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疾病适宜“冬病夏治”

哪些疾病适宜“冬病夏治”

哪些疾病适宜“冬病夏治”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物候演化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影响着人体,在人体也表现出生、长、收、藏的生命活动节律同步现象。气候―――物候―――病候,是古代养生学的一大内容,“冬病夏治”是保健医疗中一种独特的方法。冬季好发的慢性病及阳虚阴寒内盛的疾患,如哮喘、腹痛、泄泻、顽痹、阳衰精冷、症瘕痼冷都适宜“冬病夏治”,通过“伏天”的治疗,一般病情好转较快,有的还能根除。 

  夏季虽然是在阳气极盛之时,但已潜伏阴气的萌生,所以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伏”天的涵义是阳气外张、伏阴已动。正常人气血充沛,精力旺盛,正气可以抵御外邪,并可避免五脏之气因外邪而失去平衡,若气血亏损之人,机体对外邪抵抗能力下降,阴阳失调,即产生了疾病。因此,补偏救弊,调摄阳阳,纠正体质上的不足,是预防疾病的基本条件。如容易在秋冬季节感受寒邪的阳虚体质者,可于春夏两季借助阳气生发之势,给予适当的养阳之品,药物之阳偕机体生发之阳而起到抑阴补阳的作用,从而使阳虚体质得到纠正。 

  在三伏天里,中医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对冬令好发之病常采用三伏针、三伏炙、三伏贴、三伏补等方法治疗,收效满意。现将我“冬病夏治”的经验简介于下: 

  1、三伏针治顽痹:上肢病常取穴位是肩井、曲池、手三里、尺泽、阳溪;下肢病取穴八瞧、秩边、足三里、风市、昆仑。手法用“烧火山”,重病先针健侧,轻病先针患侧,隔日一次。 

  2、三伏炙治寒哮宿喘:在二分厚的鲜姜片上扎5个小孔,分别放在大椎、肺俞(双)、膏肓(双)穴上,按上枣核大小的艾柱,点燃,每穴炙三壮。隔两日一次,炙满百壮。 

  3、三伏贴治腹痛、泄泻、阳衰精冷、冷哮痰饮、症瘕冷积:附子、川乌、草乌、桂枝、麻黄、细辛、干姜各15克,麻油熬,去渣,滤清加汞丹收膏。常年腹痛贴中脘;泄泻贴神阙;阳衰精冷贴丹田;冷哮痰饮贴肺俞、华盖、膻中;症瘕冷积贴患处,贴4-5小时后揭去。于初、中、末三伏各贴一次。 

  4、三伏补防治宿喘:茯苓9克,桂枝4.5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水煎两汁口服,每次吞胎盘粉1.克,早晚各一次,连服30贴。 

  经观察,三伏天用上述方法治疗上述疾病效果远胜其他时间。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教授) 

  转载自《文汇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