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双语教学

质疑双语教学

质疑双语教学


  最近,上海许多中小学都在开展双语教学。笔者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的教师和应用语言学研究人员,一方面为中小学在外语教学改革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和鼓舞;但另一方面,对方兴未艾的双语教学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为了满足某种特殊的需要,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双语教学试点或实行双语教学,那是可以的。但这种做法不宜推广,更不能成为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质疑之一:如何理解双语教学?什么是双语教学?根据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与英语‘亲密接触’的环境。”这种把双语教学看作为一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观点是不够全面的。 

  在当今世界上,有不少多元文化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在部分学校实施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双语教学就其本意来说,主要是指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政策,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双语教学通常涉及到人类社会中某个种族群体的语言与主流社会语言之间的关系,关系到种族语言文化的继承、发展或消亡。 

  举例来说,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主流社会的语言是英语。为了使非英语种族的文化与传统得以保存,美国许多州政府在公立中小学为非英语儿童实施双语教学计划:既开设英语语文课又开设本族语语文课,有些课程用英语进行教学,另一些课程用学生本族语进行教学。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这样他们既能融入主流社会,又能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这就是双语教育根本目的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般来说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应该实行双语教学,学生既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又学习主流社会的语言文化,这样就能达到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目的。但在我国人口中,并没有说英语的民族,英语对中国人来说只是一门外语,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其语言的功能性作用。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英语教学在中国一般不属于双语教学的范畴。在中小学开展双语教学,从应用语言学的观点来看,不符合中国的语言实际。 

  质疑之二: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学好母语吗?对于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学好外语固然重要,但学好母语对他们来说也同样重要,或者说更加重要。用母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不但对巩固和提高学生母语水平有利,而且对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很有好处。脑科学家杨雄里院士曾指出:“通常而言,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形成是通过母语学习”。如果我们用外语给学生上非语言课,那么对青少年的母语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质疑之三:双语教学有利于非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吗?中小学的外语课只是总体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课程,非语言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门学科(如数学、地理、历史、自然常识、体育等)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在通常情况下只有用母语作媒介进行教学,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母语表达及接受能力都大大高于他们的外语能力。相反,如果将母语弃之不用,代之以半生不熟的外语作为媒介开展课堂教学,其结果必然是教得吃力、学得费劲,甚至还可能教不清楚、学不明白。这种以降低或“损伤”学科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与英语“亲密接触”的做法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而且,我们所说的与英语“亲密接触”,应该是接触比较地道的英语词句,而不是接触通过汉语思维讲出来的“中国式英语”。假如学生经常接触的是“中国式英语”,久而久之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养成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语言行为,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英语水平的真正提高。 

  质疑之四:中小学师资水平能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吗?在国际上,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聘请本族语教师。在我国中小学,不可能大量聘请外籍教师来教非语言学科,本国教师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个个都是获得专业和外语双学位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就师资条件来说,很难在较大范围内开展双语教学。笔者认为,到了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学科,要求专业教师用外语授课才是恰当的,也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陆效用,复旦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教授)

  采编自:《文汇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