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实践促进发展――《练习7“学用字词句”》教学设计
自主实践促进发展――《练习7“学用字词句”》教学设计
自主实践促进发展
――《练习7“学用字词句”》教学设计
作者: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 潘文彬
一、设计理念
这是一项富有趣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练习。本教学设计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字词句、运用字词句的效果,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让学生咨询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戏剧脸谱方面的知识;搜集有关人物的故事。
三、教学流程
1.认一认,连一连。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导语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尔后,出示“关羽”、“包公”、“孙悟空”、“秦桧”这些人物的名字让学生认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让学生查查字典。为了提高识字的效果,可以把其中的一些生字,单独出示让学生认读;这些字词只要认识即可,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学习了字词以后,再出示课本中的5幅戏剧脸谱,让学生结合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资料来认一认,连一连。之后,交流连线的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简要地说说理由。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学习字词是重点。
2.说一说,写一写。
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的脸谱的颜色和造型是很有讲究的,不同颜色的脸谱就代表着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为了加深学生对戏剧脸谱的认识与了解,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来说说这些脸谱的颜色与所代表的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一写,完成第二项的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把引导学生在整合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上的交流作为重点。
3.议一议,讲一讲。
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目标。为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围绕“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讲讲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讲讲人物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讲演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议和讲的多边活动中,接受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
四、设计意图
1.目标的综合性。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使这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内容的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教学理念,整合课外学习资源,丰富课内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对话的质量。
3.形式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认、连、说、写、议、讲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4.过程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教学程序都能够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让每一位学生都亲历语文实践的过程,使他们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自主实践促进发展――《练习7“学用字词句”》教学设计
- 富饶的西沙群岛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我和企鹅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火烧云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雨中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语文三年级下学期 第六单元测试题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语文三年级下学期 第七单元测试题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 5《古诗两首》
- 12《在南极的日子》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会摇尾巴的狼》以段带篇教案设计
- 《会摇尾巴的狼》教学设计
- 《群鸟学艺》教学设计
- 幼儿园托班优秀评语(九)
- 猜谜的乐趣
- 《语文园地十一》教学设计
- 还会洒你一身血
- 奶奶,别这样想_小学生作文:五年级
- 深爱一个人的唯美句子230句
- 中班语言教案《拍花箩》反思
- 团购返利网站朋友圈文案35句
- 环境科普朋友圈文案33句
- 自主实践 促进发展――《练习7“学用字词句”》教学设计
- 自主、合作、促进发展――《鲁班和橹板》教学设计
- 发挥主体作用 注重实践体验――《莫高窟》教学设计及评析
- 《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读中感悟 自主发展一
- 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主导――自学”式教案设计
- 抓住“主线” 分组探究 创造实验 朗读感悟――《詹天佑》教学设计
- 自主 探究 实践――《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 在快乐的游戏中自主高效地学习――《好事情》教学设计简介
- 引导发现 自主品读 体味形象――《蜗牛的奖杯》教学设计
- 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快乐――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 自主,并快乐着――苏教版标本第五册《习作一》教学设计
- 关注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人教版《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 古诗新教 培养自学能力――“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探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