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孩子不愿登长城

有感于孩子不愿登长城

有感于孩子不愿登长城


  2000年的盛夏,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了一次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交流大会。这次大会除了交流经验、举行演讲比赛外,还专门组织孩子们参观升旗仪式,登天安门城楼,游览长城等极其有意义的活动。我作为组织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长城的一角,我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一群孩子紧紧地围住几个解放军战士,大声的嚷嚷。一打听,原来这些孩子都不愿意登长城,说是太累了,爬不动。那几个解放军战士被这些孩子弄得面红耳赤,束手无策。我的心仿佛被撞击了一下,忍不住说道:“我是会上的工作人员,告诉你们,今天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在解放军叔叔的带领下登上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接着我又说:“无论是谁,今天上不去,我们明天就不让他上天安门城楼。”孩子们听到这话,看着我严肃的面孔,即使有意见也只能噘着小嘴,跟着解放军战士和我们一起登上长城,越过一座座烽火台。这件事情让我想了很多。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家户户往往是几代人供养着一个“小皇帝”。这些“小皇帝”上学放学要么老人接,要么父母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他们要啥有啥,就连“火车”、“飞机”、“机器人”等各类玩具往往也多得占据满满一个房间,有的孩子甚至长到了十二、三岁还要倚在妈妈的怀里才能睡觉。   
  “逆境出人才”。中外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有一个艰难、坎坷的少年时代。浙江有一个家境十分贫困的农民的孩子,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靠在学校里替别人打工挣一学期的书本费、生活费,长大后他成为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徽太湖县有个农民家庭,依靠全家人上山砍柴换点零钱,供孩子上学,这些孩子后来个个都读完大学,成为单位里的骨干。我去过法国的里昂,住在一位农业教授家里,他的孩子很小,每天背着书包,带足中饭,步行十几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读书,早出晚归。我通过翻译问他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农村去读书。他们这样回答:过于优越的条件是难以把孩子培养成材的,而多给孩子一些磨难和锻炼往往能够增长他们的才干。 祖国需要的是合格的人才,而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像不愿登长城这样一些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孩子,今后是难以担当重任的。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经受锻炼,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自《安徽时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