求。请你们仔细听,请你们把蓝、黑色的钢笔水倒入一个杯子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1、 提问:发现了什么?(它们在一起融化变成黑色的水)

  师: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教师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是的,蓝、黑色钢笔水倒进水里,它们融化在了一起变成了黑色的水。说明它们是能融化 在一起的。(解释“融化”意思一种物体和另一种物体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够合在 一起说明它们是分开的。)

  三、 让幼儿想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你们猜猜、想想,把油倒进已经融化的水里,你们会发现什么秘密?

  我也不知道,现在请你们把油倒进融化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之间发什么说呢么变化?

  提问:1、油和水它们能不能融化在一起?

  2、 为什么?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是不是你们发现的这样。(教师再次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不论先倒水还是先倒油,油都是浮在水的上面,水在油的下面。说明油和水它们是不能在一起的,它们是分来的。

  四、 延伸,请幼儿玩一玩“油水分离”画,并想象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

  结束语:你们的表现太棒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哪些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呢?我们 一起去外面找找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让孩子直接自己操作,不需要老师操作示范,在幼儿操作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幼儿可以用到的油,不足以让孩子们明确的观察到水和油分离的现象,后来我马上拿来备用的油,给每位孩子添加进去,让他们更直观的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弥补了这个问题。

3、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同形状的瓶子、石子、细沙、勺子、筷子、盆子、漏斗、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对吧。那谁来告诉我: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几个幼儿交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乌鸦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

  过渡:对呀,故事里的乌鸦真聪明,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那是不是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都能喝到水呢?

  二、幼儿实验探索,并记录

  (一)用石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1、(出示有水的瓶子)老师这里就有两个装了水的瓶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水位线、水的颜色不同、水不一样多)

  2、猜猜我把石子放进去,乌鸦能喝到水吗?(幼儿猜测)

  3、有的小朋友说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说都不能喝到,还有的小朋友说一个能喝到,一个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我们小朋友呆会自己去试一下。试了以后要把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4、(出示记录纸)那我们怎样来记录呢?(幼儿讨论)

  5、四个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个瓶子,操作完把结果记录下来,拿到红水瓶的记录纸贴到这边,蓝水瓶的记录纸贴到那边上,并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吗?开始行动吧。

  6、幼儿操作

  7、交流:你在什么瓶子里加了石子,发现了什么?

  8、你们都发现了:在蓝水里加了石子,水到达了水位线,而在红水里加了石子,水没能到达水位线。同样是加了石子,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9、小结:原来乌鸦能否喝到水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过渡:那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红水呢?是吗?老师在那边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瓶子,和刚才是一样多的红水,我们换一种材料——沙子再来试一下,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二)用沙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1、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同样也要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2、幼儿操作

  3、交流:你在红水瓶子里加了沙子,发现了什么?

  4、哇,乌鸦终于喝到了红水。咦,为什么一样多的红水,加了石子没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两瓶比较)

  5、哦,我明白了:石子比较大,它们之间的缝隙也大,而水很调皮就喜欢钻到下面的缝隙里去,不跑到上面去;而沙子比较细,它们的缝隙很小,

  水不能再调皮了,只能跑到上面去了。

  三、活动结束

  1、总结:今天通过我们小朋友自己实验,知道了乌鸦能喝到水,除了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有关系,还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2、延伸: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秘密,譬如水的多少还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关系,我们小朋友下课后再去试一下。

活动反思: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 “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匆忙进行。

4、大班体育教案《运水》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平时幼儿户外活动中,会时常发现大班的孩子们对放在器材角里的梯子特别感兴趣,他们会自主的组织与梯子有关的活动,有在梯子上跳的、走的、爬的等等。可见孩子对一把普通的梯子有着浓厚的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好形式”。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注意力集中,参与主动,投入积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因此,我把孩子们感兴趣的梯子引用到我的体育活动中来,设计了借用梯子锻炼孩子平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孩子积极、自主的去摸索、去发现,教师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有效的加以引导。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以及动作的灵敏性。

  2、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各种玩法。

  3、培养幼儿勇敢顽强的作风以及相互配合、团结共进的合作精神。

  4、乐于参加体育活动,感受帮助有困难的人的快乐体验。

  5、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大竹梯一把、平衡木4个、小桥2座、1桶水、两个盆子、若干杯子。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1、集合幼儿,师生问好。

  2、听音乐,幼儿跟着教师一起跳兔子舞。

  二、基本部分:

  1、根据老师的要求,在已经布置好的场地内,幼儿听着音乐跟教师一起到场地内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过小桥、走梯子和平衡木。

  2、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积极提倡幼儿所想出来的各种玩法,请幼儿进行示范,并共同进行练习。

  3、游戏:大竹梯上运水

  (1)创设一个游戏情景,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2)教师讲解示范游戏的方法,并提出游戏的要求。

  (3)让幼儿体验游戏,等幼儿熟练游戏方法后,组织幼儿进行比赛。

  4、游戏:嘴咬纸杯运水。

  (1)幼儿进行运水活动,教师进行观察指导,给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2)要求:把幼儿分成人数等同的四队,要求幼儿又快又稳地把水从对面送到终点,那组最快的一队就为获胜的队。

  三、结束部分:

  1、放松练习:听音乐,跟着老师一起做放松运动。

  2、收拾器材,师生再见。

【活动反思】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在运水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自主的运水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运水活动中来,尽情地表达着、思考着、表现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水、运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带来的乐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材料来运水。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通过此次活动,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让孩子们在探索的世界中得到自由和快乐,少一些约束,少一些畏惧。架起一座幼儿嬉戏与学习之间的桥梁,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5、大班健康教案《运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将生活中不能盛水的物品变成为可以运水的工具,与同伴合作运水,体验运水的乐趣。

  2.探索管子运水的方法。

  3.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4.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1.大盆、水桶、长软管、塑料篮、没底没盖的矿泉水瓶子、面巾纸、塑料膜、大小不同的盖子、海绵、皮筋、剪刀等。

  2.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教师交代任务,直接引出活动内容:用准备的材料,四个人一组将场地这边桶里的水运到对面的盆里。

  (1)请幼儿看材料有哪些,商量用什么办法运。

  (2)交流自己运水的方法。

  2.幼儿自主探索运水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幼儿交流各组运水方法,教师将方法进行归类。

  方法一:找一个相当大小的瓶盖把瓶子盖紧,然后到桶里舀水运到对面。

  方法二:用海绵吸水,拿到对面,或将水挤到瓶子里运到对面。

  方法三:用塑料膜的四角提起来运水。

  方法四:用塑料膜垫在没有底的矿泉水瓶底下,用皮筋绑住运水,

  4.组织幼儿进行运水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看哪组运的水最多。

  5.教师拿出塑料管,请幼儿比较两种管子的不同,探索怎样用管子将桶里的水运到盆里,发现水流方向与管子位置高低的关系。

活动反思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在运水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自主的运水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运水活动中来,尽情地表达着、思考着、表现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水、运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带来的乐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材料来运水。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通过此次活动,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让孩子们在探索的世界中得到自由和快乐,少一些约束,少一些畏惧。架起一座幼儿嬉戏与学习之间的桥梁,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6、大班科学教案《流动的水》含反思

设计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活、动植物的生存以及生产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水更离不开淡水。这节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是针对现在水资源贫乏,水污染严重的情况对幼儿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2、通过实践活动,创新感知污水通过多层毛巾过滤可以变干净。培养幼儿观察、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操作、讲述活动中创造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大胆思维创新的意识

活动准备

  录象、装满脏水的容器、干净的空杯、笔、纸、毛巾、纱窗网、纱布、海绵、大个果冻盒。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

  刀砍没有缝,枪打没有洞,斧子劈不开,没有牙齿也能咬。(谜底是水)。

  2、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发现大胆地讲述问题水给我们带来的用处。(水能洗衣服、浇花、养鱼、洗澡、洗脸、水能做汤、煮稀饭……)

  3、扩展幼儿知识面:放录象,有关废水的排放和再利用。

  4、幼儿想象思维,创新新的节水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节约用水?(如:洗衣服的水冲厕所、洗菜、水果的水来浇花、关好水龙头、安装新型的节水器等。)

  5、认识水的重要性:人类、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大家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6、创新操作活动探索:探究实验水如何会变干净,出示一盆很脏的水,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水变干净?

  A 幼儿讨论:

  B 试一试,怎样把水变干净。

  C 说一说,为什么实验结果不一样。

  D 怎样用毛巾过滤使水变得更干净?

  7、提升幼儿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幼儿用记录的方式来总结自己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

  优点: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的形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究创新的过程和快乐,活动中利用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多媒体引导、发散思维创新想象,操作实验、创新实验交流、记录总结等活动,引导幼儿创新动脑思维,教师适当的提供了探索材料,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尝试着探索创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创新能力。

  不足:

  课前的准备活动需要在丰富一些,应提前与家长做好生活观察活动,这样孩子的生活经验会更丰富一些,便于幼儿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流、创新。操作创新活动中教师要适当的抛出问题,一步一步提升幼儿创新思考的能力和技巧。

7、大班科学教案《杯中的热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来证明水的温度变化。

  2、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相关的温度计、量杯、记录纸、笔

  2、场地准备:音乐厅(分组活动)

活动过程:

  一、幼儿集中讨论

  1、教师在桌面上摆放热水,让幼儿猜测:“不动这杯热水,它会怎么样?”请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猜测。

  T:不动这杯热水,它会怎么样?(水会变冷)

  2、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证明水变冷了。

  T:你用什么办法知道水变冷了?(用手摸、嘴巴尝、温度计测量)

  二、幼儿分组实验

  1、教师请小朋友按照自己预想的办法进行分组实验,并且运用多种方法记录实验结果。(温度计两人一组)

  T:小朋友的想法都很棒,请你们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试一试,并且将自己的结果用多种方法记录下来,温度计小组的小朋友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好吗?

  2、幼儿进行实验,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将它记录下来,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

  三、教师小结(集中幼儿)

  请幼儿分别说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及结果,教师重点鼓励一些有创意的幼儿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使幼儿在经验总结中获取新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实验的欲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热水的秘密”,但是不同的方法又不一样的效果,使幼儿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8、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水》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不同水的变化,萌发幼儿初步的探究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2.引导幼儿初步的尝试、感知和发现饱和溶液。

  3.让幼儿乐意用自己的语言与同伴交流实验过程与结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饱和溶液。

活动准备

  两杯有颜色的水,两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筷子。(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入:“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

  我要变个神奇的魔术,把红色的水倒入透明的水中,看看会发生什么?

  (老师边讲述过程,边着重提出:将有颜色的水慢慢的缓缓的倒入透明的水中)

  这杯透明的水还跟刚才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红色的水现在在杯子的上面还是下面?

  2.试一试:

  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你们透明的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想知道老师的魔术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屏幕。(放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

  屏幕上的实验成功了吗?为什么?(因为和老师的水一样分为上下两层)

  他是怎么做的?(请幼儿自由回答)

  请小朋友观察老师这杯有颜色的水与你们有颜色的水有什么不同。(有没融化的糖,水很稠)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直到水吃饱了糖,再也吃不下去,变成了饱和溶液。水吃了那么多的糖,就会变得重起来。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吃饱了糖的饱和溶液才会沉在水底,而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有颜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和白糖,)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5.分享

  将自己做的奇妙的水拿到老师的桌上摆好,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是很清晰的分层,或是浅浅的一点点分层,或者没有分层)

  6.延伸:

  请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在水中制作饱和溶液?回家自己动手尝试下。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观察记录

  参加本活动的幼儿共44名,每位幼儿在实验中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第一次将普通的红色的水放透明的水里时,幼儿没有看到分层的现象都感到很失望,有几个幼儿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教师分了层的水。在第二次制作糖水的过程中,幼儿都知道放很多的白糖,有7名幼儿用小勺搅的很好,粘度也很好。但是有十几名幼儿不敢大胆的放糖,只是小心翼翼地用小勺舀了一点点糖,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又放了一些糖。大部分幼儿将制作好的糖水倒进了透明的水里,有二十三名幼儿成功了,他们高兴地叫着:“老师快看,我的水可好看了。”有九名幼儿本来也成功了。可是他们用小勺在水里搅了几下,结果本来已经分层的水又变成了一杯红色的不分层的水。十七名幼儿没有成功,原因是糖放的少了,糖水没有饱和,水的密度没有太大的增加,所以两种水又混合在一起了,没有发生分层的现象。

9、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水》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 游戏结束后,我让孩子们把弄脏的手洗干净,可是孩子们却在洗手的过程中玩起了打水仗,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看孩子们对水有如此高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课,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节约用水.

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水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激发幼儿对水的探究兴趣,并能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水的基本性质.

  难点:幼儿能分辨出几种液体中哪种是水.

活动准备

  玻璃杯若干,水,牛奶,白醋,玻璃球,每组一盆水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水的基本性质.

  1,水是无色的.

  出示水,让幼儿观察水有没有颜色?并出示牛奶与水相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得出结论水是无色的.

  2,水是无味的.

  出示水与白醋,让幼儿凭眼睛看能不能分辨出哪杯是水?然后让幼儿用鼻子闻,白醋是什么味,水有没有味,然后让幼儿用小嘴品尝,白醋的味道,水有没有味道,得出结论水是无味的.

  3,水是透明的.

  让幼儿每人拿一颗玻璃球,放在牛奶与水中观察比较,能不能看到珠子,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珠子?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

  4,水有流动性.

  游戏抓水,每组幼儿有一小盆水,让幼儿抓水,互相讨论,能不能抓住水,得出结论水是流动的.

  三讨论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老师小结了水的性质后,问孩子们:“水能用来干什么呢?”让幼儿互相讨论后回答,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水可以洗脸、洗头、洗脚、洗衣服、洗澡等等,老师可以扩宽思维告诉幼儿还可以灭火、灌溉农田、发电等,让幼儿知道水的用途很大,人类离不开水,从而引出要节约用水。

  让幼儿设想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会怎样?厕所会怎样?做饭时会怎样?这样加深印象让幼儿真正做到节约用水。

  师问幼儿:“你们见过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呢?那以后应该怎样节约用水呢?”老师小结

教学反思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感知水的基本性质以及水的流动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体验了玩水的乐趣,了解了水的作用,知道人离不开水,要节约用水,在活动中目标均已达到,但是通过课后的反思,我觉得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有点偏向于科学小实验了,因此在今后的目标制定上,还需要更加的严谨. 我在让孩子第一次自由探索的时候,虽然能强调常规,但是我发现有个别孩子出现争抢材料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反思时觉得是不是把材料分成人手一份,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虽然我为孩子准备的操作材料也是人手一份,但是是放在一起的,因此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引导孩子感知水的流动性时,我是通过游戏得出结论,孩子们都能很快的说出来,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是有不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

  今天的这个活动孩子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只是在进行操作方面时的常规还需要加强,以及语言的词汇量也需要再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

10、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

  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

  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11、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盐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2、认知目标: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3、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水不仅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而且还有浮力呢,所以我们可以在水里游泳,东西还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

  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的方法,也不用***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问:我刚才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其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我放的会是谁呢?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请小朋友们都来做一个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去试试,发现我的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三)第一次探索: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儿分成三组,每组6人,幼儿人手一个杯子、一颗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种调料,幼儿开始试验,把这三种调料各倒进水杯中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盐的奇妙之处。

  在我们的科学角里,有土豆、盐、玻璃球等材料,游戏的时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整个的土豆浮起来需要加几勺盐?有什么办法让浮起来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鸡蛋也能浮起来吗?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12、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杯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活动能力。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奇妙的杯子》

  活动重点: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及应用。

  活动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杯子与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动室内。

  2、同样大小的塑料杯、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组。

  3、较淡的颜色水及热水。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给杯子和瓶子分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杯子与瓶子的不同点:(杯子口较大,有无盖都行,一般用来盛装液体;瓶子口较瓶身小,有盖密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盛装)。

  2、请幼儿自由选取杯子,向同伴介绍"我喜欢的杯子",并相互讨论总结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请幼儿随意摆弄各种各样的杯子,比较发现杯子的不同点,并请幼儿根据杯子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活动。

  4、操作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反复感知归纳出:(塑料杯、纸杯较软;玻璃杯、不锈钢杯、瓷杯很硬)。

  (2)请幼儿掂一掂、比一比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玻璃杯重;纸杯、塑料杯轻;搪瓷杯、不锈钢杯比较轻)。

  (3)请幼儿看一看倒上颜色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归纳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较透明;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不透明)。

  (4)请幼儿摸一摸、试一试倒上热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热、瓷杯传热最快;玻璃杯、不锈钢杯、纸杯、塑料杯比较热,他们传热比较快)。

  (5)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哪种材料的杯子易摔坏?让幼儿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坏;搪瓷杯易摔坏外瓷,铁身易锈蚀变坏,不如不锈钢杯结实光滑;纸杯、塑料杯不易摔坏,但纸杯不如塑料杯结实耐用。

  5、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见过的杯子。

  6、请幼儿联想、实验,比较几种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纸杯与塑料杯:纸杯易腐烂,无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烂,易造成白色污染。

  (2)烧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烧杯可以加热,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热易破裂。

  7、请幼儿讨论在下列情况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杯子:

  (1)外出旅游。(结实轻便有提手不易摔坏的杯子)

  (2)给病人送热奶。(保温带盖有提系的杯子)

  (3)给客人冲茶水。(保温带盖有把的杯子)

  8、请幼儿观察杯子的外部细微特征,讨论杯子上的"小秘密":

  (1)高脚杯上的细长腿。(美观、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纹。(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烫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折叠伸缩杯。(少占空间)

  (7)杯子盖儿。(卫生、保温)

  (8)烧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洒物)

  (9)杯身罩套。(隔热、防滑、美观)

  9、出示实物,向幼儿介绍几种新产品,开阔幼儿眼界,萌发幼儿科技发明意识。

  (1)山东无棣的贝瓷杯:贝瓷杯是利用贝类硬壳作原料加工制成的杯子。贝瓷杯细腻、轻便、美观,且以"废物"作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深受大家喜爱。

  (2)中国广州佳洁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3)向幼儿介绍诺亚口杯的发明者"著名青年发明家卢恩光教授"。

  【活动延伸】

  1、绘画、讲述活动"我想发明的杯子"。

  2、纸杯或塑料杯制作活动"土电话""飞碟"。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13、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动物之最》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知道各种"动物之,了解一些动物的各种特征,积累相关经验。

  2.能大胆讲述自己知道的动物之最,体验交流分享的乐趣;主动探索"动物之最"的问题,积极寻找答案。

  2.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2.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PPT课件、"动物之最"表格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动物之最的话题。

  (1)谜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猜一个关于动物的谜语:头小四腿长,脖子高过墙,身穿花皮袄,不声又不响。小朋友们猜出来了吗?

  (2)提问:小朋友们真聪明,答案就是长颈鹿,你们知道长颈鹿究竟有多高吗?

  (3)长颈鹿为什么长得这么高呢?它长这么高有什么好处吗?

  小结:长颈鹿是动物王国里面长得最高的小动物,它长长的脖子可以使他看的更远,很快就能发现敌情,这样它就能很快的逃走,它还能吃到大树顶上最新鲜的叶子呢!

  二、辩论的形式,说说几个"动物之最"。

  1.提问:你们知道最重的动物是哪一个吗?幼儿辩论。

  小结:(出示图片),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最重的动物,平均有26米长,平均体重有150吨。"来;自.屈;老师;教.案;最"而非洲象是陆地上最重的动物。

  2.提问:你知道跑的最快的动物是什么吗?幼儿辩论。

  小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猎豹)猎豹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动物,他的最高时速达110公里,相当于高速行驶的小汽车的速度,他可真是了不起。

  3.猜测:有一种动物活了152年,据科学家研究,有的能活到200多岁呢!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物中的老寿星(出示海龟)

  4.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什么吗?幼儿辩论。

  小结:(出示图片)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的头小身子大,不会飞但是跑得很快。另外鸵鸟蛋是世界上最大的蛋(出示图片)。

  三、出示一些"动物之最",帮助幼儿认识了解。

  简单介绍飞的最快的昆虫,最小的鸟,游得最快的鱼,最厉害的恐龙(依次出示澳大利亚蜻蜓,蜂鸟,旗鱼,霸王龙的图片)小结:今天我们看来好多的动物之最,有最重的蓝鲸,跑的最快的猎豹,最大的鸟鸵鸟,最长寿的乌龟,飞得最快的蜻蜓,最小的鸟蜂鸟,游得最快的鱼旗鱼,最厉害的恐龙霸王龙。

  四、分组抢答游戏,巩固学习到的知识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3组,教师提问,幼儿举手快速抢答,回答知道哪些动物之最,哪个小组回答正确的次数最多的获胜。

  五、教师:这些小动物可爱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保护小动物,不要轻易地去伤害他们。)

  六、完成"动物之最"表格。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开始,我通过一个谜语进行导入,然后就让孩子们进行大胆讲述,交流,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活动氛围,让他们敢于说,能大胆的讲述,孩子们很想表现自己,也有话可讲,我再适当进行一些更形象的补充,幼儿就更感兴趣了,在这交流,讨论的环节,活动进行的是很顺利。孩子们也获得了更多的相关经验。同时我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很好的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点,用清晰的图像展示动物的形象,让幼儿通过观看,深入了解动物的特征。通过一个个动物的展示,让幼儿自主去了解,去思考,避免老师的空说。这样幼儿对整个活动的重、难点更容易接受。

  整个活动中,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是相当高,但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在讨论保护动物这个环节,我只是一带而过,简单的引导了一下,这个地方可以多引导一些,让幼儿更了解一些;在游戏环节中,我设计的是让幼儿分组进行抢答,巩固幼儿对动物的了解,但在实际过程中,游戏显得太过仓促,最后分发礼物是未能给失利的小朋友一些鼓励,是我考虑的不够周到吧!

  无论不足多与少,不足都会让我们更快的成长!在今后的活动中,我还要多加以改进学习,努力做到更好。

14、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磁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盘操作材料:内有磁铁、铁丝图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木块、布条、纸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竹筒等。

  2、每人一个纸杯,内装回形针两个。

  3、画有磁铁的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让幼儿发现磁铁,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请你看一看,你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

  请你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师: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它的名字叫磁铁。

  (2)让幼儿操作盘内的材料,探索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幼儿尝试分类把磁铁的好朋友放入桌上的大盘子里,教师个别指导。

  3、小结磁铁有哪些好朋友,教师做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好朋友都是铁做的,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4、讲述故事《小磁铁去旅行》,初步了解磁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5、游戏:纸杯里取回形针。

  引导幼儿运用磁铁解决问题。

  规则:不能将磁铁从杯口伸入,也不能用手拿。

  活动反思:

  虽说孩子们知道“磁铁能吸铁”,但事实上,孩子对“铁制品”并不熟悉,从他们收集的物品中就可以看出。为此,教师从幼儿现实的认知水平出发,让孩子通过实验分辨能被磁铁吸起的物品,了解铁制品的特性。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既齐备又有针对性,没出现“幼儿想得到,教师备不齐;教师准备好,幼儿想不到”的尴尬,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幼儿认识上的“误区”。这个活动还可以延伸,教师可组织幼儿继续通过比较、观察、分析等途径,真正建构有关“铁制品”的概念。

15、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恐龙》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恐龙食性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按恐龙的食性给恐龙分类尝试根据恐龙的外形来判断恐龙的食性并进行分类,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特征,激发幼儿对恐龙的探索欲。

  活动目标

  1.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特征。

  2.学习按恐龙的食性给恐龙分类尝试根据恐龙的外形来判断恐龙的食性并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对恐龙的探索欲。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

  2.各种恐龙卡片,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

  1.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恐龙食性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的调查情况。

  要求说清楚恐龙的名称

  2.教师小结;恐龙分为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两大类。

  肉食恐龙中最有名的是霸王龙,此外还有跃龙、恐爪龙、永川龙等。

  大型的肉食龙的主要捕猎对象是大型的植食恐龙,例如梁龙、雷龙、马门溪龙、鸭嘴龙等。

  二、按照食性给恐龙分类

  1.按照恐龙的食性对自己熟悉的恐龙进行分类恐龙喜欢吃什么呢?

  那哪些恐龙喜欢吃肉哪些恐龙喜欢吃草呢?

  (引导幼儿按照食性分类贴在大记录表上。)

  2.师幼讨论幼儿的分类情况。

  三、探索恐龙外形与食性关系。

  1.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看上去有哪些不一样的特征呢?

  2.引导幼儿观察肉食恐龙、草食恐龙的牙齿、脖子、体型的不同,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启发幼儿思考食性和外形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肉食恐龙的牙齿很锋利,为什么草食恐龙的脖子很长。

  3.根据初步了解的肉食恐龙和草食恐龙典型特征,给挂图中的恐龙分类

  4.小朋友知道肉食恐龙与草食恐龙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吗?

  小结;几亿年前的 地球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大陆,恐龙可以自在地四处漫游,因此它们几乎遍布地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

  5.观察恐龙图片

  判断图中的恐龙是肉食恐龙还是草是恐龙。

  活动延伸

  问题:草食恐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

  引导幼儿讨论的是恐龙的生存本能,在讨论中也可以适时渗透恐龙食物链的知识,同时为理解恐龙的灭绝作一些经验铺垫。

  教学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1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运水》公开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将生活中不能盛水的物品变为可以运水的工具,与同伴合作运水。

  2.探索管子运水的方法,感知用管子运水既快又方便。

  3.感知水的特性,萌发节约用水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拯救小鱼、干旱地区):防滑垫、防水围裙、防水鞋套、水桶、鱼缸、塑料盆、长软管(虹吸管和普通管)、海绵、瓶盖、没底没盖的矿泉水瓶、塑料膜、塑料篮、皮筋、针管、勺子等;背景音乐。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了解水有“流动”的特性,探索水的多种玩法。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玩水的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共鸣。

  师:你们喜欢玩水吗?你平时是怎样玩水的?

  二、教师交代任务,鼓励幼儿小组合作探索各种运水方法。

  1.请幼儿4人一组观察桌面材料,商量用什么办法运水。

  2.幼儿自主探索运水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幼儿交流各组运水方法,教师将方法进行归纳。

  三、创设情境“拯救小鱼”组织幼儿进行运水比赛。

  1.师:现在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鱼缸里的小鱼缺水了,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内给鱼缸灌满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2.将鱼缸并排放好,比较水位高低。

  四、鼓励幼儿探索用软管将桶里的水运到盆里,学习使用虹吸管。

  1.讨论:如果家里用的水也用这些方法来运输方便吗?那我们家里的水是怎么运来的?

  2.出示虹吸管和普通软管,引导幼儿比较两种管子的不同。

  3.幼儿小组合作尝试水管运水,发现水流方向与水管位置高低的关系。

  提问:你运水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水从水管高的一端流出还是从水管低的一端流出?你们觉得用什么工具运水比较方便?

  小结:看来用水管运水是又快又方便的一种方法。

  五、情感提升,了解缺水地区是怎样运水的,懂得节约用水。

  1.讨论:他们是怎么运水的?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

  2.小结:原来这么多地方都没有水用,,那我们小朋友在用水时要节约用水。

  大班科学《运水》课后反思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在运水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自主的运水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运水活动中来,尽情地表达着、思考着、表现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水、运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带来的乐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材料来运水。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本次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三次小组合作实验的机会,每次动手实验前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方法、比较材料,为幼儿小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并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增进幼儿实验的规则感,如:不要把水洒到地上或者小朋友的身上。一方面避免了地面湿滑或弄湿衣服,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幼儿节约用水。

  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不错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他们主动分工实验,有的记录方法,有的实验验证……从“幼儿表征”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够用绘面等简单的方法记录出观察和探究的过程咋果,并愿意在交流中尝试概括他们的探究成果。

  整个活动在欢快的实验中进行,幼儿充分体验了探究玩水的乐趣,但是也有一点不足。虽然提出了实验要求,还是有小朋友将水洒在了地面上。因此我带领幼儿观察“干旱地区的水是怎么来的?”从而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懂得节约水资源。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对孩子的回应虽然采取了追问、鼓励等方法,但概括能力有所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加以改进,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17、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种子藏在哪里》反思

  本活动通过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植物的果实,引起寻找种子的兴趣,引导幼儿探索种子藏在哪里,观察种子的异同,探索发现种子的排列形式并认识种子的用途,了解一些特殊的种子,通过活动鼓励幼儿主动去寻找各种不同的种子。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一些藏在果实里面的种子,知道它的作用。

  2、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不同部位,感知种子是各种各样的。

  3、乐意动手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的各类秋天成熟的瓜果,农作物,干果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植物的果实,引起寻找种子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的植物的果实,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讲述名称及外形特征)

  2、教师:这些植物的果实生长在哪里?(土里、水里或植物不同的部位)

  二、引导幼儿探索种子藏在哪里。

  1、教师:你们带来的植物的果实,它们里面有种子码?找一找它们的种子在什么地方?

  2、在幼儿自由探索寻找种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发现什么果实的藏在了哪里?

  3、教师:你们发现这些种子长在果实的哪个部位呢?(果肉里、果核里、果壳里、果皮里等)

  三、观察种子的异同,探索发现种子的排列形式。

  1、教师:这些种子它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对各种种子做进一步的观察,说说对种子的新发现。(从形状颜色大小数量几方面讲述)

  2、教师: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数量都不一样,它们还有不同的地方吗?教师帮助幼儿切开部分果实,引导幼儿观察果实中的种子是怎样排列的。

  3、教师小结:果实里面都藏着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种子;有的果实里藏着许多种子,它们的排列顺序也不同;有的横排、有的竖排、有的排成圆圈状。

  四、认识种子的用途。

  1、教师:这些种子长得不一样,可为什么都叫种子呢?启发幼儿回忆过去的种植知识,知道种子放在泥土或水里,天天浇水,适当施肥,就会慢慢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长出一棵新的植物来,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种子”。

  2、教师:种子有什么用途呢?有了种子就能长出各种新的更多的植物来吗?

  五、了解一些特殊的种子。

  1、在植物世界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种子,如松树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着,也有不结种子的植物,如蘑菇、海带等。

  2、鼓励幼儿主动去寻找各种不同的种子。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不是让幼儿对着图片来认识种子,而是让幼儿在实物中寻找种子,一个“藏”字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对寻找种子产生兴趣,激发其探索研究的欲望。幼儿在活动中兴趣很高,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各种植物种子部位的不同,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

1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小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与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

  3.体验用肢体语言演绎小麦生长过程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难点:能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小麦的各部分名称。

  物质准备

  课件;音乐;米饭、花卷、贴饼子、豆腐四种食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音乐《开火车》引入。在音乐声中,教师做开火车的动作入场:小朋友们好,我是“探索号”列车的列车长,今天想邀请小朋友们乘坐我们的列车开往麦田,探索小麦的一生,你们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二、基本部分: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上周李老师带着小朋友们观察了咱们一起种植的小麦,发现在屋里种的和在外面种的生长速度不一样,小朋友们也说了很多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那我们现在到达了麦田农场,你们想看一看小麦是怎样生长的吗?

  (二)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1.看一看:播放视频,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说一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麦是怎样生长的?经过了哪些过程?

  3.演一演:肢体演绎《我是一粒小麦种》。

  (1)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

  (2)带领幼儿在音乐声中用肢体动作模拟种子生长过程。

  (三)了解小麦的用途。

  1.提问:农民伯伯收下麦子后都去哪了呢?

  2.带领幼儿认识面粉和面食。

  3.了解部分麦秆工艺品。

  (四)能够区分麦制品食物。

  1.猜想:教师出示食堂制作的米饭、花卷、窝头、豆腐四种食物,请幼儿猜一猜谁是由小麦制成的,并用投票的方式每个幼儿将四种食物贴到对应的农作物(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旁。

  2.验证:请幼儿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区分这些食物(看、闻、摸、尝)。

  3.游戏:农民伯伯找小麦。

  (1)老师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小朋友们自由选择头饰当馒头、面条、饼干、豆腐、腐竹、大米粥、爆米花等食物。农民伯伯说:“我辛勤劳作的小麦被制作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都变样了,哪些是我种植的小麦呀?”幼儿说:“我是xx,我是您种植的小麦。”

  (2)请幼儿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找一找哪些是自己辛苦种植的小麦。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平时吃的这些食物是由不同的农作物制成的,小朋友们还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区分麦制品食物和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那今天的午饭和晚饭,孙老师要考考你们,会让你们说一说饭菜里有没有今天学习的这四种农作物。

  三、结束部分:

  (一)懂得爱惜粮食。

  复习学过的儿歌《大馒头,哪里来》,进一步感受农民的辛勤,更加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留下任务。

  小朋友们,前段时间我们也种下了小麦种子,通过你们的照顾已经长得很高了,那接下来我们要一起验证一下,小麦的的生长过程是不是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一样,我们把它的生长过程,各个时期的状态记录下来。等到成熟的季节我们可以一起收割,做出我们想制作的食物和手工。

  (三)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的探索旅程就到这里啦,“探索号”要返程了,请小朋友们跟好哦!

  活动总结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19、新活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果沉浮》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看看都有那些水果,在想一想,猜一猜中,讨论水果在水中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根据幼儿猜想和判断,做记录。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培养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能简单地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水果若干(苹果、桔子、葡萄、桂圆)。

  2、每张桌子上放有水果,一盆水。

  3、水果卡片,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摸一摸。

  1、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的水果娃娃,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2、幼儿到桌子旁去看一看,摸一摸。

  二、想一想,猜一猜。

  1、教师:这些水果娃娃想到水里洗个澡,那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

  会沉下去,还是会浮在上面?(幼儿猜测。)

  2、教师根据幼儿猜想和判断,做记录。

  三、试一试,记一记,讲一讲。

  1、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先操作,后记录。

  先拿一种水果,把它放在水里,看它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然后记录在记录卡上。

  2、请幼儿说说记录结果。

  (边说教师边演示实验,并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记录卡上。)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实验。

  4、展示记录卡。

  四、结束活动。

  教师:除了这些水果,你们还知道哪些水果?(幼儿自由回答)

  请小朋友回家后,如果爸爸妈妈买了其它的水果回来,你也试一试,把它们放到水里又会怎么样?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2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风力汽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掌握利用风能行驶的小车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及制作技巧。

  3、渗透环保意识,增强制作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了解风力可以产生能量。

  2、进行制作并完成小实验。

  活动准备

  1.视频资料

  2.图文资料

  3.实验材料:玩具汽车轮、轮轴、青蛙图片、动物粘贴图、气球、科学宝箱等。

  4.课件

  活动过程1、倾听故事,吸引兴趣

  师:很多小朋友家里都有小汽车,小汽车行驶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幼儿模仿汽车行驶中的声音)我知道有一辆小汽车在行驶时没有声音,你见过没有?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看完之后,请告诉老师为什么这辆小汽车行驶时没有声音呢?

  2、观看实验视频,引导猜测。

  (1)观看视频

  有的小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风真的能让汽车跑起来吗?大家一起来看一个科学小实验吧!在看的过程中,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操作步骤。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引导幼儿讨论:小汽车为什么会动起来呢?孩子们能够说出是气球漏气让小汽车动起来的,但是不能明确表达出是气球在漏气过程中产生了风,风给了小汽车能量。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难点

  1、介绍实验材料

  玩具汽车轮、轮轴、青蛙图片、气球、科学宝箱等。

  2、演示实验操作难点

  (1)教师直接出示组装好的小汽车。(由于幼儿已有组装小汽车操作经验,在此教师不演示组装步骤)

  (2)教师重点演示气球安装环节。

  (3)教师强调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气球从青蛙嘴里穿过,口朝车尾方向。

  吹气后捏紧口,防止漏气。

  4、幼儿分组操作

  1、动手操作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亲手操作一方面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他们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了解简单的科学道理。

  2、当幼儿做完实验之后进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汽车行进的原理。

  5、总结

  风力可以产生能量,是一种没有污染的清洁能源,它有多种用途,可以用来发电,帆船是利用风航行的,滑翔机是利用风的力量飞上天的,小车也可以在风力的推动下往前走。

  四、活动延伸

  与爸爸妈妈共同找一找生活中借助风力的物品有哪些呢?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调试、实验,最终让自己的汽车动起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设计过程中的主线是:提出问题----鼓励猜测—-- 实验演示----分析现象—--操作观察----形成知识---完善知识。这一教学程序既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展示了幼儿建构知识过程。

  本次活动属于科学课,探究风力汽车是怎样形成的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主要活动。视频起到了激发兴趣和直观展示的效果,充分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探索科学现象的欲望。

2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弹力运动会》反思

  一、活动题目:弹力运动会

  二、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现象,培养幼儿观察的敏锐性。

  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三、适用对象: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皮球、橡筋、气球、弹簧、木块、铁片、弹性球、动物标靶、自制弹弓(每人一个)、纸制子弹等。

  五、活动过程: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

  幼儿自主选择一个皮球跟着音乐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没有气的。

  诱导幼儿按一按、捏一捏有气和没有气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气会弹得高,原来空气也有弹性。

  找一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弹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弹簧、橡筋、捏一捏气球、海绵等)。

  (2)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有弹性的。如弹簧床、海棉枕头、沙发、床垫、吹气救生圈等。

  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着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系着中指,然后一只手拿着球向前投,随后收回,重复投掷,可投向目标处。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着小球,拉到一定的距离时放手,让球反弹回去,超过固定物的高度。

  (4)将长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让小球弹上去又拉回来,反复拍打。

  做游戏。

  (1)看谁射中靶。

  用力投掷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长,让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离的动物标靶。

  (2)看谁弹得远。

  一手握小弹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纸制子弹拉紧橡筋,然后放手,让子弹弹出去。拉得越紧,子弹弹得越远。

  在地上按一定距离画三条线,超过最远一条线得3分,超过第二条线得2分,超过第一条线得1分。

  六、注意事项

  1.小弹弓不要对着别人。

  2.可分别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的形式。

  七、拓展思路

  弹簧纸偶:先把一张大的长方形纸卷成筒状,然后在上面画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张小纸条来回折叠,折成弹簧状,要求折得整齐。然后把纸筒粘在弹簧状纸条上,用手轻轻一按,它一会儿变矮,一会儿变高。

  活动反思

  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22、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铺地砖图形摆拼》反思

  设计意图

  在教室益智区一直有俄罗斯方块这个工作,孩子会根据操作卡进行拼摆,但兴趣不大,一天在区域活动中一个孩子拿个几个不同形状的在拼摆,让我有了想法,可以出示一个图形,让孩子利用不同的图形进行多种拼摆的探索。

  活动目标

  1、感知几何图形之间分解与组合的关系,探索图形组合方式的多样性。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探索的结果。

  3、积极参加数学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操作探索图形组合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

  1、教具:地砖、地板、黑板若干块

  2、学具:人手8张操作板、记录纸、铅笔

  3、经验准备:有分工与记录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观察“地砖的外形特征。以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小白兔开了一家装修公司,需要招聘铺地砖的工作人员呢!他说只有最会动脑筋的孩子才能成功,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1、出示图1--8块地砖,引导幼儿认识、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

  师: 这些就是用来铺地的地砖,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地砖形状、颜色、数量方向等特征。)

  小结:他们的颜色、形状、方向、不同,

  二、运用已有经验尝试进行图形的匹配与转换

  (小猫家的地板)

  1、出示地板小猫家的地板,引导幼儿观察地板上的阴影部分,选择合适的地砖进行匹配。

  师:这是小猫家需要我们铺地砖的地板,黑色的部分表示可以铺地砖的空位,仔细观察地板上空位的形状,找找看第几号地砖铺进去后,不多不少刚刚填满。(请个别幼儿操作)谁愿意来试试。

  2、验证操作结果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地板铺好了吗?是不是不多不少刚刚填满呢?

  小结:要观察地板空位与地砖的形状、方向是否匹配,这样我们才能又快又准确地将地板不多不少刚好铺满。

  三、感知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或大图形分割成其它的小图形)

  1、出示小狗家的地板,引导幼儿观察。

  师:看看小狗家的地板的空位有什么不一样?需要放入哪些地砖,能让这些空位不多不少刚好铺满。

  2、幼儿操作、分享、验证。

  操作要点:用两块不同形状的地砖组合,填满地板上的空位。

  师:谁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师:你是用的X号和X号地砖组合起来将地板空位铺满的,其他小朋友的呢?

  (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1、没有将地板空位铺满;2、出现地砖重叠的现象;)

  小结:这一次是用不同形状的地砖进行组合铺满了地板上的空位,所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还可以完成更复杂的铺地砖任务。

  四、通过探索了解图形组合的多样性(小猪)

  师:你们不仅要把地砖不多不少刚刚铺满地板的空位,而且还要想出多种组合的方式,比比看最会动脑筋。

  1、出示小猪家的地板

  这就是我家的地板,你们要把想到的不同组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哦!看看你们在三分钟内有多少图形组合的方式。

  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操作

  指导重点:图形的多种组合方式

  五、分享验证

  1、教师将幼儿最后一次操作的结果贴在黑板上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A组的方法是x、x和x号组合起来的,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方法呢?(依次看第二种、第三种方法)

  2、小结

  师:每一组地板上的空位都是一样时,通过操作发现这么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将地板铺满,也许不止这几种组合方式,小朋友们下来还可以继续和好朋友一起寻找。

  3、结束部分

  今天你们的表现都很棒,小兔经理决定录用你们了,恭喜你们!

  活动总结

  本节活动的目的是,“探索图形的多种拼摆”目标的落脚点是探索的方法,有两种、三种等,为了让孩子有探索的兴趣,活动设计从简到难,一块图形的观察到两块图形的拼摆,最后到几块图形的组合,在活动中孩子的参与性非常强,为孩子营造了轻松地环境,让孩子在不断地动手操作与讨论中掌握知识,其次,是两个孩子的合作,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的孩子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者其他符号记录,在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本节活动孩子用记录表来统计自己探索不同的方法,并分享交流让孩子的统计知识得到巩固。

  活动中的不足是,因为老师的紧张在第一环节整块地砖的呈现忘记了,没有更直观的让孩子观察整块地砖,应该让孩子先观察整块地砖,再出示黑色缺失的阴影部分,这样更直观的让孩子了解所要填补的地砖。

2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灯光晚会》反思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知道光透过玻璃纸会发生变色的现象。

  技能目标:尝试探索将玻璃纸重叠让光的颜色发生变化。

  情感目标:体验灯光晚会带来的乐趣。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光透过玻璃纸会发生变色的现象。

  活动难点:在动手动脑中,尝试让光的颜色发生多种变化。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有玩手电筒的经验。

  物质准备:

  1、大小能覆盖手电筒的红、黄、蓝的玻璃纸;

  2、各种不透光的布、纸若干;

  3、每人1支手电筒,橡皮筋若干。

  环境准备:

  1、不透光的活动室;

  2、欢快的背景音乐和灯光效果视频一段。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境引入,师幼跟随音乐入场。

  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一个特别的晚会,先跟随音乐进入会场吧!

  二、基本部分:师幼探索光透过玻璃纸发生变化的现象。

  1、介绍晚会内容,引发幼儿思考。

  教师:今天的晚会叫做灯光晚会,你想象中的灯光晚会是什么样的呢?

  2、出示手电筒,幼儿用手电筒探索透光材料。

  教师:这里有许多手电筒和一些材料,用哪些材料能布置灯光呢?(幼儿猜测)

  3、幼儿进行操作实验并记录。

  教师:你有什么发现?哪些材料适合做灯光?

  教师小结:原来透光的玻璃纸才适合制作灯光。

  4、教师提供红、黄、蓝三色玻璃纸,引导幼儿发现变色现象。

  教师:请你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制作灯光。你有什么发现?

  幼儿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红色(黄、蓝)的玻璃纸,会变成红色(黄、蓝)的光。

  5、师幼观看舞台灯光视频,激发制作舞台灯光的兴趣。

  教师:我们来看看好看的舞台灯光是什么样的?(播放视频)这样的舞台漂亮吗?你们想不想有这样的舞台?想不想亲手布置?可是我们只有三种颜色的光,怎样变出更多颜色的光呢?

  6、幼儿再次操作制作灯光并记录结果。

  教师:你们都制作出了什么颜色的灯光?(请幼儿上台展示)怎样制作出来的?还有不同的灯光吗?你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师幼小结:原来把玻璃纸重叠,能变出更多颜色的光。

  7、幼儿制作自己喜欢的颜色灯光,师幼进行灯光晚会。

  教师:刚才你们都成功地制作出了灯光,你们还想要什么颜色的灯光?这次我们尝试用多种玻璃纸,制作你想要的灯光吧!

  三、结束部分:师幼进行灯光晚会。

  教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我们通过动手、动脑筋,让我们的灯光晚会特别成功,让我们在好心情中结束今天的活动吧!

  活动总结

  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关于科学领域中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好奇心,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方法,举办了一场关于灯光的晚会。

  为了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体现活动的最佳效果,活动初始,教师选择一间透光性比较差的活动室,并用泡沫垫把窗户封住,使得活动室变得黑漆漆。活动中,幼儿玩得很投入,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尝试制作灯光,最终得出透光材料适合制作灯光的结果,教师通过进一步的激发,让幼儿在操作实验中制作出了五彩缤纷的灯光。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在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使每个幼儿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体会到了“玩中学”。

24、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冒险小子走钢丝》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了解两边重量相等能使物体保持平衡。

  2、鼓励幼儿运用习得的科学经验制作玩具。

  3、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感受活动成功的愉悦情绪。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器材(将一根长约30cm的钢丝分别绑在两根筷子上连接成斜线,筷子的一头插入在装有沙子的罐子里,制作成一个架子)、人形纸卡、橡皮泥。

  2、教具:利用平衡原理制作的玩具 (一块方形胡萝卜、三根牙签、一些橡皮泥制作而成)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课题。

  1、小朋友见过杂技表演"走钢丝"吗?他们是怎样的?

  2、(出示人形纸卡)

  瞧,有一位冒险小子,它也想来学走钢丝,它想先学着让自己跨在钢丝上不摔下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鼓励孩子运用以往的经验进行发散思维、联想回答)

  二、教师介绍材料,探索"冒险小子"跨钢丝的方法。

  1、用教师准备的一种材料--橡皮泥,帮助冒险小子跨走钢丝。

  2、操作后交流:你是怎样使"冒险小子"跨在钢丝上不摔下来的?(绑、粘等固定的方法)

  三、探索"冒险小子"跨走钢丝的方法及奥秘。

  1、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冒险小子跨在钢丝上平衡地滑动呢?

  2、幼儿尝试后演示:

  (1)请将冒险小子固定在钢丝上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2)请将橡皮泥包裹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两边重量相等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3)请将橡皮泥包裹

  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两边重量不等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3、讨论交流:为什么用同样方法(都是将橡皮泥包裹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

  有的成功了,有的却没有成功呢?

  (让幼儿了解两边重量相等能使冒险小子保持平衡的道理!)

  四、幼儿第三次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此活动借助橡皮泥这一材料,让孩子通过多次尝试、交流,在操作摆弄、做做玩玩中使一些本来含糊的、处于半意识状态的东西慢慢变得明晰起来,不知不觉就习得了平衡的经验。而活动中反复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让幼儿最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一种不成功不罢休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眼前,只要自己善于尝试,敢于实践,成功就会属于自己!

2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摘葫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出摘葫芦的方法

  2.体验与同伴一起摘葫芦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大胆尝试使用不同方法摘葫芦。

  活动难点: 遇到问题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幼儿做过摘葫芦的计划。

  物质准备:相机、幼儿搜集的各种采摘葫芦的工具、剪刀、安全刀、梯子、平衡木、垫子、篮子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发出摘葫芦的提议

  2.请幼儿说说想用什么方法摘葫芦。

  教师:孩子们,我们观察过幼儿园的葫芦,葫芦长大了小朋友们都想把它摘下来。我们也一起讨论了摘葫芦的方法,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剪子,可以用刀,还有的小朋友说我不用工具也可以摘葫芦,到底哪一种工具最好用呢?哪一种方法能把葫芦摘下来呢?咱们一起到院子里去试一试就知道啦!

  二、了解摘葫芦时的安全

  1.请幼儿说一说摘葫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

  2.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安全提示:在摘葫芦时要小心,不乱跑,使用工具时更要小心,千万不能弄伤自己或其他小朋友。

  三、幼儿尝试摘葫芦

  1.观看曹爷爷摘葫芦示范,掌握正确摘葫芦的方。

  重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周爷爷如何摘葫芦,才把葫芦的“龙头”留住

  2.幼儿自愿分组进行采摘葫芦。

  3.幼儿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摘葫芦。(提示摘葫芦时要注意安全)

  (1)够不到较高处的葫芦怎么办?

  预设:幼儿自己踮脚、跳一跳、向下拉树枝等。

  措施:引导幼儿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工具。

  (2)更高的葫芦够不到怎么办?

  预设:搭一张桌子已经无法够到更高处的柿子了。

  措施:引导幼儿想能帮助自己长得更高的方法。如在桌子上在搭一张桌子。

  预设:搭桌子怎样才是安全的。

  措施:引导幼儿想怎样是稳当的,在两个桌子上面在搭一张桌子(多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4.幼儿收拾整理场地,把摘的葫芦放进篮子里,边数一数自己的组摘了多少个葫芦

  四、分享环节

  集体进行讨论 观看照片,根据照片一起说一说什么工具摘葫芦最好用?你为什么摘大的葫芦?谁想出了登高摘葫芦的好方法等。

  活动总结

  反思:

  (一)亮点

  教师能够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活动,因此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摘葫芦要用的工具,教师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对幼儿说出的不适合的工具时也没有否定,希望他们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从而发现工具的不适宜。活动过程中,教师相信幼儿一定行,于是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摘葫芦,幼儿在够不到较高的葫芦时,教师仍注重引导、鼓励、支持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孩子们能够主动地找身边的工具,搬不动时还会主动请朋友们帮忙。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很自然的一起分享着摘葫芦中的趣事,整个过程中幼儿是那么自主、自信,获得了摘葫芦的成功与快乐。

  (二)不足

  在活动中个别孩子有乱跑的想象。

  (三)改进措施

  加强室外活动时的安全教育。

26、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同形状的瓶子、石子、细沙、勺子、筷子、盆子、漏斗、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对吧。那谁来告诉我: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几个幼儿交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乌鸦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

  过渡:对呀,故事里的乌鸦真聪明,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那是不是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都能喝到水呢?

  二、幼儿实验探索,并记录

  (一)用石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1、(出示有水的瓶子)老师这里就有两个装了水的瓶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水位线、水的颜色不同、水不一样多)

  2、猜猜我把石子放进去,乌鸦能喝到水吗?(幼儿猜测)

  3、有的小朋友说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说都不能喝到,还有的小朋友说一个能喝到,一个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我们小朋友呆会自己去试一下。试了以后要把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4、(出示记录纸)那我们怎样来记录呢?(幼儿讨论)

  5、四个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个瓶子,操作完把结果记录下来,拿到红水瓶的记录纸贴到这边,蓝水瓶的记录纸贴到那边上,并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吗?开始行动吧。

  6、幼儿操作

  7、交流:你在什么瓶子里加了石子,发现了什么?

  8、你们都发现了:在蓝水里加了石子,水到达了水位线,而在红水里加了石子,水没能到达水位线。同样是加了石子,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9、小结:原来乌鸦能否喝到水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过渡:那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红水呢?是吗?老师在那边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瓶子,和刚才是一样多的红水,我们换一种材料——沙子再来试一下,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二)用沙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1、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同样也要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2、幼儿操作

  3、交流:你在红水瓶子里加了沙子,发现了什么?

  4、哇,乌鸦终于喝到了红水。咦,为什么一样多的红水,加了石子没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两瓶比较)

  5、哦,我明白了:石子比较大,它们之间的缝隙也大,而水很调皮就喜欢钻到下面的缝隙里去,不跑到上面去;而沙子比较细,它们的缝隙很小,

  水不能再调皮了,只能跑到上面去了。

  三、活动结束

  1、总结:今天通过我们小朋友自己实验,知道了乌鸦能喝到水,除了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有关系,还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2、延伸: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秘密,譬如水的多少还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关系,我们小朋友下课后再去试一下。

  活动反思: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 “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匆忙进行。

27、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让灯泡亮起》反思

  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让灯泡亮起》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

  2、能自主动手操作探索灯泡发亮的方法。

  3、初步感知金属能导电的特性。(重点)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小兔子情景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铁丝、电池、小灯泡、记录纸、水彩笔、裸漏的电线。

  【活动难点】

  自主探索用电线等物体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的一位好朋友小兔子,它呀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安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小结:要想让黑黑的屋子里亮起来,需要安装电灯。安装电灯需要有电线、灯泡,还要有电源,比如:电池。这些就可以让灯泡亮起来了。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的灯泡亮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能力弱得幼儿完成操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请举手。(观察幼儿完成情况)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孩子们表现非常棒!(快思 )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出示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凸起的一头也就是电池的正极,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也就是电池的负极,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鼓励幼儿探索实验并记录。

  1、设置问题情景。

  师:孩子们,小兔子又遇到麻烦了,它家的电线不够长,灯还没有接上,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除了桌子上孩子们刚才操作的电池、灯泡、电线以外,还有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和铁丝,这些东西里面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帮助小兔子家通上电呢?(想)

  师:(出示记录表)这是什么?(记录表)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和小盘子里的物品连接起来,看看什么材料能让灯泡亮起来,如果能导电让灯泡亮起来你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图片下面画一个“对号”,不能导电的材料,你就在记录表上画一个“错号”,把结果都记录好。还有把能导电材料放在一起,把不能导电的材料放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操作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下面,先把你们的小板凳轻轻的面向小桌子,我开始发材料。把记录表和彩笔在盘子里拿出来,开始操作和记录吧。

  (1)幼儿动手操作并做记录,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分享实验结果。

  师:刚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能导电,请举手说一说?(请2-3个小朋友回答)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实验分享结果。

  师:我们根据记录的答案再来进行一次实验,看我们验证的对吗?一起再来实验一次。

  小结:回形针、铁钉、铁丝都是金属制品,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些材料接触电线和电池后,能让灯泡亮起来,说明这些金属材料制品是能导电的。而像毛线、塑料绳等材料在接触电线和电池后,没有让灯泡亮起来,说明毛线、布条、塑料绳制品是不能导电的。

  四、出示裸露的电线,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师: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破了)露出了里面的金属,我们实验后已经知道了,金属能导电,那当你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接触,尽快告诉大人)

  小结:孩子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实验活动中小电池里的电流和这种裸露的电线接触都在我们使用的安全范围内,但当你在生活中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是一定不可以用手去触摸的,而应该及时告诉大人来处理。

  活动延伸:

  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2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纸桌》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使感性的知识系统化,激发新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使学习生活不断向纵深发展。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站得稳的方法。

  3、通过探索,体验成功的快感。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纸、胶水、积木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利用自身的经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的原因。

  1、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教师:“纸可以做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纸桌的制作方法。

  教师:“先用一张纸做桌面,再用另外的四张纸粘成纸筒分别做桌子的腿,然后将桌面和桌腿粘牢。”

  3、幼儿制作。

  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制作。教师:“看看我们制作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讨论,交流。

  4、幼儿操作。

  (1)引导幼儿给站不起来的桌子寻找原因。

  教师:你的桌子能站起来吗?

  幼儿实验。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探索桌腿高矮、粗细对桌子站得牢的影响。

  二、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吸取同伴的长处,探索制作一张稳定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师简单小结桌子能站得稳的方法,并启发幼儿再做一张站得稳的桌子。

  2、幼儿第二次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想办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幼儿简单介绍制作的方法,加深对桌子站得稳的认识。

  教师:“你的桌子站得稳吗?为什么?”

  4、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教师:“你的桌子能放东西吗?”幼儿动手试试。

  三、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积木,体验成功的快感。探索不同的桌腿的承受能力。

  1、幼儿在桌子上放积木。

  教师:“你的桌子能放积木吗?”

  2、幼儿比赛放积木。引导幼儿尽量多得放积木。

  3、通过比赛,以问题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承受能力的影响。

  教师:“谁的积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四、活动延伸。

  1、参观家具城,观察各种桌子。想家具的美,并能将参观的体验迁至活动。制作漂亮的桌子。

  2、区域活动,继续进行“纸桌”的制作。探索其他因素对桌子牢固度影响,并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其他材料制作桌子。

  注意事项:

  1、为幼儿准备一些毛巾,以备胶水弄的满手都是。

  2、玩积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放积木时一定要慢慢地,不要因为放的太多而让纸桌承受不了,让桌子变坏。

  3、活动过程中也许会有幼儿制作的比较快,教师一定要安排好,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

  知识背景:

  1、幼儿已掌握一定的纸的一般特性。

  2、让幼儿了解平衡原理,知道桌子能站稳就一定要平衡。

  反思:

  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注重孩子对经验所得的表达与梳理,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经验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在游戏放积木环节,材料的设置上考虑不够成熟,所选的积木太轻,导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时,幼儿不能直接,形象地进行观察操作。

29、大班科学教案《巧顶纸板》

  在活动中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30、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婴儿从哪里来》反思

  《婴儿从哪里来》是一节科学活动,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婴幼儿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知道婴幼儿肚子有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婴幼儿。婴幼儿越长越大,通过观看图片,观察婴幼儿在妈妈体内长大的过程。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身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妙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胎儿的发育过程

  2、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

  小婴幼儿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

  2、幼儿议论并按自身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课件,了解婴幼儿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

  1、教师: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

  婴幼儿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婴幼儿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

  (组织幼儿讨论)

  4、教师小结:婴幼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婴幼儿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婴幼儿。婴幼儿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婴幼儿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幼儿议论)每个妈妈的“子宫”房子都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婴幼儿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就走到医院,在医生的协助下婴幼儿就沿着走廊出来了。

  三、看图片,观察婴幼儿在妈妈体内长大的过程

  1、讨论:婴儿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婴儿做哪些事情呢?

  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2、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

  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标明婴儿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活动反思

  在备课时看到这个内容,我有点吃惊。没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关于孕育生命的知识。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宝宝是在妈妈子宫里孕育出来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让幼儿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萌发幼儿对于母亲的爱。

  活动之前,由于自己经验与学识的不足,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充实自己之后再上这个活动心里就有个底了。活动开始是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主题的。在通过幼儿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妈妈是如何孕育宝宝这个问题。当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听着还挺有条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回答的很有条理的幼儿都有一个弟弟或还未出生的妹妹。当问到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的奇特,而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儿就反问我道:“老师,你说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课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我说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要生活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问道“那要多久?”“时间很长吗?”。而我通过课件来解释,让他们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让他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知道妈妈的伟大。很多幼儿听了之后都纷纷讨论要如何爱自己的妈妈,我是怎么去关心妈妈的。听着他们的讨论声,我知道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已经出来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后我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整个活动。

3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对号入座》反思

  设计意图:

  帮助幼儿找出最快找到相应飞机座位的座位设计方式.

  活动目标:

  1.知道数字可以有不同的排序方式.

  2.能运用最节省时间的排序方式解决对号入座的问题.

  3.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数字可以有不同的排序方式。

  活动难点:能找出最节省时间的排序方式解决乘客对号入座的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合作分工搭建飞机和玩乘坐飞机游戏的经验.

  物质准备:乘坐飞机照片,座位图,统计表,机票图片,椅子,座位编号.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图片,引出问题

  ----师:(出示图片)昨天我们在玩乘飞机游戏时,有小朋友发现了新问题,谁还记得?

  -----请幼儿描述问题

  -----师: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谁有好办法?

  -----请幼儿描述自己想法

  2、用自己的方法给座位排号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可是,我们怎么才能对号入座呢?

  ----请幼儿说一说如何对号入座

  -----师:那我们如何给座位排号呢?

  -----(出示飞机座位图)我这里有一张飞机的座位图,可是上面没有座位号,现在请小朋友用你自己的方法为座位排号。

  -----为幼儿提供座位图,请幼儿排号。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给座位排号的。

  -----请不同方式的幼儿表达,并归纳记录幼儿的方法。

  3、分析比较客机上的排位方法

  ----师:(出示客机上的座位排序图):我们来看看航空公司是怎么给座位排号的呢?谁能说一说?(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飞机上的座位号是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

  ----这些数字和字母分别是什么意思?

  -----幼儿自由表达(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数字代表排,字母代表座位)

  ----教师出示机票(2-3张),请幼儿在飞机上找到相对应的座位,并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

  ----师:你们发现了航空公司用的是什么方法?(先找排再找座位)

  4、体验不同的排号方法

  -----师:有这么多种排号的方法,到底哪一种能帮助乘客更快的找到座位呢? 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

  -----选择三种按方法体验对号入座的游戏,请一名幼儿负责计时,并记录下时间

  5、对比发现最省时间的排号方式

  ------师:通过这张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发现最省时间的方式

  -----师:那大家现在知道航空公司为什么这么给飞机排号了吗?

  ----让幼儿自己总结出航空公司的排列方式是为了方便乘客。

  活动总结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航空公司用数字加字母的方式排列座位,原来是为了让乘客更快的找到座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