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走出童话世界

引导孩子走出童话世界

引导孩子走出童话世界


  孩子都喜欢童话,童话和他们有一种缘分,一种天然的契合。在童话里,孩子可以想到鸟兽的欢歌,想到昆虫的语言,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并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他们可以边玩娃娃家边和枕头对话,可以乘坐月牙儿船去摘星星。可以说,孩子一方面创造着自己的童话,另一方面又生活在童话的幻想中。 

  一次,在对中班小朋友进行安全保护意识教育时,我给小朋友出示了一组图片:(1)A、B两个小朋友一起在河边玩球;(2)球抛到河里去了,A小朋友去追球;(3)A小朋友不慎掉到河里了,正在水中挣扎。 

  我请小朋友讨论在岸上的B小朋友该怎么办。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请长颈鹿来帮忙,长颈鹿脖子长,可以伸到河面,落水小朋友坐上它的脖子,就可以上岸了。” 

  “请大象来帮忙,大象的鼻子长,可以把落水的小朋友卷上来。” 

  “请小鸭来帮忙,小鸭会游泳,它肯定可以把小朋友救上来。” 

  “请奥特曼来帮忙,奥特曼的本领可大了。” 

  在我一再暗示这些都不可能的情况下,才有一个小朋友说赶快喊救命,请大人来把小朋友救上来,而多数小朋友仍在想着找小鸟、小鱼之类的来帮忙。 

  在孩子眼里,可能或假设的幻想世界与现实存在的世界同样真实,没有什么区别;在孩子的观念里,没有不可能或办不到的事情,死去的小鸟可以复活,奥特曼欲变则变,鱼儿可以在天上漫游,人和小兔可以对话……孩子的思维总是处在这样一种无所不能的童话世界中,而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他们又不能自己从童话世界中走出来,于是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很弱很弱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他们主客体不分,主观情感和客观认识合而为一,总是以感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而童话世界中的物我不分、幻想与现实不分的情境氛围和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协调一致。利用童话固然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在让学前儿童欣赏童话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引他们面对现实,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带孩子参观,让他们接触更多的实际生活,在生活现实中多观察、多体验,从而既欣赏童话,又能够认识童话只是童话,从童话世界中走出来,逐次走向现实世界,获得知识,增强能力。 


  摘自《学前教育》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