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案:一个怯懦儿童的转变

儿童个案:一个怯懦儿童的转变

儿童个案:一个怯懦儿童的转变

  

与你同行,拥有晴空一片

―一个行为怯懦儿童的转变 

关键词:怯弱       

情况分析:

来到大三班,认识了陈静。知道了陈静有许多她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特点。她性格孤僻、懦弱、爱哭,很少与人交谈、交往,我发现班里好象根本没有她喜欢或喜欢跟她玩的人。总是一个人蜷缩在座位上,怯生生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下楼梯时,她自觉地退到最后,等别的小朋友走完后,一个人慢慢地扶着栏杆下,对于教师的主动接近,她总是显得恐慌、紧张。

通过与陈静母亲的交谈,我了解到陈静入园前这种情况不很明显。入园后,有一次看到同班的小朋友因为“犯错”被老师罚站后就变得事事恐惧。她妈妈经常这样评价陈静:“这孩子就是胆子小,什么也不敢。”她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陈静在家不敢开录音机。因为怕掌握不好音量放得过大,所以每次开时,都是一只手捂住耳朵,一只手去拧开关,拧一下就跑出老远。

从自己观察、家长反应及侧面了解,我认为陈静怯懦、畏缩性格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首先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因为看到同伴被老师不正当的体罚产生了心理压力,害怕自己也受罚,所以时时处处小心。其次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特殊性格没有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教育,而是消极地用“她就是胆子小”、“什么也不敢”来评价孩子,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思维定势――我不敢。另外,被家长过度娇惯、保护着的陈静来园前缺少交往体验,入园后面对集体生活中不免要发生的争执、矛盾,无力处理,就干脆逃避、退缩。日子长了,这种怯懦、畏缩的性格也就自然形成了。

转变目标:

通过家园联手,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加以引导和教育,让陈静走出封闭的自我,消除怯懦心理,融入集体,变得勇敢起来。

教育准备:

配班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及时沟通,保持联系,达成一致的教养共识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转变方法的尝试:

(一)给孩子加倍的爱

成人的爱可以使孩子消除自卑、肯定自己。我把陈静在一切活动中的位置前移,无论上课、做操、游戏都尽量让她在我视线直接可以找到的地方;增加与她的个别交流,尽管有时会“碰壁”,但从没有放弃努力。(建议家长多与孩子交谈、“爱”但不“溺爱。)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陈静因为没来得及上厕所,小便到了裤子里。我生怕孩子穿着湿裤子会着凉,就要她把裤子换下来,可哭得眼泪汪汪的她却使劲提着裤腰,不让我靠近她。我没有再犹豫,一把把她揽在怀里,抚着她的头安慰她:“不要怕,先把湿裤子换下来,要不会着凉的……”渐渐地,她的情绪平静了下来。当她看到我裤子上沾到的一大片尿渍后,提着裤腰的手慢慢松开了。从这以后,陈静开始跟我讲话。尽管她 说话很慢,可每次我都会耐心地听完她讲的每一个字。

(二)抓住时机,及时表扬,不漠视微小进步

每个人都有长处、优点,行为懦弱的孩子也不例外。教师要创设条件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其体验成功,获得自尊。“今天的两级台阶没有扶栏杆,你进步了!”“陈静原来认识这么多字,你真棒。你能大声读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吗?”(建议家长改变对孩子的评价,对孩子进步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

为了使陈静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独立地走下楼梯,我和她约定了一个“秘密协议”:只要能不扶栏杆走下楼梯,就可以得到一颗“进步星。”有一次我看到她下最后两个台阶时,试探性地松开了手,一步一步地挪着走了下去,等她站定之后,我急忙走过去,对她竖了竖大拇指说:你可以得到“进步星”了。就是这颗小小的“进步星”让陈静迈出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